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一O三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03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五面第一行。我們將這個文念一段,這個七大裡面的第一段。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上次將七大這一科大意給諸位介紹過了,末後有個比喻,佛說「如水成冰,冰還成水」,這個比喻裡面的含義很深。今天這一段講色大,四大裡面的色大,可以做為《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註解。為什麼講色空不二、色空是一?這是佛法裡面可以說講到最極究竟之處。這個說法實在也很不容易體會,如果能夠體會得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才能夠得到幾分,可見得這段經文的重要性。前面的比喻上次曾經說過一些,可是我們得要記住,因為這個比喻是總喻七大,與底下的七段經文有密切的關係。水是濕性,冰也是濕性,不管怎麼變法,水變成冰也好,冰變成水也好,乃至變成水蒸氣也好,總而言之它的濕性不變,所以拿濕性比喻七大真如之性。而將水比喻佛法界隨緣之相,就是真如本性隨順十法界裡面佛法界,我們把它比作水;隨順其餘的九法界,我們把它比喻作冰。水的相是一個相,冰的相就不一樣,冰有厚薄不相同,比喻九法界迷執有淺深不相同,所以這個比喻我們要曉得。

  究竟真如本性為什麼會隨佛法界的緣?為什麼又會隨九法界的緣?這裡頭有染淨的差別,隨淨緣這就是佛法界,隨染緣那就是九法界。不管是隨佛的緣也好,隨九法界的緣也好,記住濕性不變,那就是說明真如本性是永遠不變的。這個道理諸位一定要明瞭,你修行證果所憑藉的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此地水冰的濕性,一切眾生皆有。既然有佛性,皆當作佛,換句話說,應當作佛。我們現在是應當作佛而不作佛,沒有作佛你就要曉得我們隨的是染緣。

  在過去有一個出家人遇到臨濟大師,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如何是四種無相的境界?臨濟和尚就給他說,「你一念心裡起了疑惑,你就被地障礙」。一念疑惑,疑什麼?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自己業障深重,你懷疑這個。業障深重這是當然的,為什麼?無始劫以來你隨的是染緣,你的業障哪能不深重?可是業障你要曉得它的性質,真如本性裡面原本沒有業障,業障是本來空,你曉得這個性質就放心了,真如本性裡面原本沒有,你想想看,能不能斷得掉?當然斷得掉,它本來沒有。而佛性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你就可以證得,決定證得。為什麼?本來有。一個曉得本來有,一個知道是本來空,業障是本來空。可是問題就是在迷悟,所謂隨淨緣這是悟,隨染緣這是迷。可見得成佛、成凡夫關鍵就在迷悟,迷決定是染,悟決定是淨,染淨是這個分法。

  再問問我們覺悟了沒有?這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諸位,如果你還有個我執,你就決定是迷,沒有悟。縱然對這個經很通達、很理解,自己在講台上也說得頭頭是道,你自己要覺悟,你還是迷而不悟。所以覺悟的人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這是真正覺悟的人;有我法二執,這就是不覺。我們很想覺悟、很想不迷,從什麼地方下功夫?先從破我執下功夫。這個事情的確是難,如果要是容易,大地眾生不是個個都成佛了嗎?難在什麼地方?俗話常講劣根性難改,這個劣根性在佛法裡面講我執,執著五蘊的身心為我,這是我們的大病。一切了義經典,諸位仔細去觀察你會發現,說我法二空,這就是了義經典。告訴你,無我、無法,畢竟空寂,這才是真理,這是真相,這就是覺而不迷。

  所以經諸位要活聽、要多聽,這些了義經典要會合起來看,你才能看懂這個意思。雖然我們多聽、多看,力量集中在一部經上,博學而專攻。不是講專攻不要博學,像個竹桿兒一樣,那不行,那是沒有力量。博學專攻像什麼?像金字塔一樣,底座很大,博;又專,它有個尖峰。這就是一切重要的大乘了義經典,我們要認真去下功夫,把道理徹底明瞭之後,最要緊的就是要想方法破我執;不破我執,佛法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懷疑是講疑的這個,懷疑自己罪業太重,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自己信心不能建立,懷疑自己不能開悟,懷疑自己比不上人。你要是有這些疑惑在,你這一生別想成功,確實你業障破不了,你也開不了悟,你也證不了果,你樣樣都不行。你要問,我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你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是我執增長,念念當中有我,我不行、我不會開悟、我的業障深重,念念都是增長我執,那怎麼行?佛法是叫你破我執的,你天天在增長我執,這是顛倒行事,錯就錯在這個地方。所以說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疑是講疑聖教,所以你被地障礙了,疑不得,要把這個煩惱連根拔掉。

  臨濟又講,「你一念貪愛,就被水淹沒」。煩惱裡面貪煩惱,所以貪心要不得。不管貪什麼,世間法你要是有貪心,你被愛水淹沒掉;你要是在佛法裡面起了貪心,一樣,只是把貪的對象換了一換,貪心沒有換。佛是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貪愛的對象,目的不是換對象的,是要拔除你的貪心。地水火風,疑是地,貪是水。「一念瞋恚,就被火燒掉」。瞋恚是火,所謂火燒功德林。「你一念歡喜,就被風飄去」,被風吹走了。人歡喜的時候,心確實是個飄蕩的心。這樣子修行你怎麼能夠辦得到?這就是這個出家人問無相的境界,那如何能辦得到?我們想想,貪瞋痴慢,它的根本就是我執。如果沒有我了,誰貪、誰瞋、誰痴、誰慢?所以會修行的人,他從根本上拔除,破我執。不會的人從煩惱上一樁一樁的斷,怎麼樣把我的貪心斷掉?我修布施波羅蜜斷我的貪心,我修忍辱波羅蜜斷我的瞋恚心。這個事情真難!你要問,大乘佛法不是這麼修的嗎?的確大乘佛法是這樣修的。

  比大乘更高的叫上上乘,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是從根本修。你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講的就是一乘法,這是講從根本修。從根本修就是破我執、破法執,這樣修學法,用的時間少、成功高。枝枝葉葉上修行,用的時間長,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長,古德所謂尋枝摘葉,這就是不知道從根本修。凡是一乘了義經典,或是明說、或是暗示,都叫我們從根本修學。境界我們離不開,境緣是依他起性,所以離不開。可是這裡頭要緊的,就是要懂得這個道理,曉得境緣的真實相,知道它的實相,只要你不染不著,菩提道上就沒有障礙。所以古人也說「四大如夢如幻」,迷的時候你覺得這個東西有,悟了之後曉得雖有不實,像貪瞋痴慢,百法裡頭講的二十六種煩惱,雖有不實。理懂得之後,在境界裡面就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一般講功夫,功夫才能真正提得起來。這是前面一點很要緊的意思,這個意思貫穿底下七段經文,這七大的經文。

  我們今天再看這一段,剛才念的,這一段大概今天的時間是講不完,我們要細講。因為第一段的意思懂得之後,後面都很容易了解,這是講為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汝觀地性』,「汝」是世尊叫著阿難,你來觀察,「觀」是用智慧觀,不是用第六意識在分別,「性」是講它的性體,就是真如本性,你觀地大的性。『粗為大地』,「粗」是粗相;『細為微塵』,「細」是細相。這兩句說明十法界內色外色總名地大。什麼叫內色?內就是我們身體,我們身體之內的血肉之軀,這是內色。身體以外的,我們環境的這些色法,我們就叫它做外色。內五根、外六塵,將來諸位在這個經上能看到內色、外色,曉得就是這個講法。學佛,我們還要知道一個事實,世尊當年住世四十九年所說出來的皆是法相,因此法相無邊,這也是令初學的人不容易入門。但是在我們今天可以說,初學的人有個很好的入門教材,那就是《相宗綱要》,那是佛法入門的教材,研究教的人不能不通達。如果你能夠把《相宗綱要》搞得滾瓜爛熟,過去李老師講的,他保證你對於性相兩宗都沒有障礙,都能夠通達,所以這部書要熟讀。我們這次平裝跟精裝印了五次,《相宗綱要》印過五次了。第一次我印的時候只有正篇,沒有續篇,我發現續篇之後,將正續篇合刊在一起。李老師特別寫個序文,你們把李老師的序文好好去念念,你才曉得這個書的重要,要真正去下功夫。什麼叫四大?《相宗綱要》裡也解釋得很詳細,我們在這個地方不能像它那樣解釋,它那是專門解釋這個名詞。

  我們現在就現前外色來辨別,這個意思是說,阿難在此地示現的是凡夫的境界,我們就以凡夫境界上來講,認為地大是和合因緣所成的。譬如我們積土石為山,山從哪裡來的?山是土石堆積起來是山,因緣和合的。以一個例子就例其餘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佛在小乘經裡面,在阿含、在方等的初期常常這樣說,阿難尊者也拿這個問題來質問釋迦牟尼佛常講的。而佛這種說法,隨順凡夫、外道的見解,到這個地方是叫他深入一層的觀法。我們仔細觀察地大,實在它是屬於虛妄的體性,沒有實性,這點的確很難懂。你說它沒有體性,明明我們積很多土石就堆成山,這不是事實嗎?我們堆積,從細微的堆積到粗顯的,「細為微塵」,堆積這些微塵就變成地球。這種現象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大家都承認,這是我們常識所理解的。更細微的去分析,那只是極少數科學家的事情,他們將這些物質分析,分析到原子、分析到電子,都是我們肉眼看不到。佛經裡面三千年前它也分析,這個講「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這個「析」就是分析,跟今天科學家的分析是一樣的。我們今天科學家用科學儀器來分析,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不必要用儀器,用天眼、用慧眼、用法眼、用佛眼來分析。阿羅漢的慧眼就能夠看到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這是講色,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物質。色就是物質,把物質去分析,分析到『鄰虛塵』,虛是虛空,鄰虛就跟虛空做鄰居,等於說再分那就是虛空,就沒有了。你們在數學裡頭念過,將一個物質去分析永遠分不盡,理論上永遠分不盡。譬如一樣東西把它分做二,二再分做二,用二分法永遠分不盡,理論上永遠分不盡。事實上有沒有盡?事實上有盡。理上無盡,事上可真有盡,分到後來就沒有了,所以叫鄰虛塵。鄰虛塵在此地講,就叫做實空性,實是真實,不是虛妄的,這個空叫真空,不是頑虛空,這個空是有,不是無。空為什麼是有?空裡面能顯色。如果空當作無,那這個色法不能生,所以空是有。

  現在在此地要說一說,什麼叫做七分析色?就是分析,七分析色本來在印度有些外道他們就曉得,就用這個方法來分析。由此可知,古印度不但宗教發達,在今天來講物理科學也相當高明,他們就用這個方法來分析一切色法。但是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相上做的工作,換句話說,他只知道有色相,他不曉得有色性,當然更不知道色性就是如來藏性。因此色性與空性無二無別。他怎麼個說法?他說分色,色分分到最後就分空了。怎樣才能夠證得真空之理?由分析色就可以能夠證得。這個話說起來、聽起來好像是有點道理,其實似是而非,不是真實的意義。今天這個地方也就是要辨別這個問題,這就是佛經裡頭也常說的。分析法,我們從最粗的相來說,佛法裡面經論註疏常常引用的,以牛毛塵做單位,大概眼睛好的人,也能夠看得見,是眼睛真好的人。我想一般人恐怕看不見,因為牛毛,諸位想想,比一根針恐怕還要細。那個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微塵,它停在這個地方不會掉下去,尖端上沒有多大的面積,一粒塵停在那個地方。

  以這個為單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我們中國人用毛筆,羊毛是居多數,羊毛尖端上可以停留。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也許是我們今天科學家所稱的水分子,它在水裡面可以游動沒有障礙。我們知道水的密度不大,它有空間,它可以在空間裡頭自在的往來,沒有障礙。這都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可是我們今天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能看得到。水塵的七分之一就是金塵,金屬密度很大,雖然有很大的密度,可是你要是把它放大成幾百萬倍,你也看出當中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從這走過來、走過去,它沒有障礙,這叫金塵。金塵再分七分之一就叫做微塵,可見得這微塵非常之小,金塵的七分之一。我們常講阿羅漢、辟支佛的慧眼能夠見到微塵。微塵再分七分之一,那更小的,阿羅漢的慧眼就看不到,這個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再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這就是此地講的鄰虛塵。極微之微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不能再分。而實際上極微之微(就是鄰虛塵),告訴諸位,非有非無、不生不滅,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解釋底下這句經文,『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果然鄰虛塵要是分析分到最後變成虛空,虛空必定能還原變成色相。虛空如果能變成色相,虛空無量無邊,它儘管變成一切色相,為什麼今天虛空不能變成色相?前面說過,凡夫、外道他不通達色性,只是在色相上去尋求,縱然達到最後,還是不能自圓其說,不能把事實的真相找到,道理在此地。如果以理來論之,色與空可以和而不可以分析,為什麼?色可以分析,空怎麼能分析?空怎麼分法?小乘人就是用古印度外道的方法析色入空,這方法就笨。大乘法常講「當體即空」,它不是分析的,當體即空,這個當然是比分析空高明得太多。佛在經上常講,本經前面講過,「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這四句話我們應當把它記住,這是佛在《楞嚴經》上說的,與《起信論》、與《華嚴經》裡面說的都是重要的原理。像這個境界都是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所謂是諸法實相。

  我們在《十四講》裡面給諸位說的,講一切法的總相、別相,這些話都是說總相。雖然我們不容易理解,即使是理解也是含糊籠統,沒有深究其理,所以你自己不能入這個境界。這種理解有什麼用處?沒用處,就是解得不夠深、解得不夠圓。相既然是妄,妄就不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一下領悟不了,我們再舉個比喻來說。比喻與這樁事當然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我們可以從比喻裡面得到一個彷彿。譬如作夢,你們諸位都做過夢,夢裡面有沒有色相?夢裡頭也有色相。好,你在夢中分析你的色相,你把它從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一直分到鄰虛塵,你想想,到鄰虛塵這個色相是空的。我們現在幹這個事情,就像夢中分析色相一樣的情形,一樣的愚笨。好像是個彷彿,不是事實,為什麼?因為這個色相本來就是空寂,本來空,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現在變成這些東西,變成為有,這個有,佛菩薩知道叫幻有、叫妙有,有而非有,有即是空。我們的大毛病,不曉得這個有是幻有,不曉得有是妙有,認為這個有是實有,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認為它是實在有,不知道它是假有。

  雖然我們常常讀經,也常在研究佛法,常常聽說這個有是假有、色是幻色,你想想,我們為什麼還不能夠超越五陰,還被五陰範圍住?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所曉得的這一點,是聽別人說的,不是自己的境界。如果是自己的境界當然就超越五陰,像《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超越了。不是自己境界,我們今天在經上只聽說佛講的觀相元妄、觀性元真,聽說。如果要曉得這相是妄的,真正到這個境界,你在這個相裡面決定沒有取捨,虛妄的,可以有分別,不會執著,沒有取捨,這一定的道理。我們在一切相裡頭還有得失取捨,還有種種執著,哪裡知道相是虛妄的?不達相妄就不能夠證得性真,為什麼?因為性真跟相妄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想證得真性,達妄就證真,真妄原本不二。

  《法界頌》裡面有幾句話,說得也非常之好,它說「若人欲識真空理」,假如有個人要想認識真空理體,「身內真如還遍外」,我們本身以內,自己的真如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要把它看作真如本性在哪裡?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就壞了。這句話我想應當不難懂,因為經文一開端,「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已經將這個道理顯露無遺。「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的本性我們叫它做佛性;一切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所謂是植物、礦物乃至虛空,它的本性我們叫它做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性就是本體。覺悟的人曉得,自己跟整個虛空法界是一體,不是二體。你既然曉得是一體,你怎麼會有鬥爭?你怎麼會有分別?你要有分別、有鬥爭,豈不是你自己跟你自己過不去嗎?你要想修行成佛,要想覺悟,你還跟一切眾生分別、爭執,你這一生就別想開悟了,不要想成就。

  你看自己又想覺悟,又想成就,所作所為全是障礙了自己,不是別人障礙,是你自家在做障礙,別人障礙不了。換句話說,你對事理的真實相一無所知,你的所修所行那不叫盲修瞎練又叫做什麼?嚴格的講,如果不曉得情與無情同一體,《華嚴》裡面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要是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性相一如,不知道萬法一體,你的修行就有障礙。這個意思實在講是七大的要旨,經裡面講的真空就是說一如之體,所說的七大就是體所現的作用,有體,體當然起作用,它起的作用就是七大。在後面七大文裡面,都告訴我們「循業發現」,七大從哪裡來的?是循業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用叫做業用,就是一如之體的業用。可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體用不二,所以佛說法總是相依互舉,不離妙性。經上才講「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見性在哪裡見?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曉得性是沒有相的,相既然就是性,相即非相,色即是空。你能夠見到色即是空,就見性、就見色性;你在色裡頭見不到空,你沒有見性。你為什麼不見性?你著相。你在一切相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見不到色即是空。如果你在相裡頭毫無執著,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色即是空,色空不二。這一段就是講這個意思。我們再看底下經文,佛又叫著阿難跟他說: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這是就世間人的看法,就凡夫、外道的觀點上來說。前面所謂析色歸空,這個意思就是講,從有分到無,『若此鄰虛析成虛空』,從有到無;再還原,那就是積小成大、空成色,所以說『當知虛空出生色相』,總會還原的。

  【汝今問言。】

  前面阿難所問的。

  【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這是你問的,你說世間種種變化相是由於和合而有的,前面的大前提已經擺在此地,你說和合而有。那你現在看: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我們說色聚極微把它分成七分,變成一個『鄰虛塵』,鄰虛塵就是虛空,就變成虛空。現在問你,這一個鄰虛塵是幾個虛空合起來的?說明了色空的真諦。這裡頭的意思也有相當的深度,前面四句說明析色到鄰虛告一個段落,如果再從分析鄰虛就是實空性,就是真實的空性,佛在此地就難阿難尊者了,給他個難題叫他去做去,現在是更合幾個虛空成為一個鄰虛塵?色可以分析,空怎麼能分析?空既不能分析,底下這句話說,『不應鄰虛合成鄰虛』,這講不通,沒有說鄰虛塵再合成鄰虛的道理。

  這個地方世尊意思完全是在「用幾個虛空」,意思在這個地方,用幾個虛空合成一個鄰虛?你要是虛空不能夠合成鄰虛,這個色法不能成立。你覺悟了嗎?不能成立,這就是虛妄的。果然能合幾個虛空成為鄰虛,這個色法就是真實的,那就不能叫觀相元妄,前面講的「觀相元妄」這句話就講不通。如果諸位是會聽的,你聽到這一句就會有悟處,你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麼,恍然大悟,原來色即是空是這麼一種。佛在此地這句,真是一段文的關鍵所在。古人所謂句眼,這句裡頭有個眼,畫龍點睛,這就是眼睛,就在這一句上。這一句佛的意思就是誘導阿難希望他開悟,把他誘到這個地方,用力給他點一點,看他能不能悟,如果一下悟入,問題就沒有了,後頭就不要再講。阿難跟我們一樣沒悟,沒悟再說。像這樣的,可以說《楞嚴經》每一段、每一章都有這最要緊的處所;換句話說,一句話道破,一句話叫你悟入。所以像這樣關鍵的句子,我們要曉得。

  再說『和合而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和合是要有數量,總是兩個以上才能夠和、才能夠合,兩個以上合而為一、三個以上合而為一。譬如我們說水乳兩樣東西合而為一,或者再加上咖啡,這是三樣東西,再加上糖四樣東西合而為一,我們把它合成飲料。至少是兩個以上,這是和合的意思。佛在此地問,幾個虛空和合成一個鄰虛塵?這句話就是點醒他。說明什麼?說明色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色實在是不生的,不生,鄰虛塵是不生;鄰虛不生,由鄰虛積的山河大地、積的世界那哪有生滅?根本的那個要是真的有生,真有,這才是實有;根本的那個是假有,當然這是假有,就不是真有。這裡頭的確有很深的道理,要細心去體會。

  末後這兩句,鄰虛是色邊際相,所謂說到頭了,是色的邊際相。如果要合鄰虛,那就變成合七個鄰虛成一個極微之微,合七個極微之微成一個微塵。所以鄰虛沒有辦法合成鄰虛,它在合的時候只能夠說由細再入粗,顯粗,分析的時候由粗入細,和合的時候是由細入粗。鄰虛塵再下沒有更細的,唯有虛空。佛在此地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故須合空,如果不合空,豈是鄰虛合成鄰虛?由此可知,虛空不能出生色相,虛空不能合成一個鄰虛塵,虛空不生色相,色相本來是空寂的。底下經文說: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這是反過來再說,叫他面面來觀察,仔細的去想想,如果要是說虛空是因為析色而顯現的話,色是空之因,虛空從哪裡來的?色分析出來才有虛空。佛在此地就說,如果要是這樣的話,這個理論果然是個事實的話,你分析鄰虛塵為實空性,這個虛空究竟是用幾多的色相合成這樣廣大的虛空?虛空太廣大,到底是多少個鄰虛塵把它合成這個虛空相?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這是給阿難說出正的,這是佛看到阿難沒有開悟,既然沒有開悟,這再詳細把事實真相分析給他聽。但是分析給他聽,諸位要曉得他縱然是明白,是別人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必須要自己悟入了,才是自己的境界,而佛法的教學,始終就是叫你自己要開悟。你自己不開悟,記取別人的東西,記得再多,與自己真是毫不相干。你說自己能得一點好處,得一點什麼好處?世間得一點名聞利養的好處。與你斷煩惱不相干,與你了生死不相干,與你證真如本性不相干。那都要靠自己悟入,你才能做得到,自己不悟不行!自己要求悟入,一定要從戒定慧上下功夫。為什麼要學戒?你應該懂得,為的是你心不定,你的煩惱、你的妄想,就像煮開的水一樣,像風吹水起的大波浪一樣,起伏不定,這才叫你修戒。戒的目的無非是叫你把心定下來,用這個方法在大風大浪裡面求自己的穩定,不被大風大浪所影響,這就是戒的功用。因戒才得定,因定才能開慧,慧就是慧解,大徹大悟,悟入諸法實相。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若色合時,合色非空,我們下一次從這個地方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