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16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四行,「眾海雲集」。
這段經文要告訴我們,參與這次法會一些大眾。清涼大師在沒講經文之前,把與會大眾集會的義趣先給我們說明白。他一共分做十段,我們在此地簡單的為諸位略微介紹。第一個是說集會的意義。我們知道世尊這次法會是在定中所講,這是很希有,不但我們凡夫見聞不及,就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也不見不聞。由此可知,凡是參與法會的大眾都是法身大士,不是平常人。經裡面我們看到種種不同的身分,那是示現,絕對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鬼神之類,我們如果這樣看法,那就看錯了。正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以種種不同的身分出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凡夫看到他也是凡人,誰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誰知道他是佛菩薩再來?世尊為我們說出,祖師大德為我們指點出來,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集會的意思,這一會是佛要說根本的法輪,也就是說明世尊這一代時教,他老人家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法?《華嚴》是根本法,《華嚴》是個圓滿法,這一會就非常重要。
這些菩薩參與這些法會,第一是來「作影響眾」,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道場要殊勝莊嚴才能幫助初學,初學的人看到道場盛況美好,他心裡就有感動,能夠生歡喜心,發願來求學。如果這個道場很大,佛在這個地方講經教學,聽眾只有三個、五個,外面初學的人一看這個樣子,掉頭就走了;大概沒什麼,你看沒人聽,引不起他尊重心。世間凡人也不知道佛有多大智慧、有多大的本事,不知道,誰來親近他?所以十方這些大菩薩們他們有責任,他們到道場來湊數,使這個道場聽眾非常之多、非常的殊勝,用意在此地,所以是來作影響眾。
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與會的大眾一共有十大類,第一大類是影響眾。通常我們一般講經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當機眾,此地把當機眾擺在後面,影響眾擺在前面。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這個經我念得很熟,他會講,我也會講,我講得比他還好。可是他講經,我要來聽,我為什麼來聽?當影響眾。讓別人一看,這個人都會講經,講得不錯,他也來聽,這講經的人大概是很行;他影響初學,這個功德就很大了。特別是我們發心要學講經說法,以這個方式來接引大眾。所以任何法師講經,除非我們自己實實在在抽不出時間,如果能抽得出時間一定要去聽,這裡頭還有因果報應。別的法師講經你不聽,你這個法師上台講經也沒人聽,因緣果報。我們肯喜歡聽別人講經,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講經、初學人講經,我們都熱心來聽,你的法緣才殊勝,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
第二個意思是「為作輔翼」,幫助、協助、表演做佛的好學生。佛是老師,老師教得好,一定有很多傑出的學生,他底下有很多好學生,顯示老師教學的成就,教化有功。在這個法會裡面常常看到,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都參與這個道場,使初學的人見到這個盛況,信心、恭敬心、學習的心理自然就生起來。第三意思是「護法」,護持道場。我們到這個道場來參與道場的活動就是護持,所以一舉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意思。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有金剛神,金剛護法。第四類,譬如後面我們看到有道場神,這一類是「莊嚴道場」。此地所講種種神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化身而來,來莊嚴道場。這些人的身分,到我們講到經的時候,我一一為諸位同修介紹,這些人就在我們生活圈子裡面,沒離開我們。我們自己也是道場當中的一分子,然後才曉得《華嚴經》確確實實活活潑潑,顯示我們的生活狀況,對我們非常有利益。
第五類教導我們「修供養」。如何修供養、修布施,才真正種福田,真正種了善因,善因將來一定得善果。世間人有不少人也很喜歡布施供養,但是沒有智慧,往往這些布施供養找錯地方,供養得不如法,所得的利益、效果就差很多,此地佛菩薩來教導我們。第六「發起這部經」,發起這個法會。這部經的發起不是一個人啟請的,大眾啟請。大眾並沒有表白來啟請,很有趣味,大眾心裡有這個意願,佛有他心通,眾生心裡有念頭,佛知道,所以大眾念請。這也是教導我們,教我們念念當中要知道請轉法輪,要懂得請佛住世,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要有廣大的智慧,要有廣大的心量,大慈大悲。眾生不知道請,他們不曉得佛法的殊勝,不知道佛法的利益,所以不知道啟請。我們知道的人,這是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世間人沒有一個人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沒人知道。如果沒有人來啟請,佛示現成佛之後,看看沒人請,那就入般涅槃,就走了,就不住世,這個地方沒有緣。好在淨居天人他們慈悲,他們有智慧,他在第四禪五不還天,天眼看到了,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在我們這個地面上,菩提樹下示現成佛,趕緊下來代我們大家啟請。請佛住世,請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請轉法輪,佛才開始講經說法。這是發起這部經。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發起必須對佛法真正認識、真正明瞭。為誰發起?為一切眾生發起,不是為自己。
第七個意思這才講「當機」,一切眾生在這個機緣之中,聽到佛說這樣圓滿殊勝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無量無邊。第八個意思,這些菩薩到這邊來示現,暗中是「表法」。世尊師子座裡面也流出許許多多的菩薩,顯示法門的奇特,不可思議,也是通表像《無量壽經》上所講「一切皆成佛」,表這個意思。第九個意思,佛說的種種道理、種種成就,如果沒有人來作證明,初學的人聽到總不免疑惑。這些法身大士到這個道場來為大家「作見證」,證明佛所講都是真實的。最後一個意思,是「反過來顯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礙深重的人,他們不見不聞,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個殊勝的法門他沒有緣分。所以意思很多,有這麼多的意義,他們當然要來參加這一會。
意義明瞭了,還得要懂得因緣,不是說我們有這個意願就能參加。有這個意願,通常講還得有條件,條件不具足你也不能參加。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共同來研習這部大經,這也是一個法會,必須你是住在新加坡,你才有條件來參與這一會。如果你不是住在新加坡,你是別的國家地區的人要想來參加,那條件不具足了。縱然你能來,居住的時間很短,你只能聽到少分,不能聽到圓滿。所以諸佛菩薩參加世尊這一次大會,也要因緣具足。他哪些條件?第一個要跟佛有緣,我們常說,我過去講經跟大家多次的提到過,我們發心從事於傳播佛教育的工作,也就是講經說法的工作,緣就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結法緣。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無論是什麼因緣到這個場所來,這個場所或者是有寺院,或者是有佛堂,我們進去了,依照規矩進去先要禮佛三拜。怎麼拜法?我第一拜,願我跟這個道場有緣,結法緣;第二拜,我跟這個道場常住結法緣;第三拜,跟這個道場信徒結法緣。以後就有機會到這裡來講經,大家就能歡喜相處,這個三拜不是白拜的。我不知道你們拜三拜是怎麼拜法、是什麼心願,我拜佛這三拜是要結法緣。從前演培法師找過我,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你能不能教給我?要念念當中真有心結緣,這才行。你們大家三稱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拜三拜,我的意思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心願。所以要懂得結法緣。
這些人,這一會,《華嚴經》這一會,會主是誰?毘盧遮那如來。這些人過去生中如果跟毘盧遮那佛沒有緣,想去也不行,你條件不具足。前面是有意思,我很想去作影響眾,我很想去護持道場,我很想去供養道場,得有條件。第一個條件,與毘盧遮那佛有緣,過去生中曾經跟他結過法緣。第二,也必定蒙佛攝受過,佛曾經教你、教導過你。佛很慈悲,對一切有緣眾生,只要你不排斥,你見到佛能生歡喜心,佛一定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受一切眾生。我們過去生中,也曾經蒙毘盧遮那如來攝受過。第三個條件,這個法門是圓教的法門,如果在阿賴耶識裡頭沒有聽過圓教,沒有圓教的種子,你聽這個法門,你很難接受。所謂是圓頓根性,不說頓,圓;一定是圓教的根性,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圓教法門,諸位同修要記住,「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圓;要是有障礙,那就不圓。我們今天接觸這個社會,一切人事物統統都有障礙。為什麼有障礙?圓不過來!過去生中多多少少總是聽過圓教的法門、聽過圓教的經典,你才有機會參與這個法會。
第四個條件,也必定曾經發了大心,護持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修學佛法,這個緣殊勝,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第五個條件,過去生中曾經發過大願,願意跟佛學。後面神眾裡面有一類叫身眾神,身眾神到後面跟諸位介紹,是什麼意思?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侍從,用我們佛門的術語來講,常隨眾。佛到哪裡,這批人就跟到哪裡,追逐不捨,常常在佛的身邊,所以就叫做常隨眾。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眾,佛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凡是一個老師,好的老師,總有一些學生常常跟著他,老師到哪裡,這些學生也跟到哪裡,這批人就是身眾神。第六,追隨佛陀那個心願永遠沒有滿足,一心一意修菩提道、學菩薩行,不疲不厭,這就是下面有一類足行神,他來表法。第七個因緣是喜歡聽聞正法,歡喜,聞法得快樂,法喜充滿,在後面有乾闥婆王,這是主樂神。「樂」是音樂,他主持道場法會裡面演奏一切樂章,他們是樂隊,來表這個意思。
第八個因緣是真正能夠接受佛的教誨,虛心向學,把貢高我慢的習氣降伏住,這是後面神眾裡面有一類主風神。風是動的,主風神是哪一類的人?主持,就是主辦一切活動這些人物,他們有經驗、有專長,可以主辦一切活動。辦任何的活動都要謙虛、都要卑下,你是高姿態,貢高我慢,辦什麼活動也沒有人來參加,也沒人來捧場。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心量廣大,佛經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們也有這個意思,這才與佛相應。末後,這是跟佛同一個善根,這一條可以說我們統統都具足,我們也有,前面這些條件我們未必有。但是我們今天能夠參與此地華嚴法會,我們也可以說世尊當年華嚴法會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這些因緣統統具足。我們在末法時期,去佛將近三千年,我們也有少分,雖不是滿分,也有少分因緣,才有機緣參加這次法會。這次法會能夠自始至終一堂不缺,你的因緣就相當深,不是少分因緣。雖不是滿分,也可以說多分的因緣,是多分,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參與這個法會,我們一定要有真誠的心、要有恭敬心,要求三寶加持。這個法會的時間長,不是短時間,希望這個法會自始至終我們都能夠參與。
從上面這十個意思、十種因緣,我們也就能夠想像到,法會的大眾也有十類,這個說法要用現在話來說,十種不同的團體,「類」就是有團體的意思。像前面說影響眾、常隨眾、守護眾、莊嚴道場眾、供養眾、發起眾、當機眾;當機就是這次法會聽眾當中,聽聞佛法真正得利益的這些人,也就是真正的學生,其他的是來表演,那些是已經有成就的,是來表演;還有表法眾、還有作見證這一類眾。由此可知,每個人到這個道場來用意不一樣。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我有一個老校長,是在抗戰期間我在中學念書那個時候,他是我的校長,周邦道居士。到台灣來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非常虔誠,學問、道德可以說是普遍令大眾敬佩。學問我們不說,單單講他的做人、他的德行,大概在現在這個世間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我沒見到第二個,我聽都沒聽到。他在台灣是考選部政務次長,考試院考選部的政務次長就是副部長,我們講第一副部長。公家給他有汽車、有司機,配給他的有車、有司機,他除了辦公事坐公家的車,私人出去辦事坐巴士。你們想想這個世間還有第二個人嗎?公私分得那麼清楚,為公家節省汽油,私事不可以用公家的車,你就知道這位老先生的做人,沒有話說。不是自己應該得的利,分文不取,我們這個世間還有這麼一個好的官員,真正是難得。穿的衣服都是舊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幾、二十年,他也不怕人笑。法師講經,他有時間的話一定來聽,不但來聽,還帶著筆記本,一面聽一面寫筆記。講經的人是什麼人?初學的學生,李老師教的學生,在家學生,年歲很輕,二、三十歲,他差不多將近七十歲。聽二、三十歲的人上台講經,還在底下聽經,還寫筆記,聚精會神,好像是初學人一樣。我有一次向他請教,我說:「老師,你怎麼還寫筆記?」影響眾;他作影響眾,我明瞭了,他是裝樣子給別人看。這個人講經,政務次長都來聽,還在寫筆記,大概講得不錯,他影響別人。但是他真做筆記,不是假做,他不是裝模作樣。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這個叫莊嚴道場。莊嚴道場就是莊嚴佛法,這是代佛弘法,功德無量無邊。我們今天有不少年輕的法師在這裡學習講經,就沒有周邦道先生,如果多有這麼幾個大菩薩在,道場的氣象就不一樣。我們學了《華嚴》之後,希望影響眾逐漸就來多,希望每一位法師上台講經,都有這九種聽眾。
華嚴會上總共有一百七十五眾,就是像這類的團體,把它一類一類的分,有一百七十五類,非常殊勝、非常希有。在第一會裡面,也就是我們講序品裡面,就看到有四十一個團體。每一類大眾裡面的人數太多太多,數不清,到後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每一類都是以剎塵、無量、不可說,用這些數字為單位。為什麼這麼多?因為這一會是從法性裡面現起,一一會中都具足這一百七十五類的大眾,每一類大眾都稱法界緣起,所以人數就不可思議,古德講無有窮盡,這是華嚴海會的人數。確實很像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召開地藏菩薩的法會,那個人數也是不可思議。不過就人數來講,華嚴會是第一,地藏會比不上;如果就素質上來講,華嚴會比不上地藏法會。為什麼?地藏法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如來都來參加,這個地方我們只看到法身大士,而沒有說一切諸佛如來都來參加。地藏法會是一切諸佛如來統統來參加,一個都沒有漏掉,全都到齊了,顯示無比的殊勝。為什麼?《地藏》是佛法的根本法輪,《華嚴》也是根本法輪。《地藏經》所講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在佛法裡什麼都不能成就;而《華嚴》根本法輪是講大圓滿。像樹一樣,一個是講根,地藏是講根;華嚴是整個大樹,枝葉花果,是講整個,這是不相同的地方。
法身大士裡面,確實有很多是古佛再來,也有不少過去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久遠劫已經成佛。現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宣講這部大經,他的那些老師、那些諸佛參與這個法會,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現,這跟地藏法會不一樣,示現菩薩。菩薩,示現做他的學生,作影響眾,幫助他弘法利生。示現他會下傑出的學生,我們在經上看到,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文殊過去是七佛之師,現在在釋迦會上都作弟子、都作學生。就好像唱戲,學生在台上唱主角,老師在台上跑龍套,伺候他,這是表演,表演給十法界這些有情眾生來看。十法界裡面哪些是當機?前面跟諸位說過,大心凡夫。這一個法會就是表演給大心凡夫看的,讓大心凡夫看到這個盛況就回頭,就得度。除了大心凡夫之外,其餘的九大類這些大眾都是諸佛、大菩薩來表演的;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一個道場,一個法會,只能有一個主席,不能有兩個。講經的道場只能有一個主講的人,其他的都要以學生的方式、態度來讚歎,從旁協助,使教學的效果影響能深能廣,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白。
這些出席的大眾,他們的地位,我們也要清楚。地位確實有高有下,但是高下我們沒有辦法測度,我們不知道。因為裡面許多叫大權示現,有真的是初住菩薩、是十信位菩薩,也有是大菩薩甚至於諸佛來表演、來示現,我們怎麼會知道?像唱戲一樣跑龍套,跑龍套裡面可能有一、二個是他的師傅,其餘的也是學生。我們表面上看到他們身分是一樣、裝扮是一樣,實際裡面地位不相同。華嚴會上,你才曉得這裡面不簡單,這些示現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啟示。希望我們同修在這部經典裡面,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幫助我們過這一生美滿的人生,把我們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超凡入聖。超凡入聖,提升自己的境界,給諸位說,沒有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舊,決定沒有兩樣。但是心理不一樣,過去我們心迷、不覺,現在心放光明,覺悟了;從前愚痴,現在有智慧,這就不一樣。以前日子過得很辛苦,現在苦日子裡好快樂,那怎麼會一樣?華嚴帶給我們的好處就在此地。
經文,每一段經文都有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告訴我們他是屬於哪一類,剛才講總共有一百七十五類,他是屬於哪一類。第二段舉幾個代表,通常都是舉十個人,華嚴用十代表圓滿。這一類的人,我們從這十個代表名號裡面,體會它的用意。末後說這一類人的修行證果,給我們所做的榜樣,給我們所做的示範。大眾當中,開端四十眾當中又分為兩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是同生,第二個大段是異生。同生眾,都是菩薩;異生眾裡面,這是講有凡夫,剛才說過,諸位要記住,凡夫是佛菩薩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參加這一會,是佛菩薩表演凡夫給我們看,教我們如何學習同生裡面菩薩眾。請看經文第十面,末後一行: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
這一小段就是「標數辨類」,說出人數多少,這個人數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們通常講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個佛世界。有十個佛世界,把這十個佛世界磨成微塵;磨成細粉,細粉磨得再細,我們肉眼還看得見,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上有個比喻,形容微塵是多麼小。佛說小塵,比這大一點,我們肉眼仔細去觀察還能夠看得出來,牛毛塵。牛毛比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在那個地方不會掉下去,牛毛端面積裡可以能夠放一個小塵,這講牛毛塵。大概眼睛好一點的人,能夠可以看出來。把牛毛塵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講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很多。再將羊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愈分愈細,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塵叫兔毛塵。再將兔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們的肉眼沒有辦法看見,佛說叫水塵。水密度很大,當中有空隙,這是我們現在知道,現在有一點科學常識都曉得。這一粒塵在水裡面自由的游來游去,沒有障礙,我們肉眼看不到。水塵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五金是金銀銅鐵錫,五金。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還是有空隙,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得出來,還是有很多空隙。金塵就是在金屬空隙當中游來游去,也沒有障礙,這還不是微塵。
把金塵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這就小了,很小很小,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原子、電子。佛經裡說這個還不是最小,這微塵。微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不能再分,再分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菩薩的天眼能夠看到色聚之微,如來的天眼能看到極微之微。這是講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個數,你說有多少數?不是恆河沙數能比,恆河沙太少太少,簡直不能比。來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有這麼多,這都來繞佛。數量我們知道了。
身分是『菩薩摩訶薩』,這就是類,菩薩這一類,他們擺在第一位。他們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說佛用的是真心,不是用妄心,這些菩薩們也都用的是真心。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是同生性,是異生性。所以我們講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種,他是哪一種佛。當然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異生性裡面最高的,為什麼叫異生性?他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樣,同異是從這裡分的。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識,轉八識成四智,這就同生性。這是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必須得破一品無明,你才見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見思煩惱斷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六道生死永遠斷了。再破塵沙煩惱,塵沙惑,這是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四個不同的階級,塵沙惑斷得多少。塵沙惑斷盡,再破一品無明,這就出十法界,跟諸佛如來就同生,這是同生性,從此以後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說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的菩薩,不是十法界。底下講的這些菩薩,這麼多人數的菩薩,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講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前面十信不講,因為十信還是異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薩沒有見性,無明沒破。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我們講圓教,他的斷證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個我們要曉得。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薩比須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薩思惑斷盡,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在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羅漢也是把見思煩惱都斷盡;這是說斷煩惱,七信位的菩薩跟小乘四果羅漢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羅漢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羅漢不能為比。所以十信心滿,破一品無明證初住位,這才成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從這裡算起,十信位不算,從初住算起。圓教的初住等於別教的初地,《華嚴》是圓教。他們是菩薩。
「菩薩」,清涼大師有三個解釋,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化眾生」,這是從境界上立名。我們今天所求的是什麼?「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我們學佛學求什麼?求覺悟,不是求發財,不是求世間名聞利養。世間人學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長壽、求多兒女,求這些。這些東西在佛法裡能不能求得到?給諸位說,確實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你要曉得,那些所求在佛法裡叫雞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裡面來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世間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你得不到,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我們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有人問:成佛,成佛是什麼意思?成佛簡單的講,就是成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很恰當,不為過。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的目標訂在此地,這是我們的希望。「薩埵」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眾生,佛所教化的對象,就是我們本人。我們是眾生,我們今天發心求大菩提,你只要這個心發得懇切、發得很真,又不退轉,恭喜你,你現在搖身一變,菩薩,你不是凡夫。真菩薩,不是假菩薩,你是初發心幼稚園小小班的菩薩,也不錯,算是菩薩。哪一尊佛都是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頭、真的想學佛,頭一個我們取得菩薩的身分,我們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有一個純正的方向,努力精進不懈。這是菩薩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這都是佛在經上講的,「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這裡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來稱為菩薩,這個意思不難懂。第三個意思,薩埵有勇猛的意思,我們常講勇猛精進。古時候的印度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發憤勇猛精進都稱為薩埵,但是不稱菩提,都叫薩埵,所以薩埵有勇猛精進的意思。菩提薩埵就是對於大菩提勇猛精進的去求取,這個人就稱為菩提薩埵。
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捨掉,「菩提」取一個「菩」,「提」不要;「薩埵」取一個「薩」,「埵」也不要,所以中國人簡稱作菩薩。你要講給古印度的人,他聽不懂,他要聽菩提薩埵,他聽懂;菩薩,他聽不懂。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習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歡麻煩、喜歡重複、喜歡很囉嗦,跟我們中國習尚不一樣。中國人說話最怕重複,印度人喜歡重複,喜歡你不斷的重複,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其實不斷的重複是有好處,加深印象,特別是對於末法眾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經多次來講解、多次來學習,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利益。聽一遍不可能,哪能記得住?今天聽了,到明天也許還記得一點,後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過一天完全都沒有,怎麼行?必須常常聽。現在我們得科學技術的幫助,我們講過之後留著有錄相帶、有錄音帶,就有機會重複去聽。在從前困難,老師只能給你講一遍,不會講第二遍,所以聽經的機緣非常難得。現在得力於科學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們要善於利用這些工具,幫助我們學習。這是菩提薩埵。
後面還有一句「摩訶薩」。菩薩摩訶薩,這裡頭兩個意思,菩薩通常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修學這些位次我們稱他作菩提薩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十地菩薩,地上菩薩我們就稱他為摩訶薩。摩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就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菩薩以及大菩薩,這是把菩薩四十一個等級全部都包括。摩訶薩裡面包括等覺菩薩,等覺稱為十一地,法雲地是第十地,等覺稱為十一地,這稱為大菩薩。
大也有四個意思,其實都是教我們的。第一「願大」,一定要發願求無上菩提,要發這個大願心,不甘心學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真幹;決不是說說而已,要認真去做到,說到決定要做到。第三「時大」,就像大乘經上講,盡無量際劫,永遠沒有休息。成了佛,成了佛倒駕慈航,再退到菩薩位,還要學習、還要度眾生。諸位要知道,未成佛之前你的修行確實是自利,自利當中有利他。成佛之後你的自利圓滿,還要不要學?要學,還要當小學生,還要跟一般小學生一樣的認真、一樣的努力,絕不含糊。為什麼?表演給沒有得度的那些人看,表演要表演得逼真,不能露出馬腳,假的那不行。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示現投胎、出生,在中國歷史上,諸位同修熟知的,善導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近代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到我們世間來投生就是八相成道。不過示現的不是佛的身分而已,示現的是一個出家比丘的身分,這就是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示現這個身分,他裝得很像,也裝糊塗。印光大師他就是裝糊塗,最初示現的時候還謗佛、謗法,示現讀儒家的書,毀謗佛法,然後覺悟了,見到佛法才知道佛法的好處,才修懺悔,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為什麼?念儒書的人謗佛、謗法的太多,他要勸導他們,先是表演跟他們一樣,然後他回頭,用這個方法啟發這些人。不僅僅是言教,身教比言教效果更要廣大,他用這個方法。一切諸佛菩薩,無論是在因地,或者是在果後、成佛之後,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往後我們在這經文裡面看到,這一百七十五類幾乎普遍都是。才看到諸佛如來無盡的慈悲,他們這個時間無量劫的無量劫,沒有限制。
第四「德大」,他的德行,德行就是要給九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做模範。菩薩無處不現身,九法界當中他可以現佛身、現菩薩身、現比丘、比丘尼身、現在家居士身、現長者身,或者現古時講宰官身,就是現在作官、從政的人員,也能示現工商界,也示現販夫走卒,所有一切貧富貴賤之身、男女老少之身,統統示現。各行各業,在這裡面教給我們怎樣做榜樣、怎樣做模範,怎樣跟社會一切大眾和睦相處,互助合作。菩薩的示現有一個最明顯的地方,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不難發現,菩薩不為自己,菩薩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如果還有一點自私自利的意念,決定是凡夫,不是菩薩。為什麼?連小乘初果都無我,何況法身大士怎麼會執著有我?我們從前初初接觸佛法,讀經、聽法,學了一些皮毛,總覺得小乘大概還有我法二執,到以後念到《金剛經》這才恍然大悟。《金剛經》上世尊說得很清楚,須陀洹,這是小乘初果,如果自己還以為我已經證得須陀洹,他不是真的須陀洹。說明連須陀洹都離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陀洹已經做到,他才能證小乘初果。過去我們沒想到過,總以為破四相一定是大乘很高菩薩的境界,哪裡曉得小乘初果就做到。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四相都在,這功夫哪裡能算成就?沒成就。諸位要曉得,四相一個破了,其餘三個都破;不可能說四相我只破一相,還有三相沒破。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增上慢,這是傲慢,沒有證得,自己以為證得,這是你產生的錯覺。一條破除了,統統都破了;一條沒破,全都存在。正像《印光大師文鈔》裡有一個小故事,在哪一段我記不得,這是很早很早初學佛的時候讀印祖《文鈔》有這麼個印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參禪,相當的傲慢,他給印光大師寫一封信,他參究,說他的成就。《五燈會元》裡一千七百則公案,他說差不多統統都參透,只剩下幾條。一千七百則公案全都參,還剩下幾條。印光大師回他一封信,說:你只要有一條沒有參破,一千七百則統統沒破;你要是有一條參破,一千七百則統統參破。這封信很有效,這個人也還不錯,接到印光法師這封信之後,不參禪了,跟印祖念阿彌陀佛了。真話,不是假話。最怕是自己沒有慧眼,產生錯覺,那個虧就吃大,他要不遇到印光大師指點他,他回不了頭來,這一生空過了。沒有印光大師這樣的聲望、威德,別人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服。這是德大。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華嚴會上這些人,可以說都是跟毘盧遮那如來多生多劫結下很深的緣分,都不是普通人。
我們再看第二段經文,第二段經文相當長,「列名結數」,文裡面大概是有三段。第一段是把人數給我們列出來,人數裡面有同名、有異名。前面十位同名,同一個「普」字,後面十位每一位名字不相同,到底下會跟諸位講到。末後一句是結數,這一類的菩薩人數有多少。我們先看:
【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
同名普,這十位,第一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名號的意思很深,諸佛菩薩既然都無我,還有什麼名?諸位要知道,名,佛菩薩的名都是教學用的、都是表法用的,讓你看到這個名字就想到這個意思,顧名思義,要認真的去學習。我出家,師父算是不錯,給我取名字叫「淨空」;常常想到我有沒有清淨、有沒有空?如果不淨不空,名實就不符。可見得名號是自度度他用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的。
一切諸佛所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結總不外三大類,三大類就是用三位菩薩來作代表。這三位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我們稱他們三位叫三大士,在大乘法裡面非常重要。佛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因這三個法門而成就、圓成佛道,修這三個法門。所以這三大士對我們來講就是無比的重要,我們一定要學習。可是三大士的根基,諸位要曉得是地藏,所以在中國大乘佛法裡崇尚這四位菩薩,大乘經上講三大士,中國人把地藏菩薩加進去。四大名山,這四位菩薩就像一個房子四根柱子一樣,少一個都不可以,這個房子才能夠建立、才能夠堅牢。
地藏菩薩是講孝敬,這是根。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所以這個根是孝道、是師道。不但是佛法裡面作菩薩、作佛要以這個為根本、為基礎,世間法裡面也是以這個為根本、為基礎。我們中國人知道,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時候,古聖先王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不著重教育。《禮記》「學記」裡面所說,「學記」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教育哲學,教育的思想,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古聖先王教給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你建立一個政權,什麼東西最重要?教學。教學的內容是教什麼?教孝、教敬,一定要教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你這個國家一切都能上軌道,才能長治久安。疏忽了教育,沒有不失敗。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講求以禮治天下,不是以法律,現在人講法治。法治還不行,用什麼?用武力來統治,用警察來統治、用軍隊來統治,那就更糟。最高明是用禮,禮就是教學,人人自動的守法,自然的守法、守規矩,不敢犯法,為什麼?犯法對不起父母,自己作奸犯科,讓父母在社會上不能做人,沒有面子。對不起老師,老師怎麼會教出這樣的學生?自動的守法,這個高明,教學的效果。地藏菩薩代表這個。
觀世音菩薩是把孝敬發揚光大,把孝順父母的心、尊敬師長的心展開、拓開,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個社會它怎麼不祥和?人與人之間自然和睦相處。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就像一家人一樣,父子相親,真正是相親相愛、互助合作,人才能過美滿的一生,才能過幸福的一生,用什麼方法能達到?教學。所以觀音菩薩就是把這個法門發揚光大,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代表理智、智慧。住真實慧,慈悲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而不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為什麼變成禍害?方便為什麼變成下流?裡頭沒有智慧,感情用事,就壞了。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代表理性,不是感情用事。普賢菩薩代表實行,用現代的話叫落實,普賢是完全落實。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