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二二卷)  2006/3/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五段最後一首: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這段一共有七首偈,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每天我們都做的。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凡夫要吃飯,菩薩也要吃飯;凡夫要穿衣,菩薩也要穿衣。每天早晨洗臉、漱口、刷牙,凡聖沒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就是在菩薩能隨順性德,凡夫隨順煩惱,差別就在這裡。換句話說,凡夫所用的是輪迴心,菩薩所用的是菩提心。

  在這品經裡面一百四十一願,每首偈的第二句『當願眾生』,這是大菩提心性德的圓滿流露。我們如果學會了,要是統統能落實,你就成佛了,在《華嚴經》上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佛。我們在《法華》、《楞嚴》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你說他是不是佛?他能現佛身,在我們這個世間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我們看看他們,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念念不捨眾生,給我們證明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真的不是假的。

  輪迴心是什麼?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我喜歡這樁事情,討厭那樁事情,這輪迴心。輪迴心念佛,輪迴心誦經,輪迴心作佛事,還是輪迴業。為什麼?佛經上都講得清楚!我們自己平常學習,粗心大意沒能體會到。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境隨心轉」。所以你是輪迴心,你是輪迴想,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你總出不了輪迴,就這個道理。如果你把念頭一轉,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不容易。總的來說,說得簡單、說得明瞭,大家容易記,什麼是輪迴心?念念為自己就是輪迴心,念念為眾生就是菩提心;你看他每樁小事「當願眾生」,我們凡夫是當願自己,沒想到別人,這真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起心動念就這一點點差別,可是你看看最後的結果,一個是在一真法界,一個是在三途六道,這麼大的差別,我們不能不知道。

  日常生活點點滴滴,我們一天洗臉要洗多少次?至少早晨起來洗臉,中午休息的時候會洗臉,晚上睡覺之前洗臉,這至少你洗三次。平常身上出汗,拿個溼毛巾來擦臉,那個次數就多了,都是屬於『以水洗面』。我們知道面門要洗得乾乾淨淨。你看看菩薩,在這樁事情引發的弘願,「當願眾生」。這個眾生跟諸位說過很多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沒有說當願娑婆世界眾生,沒有說當願我們地球上的眾生,也沒有說當願我們地區眾生。所以這個眾生包含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眾生全都包括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凡是化導眾生,首先的條件是自己要做到。世間人常說,某人有福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貴人很多;我沒有福報,做什麼事情障礙重重,沒有貴人。說這些話,我們在旁邊聽到了,這裡頭好像在怨天尤人的味道,這是什麼?習氣,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就暴露出來了。他沒有認真好好去反省一下,為什麼那個人有福報,我沒有福報?

  世尊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報,一切眾生皆有,為什麼我們沒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這個時候有沒有想到這句教誨?不是我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貴人,而是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我的福報障礙住,把我的貴人障礙住了。這個道理你明白嗎?你能覺悟嗎?真正明白、覺悟了,肯定跟古聖先賢一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遇到障礙,回過頭來反省,原因決定不在外面,決定在自己,你要是到外面去找原因,永遠不能成就。你向內去找,肯定找到,把這個障礙的因素找到。障礙就是染污!這個地方所講的「垢染」。染污、障礙化解了,清淨心現前,清淨法現前,清淨法暢通無阻,沒有障礙。

  道理很深,佛法確實知難行易,做起來不難,你要明瞭可不容易。像「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首偈的道理,法身菩薩才知道;不但六道參不透,四聖法界也不行。為什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講這個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初住菩薩就有如來的德號,這個道理在前面我說得很多,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成佛為什麼還有四十二個階級?為什麼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清涼大師在《疏鈔》裡給我們講得好!這四十二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同,從這個地方說的,無明習氣。無明斷了沒有?斷了,初住就斷了,這是習氣,習氣不礙事。所以究竟果德,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初住菩薩已經顯露,沒有障礙。

  初住菩薩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應化身不是報身。雖然大家都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可是相好確實還是有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無明習氣不相同,無明習氣厚的,無量相好要比無明習氣斷盡的那差別很大。這些事情從我們常識當中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並不難懂。而習氣斷是沒法子的,你用什麼方法?沒法子,沒方法,只有讓時間自自然然去淘汰。古大德說此處用不得力。十法界裡面修行可以用得著力,超越十法界用不上力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你用什麼力?你要一用力,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那你馬上就墮落了;此處用不得力。

  這個地方我們在現前的境界應當要學習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修清淨心、修清淨行。不要說分別執著是染污,起心動念已經染污;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不離煩惱,怎麼能夠了生死出輪迴?甚至把念佛求生淨土也障礙了,這是大事不是小事。

  你想想西方淨土,想想這個名字,大乘經論裡面教導我們「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求生淨土,第一個條件是什麼?清淨心。心清淨,淨土就現前,心不清淨哪來的淨土?說老實話,土沒有清淨,清淨在人心。人心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清淨;人心染污,連虛空法界統統染污。一染一切染,一淨一切淨;是心轉法界,不是法界轉心。《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樁事情真的是難得,被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實驗證明了,證明境隨心轉,證明心轉萬物。給我們修淨土的人增長了無量的信心,使我們念佛人真的有把握往生。往生的祕訣就在清淨心。

  我們要知道染淨有無量的等級,在六道裡頭,六道的染淨不同;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的染淨不同。《華嚴經》上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種染淨不同。在這個位置上清淨,提升一級,這個不清淨是染污,上面比這個更清淨,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不一樣。我們今天想想,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行為,自己總要曉得,自己不曉得那就沒法子修了。知道我們自己只有染沒有淨,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想,我有沒有自私自利?我有沒有名聞利養?我有沒有是非人我?我有沒有五欲六塵、有沒有貪瞋痴慢?統統都有,樣樣具足,那就是純染無淨。我念佛能往生嗎?不能。不能,念佛也有好處,阿賴耶裡頭種下佛的種子,跟阿彌陀佛總算是有緣。你要問什麼時候你能往生?什麼時候你身心清淨就往生了。

  要清淨最低的標準,我們這些年來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最低的標準。「入則孝」,孝是清淨,跟性德相應,不孝就是染。「出則弟」,悌是性德、是清淨。凡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清淨,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染污。《弟子規》裡頭三百六十句,一百一十三樁事,在日常生活當中舉出一百一十三樁事,你能夠都做到,與性德相應,人道的清淨;如果做不到,跟它相反,那就是染污。這要知道!人道清淨,來生還能得人身;要是染污不清淨,來生就下去了,餓鬼、地獄、畜生,就墮落下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擺在你面前。

  這一生很短,人生苦短!你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大概五、六十歲之後,感觸就很深,知道什麼叫無常,「百年光陰一彈指」。回頭想想這一生當中,一事無成,一生空過,你說這多可惜。由於愚痴沒有智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過失太多!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晚年後悔來不及,這是一般世間人講的;大乘教裡面不然,大乘教裡頭說,只要你那一口氣沒斷,你真正能回頭、真正能懺悔,還來得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生淨土。那個回頭是回得快、回得猛,勇猛的回頭,他真的回頭,對於六道十法界確實真的是痛痛快快一刀兩斷,那行。可是問題在哪裡?多少人想回頭,回不了頭來。為什麼?習氣,煩惱習氣太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這些事情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只要稍稍留意,你自己就會發現,然後才知道習慣的染污是怎樣的嚴重。在這樣深重的習染當中,你不下決心不行,沒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行。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很好,雖然講很好,真正學習的人不多。他老人家用什麼方法?「死」字,一天到晚把死字頂在額頭上,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之後三途地獄,這時候你怎麼辦?祖師自己關房裡面的念佛堂,我去看過。他的關房非常簡陋,念佛堂當中只供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不太大,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其他的都沒有,佛像背後貼一個字,老法師自己寫的「死」。教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念念當中提高警覺。死了什麼都帶不去,全是假的,這一生一場空,你還能不放下嗎?老法師用這個方法,這方法好,他自己行得很有效果。

  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法界眾生,尤其是為法界三途六道苦難眾生,認真努力修行,希望證得無上菩提,可以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自己沒有成就,你沒有能力幫助人;自己有成就,才能幫助人。你自己煩惱沒有斷,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斷煩惱;你自己沒有開悟,你就不能幫助別人開悟。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拯救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災難非常有效,八個字,「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八個字有效。開會沒效果,用這八個字就有效果。

  我們要怎麼樣學習?這些祖師大德慈悲示現,我們認識清楚了,我們明白了,那接下去我們自己要真幹。真幹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貪欲,那是垢染,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最嚴重的染污。貪名、貪利、貪色,甚至於學佛貪佛法也不行,佛教我們捨慳貪,不是叫我們換對象。世間法我不貪了,我貪佛法。你想想看,你那個貪心只是換了個對象,並沒有捨貪心。貪是餓鬼心。貪心重的人將來到哪裡去?鬼道。現在鬼道很苦,鬼道跟地獄道已經差不多了。

  這種情形,如果你很冷靜、很細心去思惟,能想得到,從哪裡想?從我們現實生活環境裡想。我們現在做人比上一代的人苦!你再細細想想上一代的,我們的父母比我們的祖父母苦。真的是在這一百年當中,這一百年之前我們不曉得,太遠了,這一百年當中三代、四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看現在物質文明發達,科技帶來我們生活上的方便,你細細想想,我們現在生活得的這一點方便,付出了多少代價?這種代價,如果在古人決定不幹,不要;現在人迷惑顛倒,他願意幹,古人不幹。

  我們隨便舉出一樁例子,今天社會上貸款這樁事情很普遍,哪個人不向銀行貸款、不向保險公司去貸款?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有沒有叫你去借貸過日子?沒有,再窮、再苦也不借貸,所謂是無債一身輕;你有債務纏身,你就有壓力,你有重擔。享受一點物質的生活,那是什麼?苦中作樂,得不償失。居然還有現在借貸過日子,從生下來就借,銀行借款,到死都還不清。這是什麼人生?這種觀念在中國五千年教育裡頭沒有過的,哪有這種事情發生?貧窮到乞丐也不會借貸。我們只舉這樁例子,然後你好好的去反省,現代社會科技文明帶給我們什麼好處?是不是古德講的苦中作樂?最後怎麼樣?苦上加苦。這一生還不了,來生還要還債,麻煩可大!

  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盜心,這心是殺心。由於積習太深,所謂是積重難返,很不容易回頭;不回頭,你的垢染天天增長,年年增長,最後必定是拖累你墮三途。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佛在經上所說的全是實話,決定沒有欺騙人的,決定沒有妄語,決定沒有說是嚇唬人的,沒這個事情;句句跟你講實話,你要覺悟。

  真的做好事就是捨、就是放下,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希求。你要問為什麼?自性本來如是!自性清淨心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要放下。自性裡面有的,要恢復,自性裡頭本有的倫理道德,這是自性本有的;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名聞利養,自性裡頭也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自性裡頭還是找不到。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三衣一缽,多瀟灑、多自在。孔子、顏回物質生活都很簡陋,他們一生過得多幸福、多快樂,古人所講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之樂。他樂在哪裡?說老實話,你沒有入那個境界,怎麼講你都沒有法子體會;只有自己契入境界,才知道真樂。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在別人講這怎麼受得了?這裡頭的樂趣,沒人知道。你自己也如法炮製,也好好的來學,學幾年之後,你才曉得這裡頭樂,真快樂!對身體的健康、心地的清淨,精神飽滿。我是早年跟李老師,李老師一天吃一餐,我跟他十年,我親眼看到的。八十歲的時候看起來頂多像六十歲的人。體力、工作,我常說他一個人每天的工作量是普通五個人的工作量;除了工作之外,每天都要開會。台中蓮社蓮友人數很多,分了四十八個班(四十八願分作四十八班)。每班人數少的將近一百人,多的四、五百人,四十八個班,每個班一個月見老師一次。

  你們去想四十八個班,蓮友是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而老師是天天要跟大家見面,至少兩個小時為他們解答問題。這不能缺少的,天天都有的。四十八個班,從初一到三十就輪流一次,小的班,兩個班合起來;大的班,人數多的,差不多三百人以上的,就是一個班;人數少,兩個班合在一起,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還要見客,還要講經,還要教學,還要上班,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每天還上班,忙得不亦樂乎。睡眠的時間很少,飲食少,精神那麼好,很令人羨慕。什麼原因?給諸位說,心清淨。

  我在沒有認識他之前,我晚上那餐就斷掉了,已經養成習慣,佛門叫持午。所以我到台中去跟他,好像時間沒有多久,我也把早晨一餐斷掉。我斷掉第八個月,我才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老師,現在我也吃一餐。他說你身體感覺怎麼樣?我說很正常,沒有什麼感覺。他桌子一拍,好!永遠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的時間多出來了,早晚不要吃飯,時間多出來了。從這個地方做克己的功夫。

  把名聞利養丟掉,要曉得那是染污不是清淨,對清淨心是嚴重的障礙,你不把它放下怎麼行。什麼都要放下,你才清淨,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放下,為什麼還幹?隨緣!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沒有緣還找著去緣,那就不好,心就不清淨,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心地清淨,沒有牽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自在,淨法門。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六大段,「乞食道行時,總有五十五願」,這段的經文比較長。乞食道行可以分成幾個小段。第一段「游涉道路」,有十二願。這是當年出家人每天的活動,現在人講活動,每天的活動就是出去托缽乞食。乞食也是修行,也是度生,也就是給社會大眾做出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是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一個人到無爭無求心就安了,心就清淨了,心就平等了。《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就在這個活動當中完全展現出來。

  看到出家人走出來,一個個威儀端莊,確實讓人看到之後,從內心裡面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就是這個儀表、形相能夠把一般眾生的性德引導出來。這是善巧方便,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看到出家人,你就會想到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倫、慈悲一切。所以出去托缽是一堂功課,自行化他的功課。這段也特別長,有五十五首偈,這品經全文一百四十一首偈,這段就佔三分之一。從這個地方也看到世尊當年這些弟子們怎樣自行化他。我們看第一首偈: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把他的註解念一念。五十五願分成三段,第一段有十二願,「游涉道路」。第二段是「見眾會」,這有十九願,「所睹事境」,就是你在托缽時候所遇到的一些事,所遇到的一些境界,這都是舉例,這有十九願。第三段是所遇的人物,「見嚴飾」,這是經文,這以下二十四願,所遇到的人物。人物很複雜,所謂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遇到什麼人,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他、去幫助他,從這個地方你看這些善巧方便。

  現在第一願裡面,『手執錫杖』,先把錫杖簡單的解釋一下,錫杖的表法。清涼大師說「今初錫者,輕也,明也」。在五金裡面,金銀銅鐵錫,錫最輕,金最重,它取什麼?取輕;錫的顏色是白的、銀色的,取它的明,取輕、取明。「執此杖者」,這個輕跟明代表什麼意思?「輕煩惱故,明佛法故」。你看到錫杖要懂得它的表法,煩惱輕,佛法明,取這個意思。這兩個意思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更有多義,具如經辨」。佛經上講得很多,諸位可以參考《教乘法數》,可以參考《佛學辭典》。

  它的用處這裡也給我們說出來,這什麼用處?「一執為行道之儀」。佛弟子出門手上一定要拿錫杖,我們現在講這是他的道具。他出門不能不拿錫杖的,一定要拿錫杖,這是威儀之一。第二「振以乞食」。在乞食的時候不能夠問人要,乞食怎麼辦?錫杖搖一搖。錫杖上通常都閂的有兩個環或者三個環,一搖它有聲音。裡面人聽到外面有出家人搖錫杖的聲音,就曉得他來乞食了,不用說話。搖了三次人家還不開門,趕快離開,到第二家去托缽;第二家沒有,到第三家,可以托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七家托不到,趕快回去,回去也有得吃;因為有同伴他們托的有多的會分給你。所以托缽不可以超過七家,它都有規矩;超過七家的,這個和尚,你看看到處托,沒規矩。所以這是它的用途。

  發相似的願,『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我們去托缽,人家施食,施主。古時候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所以托缽一定要隨緣,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心。這一缽飯,你到這個人家,人家只給你一調羹,當然不夠!再到第二家,所以可以到七家,七家那個缽差不多了,會托一缽飯了。有多的分給別人,如果大眾都有了,還有多的,分給鳥獸,決定不能夠剩下來等到明天才吃。佛規定出家人決定不吃過夜的飯菜,這也是講究衛生。因為從前它並沒有冷凍,沒有冰箱,飯菜這個東西到明天一定會變味道。所以吃完之後,剩下來布施給鳥獸。

  施主對出家人,叫財布施,飲食是屬於財布施;出家人有回報,一定給他說法,不能白受,要給他說法,要給他祝福;在外國宗教裡面,給他祈禱,就這個意思,給他祈福,法布施,以法布施來回報。在這裡面肯定有,不但有,我們相信還有很多,那是什麼?齋主家裡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疑難的事情不能解決,向出家人請教。我們怎麼會知道?你就看到佛經裡面,這類事情就太多,許多人見到釋迦牟尼佛,連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遇到這些困難,都向他老人家提出來,請求他老人家教導。所以我們就能夠聯想到,佛弟子每天出去托缽肯定遇到這些問題,我們現在所講的叫機會教育。這是在幫助眾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方便,不講求形式,也沒有拘束,這一問一答,幫助他解決他的疑難問題。

  所以引發的大願是「設大施會」,大施會就是大法會。世尊可以說每天都設大施會,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為大家解決疑難問題,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世尊當年在世最大的法會就是般若會,講般若二十二年,時間這麼長,這就是一個大的單元。當然一個大單元裡面,可以分若干中單元、小單元。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世尊常隨的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眾,一生都不離開佛陀,佛到哪裡跟到哪裡。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還有不是常隨眾,不是永遠追隨佛陀的。跟佛一個月、二個月的,聽一部經的,聽一個單元的,多了!聽一年半載的也不少。像這些聽眾就沒有數字的記錄,結集經的時候就一筆帶過就是了,與一切大眾俱,那個俱字裡頭就包括。這是世尊當年在世教學的狀況。

  佛弟子所在之處,代佛弘化,這個我們要曉得。他們學了之後也要到處講,教學相長,自他兩利。哪個學生出去托缽,就是教學,機會教學;有能力、有法緣的,有別的地方請,佛也常常派遣弟子去。那個地方跟你有緣,你今天到那個地方去給他們講一堂。常有的。所以這樣教法,佛法能夠影響的面就大!你看他有一千多個學生,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知道各個都是能言善道,修得好!修得好一定就講得好。所以經上講他們「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如果不常常出去講,不常常接觸大眾,那人家怎麼會認識你?所以你從這些字裡行間去了解到,當時世尊住世那種弘法的狀況。

  而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這個意義非常之深,諸位頭一個要記住,佛沒有道場,真出了家!在當時佛的在家弟子當中,有很多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我們今天講豪門貴族,很多,都是佛的在家弟子。這些在家弟子也常常禮請佛到他們治理的地區,國王他的國家地區,迎請佛到那邊去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提供園林精舍。佛要不要拒絕?很隨緣,你提供精舍,好,我們就住精舍;沒有精舍,我們就樹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瀟灑,沒有拘束,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看,從這裡去學習。

  國王大臣提供的這些園林精舍,像祇樹給孤獨園,這都是屬於給孤獨長者的私人花園,場地都很大,這麼樣大的僧團在裡面活動,決定沒有問題。但是佛沒有要它的所有權,不是說我這個園子供養釋迦牟尼佛了。那個時候供養是什麼?供養你在這個地方講這部經,教這門功課,教完之後,別的地方邀請,佛就離開去了。我們用現在的話說,佛接受使用權不接受所有權,這個園林精舍還是給孤獨長者的。本來是祇陀太子的,給孤獨長者是黃金布地把它買下來,給孤獨長者的,我們懂這個道理

  以後佛教傳到中國,中國寺院庵堂也是帝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建立的,建立的供養出家人。這個供養跟印度當時供養不一樣,他連所有權都讓出來,可是讓出來是給僧團,不是給某一個人,依舊是如法的。所以中國的道場叫十方道場,只要是出家人,真正出家人,受過戒的,在從前有度牒、有戒牒,你到哪個道場都照顧你,都可以安單。所以出家人不怕沒有地方住,任何一個道場都是一家人,像親兄弟一樣,沒有不照顧的道理。每個道場都有自己的道風、學風,如果對你很相應,你很喜歡,你就可以長時期留在這個地方學習;那個不相應的,不喜歡這個法門,不喜歡這個方法,你在那裡住幾天,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參學。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不同根性眾生而建立的。所以在中國佛法有十個宗派,十個宗,宗底下還分派,這是什麼?適合於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學《華嚴》的都到五台山去了,五台山是華嚴宗的道場;學《法華》的都到天台山去了、浙江去了,就好比我們現在講專科大學。一個人要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統統學會是不可能的,那就好像一個完整的大學。我們後人根性不如古人,所以要成就,只有在經典裡面選出一部分,你歡喜的,你能夠讀誦、理解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就。這祕訣在此地,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現在根性也是愈來愈不如古人,正是世人所說的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麼?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外面的障緣一代比一代嚴重!現在在這個時代成就,談何容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你能不動心嗎?一動心就退轉了,大幅度的墮落,這是外面的障緣。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你怎麼能成就!所以在我們這一代,李老師當年介紹我學印光法師。這在學習過程當中,確實是有必要的,我們初學要跟一個好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跟老師要選擇,我們自己不能選擇,有善知識來引導,這個緣就非常殊勝。

  印光大師已經不在世了,我們怎麼跟他學?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天天讀他的《文鈔》,就是他的學生。你讀了能解,解了能行,你能做到,就是印祖的學生。印祖距離我們時代近,聽他的話決定沒有錯誤。他給我們講,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要建大道場,建小型念佛堂,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在一塊學經念佛,這淨土宗。學經,只限於淨土五經一論,這就好!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要多少時間?我們從《淨土聖賢錄》、從《往生傳》裡面去看,絕大多數三年到五年就成就了,他就往生。

  過去有同學問過我,這出家人,他說看了《淨土聖賢錄》,看了《往生傳》,這些人是不是這三、五年他的壽命就到了,怎麼都是這樣的時間?我說這個看法不合乎邏輯,哪有這麼巧的事情?不可能!那是什麼原因?他功夫成就了,他雖有壽命,不要了。念佛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善導大師給我們講「萬修萬人去」,如理如法的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李老師講的,往年在台中,他老人家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不是萬修萬人去,變成二、三個,這是什麼原因?不如理、不如法,所謂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類的人太多!

  煩惱習氣放不下,不是真幹;不像古人,古人真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才管用。三年、五年你就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苦海,你真成功了。你要不肯放下,你要對世間法裡頭還有留戀,還有執著,還要干涉,你就不能往生。真正念佛人,什麼都放下了,你跟他相處,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這些拉拉雜雜都是你們的事情,與我毫不相關,我何必去干涉你?一切隨緣,絕不攀緣。

  今天縱然是印祖所說的,我們是小道場。像我們「佛陀教育協會」小道場,小道場也能夠設大施會,這就是利用現在的高科技,我們的道場有網路、有衛星。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在一起修行,利用網路衛星,全世界的有緣人都能夠同時在一起學習。這大施會比世尊當年那個會還要大,我們就跡象上來說,比世尊的還要大;但是實際上那是望塵莫及,為什麼?世尊的大施會遍法界虛空界,這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看不見的,確實遍法界虛空界。大乘教學這麼多年,理事都明白了,就待證明,什麼時候證明?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明了。

  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的大施會,那種莊嚴的境界確實無法形容,只能說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的學人,得清淨心者,在定中都能見到。我們現在明白,定中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維次,空間維次突破了,沒有遠近,遍法界虛空界都在眼前,距離沒有了;時間突破了,先後沒有了,我們可以聽到古佛在講經說法,也能夠看到未來佛的大施會。現在科學家為我們作證明,這個事情是可能的,是真的,時間空間都可以突破。但是現在科學技術還做不到,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現在只是證明時間空間不是真的。正如同佛法當中講,時空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所以我們人在夢中突破時空維次,定中突破時空維次,定功愈深,你突破的這個時空的面就愈大。

  我們雖然沒有契入這個境界,從佛的經典、從科學兩方面合起來看,我們信得過,在理上講得通,這個事情就是等待自己去求證。什麼方法求證?定功就是清淨心,不一定要盤腿面壁,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六道,對於六道裡面的境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道裡面的時空維次他全突破了。如果再提升一個階層,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菩薩境界,阿羅漢不能比。再要是於世出世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如來境界,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障礙了。由此可知,在《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如來果地同樣的「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這個大施會,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辦班教學。教學的目的是什麼?開示諸法實相,教化眾生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這句話,「諸法實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什麼?就教這個。把宇宙人生真相給你說清楚、說明白,然後教你怎樣修、怎樣證,這是佛法無比高明之處。佛絕對不是說我這麼講,你就要相信,不是的。佛給你講什麼?教你方法,你去求證,證得才是你自己的;證不得,與你沒有交涉。這就是什麼?佛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神說的那就是真理,你就得相信。佛不是這樣講,佛所說的是我自己證得的境界,你要證得,才算是你的;你不能證得,那你就沒有分。這讓人心服口服,一點都沒有迷信。

  怎麼證入?佛把綱領首先就告訴我們,就是我剛才講的,你放下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放下一切分別,一切都不分別,你就證得菩薩果位;你再放下起心動念,那你就證得如來果位,你就跟佛沒有兩樣。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學佛,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認識第一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跟他見面,就向他請教。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對老師信任,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老師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幾句話打動了。本來我是最排斥佛教的,我認為佛教是迷信;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

  所以我跟章嘉大師講,我說我現在知道,但是怎麼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給我看破放下,真幹!我向他請教,看破放下的意思我懂,從哪裡下手?布施。是難!難,要幹,不幹你不能契入。捨財,那時候生活非常辛苦,哪有錢布施?大師告訴我一塊、二塊總有。這個可以,一塊、二塊也是布施,除了生活,多餘的都應該要布施。我們這才懂得從隨喜功德學起,人家放生,我們拿一塊、二塊隨喜;人家印經,我們也拿幾塊錢去助印。果報,我們是沒有想,它自然就來了,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可不能積,積財喪道,一積,麻煩出來了,所有一切毛病都起來了;所以決定不能積,要散。

  財在中國叫通貨,有道理,通是流通,像水一樣。你要讓它流通,你可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變成死水,死水就最不衛生,藏污納垢,所以一定要流通,非常有道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些都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不到就是有障礙,障礙怎麼能排除掉?布施。布施就能把障礙化解掉。到最後你要懂得,把自私自利布施掉,名聞利養布施掉,五欲六塵布施掉,貪瞋痴慢布施掉,你沒證果也差不多了、也接近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要捨掉,《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甚至於告訴你,佛法也不能分別,分別,你就迷了,你墮到無明;執著,你就造惡業。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大施會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對一個人也是大施會。你講的是大法,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這個會一個人、二個人也是大施會,這不是小施,這是大施,這是示如實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事,全是自行化他的機緣。自行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化他是我把我自己這個境界與別人共享,與別人分享,這就是利他。

  所以學佛人頭一個形相要好,你看釋迦牟尼佛,這在經上講,經上講有很多是方便語,我們都要懂,哪是真實說,哪是方便語。菩薩修行成佛,還要特別去修一百劫的時間,修福報、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麼?相好能攝受一切眾生。眾生一看到你相好,就很羨慕你,他就會主動來向你請教,你怎麼修的,那你就可以示如實道,你就可以設大施會。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一切時、一切處,就像天天出去托缽一樣,念念不捨,自行化他。所以我們自己形相不能不好,形相開始,德,你有德而後才有道!道德就能感化一切眾生,就能提升自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