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五二卷)  2007/5/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這個名題前面介紹過,現在我們從經文看起。經文總有九十首頌,這很長,九十首分為五個段落,分為五個小段。第一段有一首頌,第一首「標門總辨」,第二段「別明一毛光明業用」,第三段「類顯一切毛光業用」,第四段「釋成分齊」,末後一段是「聞信光益」。我們先看第一首:

  【有勝三昧名安樂。能普救度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

  第一句佛告訴我們,『有勝三昧』,「勝」是殊勝,「三昧」是梵語,正翻,就是依字面上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感受,正是正常的,這個正常的受,也就是禪定。為什麼叫做正常?揀別我們凡夫這個是感受不正常。佛說六道凡夫有五種受,身有苦有樂,心有憂有喜,再有一種,就是心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個時候叫捨受;因為它時間很短,所以叫捨,暫時的捨。如果永遠保持這個境界,那就叫三昧。所以三昧這個正受,就是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沒有苦樂才是真樂,這才叫正常的。所以只要有苦樂憂喜捨都不是正常的,六道眾生都不正常,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我們今天講情緒不穩定,妄念很多,這是不正常。如果你要是得禪定,你就恢復到正常了,就再不會有情緒不穩定的這個現象,也不會有不正常的現象,這叫三昧。三昧多,無量三昧,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就看到很多很多。

  勝,殊勝,這就難得!叫非常殊勝的三昧,這什麼人有?法身菩薩。我們曉得「賢首品」是十信位最後一品,十信位裡面講什麼?完全講的是四聖法界。到底下一品經就是法身菩薩,初住位;十信心滿往上上升就是初住,初住菩薩就是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諸位要曉得,初住菩薩就是佛,他的德能、智慧、神通、感應跟究竟果佛可以說沒有差別,這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學過很多。為什麼從這個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總算是搞清楚了,那是無始無明習氣有厚薄不相同。雖然還帶著習氣,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完全相同,決定沒有兩樣,確實圓滿做到對十法界眾生隨心應量。這個心不是他的心,佛菩薩沒有,心是十法界眾生有心,有心就有感,諸佛就有應。

  諸佛,《金剛經》上講諸佛,你看看江味農居士註解裡面,《講義》裡面所解釋的,「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叫法身大士;天台家講,他們叫分證佛,分證是真佛不是假佛。六即佛裡面有講理即佛,我們凡夫在理上講,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諸位要曉得,這個佛是從理上講,就是從心性上講的,那全都是佛。第二種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不是真佛。像我們尊稱某個大德,稱他為活佛。過去帝王對這些出家大德封號封作什麼佛,那是名字,那不是真的,這要曉得,名字即佛。我們學佛,實在講,功夫不得力也是名字即佛。功夫真正得力,叫觀行即佛,功夫得力了。這個位次在我們淨土宗念佛法門裡面管用,觀行即在淨土宗是什麼位次?叫功夫成片,很淺,功夫不深,但是他決定得生淨土。他要發願往生的話,生凡聖同居土,這觀行即,但是修其他的法門,出不了六道輪迴,沒有用處。修其他的法門,要再提升一級,叫相似即佛,行,有用。相似即佛是什麼地位?阿羅漢以上,也就是說,《華嚴》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把執著放下了。

  由此可知,觀行即佛執著還沒有放下;雖沒有放下,他也看得很淡,不是很嚴重,看得很淡。這一點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真的沒放下,但是很淡,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很淡薄。實在講,沒有完全放下,只是比一般人淡,不會計較,有,很好,沒有也好,淡了,觀行位中。沒有真放下,他出不了六道輪迴,要真正放下,才能夠出六道輪迴,這個要知道。證得初果呢?初果生極樂世界都是方便有餘土。為什麼?初果確實把見思煩惱的見煩惱放下了,符合《金剛經》上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達到這個境界。我們沒做到,我們雖然看淡一點,還是有我有人有是非。這些理事都要清楚,然後我們自己修行,現在在什麼階層上,自己清楚。

  明瞭之後,要不斷向上提升,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的大事,真正要緊的事情。什麼升官發財,那個無關緊要,那是六道裡面的事情。這是同學們都知道的,祖師大德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為什麼?那些東西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沒有一樣能帶走。不能帶走的不要放在心上,能帶走的要放在心上,那就對了。我們念佛人能帶走的是什麼?這一句六字洪名。可不能看輕了,可不能疏忽了,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上,最好所謂是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小時不能間斷,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口裡念不念沒有關係,心裡真有,那叫功夫成片。口裡有,心裡沒有,不是功夫成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個十萬聲、二十萬聲,起心動念還有是非人我,起心動念還有貪瞋痴慢,沒用,那還是名字位中,沒有功夫。由此可知,真正的功夫是放下,身心世界你都看淡了,你都不放在心上了,心上只放一尊阿彌陀佛,天天想佛,天天念佛。

  所以我們念佛人供佛,最好一生供一尊佛像。為什麼?你天天看它,你天天想它,這個便利於觀想。如果佛像太多,你就雜了、就亂了。臨終時候,阿彌陀佛,哪個阿彌陀佛相來接我?你這樣一疑惑,阿彌陀佛就走了、就不見了。為什麼?你妄想生起來了。所以一生供一尊佛像,始終供一個佛像。我供的一尊佛像,你們諸位都知道的,是白瓷的,這個像是陸劍剛老居士送給我的。我們在台灣建立第一個道場「華藏佛教圖書館」,沒有佛像,老居士這尊佛像送給我們供養,非常之美。他告訴我,這尊佛像至少有三百年,也就是說乾隆時代的,瓷的。所以我們就供在台北華藏圖書館。

  以後我們常常在國外旅行,這個佛像很不好帶,因為瓷的很容易碎,所以就不敢帶。怎麼辦?把它照相。照相印,大概印了總有幾十萬張的樣子,大大小小的。好,分身滿塵剎。所以我們就帶上這個佛像的卡片,有大有小,隨身攜帶。旅行,住在旅館裡面,我們也把它供起來。只看這尊佛像,這個佛像印象就太深了。將來我們往生,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就是這個樣子,肯定就是這個樣子,一點都不錯。不是這個樣子時不跟他去,這個樣子來的時候,我們就跟他去。所以這是什麼?一切都要合乎一心,一門深入,就一門,不要搞太多。你喜歡哪一尊,你永遠就供奉這一尊,無論到哪裡,你都帶著這一尊,不好帶就帶照片,這是現在很方便。這是供佛也要專一。

  在現前這個時代,社會動亂,災難頻繁,我們對世間不要有留戀,決定要求生西方。這個願力要是非常的堅固,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有沒有妨礙?沒妨礙,現前世間事,我們可以照做,心中有佛,時時刻刻沒有中斷過,沒有失念;把佛忘掉了,這叫失念。一切時一切處,隨時隨處能夠提得起來,這叫「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諸位要曉得,念,念不是由口,念佛上面加個口,最好不要加,就是這個「念」。這個念是什麼?念是今心,就是你現在心裡頭有佛,這叫念佛。加一個口,那就是口念,那個意思沒有這個今心的意思深,這個意思廣。所以不在乎口念,也不在乎念多少,真有。憶是想,靜坐的時候想佛。不妨用觀想,想我們自己供的那尊佛像,你就不會有妄想了。你要不想佛,妄念就起來,前念滅了後念就生,總是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用這個方法,能夠把妄想減少。到最後,連妄想沒有了,只有佛的想,沒有其他的想,這樣就好!這是念佛法門最殊勝的三昧。

  此地告訴我們,這個三昧叫『安樂』。實在說,這個光就叫安樂光,因為它後頭有『放大光明不思議』。安,哪個人不要?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不安,不安就不樂。所以安是因,樂是果,你要想得到快樂,先要心安、身安。身心安穩,當然就快樂了。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安?你看中國人常講,平安,心平就安了。平等對待,你心就安了。不是別人平等對待我,這個做不到,求不到的,那是求不得苦。要求我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這個可以做到。我能以平等心對人、對事、對物,身心就安穩。凡事不要都向外求,一切都得向內求,特別是佛法,佛法講心性。心性圓滿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無論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統統具足!你向外求,錯了,求不到,向內求。安,也是安定;樂,也是和樂。和睦就樂,不和就不樂。和樂是什麼?離一切苦。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毛光照益第一首偈總標裡面,這個三昧叫安樂,你想這個意思多深。向下八十九首偈頌,全是別顯安樂,在不同境界裡面,你看看什麼是真正的安樂,這是總名稱。

  去年四月份,中國佛教在浙江辦一個活動,「世界佛教論壇」,請了好像有二十多個國家代表參加這個論壇,我也是接受邀請,我也去參加了。論壇的主題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副標題是「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這個論壇的主題好!確實針對現前整個世界社會動亂狀況而來的,如何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這個意思。這個論題聯合國討論了三十多年。心怎麼安法?怎麼淨法?怎麼平法?也就是說怎樣做到心淨、心安、心平?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釋道三家都講這樁事情,都重視這樁事情。儒講心安、講心淨、講心平,它怎麼講法?它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心安、心淨、心平就是正心,心得其正,那個正就是此地講的三昧,三昧是正受。這是儒跟我們講的。儒是繼承中國古聖先賢的傳統而說的。換句話說,儒家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至少是五千年,五千年老祖宗就這樣教我們。

  從哪裡做起?從格物。什麼叫格物?物是物欲,也就是說物質的欲望;格是格鬥。跟大家講得更明顯一點,容易懂一點,要把物欲放下,不要受物欲欺騙了,人生不是享受物欲為目的。你到這個世間來是為這個目的嗎?是來享受物欲的嗎?那你就完全錯了。享受物欲,我們中國人的話說什麼?享福。你到這個世間來是為享福來的,那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受罪來的,這是什麼?這是業報,這不是目的,這是業報。真正目的,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有意義、有價值,我這一生沒有白來了。這一生我在人道,來生至少我到欲界天,再一生我可以到色界天,步步高升,這就有意義、有價值。

  貪愛物欲,佛對於這個因果講得清楚,貪愛物欲必墮餓鬼道,不是人道;貪不到的時候,瞋恨心起來了,瞋恨心起來是地獄道,更壞了,地獄;理事因果完全不了解,糊塗,愚痴,畜生道。所以格物至少這裡面含著佛法裡頭兩個意思,放下貪、瞋。格物而後致知,致知是進了一步,致知是求智慧。你看看,物欲是煩惱,只要有煩惱,你想求智慧也求不到。為什麼?它障礙了。跟佛門四弘誓願意思不是一樣嗎?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致知就是學法門、求智慧,智慧就能破愚痴。你看看,格物致知目的何在?斷貪瞋痴。

  佛還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導後人,在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前二千五百年,我們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所以煩惱決定不是個好東西。記住,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物欲的享受,決定墮落。要時時刻刻警覺到,格物致知之後,你才有誠意,我們今天講的真誠。只要你有物欲,你有貪瞋痴慢,你的誠意沒有了,你平常起心動念是妄念、妄心,真誠是真心。所以儒家講誠意,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心、直心、至誠心,是講這個,這是菩提心之體。換句話說,你能把貪瞋痴去掉,你的真心才現前。真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誠意、正心,正心是菩提心起作用,在佛法裡面這個作用它講兩個,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所以深心是清淨,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

  我這麼多年來跟大家講發菩提心,我講五個,你好懂。菩提心的體,真誠;菩提心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菩提心的他受用,慈悲。我講十個字,比古大德所講的好懂多了。古大德講這個自受用,深心,大家聽不懂,什麼叫深心?我給它講成清淨平等覺,你就好懂,《無量壽經》的經題,自受用。所以你一定要曉得,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對別人,我這個清淨平等覺用在事相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你自己沒有清淨平等覺,哪來的慈悲?那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有清淨平等覺才是真正慈悲。可是這清淨平等覺從哪裡來?從真誠。真誠從哪裡來的?從斷煩惱。

  我們可以說,格物就是佛家的破煩惱障,致知是佛家的破所知障,佛講這兩種障礙。你能把兩種障礙破掉,心性就露出來,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佛。所以真心顯露,身就修了,正心而後身修,身心安樂。這是儒家的一套方法,跟佛法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學都是合起來學,講也把它合起來講。佛法是先破煩惱,後破所知,然後你的真智慧才出來。煩惱在《華嚴經》裡面就是執著,所知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妄想、分別、執著,你要先從這裡下功夫。

  我們現在要做的,執著一定要放下,分別一定要淡薄,這樣就好,這樣功夫就會得力。我們學佛同修,我常常遇到,很多人跟我講,自己怨恨自己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你沒放下。你要想功夫得力,你就要認真放下。認真放下從哪裡做起?從先把煩惱淡化做起。也就是說,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不要太執著。執著不能完全放下,那個執著的心要淡化,希望一年比一年淡薄,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你只要能淡化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淡化兩分就生兩分智慧。為什麼?那是障礙,障礙去掉了,智慧是本有的,本有的智慧德能福報,它漸漸就現前;絕對不是你所求的,求不到。

  確實我們心地裡頭本有的智慧,就像我們攝影棚裡面燈光一樣,光明。可是我們要調節燈光,上面用紙給它蓋住,蓋一層、蓋二層、蓋三層,蓋得愈多透出的光就愈少,蓋得少透出光多,這樣我們來調節光源。你從這個比喻裡面去看,我們自性是光明的,現在蓋了多少張?蓋了幾百張,蓋了幾千張,一點光明都沒有,透不出來。我把它去掉幾張,有一點點光;再去掉幾張,光又比較亮一點,你就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年年能夠減少執著,你的光慢慢就往外面透,透到一定的程度,你的信心就堅定,真相信了,沒有懷疑了。真相信之後,你放下就很容易,你每年放下一定比前幾年的時候要加倍。譬如一百分,前十年,一年放下一分,十年放下十分;到十一年,一下可以放下二、三分;到二十年,一年可以放下十幾分。可能到三十年全放下了。全放下,恭喜你,你證阿羅漢果。愈往後面愈快,為什麼?智慧長了,正知正見。

  在這種狀況之下,明顯得佛力加持,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所以你身心安穩。自己身心安穩,此地講毛光益眾。你自己修道有成就,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除這個之外,你全身都放光。這個放光你們家人雖然看不見,可是他有感受。這叫什麼?磁場,真不一樣。如果這個地方真正有一個修行人在此地,真有德行,真的起心動念都跟性德相應,沒有煩惱,他在這個地方,那個磁場特別好,真的是安樂,縱然是一句話不說,也願意跟他多坐幾分鐘,不想離開他。這是什麼?享受殊勝安樂的氣氛。

  我在這一生當中,這個感觸最明顯的,就是章嘉大師。你們看到章嘉大師的照片,那張照片大概是六十多歲照的,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送給我的。他日常行住坐臥都像那個樣子,他在定中,走路很慢,說話聲音不高,速度很慢。對於現代人一切講速度、講效率,好像章嘉大師慢吞吞的。現在我們懂得,講求快速,要求快速,要求效率高,現在連科學家都發出警告,雖然效率很高,你付出的代價是短命。為什麼?你的能量消耗掉,快速的流失,這講得很有道理。然後我們再想想中國古人教你什麼都要穩重,那是什麼?節省能量,我們中國人講的保持你的元氣,不要把元氣傷了,就這個道理。中國人什麼都講氣,外國人講是能量。如果能夠節省能量,節省能量,什麼都要緩慢,不要急躁,要保持心平氣和,你的能量就控制住。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或者處理事務,消耗能量都不多。唯獨心浮氣躁,什麼事情要求快速,這個消耗能量最大。現在世間人普遍都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地球的能量被消耗得快要用盡了。地球能量要是用盡的話,這地球就毀滅了。

  現在南北極的冰快速度的融化,網路信息裡面常常報導,可是大家怎麼樣?有警覺,警覺不夠。要到什麼時候警覺夠?我估計大概三年,那個時候就恐怖了。三年,如果海水上升一米,一公尺,警覺馬上就提升。海水漲升一米,恐怕我們香港的機場就在水面上,填海的地區可能都開始淹水了。時間快!以後這個水漲會加速度,一年比一年上升得要高,很麻煩。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問過我,佛法裡面有沒有方法能解決?佛法真有,但是人不相信。佛用什麼方法?「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可以把現前這個狀況中止,冰可以讓它不再融化。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回頭是岸,斷惡修善,它慢慢水又結成冰,可以恢復為正常。可是這些,現在人說你拿不出科學這些證據;現在什麼都要講科學,拿不出科學證據。雖然沒有科學證據,可是感應的事情太多。感應事情,科學不能解決,認為什麼?認為是幻覺,他總要找一個名詞來解釋。所以我們反思,一定要客觀,不要有成見。要有成見,成見就是堅固的執著,那沒有不吃虧的。

  所以我們自己身心和諧,就會感動一家人。一家人和,家和萬事興,你說這一家人快不快樂?當然快樂。家和萬事興就是家和萬事樂。一家和樂,再擴大,就是你一族和樂,你的鄰居、鄰里鄉黨和樂。和才是真樂!跟諸位說,不能爭,爭沒有樂。現在凡事講競爭、鬥爭,那個苦不堪言。競爭、鬥爭,哪裡有樂?戰爭,哪裡有樂?美國在亞洲這兩次戰爭,到現在都不能夠恢復正常,進退兩難,好像陷在泥沼裡面,苦不堪言,哪來的樂?和才有樂,安才有樂。安的反面是危,危沒有樂,動亂沒有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人與人都能夠和睦相處,所以你自己真的有修養,基本的修養就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基本的修養,你才能夠跟人和。對人決定是謙卑,我用謙卑不用謙虛,謙卑是中國古禮裡頭講的,天主教《玫瑰經》裡頭第一段講的聖母瑪利亞的謙卑,這都是菩薩示現,菩薩在那裡教化。謙卑表現在哪裡?表現在禮節。湯池鎮的老師們,無論見什麼人都深深的一鞠躬,九十度的鞠躬禮,這是教什麼?教謙卑,教尊敬別人;真誠的心,感恩的心,深深一鞠躬,這就是教謙虛,教尊重別人。跟別人接觸,表現著內心的敬愛,你愛人,人愛你,不吃虧。「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你要想別人敬愛你,你先敬愛別人;你要想別人關懷你,你先關懷別人;你要想別人照顧你,你先照顧別人,然後才真正能落實到互助合作,人和樂。從人和樂再提升,萬物和樂,對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芸芸眾生,用真誠的愛心來對待,萬物和樂;萬物和樂,天地和樂,再擴大,宇宙和樂,真正融歸到法界一體。前面大師跟我們講的「身同法界,大用無涯」,就入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和樂是最殊勝的正常享受。它的模範,模範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也叫做安養,也叫做安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學習要記住,一定是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從《弟子規》學起。為什麼做不好?你沒有從《弟子規》去用功夫。你雖然學佛,如果《弟子規》做不到,你這一生永遠都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什麼意思?有名無實。你遭遇到大苦大難的時候,沒有感應,為什麼?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天天誦經念佛,沒用,天天做慈善的事業、好事,也沒用。慈善事業是修福,《壇經》說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這個要記住。福德不能救,功德能救,功德是真幹,依教奉行。《弟子規》三百六十句,兒童都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太上感應篇》是講因果報應,因果教育,必須要求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因果。這一篇東西不長,也只有一千多字。我早年在台灣,我們「華藏佛教圖書館」晚課,我就把《感應篇》加進去,晚課的時候念一遍。用意在哪裡?用意在懺悔這一天造的業障。念一遍,好好想想,《感應篇》所講的善,我們做到沒有?《感應篇》所講的惡,我今天有沒有做?用這個來檢點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真修行,提升你的性德。什麼人修,什麼人得,諺語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底下一句說『能普救度諸群生』,這個「諸群生」範圍非常廣大,以《華嚴》的標準,遍法界虛空界,安樂光能普救十法界一切眾生。我在前天寫了一個對聯,「四攝四悉大用無方,八榮八恥辦班教學」。我送給湯池文化中心的。「四攝四悉」我們在前面第七段學過,也講得很詳細,用了很長的時間。

  四悉,「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施,普遍的布施,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普遍布施。布施什麼?第一個布施歡喜心。在中國佛教一般道場,天王殿你一進門就看到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他坐在正當中,每個人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他坐在那裡幹什麼?布施歡喜。「世界悉檀」,我們要學。學的什麼?笑面迎人,這個效果能夠化解冤親債主。你的那些無量劫來宿世今生的冤家對頭,只要你笑臉相迎,他到你這裡來,怨恨就消了一半。笑臉迎人決定不會跟人結冤仇,一切諸佛菩薩無不如是,要不然他怎麼能攝受眾生?攝受就是接引,接是介紹,引是引導,介紹佛法,引導他入佛門。佛教給我們第一個就是歡喜,歡喜心,我們講歡迎,真正的用歡喜的心情來迎接,這就是四悉檀的頭一條。

  第二個「生善」。無論在什麼境界,無論在什麼時候,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全是生善,不生惡。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也能生善嗎?能;菩薩能,凡夫不能。為什麼菩薩能?菩薩看事情跟我們凡夫看事情不一樣。菩薩遇到這個事情,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沒有做錯?如果發現自己真的是如他所說的,我們是有過失,那他是好人,他提醒我,我趕快要改過。你看,不是生善嗎?不論他是善意、惡意,我只要能回光,有則改之;沒有,沒有也提醒我,我不可以做這個壞事情。所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勉勵自己不能做像他所說的不善的事,那哪有不善?生善了。

  我們讀史書,看到過去唐太宗,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不糊塗,值得人尊敬。他歡喜任何人在他的面前講真話,不要騙他,他決定不會責怪。有一天遇到一個人,對他有嚴厲的批評,他笑笑,都接受。這個人走了,旁邊的這些太監、近臣跟皇帝說:他誤會了,他所說的是錯誤的,這個人要受懲罰。也就是什麼?冤枉了皇帝,皇帝沒有過失,他批評他。唐太宗笑笑說:他說得好,不能責怪他;我如果責怪他,以後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講真話。大家聽了,說:這個是對的。說錯了也不責怪,才有人敢在你面前說真話,所以這是一代的明君,不糊塗,有他的道理。一般人在帝王的位子上,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講讓他不喜歡聽的話,不敢講,說話都小心謹慎,都是恭維奉承,都是報喜不報憂,隱瞞很多事實真相,下情不能上達。像唐太宗這種人,這歷代帝王當中少有。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懂這個道理。別人冤枉我,我接受,我不冤枉他。他為什麼會冤枉我?他對我不了解,知道太少,或者是道聽塗說,聽了別人的謠言,產生誤會,他要是常常能跟我接觸,他就了解我不是他所講的那種人,不能怪他!那要怪他,這個世間可怪的人太多了,那你自己生煩惱。所以,一定要守住「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他冤枉我,他誤會我,過了幾個月,過了二、三年,他明白了,人都有良心,他生慚愧心:我對不起某人,我過去誤會他,錯誤的批評他。他會回頭,沒有不回頭的。所以菩薩能夠在一切順境、逆境當中統統都生善。自己生善,別人也生善,自己得度,別人也得度了,這好事情!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個「斷惡」。斷惡是幫助對方斷惡,怎麼幫助法?自己做斷惡,做給他看。不是僅僅言教、勸導,勸導的效果不大。我自己真做到了,那個效果大,他親眼看到,親自接觸到,他會受感動。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統統是用身教。接受教育的人沒有不服,心悅誠服。如果你能說,你做不到,別人聽了怎麼樣?不服氣,那麼你教學的效果就打折扣,所謂是能說不能行。

  同事攝,前面一段講得很多,舉出許多例子來告訴我們。菩薩,以國王的身分,以大臣的身分,以宰官的身分,以將軍的身分,乃至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他全都能示現。示現不同的身分度不同行業的人,這叫同事,這個真正顯示出大用無方、大用無涯,真的顯示出來。這些地方我們要學。但是,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永恆不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在現前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是幫助眾生回歸到倫理道德。你教他謙虛,教他尊重別人,最好的方法,見面就跟他深深一鞠躬。起初,他覺得你很奇怪,你在哪裡學的?很多人初到湯池去看的時候,每個人鞠躬都是九十度:這是不是從日本人學的?他不知道日本是從中國學去的。久而久之,他對人也會行深鞠躬禮,就感染了,這些屬於同事攝。我們自己,上面要同諸佛、要同法身菩薩,那就是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下面這一切眾生,無論哪個行業,我們要幫助他,我們要影響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明理,幫助他獲得安樂。

  古聖先賢這種教學法,釋迦如來的教學法,我們在湯池這一年多的實驗,證明很有效。為什麼很有效?大家喜歡,所謂「民之所好好之」,你就成功了。這一推行,確實每個人都覺得好,每一家都覺得好。以前把賺錢擺在第一,現在把賺錢放在第二,把一家和樂放在第一,人生的價值觀改變了。有多少青年到外面去打工賺錢,一個月可以賺兩千塊,回到湯池一個月賺五百塊,他願意回家,家庭有和樂。外面打工的時候,雖然可以多賺一點,但是生活程度高;這一比較之下,高不了多少,湯池生活程度很低,願意回家,希望天天跟親人團聚。這個樂趣,這個家庭的和樂不是金錢能夠買得到的。所以確實「能普救度諸群生」。記住,先救自己,先成就自己,這個非常重要。

  第三句說「放大光明不思議」,這個大光明是什麼?前面講的慈光、慧光。慈悲光、智慧光遍法界虛空界。真能放這麼大的光嗎?這個光的大小,你想想看,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氣氛、你的磁場的大小,跟你的心量一定成正比例,量大福就大,量大慈悲就大,量大智慧就大。你信不信?沒有度量,一個人都不能包容,這個人沒有慈悲心,也沒有智慧,肯定煩惱重重,很可能心浮氣躁,他定不下來,妄念很多!有些妄念是妄想生的,有些妄念從外面境界裡面的反應,外面境界不能放下,裡面貪瞋痴慢不能放下,內外交煎,這個消耗能量就大!第三句這個放大光明就是他的影響,智慧的影響,慈悲的影響,自己修學的影響,教化眾生的影響,這就是此地講的放大光明。

  一般凡夫業習煩惱深重,自己磁場不知道,在中國學氣功的人稱這個叫「氣」,佛法叫「光」,西方人叫「磁場」,一樁事情。練氣功的人,心地清淨,他要不清淨,他就不能發功,所以他一定要定下來。他能看到每個人的氣,每個人都有。如果沒有的話,你就已經衰到極處,你的壽命不長了。這個氣愈旺愈強,證明你身體健康,也可以說你在走好運。這個氣的顏色不一樣。我過去在美國,遇到這些算是相當高的氣功師,在舊金山聽我講經。聽完之後,我們並不熟悉,他告訴我們裡面的聽眾,他說法師的氣功一流的!所以以後別人來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學過氣功?沒有!那氣功師說你的氣功是一流的。我說我不知道。他能看,看到你這氣的顏色是金色的。有看到的是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有灰色的。灰色就比較差,大概都是有病;一般身體很強健的時候,白色、黃色的比較多。所以有些人能看見,顏色不同,大小不同。

  佛法裡面,這叫放光。這個不是你有意放的,實在講,這是什麼?佛法裡面講光,身光。不但人有,所有物質都有。連動物、植物,石頭、泥沙,統統都有。只要是物質,我們這個人身體是物質,當然,人的物質他裡頭有心靈,凡是動物他都有靈。植物裡面,像花草樹木也有很多靈附在上面,我們稱祂為樹神、山神、河神、水神、花神、草木神。有附在植物、礦物上,那個光就不一樣,跟一般沒有附的時候光不相同。這確實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他能看得很清楚。所以這不是假的。

  功夫高的,我們講修行證果的,不但有身光,他還能放光。好像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佛在講經之前放光,眉間白毫放光,頭頂放光,口放光,這我們在經上常看到的,這些全都有表法的意思。高層次的修行人,一見到佛放光,他就明白佛所說的教理,不必用言語,只要放光就曉得了,訊息全部知道了。這樁事情我們也不難懂,其實我們這個人間也有這種小小的智慧。你看我們每天從家裡面到學會來,你們通過多少個十字路口,有沒有看到那裡放光?紅燈一亮,你就不能過去;綠燈亮的時候,你就可以通過,不是在放光嗎?這光也不思議,不要人說話,不要人指揮,不要人開口,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能遵守,交通就有秩序,以光明做佛事。科學家用光傳遞訊息,早期,特別是在海上,海軍,船與船隔得很遠,在從前還沒有無線電話,用什麼?用燈,用燈的閃光、光的長短,那一邊就曉得傳遞什麼樣的訊息。這都是用光來傳遞訊息,也是此地放光不思議的意思。

  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思想,你心裡面想什麼,二果聖人就有這個能力,他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你心裡面想什麼事情,他知道。為什麼?你所想的它有相。我想一個人,那個人的相就浮在腦海裡,他看到了;你睡覺在作夢,他在旁邊看到,你在夢中幹什麼,他看到了。這個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頭有很多,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很多人讀過的,《黃粱夢》。一個秀才在一個廟裡面打瞌睡,睡著了,有個老和尚在旁邊入定,他在那裡作夢。夢醒了,也不過就是一、二十分鐘。老和尚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把他那個夢裡面事情統統說出來,他非常驚訝。所以起心動念它有相,有相就會被人看見,有念就會被人知道,現在所謂是心靈感應。這個都稱之為不思議。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人真的要發願,發願做個好人,發願做社會大眾一個好樣子,要真幹!不但對社會有好處,對自己的好處,給諸位說,百分之九十;對外面的好處百分之十,為人真正為自己。這是個緣分,為什麼?沒有看到這個動亂的社會,沒有看到眾生這麼苦,你真正想修,這個念頭生不起來,自己想做,那個懶惰改不了。如果看到這麼多眾生這麼苦,自己的愛心、悲心生起來了:我一定要做好,只有我做好,才能幫助他。所以這個外面境界也是好境界,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境界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出我們性德裡面的慈悲。順境、逆境,沒有一個不是好境界。

  『令其見者悉調伏』,「調」是調順性德,「伏」是降伏煩惱習氣,這是大學問!現代人確實有不少自以為聰明,用自己的想法、看法成為一套的學說,我們世間人尊重他為專家學者,他對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影響,東西方的大哲學家、大科學家,也包括宗教家。在這地方使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候十二年的參學,他給我們示現的,十二年參學之後,總結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是不圓滿、有缺陷,不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如果是解決問題,只能解決一個段落,到另外一個學者出來之後,發明一套理論,會把他推翻。所以現在哪一個哲學家、科學家都不敢講他所發現的是真理,例子太多了,不能夠圓滿解決問題。

  所以佛給我們的示現,他到菩提樹下去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全都放棄了。這一放棄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現前了,所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見性,十二年所學的,給諸位說,全是佛法。我們明白了吧!沒見性,十二年所學的,世間法,解決不了問題。見性之後,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見性,一切法都是世間法,都是不究竟的。這個示現好!所以我們學,行,不學也行。釋迦牟尼佛示現學,六祖惠能大師示現沒學,沒學也行,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現前了。

  自性為什麼能解決問題?就以能大師所說的,自性本來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清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金剛經》上說的,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真智慧。又說「自性本不生滅」,這個了不得,本不生滅,這個六道裡面眾生最苦惱的就是生死問題,這解決了,沒生死。第三句講「本自具足」,我們這個世間人有求不得苦,這個問題解決了,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統統是你自己有的,怎麼會求不到?又說「本無動搖」,我們現在煩惱,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念頭不息,前念滅,後念生,連睡覺都不能夠中止,本無動搖。這個動搖是什麼?妄心,不是真心,不相干的。後面講「能生萬法」,那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世出世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所以你要問:我們為什麼要見性?見性有什麼好處?你就明白了。只要能見性,自己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生死輪迴的問題解決了。智慧德能恢復了,能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問題就是你信不信?這就是佛法常說的,「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信,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有緣人。所以學佛不能不見性,要想見性不能不放下,不能不依教修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