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三七卷) 2008/3/20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我們接著看第三大段,第二小段,清涼大師註疏裡面的後段,真止。
前面我們看的真觀,它是分兩大段解釋第三到第六,四首偈。前面我們學過了,再看後一段真止。我們把經文念一遍,這是疏文,「後二」,後二就是第五首、第六首,他總共講這四首,第三、第四是前二講真觀,後面兩首講真止,著重在這個真字。
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這也是個再來人,他的學生黃念祖,我跟他見過好幾次面。黃老居士告訴我,老師的本跡因緣,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測度,但是細心去思惟觀察,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為什麼?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無量壽經》的會集做不到那麼圓滿,從這一點我們能夠明瞭。《無量壽經》在中國,從漢朝最早傳到中國來,比《彌陀經》、比《觀無量壽佛經》還要早,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譯本最多。這十二種譯本非常可惜遺失了,因為我們知道古時候的書都是手抄本,數量很少,一個動亂往往就喪失了。所以流傳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五種,另外七種在《大藏經》目錄裡有,書找不到了。現在《大藏經》裡面收藏的五種,從五種翻譯內容上來看,肯定不是一個原本,就是說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的原本不是一個本子,為什麼?如果是一個本子,很多種翻譯裡面的內容肯定叫大同小異。像《金剛經》,《金剛經》在《大藏經》裡面有六個譯本,就是六種翻譯,你看大同小異,證明原本是一個,翻譯的人不一樣。這是世尊教導我們「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不一樣沒關係,意思相同就行,教我們依義不依語,對於翻譯上的爭論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佛的智慧、佛的遠見,見到後代經典的流通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譯本。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阿彌陀佛的發願,我們通常講四十八願,這五種譯本裡面,四十八願兩種,兩個本子,另外有兩個本子二十四願,還有一個本子三十六願。從這裡來看,這個願文條目,不管哪個人翻,肯定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出現三個不同?所以古大德就有判斷,另外失傳的七種本子,不知道的是不是同一個原本?由這個地方可以能夠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不止講一次。從我們現在五種的譯本來看,至少世尊《無量壽經》講過三次,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要不然不可能。如果那七種譯本不失傳,可能會有更多,說明這部經的重要性。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只講一遍,沒有講第二遍的。現在從這裡來看,《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這個很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由於世尊多次宣講,我們就要把這裡頭意思會集,這個會集是集義,不是集文。但是翻譯本子,我們這個集是文義統統要集,最明顯的是文。頭一個搞會集本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就是舒城人,離我們這裡很近,舒城的,所以稱龍舒居士。他是進士出身,一生學佛很有成就,往生的時候是站著走的,可見得不假。他的會集本,現在《大藏經》收了,叫《大阿彌陀經》,他另外用個名字叫《大阿彌陀經》,流通也很廣。在明朝末年,明末清初,有些祖師大德們對這個本子有批評,說他取捨不十分恰當,所以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會集本,已經很難得了,不完善。於是有了第二次的會集,第二次會集是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做了會集本,當然後面的會集一定比前面好,前面有些瑕疵,後面都會修正,但是還是不圓滿。尤其是魏默深在裡面把原文的字改動幾個,改得好,不是改得不好,改得好。但是,在經典上來講是不能改的,你這個會集要忠於原譯本,它用什麼字你就用什麼字,不可以改它。你改得雖然好,不可以改,為什麼?怕留給後人一個壞樣子,這個經可以隨便改的,以後每個人都改,再傳個幾十年、一百年下去之後,經典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個例子不能開。這是印光法師嚴厲的批評,不可以改動經文,讓經文的原來面目永遠傳下去。你有懷疑可以註在旁邊,這個字應該用什麼字比較好,註在旁邊給人做參考,你不可以改。像這些原則,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都要懂得,尊重經典。縱然是經典裡頭字真的是錯了,錯了是什麼?刻的時候、抄寫的時候抄錯,這是在所不免,不是翻譯錯了,是抄錯在所不免。抄錯怎麼樣?還是要讓它錯下去,不要改它。懷疑這個字應該是什麼字,他抄錯了,註在旁邊可以,可以提供後人做參考,你可不能改動,這叫尊經,尊重經典,不能改動一個字。所以說魏默深的本子也不是盡善盡美。
於是到第三次,民國初年,民國十幾年的時候,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這個會集本可以說盡善盡美,肯定不是普通人。是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觀音菩薩再來的?我們不得而知,肯定是這一流的人物,不是這一流的人物做不到這樣的盡善盡美。佛說這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可以留到末法最後,經將來消滅了,《無量壽經》最後滅。《無量壽經》現在一共有九種本子,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還有一種節校本,就是節錄的,是彭際清居士做的,乾隆時候的人,做得也很好。但是它不完全,他只採取一個本子,康僧鎧的本子,節錄的,我們讀誦受持方便。但是其他的譯本裡面,還有很多這個本子裡頭沒有的,這是個遺憾。所以夏蓮居的會集本,可以說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無論是在經文、義理、文句沒有改一個字,這個很難得,都遵照古人傳統的原理原則來做。所以夏老是什麼樣的人物,他的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一般只有猜測,不可以斷言,值得我們尊敬的。這個本子用了十年的功夫,都是做給我們後人看的,謹慎,十年才算是定稿,一遍一遍的斟酌,一遍一遍的刪改,成了這本書。這本書我們相信會永遠流傳下去。我們用這個本子,等於說五種原譯本就全都有了,不必再去看其他的本子。過去曾經有段時期,國內也掀起反對這個會集本,大家主張用康僧鎧的本子。到最後我覺得還是國家有智慧,國家宗教局終於肯定這個本子。宗教局我看印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很不容易,這個本子可以說是得到國家的肯定,我們相信會流傳下去。我自己講《無量壽經》就是用這個本子,前後講了十一遍,好像都留的有錄音、錄相帶,同學們都可以做參考。我每遍講的,也都不一樣,所以將來註子也可以做會集的註解本。這是說到佛法的修學「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是世尊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教誨。
學佛,真學佛成就,世尊最後留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要持戒、要吃苦,千萬不要圖享受。我們想想,佛為什麼這樣說?佛這個說,佛一生做到,自己先做示範給我們看,最後說這兩句話。想到釋迦牟尼佛一生持戒、苦行,這個用意太深了。人要是貪圖享受,貪瞋痴慢疑你怎麼能斷得掉?回歸自性,自性裡面沒有這些東西,佛叫我們放下,自性裡面沒有的統統要放下。自性裡面有的純淨純善,那是性德,給你講五倫五常,給你講八德,給你講三學,三學是戒定慧,三福、六和、六度、四攝這是性德,這是自性裡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本來沒有的,現在全現前出來了。本來沒有的要止,止就是放下,本來有的要提起來。自受用、他受用那是純淨純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夏老居士教人,學佛他講兩個字,「真幹」,這個不能幹假的,幹假的不但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沒有什麼關係,果報不得了!幹假的,果報都在地獄。你想想地獄,是什麼滋味?古人有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它有道理的。佛門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主持的道場,都是正法道場,如果把正法變了質,變成邪法,這個罪多重!怎麼叫變質?沒有戒,沒有苦行,沒有三皈,沒有六度,沒有三福,沒有六和,那就不是正法道場。「我沒做錯」,沒做錯,你沒有把正法扶持起來,這個罪名就不得了,這個罪名就是阿鼻地獄。所以護持道場是真菩薩,不是凡夫,這不能不知道。所以夏老提出「真幹」,簡簡單單兩個字,真幹是什麼?佛所教導我們的,我們要真正把它落實,就這個意思。佛的教誨太多,從哪裡做起?你要抓住綱領,最重要的綱領就是止觀。該放下的你要放下,該看破的你真看破,這問題就解決了,那是總的綱領。
《寄歸傳》裡面也給我們提出兩句,它說大乘修學不外乎兩種,一種中觀,一種瑜伽,這是講到真正學佛。當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也是提到這兩種。那個時候我親近他老人家,他四十多歲,我二十六歲,方老師大概大我二十歲的樣子,我父親一輩的人物。他對於佛學的造詣還沒有達到高峰,所以他介紹給我的時候,「佛經裡有哲學也有迷信,真正純粹的哲學是性宗、相宗」,性相兩宗是純粹哲學,所以他把這兩個介紹給我,《華嚴》是屬於法相宗的,法相宗有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對淨土不談。但是方老師到晚年七十歲之後不一樣了,大乘佛法他完全融入。他這個人一生值得我們學習,用功,真讀書,也就是屬於真幹的這一類人。他沒有老師指導,如果說老師,他就是古人的私淑弟子,他對於清涼、宗密非常佩服,他讀《華嚴經疏鈔》,讀《圓覺經大疏》,所以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提出修行的總綱領,《中觀》裡面講八不,《中觀》是龍樹菩薩的,內容是講整個宇宙法性、法相,性真空,相妙有,一切萬法事有理無,《般若經》上講「如夢幻泡影」,提出空觀、假觀、中觀。《瑜伽》是彌勒菩薩主導的,他的主張是外無內有,外面是法相,裡面是法性,法性是真有,雖然真有,我們六根緣不到。所以性宗講真空,它講真有,真有跟真空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所以它們可以互為註解。什麼叫真空?真空不空;什麼叫妙有?妙有非有。妙有是講事,所有一切現象是唯識所變,這個識,唯識是專門給你講,遍法界虛空界是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連夏威夷島上傳統的說法也是講,我看到它的一些資料,它裡頭第一句話說「全世界是你自己造的」。這個話用唯識家的話來講,全世界是唯識所變,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你要知道全世界是自己造的,我自己要怎樣對待全世界,這句話很深很廣,很不容易體會。
所以我們在教學,跟同學們在一起,我把它縮小,縮小到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把全世界縮小到這個身體,這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再細細觀察,全部都是細胞組成的,這是一個整體,這是自己。我知道整個身體都是自己,我要如何善待自己?能夠明白這個,這是觀;能夠善待自己是止,止就是有節度,不能太過分,也不能不到,中國人講中庸,佛法講中道、講中觀,都是一樣的意思,要懂得善待。用中,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所謂恰到好處,你的身體才健康。你說要補,不能補過頭,補過頭就生病,就錯了。也不能不照顧,也不能太過分,恰到好處就是最健康的。你看中國講道理,《中庸》,四書裡《中庸》是講理,《大學》是講方法,怎麼落實。孔孟就是把這個大道理、這個好的方法,用到生活上去,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他真做到。真做到,就是把《中庸》、《大學》都做到,聖人!孔子做得很圓滿,真叫恰到好處。孟子也做得很圓滿,實在講比孔夫子是稍微差那麼一點,稱賢人,差不多。明顯的地方跟你說說,你就明白了,孔夫子說性,「性相近,習相遠」,這孔子說的。而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性善、性惡就比孔夫子講的要差一等,孔子講得圓,「性相近,習相遠」,相近是什麼?大家都是一樣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要知道,如果是善惡的善,那跟孟子講的是平等的;它不是善惡的善,善惡二邊都沒有那叫善。這是我們學大乘佛法就清楚,你看一念不覺,宇宙現前了,所以地球是你自己造的,現前了,為什麼會現前?法性,法爾如是。這個現前之後,因為你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裡頭沒有善與不善,這是真正淨土。
在四種法界裡面,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淺深層次很多,微細的起心動念有,粗顯的沒有,這是實報莊嚴土。粗顯的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沒有,這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在一真法界裡,還是在實報莊嚴土。如果分別沒有斷盡,還有分別的習氣,執著斷盡了,連習氣都沒有了,這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什麼?在四土裡面講,方便有餘土。如果有執著,凡聖同居土,六道。我們現在想想,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是六道。六道是染,四聖是淨,淨土裡面沒有善惡,染的裡面有善惡,所以六道是染,不是淨土,穢土有善惡,善是三善道,惡是三惡道。這個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於是我們就曉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生在哪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問阿彌陀佛。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生到哪裡去自己很清楚。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肯定生方便有餘土,絕對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所以念佛,平常要放下,執著放下你到極樂世界提升了,不是凡聖同居土。什麼都不分別了,那你又提升,你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這個帳要會算,不能不算!我們在這個世間,你不肯放下名聞利養,不肯放下貪瞋痴慢,你擁有再大的權勢、再多的財富,你能享受幾年?你能活兩百歲嗎?不可能。你能活一百歲嗎?也不可靠。所以你能享受幾年?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你有沒有為這個問題好好想想?所以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有君子四個條件,書上說四德,我們講四個條件,大家好懂。顏回第一個他能堅持原則,一生走自己的道路,他有目標、有方向,不會被環境所轉移,這很了不起,這個人是君子。他一個方向是什麼?學聖人,所以他就成聖。聖人是什麼?性本善,他相信性本善,他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回歸到本性本善。回歸到本善就是聖人,就轉凡成聖,這就是他人生的目標跟方向,一生不改變。第二個優點,容易接受別人勸告,這也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什麼人勸告他,他都歡喜接受,對他感恩。說錯了,也接受、也感恩,為什麼?自己心裡明白,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責備我的,我有這個過失,我趕快改;我沒有這個過失,我要記住,以後不要犯這個過失。所以不管他是有意、無意的,是講對了、講錯了,對我都有益處,感恩的心。這在佛法講發露懺悔,天天改過自新,所以他能成聖。第三,他不願意做官,怕做官,這個怕做官就是現在人所說的,他不願意做領導人,對這個事情他畏懼,為什麼?不容易。做領導是要辦大眾的事,你對每個人都要照顧到,這不是容易事情。要有德行,要有智慧,要有福報,面面顧到,顏回說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你請他去,他不敢。這是君子之德,君子是不爭,這裡頭代表一個真正的意思,就是不爭;從另一方面看謙讓,謙虛、退讓,這是君子之德。君子不跟人爭,處處讓別人,顏回做到。第四個是潔身自愛。孔子的學生很多,唯獨對顏回有這四句的讚歎。
我們再想想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最好的榜樣。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我,沒有叫我學他,叫我學釋迦牟尼佛,這是老師真實的教誨。第一部書叫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認識釋迦牟尼佛。夫子對顏回讚歎這四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全做到了,連王位都捨掉。這是世間人每個人都想得到的、每個人都想爭的,他是現成的,太子的身分,捨棄王位。佛弟子當中確實有不少人,早年到中國來弘法的安世高,安息國的王子,漢朝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現在叫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之後確實他是繼承王位,做了半年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跟中國有緣,到中國來弘法,是早期弘法成績最優秀的一位大德,翻譯經典最豐富的,這在鳩摩羅什、在玄奘大師之前。翻的東西翻得真好,中國人喜歡讀,他翻譯是用意譯的,不是直譯,所以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八大人覺經》是他翻譯的,《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他翻譯的,我念過的幾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他翻譯,很喜歡讀。捨棄王位出家,一生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學釋迦牟尼佛持戒苦行。他來生作佛去了,來生到一真法界去了,不但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連十法界也拋棄,這叫真實智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放下,不是等臨命終才放下,臨命終不放下你也得放下。可是,事上你是放下,逼不得已放下,你的念頭沒放下,所以你的果報出不了六道,還要繼續搞輪迴,還要繼續搞冤冤相報,後頭一句叫沒完沒了,你是苦不堪言。
離苦得樂,這句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給我們,如何真正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你為什麼有惡念、惡行,是你迷了自性,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迷了你才造業,你才招來這些果報;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清楚,從此以後不造業了。釋迦佛明白了,歷代這些高僧大德、這些大居士們,他們覺悟了,他不搞了。彭際清是居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那個時代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他父親的職位。他自己聰明絕頂,大概是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因為二十歲就成年,叫弱冠,他沒有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家庭環境好,不做官,學佛,在佛法上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一生以居士身分弘法利生,有很多著作,專修淨土,《往生傳》裡面有他。他在《華嚴經》,對《華嚴經》他說了,他把它指歸到念佛法門,這是我們學《華嚴》的人很多疏忽了,沒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他講清楚了。所以他有一本著作,一篇文章叫《華嚴念佛三昧論》,那是他學《華嚴經》的心得報告。《華嚴經》真的是念佛法門,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專修念佛法門,真精進,般舟三昧一期,我們有時講一屆,它的時間是九十天。我們平常講打佛七,七天念佛,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他不能睡覺,他也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走著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可以站著念佛,經行,走著念佛,以經行為主,走動、拜佛,不能坐、不能睡。所以多半是年輕人有體力,年老的人就不行,九十天受不了,年輕行,般舟三昧。你看善財童子去參訪,德雲比丘給他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所有法門全是念佛法門,真是《華嚴》裡面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頭一個!頭一個,世法、佛法都有這個意思,「先入為主」,你就曉得善財學什麼?學念佛法門。五十三參到最後,最後一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就恍然大悟,《華嚴》修什麼?《華嚴》修淨土。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你看第二品的品題「德遵普賢」。你從這個品題上去看,用意是什麼?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極樂世界裡面的人所修行的方法是普賢法門。普賢法門落實在極樂世界,《華嚴》跟淨土的關係是多麼密切,這才知道。所以彭際清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個話是彭際清居士說的,說得好!從前沒有人說過。說了之後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他講得正確,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講《華嚴經》,是講大本《無量壽經》。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我說《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註解,是《阿彌陀經》的細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細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以你要懂得《華嚴》,你去講《無量壽經》,去講《阿彌陀經》,才能講得精彩,才能講到究竟圓妙。這三部經是一部,一而三、三而一,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所以《華嚴》是修普賢法門的,是歸極樂世界。
真止,這個文裡面,「以觀觀法」,這是講前面的真觀,真觀觀一切萬法,「能所紛動」,就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這個現象無量無邊。你看現象都是動的,為什麼現象動的?心動。心動,就像把心比作水,這個水起波浪它在動,產生無量無邊的現象。現象再多,離不開一心,心是能現、能生、能變,現象是所生、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故須寂之」,這講為什麼要修止,止是修定,你一定要定下來,為什麼?定下來之後,你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科學家不是用這個,科學家是用意識,科學家是用意識來觀察,儀器來幫助,數學來引導,全用的是心外之法,所以他沒有辦法見到事實真相。縱然是很相似,不是真的,他沒有見到真相。真相要怎樣?你把心靜下來,你的心愈清淨,這個真相你就愈清楚。事實真相,我們講它的廣度、它的深度,就看你的定功,你的定功愈深,你看得也愈深、看得也愈廣,不需要藉任何方便,用不著。不要儀器,不能用思惟,也無須用數學理論來推算,都用不著。你就用清淨心,心愈清淨,道理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徹。
清淨心裡面,諸位要曉得,決定沒有四相,《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清淨心裡頭沒有。清淨心裡面沒有名聞利養,清淨心裡面沒有是非人我,清淨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的東西得放下!清淨心裡面有的是什麼?智慧、德相。世尊在《華嚴‧出現品》後面跟我們講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的本性,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現在心動了,動了就沒有了;靜下來,靜下來就容易出現,就浮現出來。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回歸自性,回歸到本來是佛,就要把自性裡沒有的東西統統放下。放下不是指事,事沒有妨礙,為什麼?事是空的,事是了不可得。放下什麼?放下那個執著的念頭,放下分別的念頭,最後放下起心動念,在心地上做功夫,不在外面。在外面做功夫叫外道,不能解決問題;內心裡面做功夫,外面問題全解決了。
我們中國老祖宗也了不起,教給我們一句寶貴的教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就解決了。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問題不在外面,這是真實智慧。認為問題在外面,那就錯了,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我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先後十次,我所提供的建議就是老祖宗這句話「反求諸己」。因為聯合國的主題,我參加的主題就那麼一個,「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這麼個題目,十次都是討論這個題目。而這個題目我進去之後才曉得,討論了三十多年,從七0年代聯合國就召開這個會議,世界和平會議,開了三十七年還再繼續開,世界愈開愈亂,愈開愈不安定,什麼原因?大家都把問題在外面。我們中國老祖宗解決問題不在外頭,在內心,所以問題在自己。這是我們對聯合國的一點貢獻,把老祖宗這個教誨傳達給大家,向內求,不要向外求。而衝突的根源,就是對立,我們跟人對立,我們跟事對立,我們跟天地萬物對立,矛盾產生了,衝突產生了。這像治病一樣,那個病根找到,然後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才能解決問題。我們今天這一生當中,無論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有了問題,你回頭反省,你把原因找到。不是說「這個錯、那個錯」,不是,那個解決不了問題,那個問題是愈搞愈複雜。「我自己錯了」,我自己為什麼讓別人誤會我,我的錯,我認真來改,問題就化解。天天改正自己,到最後感化對方,對方對你不得不低頭,不得不佩服。所以敵人不能夠敵對,敵對不是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要化解,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才是解決問題。敵對怎麼能解決?製造問題,不是解決問題。所以這些大難題、大問題,請教老祖宗問題才能解決,你自己想什麼方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學了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在新加坡能團結九個宗教,這是一般人認為非常困難,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能做到?沒有別的,就是從內心裡面把所有宗教、族群界限化解掉,沒有了,沒有對立。我到每個宗教裡面,我能低頭,我能下跪拜他的神,我能尊敬他的經典、學習他的教。我不跟他對立,他就不跟我對立了,我們就交上朋友。而且我學得比他虔誠,我不是做樣子,不是做假的,真的。這個真的,真的是我們傳統教育,孔孟是我們的老師,你看我們尊重為先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夫子。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老師,根本的老師,我們稱弟子、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是師生關係。佛是我的老師,耶穌是我的老師,摩西是我的老師,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老師,我是他們的好學生,我真的學他們的教訓,他們那些宗教徒聽到沒有話說。你是神的兒子,我是神的學生,我們兩個不打架、不衝突,哪有老師的兒子跟老師的學生發生衝突?沒這個事情。所以我們是兄弟,我們是朋友,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就團結起來了。所以反求諸己,你自己不真幹,這不行,那怎麼能團結得起來?永遠對立,對立彼此痛苦,還影響社會,社會的動亂、社會的矛盾,這是造罪業。
細心看釋迦牟尼佛處理問題,重大的衝突,佛都表演給我們看。最大的衝突是什麼?他這個國家、他這個族群被人滅掉,這怎麼辦?伊斯蘭教說抵抗,《古蘭經》裡面聖戰,聖戰是自衛、保衛戰爭。不是侵略的,不是侵略別人,是別人來侵略我們,我們要有自衛。過去中日戰爭,我們是聖戰,我們是保衛戰爭,日本人侵犯我們,我們沒有侵犯它,我們抵抗,這是《古蘭經》裡面的方法。釋迦牟尼佛不是的,釋迦牟尼佛遇到這個事情也頭痛,經典上有記載,他老人家並不舒服,頭痛。如果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要發動抵抗,不是難事,當時印度十六個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一號召,組成十六國的聯軍來救他的國家,不是做不到,做得到。他沒有這樣做法,眼看著國家被消滅,被琉璃王滅掉,佛不表態,弟子們也沒話說。目犍連用他的神通,用他的缽救了五百多人,五百多人他把他們放在缽裡,把這個缽送到天上,把他們救出這個災難。很得意的跟釋迦牟尼佛報告:這個大災難,我救了五百人。佛問他:在哪裡?他說:我用缽裝,現在在天上。他說:你去看看!目犍連把缽拿回來,看看裡面,五百人沒有了,變成血水。所以就問佛:這是怎麼回事情?佛告訴他,這是業報,該遭這個難,定業,佛救不了。把過去這段因緣說出來,大家明白了。他說久遠劫之前,這個業因是那個時候結的怨,琉璃王這個族群是池塘裡面的魚,一個很大的池塘,這池塘裡頭兩種魚。那年剛好遇到旱災,糧食收成不夠吃,飢餓,釋迦族就是居住在那個地方,打魚,把塘裡面的水放掉,這個池塘裡所有的魚全部都被吃掉了。這個魚裡面也有頭頭,那個頭頭就是琉璃王,這個魚群說:我們沒有罪過,他把我們全部都消滅掉,這個仇恨一定要報。所以到這一世,釋迦族就是當時打魚的那些人,琉璃王這些兵去討伐,就是那個池塘的魚,冤冤相報,這個沒有法子的。所以大家知道這個事情,才曉得釋迦牟尼佛這個處分是對的。這些人死了,所以那個時候只有逃,沒有抵抗只有逃,釋迦族還有一些人逃到西藏,在後藏,逃到那邊去之後也就就地生根了。所以釋迦族的後裔在中國的後藏,逃出去一些人就在那裡定居。所以佛知道前因後果,他的處置是正確的。
再看中國的歷史,中國佛教在歷史上有三次遭難,叫三武一宗滅法。你看那個時候,政府下命令不要佛法,下命令出家人統統還俗,寺廟統統改作其他用途,佛教徒有沒有反抗?有沒有出來抗議的?有沒有上街遊行的?沒有。佛教徒怎麼應付?依教奉行,你叫我怎麼樣,我就怎麼樣,沒有反抗。做出這個樣子來,讓社會大眾:佛教徒是最聽話的,佛教徒是最守法的。所以隔個兩三年,皇帝換了,底下一個皇帝馬上就復興,為什麼?這麼好的公民,你怎麼能不要!所以很短的時間,你的表現給大家看。佛教徒決定不作亂,遇到這個事情修忍辱波羅蜜,感化別人,這是對的。你如果一抗爭,一反,佛教徒是個多事的,不是好人,應該把它滅掉,那就真的永遠滅掉了。所以一切順從,那就真的把佛教的精神顯露出來,讓大家看,好不好?好,要!不能不要。所以佛弟子無論是自己,無論是我們的宗教團體,遇到這些事情要冷靜、要守法、要安靜,不能夠暴躁,這個時候正是你把佛陀的精神顯示出來。琉璃王滅釋迦族,你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應付的,這是我們要學的。佛教徒是和平,和平永遠不能上街頭,永遠不能上法庭,哪有這種事情!哪有這種道理!人家要我的寺廟產業,趕緊雙手奉送給別人;還要去打官司,錯了,那不是佛弟子,那你連因果都不懂。懂因果的時候,「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我這個道場人家要,趕快送人,我命裡沒有,就送人。如果命裡有的話,我這裡送掉,後面一定馬上又來。我這一生遇到好幾次,這很多同學看到,你要我就給你,我歡歡喜喜給你,一點怨恨心都沒有。可是過幾年的時候,又有個道場比前面更殊勝,愈來愈殊勝,愈讓愈殊勝。可不能爭,愈爭就愈沒有,爭到最後等於零。
所以個人要忍讓,團體要忍讓,我們要想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忍讓才能得到;這裡頭是大學問、真實智慧,一般人不懂。我忍讓,我不就吃虧了?各個人來都欺負我了,那將來我不就被人消滅掉?沒這回事,我這裡消滅掉了,沒事,生天了,比這裡更好。你在這個世間當人王,被人家殺掉,你到天上去當天王。殺人的人他有罪過,他將來墮地獄,你當天王去了,你要懂這個道理。佛法裡面跟我們講得清楚,人身有生死,靈性沒生死,「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講靈魂沒有生死,還是低一級,靈魂在六道裡頭;出六道不是靈魂,是靈性,靈性才是真正自己。所以靈魂還是有生滅的,但是它比我們這個身體長久,身體這個時間是很短暫的,身體就像一件衣服一樣,衣服髒了,你不就馬上換一件嗎?我們這身體不好使用,再換一個,換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生死是小事,很小的事情。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做人、怎樣工作、怎樣待人接物、怎樣處理複雜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一生全都表演給我們看。你真能看懂,真能學會了,這是聖人,真正給自己帶來幸福美滿,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世界帶來和平。決定沒有爭,這個地方人歡喜,我們在這裡住;人不歡喜,趕快走開。大乘教裡面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心裡不歡喜,趕緊走了,讓他歡喜。他所想要的都給他,為什麼?你不是修布施波羅蜜嗎?你給他多少,後面你所得到的一定還要加利息,你所得到的更多。為什麼?布施是因,布施財你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你布施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愈多愈要施,到最後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不能爭,爭就沒有了,爭是減少,譬如你命裡有財富,你有一百萬財富,你是爭,爭的結果只爭到五十萬。自己以為不得了,我爭來的,其實你已經打對折了,你命裡那一半被你爭掉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這是愚痴,他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是怎麼來的。
我們前一世沒有修財布施,也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在這一生當中,從小多少人算命,我很相信。一生貧窮下賤,貧窮是沒有財富,下賤是沒有地位,貧窮下賤到極處就是乞丐;壽命又短,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我相信的是什麼原因?我的祖父是四十五歲死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死的,父親也是四十五歲死的。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我相信,那個時候想大概這是遺傳,短命,家裡好幾代,三代都是這樣的。所以學佛之後,章嘉大師教我布施,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沒有錢,哪有錢?他就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有,一毛錢行。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還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怎麼施法?學佛之後就常常到寺廟,寺廟裡有放生、有印經,我們就隨喜功德。放生,我們出個一毛、兩毛,印經,我出個一塊、兩塊,行,從這裡修起,誠心誠意去修。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節儉,把這個錢拿出來修布施。章嘉大師說得沒錯,愈施愈多,現在居然一年可以布施一千萬美金,愈施愈多!這都是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壽命,我也沒有求壽命,四十五歲該死的,四十五歲那一年真的生一場病,病了一個月。我自己知道時間到了,所以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就一切放下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身體好了。所以那真是很可憐,台灣大學兩個同學,台灣師範大學也有兩個,四個同學照顧我,每天吃一點稀飯、鹹菜,油鹽都沒有,這樣一個多月身體就恢復起來。一直都沒有什麼病,這個什麼?都是章嘉大師教的。所以老師教你,做不做在你,你真肯幹,它真有效果,我對老師的教訓深信不疑,我能夠依教奉行。我不求長壽,我什麼都不求,活一天為正法久住多幹一天。正法久住怎麼久住法?第一個是依教修行,第二個是把經典的道理、方法介紹給大眾,一生就幹這個。
我這一生不會蓋一個寺廟,順便告訴大家,這是我講過很多次,決定不要用我的名義,說是我要建個寺廟、建個道場,去化緣募捐,這全是假的,沒這回事情。我這一生沒有問人要過一分錢,絕對不會向人募捐化緣,為什麼?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尤其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建過道場,一生都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最簡單的生活方式。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利益大眾,這是我們永遠要記住的。道場的建立,那是什麼?那是佛菩薩的事情,我們是隨緣而不攀緣。人家發心建個道場,我們有這個機緣、有這個能力隨喜功德,我決定不是化緣來幫助,是隨緣來幫助。現在學習的人多,所以有正法道場,我會跟大家介紹,那幫助的人會很多。做好事每個人都願意,到哪裡去做真正好事?找不到地方,找不到機緣,如果有這個機緣我介紹。像東天目山,我都介紹一下,我也沒有拿過一分錢,聽說現在這個道場很可觀。所以一定要自己行得正,自然有人給你介紹,有人給你宣傳,十方護法自然來擁護你、來幫助你,我們樂觀其成。可是道場最重要的是什麼?有道!沒有道不叫道場。有道,這個道場出人才,這個道場有佛、有菩薩、有羅漢,這是真正道場。你不要著急,諸佛護持,韋馱菩薩護持,龍天善神護持,這真正護法的,所以要自己有道。自己要有真道,道不是假的,真正成就,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清淨心就是道,平等心是道,慈悲心是道,真誠心是道。再給諸位說得具體一點,《弟子規》是道,是道的根,是道的基礎,從這上面提升,《感應篇》是道,十善業是道,世間法這四書五經是道,大乘經論是道,慢慢向上提升,先要扎根。如果根沒有,道就生長不起來,這個要知道。現在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在家、出家,都是把根疏忽,所以問題就發生。如果我們從根下手,跟古人沒有兩樣,正法久住,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只要我們能行道,它就能落實,就能夠實現;如果我們沒有道,這都變成口號,不能實現。
要誰去做?我自己做,不要指望別人,指望別人是永遠不能實現,所以一定要知道從我做起。我這些年來自己的心得,實際上我自己什麼都沒有。有許多同學,像楊老師、蔡老師,他們兩個跟我的,他們自己說的,在旁邊看我看了十幾年,我到底是個什麼人,學歷沒有,經歷也沒有,在這個社會上有個依靠的人沒有,依靠的環境沒有,財富沒有,什麼都沒有。學歷我只念到初中畢業,高中考取廬江中學,但是沒有來念,學歷就如此。經歷,我到台灣在政府機關做一個小公務員,階級很低的,做什麼工作?文書抄寫的,做這個工作,地位很低,低到最低的地位。錢沒有,一分錢沒有,社會關係沒有。出家之後遇到這些老師,老師指導我,我怎麼做出來?就是依教奉行。我對老師有信心,因為老師對我確實一無所求,我什麼也不能貢獻,連對老師送一點小禮物都送不起。所以老師能愛護,愛護什麼?肯幹,你教我,我真做,做了真有效果。一無所有,沒有道場,沒有護持。學了講經之後,最早在台灣講經,剛剛開始的時候,聽眾十幾個人,場所是在人家裡客廳,人家聽我講得還有道理,喜歡聽,所以在人家家裡。今天在張三家裡,明天在李四家裡,沒有一定地方,誰找我我都去。講了二十年,遇到韓館長,大家湊點錢才買個小道場。買個小道場,台灣算面積是算五十坪,大概就像現在這個講堂,還沒有這個講堂這麼大,這個講堂不止五十坪。一坪是四個平方米,你就能曉得,五十坪,四五二十就是二百個平方米,我們最初的華藏圖書館就這麼大,在那個地方就講了將近二十年,離開台灣。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所以就很想有個地方能定下來,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想:能定下來不走多好!但是逼迫著你,環境逼迫著你非走不可。所以我才曉得,一生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想住一個地方不可能,你一生就是要天天走動,要到處奔波。
所以你要問我,我搞到今天這樣,我自己莫名其妙,不是有意的,隨緣。從來沒有想到搞什麼會議、搞這個東西,沒想到過這個事情。這個緣就是到澳洲之後,碰到九一一事件,昆士蘭大學的校長派兩個教授來找我,我們也是根本就不認識,從來沒接觸過,也不知道什麼人介紹的,不曉得。來跟我講,他們學校有和平學院,這個我也第一次聽到,一般大學沒這個學院的。和平學院教什麼?專門研究怎樣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是幹這個事情。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過去他們所用的這些方法,感到有懷疑,以前他們解決衝突的方法,是西方的思惟,用鎮壓、用報復,都是走這個路。現在看九一一搞到這是恐怖戰爭,他說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就希望用真正和平的手段,來找我,希望我跟他們學校教授舉行一次座談會。我想到這是世界和平問題,這是樁好事,我就答應參加,提供一點意見,他們也感到很新鮮。我提出來就是化解衝突,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衝突真正的因素,不在外面,是在自己本身,這是他們聞所未聞的事情,從來沒想到的。所以隔一個禮拜又來邀請參加第二次,第二次學校就有準備,就給我聘書,正式聘請我做他們和平學院教授。這麼個緣分都沒想到的,我就走進了學校,學校再走進了聯合國。世界和平會議多半都是聯合國主導,聯合國邀請的這些人員是專家學者,都是有博士學位、大學教授,所以學校給我學位、給我教授的身分,代表學校去參加,這樣就走出去,也接觸過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是從來沒有想到的事情。這些事情想一想,早年跟章嘉大師,大師跟我說過一句話,「你的一生,你只要真正發心為弘揚佛法,為正法久住,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我真聽這句話,所以我遇到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還操什麼心!這些事情顯然都是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怎麼安排咱們就怎麼做,沒有自己一點意思。順從佛菩薩的教誨,順從古聖先賢的遺教,抓住綱領,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這是完全學釋迦牟尼佛,在講堂是講經教學,不在講堂,你看一個人、兩個人來看我,我跟他們談話,記錄下來還是講經教學,沒有離開佛法,沒有離開倫理道德,所做、所行、所說的,一樁事!生死,實在講沒有了,真的沒有生死,這才得自在!所以我不怕死,沒有生死,你今天就殺了我,我感謝你,你殺了我怎麼?我解脫了,我往上升,我不會墮三途,不會。你把我送到天上去,我怎麼不感謝你!你今天把我殺掉,我今天就去,我感謝你;否則的話,我還得多受幾年苦。一點都沒有了,不像一般人貪生怕死,那個得失就更沒有了,所以名聞利養與我毫不相關。我們過的日子多快樂、多幸福、多麼美滿,這是方先生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永遠紀念老師,永遠不忘老師正確的指導。所以我這一生我所學的、我所能受用到的,時時刻刻都提示給同學們,給大眾分享。古人講孔顏之樂,我懂,我體會到;佛菩薩的法喜,我也體會到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