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七九卷)  2003/8/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79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四諦品》娑婆世界第三段苦滅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

  到這裡是一段。『苦滅』跟「苦滅道」這是講的出世間因果。「滅」是出世間的果報,這個字在中國一般沒有學佛的常常容易引起誤會,「滅」總不是一個好的字樣。實際上這滅的意思好,滅的什麼?滅生死。換句話說,永遠沒有生死,把生死滅掉了,這好事情。生死是果,因是什麼?因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因。所以生死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肯定就沒有了。如果你妄想、分別、執著都還有,那你就要曉得,這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你還是有,你不能夠出離。

  最後一段講「道」,道就是出世間的因,修因證果,佛說法總是先把果為我們說出來,這是應機說法的方便。眾生對於造因往往是疏忽大意,即使佛菩薩勸勉他,他也沒在意,但是講到果報,他就恐懼,他就害怕了。所以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總是先說果,然後才說因。正如同前面我們所讀的,一開端講苦聖諦,這是三界六道的果報。果報怎麼形成的?那就是因,因緣,所以接著為我們講苦集聖諦,出世間亦復如是。其實在大乘法裡佛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沒有什麼世間出世間,世間出世間這名詞是假設的。佛法只有覺迷,覺悟了就叫做出世間,迷了就叫世間,所以只有覺迷,除覺迷之外,真的是無有一法可得。

  今天講到『苦滅聖諦』,出世間之果,在『此娑婆世界中』,這一句話是貫穿下面十句,這意思都一樣的。『或名無諍』,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很好,「煩惱為諍故」。「無諍」,煩惱斷盡了,生死的因斷掉了,生死的果報當然不會再現前了。「滅」就是滅諍,這句話《六祖壇經》裡頭也有,祖師教學生、教弟子,說「此法本無諍,諍則失道意」,此法就是佛法;佛法裡面六和敬,「口和無諍」,要有爭論,這就不是佛法了。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沒有爭論?為什麼有爭論?煩惱習氣沒有放下。煩惱習氣放下了就「無諍」。

  我在早年出家的時候,遇到一位老法師,靈源老和尚,是台灣基隆十方大覺寺的住持,在台灣很希有的一個道場,十方道場。台灣道場很多,十方道場很少,就是說這道場它不是子孫廟,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在這地方掛單,它都接眾,所以那個時候道場很興旺。人多住眾多,出家人多,尤其出家男眾,裡面大概總有一半是退伍的軍人,這很不好管理。靈源老和尚天天都有人到他那裡去告狀,老和尚聽聽點點頭,「是,你是」,這打發走了;第二個來指責的時候,明明他有錯誤,「你也是」,老和尚包容。時間久了,諸位才對老和尚這種修持(清淨、平等、忍讓),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和尚書畫好,畫佛像,在他方丈室裡天天是寫字畫佛像。所以諍是錯誤的,如何做到無諍?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以自己真正的德行感化大眾。

  我們仔細去觀察、去讀誦古來祖師大德的傳記,就會發現很多高僧大德在接眾(接觸大眾)都有這樣的修養,他的心地真正是平和,我們佛法當中常講「隨緣而不攀緣」。境界有順境有逆境,人緣有善緣也有惡緣,順逆善惡怎麼樣擺平,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到家了,他確實擺平,那是什麼?你諍我不諍,你爭我讓。真正有修養的人,他心是定的,我們常講定生慧,不但生慧,定功深的人幾幾乎乎都能夠看到三世因果。你為什麼喜歡諍?你為什麼放不下?與你過去生中的習氣有關係。他心裡頭憤憤不平,你不能跟他辯論,這辯論我們世俗間常講愈描愈黑,只有忍讓,他將來的因果,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看他墮地獄,你不拉他一把嗎?拉不動,不能拉,愈拉他陷得愈深。所以真正善知識幫助你是慈悲,不幫助你還是慈悲,他有他的道理在。他所用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所謂是善巧方便,這我們佛家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確實有善巧。換句話說,你就是墮地獄,他也希望你墮的輕一點,絕對不會害得你墮更嚴重的地獄,他不會的,這才叫真正的慈悲。

  所以造作一切罪業跟過去世行業都有密切的關聯,這個理與事,佛跟道講得很透徹。現在西方人也發現了,我們看到從外國有不少前世今生談因果輪迴的報告,我們看了之後,他們也發現、也證實這事情是真的。今世跟前世是連接在一起的,今世跟後世關係是非常密切,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用心良苦,都是幫助我們怎樣脫離輪迴。過去世我們造的罪業很重,這個業要消,而消極重罪業的方法,就是《八大人覺經》上所說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消業消得最快了;不是消他的業,消自己的業。你看到這人作惡多端,不要去責怪他,不要把他的這些惡行放在自己心上,更不可以掛在口上,若無其事,消自己的罪業。厚待別人,特別是冤親債主,要厚待他,這是大慈大悲,累劫冤親冤冤相報這樣就化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一片祥和,一片慈悲,哪裡會有爭論?那我們沒有辦法,遇到不平真的是會起爭論,這就是說修行沒功夫,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造成煩惱習氣時時刻刻起現行。我們天天讀誦大乘,天天學習經教,讀誦學習最可貴的就是明理,改過自新,那才是真正學以致用,我們得到佛法真實利益了。

  第二句『或名離塵』,「塵」也是煩惱的代名詞,塵勞煩惱,塵表面的意思是染污。像我們這書桌,一天沒有去擦它,這桌面上就有塵垢,我們手在桌子上摸過,手指上就能看到灰塵。佛用這做比喻,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清淨心,如果不知道修行,那自自然然不知不覺就染上了塵垢了。所以神秀大師講得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這意思。身心的煩惱要怎樣勤拂拭?持戒、讀經、參禪、念佛,這都是方法,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在這地方,我們必須要認知,要認識清楚,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在清淨心。所以不是在念佛念了多少?我一天念多少部經?一天念多少萬聲佛號?不是這個。如果心地沒有真正能夠改善過來,你念經念得再多,佛號持得再好,那就是古人所講的,所謂「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真的。就好比這學生讀書很用功,天天都在讀,都在學習,但一考試都得零分,沒有成績拿出來,你這書叫白念了。修行亦復如是,修行的成績就是清淨心,總的來說,這成績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我們修行的成果。

  我們今天修淨土,淨土是以覺正淨這「淨」為主,專修清淨心,專修清淨行。我的心清淨了,念頭就清淨,念頭清淨,我的言語、身體一切造作沒有一樣不清淨,這就叫淨業。淨業所感的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何況大乘經裡面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這才真正把修學的綱領抓住了,功夫才會得力。我們常常聽到「功夫不得力」,什麼叫功夫不得力?煩惱習氣還照常,一絲毫沒有改變過來,那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了就不一樣了,心平了。

  儒家讀書也著重在修養,在悟性!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你們《了凡四訓》很熟悉,《了凡四訓》裡面不就有一個故事嗎?一個秀才去參加考試,沒有考中,大罵那個考官,說他不認識人才。他確實是很聰明,文章做得不錯,很自負,沒有考中,他在那裡憤憤不平。被一個老道在旁邊聽到了,老道就冷笑,他就把這氣憤轉給老道了,問老道:你為什麼笑?老道說:不是考官不公平,想必你這秀才文章做得並不怎麼好。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老道就說:真正文章好,心平氣和,看到你這心浮氣躁,你怎麼能寫得出好文章?這話一下就點醒了他,這人還是有善根,一想老道的話有道理。所以這人還是有福,轉過頭來向老道請教:我應該怎麼學法?過幾年之後再去考,他考中了。

  心平氣和比什麼都重要,你才能夠在紅塵不受紅塵的染著。這「離塵」我們講的很具體,那就是說你不會再受外面七情五欲的染著,換句話說,你不會被一切外面境界起心動念,那你就「離塵」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境界清楚明白,而且知道這境界裡頭前因後果,自己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知道掌握著機緣。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好的增上緣,都能幫助自己福慧增長,都能幫助自己提升境界,關鍵就是你會不會!這會不會裡頭最重要的,虛心。最怕什麼?最怕自己自滿,覺得自己知道很多,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這是世間最沒有福報的人。

  古聖先賢跟我們講「福在受諫」,這三句話講得好,「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受諫」。歡喜接受別人勸告,別人看錯了,錯了也歡喜也感激,那是大人物。在中國歷史上這代表的,唐太宗,雖然是個帝王,任何人都可以當他面批評他,了不起!可是真的有些人錯誤、誤會,在他面前說了話了,他也很客氣的接受,感激!這人走了,他旁邊的隨員(就是太監)跟皇上說:那個人講的話明明是錯誤。唐太宗怎麼說?我知道他講的是錯誤。錯誤你為什麼接受?我如果說是處分處罰他,以後還有什麼人敢在我面前說話?你們想想看,這是唐太宗,所以他雖然高高在上,他真正能夠聽到下面人跟他說真話,他能聽得到,說錯了也不怪你,也不會處分。《貞觀政要》裡頭有記載,這是一代的英主,他的作風跟別的帝王不一樣。所以這些大聖大賢的行誼值得我們學習。

  千萬不要以為在我們面前說壞話的,或者是在背後批評的,惡意批評的、造謠生事的、中傷陷害的,我們真正學佛人聽到了,還是合掌令歡喜。為什麼?這話我講的也多了,他替我消業障。過去今生就是學佛,在學佛沒有悟入之前,哪有不造業的?業決定有果報。因為他的惡意毀謗,惡意的中傷陷害,我這重罪輕報了。所以在我來講,我當然要感恩、要感謝他,我不會再墮三途地獄了,我現在就報了。如果這些造謠生事的人,我還要提出辯駁,甚至於像現在人,我要去告發,要他賠償我的名譽損失,要他在報紙上登報道歉;這做法現在世間人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在佛法裡面講,你錯了。這麼好的機緣給你消業障,你不接受,你將來的果報還是在三惡道去受。你不願意受現在這委屈,你願意到三惡道去受罪嗎?所以三世因果看清楚之後,就曉得那些人惡意毀謗障礙的是我的恩人,不是仇人!仁者無敵,自己真正覺悟了,人死了,心裡頭決定沒有一個對敵的人,這道理深一層了。所以歡喜接受,就是把我害死了,我也歡喜接受。

  冤枉這事情歷史上很多,沒有一絲毫怨恨,佛經裡頭最著名的公案,《金剛經》裡所說的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修道真的是無辜被凌遲處死,他沒有一點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沒有一絲毫報復心,持戒波羅蜜圓滿;還要發願「將來我成佛頭一個來度你」,布施波羅蜜圓滿。所以他被殺害了,他到哪裡去了?他去作佛去了。菩薩這一升就升到究竟圓滿的佛果。要沒有歌利王這樣子冤枉他、害他,他成佛還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遇到歌利王這個緣把他成佛的時間提前了,這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說的,忍辱仙人就是世尊的前身。世尊說了,他本來成佛的時間是應該在彌勒佛之後,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他提前了,他比彌勒菩薩先成佛了,彌勒菩薩在他後面了。這些經文我們讀過不能白讀,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要知道怎樣學習。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勸,我是不斷的在勸,究竟有幾個人真的明白了,那就是緣成熟。佛家常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什麼?緣沒有成熟。成熟的人立刻就懂,成熟人覺悟了,一聽就明白了、就覺悟了。我常常說什麼?把內心裡面的對立化解。現在也有人講矛盾,內心裡頭的矛盾解除。

  有人曾經問我明心見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我最簡單的解答就是內心永遠沒有矛盾,永遠沒有對立了,那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只要有一絲毫存在,你心裡頭還有矛盾,你心裡面還有對立,我們想想是不是這道理?修行,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差別在哪裡?人家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決定沒有一絲毫對立,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為什麼?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一體哪來的對立?你對立你還是一體,還是沒有離開一體,那叫什麼?迷惑。所以對立是迷惑,是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對立沒有,就不存在了。那從哪裡下手?

  我們是凡夫,我們現在明白這道理了,很想自己做到,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布施」,沒有別的,捨!樣樣放不下,那不行!放不下那肯定你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你要不想搞六道輪迴,要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要記住古來念佛堂堂主口裡常常說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才行。身心世界有一絲毫放不下,這一生當中,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去不了了。從這一句裡面講,你沒有「離塵」,你沒有離開染污;徹底放下,你「離塵」了。為什麼不肯放?這不肯放的原因是煩惱習氣。無量劫來的貪瞋痴,念念總是想什麼?總是想佔有,總是想控制。你能控制能佔有多少時間?你有沒有去想想?如果想清楚想通了,我控制佔有的時間不長。

  現在民主國家這些首長們都是民選的,任期大概都是三年到四年,你想想你能夠控制,你能夠佔有也不過就三年到四年,連任一次頂多八年,這時間很短。縱然你像古時候帝王,這是沒有退休的,清朝康熙皇帝這是在位的時間最長了,六十一年;六十一年在大的時代裡頭很短,你能控制能佔有也不過就這麼長的時間,死了之後,三途六道夠受的。所以人要把這些道理想通了,想明白了,我們要追求永恆。追求永恆那就要把暫時的這些東西,不長久的東西要放下,你才能得到永恆,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塵不可不離,這「離塵」就是要離一切染污,佔有的念頭是染污,控制的念頭是染污,絕對不是好東西,決定障礙念佛往生。不但障礙你往生,障礙你證果,障礙你開悟,你說這事情麻煩大不大?我們學佛,譬如說學講經,總希望把經教講好,但是講經的這些法師大德,對什麼看得最重?經書註解,總是想要擁有。這些參考資料,我要想擁有這念頭對不對?這念頭對。但是你要曉得,如果你要不能捨棄,你所學的決定脫離不了古大德註解的範圍。因為什麼?你沒有能把它放下。

  學習是要從這地方開始,在這裡奠根基打基礎,到自己有一定的程度,放下了。你要不放下,你永遠出不了這圈子。放下就跟性德相應了,這就是佛家常講的悟入,大悟、徹悟。到大悟的時候註解就可以不要了,偶爾來做個參考,做一個旁證,這可以,為什麼?你自己通了、契入了。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你還需要找這些經論,還要找這些註疏嗎?不要了。這時候不要,這東西往哪裡送?送圖書館供養大眾,給別人做參考,這就是正確的了。所以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兩句話講得好,法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障礙了。

  我捨這一切註疏的時間比較早一點,這是得力於李老師的教導。從開頭學,李老師就不准我寫筆記,就教我專心聽講,聽完之後學習覆講。覆講不是靠筆記,靠記憶,靠領悟,這方法確實是好。覆講的時候不可以依照老師的言語,要依照老師所講的義意,就是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教我這個,所以這樣在講台上就活潑了。這是早年我學經教的時候,老師教我的。但是這必須要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你的領悟力要強,記憶力要強,這是兩個根本條件;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那你必須要依靠筆記,你上台講經要寫講稿。我上台講經我就沒有用過講稿,我用大綱,這李老師常用的表解,用大綱,沒有寫過講稿。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的第三句:

  【或名寂靜。】

  『寂靜』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不但是見思、塵沙煩惱滅盡了,無明煩惱也滅盡了。在《仁王經》上修行最高的位次是「寂滅忍」,這「寂靜」就是寂滅忍。寂滅忍有三品:下品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十地菩薩,第十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究竟果位。可見得這寂靜位次高。寂滅忍下面這叫「無生法忍」,相信許許多多同學對於這名詞都很熟悉,淨宗的學人常常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下品是七地菩薩。這都是真正名實相副的阿惟越致菩薩,無生忍慧。

  說到這地方,這淨宗的殊勝我們要知道。淨宗法門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他是什麼個地位?四十八願裡面就講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皆作」就是凡是往生的,不論你是實報土、方便土或者是同居土,也不問你是上品、下品、下下品,反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我們曉得阿惟越致是七地、八地、九地,不得了!就是在《華嚴經》上來講,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在華嚴會上才是初住菩薩。從初住修到七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修滿,七地位;第三個阿僧祇劫,他所修得的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這樣才真正顯示出淨宗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知道之後,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抓住,決定不能夠輕易放過。為什麼?這機會遇到太難太難了。開經偈所說的是《華嚴經》,「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淨土法門比《華嚴》還要難,彭際清居士跟我們講,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逢到了,無比的幸運遇到了。換句話說,這一生就很可能永遠超越三界六道,永遠超越十法界,這一生作佛去了,這才叫希有的因緣。我們今天這因緣遇到了,《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因緣」我們具足了,我們真的遇到了,現在問題就是在「善根、福德」。什麼是善根?你遇到了,你能信,你能解,這是善根;你能夠依教奉行,能夠放下萬緣,那是福德。這三個條件要是具足,「萬修萬人去」。所以這「寂靜」是果報。再看下面第四句:

  【或名無相。】

  《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相也不能夠著。真正契入這境界,就是《華嚴》境界,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妄想、分別、執著都離開了。雖然有相,有沒有執著?沒有。相即無相,無相即相,那就是形式上的相有,這心裡面的相沒有,他不執著了,他也不分別了。不但不分別不執著,連念頭都沒有,我們常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破了,無明斷了;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這三種煩惱統統斷乾淨了,這是『無相』。在這地方我們要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慈悲示現應化在我們這世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相?他是「無相」。這無相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非有相非無相」。換句話說,有相無相都不能說。為什麼?有相無相都是虛妄,因為你都執著了。你離開分別執著,試問問你是有相還是無相?

  禪宗的祖師常常用這種方法,「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道一句來」,這是老師出的題目,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說一句來我聽聽。你能說得出來的,都著了相;『或名無相』,你就著了無相;有相,你著了有相了。所以實在的事實真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是言語沒法子說,意識都達不到。意識是思惟想像,思惟想像不起作用,用不上,那才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也沒有離開它們,那叫實相。所以佛在大乘經上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意思很深很深,要細心去體會,你才能入好境界,契入境界你才得大自在!不但世間苦樂憂喜捨沒有了,生死輪迴也沒有了,再告訴你菩提涅槃也沒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遊戲神通。第五句:

  【或名無沒。】

  這意思也很深。我們換句話諸位比較容易體會,佛法裡頭常講「無是無非是」。『沒』的對面是有,無有無沒,兩邊皆離,兩邊不著,中道不存。兩邊離開了,這還有個中道,中道也沒有了,為什麼?中道跟兩邊又變成一個對立。沒是無,有無是兩邊,這兩邊沒有了,出現了一個中道,中道跟這兩邊又成了一個對立。所以你從這地方去體會,我講的什麼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你心裡頭對立沒有了。你看這兩邊沒有了,又來了個中道,中道跟它又對立,中道也沒有!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但是要問在十法界裡頭有沒有兩邊?有。有沒有中道?也有。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這要搞清楚。假的有,真的沒有,什麼是真的?心是真的,心是能現能變,總得要記住這是總綱領總原則總前提。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唯心所現,那個能現是真的,所現所變是假的。所變所現裡面有,有對立,真的裡頭沒有對立;我們心裡頭有對立,你就曉得你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如果我把心裡頭所有對立都化解了,都消除了,你的真心現前了,真心就是本性,那你叫明心見性了,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在這時候,你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才現前。心裡頭還有對立,這幾句名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天天在念,天天在學,有名無實,這十個字一個字你都沒有。為什麼?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十個字如果你要有了,你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的地位。因為這十個字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這不是妄心。菩提心現前叫發心住,初住菩薩叫發心住,你安住在菩提心,你的真心顯露了,真心本來就是這樣子。

  在法相唯識裡面,我們常講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但是也講八識上面還有一個第九識,第九識是什麼?無垢識。有這名詞,無垢識是什麼?真如本性,那是真的,純真無妄。阿賴耶是真妄和合,古大德有一些大德他講第九識,有一些只講第八識不再講第九識。因為第九識是阿賴耶真的那一分,阿賴耶是真妄和合,不說妄這一分,單說真的那一分。這是他們所說的,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你才不至於發生疑惑,不至於產生了矛盾。

  【或名無自性。】

  自性就是自體,『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這都是苦滅聖諦的名稱。「無自性」才是真性,自性它不是物質,所以它不是聲香味觸、色聲香味,不是這東西。因此我們六根接觸到,六根裡頭作用最大的意根,也就是意識,意識能夠緣到阿賴耶,緣不到自性。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在六塵裡頭叫做法塵,阿賴耶能緣到法塵,緣不到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法塵。所以自性不能說它是心法,也不能說它是色法,心法色法統統是有為法,它是屬於無為法,真如無為。所以「無自性」之性才是真正的法性,它在哪裡?就在現前的萬事萬物。「無自性」之性才是真性,要是有自性不是真性,那是什麼性?在我們有情眾生分上,我們中國人稱習性,稱為習性,習性不是本性。在一切萬物裡面,我們稱它作物理,現在科學就講物理,太空物理,這物理「無自性」。換句話說,我們也借用科學家的名詞,但是解釋不一樣,物理就不是真理。為什麼?物理有自性,真理無自性,這不能不辨別清楚。「性」當作體講,「無自性」,一切萬物沒有自體,體是法性,《華嚴》講得透徹,《楞嚴》講得明白。第七句:

  【或名無障礙。】

  自性沒有『障礙』,自性裡面的智慧沒有障礙,自性裡面的德能沒有障礙,自性裡面的相好沒有障礙。換句話說,凡是有障礙的都不是自性,自性本來沒有障礙。《華嚴經》講到最後,你看清涼大師說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我們現在為什麼處處都是障礙?告訴你,絕對沒有障礙。你的障礙從哪裡起來的?是從你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了障礙;離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沒有障礙。諸位要記住,沒有障礙就是見性了,見性就成佛了。最低的見性,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因為他用的心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跟如來果地上用的是一個心。他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也就是說他不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相宗講的轉識成智,智是真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沒有障礙了。

  但是雖用的是真心,他不能夠圓滿的運用,他還要修,因為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一品。古人用的比喻說得好,古人把月亮比喻作真心,這圓教初住是什麼月亮?是月牙,我們在初二初三看到月亮有個牙,月牙。那個月牙,那是真月不是假月,那是真心。妄心也有個比喻,妄心比喻什麼?水中的月影。我們在小河在池塘,晚上去看月亮,水裡頭有個月影,把月影比作妄心,那真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把這比作妄心,比作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凡夫用的用妄心,不知道有個真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從真心的影子。所以法身菩薩用真心。

  我們修行,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要知道要鍊,當然怎麼樣去修鍊,都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也好!能修到相似就不錯了!我們雖然是妄心,妄心能夠跟跟真心相應,不違背真心的原理原則,這就把自己境界提升了很多了。提升到哪裡?提升到四聖法界。我們常講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那是相似位,是用的妄心,妄心跟真心相應。這種修法到底要怎麼修?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頭勸導大家的,放棄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經論教誨。隨順經論教誨就是相似即的菩薩,這功夫要修成功了,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要曉得並不是用真心。如果真正用真心,超越十法界,就沒有障礙了。

  這些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會修行的人,它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只要我們還有障礙,我們自己立刻回光返照,我是凡夫,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如果修行功夫得力了,這障礙愈來愈淡薄,到最後這障礙可以能夠斷掉的,這斷不是滅斷是伏斷。什麼東西伏斷?你的戒定慧起作用,戒定慧三學把它控制住,伏斷;沒有出六道,這就是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在佛教名詞術語這叫觀行位。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淨土,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那來生仙道的機會非常大,生天享天福去了。如果你要是求生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上輩、中輩你肯定有分,你不在下三輩。第八句:

  【或名滅。】

  這『滅』跟苦滅聖諦的滅是一個意思,通常我們簡稱這四諦苦集滅道,這「滅」就是苦滅聖諦。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這是「滅」的真實義。永遠離開生死,永遠離開煩惱,這是好事情,這是所有一切修行人真實的期望,希望我有這一天。這「滅」梵語稱之為涅槃,涅槃翻成中國意思就翻作「滅」。涅槃也翻作圓寂,這是諸位都常常能夠聽到,「圓」是講功德圓滿,「寂」是講清淨寂滅,就是我們前面第三句講的「或名寂靜」,就是這意思。功德圓滿,證得清淨寂滅。

  在世俗裡頭,實在講有個誤會,出家人死了都說:他圓寂了。所以從前李老師常講,出家人死了就叫圓寂,那哪個不死?那都圓寂了,都證到大涅槃了!這是個誤會,但是有的時候這是一個恭惟,是個讚歎,它不是事實。真正證得大涅槃的,證得清淨寂滅的,人在!不是死了時候證得,活著時候證得。什麼人證得的?在中國最著名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證得了;在佛法講的時候,他就證得大涅槃了。這是明心見性,功德圓滿,清淨寂滅,活著時候證得的,不是死了,死了麻煩就大了。下面第九個名稱:

  【或名體真實。】

  這意思很深,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非唯惑滅而已,實乃法身常住,為滅諦之義」,這滅諦就是大涅槃的意思,解釋雖然不多,意思很圓滿。『體真實』,這「體」是什麼?法身理體。天台大師常常講六即佛,六即佛的頭一個是「理即佛」,「體真實」就是理即佛。所以從本體上來說,也就是從本性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是究竟圓滿佛。哪個眾生不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這一點都不假,真的,無情眾生也是佛。《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眾生從體上講,「體真實」。無情眾生的體是法性,有情眾生的體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

  從體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跟《圓覺》上都說「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現在是你迷失了本體,迷失了真實,迷失了自性。所以佛的眼睛當中,你確實是佛,佛看九法界眾生都是本來成佛,這事很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譬如這人喝酒喝醉了,發酒瘋了,這是我們都曾經見過的,說起來大家都懂。十法界裡面眾生就好像喝酒喝醉了,在鬧事;十方諸佛如來就好像是完全清醒,他沒有喝醉,看到這發酒瘋的人在那裡鬧事,不像話!他是不是好人?是好人。很可惜他喝醉了,他迷惑顛倒,酒醉之後做出很多亂性的事情;他在清醒的時候,他很正常,知書達理,他不會做錯事。六道凡夫亦復如是,六道凡夫是本來佛,現在是什麼樣?現在是個糊塗佛,就好像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糊塗佛。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是清醒的佛,我們這些是糊塗佛。事實真相確實是像這種比喻。

  現在的問題,這諸佛如來要幫助我們恢復清醒。酒喝醉了,清醒要一段時間,還要去幫助他,希望他能夠快一點清醒過來。因此,一切眾生縱然造作極重的罪業,我們要曉得決定不能夠責怪他。他做錯了,做錯了他要承受後果;酒喝醉,喝醉了傷神、傷身體,他要接受這果報。迷失了自性,他的思想、見解、言行完全違背了性德,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他在這裡面承受果報。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這麼個道理。果報受完了,就好像酒清醒過來了,酒醉清醒過來了,那個時候諸佛菩薩來幫助他,教他修行,他很歡喜接受。不是沒有善根,不是沒有福德,現在善根福德統統用不上,迷了。

  我們知道這事實真相,所以對於造作一切極重罪業的眾生,我們對他禮敬的心沒有稍稍的減損,只是暫時不讚歎而已。就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對他禮敬、對他的供養決定沒有減少毫分,我們對他的關懷、對他的照顧沒有減少毫分。諸佛菩薩對待九法界眾生是平等的,但是在客觀事實上好像不平等,這什麼原因?這原因不在佛菩薩那邊,在眾生這邊,有不平等的差別。這差別是,有些眾生接受,有些眾生不接受;有眾生接受多、多分,有眾生接受少分,這樣就不平等。不是佛菩薩幫助我們不平等,是我們眾生對他的態度,對他的接受,這地方產生不平等。如果我們真正肯依教奉行,對於佛菩薩的教誨深信不疑,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理解,百分之百的奉行,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必等來生。你對於佛菩薩教誨要打折扣,半信半疑,一知半解,雖然肯行,行不得力,這是你自分的事情,不是佛菩薩那邊的事情!「體真實」,事虛妄,起作用裡頭那有差別。末後一句:

  【或名住自性。】

  這『住自性』就是入大涅槃,「住」是安住。由此可知,與自性百分之百的相應,那是圓滿的佛果。我們把這標準降下來,降到最低,一分相應,古大德常說,說的很多,我們也很熟悉,但是什麼?真正的意思沒能明瞭。古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個相應就是「住」。我們與自性果然有「一念相應」,那一念就是分證佛,不是相似佛,是分證佛;「念念相應」,那就不是初住菩薩了,你的地位在初住之上,念念相應那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念念相應!這相應念念不違經論教誨。

  我們今天是凡夫,業障習氣非常深重,我們的果報那要不想還好,要真正仔細去衡量一下,想一想肯定在三途。那現在我們要問,我們得怎麼辦?怎麼樣來救自己?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慈悲教導我們「持戒念佛」,這就能救。持戒持什麼樣的戒?五戒十善就夠了。五戒十善念佛求生淨土,即使你造了五逆十惡罪,你也能往生。只要你今天肯回頭,已往不究,只要你今天肯回頭,你就有救了。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佛在經上講的,佛決定沒有妄語,句句話決定是真實,只要今天肯回頭。我們中國古人也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今天起改過自新,回頭是岸,這就得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