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62
諸位同學,前面在「普賢菩薩起定」這段經文末後這句是講到「一切法的理趣」,這個義理很深。我們雖然談了兩個小時,而實際上也只是說到一點皮毛而已。真正的契入,還是要自己修學的功夫,解幫助行,行同樣幫助解,解行相輔相成,才能夠不斷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講到義趣,我們平常一般人常常聽人家說話,聽完之後會想像到他說這個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的義趣。清涼大師在這句經文裡面,末後給我們說到無住菩薩說四種義趣,這是菩薩對於如來說法有很深的領悟,也很值得做為我們修學的參考。
第一個是講「平等的義趣」,大乘經上說得很多。像經論裡頭常講的,一切佛由於資糧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說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譬如釋迦牟尼佛就是彌陀如來,彌陀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這裡頭有平等的義趣。大乘經教裡頭常講「佛佛道同」,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這一層的意思。諸佛一樣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可以說一切諸佛相同。諸佛的願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是無條件的全心全力幫助這些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轉凡成聖」,幫助他像自己一樣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願相同。心同願同,行也相同,諸佛行是什麼?總不外乎四攝六度。於是說也相同,說,言語雖然不相同,意思是一樣的,說出自己的心、自己的願、自己的行,誘導眾生,為眾生做一個好樣子。所以「佛佛道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釋迦還是釋迦,彌陀還是彌陀。
尤其是大經上常講「生佛平等」,眾生還是眾生,諸佛還是諸佛,理上平等,性上平等,事上相上還是不平等。為什麼?眾生迷而不覺,諸佛覺而不迷;眾生邪而不正,諸佛正而不邪;眾生染而不淨,諸佛淨而不染。所以在事相上不等同,在理性上相同。這些平等義趣,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佛講經是什麼意思。
可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他有別釋的義趣,佛看事情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廣,這是我們凡夫所不及的。譬如講果報,佛總是教給我們,修財布施你就能得財富的果報,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佛常常勸我們修因證果。但是有一等人曲解佛的意思,聽佛這個話,他增長了貪心。他為什麼修財布施?希望多得財富,這就錯了。佛不能不否定財施,讚歎法施,讚歎修行,特別是讚歎苦行。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你在前面的修學,增長了貪心,佛用這個方法幫助你把貪心降溫,最後要幫助你把貪心拔除。
由此可知,佛菩薩教化眾生確確實實無有定法,我們不能不懂。沒有定法,隨機教化,隨緣教化,那個機跟緣常常在變化,因此佛的教化是隨順時節因緣,也是不定的。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佛前面所說的跟後面所講的為什麼會矛盾?前面的機跟緣和後頭的機緣不一樣!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是一樁事情,去年跟今年想法看法不一樣,佛對我們指導的方針、原則自然不相同。前年跟去年起心動念為自己,現在慢慢覺悟了,起心動念能為眾生。為自己,佛有教你為自己的一套方法;為眾生,又有為眾生的一套方法。所以說法隨著我們的心念。
我們心的念頭千變萬化,佛菩薩說法也千變萬化。你要能懂得這個意思,你得利益,得大利益;要不懂這個意思,你就得不到利益;不但得不到利益,有的時候反而曲解,產生了差誤,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常常都有,我們不能不知道。譬如對人,先時對這個人有批評,這個人是什麼?心行不善,教我們對他要敬而遠之,不要受他的害。過兩年之後,那個人改過自新,轉惡為善,佛對他有讚歎,勸導我們要常常親近他。絕對不是佛教導我們前後矛盾,不是!你要體會這個意思。某個人前些時候很用功、很如法,佛對他非常讚歎,勸導我們大家親近他。幾年之後,他被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迷,道業大幅度的退轉;佛在這個時候勸勉我們,對這個人有批評,勸勉我們要遠離他,也不是前後矛盾,前後釋義不同。
也許有人問,佛的神通廣大,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沒錯!是不錯。佛教化眾生是要幫助眾生此時此刻要得利益,不是講過去,也不是講未來,要抓住現在,所以佛的說法善巧方便。佛的說法就像大夫治病一樣,給你處方;處方就像是說法,昨天處方跟今天處方不一樣,昨天病況跟今天病況不相同,有了變化,或者是好轉,或者是惡化,到明天可能跟今天又不一樣。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抓住現在,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教學不容易,我們做弟子的人,聽佛菩薩講經說法也不容易。尤其是我們去佛年代久遠,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國人的說法是三千二十多年,留下來的經教,又由於我們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古人傳下來的這些經教,我們現在未必能看得懂,這是重重障礙。
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過去我的老師教我用「至誠感通」,教我用這個方法。經教太多了,我們一生的時間精力都學不完,何況還有世間法不能不知道,想起來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唯有至誠懇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會不會加持?會。為什麼會?真誠到極處!人心真誠到極處,自然跟佛菩薩就通了,自然跟宇宙之間的大道理也通了,跟世間人情世故也通了,妙不可言!
現在關鍵在這個「誠」字。什麼叫誠?過去曾國藩先生講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念是妄念,一個妄念都沒有,他就能感通。為什麼?因為一個妄念都沒有的時候,性德自然就流露,自然就現前,諸佛菩薩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自自然然感通,這個道理很深。中國古人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念妄心,妄心裡頭對我們傷害最大、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是迷惑顛倒,只要有這個念頭生起、夾雜在裡面,我們的真誠就被破壞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全部都被破壞,於是感應就不能現前,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這是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環境障礙很多,唯一可行的辦法,從「真誠心」能通諸佛菩薩教化的義趣。唯有明瞭佛菩薩教化義趣,我們才真正能夠懂得怎樣依教奉行,怎樣能得佛陀教誨的真實利益。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這段經文科題「大眾得益」:
【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
這句是說明大眾得利益的時候,也是大眾得利益的因由。『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這句總結前面所說,這句話意思很深。大眾怎麼樣得利益?普賢菩薩要為大眾說法,為大眾開示,教導大家,勸請大家,大眾方能得益。普賢菩薩教化眾生的智慧、能力、辯才從哪裡來的?從「三昧」中生起的。我們今天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辯才,原因是什麼?我們的心思是亂的,意不真誠,心不清淨不平等,自私自利,沒有智慧,當然就沒有能力,沒有辯才。
前面跟諸位說過,普賢是等覺菩薩、是如來化身,哪裡還有什麼入定、出定?大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意思前面清涼講過是示現給我們看的,為我們做榜樣的。告訴我們要想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特別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你要有善巧方便為他說法,去教導他。這些善巧方便一定是從戒定當中來的,自己不能夠勤修戒定,哪來的智慧?所以為諸菩薩說法,普賢菩薩先入「法界大定」,不是普通的定,也就是《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在《華嚴》稱法界大定。從這個定起,智慧、德能、相好都現前了,這才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幫助一切眾生化解他的疑慮。我們應當要學習。
怎麼學習法?在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些環境裡面,有順有逆;物質環境有順境有逆境,人事環境有善緣有惡緣,必須要在這個境界裡頭得定,得三昧。這個三昧就是一切順逆環境、善惡之緣,我們六根面對它們,要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覺」,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就叫「入定」。
這個入定不是盤腿面壁,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是要在一切順境逆境都能夠不動心。不動心,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本性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五句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這叫性德。這就是《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是說什麼?真誠是善,清淨是善,平等是善,正覺是善,慈悲是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現在我們的性德完全失掉了,為什麼失掉?是被煩惱障礙住,習氣使我們距離本善愈來愈遠了。如果我們把煩惱習氣放下,我們的性德就現前,我們的本善就流露出來了。所以這個心稍稍有一點波動,本善、性德就不見了,變成煩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這是根本上的錯誤,我們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
所以這一句是講時節因緣,「菩薩從三昧起」。下面這是正說,「大眾得益」,一共有九句:
【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
清涼大師說這個九句,前面五句「得菩薩法門」,每一句有一個意思;又說這五句「後後成前前」,後面四句是講「得佛果法」。
我們現在看這一句「諸菩薩眾」。實在講,如果我們能懂這個意思,這『其諸菩薩』裡面就包括我們在內;如果我們不懂得佛菩薩說法的義趣,那我們就在這「其諸菩薩」之外。今天我們既然展開經卷讀誦經文,理應入佛境界,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經文上說得很清楚,『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這句在此地我們讀了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叫正受,也翻作禪定。我們先要把這個名詞術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佛菩薩的享受是正常的,所以叫正受,正受就是禪定。
我們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佛給我們講,可以歸納為五大類,佛經上講的五種受,那是凡夫的享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身有「苦、樂」兩大類的享受,心裡頭有「憂、喜」兩大類;身的苦樂暫停,心的憂喜暫停,這個暫停的狀況叫「捨」受。實際上,捨受就是正受。為什麼捨不叫正受?你的時間很短暫,剎那之間,你的煩惱又起來了,你保不住。如果捨永遠保持,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由此可知,我們修行就找到一個祕訣,怎麼修法?順境、善緣不生歡喜心,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心。在這個境界裡修什麼?修清淨、平等心,這叫功夫。你會用功嗎?六根對待外面境界,永遠是感恩。我們在三年前寫了六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是正受。
正受又叫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六祖惠能大師解釋禪定,「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叫定」。他這兩句話是出自《金剛經》上的義趣,佛在《金剛經》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代佛教化眾生。佛告訴他,弘法利生要用什麼樣心態,你才能做得圓滿?教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這叫禪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
這個說法還怕初學同修聽不懂,我們再換句話說,對外一切人事物,我們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決定不被它所動搖,絕對不被它影響,這叫禪。譬如現代人,現在在中國大陸也很普遍,家家差不多都有電視,看電視也是修禪定。電視裡表演,他笑你跟著他笑,他哭你跟著他哭,你就完了,你的禪跟定都沒有了。為什麼?你的心被他所轉,你錯了。應該怎麼看法?《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電視畫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怎麼樣?我清清楚楚,如如不動,這就叫修禪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等學。
你跟家裡人一起在看電視,你們家裡頭一些人隨著電視的畫面心隨他轉,你在此地練習不動心,不為他轉;同樣看電視,各人修各人的。你真正在修行的時候,你旁邊的人都不知道,不曉得你在用功。大家都笑,我也可以莞爾一笑,那是什麼?隨順大家,不做出怪樣子來。大家哭的時候,我也感歎一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看電視是修三昧。電視的畫面眾多,那就是「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世界海微塵數,統統都要能作如是觀!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要如如不動。
我這一次訪問日本、韓國十三天,我們同行的同參道友三十多人,節目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很少時間自由活動。回來的頭一天在大阪,中午吃飯在一個餐廳,餐廳附近有很多賣土產的,同修們順便去看一個百貨公司,去買一點紀念品。我就告訴大家,你們下去逛百貨公司是修止觀,還是去觀光。觀光是什麼?你到那裡一看,你口袋的錢都光光了,這叫「觀光」。止觀是什麼?我只是在那裡看,看得清清楚楚,絕不動心,決不會被那些琳瑯滿目的貨品所誘惑,如如不動,那就是修禪定,就是定慧等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心裡如如不動,沒有一樣東西我想買你的,你誘惑不了我。這是什麼?這不是觀光,這是止觀,修止觀!看到這個也想要,那個也動心,那你就觀光了,你身上的錢就光了。
佛法跟世法沒有界限,實在講是一念之差。有些東西確實是我們必需要的,那可以買,我需要用的;不需要的,就用不著多花錢多破費。所以三昧的意思甚深,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普賢菩薩從法界大定起,眾菩薩各個都得普賢三昧;換句話說,受普賢菩薩的感化,這是三輪教化,普賢菩薩有這樣大的威德,有這樣大的神通。第二句:
【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
前面是「其諸菩薩,一一各得」,這句是一直貫下,貫到底下五句,作文章這個省略掉了,實際上講解的時候,應當要這樣念法,「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
「雲」的意思在此地不要多說了,前面講過,講了很多,講得很詳細。它是表非有非無,表智慧的觀照。什麼是「陀羅尼」?陀羅尼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所謂「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用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總綱領、總原則。這個總綱領、總原則通世出世間一切法,菩薩得到了。普賢菩薩從大定起,這些菩薩們一見到普賢菩薩出定,他就得到了。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普賢菩薩威德的攝受,不必說話,讓你自自然然就感受到。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磁場,感受到那個磁場;中國人所謂的氣氛。這個磁場、這個氣氛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與會的人他都能得到。
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總綱領掌握住了,這個原則、綱領也是無量無邊,所以說「世界海微塵數」。真的!你的智慧開了,無論辦什麼事情,你都會有原則,你都會有方法,有條不紊。當然這些原理原則,還是有一個總的。在佛法裡面,這個總的原理原則是什麼?「戒定慧」。世法裡面跟諸位說個老實話,還是戒定慧。戒定慧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它是總綱領,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三學」。「戒」,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合理的方法,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統統都顧到;「定」,剛才所說的,就如《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大眾得益第三句:
【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
這句的意思還沒有說盡,我們得補充幾句。「陀羅尼」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綱領、原則,世出世間法總的綱領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百姓也是抓緊了綱領、原則。譬如在《易經》裡面,我們看到的講到天地綱領,這是陰陽在天,在地這是講剛柔,在人這是講仁義,這也是中國古大德所說的總綱領。再落實到人文,人文的總綱領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叫天道,天然的秩序。聖人講倫常,倫就是剛才講的五倫,常是講的常德,佛家講的性德,「仁、義、禮、智、信」五常。五倫五常是天然之道。人生在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不離這個常道,社會就是安定的,天下太平。他的果德,在儒家講的是「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如果這個原則、綱領失掉了,我們不去尊重它,也不去學習它了,社會決定動亂,天災人禍決定不能夠避免。可見得陀羅尼的重要。陀羅尼從哪兒來的?從三昧來的。沒有三昧,哪來的陀羅尼!再看底下一句:
【世界海微塵數諸法方便海雲。】
『諸法方便』是從陀羅尼裡頭開來的。所以前面講過這個五句後後深於前前,後面包括前面的,前面不一定包括後面;後面決定包括前面。那個文也像前面一樣的念法,「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諸法方便海雲」,我這麼一念,大家就很清楚,這些菩薩一一都得到。
「諸法」是一切法;「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這個方式這個方法恰到好處。這裡面當然是世界海微塵數。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規矩,都有方法,所謂是不用規矩就不成方圓。我們畫圓要用規,畫一個方形要用矩,那是工具。所以無論世出世間哪一法,在我們世間講一個人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飯都有規矩,都有方法,而這些方法規矩與總的綱領原則一定相應,這就是健康的,這就是圓滿的。如果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那是不健康的,那是病態的。
我們今天的社會出了問題,眾所周知,世間人人都擔心,都在憂慮,都知道這個世間會有災難。如何能躲避這個災難,成為現在人可以說最熱門的話題。但是有沒有方法?方法是有,不是沒有,但是很難。難在哪裡?難在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在大乘佛法裡面,這個方法在《四書》、《五經》裡頭。現在人《四書》、《五經》不讀了,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你到哪裡去找方法!你用什麼方法能解決問題!如何能喚醒大家覺悟,重新認識《四書》、《五經》,重新認識大乘佛法,這是我們當前首要的課題。我們知道這個東西真正能解決問題,真正能夠幫助社會安定,促進世界和平,能令世界一切眾生獲得幸福美滿。可惜人不知道!
諸法是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的方便。我們講飲食有飲食的方便,穿著有穿著的方便,交通有交通的方便,旅遊有旅遊的方便,工作無論你從事於哪個行業,你有這個行業裡面的方便,那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所以方法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下一句:
【世界海微塵數辯才門海雲。】
我們知道佛的辯才無礙,菩薩也有無礙辯才,他的『辯才』從哪裡來的?從三昧、陀羅尼、方便而來的,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有很深的體會。所以沒有三昧怎麼行!沒有三昧,你在一切諸法裡頭,就找不到綱領原則;沒有綱領原則,你就沒有最適當的方法;方法沒有,哪來的辯才,你怎麼能教化眾生!
佛經裡面講有四無礙辯才。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頭,這個經文好,讓我們知道辯才是怎麼來的,我們應當怎樣來學習。絕對不是說,我讀得很多、記得很多,那是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為人師也。由此可知,儒跟佛都重視悟性,你要開悟才管用,不開悟不管用。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想。
現代學校裡面,一般學生受高等教育的,大概到大學,尤其是研究所都要寫論文、寫報告。論文、報告自己要去蒐集許許多多的資料,先訂一個題目,寫一個大綱,然後去蒐集資料,寫出這篇論文報告,不是從自己心性悟出來的。所以我們看到一篇論文,後面他都列出他的參考書目,他參考多少種書,完成他這一份著作。
我們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書》,《四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你們看看,他後面有沒有附什麼參考書目?沒有。你再看看,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經典,哪部經典後頭他列入了參考書目?也沒有。再看看,古大德他們學習的心得報告,他們一些著作,中國佛法裡頭都說論註,所謂「論」是離開經文,論述其中的微言大義;「註」則是註解,依照經文一句一段來加以解說。他們也沒有參考書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報告。現在的註疏不是從心得,這是你修學心有所得。此地講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現在所寫的論文報告,它不是心得,是蒐集別人的資料重新加以組合,搞一樣東西出來。那就看他組合的漂不漂亮,組合的技巧與自己的性德不相干,與自己的悟處也不相干,這就不是真學問。所以儒佛,這是聖賢人,他們的學問才是實學,真真實實的學問,這樣才得無礙辯才。末後一句:
【世界海微塵數修行海雲。】
前頭也是這樣貫,「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修行海雲」。這個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講的修身。「修行」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行是說的行為,行為與性體、性德相應的,這個行為是正確的;與性體、性德相違背的,這個行為是錯誤。
這個「行」怎麼修?與性德相應的要怎樣保持,發揚光大?與性德相違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謂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們講,「倫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裡面給我們講,「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與十善相應的,這是善的、是好的。我們要怎樣保持?怎樣把它發揚光大?與十善相違背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這是與性德相違背的,如何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所以行為無量無邊,包括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不相應的,你發現了,就叫做覺悟。知道錯了,這是覺悟。把錯誤改正過來就叫修行,所謂悟後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錯在哪裡,你怎麼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錯在哪裡,把它修正過來。
善惡、邪正的標準在哪裡?儒家所講的「禮」,是儒家修行的標準;佛法所說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標準。佛經裡頭所以分為三藏,「經、律、論」三藏,「律藏」就是標準。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人對事對物,善惡、邪正的標準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為兩大類,在家弟子一般隨順佛陀教誨,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也同儒家一樣真正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是平等對待;平等對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類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傳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兩句話,「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出家人。因此,「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標準,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為什麼?因為你要為社會大眾做表率、做模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佛菩薩教化眾生,慈悲到極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同時兩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兩個都是佛,一個是做出家人的榜樣,一個是做在家人的榜樣,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維摩詰所說經》稱為小不思議經。你們看看,古大德對於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這些稱謂上,我們可以能夠體會得到,都是入不思議境界。
佛法是師道,尊師重道。今天有許許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談到「怎樣振興佛法」,許多人從辦學這個方向來走,這是正確的。但是辦學如果辦像現在社會一般的學校,這不能振興佛法。要怎樣才能振興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法供養裡頭第一句就是說「如教修行供養」。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誨,依佛陀教誨為標準來修行,這樣才能成就,才能振興佛法。離開了佛陀的教誨,我們修什麼行?
又何況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個最好的榜樣就是「八相成道」,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八相裡面第一個是「降生」,生在王宮,富貴具足,統統得到!他怎麼樣?捨棄王宮修行去了。世間人所希求的是富貴,他已經得到富貴,把富貴捨棄。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告訴我們,世間富貴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死生大事!
接觸佛法之後,我們曉得一個「輪迴」的問題,一個「十法界」的問題,世間富貴不能解決,我們有沒有想到?出家之後修行,把自己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一樁一樁都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八相裡頭有一條「降魔」,降魔是具體修行。魔是什麼?煩惱魔。這裡面包括的範圍太廣了,錯誤的思想是煩惱,錯誤的見解是煩惱,錯誤的言行是惡業,你在造惡業。佛一樣一樣都把它修正過來,煩惱是魔,那就降魔,這是煩惱。
另外一類的魔叫「天魔」。天魔是什麼?是身外一切的誘惑,「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類東西稱之為天魔。如何降伏?不受誘惑。順境裡面、善緣裡面,決定不起貪戀之心;逆境裡面、惡緣裡頭,決定不動瞋恚的念頭。這是降魔,這是修行。降魔之後,這才證道。你看看,降魔是你把障礙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魔,放下之後,性德現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你修德有功,性德就現前,定慧得到,三學圓滿了。
這個道業,就是我們講的德行學問成就了,為一切眾生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是如何表現?為一切眾生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過。我們在經上沒看到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到哪裡去度假、去旅遊,沒有過。所看到、所聽到的,都是到處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不疲不厭,經上常講「無有疲厭」。所以釋迦牟尼佛被人尊稱為「天人師」,天上人間的好老師,我們跟他學的人自稱為弟子。
你從這個稱呼上,你就能體會眾生跟佛是什麼關係?師生關係。師生關係,只有在教育裡頭,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諸位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這是佛教。佛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教是教學、是教育;如果用現代的話白話來翻譯,佛教是覺悟的教育、覺悟的教學。這種覺悟的教育,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稱他為根本的老師,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宗教裡頭沒有這種稱呼,學校裡面才有這個稱呼,他是我們的本師,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們千萬不能把釋迦牟尼佛、把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當作神明去看待,那就錯了,那就變成宗教。我們弟子供奉老師的形像,這是紀念,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我們供奉是這個意思。看到形像,聽到名號,就想到老師對我們的教訓。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多深,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連這些都搞不清楚,談不上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比儒家講的「修身」意思要廣要深;因為行包括身心各個方面,講修身不能包括心理,講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社會大眾得的是什麼病,得應病與藥,藥到病除,才能見到功效。現在社會大眾的病非常嚴重,史無前例,在歷史上找不到。過去中國、外國的歷史,沒有記載過這麼嚴重的病。這個病況,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想得出一套治病的方法。但是這裡頭也有陀羅尼,就是總綱領、總原則。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是教學。教學的內容一定要針對現前的根機,現前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模糊不清楚,誤會尤其最嚴重,這裡頭的因素非常複雜,都要清楚,都要明瞭,你的善巧方便才能產生效果。
目前社會上學校很多,談到教育,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教育很發達,各種科系人才輩出,怎麼能說沒有教育?是沒錯,教育是辦得很好,但是這裡面缺乏人文的教育。他受過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不會做人;不知道孝養父母,不知道尊師重道,不懂得倫常的大道,不懂得什麼叫道德,這個問題嚴重!他學了一些高等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雖然能帶給大眾一些利益。但是我們仔細想想,社會大眾付出多少代價才得到這一點享受?細心去思惟,得不償失!
科技是發達,我們得來的是什麼效果?對於這個世間、世界,對於我們的生存,沒有安全感,精神、肉體都生活在嚴重病態的狀況之下。古人講的那個閒情逸致現在沒有了,生活緊張,壓力很大,痛苦憂慮。我們常常看到年輕的學生、中年人、老年人,常常看到聽到自殺,那是什麼原因?他為什麼會自殺?原因到底在哪裡?這個病態怎麼發生的?應該如何來對治?如何來解決?大問題!
在佛法講到最後,歸根結柢,都要講到修行。如何幫助這些人修正他錯誤的想法,對人對事對物,如果他的思想純正,沒有錯誤,就不會做這些錯事。
我們要想幫助別人,首先要幫助自己;自己不覺悟,就不能幫助別人覺悟;自己不修行,就不能幫助別人修行,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像菩薩、要像佛一樣發心,成就自己的德行;斷煩惱,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才能夠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