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九三卷) 2007/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9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十三甘露光。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捨一切放逸行。具足修習諸功德。說有為法非安隱。無量苦惱悉充遍。恆樂稱揚寂滅樂。是故得成此光明。】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慈悲喜捨,甘露光是屬於捨,有二首頌八句偈。清涼說:「令成大捨,捨除放逸,眾惑之根」。經上講的『放逸』,範圍非常之廣;慈悲喜捨,如果有前面三種,後面沒有捨,那是有漏的福報,縱然是人天福報也不能離開欲界天。這個地方所說的是天人所修的,還不是我們人間。
欲界天人,欲界有六層天,修上品十善,再修四無量心,他的果報才能夠到空居天。欲界有空居天,不是住在地面上;住在地面上只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是空居天,不在地面上。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人,不但是具足上品十善,而且還要修禪定;禪定修得不到位,功夫不夠,在這四層天裡面。如果禪定修成功,他就離開欲界,他到色界,就是禪定修成功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面去有四空天,合起來稱之為四禪八定。四禪八定裡面,我們凡夫來講,那都是聖人,世間聖人,這要知道。他有沒有修捨?當然,他是要修捨。修捨,捨受,這要注意到,他的分別執著沒有斷,我們一般講,沒有真的放下,只是在禪定功深,分別執著暫時不起作用,佛家稱為定共戒,四禪八定裡頭定共戒。可是他一出定,煩惱習氣又現行,這種受就叫捨受。如果要是斷了,那就叫三昧,就不叫捨受,三昧是出世法,超越六道輪迴。
由此可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修不執著。不執著是有層次的,一定是先伏住,伏住久了,久了還不行,必須要從定開慧,慧才能斷,定只能伏,這個諸位必須知道。四禪八定伏煩惱,沒斷,沒有轉煩惱。到九次第定,阿羅漢所修的,比第八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人,比他還要高一級,出了三界。出了三界,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去,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合起來稱十法界,他在那裡提升。所以從阿羅漢往上去,定開慧了。這個慧我們常講小悟、大悟,小悟沒出六道,大悟出六道。在四聖法界不是徹悟,大徹大悟那就出十法界,這一定要知道,大徹大悟出十法界。
出十法界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不過極樂世界很特殊,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所說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我們要知道。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是破了無明,我們《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執著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教下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這是真佛,這不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的佛是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佛,佛門有個名詞叫藏頭佛,天台家講的。天台講四教,藏通別圓,就是藏教的佛,藏教佛沒見性。換句話講,差一點點,在這個見性未見要見的邊緣上,他再提升一層,無明就斷了,那就入一真法界。
無明是什麼?我們總得要搞清楚,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不是有意的,也不是無意的,有意無意之間,它自然會起心動念。見性之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了,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分別從哪裡來的?分別從起心動念來的。執著從哪裡來的?執著從分別來的,你不分別,哪來的執著!起心動念從哪裡來的?經教裡面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妄想。諸位要知道,此地講的妄想確實沒有想,真的只有妄,妄為什麼加個想?因為那一念妄,接著他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分別執著是想,所以它是連到的,速度太快了。確實是億億億分之一秒,絕對不是《仁王經》上所講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那個太慢了!真的給你講是億億億分之一秒,太快了。這是事實真相,說妄想沒錯。
妄想非常難斷。有沒有斷的?有,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們示現的就是斷。你看他的示現很有啟發性,那是做給我們看的。我們一般人喜歡研究學習,世俗裡面講求學、好學。釋迦牟尼佛好學,從十九歲出去求學,印度宗教學術界的大師們,他統統去參訪過,跟他們學習,學習了十二年,再沒地方學了;在印度境內,他再找不到地方去學習。結果不究竟。怎麼不究竟?至少有三個問題不能解決。佛發心出來求學修道為的是什麼?這要知道。為的他做太子的時候出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求學的目的就是想解決生老病死。十二年的學習,他也修四禪八定,當然修成功。定中的境界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換句話說,他在定中,他能夠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去參觀,去遊覽;下面,他可以到阿鼻地獄。可是這六道清楚、明白了,現量境界,不是理想,不是推論,他真接觸到了。
這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沒有人能解答。你們諸位想想,這三個問題是什麼?何以有這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十二年的求學沒法子解決他的疑惑,他才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以後我們叫它做菩提樹,在樹下打坐,把十二年所學的徹底放下。這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一放下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做給我們看。見性之後,這問題解決了,六道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外面怎麼樣,《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透徹,講得明瞭,說明什麼?說明放下就是!這是他給我們做的示現。
我們要求智慧,我們要求德行,我們要求技能,我們要求福報,身外沒有,要從心內去求。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稱內典,向內求,不向外求。可是我們依舊有疑惑,內在哪裡?在中國又出現了一尊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現,這尊佛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的示現,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參過學。聽人家念經,他聽了之後很有味道,有些悟處,去跟人家討論經裡面的意思,他體會的對不對。別人聽了他的話,感到非常驚訝,不敢給他印證,介紹他到黃梅,你去參五祖,五祖可以幫助你印證。這個故事在《壇經》裡面,諸位都很清楚。
他到黃梅去,在廚房裡面工作了八個月,做義工。廚房的旁邊是工作坊,舂米破柴,他幹這個活。幹了八個月,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就傳給他。什麼原因?他徹底放下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半夜,不讓別人看見。什麼原因?你要曉得,同行相忌,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人,可是他靈性高,一般人瞧不起他,五祖把衣缽傳給他,誰都不服。所以只好避開大眾,半夜三更來傳法,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不能細講,我們估計五祖跟他說法不會超過兩個小時,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悟。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徹悟的報告,他的境界。這五句話比他那首偈子重要多了,他那首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時候悟了,沒徹,沒看到見性。這次他說了,也是說了五句話,真的,他見性了。這五句話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這要知道,他悟了,我們迷了。
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惠能大師給我們說出來了,本自清淨,現在是不是清淨?是清淨。我們清淨心為什麼現不起來?那就是你有煩惱、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障礙你清淨心,這個障礙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一定要明瞭,妄想分別執著是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是個錯誤的抽象概念,是個虛妄的抽象概念。但是這個抽象概念你要不放下,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把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障礙了,不能現前。德行障礙了,才藝障礙了,福報也障礙了,你的性德統統顯不出來,你說這個麻煩多大。
印度所有宗教,修行終極的目標都是希望證得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不生不滅。你看六祖第二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原來是現成的般涅槃。何期自性是沒有想到,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本來清淨,本不生滅。第三句說得好,也重要,「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性裡頭全有,一點都沒缺,你有如來的智慧,你有如來的德能,你有如來的相好。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禪定,就是三昧。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宇宙從哪來的?宇宙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跟你什麼關係?關係太密切!心是能現能變,宇宙萬有是你所現所變,能所不二。六祖這五句把性德圓圓滿滿的說出來,只有二十個字,講得清楚明白。要知道那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自性完全相同,沒有兩樣。釋迦、能大師證得了,為什麼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為什麼沒有法子證得?我們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在此地。
此地講的「放逸」,放逸裡面包括的是一切煩惱習氣,也就是包括妄想分別執著,用一句話來說,關鍵是你能不能放下。這樁事情說得容易,要做到可不容易。可是你做不到,做不到,你這一生學佛不得受用,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你不能解決。六道生死輪迴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這是在印度所有宗教學術裡都沒有辦法解答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解答了。六道裡面的業因,你看十二因緣裡面所講的,第一個講「無明」,那個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是妄想,那是講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什麼?是執著。換句話說,有執著就有輪迴,沒有執著就沒有輪迴。你真的能夠把對世間出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不再執著了,那就恭喜你,你超越六道,你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叫小果,為什麼?正覺,他成正覺了。正覺上面有正等正覺,是菩薩;有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所以他叫小果。不錯了,如果發心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他是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個人生到極樂世界統統是方便有餘土,品位不一樣。如果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上輩上生,菩薩是上輩中生,緣覺(就是辟支佛)大概是中輩中生,阿羅漢是下三輩的,他還到不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要把妄想放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要知道。
我們這一生當中要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有沒有分?在理上講人人都有分。善導大師講得好,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可見得緣太重要了。諸位同學想想,學淨土的同學能把淨土裡面的理、事、境界搞得清楚明白的人,不多!他沒搞明白,品位就低;他要搞清楚、搞明白,品位自然就上升。善導說得好!善導許多人都知道,連日本、韓國都曉得,他是阿彌陀佛應化再來的。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還能不信嗎?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希望。因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大德,後漢、魏晉的時代,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一般人總是認為上輩往生是菩薩,中輩是羅漢,辟支佛,凡夫只能在下輩,就是凡聖同居土。善導大師把它修正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平等法界。
那我們要學,今天講到捨,這很重要,先捨什麼?在佛法裡面,我們知道佛法裡有根本法,你必須要學的,就好像蓋大樓,蓋一百層的高樓,最重要的是什麼?地基,地基要沒有打好,這樓蓋不成。佛法的地基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的反面是十惡,你要是把十惡捨掉,你就有基礎,你就能修了。如果十惡沒有捨掉,佛法你沒入門;換句話說,欲界天你都沒有分!修得再好,人間的福報,不是人天,天沒分,人間的福報,阿修羅、羅剎的福報,餓鬼、畜生道的福報,你出離不了這個範圍。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你要放下殺生,決定不惱害眾生,我沒有殺他,但是他會因我而生煩惱,這是屬於殺業裡面的一分,那叫惱害眾生。害是殺害,你叫他生煩惱。所以要記住,「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看到我、聽到我就生煩惱,這個不好,是我們自己修得不好。如果修得好的話,一切眾生見到、聽到、接觸到,都生歡喜心,那就對了。所以要放下自己一切不善的習氣,把十善業道修好,不能有這個念頭,不可以有這個言語,不可以有這種行為。
要把偷盜捨掉。偷盜裡面講得微細的,佔別人一點小便宜,那是盜心,不清淨,佔一點小便宜是盜心,在微細的地方講,還有佔便宜的心,念頭。譬如在家學佛的同學做生意買賣,要向政府納稅,他走一些法律的漏洞,怎麼樣能少繳一點稅?這個念頭、這個行為就是盜心,你看多微細。有人有個錯誤觀念:我要不是這樣斤斤計較,我賺不到錢!這個念頭錯了,你能不能賺到錢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有財富,你不需要計較,財源滾滾而來;命裡沒有的,你計較也沒用處。
所以想盡方法好像是少繳一點稅,我自己多賺一點錢,實際上,你所賺的命裡頭有的。因為你的心行不善,想少繳一點稅,把你命裡面的福報打折扣了,你命裡該有一百億,因為你的心不善,你這一生只能賺到八十億,你看兩折沒有了,就是這麼一點小小的念頭,虧折了。你要是歡喜納稅,歡喜布施,你命裡一百億可能變成二百億,為什麼?財富是從財布施來的,給國家納稅也是布施。了解事實真相,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你會很歡喜的去做,很放心的去做,決定沒有疑惑,你會把所有財富全部拿去做。
中國人拜的財神他就是這個做法,他賺得的時候,布施、施捨一分都不留。財神是誰?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中興,大功告成就功成身退,他懂得這個道理。跟他一樣替勾踐辦事的一個大臣文種就不懂,就不知道功成身退,最後被勾踐賜死,讓他自殺了。范蠡聰明,改姓名,帶著西施去做生意買賣,二、三年聚集大財富。他散財救濟貧苦,統統散掉了,再從小生意做起,做幾年又發了。歷史上記載是三聚三散,命裡有,散都散不掉,你一散它馬上又來了;你要是不散的話,你的財富就那麼多,它也不會增長,可是愈散愈多,再來的時候,好像又加了利息。了解事實真相,佛法講「諸法實相」,你了解之後,你會好歡喜的去做,沒有一絲毫憂慮,什麼顧慮都沒有,你會做得很快樂,而且真的果報就速至,愈做愈多!愈多愈做,決定不要留。這是什麼?這是屬於因果上的事情,自性清淨心裡面一切具足。所以盜的心要捨,不但我們是沒有偷盜的行為,念頭不可以有。
底下邪淫,因為十善業道是佛法的基礎法,在家出家統統要學的。出家是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這是身三業。口有四業,所以口造業最容易,佛給我們定的四條,妄語要捨;兩舌就是挑撥是非,要捨,這個造的業很大!綺語,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惡口,說話很粗魯。口有四種,要捨,要放下。意有三種,不貪、不瞋、不痴,所以貪瞋痴要放下,要捨掉,這都是放逸行。
人能把十善業做到,你有了根,有了基礎,蓋房子你地基打好了。你看佛在《十善業道經》上,《十善業道經》不長,佛前後兩次給我們宣說,說明十善業道是人天法,中品十善得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菩薩法,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為根本。所以有同學問我,問我學佛跟佛學,學儒跟儒學,我舉了個比喻讓大家好懂。《十善業道經》的分量你不要看輕,它的分量跟全部《大藏經》是相等的。如果我們拿個天平來秤一秤看,這邊放的是《大藏經》,那邊放的是《十善業道經》,它兩個重量是平等的,你就知道這個經的重要性。像蓋一百層的大樓,它是地基,你看這個地基跟一百層大樓是不是平等的?沒有這個地基決定蓋不成。你怎麼可以輕視,你輕視它,什麼都不能成就。
佛將它在淨業三福裡面擺在第一條,淨業三福好像是三層樓,這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第二層是什麼?第二層三皈,「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以為你受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佑你?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的守護你?佛經上這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麼?那個人他具足十善業道,他受三皈五戒就有這些護法神擁護他。如果他十善業道都沒有,他受了三皈五戒,護法神看到笑笑,假的、冒充的,不是真的。這你要懂。那誰來擁護你?給諸位說,魔來擁護你,這是真的,妖魔鬼怪來擁護你,最後妖魔鬼怪都把你帶到三途去了。
所以十惡要捨,十惡是放逸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細、說得好,他除了給我們講十惡要捨,還講了八邪,都不能有!八邪是邪見、邪思、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語。見是見解,思是思想,八邪裡面,這兩條是根本,就是說你的思想錯了,你的見解錯了。什麼樣的思想見解?十善業道,這是教初入門的,這是小小戒,小小戒可以捨,不必講究。這個觀念可不得了,這個觀念把你一生的道業全毀掉了。好像蓋一百層大樓好,地基沒有關係,有沒有無所謂,就這個意思。你說這個見解多麼可怕。
因為思想見解錯了,他的言語就錯了,有意無意就誤導眾生,誤導眾生要背因果責任。你對事實真相沒有了解清楚,你就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天天在造業,以為自己天天在做功德。這個事情不在於別人在自己,別人做不做是他的事情,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最重要的是檢點自己。而人確實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這個人是凡夫。如果倒過來說,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這個人是聖人。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應該怎麼修法?人入了中年,雖有過失,別人都不講,不願意得罪你。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對於學生,四十歲以上的,決定不說他的過失。說在什麼時候說?講經的時候說,絕對不點名,不指哪一個。講經,經上這麼講的,佛在教訓人,那在你自己聽了,你自己去領悟,絕對不說。四十歲以下的,我跟他的時候,我三十一歲,他老人家七十歲,所以我們的年齡跟他相差三十多歲,將近四十歲,我們是孫子一輩,還教訓。同學當中有年歲比我大個十歲以上的,李老師很客氣,絕對不說。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老師不但是教導我們,給我們做示範。你說他過失,他歡喜,他感謝,這種人要說。老師跟我講的,要看到他的過失不說,對不起他,為什麼?他能改過。說他過失,他還要強詞奪理,不願意接受,決定不能說。我們跟李老師十年了,看他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學會這一點。
現在這個世間,聞過則喜的人太少,幾乎就是沒有看見過。同參道友,好朋友,我們同輩分的,也是講經法師,我聽他講經,講完之後,他給我打招呼,很客氣的跟我說:我講的有哪些不對的地方,你要批評。我才想講的時候,他臉就變色了,我趕快恭惟恭惟幾句,不再說了。不簡單!所以不能接受批評,很難有進步;歡喜接受批評,批評明明錯了,錯了也接受,也歡喜,也沒有辯別,就有人敢跟你說。對的,我接受,錯的時候我要辯論,以後沒人敢跟你說。這要量大!歷代帝王當中,我們看到唐太宗,唐太宗是一個非常樂意接受批評的,批評錯了,他也歡喜接受。他真遇到過這個事情,在我想不止一次,跟在他周邊的人都說他的批評是錯誤的,跟他那樣說,唐太宗笑笑,告訴這些大臣們:我知道他批評錯誤,很好,如果我要拒絕了他,以後還有誰敢在我面前說話。大家聽了就服了,錯誤的批評都歡喜接受。所以這是一代的明君,貞觀之治,那不是容易得來的。
邪命,這個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生活方式。佛陀在世,生活方式是托缽,如果不是托缽,你自己去經營,統統叫邪命。這一條在我們現在,我們的解釋一定要適合於現前生活方式,那應該是怎麼做?節儉。佛陀在世日中一食,我們早晚還要吃東西要生慚愧心,這是什麼?我們的體力比不上古人,古人心清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這個道理我們懂。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念少的人,他的能量消耗自然就少,補充少就夠了,所以他一天一餐足夠了,一絲毫不影響,沒有妄念。妄念多,那又不能不補充,你不補充,你身體受不了。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神,你沒辦法修道。所以在中國的禪堂,禪堂要坐香,坐香怎麼樣?吃飽了不行,吃飽了會打妄想,妄念很多;餓了也不行,餓了肚子慌,他也不能坐。所以禪堂裡面少吃多餐,不但三餐,到時候都有點心。那就是每個道場的規矩不一樣,他沒有破戒,他也沒有犯齋,完全看自己身體的需要,用功環境上的需要,要懂得它精神之所在、用意之所在。不能完全照學,完全照學不行,行不通,這是講求要通權達變,圓融無礙。這是講生活方式。
說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的自然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我們聽到科學的報告,從今而後,世界上各個地方氣候冷熱無常,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這對於健康,對於動植物的生存都有密切的關係。這種的突變,科學家在研究,他們從物理的現象上著手;佛法也講求,佛法是從心理上來觀察,佛法講的宇宙萬物是自性裡面變現的。能大師開悟之後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人心善,宇宙萬物沒有一樣不善;人心不善,它就失常、就反常。我們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這個地區人善,這個地區就少災少難。所以佛教人遇到災難的時候,要反省,要修懺悔法,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樣確實能改變環境。
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用科學給我們證明,宇宙間所有的萬物、現象,我們講的是礦物不是生物,石頭、泥沙、山河大地都懂得人的意思。他用水實驗,水是礦物,發現水能看、水能聽,水懂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它的反應結晶非常美;用惡意對它,它反應的結晶很醜陋。說明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活的,不是死的,現在所講的有機體。它沒有精神的現象,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佛法講得好,法性所變的,它的體是法性,法性有見聞覺知,法性有色聲香味。就如同金跟金器一樣,我們把金比作法性,器比作法相,比作森羅萬象。你用黃金做個鐲子,鐲子的體是金;你做個項鍊,項鍊的體是金,樣子不一樣,體相同。整個萬法,體就是法性,包括虛空的體,虛空也有體,體是什麼?法性。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它能變現精神、物質,所以體相同。
因此,我們的善念惡念能改變環境,頭一個,善念惡念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容貌,改變自己的體質。你歡喜的時候,你的容貌每個人看到都歡喜;你發脾氣,就是發怒的時候,每個人看到你面孔都害怕,都趕緊迴避。這就說明什麼?你心裡面有喜怒哀樂的時候,面貌不一樣。如何能保持常生歡喜心,像菩薩一樣!如何能保持著本性本善。可見得本善是真的,本覺是真的;不善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讓我們回歸自性,回歸本善本覺,就如此而已。佛法裡面講本善,它講十個,十善;儒家只講一個,「人之初,性本善」。佛法講十個,本善有十條,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真的是能生萬法。
八邪裡面還要注意的,邪方便,為什麼?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什麼是佛法?古大德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換句話說,佛法就是慈悲方便。慈悲是本,慈悲怎樣表現?那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要用現代化來說,諸位好懂,就是最妥當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叫方便。最好的、最妥當的、最適合的,就沒有一定,所以它因時、因事、因處而不同,活活潑潑,用得恰好,能叫對方、能叫大眾得真實利益,這叫方便。在經典裡面,方便上面往往加了兩個字,叫「善巧」,善是好,一點邪惡沒有,巧是巧妙,怎麼會做得這麼好!做的什麼?就是慈悲。慈悲必須有善巧方便才落實,我們今天講活學活用,活活潑潑,這是真的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智慧沒有開,這個方便就沒法子,就做不到。智慧開了才真正有善巧、有方便。就是把邪要放下。
末後,我們自性裡面還有一些不善的意念,這個東西是從邪惡裡面延伸出來的。六祖舉了很多例子,這個例子舉不完!所謂是舉一反三,我們看到這個例子,自己就要懂得,從邪惡裡頭延伸出來的一切不善統統要捨。這不是小事,頭一個就是不善的念頭,那就包括得很廣。要知道,我們的心性純淨純善,《十善業道經》一開頭,佛就給龍王講,龍王是代表我們的,佛為什麼用龍?龍善於變化,龍蛇都是代表變化多端,我們這個世間人妄想紛飛,變化多端,佛用龍來表法。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惡道苦」,這很了不起!一切惡道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凡是相對,上面看下面就是惡道,餓鬼看地獄,地獄是惡道,餓鬼是善道;畜生看餓鬼,畜生是善道,餓鬼是惡道;人看畜生,人是善道,畜生是惡道;天看人,人是惡道,天是善道;忉利天看四王天,四王天是惡道,忉利天是善道;夜摩天看忉利天,忉利天是惡道。上面看下面,兜率看夜摩,夜摩天是惡道;菩薩看阿羅漢,阿羅漢是惡道;佛看菩薩,菩薩是惡道。
一切惡道苦!這個法子就太妙,這個法是什麼法?這個法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修圓滿了,究竟圓滿,那就是無上菩提,你說這多重要,這怎麼能夠疏忽!所以真的學佛,沒有別的,要把這個統統斷掉。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醒自己,不善的念頭不能有,邪迷的念頭不能有,劫害的念頭不能有。劫是什麼?奪取,你奪取別人的,你一定有傷害別人,奪取別人的財物,奪取別人的名譽,範圍多!不可以有這個念頭,儒家君子都懂得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惡毒嫉妒心,這也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看到別人比我們好,這心就放不下了。有這個念頭,自己在道業上就一落千丈,這要知道。不但果你不能證,你也沒法子開悟。為什麼?開悟要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無論是小悟、大悟都需要清淨心,沒有清淨心,哪有悟處!所以這個事情要真幹。為什麼我們這些習氣捨不掉?歸根結柢,佛法裡面所講的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你搞的全是假的。
我曾經答覆一個學儒的同學,他研究四書,好事情;可是他家不和,夫妻離婚,小孩跟他對立。四書研究得不錯,講得頭頭是道,所以我跟他講:你是搞儒學,你沒有學儒。他聽不懂,他說怎麼我是沒有學儒?我說第一個,你現前齊家沒做到,齊家是家和,你家不和,這擺在面前,他能接受。為什麼齊家你沒做到?肯定你修身沒做到。為什麼修身沒做到?你心不正。為什麼心不正?你意不誠,你往上推。為什麼意不誠?你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你物欲沒放下。
儒家學問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格就是革除,我們佛法講放下;物是欲望,物欲,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你要放下。你放下之後,智慧就開了,開智慧是致知,你的智慧是被物欲障礙住了。你在經教裡學不到,經教裡面是別人的智慧,不是你的,你講別人的,你自己沒有;必須你自己的智慧透出來,才管用,別人不管用。讀孔子書是孔子的智慧,與你不相干;讀釋迦的書是佛的智慧,與你也不相干,你不起作用,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你一定是從格物,放下物欲,智慧現前,你的意就誠了。「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天下平」,你看,講得多有道理,你沒做到,第一個沒做到,後頭全沒有!怎麼做法?《弟子規》。所以我告訴他,《弟子規》的分量跟《四庫全書》平等的,《四庫全書》那個分量了不起,放在天平上秤秤,一樣重。這是什麼?中國傳統的學說,儒家所有的這些學問,全部落實在《弟子規》;沒有《弟子規》,它全落空。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
佛,佛比儒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連雍正皇帝都承認的。佛跟儒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密切到什麼程度?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裡面說過一句話,「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教學有次第的,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不學小乘,所以俱舍宗、成實宗變成歷史的名詞,宋以後這兩個宗就沒有了。中國為什麼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不學小乘,就學大乘?它有道理,中國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礎,這個關係多密切。這有根源,不是隨便說的。淨業三福頭一條就講得清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儒做得好!「慈心不殺」,道做得好!道講因果。我們這才把三個根找到,儒的根,《弟子規》,根就是根本、基礎;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都很小,如果印成一本,也是薄薄的一冊。這三樣東西就是把儒釋道三家全部的經典,我的說法,等量齊觀。從哪裡學?從這三樣東西學,可以自度,可以度人。這三個根本沒有的話,假的,不是真的。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沒用,你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絲毫都放不下,你怎麼會有成就!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又放光名施甘露』,施甘露,施是布施,甘露是什麼?給諸位說,真正的甘露就是十善業道、感應篇、弟子規。你學了這個東西,立刻就管用。甘露是天人的飲料,忉利天上最好的飲料,所謂不死的藥。我們想想,這三樣東西如果普遍能夠在這個世間落實,真的,我們這個世界起死回生。有人問,這三樣東西以後怎麼辦?以後再深入經藏,你有基礎,好像打地基,地基打好怎麼?蓋房子,往上蓋,沒有地基就不行。要蓋多少層的樓,要蓋什麼式樣的樓房都沒有問題。所以你只要有這三個根,無論是學儒、學佛、學道,你都會有成就,有大成就!你要是把這三樣東西丟掉,你什麼成就都沒有,你一生都白搞了。縱然你會說,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也是虛名而已,為什麼?你沒法子了生死,就像從前李老師常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你還是怎麼輪迴,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一生所做的不是真實的功德,假的,這就是你沒有基礎。
所以捨,古註裡面講,把你上面所講的布施,這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是與樂,悲是拔苦,都要用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喜是歡喜,看到別人離苦得樂,沒有嫉妒,生歡喜心。捨是什麼?把上面這三種心捨掉,不再執著了,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輪體空,斷惡修善。如果沒有放下執著,世間善法,你在六道裡面受果報。斷惡修善,沒有分別執著,出世大法,那叫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脫輪迴。施捨幫助別人,不要附帶任何條件,只看到人真的有這個需要,就要全心全力去做。真正要想功夫得力,道業天天向上提升,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六祖能大師所講的,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這很重要!這個話是真的,很少人懂得。菩薩明白,羅漢明白,真正修行人明白,參透了。他人造作的罪業過失,我看到了,我應該怎麼想法?他是菩薩,他是我真正的善友,他在這裡表演給我看,讓我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識。不見他人過;回過頭來反省,見自己過,我有沒有他那個樣子。
你這樣修行,十大願王頭一條,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你才真正能落實。為什麼?造作一切惡業的人,你都會對他恭敬,他來度我的,他來度世間所有眾生的。那個眾生迷惑顛倒,他沒有看出來,他不知道,還說他有過失。那麼我知道的時候,我也來做表演,表演給沒有覺悟的人看,沒有覺悟的人他迷惑顛倒,他看了之後再批評,造作惡業。明白的人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善人是善人,惡人也是善人。讚歎我的人是善人,也不一定是真的,也有讚歎裡面含有不善的意念,善與不善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有智慧,沒有一樣不是善的,善人是讚歎是善人、毀謗也是善人,幫助你的人是善人、障礙你的人也是善人。你在這個境界裡成就佛法,成就慈悲,成就無量的善巧方便。所以中國古聖講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一切障難,障難不在外面,人事環境裡沒有障難,物質環境裡也沒有障難,障難決定發生在自己,自己痴迷、顛倒造成的障難。
如何能夠化解一切障難?戒定慧三學,就全都化解了。要知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根本戒,根本的根本,從這個根本上建立三皈五戒,你看淨業三福第二條才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五戒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這個基礎沒有,三皈五戒也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也可以傳授,叫你生生歡喜心,不是真的。我們大家對你很讚歎,你受了三皈五戒,你要知道,佛菩薩不承認,護法神不承認。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從第一福做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三個根,你才真正知道這三個根是多麼重要。
我們同參道友在一起修行,你就會很重視,你就不敢疏忽了。大經大論差一點沒關係,為什麼?空中樓閣,沒地基,空中樓閣。先把基礎站穩,然後蓋一層就是一層,蓋二層就是二層,踏踏實實向上提升。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佛門當中,大家都是把這個根疏忽了。社會上也是如此,所以說父不父、子不子。在我們佛門裡,師父不像師父,徒弟不像徒弟,信眾不像信眾,佛教所以衰到這個程度。從哪裡救起?從自己救起,不能從外頭,反求諸己就成功了。別人做不到,我把這三個根做到,我能夠捨棄一切不善,成就一切善法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