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七卷)  2005/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7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最後一首,第十一首,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末後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用「拂跡入玄者」,這才真正說到究竟圓滿。偈頌是舉個例子,這個例子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相對,用佛法來說,就是二法。你看『實』,實的對面是『不實』;『妄』,妄的對面是『非妄』;『世間』,世間的對面是『出世間』,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相對的世間不是真的,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想想看這個地方講的,「實、不實」這是二法;「妄、非妄」也是二法;「世間、出世間」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什麼意思?佛是覺的意思,佛法就是覺悟,不是佛法,沒覺悟,你還墮落在兩邊。什麼兩邊?實是一邊,非實是一邊;妄是一邊,非妄是一邊;世間是一邊,出世間是一邊。你還執著在兩邊,你還分別兩邊,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這不是聖人,這是迷而不覺,不是覺而不迷,這我們要懂。

  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說「入不二法門」,你想想看這個味道,怎樣才入不二法門?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諸佛如來自證的境界,所以叫做一真法界。諸位可不要執著這個名相,執著名相又落在二三。所以這個東西連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前面講三自性,後面講三無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這一首偈是講勝義無自性性,三無性是「拂跡入玄」。

  我們現在來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拂跡入玄者,謂前法性無生,一切皆空,實也」,入實是指前面說的這些。「示現有生,眼等差別」,眼是根、塵、識、七大,我們從這個歸納上來說,眼等就是指像《楞嚴經》上所講的,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把宇宙之間所有的萬事萬物統統包括了。這些是什麼?示現有生,有生就是有生滅,無生沒有生滅,法性沒有生滅,無生,大乘教裡面也稱之為常住真心,所以說它是真實。示現有生就是講的現相,如果用哲學名詞來講,法性是本體,眼等差別是現象,現象有生有滅,體不生不滅。這個不是實,這不是真實的,前面講得很多,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滅。

  「妄心分別有妄也」,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為什麼說它是妄?佛家講真跟妄的定義,凡是講真,永恆不變,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滅,它有變化,這就是假的。你看起心動念,念頭有生有滅,前一念絕對不是後一念,後一念絕對不是前一念,分別執著亦復如是,念念不住。可以說它相似,絕對不能說是完全相同,相似,確實沒有一個念頭相同。世間所有一切萬物亦復如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大同當中有小異,所以這就是妄,虛妄,不是真實,妄心分別。可是「如理觀察,非妄也」,怎麼叫如理觀察?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見性不著相」,那就是如理觀察;你在相上見到性了,這就不是妄。為什麼?性是無生的,它不是妄。所以,世間跟出世間不二,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實、不實不二,妄、非妄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你就入玄了。玄是玄妙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境界,迷悟境界不相同。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這裡還得補充一句,怎麼講如理觀察?古德有個比喻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說我們用黃金做個手鐲,做個戒指,如果你從相上來看,這是戒指,這是手鐲,戒指不是手鐲,手鐲不是戒指,從相上看。相是什麼?千變萬化,我不想用這個手鐲了,我希望把手鐲做個項鍊,手鐲就變成項鍊,項鍊不是手鐲,所以相它會變。但是金不會變,戒指是黃金,手鐲也是黃金,項鍊還是黃金,你要見到金,就是如理觀察。你要執著在相,那相是妄,你沒有見到真的東西。真的是它的體,能現能變,黃金是能現能變,它能夠變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樣子。我們到黃金製造首飾的工廠,在它的展覽室裡去參觀,我去看過。兩萬多種黃金製品首飾,真的是美輪美奐,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可是怎麼樣?全是黃金。

  所以,你如理觀察,你只看到一個黃金,沒錯,這叫什麼?見性不著相。從這個道理,我們把它引申用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都是現相,現在人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妄想、分別、執著是精神現象。在佛法法相裡面講,物質現象屬於相分,精神現象叫見分,這兩分都不是真的。這兩分從哪裡來的?同一個源來的,根源同一個,佛法名詞叫自證分,相宗叫自證分,此地叫法性。精神、物質都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像黃金一樣,能變世間種種法。覺悟的人見性不著相,他不是離開,遠離相,不是的,是不執著,他在現相裡面就得大自在。執著相就錯了,你就生煩惱。不著相,無論是在天堂是在地獄,你都得大自在,為什麼?知道天堂、地獄的性是一個,都是法性;現相不一樣,現相不一樣沒有關係,虛妄的,不是真的,體性是一樣的,這叫如理觀察。

  如果我們能常常保持著如理觀察,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大乘經教裡面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怎麼個轉法?就是見性不著相,你就轉了。為什麼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原來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從這裡看,看他的真性。所以從性上看,哪個不是佛?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為什麼?無情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世尊說法用了兩個名詞,在有情眾生上說之為佛性,在無情眾生上說之為法性,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是一切種智,同時同樣圓滿顯現一切種智,這個意思叫同成佛道,這才真正到究竟圓滿,如理觀察。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能夠學會如理觀察,你得大自在了,你看到善的境界,不起分別執著;你看到不善的境界,也不起分別執著。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是白痴,看得深,看得遠,看得透徹。這個意思是什麼?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達明瞭,怎麼會起心動念,怎麼會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如果一下體會不到,慢慢來,《華嚴經》後面還很長,只要專心來聽,聽久了你就得三昧,聽久了你就會覺悟。

  下面清涼大師說,「以妄為緣生,世間流轉」,這就是講我們一般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現相,是結果,它的因是什麼?因就是妄為緣生。我們換句話講大家好懂,這個妄就是迷,如理就是覺,妄就是不覺。不覺怎麼樣?不覺以為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前面所講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這都是緣生,佛法是圓成實,佛法也是緣生,所以佛法也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哪來的佛法!果然覺悟了,佛跟你說,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沒有覺,佛就說,哪一法是佛法?諸佛如來所示現的、所說的都不是佛法。為什麼?因緣所生法。佛的示現說法,目的是教你覺悟,不是教你分別,你分別佛的言說,執著佛的示現,永遠不會開悟,永遠不覺。

  你看這個經教,到這裡是一個段落,最後把跡象統統掃掉,你這才恍然大悟。開經偈裡頭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這才真正懂得佛在說些什麼,他所說的目的何在!幫助你覺悟,幫助你確確實實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明白人在佛法裡稱之為佛陀,稱之為菩薩;不明白稱之為凡夫。凡夫跟佛菩薩無二無別,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其他都同,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同的,就是迷悟不同。佛菩薩的教育沒有別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而已,這個教學就功德圓滿。這個理甚深,事很複雜,我們要慢慢的來學習,細心的去體會。

  這是一句說明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的現象,六道輪迴現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樣不是輪迴的。大的,是講六道輪迴,小的,我們這一天也是輪迴。你看從早到晚,晚上到第二天又天亮了,周而復始,輪迴;一年是一年的輪迴,臘月三十盡了,第二天又初一了。所以,中國古德常常講「終始」,終始就是指輪迴,終不是完了,終接著就開始。一年臘月三十,終了,終了之後,立刻第二年正月初一又開始,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一個月月終,接著下一個月初一開始;一個星期,星期六終了,星期日就開始。一天,夜晚終了,我們中國人講半夜子時,子時有上半、下半,上半是今天,到夜晚十二點,過了十二點是下半個子時,第二天的開始,都是終而復始,這輪迴的現象。現在科學裡面沒有講到流轉輪迴,沒有用這個名詞,科學裡頭也有術語解說這個現象,稱為循環,永遠在那個地方循環,這是世間流轉。

  「以如理觀,成出世間」,你真正了解妄心隨緣,妄心能變境界,境界能生妄心,它循環。這個事情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實驗出來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能不能做到?能!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妄心,給諸位說不是真心。我們大家都想善,不要想惡,想惡是妄心,想善還是妄心,妄裡頭有善、惡、有無記,所謂無記就是談不上善惡。善心變天堂,佛家講的二十八層天,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層比一層殊勝,善念、善行變現的,體就是法性。如果我們這些人念頭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那變什麼?變末日,許多宗教裡講「世界末日」;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這個境界都很恐怖。可是你要曉得,這個境界的體性也是法性,法性上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隨著眾生的念頭,能現天堂也能現地獄。

  就像我們有一塊黃金,我把這個黃金造成個佛像,我很喜歡佛,我把它造成佛像,它就變成佛境界。那個人說,我不喜歡佛像,我喜歡小動物,我把這個佛像的黃金,把它改變成一個小貓、小狗,它就變成畜生。你要是再把它改變成地獄、改變成餓鬼的形像,還是黃金,體還是黃金,相不一樣。相,人家看到佛菩薩形像生歡喜心,恭敬禮拜;看到地獄、畜生的時候,他生不起恭敬心,甚至於感到很恐怖。性是一個性。所以如理觀察,見性不著相,他的心平等的,他的心清淨的,他的心覺悟的,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是性德,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起清淨平等覺,這叫出世間。清淨、平等、覺翻過來,清淨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覺悟的反面是迷惑,你看看,是不是貪瞋痴?染污是貪,不平是瞋恚,不覺是愚痴,原來貪瞋痴翻過來就是清淨平等覺。貪瞋痴,世間流轉,清淨平等覺,成就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一念之差,這一念就是覺迷。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更應當明瞭,爾後我們就懂得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做到很恰當、很圓滿,決定一切都是利他的。為什麼?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在什麼地方?自利是圓滿自己的性德,這是真正自利;利他就是決定對於一切眾生沒有絲毫傷害,無有一法不是利益眾生的。諸佛菩薩利益眾生,有現前的利益,有將來的利益,有現前、將來統統都得利益,落實在生活事相當中,我們一般講緣分。特別到底下一段,財首菩薩所說的十首偈,教化甚深,我們就能看到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

  所以,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年輕的時候聽老師講似懂非懂,但是我們確實有心追求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就開始研究佛經,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契入之後,年年往上提升,才知道這句話的微妙,在這個裡頭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標,純正無邪,這裡面的快樂無法形容。一般人能夠體會得到的,就是看到這個人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煩惱,他很快樂,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看到他都是滿面笑容,就像布袋和尚一樣。這是表現在外面的,內裡面之樂,無法形容。佛菩薩的教學攝受的力量這麼大!你不契入你享受不到。契入不難,只要專心,抓住學習的綱領、原則,決定不能違背。

  我抓的這個綱領,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我沒有保留的,喜歡告訴人,我修學佛法的綱領就是「淨業三福」,我就是守住這個原則。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裡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為人演說」,我的佛法就是守著這個教條。學儒,我所掌握的總的綱領原則是《三字經》前面八句,二十四個字。「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世間沒有惡人,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這個諸佛裡頭最重要的是未來佛,誰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你對他怎麼能生得起恭敬?眾生都造惡,你還會恭敬他嗎?行!如理觀察,恭敬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是真正懂得,他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是一個性,恭敬心生起來了。

  這是我們自己學習,跟教化眾生,一定要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他為什麼會變成不善?不善是習性,是他沒有人教導他,他被環境染污,我們講被環境帶壞了,這個不能怪他。所以《三字經》上接著講,「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眾生跟佛沒兩樣,是一不是二。但是習性,習相遠,遠是對他自己本性來說,他的習性愈來愈遠離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佛!你看現在在十法界裡,我們是人道,如果感受不好的習性,你變成畜生道,你變成餓鬼道,你變成地獄道,距離你自己本來是佛愈來愈遠,這習相遠。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苟不教,性乃遷」,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教育就是從習性裡頭把他拉回來,回歸到本性,本性本有,習性本無,回得來的,不是回不來,回得來。「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重要,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

  我求學就是守這個指導綱領,這八句話是真理,永恆不變,超時間、超空間,超世間、超出世間。所以你方法、原理原則一定要抓住,鍥而不捨,一定有成就。至於佛教導眾生的,我們明白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的是什麼?總的來講,「倫理道德」四個字。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真理,也是超時間、超空間,超越國家界限,超越種族界限,超越文化界限,超越宗教界限;換句話說,這種教育就是根本的教育,基礎的教育。真正的道德,堯舜所講的五倫、五常,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仁、義、禮、智、信,展開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目。這種教學的綱領,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個我們要重視,它超越一切界限,一切人都應當修學。

  你只要抓住這幾個綱領,學習這些東西,無論你是從事於世間或者是出世間,你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有大成就!這是根,活的根,生生不息的根!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接著看十一首偈,清涼大師的註解,「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無真實,何者,如言取故」。非倒、法眼都是名詞術語,佛法裡面講名相術語,這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清涼說得好,如言取故。什麼叫如言取故?清涼大師引用古德的話說,「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取是什麼?分別、執著,你分別執著言語、名相就全都錯了,這個意思跟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完全相同。《起信論》教我們,聽經、學教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對了。這三種在此地就是一句話,如言取故,《起信論》上說得詳細。你分別執著言說,你分別執著名詞術語,你分別執著言說、名相裡頭的意思,都錯了。為什麼?大乘教裡頭最難的就是意在言外,幾個人能懂得弦外之音?這是佛說法的藝術,佛說法的妙處,妙在此地。為什麼?真的說不出來,沒有法子說。

  下面他引《十地論》上的一句話,「如言取義,有五過失,若不取著,實非實等,並皆契理」。你看看,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實與不實不二,妄與非妄不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了,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對了!大師又引《中論》上一首偈,《中論》上也說得好,「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這個幾句話,字都很平常,沒有難字,可是意思太深了。我們學習,反覆多多的念,古人所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上一千遍也許有悟處。你要問為什麼?這裡頭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專心一意的去念,這一千遍心定了,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那就是三昧。三昧起作用是智慧,智慧現前,所以其義自見,道理豁然明白了。所以,慧是從定當中來的,這一千遍是修定,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不妨試試看,把《中論》這幾句話把它寫下來,放在自己的書房,每天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萬緣放下,這幾句話重複的去念。念到你妄想分別執著忽然不起了,這個時候悟處就現前,跟這一段「拂跡入玄」,你才能真入玄妙的義趣。

  再看清涼大師後面這一段註解,「又欲言其實,而復示生,欲言不實,體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轉,欲言世間,即涅槃相,欲言出世,無世可出,則染淨兩亡」,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裡面所說的,不外乎體、相、用這三面,才顯示出宇宙萬有的真相。體是真實的,體是空寂的,體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對立的,是相對的。我們在前面多次說過,精神這部分是見分,心心所的見分,物質這部分是心心所的相分。法相唯識裡面講心心所皆有四分,它的體是自證分,它的覺(它本覺,體本來就有覺的作用)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本覺,是自覺,是自性本來有的。《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那個本覺就是法相宗裡面講的證自證分,本覺;本覺也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見分是不覺,相分是不覺,不覺本無,本覺本有,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肯定、要明瞭。

  體是自證分,相,物質的現象是相分,精神的現象是見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此地講的法性。所以,精神跟物質都是屬於法相,有體、有相當然它就起作用。所以,這一段所說的總不外這個事理。你說它是實,它也能現相,示生就是現相。實是法性,性是空寂的,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是真空,真空不空。為什麼說它不空?它會現相,所以而復示生。你要說它不實,體性即空,說它不實,不是真實的,就是講它的精神跟物質現象,這是不實在的,剎那生滅的。你說它不實,那個物質、精神的本體是法性,體性即空。

  你要說它是妄,妄不可得,前面說得很清楚,後頭還要說,剎那生滅,念念不住,《金剛經》上講三心不可得。你說它不是妄,非妄,可是它又流轉,流轉是它又有六道輪迴的現象,有輪迴的現象。你說它是世間,它的體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相,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相有流轉,性沒有流轉。你要說出世,無世可出,世間跟出世間但有名言,有這麼個名詞,世間、出世間界限在哪裡?找不到!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覺就叫出世間,迷就叫世間,世間、出世間實在講就是覺迷不同而已;除了覺迷之外,世間、出世間哪有界限,沒有。一念覺,這個世間就叫出世間;一念迷,這個世間就叫世間。染淨兩亡,染淨是二法,前面講了,教我們如理觀察,染淨都不可得,那才叫純淨,大乘教裡面講的純淨純善。什麼是純善?善惡不可得,叫純善;染淨不可得,純淨。純淨純善是性德,講善、講惡,講染、講淨,是從法相上講的,法相不是真的,這些總要辨別清楚。

  下面說,「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實理獨靜於言教之外,豈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說」,這就是第十一首偈最後一句,『但有假言說』,「假言說」也叫做方便說。所以,佛法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入門的一種方法,是入門的一種手段,它並不是真實,這個要知道。如同指路牌一樣,你要往某個地方去,像我們在圖文巴,如果你要到布里斯本去,你看路上有個指路牌寫著布里斯本,有個箭頭指著,這是手段。不通的人看到這個牌子,以為這個地方就是布里斯本,錯了。你可不能執著它,你要循著它指的方向往前面走,那就對了,你會走到;你以為這個牌子就是的,那就錯了。所有的名言,所有的言說,所有的示相表示,都是一種手段,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入玄,契入真實的境界;真實的境界說不出,也表示不出。所以你要懂得佛菩薩這些巧妙的手段,只要你不執著,只要你不分別,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這些東西統統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幫助你契入真實。

  所以,他後頭有句話說得好,實理就是我們講的真理,真理獨靜於言教之外,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中國古人所講的弦外之音奇特。這個意思就是你聽教、聽講你要懂得它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你要能體會到你就恍然大悟。你要執著他的言說,執著他的名相,錯了,那就愈迷愈深。我們想想,這就講聽教,古大德常講「會麼?」意思是說你會聽不會聽?你要會聽,開悟了;你要不會聽,你就迷了,被佛法迷了,佛不迷人人自迷,這就沒有法子,佛也無可奈何。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頭也有副作用,不會的就起副作用,而且自古以來,起副作用的人真正不少,會聽的、會的人確實不多。會的人多,都把世間轉變成出世間了,他問題解決了,會與不會,關係太大。怎樣我們也能像古人「會」?沒有別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會了;你要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聽、來學,你永遠不會,關鍵在這裡。

  老師教學很不簡單,我這一生算非常幸運,學佛頭一次就遇到章嘉大師,我就把這個話提出來,向他老人家請教,怎樣能入佛境界?他答覆也非常簡單,真的是扼要,「看破、放下」,教我做這個功夫,做放下的功夫。什麼都要放下,總的來說,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是不容易,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磨鍊,樣樣放得下,樣樣都能捨。到什麼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佛法一接觸你就明白了,你就通了。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學佛,所以不能入境界,此地講的「拂跡入玄」,我們的跡拂不掉,所以玄也無可入。第一個難關你就沒有辦法突破,這第一個關口我講了十六個字,我講得很白,「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你能不能放下?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學佛難就難在這裡。果然你把這個放下,學佛很容易,比學世間什麼事情都容易。現在這個問題在自己,不在外頭。為什麼要放下?佛講了,這是業障。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四相破了能證阿羅漢果,也算出世間了;四見放下,出十法界,入佛境界。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講的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就是我相。自私自利,我相;貪圖名聞利養,我相;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我相;貪瞋痴慢,都是我相。四相從哪裡破?從我相破,這十六個字是我相,你要不能把它遠離,不能把它捨棄、放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不但是在大乘教裡面你沒有成就,小乘教也沒成就。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識,教你從這兒下功夫,那麼你的境界必定是節節上升。你上升多少,跟你放下的,完全成正比例,這個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後面引用羅什大師的一段話,這段話說得很好,「是以什公云(「什公」是鳩摩羅什),唯忘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冥心者,可與真一,遺智者,可與聖同」。羅什大師這句話說得好,太好了!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講,統統是一個放下。放下言說相就與道合,諸位想想,這是為什麼?老子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把老子這兩句話多念幾遍。道有沒有言語?沒有!為什麼沒有言語?沒有念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與道就合。虛懷者,懷是胸懷,也就是講心,心裡面不能有東西,心是空的,心是寂靜的。我們在幾何裡面學到的圓,圓有心嗎?有心,一定有圓心,圓心在哪裡?找不到。圓肯定有心,這個心是個抽象的,為什麼?它沒有形像,顯示不出來。所以心要虛,心要空,心就靈了,理就通了;心裡面有東西,就不通了,阻塞了。你心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人我、有是非、有貪瞋痴慢,東西太多太多了,與理遠之遠矣,它怎麼會通?你要想直通其理,你心裡頭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全部要放下,這虛懷!

  我們今天的觀念,恰恰是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們要求什麼都要懂得,你心裡頭充得滿滿的,不通。古人說得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世間的學術,學的愈多愈好,多才多藝;學道恰跟這個相反,學道你心裡面東西愈少愈好,少到最後統統都沒有了,道就現前,道是道理,理就通了。所以,學道跟學世間東西不是一回事情,不一樣,不可以拿世間學習的方法拿來學道。現在我們佛門裡面,確實有不少人犯這個毛病,用世間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經教,愈研究愈不通,把經教都變成了世間法。所以研究來研究去,成為什麼?佛學家!也能引經據典講得頭頭是道,就是不開悟,統統變成了記問之學,他記得很多,不悟!煩惱習氣不斷,靈性不能提升,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種修學出不了三界,來生後世還要繼續搞輪迴,依然流轉,出不了三界。心裡頭不能有絲毫東西,你的心要清淨,心要空,空就靈了。

  「冥心者,可與真一」,這一句意思跟上面一句意思是相通的。冥是不動,什麼叫冥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時候(真是真如,真是真性)你的心跟真如、跟真性相應。真如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真性,宗門叫做明心見性,十方一切如來所證就是這樁事。必須心到如如不動,也就是說,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境界?如來自性本定的境界,這是自性本定,《楞嚴經》稱之為「首楞嚴大定」,真心現前。起心動念是妄心,分別執著是妄心裡面的妄心,那個與真遠之遠矣!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修什麼?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去練。

  我們這個功夫要從粗練到細。粗的是什麼?粗的是執著,首先訓練不執著。為什麼這個人看到我喜歡?那個事情我看到討厭?執著!果然不執著,好惡的念頭就沒有了,這個念頭就不生了,外面的境界,善、不善平等了,從什麼地方看到平等?如理觀察,見性不著相;不是沒有相,相有,相就在面前,不執著。見性不著相,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給諸位說,不是誦經,不是念佛,不是打坐,不是跑香,真正在轉境界。我們在《華嚴經》末後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用功講求實質,不講求形象,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真用功,真幹,歷事鍊心,在境界裡去鍛鍊。鍊什麼?鍊不執著,不執著做到了,再升一級,鍊不分別;不分別的時候,已經到能一切不分別,再提升一級,不起心、不動念;冥心是不起心、不動念,可與真一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了。這三種境界,我們從大乘教裡面來說,能夠於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你就離開六道,脫離輪迴了,你生到四聖法界。在四聖法界裡頭有分別,再去斷,於一切人事物不再分別,分別的念頭斷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冥心與真一,你到一真法界去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在一真法界裡面還要鍊,鍊什麼?鍊不起心、不動念,果然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圓成佛道了,你所證的叫究竟圓滿的佛果,還在等覺之上。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換句話說,他還有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非常非常微細,那個微細的起心動念斷掉了,就圓成佛道。於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分別、執著嚴重的害了我們自己,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還要繼續搞,怎麼知道還要繼續搞?你的分別、執著沒斷。幾個人覺悟我受了分別、執著的大害!你要不覺悟,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害處,你不想把它斷掉;你幾時知道這個東西害慘了自己,你才會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把它斷掉!

  最粗的煩惱,最粗、粗顯,就是執著。功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人事物來鍛鍊,你離開境界你沒地方修。你跑到深山,躲在石洞裡頭,跟外面完全斷絕,你以為你修成功了。住上個幾年山,一下山又亂了,又被外面境界擾亂,所以那不是辦法。要學善財,就是在人事環境裡去磨鍊,看不慣的人能夠學得看慣;討厭的人能夠跟他相處歡喜,你的功夫得力了。都在人事上去磨鍊,叫歷事鍊心,鍊是鍛鍊,鍛鍊把什麼東西鍛鍊掉?把執著鍛鍊掉,把分別鍛鍊掉,把起心動念鍛鍊掉。果然能把分別、執著斷掉,念佛往生不是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能把起心動念控制住,生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經上說的,這不是假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往生的人功夫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緣起甚深」講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這是屬於智慧,是幫助我們看破,唯有看破之後,你才真能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眼前這個東西都是真的。現在告訴你,真的是法性,所有一切現相都是虛妄不實,你要在這個裡頭起妄想分別執著,豈不是大錯了!《金剛般若》上說的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對了。這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後面還有一段是李長者的《合論》,我們到下一堂,把《合論》裡面的意思簡單的介紹一下。好,現在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