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八五卷)  2003/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85

  諸位同學,請看「四諦品」,娑婆世界「苦滅道諦」,最後一句:

  【或名十藏。】

  『十藏』,我們介紹到第八「念藏」,大意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念」,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念就是心想。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是參透了,你就真正能把修行的總綱領原則掌握住了。世間諺語所謂念茲在茲,既然念什麼它就會現什麼,諸位想想,我們為什麼不念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是念,分別也是念,執著還是念,我們為什麼不念佛?

  佛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尤其是祖師大德這些過來人告訴我們,跟我們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跟西方淨土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絕對不是我們心外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不是!那就錯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自己心現識變,識就是念。既然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現在又念阿彌陀佛,又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這個道理你要是參透,你對於往生淨土親近彌陀,你的信心就具足、堅定了。《般若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不但佛法修學把「念力」做為一切修行的中心、核心,其他宗教也不例外。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宗教他們修行的方法是用祈禱,諸位想想,祈禱是不是在念,誠誠懇懇一心恭敬在祈禱,他就有感應。祈禱就是感,佛菩薩、神聖他就有應,決定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提到「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薩你就成菩薩,念天就生天。人為什麼會墮三惡道?還是念的。念念不離貪婪,貪心是餓鬼,所以念貪,你就是念餓鬼道,就變餓鬼去了;念瞋恨,那就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都離不了念頭!愚痴是是非、邪正、真妄顛倒了,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搞錯了,這是畜生道。

  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諸佛菩薩、淨土從哪裡來的?也是從心想生。乃至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沒有一樣東西是離開念,真的是念茲在茲,念什麼就現什麼。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念頭千變萬化,外面現的境界也是千變萬化。念頭,佛常常講,念頭叫妄念;現的境界,現的境界是幻境,《金剛經》上把境界比喻做「夢幻泡影」,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知道念是妄念,妄念變現的境界哪有真實?你要知道因果都不是真實的,你的心就清淨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能漸漸止住;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那個時候叫正念現前。

  什麼是正念?正念是無念,就是無妄念,這個東西還是很不好懂。什麼叫妄念?我們平常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是妄念。無論我們六根或者是對六境,或者是不對六境,都沒有分別執著、都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一真法界,這時候才叫做正念。正念真的是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何以又叫正念?那是真心所現的相分,決不夾雜意識,也就是說,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那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唯識所變。為什麼?識沒有了,轉識成智。十法界裡面有識,就是說十法界裡頭它有變化,它有唯識所變。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永恆的,沒有變化。你要問這是什麼?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那就入不二法門。諸位要曉得,二是有變化,一沒有變化,不二就是一。一是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把真正的自己找到了。宗門裡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一真法界。你能夠契入一真,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真相,你才真正明瞭。沒有入一真,沒有法子真明瞭。所以真正修行人,古人一句話說得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講少事、無事,不是講我們身外,是講你的內心。教導你二六時中,你要怎樣守住你的清淨心、平等心;換句話說,不管我們對外面境界接觸不接觸,接觸沒有影響。為什麼?我不會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智慧,智照,這是照見。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像鏡子一樣,古人常講「用心如鏡」,你看鏡子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沒有染著?沒有。不但不照的時候這裡頭沒有東西,正在照的時候,也沒有東西,它不落痕跡。

  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一樣,不管對不對境界,他總是清淨、總是一塵不染;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他確實是如此。應化在十法界,他有個色身,變了個色身,身相不一定是什麼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這個身對這個境界,完全是感應道交起作用,所以這個身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他一切動作從哪裡來的?一切動作是眾生有感,從感反應出來的,非常微妙!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怎麼會是一個活生生的?怎麼會是那麼活活潑潑的?反應。世尊當年在世,用鐘鼓做比喻。你看鐘鼓,它是很靜,它確實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敲它,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它的作用完全是感之反射、反應,我們講應,眾生有感它有應。

  這個眾生,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包括山河大地,所有一切萬物都起感的作用;佛菩薩現身,他有應的作用,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他不是業力。像我們凡夫,自己有妄想,對外面境界起分別執著,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事情我討厭,這就是你有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執著就叫做業,六道凡夫是受業力支配在搞輪迴。佛菩薩不是業力,他是感應,所以我們給他另外加一個名詞,叫願力,也能講得過去。但是願力的意思很深,要把它講清楚那實在是不容易。因為願力實在講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

  這個願力跟我們世間人所講的願力不一樣,我們世間人的願力沒有離開念頭,沒有離開妄念,佛菩薩的願力裡頭決不夾雜妄念。這個就難懂了,你沒有念頭叫什麼願?我們都會懷疑!這很難很難體會,他確實沒有念頭。因為他有願力,所以有感他就有應,如果沒有願力,有感就不會應。他為什麼會有應的作用?願力。很難懂!正如同我們敲鐘,我們是很有意去敲它一下,它為什麼會響?我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響的聲音久;我輕輕敲它一下,它聲音小,時間短。這樁事情在佛門裡面就是叫你去參,不給你答案,幾時你參的時候悟了,你就明白了,一悟一切悟。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原理是一個,一悟一切悟,一樁事情明白了,樣樣都明白了。同樣一個道理,一迷一切迷,要怎麼樣才悟?悟要靠淨;心地愈清淨就愈接近悟的邊緣,心思浮躁是決定不會開悟。

  所以,佛在教導我們,為什麼教我們從持戒下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一個方法、是個規矩、是個法則。悟,總的綱領就是教我們放下,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面不能有任何東西存在。為什麼?心裡頭本來沒有東西,本來沒有東西你要把一些東西放在裡面,這個心就壞了。心怎麼壞了,心就迷了,加一點點東西在裡面它就迷了。心裡什麼都沒有,就很容易覺悟,悟了之後,再不會把任何一樣東西放在心上。我用這些言語,是很淺顯的言語,跟大家說明這樁事情的真相。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所沒有的,它是智慧的符號。「念」是今心,不能加口,加個口就錯了,加個口,那個「唸」是有口無心,不能加個口。這個念就是今心,今心是正念,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如果加個口,就有唯識所變了,所以這個字很重要。我們修學真的懂得這個道理,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念頭,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修行,無論哪一個法門,為什麼說念佛最勝?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念佛是直接作佛,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念菩薩你成了菩薩,菩薩將來還要念佛,他才能成佛,不念佛他成不了佛。希望諸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歡喜念佛,我們知道念佛重要。

  下面第九句:「持藏」,「謂菩薩具大威力,於諸佛所說修多羅法,文句義理,一生受持,乃至無數生受持,及諸佛名號劫數授記修多羅等,無量無盡皆能受持,無有忘失」。持藏跟前面所講的聞藏,第五所講的聞藏,有密切的關聯。聞是講多聞,持是怎麼樣?持是你統統都能夠記得住,我們一般人講記憶力好。如果多聞而沒有持藏,他聽得很多,他記不得。我們現前周邊的同參道友,你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能知道,甚至於自己,「我讀得很多、我看得很多、我聽得很多,但是記得不多」。所以,持是屬於記憶。我們常講某人記憶力好,他聽到、看到了,他能夠保持很長的時間不忘記。「持藏」裡面講「一生受持,乃至無數生受持」,這個就是講戒律,一生受持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來生還能夠記得,那就真的在這個世間不多了,有沒有?有。實在給你講還不少數,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潛意識。

  譬如過去生中喜歡音樂,歌唱得好,琴彈得好,那是他過去生中一生受持,到這一生當中,他還有很深的印象。他遇到這個樂器他很容易學會,他這一生的成就,就是接著前面一生,歡喜唱歌、歡喜演奏,成績比前一生又提升了。來一生、後一生,甚至於連續好多生,他都在這一門上。換句話說,實在講今天我們用演藝人員來做代表,世界上達到一流的演藝人員,我們用佛法來講,他至少有十世從事這個行業,他才能達到登峰造極。從小我們就覺得這個人有天才,這是什麼力量?持藏。

  所以世出世間法,絕對不是一世能成就的,生生世世接著搞,一世成就不高。我們在佛門裡面,諸位讀過《慈悲三昧水懺》,你都知道悟達國師。悟達國師也是從普通小和尚出家做起的,他怎麼在一生當中有那麼大的成就?得這個人面瘡才把消息透出來了。他出家修行,這一次是第十世,你看一世一世的修,一世比前一世要提升,十世,地位才到國師。哪有是一生的道理!世出世間法幾乎沒有例外。這樣我們就知道,諸佛菩薩的成就是累劫修成,這不是假的,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真的是累劫修成的。生生世世他修得好,他不會墮落,他能夠接著修,累劫修因。一世比一世成績要提升一點,生生世世不斷向上提升,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如果我們真能夠看到三世因果,你會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你會平等觀察,你的心平了,不會覺得不平,你絕對不會怨天尤人,這個人的成就不是一生的。社會上無論是哪個行業,在這個行業真正做到出人頭地都是多世,一般小有成就,大概也是三世五世。這一世開頭搞這個,前生沒有學過,非常生疏。就是我們佛門裡面,從歷史上我們能夠體會、觀察到,他對於經論、法門有很喜歡的,有不喜歡的,他修起來覺得很困難的;我們也不能講是不喜歡,他尊重它,他不學它,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不是學這個法門。如果遇到這個法門非常喜歡,很容易學習,我們就知道這個法門是過去生中他曾經學過的。如果他修學很順利,進步非常快,悟解的能力超過一般人,我們就知道他過去生中,決定不是一世。

  這些事情早年李老師都給我講過,他說他自己一生講經。但是他講經不是天天講,一個星期講一次,佛經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教導我們這些學生一個星期是三堂課。每個星期三他講佛經,我們聽經;星期五講古文,儒家的東西,每個星期五給我們上一堂課;星期六他講開示,給念佛同修講開示、解答問題。一個星期三堂課。講經的時間是固定的,一個小時,因為他有翻譯,有閩南話翻譯,所以兩個小時實際上是一個小時。講古文沒有翻譯,兩個小時,講開示的時間也是兩個小時,開示大概是一個小時,另外一個小時解答問題,但是講開示跟解答問題都有翻譯。他老人家跟我說,他講經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不可能有這樣的成績,這樁事情你想快,快不來,這是真正發大願心依教修行。為什麼?真正依教修行,你不會墮落,你要不真依教修行,很容易墮落。最低限度,學佛的人,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好。為什麼?你來生得人身,這是得人身的條件。

  三皈、五戒、十善,李老師從前跟我們講,你自己給自己打分數,如果能打到八十分,你就不失人身,不可以把標準定在六十分,那個靠不住,標準要提升到八十分,你不會墮三惡道;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念念不違背十善業,要這樣認真努力去做。你只有不失人身,來世還到人間來,你的修學才能夠繼續,否則的話你就中斷了;一中斷那不曉得中斷多長久的時間,你前生所修積的就很模糊了,聞持的力量自然就衰了。以後縱然再得人身,什麼都得從頭來起,也就是前世的東西忘記、記不得了,這是說明為什麼凡夫修行成佛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是生生世世,一世接著一世來修,當中都沒有墮落的,不要那麼長的時間。但是這一點不是每個人能做得到的,要真修,要真正能有克己的功夫,就是自己要守得住,能不造惡業,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我在講席裡面,用最簡單的話跟諸位說明,不偷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有想佔別人便宜一點點的念頭,那個念頭是偷盜,你的修行就有缺失,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就靠不住了。來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清淨。過去沒有學佛不懂得,十惡天天犯、常常犯,這是一般人的常事。凡夫業障深重,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嚴重了,你能夠承受得了嗎?能禁得起誘惑嗎?真正能禁得起誘惑不為所動,那就恭喜你,你決不會墮落。你還會被外面境界所動,看到錢財會動心,看到女色會動心,這就難了。佛在經上常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你就會被拉到地獄,就墮地獄,五條都具足還得了!

  所以,佛這才教導學生「以苦為師」。教導我們日常生活不能過得太富裕,應當要苦一點,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能吃到一點苦頭,警覺心很高。人間太苦了,根本就沒有意願再到人間來了,所謂是他出離的念頭生起,「我不想搞六道輪迴了,我想超越六道輪迴,我想往生淨土」。如果這邊生活太富裕,往生淨土的念頭很難生起來,「我現在過得很不錯,樣樣都不缺少」!你不知道這一生是前世修的福報,日子過得很自在,福報享完之後怎麼辦?這一生造了很多罪業,沒有認真修福,福享完了,業報現前,你就墮落了,那個時候你就有苦受了。而且那個苦,受苦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三惡道的壽命太長,去不得。所以什麼都缺乏一點,好!

  我們世間一般人愚痴,樣樣都想求得很圓滿、很豐足,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是這樣想法。自古以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很多,他為什麼不過好一點的生活,要過那樣貧苦的生活?固然他命裡頭沒有財富,這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前生沒有修財布施;前生修了法布施,所以有聰明智慧,沒有財富,物質生活過得很辛苦,這是佛經裡面給我們的答案。但是他們心安理得,他不妄求,他願意,甘心願意過清貧的生活,清高貧苦的生活。讀書、耕種,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他不出來做事,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講的隱逸,這是高人!

  這些人用我們宗教的角度來看,他懂得,他提升他的精神境界;他不重視物質生活,他重視心靈的生活,給我們留下許許多多的著作,不朽的章句。在中國歷史上,朝朝代代你都能看到,這些人有智慧,懂得提升自己。特別是修行人,在中國道家、佛家很多,修道的、出家的,確確實實有道德、有學問,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也是給我們做榜樣;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那是已經圓滿成就的人,示現給我們做榜樣。那就是告訴我們,像他這個樣子,這一生當中才能夠真正得到最殊勝的成就,這就是所謂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佛經上的,你能夠把自私自利捨掉,把名聞利養捨掉,把五欲六塵的享受捨掉,把貪瞋痴慢捨掉,你超越六道了。你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到的太殊勝了,真的是無與倫比,沒得比。你捨才能得,你不捨你得不到,要把世間的一切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頭一絲一毫都沒有。

  心地乾淨了,這個人是聖人,這個人就是佛菩薩,凡夫跟聖人差別就在這裡。凡夫心裡頭牽腸掛肚的東西多了,太多太多了,他心不清淨,所以他沒有智慧。智慧、德能都是你清淨心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就是你的心不清淨,裡面不應該有的東西太多了,憂慮、煩惱、牽掛,再是人我是非,一大堆一大堆,你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統統被它障礙住了。所以最重要的,你要能捨,然後你才能得、能持,持是性德,本有的德能,不是從外頭來的。生生世世的薰習這是緣,都是屬於初學階段,對我們是有用的,明心見性,所有德能自然就現前了。所以,能夠憶持諸佛如來無量劫前種種自行化他之事,統統都知道了,自己生生世世也知道了。這叫「持藏」,一切都能受持,決定沒有忘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十藏」最後一條:

  「辯藏」,這一條是講無礙的辯才,無礙辯才從哪裡生的?從無障礙的智慧裡生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慧,而且有無礙的智慧,我們看經文裡面的解釋。「謂菩薩具大辯才,廣為眾生演說諸法,或說一品法乃至無數品法,或一日說乃至無量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隨眾生根皆令滿足,是名辯藏」。解釋的文不多,這裡頭的義理境界確實沒有邊際,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菩薩具大辯才,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十藏」是功德林菩薩給我們說明的,為眾生演說一切法,怎麼說法?隨根應量。這是大乘佛法裡頭常說的,應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菩薩決定沒有一定的身相,現身,完全是隨眾生之感,佛菩薩有應,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至於說法,完全是看感的人,他的程度、他的根性、他的利益,利益有現前的利益、有未來的利益、有永恆的利益,應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

  這個文裡面講的「一品」,給他說一品,這種根性比較單純,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這一類根性的人,他有不可思議的成就。像我們大家都熟知的,倓虛老法師跟我們說的,諦閑老和尚一個念佛的徒弟,沒有出家之前做鍋漏匠。香港這邊同修都很熟悉,這個故事是倓老當年在香港講的。我沒有遇到這個盛會(倓老法師的盛會),我是在錄音帶上聽到的,錄音帶我聽到是在美國舊金山,有一個同修拿了這個錄音帶給我。倓老是北方人,鄉音很重,我還勉強能聽到六成的樣子,我聽了很有興趣。這個帶子我大概聽了四、五十遍,我才完全聽懂,然後我把他的話重新講一遍,寫成文字流通。這是說法裡面一個典型,「一門深入」。他說什麼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說這麼一句,他教給鍋漏匠的。

  因為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發心學佛,一生過的生活太苦了。諦閑法師他們是一起在農村裡面長大的,兒童時候的玩伴,這個時候找到諦老法師,一定要跟他出家,他的苦日子過夠了。諦閑法師給他折磨的沒法子,最後跟他談條件,他說你跟我出家可以,我有一個條件,你什麼都得聽我的,我就答應你,給你剃度,你要是不聽我的,我不給你剃度。這個人很老實:我既然認你做師父,當然什麼都聽你的,你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諦老說好,給他剃頭,不叫他住在寺廟裡,住在寺廟裡他什麼都不會,人又笨,連個早晚兩堂功課就夠他受的,他要跟不上一定被別人歧視。所以剃了頭之後,在寧波鄉下找個小廟,沒有人住的,那個時候沒有人住的小廟還有很多,找了個小廟給他住,讓他一個人在裡面。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就這一句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一直念下去將來準有好處。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他也不會問,非常老實。

  就這一句佛號他念了三年,方法好!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念了三年,真的,好處得到了,他往生了,站著走的。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諦老對他讚歎:你沒有白出家,你真的成就了,在中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不上你,叢林大寺院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你真成就了。預知時至,不生病,走得那麼自在,走了還站三天,這是什麼?一句法。只說一句,對方能夠受持就成功了,最簡單的是一句。最多的呢?最多的是無數品。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那是無數品,現在集結起來我們稱之為《大藏經》。說實實在在的話,世尊當年所說的這些經失傳、散失的,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不曉得要多幾倍!流傳到中國是少分。因為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攜帶很困難,諸位也許有人看過,那個時候經典是貝葉經,寫在貝多羅樹葉上。那個樹葉像芭蕉葉一樣很厚,一片樹葉只能夠寫個六、七行,像這一部《華嚴經》那多少,分量不得了!現在用大卡車裝恐怕得要好幾車。這一部《華嚴經》,那個時候用馱馬從印度背到中國來,你就曉得那種艱苦、艱難,所以散失掉的,繩子斷了脫節的,比比皆是。法師到中國來,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在那裡精挑細選,選最重要的,最適合中國人學習的,總是這個優先帶到中國來,並不是所有經典統統都運過來,沒有那麼大的運輸量。

  所以,這個經可以長說、可以短說,可以深說、可以淺說,一句絕對不少,你看一句阿彌陀佛人家到極樂世界作佛了,絕對不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就聞持無盡藏了。又何況我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上讀過的,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日常的生活狀況,他們有能力,每天都能夠去參訪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去拜佛,帶著禮物供佛。拜佛是修福,大福報!拜佛、供佛當然要聽佛講經說法,聽佛講經說法開大智慧,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會有一分一秒空過的,都在那裡修福、修慧。所以那個修學環境,很短的時間就把你的福慧提升到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階段。他不中斷!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斷斷續續的,晚上睡覺不就斷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睡眠的,他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沒有黑暗、沒有夜晚。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也沒有幾點鐘,人永遠不疲倦、永遠精神飽滿。不得了!你說他修學多麼快速,這麼好的修學環境我們不去,還留戀在這個世界,這不叫迷惑顛倒嗎?

  世尊告訴我們,想取極樂世界不難!祖師大德給我們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具備的條件很簡單,信、願、行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你就能往生。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最簡單的法門、最容易的法門、最穩當的法門、最快速的法門,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勸導我們去往生。《無量壽經》上看到十方佛,《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看到六方佛,一切諸佛都在勸勉我們,為什麼不發心?今天說實實在在話,尤其這是動亂的世界,在這個時代要想成就,除了念佛沒有第二個法門,誰肯真正的念,誰就成就了。這個道場要專門做一個念佛道場,那是無比殊勝的道場,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

  這裡面有句話非常重要,佛說法,無論是一句,無論是一品,或者是無量品,可以短說,一天說完,像世尊給我們說《華嚴經》,二七日中說完,這個一點不假。也可以這一句、一品說無量劫,都說不完。所以,經文「一文一句」,一文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句,義理無盡,這個話是真話。你要問為什麼?稱性。如果稱性,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淺深,自性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延伸到無量劫,這是自性的德能。一字一句裡面含無量義,無量劫也說不完,喜歡聽的就慢慢聽。喜歡簡單的,那很容易,無量無邊的修多羅(就是經律論),一句話可以說盡,全都包括了。到底要怎麼個說法?末後這兩句給我們顯示出來了,「隨眾生根,皆令滿足」。諸佛如來如是,菩薩、聲聞亦如是,過去、現前祖師大德亦如是,要隨眾生根。諦閑老和尚隨鍋漏匠的根性,略說,真的是無量義濃縮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道理我們懂。

  我們講淨土經裡頭說了多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何以不可思議?隋唐時代祖師大德曾經有這樣的開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以哪一部經能夠承當最究竟、最圓滿的代表?幾乎各個宗派祖師意見都能夠一致推崇《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可以做代表,稱《華嚴》為根本法輪。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這個樹的根,是這個樹的本;一切眾經(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這個大樹的幹、枝、條、葉、花果,《華嚴》是這一棵樹的根本。這個比喻很好!根本能夠代表整個大樹,能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

  這個根本,能不能再把它歸納?能。把它歸納到哪裡?歸納到《無量壽》。這為什麼?因為《華嚴》到最後的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不圓滿。於是隋唐大德們就說,《華嚴》、《法華》乃是《無量壽經》的導引,就是這兩部大經(我們稱為經中之王的這兩部大經),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於是《無量壽經》就變成什麼?變成《華嚴經》的歸宿、《華嚴經》的總結,真的是第一之第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前清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佛門一位在家的菩薩,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個話是他講的,他有《華嚴念佛三昧論》,說得好,非常之好!《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還有小本《華嚴》,小本《華嚴》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一部經,只有說得簡略、說得詳細,內容沒有兩樣;只是在說法上有細說、有略說,內容完全相同,這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讀的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本子會得太好了,我一看到這個本子就生歡喜心,就非常的喜愛。前面講了,可能過去生中有緣,雖然是夏老居士新會集的,可能這個新會集的,在過去世中我們有緣也都見過,所以見到這個本子好像特別的熟悉。他的四十八品,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是《無量壽經》的核心?我們展開經卷來讀,當然是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這是全經的核心。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世尊為我們轉述,字字句句都是彌陀所說的。四十八願第一!全經都是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頭,我們再看看哪一願是第一?這就不必我們去想,隋唐時代這些大德已經給我們說出來,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這一句就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最後四十八願歸到哪裡?歸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展開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一擴大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細說就是全經,全部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要細講,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換句話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華嚴經》的細說。你從這樣一個演繹歸納,你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六字洪名,內容是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法,一字一句都沒有漏失。受持這一句名號的功德還得了嗎?不得了!鍋漏匠有福,遇到真正善知識,指導他這個法門。你看看,三年就成功了,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每天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親近彌陀,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誰能比得上他?

  講經說法是接引初機,介紹佛法,領眾念佛是直接教你成佛。所以我常常講,念佛堂裡面帶領大家念佛的法師,比講經法師超過太多太多。講經法師是介紹,那叫真幹,怎麼能跟他相比!今天許多人不曉得事實真相,對講經法師起恭敬心,對念佛堂領眾的法師不能起恭敬心。這是什麼原因?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在經教裡面,經歷了五十多年的薰修,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念佛堂念佛的,無論是出家法師、是在家的同修,我們是用無比尊敬的心來看待。不論他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他只要能進入念佛堂,這還得了!念佛堂,古人稱為什麼?選佛場。這個地方是超凡入聖的場所,無比殊勝的場所,我們要能認清楚,要真正能明瞭,決定不能夠等閒視之,那我們自己有罪過。念佛堂領眾的堂主的功德不可思議!只有真正的明瞭、認識,禮敬、稱讚、供養的心才能夠真正的生起來。

  所以,講經說法、實際修行,都要隨眾生根,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你能夠隨從,很容易成就。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跟我們說過「淨土成就」;換句話說,淨土根性的人多,很可惜沒有善知識來誘導,也就是說,他淨土的因具足,緣不具足;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所以,因必須要有緣,我們今天給大家要做最殊勝的增上緣,因緣具足,果德就現前了,這個果德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知道。然後你自己就知道取捨,我應當要走哪一條路,進念佛堂一心念佛,對了,你選擇對了。如果有緣幫助眾生,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大家,你也走對了。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不能成就別人。由此可知,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學,是先成就自己,就是說先自己要把佛念好,取得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我們現在移民,這大家很熟悉,我們移民到哪一個國家,移民的簽證拿到手,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個時候我緩一點去,我再宣傳那個地方好,有些志同道合的我們一起都去,我拿到簽證了。沒有拿到簽證,你還沒有把握,你天天在宣揚,不是自己在做真正功夫,到時候別人去了,自己去不了,那就錯了。

  自己去不了,你介紹不少人去,這是屬於福德,你必定有人天很大的福報。但是你要知道,享受人天福報,你能不能保證你不迷惑?這個事情自古以來沒有人敢保證的。悟達國師十世高僧,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他就迷了。從這個地方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警覺,現在這個世界真叫花花世界,比沈香寶座誘惑的力量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你能不迷惑?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你真的能不動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能做得到?你要是沒有把握,做不到,六道輪迴你肯定不能避免。既然在六道,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肯定的。不錯,你阿賴耶裡面佛法種子不少,善根相當深厚,但是你什麼時候遇到緣?

  所以,李老師很感嘆的說,這一生要不能夠取得淨土,你免不了長劫輪迴。雖然將來這個種子一定會起現行,但是你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搞生死輪迴,你要在六道裡頭吃盡苦頭。這一點多想想,為什麼不現在去?真正有把握取淨土,沒有別的,只要你能放得下,你取淨土的障礙就沒有了。障礙是放不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絕不攀緣,隨緣度日,一心念佛,念念相應,哪有不成就的!太平盛世,佛菩薩提醒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何況是亂世!有什麼好留戀的?有什麼值得留戀?你真正想通、想明白了,那就叫看破,看破自然放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要緊。

  「十無盡藏」在本經後面還有一品,我們還會詳細的來學習。但是真正的無盡藏那不是十,無量無邊的無盡藏,都等待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到那個地方再去學!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接著看經文第三段: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是第三段總結。在總結裡面,『四百億十千』,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跟我們說,「望前名號」,四聖諦品前面是名號品。「望前名號,一四洲有十千」,前面是講四洲,這一品經講娑婆世界,一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諦亦有十千」,這個四諦每一諦有十千。「四諦歷於百億」,這有一百億。「故有四百億個十千」,這是把娑婆世界說四聖諦的頭數給我們說出來了,也就是有這麼多條,「四百億十千名」。我們在此地每一諦只說十個名,所以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叫略說。但是實際,實際絕對不止「四百億十千名」,實際是名稱無量無邊。就好像佛在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煩惱的頭數,娑婆世界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真的有頭數,你們看看《佛學辭典》,看看《教乘法數》,他給你列的一條都不少,真的是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還是歸納,實際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我們曉得煩惱在四聖諦裡頭只有集諦,煩惱屬於集諦,你看有八萬四千,展開來的時候無量無邊,這是用歸納的方法。通常世尊在教學裡面把煩惱再歸納,歸納為一百零八,這好講了。一百零八對初學的人來說還是太多,所以古來的大德又把它歸納,歸納為二十六,這就好講了。通常講煩惱的頭數總是講二十六,這裡頭六個叫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是平常在教初學的時候,都用這個說法,《百法明門論》裡頭講的。《華嚴》這個地方是跟我們講真實的,真實的數字沒有辦法計算,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也好,二十六個也好,總的目標、總的綱領就是末後這一句『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這八個字重要,顯示出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你要問他的目的何在?就在這一句,我們修學特別是要發心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

  今天有兩位同學跟我談起,怎麼樣幫助兒童學習聖賢的教誨?我跟他講了一個原則,也給我們所有同學們一起勉勵,我們自己要不作聖人,怎麼能教別人轉凡成聖?我們自己不是孔子,怎麼能教別人學孔子?我們自己不是釋迦牟尼佛,怎麼能教一切人學釋迦牟尼佛?佛菩薩、聖賢人指導我們一個原則,我們自己做到了,才能幫助別人。所以要發大菩提心,作聖、作賢。為什麼?不為自己,是為教化眾生。孔老夫子是聖人,所以教出來的學生是聖人;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教出來的學生也成佛了。世尊是究竟圓滿的佛,他的學生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天台大師講是「分證即佛」,真的能轉凡成聖。

  由此可知,我們教學生首先教《弟子規》,每一字每一句我們要做到。我們做到了,我們才能教他們,這些學生看到了心裡面心悅誠服,他真的尊敬你、真的肯跟你學,這才能收到效果。我教你學,我自己不學,學生不服、不相信,打很多問號。尤其是現在年輕人,他的知識很豐富,他會給你打很多問號:你是不是來欺騙我的?你用的是什麼心?你是什麼意思?不能接受!只有自己用真誠心去感化。真誠心,那就是我所講的,我統統做到了。所以先要自己成聖,先要求自己成佛,然後才能幫助別人,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現在自己學佛,我常常講不多,要求不多,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定了五個科目:淨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普賢菩薩十願。五個科目我真的做到了,我真的能理解、真的能做到,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穩穩當當已經取得了。我有多餘的時間幫助別人,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真有把握。憑什麼?憑這五個科目,憑自己的信心。現在時間到了,「四聖諦」娑婆世界這一段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