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二八卷)  2004/1/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28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或見勝丈夫,具足大悲心,轉於妙法輪,度無量眾生。】

  這一首偈轉法輪,也就是佛菩薩示現在人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八相成道這是主題,就是為這樁事情來的。清涼教導我們參考「離世間品」。「離世間品」有二十句,我們現在學到後半段,轉法輪因緣的十句,昨天我們講到第四句。第四句開始,四、五、六、七這四句,清涼告訴我們這是說的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平等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對象,布施的內涵,都是無量無邊。這裡面還是有賓主之分,決定是以法布施為主。就是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肯定是以教學為主,其他的都是輔助的,所以叫法布施。遍施有四個原則,這四句裡頭顯示出來,第四句這是為人,四悉檀第一個是為人(他這裡沒有按一般順序),第二就是第五句講第一義,第三講對治,第四講世界。這跟我們一般說的次第不太相同。一般講次第,第一個世界,第二是為人,第三是對治,第四是第一義。雖然次序不一樣,但是意思全部都講到。

  第四句昨天也給諸位報告過,我們今天還從這個地方念起,這是這一堂課的開端,四悉檀比較完整。第四句,「智慧自在隨其所樂為說法故」。所以這是屬於「為人」,為人就是大眾的需要,是當前迫切的需要,教化眾生當然把這個擺在第一優先。這第一優先是因時、因地、因人、因事有所不同,絕對不是固定的,這道理一定要懂得。現前我們的社會,什麼是第一優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社會安定,這個問題要第一優先。整個世界時局不安定、不和平,隨時隨處都會有衝突發生,都會帶來意外的災難,就是意想不到的,所以人終年累月生活在恐怖之中,這個日子多難過。今天我們走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地區,聽聽一般人的談話,確確實實都把社會安定放在最優先,經濟的興衰還在其次,確實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社會為什麼會動亂不安到這種地步?原因在哪裡?我們能把原因找到,教導大家把這個不安、動亂因素消除,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佛法是社會教育,一切宗教的經典統統都是社會教育,你仔細去觀察你就明瞭了。即使是宗教脫離不了崇拜鬼神、天神,他教導的內容也不出勸導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確實出不了佛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我承認、我肯定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最好的社會教育。我跟世界上許多宗教往來,我不反對他們宗教儀式,不反對他們崇敬神明,我也會跟他們一起去禮拜。但是我勸導他們,儀規是外表的形式,一定要有內容,內容是神聖的教誨。如何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個重要,這是宗教的靈魂。只有軀殼而沒有靈魂,這宗教是迷信。有軀殼又有靈魂,這個宗教才真正展現出它的真善美慧,給世間人帶來真正的幸福美滿。我這個理念,這種說法,我原先以為有些對於自己宗教執著很深的人很難接受,沒想到我所遇到的還都能接受。可見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能接受,所以很容易我們就變成朋友了。

  我們想這些宗教的領導人、宗教的傳教師,都有智慧,都有慈悲心、有愛心,誰不希望全世界安定和平,誰不希望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我們共同的期望,共同的理念。那要怎樣落實?要靠教育。所以我向澳洲多元文化部的部長,有一次在一起談話(吃飯的時候),我就向他建議,希望大學裡面特別為社會的需求開一門課。這個課在什麼時候開?最好在寒暑假,不妨礙學生的學業,他們放假的時候,利用他們的學校設備我們來開這個課。這什麼課?如何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和睦相處,這門課就是教人,人與人相處大學問。中國人常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這是「人和」這門課程,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和睦相處,開這門課。教學期間,三個星期到四個星期,利用寒暑假的時候,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都可以報名來參加、來學習。我們提供你,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這些道理、心態,我們來促進社會安定,促進世界和平。

  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安定、和平的基礎上。像很多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教育事業,如果時局動盪不安,這事情就不能做。對全世界眾生都有好處的,要能把它做好,一定要安定的社會。我們這麼多年來心心念念的希望把《四庫薈要》能夠再版流通,這是一部大書。《四庫》台灣有翻印,中國大陸也有翻印,數量也相當可觀,我估計至少接近一千套,這散布在全世界會永遠流傳下去,不至於絕版。但是《薈要》,當年台灣世界書局只印了兩百套,這個數量實在太少了。我們發心再印三百套,我們印,不賣,不是買賣的。希望這三百套能夠由國家的圖書館,大學的圖書館去收藏,使這套書也能夠永遠流傳下去,非常有價值。這套書我們跟台灣世界書局已經談妥,大概費用,印三百套費用大概需要美金五百萬,但是時間要兩年才能完成。如果社會動亂,這個事情就做不成功了,要時局安定這工作才能做成功。所以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業、善行,都依賴安定的社會,和平的世界,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今天「隨其所樂為說法故」,現在大家所樂,樂是愛好,現在都愛好和平,都愛好安定,那我們就要講和平、講安定,這叫為人悉檀。和平安定真正基礎是什麼?是道德,什麼叫道?我們講席裡頭常說,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這是道。順乎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自然法則那就叫德。我這說法大家好懂。譬如一棵大樹,這棵大樹我們從來沒有干涉它,我們只灌溉它,只給它施肥,照顧它完全自然的長成大樹,這是道;如果我們要是修剪它,把它的枝條改變,那就違背自然的法則,它也能長,它長得很痛苦,它不能任意的伸展。所以從這個比喻,諸位細細的去觀察,樹木花草你要是經過修剪,它就不自然,也很好看,那是什麼?那是圖案,那是幾何圖案,破壞了自然生態,這是人為的限制它自由生長,這是錯誤的。我們從自然現象裡面細心去觀察。所以現在人自以為聰明,限制這些自然環境,干涉自然環境,說得不好聽是破壞地球自然生態平衡,這事情麻煩了。於是自然環境就給你報復,這報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天然災害。天然災害從哪來的?人為的,不是天然的,天然怎麼會有災害?天然決定沒有災害,天然決定是美滿的,我們人的心行不善破壞自然環境。

  我們人的身體,這是宇宙,小宇宙,它是非常美好。我們沒有加意去破壞它,它是健康的,它是美好的。可是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你任意破壞自然環境,我們人體,體能的自然環境,你怎麼破壞?暴飲暴食,古人講病從口入。我昨天在齋堂,看到齋堂旁邊堆了一堆餅乾,還有那個飲料,我就看了一看,旁邊有人在那裡寫了字,「有需要的人可以隨意帶到寮房去」。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我們身體自然生態平衡,病從口入。所以我才曉得你們這些人病這麼多,常常要去看醫生。你們看我的生活習慣,我從來不吃零食。你看我三餐飯吃得很少,不吃零食就不生病;你們好吃,喜歡吃零食,那你們就吃出病來了。為什麼?破壞你自然生態平衡。

  你要曉得你的內臟,五臟六腑,你不知道愛護,你常常吃東西它要工作;你能夠少吃,它有休息。它得到休息,它才能恢復它自己的能力。常常一天到晚吃東西,你不讓它休息,它好辛苦;換句話說,你虐待它。虐待你自己的心肝脾肺,它不舒服你就害病了,它的功能降低了,你的麻煩就來了。所以你要順其自然,要保持什麼?不飢決定不吃東西,感覺到飢餓,需要補充一點東西。不餓的時候也常常吃東西,你不是把你的腸胃,不讓它休息,你虐待它。你虐待它,它回報你,它一反抗一罷工,你可就麻煩大了。

  所以我們身體是個小宇宙,你懂得如何愛惜你這個身體,保護你身體各個器官功能,好好的保護它,照顧它,要讓它有足夠時間休息,它恢復它工作能力。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居住這個地球,這個大自然的環境,你要懂得怎樣照顧它,這是什麼?這叫德。順乎自然原則這是德,知道大自然那是道,道叫你要明瞭,要明道,要行德。所以我常講宇宙本來是和睦相處,本來是平等對待。像我們這個身體,心肝脾肺各個器官,外面的眼耳鼻舌,都是彼此互相照顧,彼此互助合作,從來沒有矛盾過,從來沒有爭執過,這人身體健康。如果它要發生矛盾,它要產生對立,你不是馬上生病?嚴重就要命,要命是同歸於盡,決不是某個器官贏了,某個器官輸了,沒有,同歸於盡,共存共榮,要懂這道理。

  小宇宙如是,大宇宙亦復如是。所以,凡是在地球上生長的,絕對不是沒有意義的,絕對沒有說這是不需要的。像我們身上所有的器官,所有的細胞,絕對不能少一個,也絕對不能說多長一個,多長是累贅,那是病,少一個也是病,它恰到好處。你生病了,現在西醫是外科手術,哪個地方有了問題,割除。這不是治病,這與自然法則相違背。你割除,你永遠缺少這部分,缺少這部分你就是不健康。所以在中國、在印度,醫學觀念跟西方人不同,東方人觀念是如何讓你這個器官功能恢復,不是切除,要想方法幫助你恢復,恢復正常,這才是符合於道德;這切除是不道德的事情,這是破壞生態平衡。這裡面的道理很深。

  人,這是聖人教給我們的,養生之道在養心。這跟佛法裡頭講的完全相應,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養心,心清淨,身口造作不違背道德,你這個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為什麼?隨順道德。道德落實在人倫上,在中國人講就是五倫八德,五倫是道,五倫發端乎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有君臣、有朋友,這叫五倫。人與人的關係,這五種關係是自然的,自然而然所以這叫道。這個道可不能亂,一亂天下就亂。所以社會的動亂根源在哪裡?根源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沒有這個認知,這叫迷,迷失了大道,於是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違背了德行。這是社會動亂的根,世界不能和平的本,根本,你要把這東西找到。志士仁人想幫助苦難眾生,要從這地方下手,怎麼下手法?從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我常常勸勉大家,把自己內心與一切人事物的矛盾對立,把它化解,我們自己本身這個身心就和平,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了。所以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的根,是從自己的心地,它的效果就是你身心健康。這再發出去,你才能感動你一家人,你才知道怎麼樣教導你一家人,一家人都能在這上用功夫,就是中國諺語裡面所講的「家和萬事興」。所以齊家而後國治,你能夠把家和睦了,你就能治國,治國是什麼?不過是把家擴大而已。把國看作家,把全國人看作我的家人,都是我的父老兄弟姊妹。你用平等和睦來教化,這國家怎麼會不興旺!只抓住幾個綱領。

  中國自古以來,我上一次在印尼曾經跟那邊的人講過,中國古聖先賢怎樣教化他的後代。那個綱領非常簡單,就是這五倫,落實在八德。八德自古以來兩種講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除了重複的,也不過是十二個字,不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二個字相應,那我們就是明道行德。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個天下平就是天下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在佛法基礎的教學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開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家講的德行。

  所有一切宗教都教你要孝養父母,都教你要奉事師長,教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最後的目的都是教你離苦得樂。宗教可以變成一家人,可以各行其道,不相違背;可以互助合作,相輔相成,這當中決定沒有矛盾。矛盾從哪裡產生的?是你不了解彼此的教義,如果你都明瞭、都通達,哪裡來的矛盾?哪裡有衝突?佛說每個人的心量都是包太虛周沙界。不是佛有這麼大心量,每個人本來心量就是這麼大,你現在心量為什麼變小?你迷了,迷了自心,你的心就愈變愈小,不知道自己的心量是包太虛周沙界。佛法、聖人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你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所以大乘教裡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所以今天我提出這個課程,人與人之間怎樣和睦相處,如何來學習包容,學習互助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我們要學這個課程。這課程是今天全世界人,人人都希求,沒有地方學習,我希望大學能開這個課。澳洲,中國人講大專學校,包括COLLEGE,一共三十九所,這三十九所高等學府,如果寒暑假,從此以後長年不斷來推動這個社會教育,會幫助這個國家、這個地區安定和平。

  人與人都知道和睦相處,都知道互相尊重。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尊重不同的信仰,一家人。像我們身體一樣,各種器官不相同,要互相尊重,眼要尊重耳,耳要尊重鼻,不能說我第一,你第二。我眼第一,耳鼻喉都是第二、第三,你想想看你病了,你不健康了。怎樣才健康?我全身器官連汗毛孔各個都第一,這個人健康。社會亦復如是。所以我講了不少次,在地球上每個國家都第一,每個族群都第一,每個宗教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地球健康。這個星球在許許多多星球裡面是典型、是模範,有第一、第二、第三可就麻煩了。佛法裡頭找不到第二,你們看《楞嚴經》,《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那是代表不同的法門,你看菩薩修學成就的,釋迦牟尼佛叫他們提出報告,各個都講他第一,沒有第二的,對,這個大乘法才是健康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各個第一,人人第一,這是聖賢的教誨,這是現前這個時代必修的課程。

  我們再看下面一句,「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這一句只有八個字,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醒我們,這是第一義諦。「第一義應時令悟故」。清涼註得好,註得太好了,因為我們普通看第一義誤會是什麼意思?第一義是最高的,是成佛的,菩薩第二義,佛才是第一義。你看看他這個第一義,第一義是怎麼講?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這是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沒想到,現在我們明白了,世尊講這個第一義是切合時節因緣,你現在就得好處,就得利益、得受用,這是第一義。那我剛才講的不就第一義嗎?非常適合於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就像治病一樣,你害的什麼病,大夫跟你診斷處方,你服了這個藥,病馬上就好了,這就是第一義。此地講的第一義是這個意思,立刻就有效。應時不失,我們中國諺語也有一句話讚歎英雄豪傑,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識時,認識時節因緣,現在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病在哪裡?你把病找到,應病與藥,藥到病除,這是英雄豪傑,這是出類拔萃。

  我到澳洲來時間不久,大概還不到一年,昆士蘭大學校長派了一個教授,大概還有一個是處長,到山上來看我,跟我談消弭衝突促進和平這個問題。我跟他們學校接觸,我才曉得他們學校有一個專門研究這個課程的中心,有十幾位教授,而且曉得他們已經做了八年。來跟我說。但是這個世界動亂一年比一年嚴重,頻率增加,災害擴大,人們所希望的和平好像非常非常的遙遠。學校希望我能夠到學校跟他們的教授團,十幾位教授舉行一個座談會,我答應了。我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校長跟這些老師們,希望我提供建議。我跟他們的關係這樣結的。

  我聽了之後,聽了他們的報告,這麼多年在研究實在講沒有把衝突的根找出來。衝突的根的確不容易。所有一切衝突的根本在哪裡?我們佛法講自性(就是本性)跟習性的衝突,這是根本。但是這話他們聽不懂,這是佛學的專門術語很不容易體會。所以我就換種方法跟他們講,我說衝突的根,世間所有一切衝突的根在家庭,這他們好懂,這他們也沒有想到。家庭的什麼?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這叫根。所以我就跟他講,我這一生選擇居住、修學的地方,這個地方我怎麼選?我選擇這地方離婚率少,現在這個時代要找一個城市沒有離婚的找不到了,只能說這個地方少一點。找離婚率少,找犯罪率少,為什麼?這個地方社會安定。如果這個地方離婚率多,犯罪率多,這社會不安定。社會不安定,儒家孔老夫子教導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個地方既危又亂怎麼能住?所以我是從這兩點來看,我說我選擇哪個地方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選的。我說這是動亂的根源,有沒有想到?你要想化解社會的衝突,你要從這裡下手。

  我又告訴他們,這還不是真正的根,真正的根在哪裡?自利跟利他的衝突。我們動個念頭就想到對我有利益,對我有利益一定是損壞別人,那不是衝突起來了?我要講自性跟習性他聽不懂,我這樣講他聽得懂。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先想到自己利益?這個化解衝突就難,應該怎樣?放棄自己的利益,我第一個念頭就想到對方的利益,世界馬上就和平。那是九一一之後,我說你們看美國他們人談話,無論在哪裡談話,首先就講符不符合我美國人的利益。每個國家都說符不符合我的利益,他怎麼會不衝突,這個衝突你怎麼能化解?如果大家念頭都一換,符不符合全世界、全人類的利益,這問題解決了;符不符合你的利益,什麼衝突都沒有了。現在就是我們怎樣教別人,起心動念想到別人的利益,不要想到自己的利益。我是不是吃虧了?我的利益更大,人人尊敬我。所以你能夠幫助人,是真正幫助你自己;你能夠為別人利益著想,是真正為自己得利益著想。這是解決問題根本之所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離世間品」轉法輪這一段經文,請看第六句:

  「隨其所宜無妄說故」。下面這一句接著「知三世智善了知故」。這第六句是「對治」,末後這一句第七句「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歡喜的意思。隨其所宜,這「宜」是有道義這個義的意思,宜者義也。也就是說他應該要知道的,應該要學習的,應該要得到的、要受用到的,這宜的意思。什麼時候?就在現前,現前得不到,將來得到。他現前受苦受難,將來也未必能得到。佛法重視現前利益,真實的利益,這個現前的利益必定能夠延續到後世的利益,這叫真的是利益。如果現前得利益,後續沒有利益了,這不是真正利益。後世能得利益,現前不得利益這也是真正的利益,真實的利益。現前雖然說不得利益,這個利益是講精神物質上的享受,但是多分是講物質享受非常困苦,精神生活一定充沛,所謂是貧而樂。這種生活確確實實超越了富而不樂。

  富貴不樂,不如貧而樂。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最好的榜樣。《論語》裡面述說顏回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他這個生活多簡單。吃飯的時候沒有飯碗,窮到這個樣子,用竹子編個簍叫簞,竹子編個簍用它來盛飯。喝水的時候沒有杯子,用葫蘆瓢,把葫蘆切成一半挖空,那個瓢舀水喝,簞食瓢飲。夫子說一般人過這種生活,一定感覺得痛苦不堪,過這樣的物質生活。可是顏回,顏回天天很快樂,沒有絲毫感覺得苦的這種相狀,沒有,從來沒有過。他每天生活得非常快樂,貧賤而樂。所以,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說,人生在世一定要過得快樂,不要過得很痛苦,很痛苦就沒有意思了,人生已經很苦了,再過得很苦,你說有什麼意思,那你就錯了。你這一生生活得很快樂,不管你過的是什麼生活,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只要你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你就對了。

  真正的樂要跟聖人學習,凡人沒有樂,聖人樂在什麼地方?樂在學。孔夫子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一生天天在學習,天天有收穫,這收穫是什麼?佛法講悟處,快樂。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他怎麼會不快樂!你看看孔夫子,「學而時習之」,學的意思是覺,學而時習之,天天有覺悟,把自己所覺悟的完全用在生活上,他過的是什麼日子?過的是覺悟的日子,他怎麼會不快樂。顏回樂在哪裡?就樂在這裡。自己所覺悟到的用在生活上,變成生活了;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不亦悅乎。那個悅是喜悅、喜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裡面生起的,像泉水一樣永遠不斷的往上湧,這是真樂。這個樂能養人,比什麼樣的養分都好,諺語也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每天生活在快樂當中,他一定健康長壽,他沒有煩惱;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憂愁苦惱當中,這個人肯定有病,日久天長他一定會生病,會生很嚴重的病,為什麼?他沒有快樂。

  快樂,諸位要知道,在世間法裡頭找不到。世間法裡面找的五欲六塵之樂,我在講席裡講過很多次,那個樂是吸毒、打嗎啡,好像這個樂,得到這個快樂時間很短暫,過去之後就苦不堪言,副作用太大了,那不是真樂,那是苦不是樂,他正在享受的時候這是苦。你看看現在的夜總會、舞廳、賭場,這些地方我都沒有去過,但是我能夠想像得到,那裡面的人終日在裡頭狂歡,我們在旁邊看到是苦不堪言。他是迷在其中,以苦作樂,把他的一生大好時光不務正業埋藏在這些地方,中年以後麻煩就來了,衰老、疾病、死亡。死亡之後惡道,三善道沒有他的分,這是什麼原因?從小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一個明白人來教他。

  《無量壽經》佛說,「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菩薩的心量大慈大悲,看到這樣的人很感嘆的說他的父母、他的長輩無知,不懂道德,沒有人教他,所以他變成這樣子,不能怪他。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菩薩慈悲心腸。我們看看現前的社會,不要看別的地方,就看眼前我們自己這小道場,住在這個地方四眾同學人數不多,我們這個道場還不足五十人,四十多個人。這裡面同學有沒有不如法的?有,偶爾也有人來告訴我,我聽了之後,就常常念這句經文給他聽。他做錯事情,他不懂事不能怪他,他沒有學過,他很可憐,所以要像菩薩一樣用憐憫心看他。

  那我們以善心對他,他會不會感激?不會,他要會感激的時候他智慧生了。他迷惑,你待他再好他不以為然,換句話說,這種人不知道恩義。你要完全用菩薩心腸來看,你就心平氣和,你不為外境所轉,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至於他能不能覺悟是他的善根,是他的緣分,不能勉強。要勉強,那我們把意思加進去,我們就錯了。一定要像諸佛菩薩一樣,對待萬事萬物決不加一點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那我們幫助他,幫助他怎麼幫助?天天講經就是幫助他,他聽懂了,他回頭,他覺悟,他聽不懂隨他去。今年聽不懂還有明年,明年聽不懂還有後年,這一輩子聽不懂,還有來生,還有後世,往後日子長了,不急在一時。急在一時我們自己錯了,為什麼?我們自己把意思加在裡頭,就錯了,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

  一定要記住,我們今天的修學要提升自己的境界,純淨純善,落實在五種菩提心。真誠心,不論別人用什麼心對我,我們只有一味真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一味清淨心,一味平等心,一味正覺心,一味慈悲心。這大菩提心,我們養這個。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絕對不能有一點意思加在裡頭,什麼都好,你善很好,你惡也很好;你上天堂也很好,你墮地獄也很好。墮地獄不救嗎?我天天在救,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懂不懂?你幹不幹?大經上講的信解行證。

  每天在跟你講,如果你真正是學的,你是真在學,「這個話是對我講的」;你不是在學,「這個話是對他講的,與我不相干,不是對我講」,那就是你什麼都沒有學到。哪天,佛菩薩講這麼多經典全是對我一個人講的,我得受用。給諸位同學說,這個事情我在過去講過,還不止講一次。記得我在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就講過,我心目當中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是對我說的,整個《大藏經》是對我說的。這就是說我能承當,我能把佛法接收過來。佛是對我說的,確確實實是對我說,佛八相成道是表演給我看的,我在這裡面看出苗頭了。然後我真正懂得,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所有一切物,所有一切事,都在表演給我看的,學生就是我一個;除我一個之外,統統都是諸佛菩薩在我面前示現,我在這裡頭學習。這是我自己修學的心態,你們有沒有?我的煩惱習氣,真的,我不敢說天天少,我敢說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少,智慧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增長,快樂無比。這些雖然是本來的,本來的,但是迷了,如果不是老師的誘導,自己能信,能解,能幹,能體會到,你怎麼能夠契入境界?

  這句經文講得好,「隨其所宜無妄說故」。諸佛菩薩、老師、善友他們所表現的,他們所說的,我們要會看,要會聽,這就是隨其所宜。這是什麼?從我們做學生的立場、心態來看,你會學會看,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是善知識。像五十三參裡面所說的,全都是善友,這是從我們會修會學,真正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讀《華嚴》,要不開這種智慧,你真叫白讀了。我們為人,在事相上掉過頭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隨一切眾生之需要。隨現前眾生他所迫切需要的利益,我們做出樣子給他看,給他啟示。言沒有妄言,動作沒有妄動,沒有妄作,點點滴滴無不是教化眾生,無不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至於他自己能學多少,是他自己的事情。世尊當年在世,僧團如是,歷代祖師大德的僧團亦如是,我們怎麼能例外?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在境緣當中成就自己,才是真正成就眾生。不知道成就自己,那你就是不懂得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自己做出樣子給人看。我們看別人的樣子,善的樣子我們學習,不善的樣子,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天天改過,天天自新,天天煩惱輕智慧長,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你怎麼會不歡喜,這裡頭就是不亦樂乎。夫子講得一點都不錯,他得到了,我也得到了;你不能契入的話,那他得到,你得不到。他說不亦樂乎,我們問樂在哪裡?苦不堪言,樂在哪裡?真有樂趣。

  世界悉檀得的是歡喜,得利益了這歡喜,你看這經文上講的,「知三世智善了知故」,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你有知三世的智慧,真的是歡喜,這是真實智慧;你知道過去,你知道現在,你也知道未來。這知的能力大小,菩薩位次愈高那個範圍愈大,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能知五百世,知過去五百世,知未來五百世;菩薩所知的範圍就更大。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要真正有修養、有學問也能知道,能知過去百年、幾百年、兩三千年,有歷史,你熟讀歷史就知過去。你能知現在,現在都擺在眼前。知現在的是你有學問,你有史實,史實是歷史的經驗,這是我們講讀史書你有心得,一般人講你有歷史的眼光,你就能判斷未來。

  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方老師判斷台灣往後一定會不安定,會有動亂,社會會亂。他講話那個時候,台灣的社會是東南亞最安定的一個時代,他怎麼會說這些話?方老師對我,可以說在學生當中的確他是另眼相看,我們的聚會都在他家裡。老師說台灣是個小島,沒有資源,一切要靠外面資源,台灣只不過是加工而已。如果要求生存,要發展科技工業,要靠這個。他說不能辦那麼多大學,那個時候大學差不多有十幾個,太多了,台灣這麼大地區,最多最多兩個大學就夠了。我們都覺得驚訝,為什麼?大學是培養通才的。這他說出來了,將來你社會上那個位子有限,你培養這麼多人才出來,你沒有位子給他坐,他不就打架了,他就要爭,這一爭,社會怎麼會不亂?

  三十年之後,台灣的環境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他的話兌現了。這就是說,他能夠看出三、五十之後的社會狀況,果然被他說中。他有很好的方法可以解決,但是怎麼樣?那個時候沒人相信,沒人肯聽,這就沒有法子。方先生主張,像台灣當時那個狀況應當怎樣?應當要辦技術學校,培養專門技術人員。向什麼地方發展?向航空,向航海。因為你是島國,島國往外面去就是要靠航空、航海,所以他的主張是從這兩條路子去發展,把人的精神、智慧都用在造飛機、造船,實在了不起。如果在那個時候,台灣向這兩方面發展,台灣變成全世界航空王國,航海王國,你的飛機可以銷全世界,輪船可以銷全世界。所以大家智慧結晶向這方面發展,不要去搞政治,台灣就富起來。

  造飛機,造民航機,小型的客機;造輪船,從遊輪可以做到遊艇,銷全世界,這是方老師說的主意。可惜怎麼樣,我們學生聽了不管用,我們聽了很佩服。如果說是真的有這三、四十年的歷史向這方面發展,那還得了。真正有智慧、有遠見的人,可惜當時沒人用他。老師一生教書,晚年完全教佛經,在台灣大學他開的課,「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他講這個。台大退休之後,輔仁大學聘請,他在輔大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都不錯,他講的時候沒有講義,有同學們把他錄音整理寫成書。所以方東美先生全集是學生整理出來的,他自己寫的不多,只有幾冊是自己寫的,這是一代的大哲,我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確實有遠見。

  如果依照他的想法、做法,台灣今天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地區,最安定的地區。這個社會裡面的居民沒有紛爭,只有互助合作,這還得了嗎?真正可以給全世界做模範、做榜樣,不僅僅治安是東南亞第一,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第一,這還得了嗎?就是可惜這樣一個人一生讓他教書,沒有發揮一點作用。這是講的有遠見,遠大的眼光。這經文裡面,「知三世智」,那個智是智慧,這個智慧是有遠見的智慧,有史實的這種智慧。「善了知故」,這個善就是正確而沒有錯誤。

  再看底下一句,「其身最勝無與等故」。這也是轉法輪的因緣之一。我們現前學講經教的同學們你們要注意,這句講什麼?身體健康,這是弘法利生很重要的一個條件。你的身體不健康常常生病,還要吃藥,還要看醫生,你講的這個法沒有人相信。我要平常給你這樣講,你說我胡說八道,這佛經上,《華嚴經》上講的。這是我常常說修行,修行你所得的殊勝利益,頭一個就是身體,所以這相貌改了,體質改了,這是佛法裡常講境隨心轉。相貌跟身體跟心是最接近的一個境界。世間算命看相的人也都會說相隨心轉。確實,你看你歡喜的時候,你相貌很好看,笑咪咪的;你不高興的時候,面孔很難看,相真的是隨心在轉。你要是心地清淨,心地善良常生歡喜心,別人看到你都歡喜,你看到別人也生歡喜。

  喜悅,這是我常說的,是一個人生命當中最豐富的營養,不在外面物質。要靠外頭物質補品來營養,錯了,那些補品裡頭統統都有副作用。最好的營養不靠外面,靠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靠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無比殊勝的養分。你自己不要,要去搞外面這些東西,外面東西統統有毒,三分對你是營養,七分是有害,道理不能不懂,這些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要養你的清淨心,養你的善心,善就是十善,淨就是我跟你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把這個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效果馬上就見到;相貌變了,體質變了,相貌變得清淨,清秀。人家一看到你,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很慈悲,這個人很善良,這個人很和藹,不就是在相貌上就現前了,身體健康。所以看到你這樣子,他就想親近你,就想要跟你學習。

  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楞嚴經》的發起,講到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問他,你怎麼想出家?阿難很老實,回答都是實話,他說:我因為看到你的相貌太好了,你的相貌絕對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你自己修成的,我也希望能得到你這樣的相好,我才出家跟你修行。向他學習。你看看,這是用這個相貌身體接引眾生。所以你的相貌不好,身體不好,威儀不好,你怎麼能教化眾生?你怎麼能轉法輪?在此地,這是今天有經典做依據,我奉勸你,你要真幹,你要收到效果,效果就在表面,絕對不能有絲毫瞞人的,你怎麼樣裝,裝假的欺騙人都是很有限的,你的時間很短,馬上馬腳就露出來了。你要能裝一輩子,那就變成真的,假的也變成真的了,不能夠疏忽。

  我們要相好,要身體好,要威儀好,你知道不是為自己是為度眾生,這是接引眾生最有效果的方法。眾生要想學佛,首先要看到學佛的好處,沒有好處他來學幹什麼?你要把好處展示給他看。然後你再想想佛在經上說的,菩薩示現成佛,在沒有示現八相成道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怎麼修法?你們可以去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的講義裡頭,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果跟因都說出來,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佛在這些經文裡面用意很深。第一個用意就是教我們要認真明瞭因果教育,真正是所謂種善因得善果;那你種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等覺菩薩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為什麼?將來接引大眾的時候方便,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緣殊勝。你的修持修得再好,經教再通達,你的身體不好,你的相貌不好,人家看到你不生尊重心,不生歡喜心,你的法緣就少了一半。你發的願是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

  四悉檀、四攝法都是接引眾生最重要的方法,現在人講方式,大乘經裡面處處都說到,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怎麼能夠疏忽?學習這東西,不是刻意學習,這些東西就是前面所講的文殊妙慧,從哪裡來的?從根本智來的。根本智是自心不動智如來,不動是定,智是慧,所以,這些東西能夠應用這麼方便,就是從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裡頭來的。用什麼心?五種大菩提心,認真修三學、六度,這經上講四無畏,四辯才,這地方講的四悉檀,無不具足。這些全都是屬於後得智,全都是文殊妙慧,都是自性本具的,不從他得。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自己認真好好的努力去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