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七五卷) 2005/3/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75
諸位同學,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清涼大師《疏》最後的一段,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
「又如鏡現穢像,非直不污鏡淨,亦乃由此,顯鏡愈淨,如來藏現生死業果亦然,非直不損真性平等,亦乃由此,知如來藏自性恆淨也」,我們看這一段。鏡子,自古以來,真的是古今中外人人都常用。在古時候,中國的鏡子是用銅做的,把銅磨淨,所以叫磨鏡,磨乾淨之後它就能反射,我們就能看到自己的形像。現在科技進步,我們現在用的鏡子比古時候要殊勝太多,而且價格低廉。可以說全世界每個人幾乎都不可能說他不用鏡子,應當是每天都在用,甚至於隨身攜帶的小鏡子,婦女用得最多。佛常常用這個做比喻,你要是細心去體會,經上所講的這段的道理,就在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清清楚楚顯示出來。鏡照穢像,穢是不乾淨的,我們所不歡喜的這些像,骯髒的像,很凶惡的像,很可怕的現像,照在鏡子裡面,試問問,鏡子有沒有被染污?我們知道鏡子不染污。有照到穢像,我們看到鏡子沒有染污,顯示這個鏡子的清淨。
實在說,從前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這些螢光幕,如果有這個,我相信釋迦牟尼佛就會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電視螢幕上雖現種種現象,螢幕有沒有污染?沒有,我們電視、電腦的螢光幕顯示一切的影像,螢光幕從來沒有被污染,顯示它清淨。用這個來比喻什麼?比喻如來藏,如來藏性是一面鏡子。這個現象,實在講,用鏡子來比喻容易懂,用我們現在的螢光幕更容易懂。它能夠現生死業,現六道輪迴,現三途惡道,三途惡道的相就是穢相。
我們今天現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裡面倫理道德沒有了,年輕人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友愛兄弟,完全是自私自利。說實在話,畜生裡面還有知道孝順父母的,古書裡頭常說,我們真正能看到,烏鴉有反哺之恩。老烏鴉太老,飛不動了,成天也在窩裡頭,像小鳥一樣。牠所養的小烏鴉,牠的兒女覓食回來餵牠,說明烏鴉會照顧父母,看看現在的年輕人不如烏鴉。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小羊吃奶的時候跪在地上,誰教牠的?天性!我們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感動。畜生父子有親,有一種親愛,你細心去觀察,你看畜生道裡面的父母,你看畜生道裡面的兄弟。所以五倫叫天倫,天倫是什麼?自然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現在我們這個五倫為什麼失掉?沒有人教。中國這個社會非常重視倫理教育,倫理教育是中國教學的特色。從哪裡教起?從嬰孩教起,小孩一出生,眼睛一張開,他就會看,他就會聽,他看大人一舉一動,言語談吐,那個印象就落在他心裡面去,阿賴耶識裡去。天天在看,天天在聽,天天在模仿,所以到六、七歲,古人講了兩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那個德行已經變成自然而然。這個德行是什麼?就是今天同學們學的《弟子規》,所以《弟子規》在過去是家庭教育,父母教,尊長教,哥哥、姊姊教。這是家裡面的家規,規矩,人人都要遵守,這一家裡頭男女老少統統遵守。所以嬰兒他從小就學會了,他就能保持到一生都不會改變,已經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
所以,中國人有親愛精誠,中國人愛好和平。中國人的思想,我們在古籍裡面常常看到,很少看到講國家,都講天下,確實把族群、國家的觀念融入天下。所以「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沒有說他是我這個族群的人,是我這個國家的人,沒有這個,天下,所以心量很大,跟大乘佛法相應。仁民愛物,仁民是愛人,從愛人展開來愛物,愛動物、愛植物,愛大自然環境,這是中國教育,傳統教育。
從鏡子裡面,清涼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提示,他用這個來比喻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能變,這個諸位要曉得,真如、本性,真心能現,藏識能變,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世尊在大乘教裡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生什麼?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心現是一真法界,是清淨的,十法界是穢相,一真法界是淨土,是清淨的相。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華嚴是淨土,極樂是淨土,那麼說明是淨土,這裡面如來藏已經轉變成大圓鏡智。轉變什麼?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也就是如來藏性,它隨阿賴耶,阿賴耶是染污的,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隨妄想分別執著現生死業果;特別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影像,是一真淨土的扭曲現的這種相。「非直不損真性平等」,從比喻上我們能夠體會,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有沒有損壞?沒有,一絲毫都沒有損壞,為什麼?性德是永恆的,性德是沒有生滅的,沒有變易的,它是永恆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永恆的。
我們聽蔡禮旭居士的報告,他在中國大陸講《弟子規》,講完之後跟聽眾來分享心得。有個七歲的小朋友上台去說,那真的是他的心得報告,他說我學習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應該要孝順父母。諸位要知道,這一句就是他真正的心得,他明白了,做人應該要孝順父母。可是後面說的一句話就把人嚇呆,說「在沒有學《弟子規》之前,我常常想謀害父母」。你看,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反面,從常常想謀害父母,聽了這堂課之後他覺悟了,知道應該孝順父母。應該孝順父母是真心平等,是性德;念念想謀害父母,那是罪業,那是違背性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人性本善,沒有人教;有人教的時候,把他的本善就恢復,把他的迷惑也喚醒了,他知道善惡,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要有人教!《三字經》上說得好,「苟不教,性乃遷」,真性就變質。六、七歲的小孩難得很直率、很坦白說出他受教的心得,受教之後他的觀念、行為改變,恢復到正常。
「亦乃由此,知如來藏自性恆淨」,從鏡子比喻上,鏡子永遠是乾淨的,我們如來藏性永遠乾淨,縱然墮在阿鼻地獄,自性並沒有染污。那我們常常講染污,是什麼染污?八識染污,真性沒有污染。如來藏這個名詞,藏是含藏的意思,如來就藏在裡面,所以大乘教裡面常常講如來藏,不講阿賴耶。如來藏藏在哪裡?藏在阿賴耶裡面,阿賴耶是依如來藏而變現出來的,如來藏是真性,阿賴耶是染污,染淨是一不是二,就像這面鏡子一樣。鏡子的體是如來藏,自性,自性恆淨;阿賴耶呢?阿賴耶是裡面的現相,鏡子裡頭現的影像,有善有惡,有淨有穢,無論是善惡、淨穢,統統都不染。
這個道理我們從每天照鏡子有沒有能夠領悟到?能領悟到,你看鏡子是不是善知識?鏡子是不是佛菩薩?是!你因它而覺悟,你因它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每天照鏡子,有沒有能作如是觀?有沒有能夠記起這首偈?「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這首偈應該要把它記熟,每天當你照鏡子的時候,把這首偈念一遍。或者我們看電視、電腦的螢光幕,面對著螢光幕裡面的色相,也要想到這首偈所說。或者是《金剛經》上的偈子更簡單,更容易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你看電視,你是在修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就是禪宗,你在那裡修禪,看電視也是修禪。面對著色相而不著色相,從螢光幕上就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能夠見到一真,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真法界。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三途;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真的它是一真法界,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染是什麼?染是你個人;不染呢?不染是法性,法性、法身決定不染。
我們從這個地方再想想,世尊教導我們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你可不能怪別人。為什麼?那個人也是我們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境界也是心想變現出來的;再跟你說,諸佛如來也是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心想是感,佛菩薩他就有應。佛菩薩是自性覺正淨,自性覺正淨有形相嗎?沒有!隨著我們的心想他現相。所以,能大師才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叫妙,妙法!大乘法稱為妙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要修行,從哪裡修起?從自己起心動念處修起。我們要幫助,現在常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從哪裡做起?從自己起心動念做起,這個道理很深。但是現在科學家做的試驗我們看到了,江本勝博士的試驗我們大家都看到,從這個試驗裡面我們深深的領悟到,整個宇宙依正莊嚴隨著自己的心念生變化,自己的意念就是識,唯識所變。我們的念純淨純善,整個宇宙、一切眾生都變成純淨純善,一真法界淨土現前,不可思議。那我要問,我變純淨純善,他沒有變純淨純善,你也沒有變純淨純善。沒錯,我們同生在這個地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法界,這是真的。這個各個不同的法界重疊在一起,雖然這是不清淨,這是染污的,但是與能現的如來藏自性毫無交涉,能現的還是清淨,所現的還是清淨。那個不淨呢?不淨是識變的。
識變不要說是芸芸眾生,不談那些,談自己,我們自己念念那個法界都不一樣,這個道理《華嚴經》前面也說得很多。我們用電影的影片來做比喻,每個念頭就是一張影片,張張不一樣,顯示在銀幕上,銀幕是什麼?法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不礙相,相也不會染污性。就像我們看電視的螢光幕一樣,這裡面的色相再多,怎麼樣變化,絲毫都沒有染污螢幕;螢幕是心性,色相是心想。由這個我們就了解,為什麼不想善?
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好,「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苦」。十法界沒有一個法界不苦,十法界裡面,菩薩法界、佛法界,無明沒破,他有苦;六道裡面,苦就更多,三苦、八苦。菩薩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世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也就是講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一個念頭是一個法界,一個生滅就是一個法界,像我們看電影的底片一樣,每張底片就是一個法界,那是一個念頭。那個念頭才生就滅了,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你才曉得「一切世間」的意思,無量法界。
科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之間不同維次空間怎麼來的?妄想生的。科學家說得很好,從理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的,是無限的。而實際上,現在科學家他們的探測,已經知道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確實有十一種存在,理上講是無量無邊,這個跟大乘經教裡講得很接近。我們知道這些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就用什麼樣的想法。你要是過菩薩的生活,法身菩薩,純善無惡,「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夾雜」,你就離一切苦,受一切樂。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沒有別的,就是那個境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懂得斷惡修善,而且都達到純善無惡,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我們念佛的同學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懂這個道理。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是沒錯,這是總的原則,總的綱領。你現在年紀輕輕,你還有能力為社會服務,你還有能力護持正法,你現在也不為社會服務,放棄了,也不護持正法了,回到家關起門起來念佛,你能往生嗎?你想想能不能?佛在經上怎麼說的?《無量壽經》好好去讀。《彌陀經》,這是我們一般淨宗同學的日課,你每天一定要念的,《彌陀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你懂不懂?佛在經教裡面常常念著「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具足這個善的條件?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講得很多,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面兩句落實在《弟子規》,後面兩句落實在《十善業道》。試問問你,《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你做到沒有?你要沒有做到,你不是善男子,你也不是善女人;換句話說,淨宗是大乘,大乘你沒有分。孝親尊師是修行的根本,儒的根本在此地,佛的根本也在此地,沒有弟子規你哪裡會有十善業道?你要真有十善業,弟子規就圓滿了,你要真修!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上善,你能去得了嗎?第一條具足了,再提升到第二條,第一條念佛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第二條要是做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方便有餘土。第三條是大乘福,如果你都具足,你都修成功,「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自行化他,生實報莊嚴土。
我講《觀經》、我講淨業三福,講了很多遍,講得很詳細。修淨土的同學這是基本的常識,你都不知道,你念一輩子「阿彌陀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在一種特殊情形之下,你所處的環境非常艱難,障緣很多,你沒有機會為社會服務;很想為社會服務,沒有機會,沒有機會護持正法,這個可以。你不是沒有心,不是沒有願,而是緣不足,條件不具足,這樣念佛行!如果有這個條件,你不去認真學習,你要逃避現實,這個不可以的,這種存心是不能夠往生,這我們要曉得。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教,經典上常講的道場,什麼是道場?講經說法的場所叫做道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道場有沒有建築物?沒有!什麼是道場?佛在一棵大樹底下坐在那個地方,學生圍繞著四周圍,聽佛講經說法,有問題提出來研究討論,那個地方就叫道場。道場沒有固定的,天天搬的。到後來這些國王大臣護法,他們提供園林、房舍,可以遮避風雨,可以長時間在這邊講經,就形成我們現在觀念當中的道場,道場是天天在教學的。
佛法傳到中國來,當然第一個重要工作是翻譯,譯經這個地方是道場,經翻譯出來之後要講解,要依照經典教訓來學習,這個場所叫道場;在中國稱之為寺院庵堂,它是教學的場所,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目標是對現前這些活人,不是為死人服務,跟學校一樣,它就是學校。學校裡面有老師上課,除老師之外,還有很多工作人員,我們現在學校有教員、有職員。你說學校沒有職員行不行?沒有職員不行。所以我常常講,教員是弘法,職員是護法,弘護是一體,護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一樣大,一絲毫差別都沒有。
我常常用鐘錶做比喻,鐘錶的功用是什麼?報時的,報時就是兩根指針,我們一看指針,曉得現在是幾點幾分。那兩根指針就好比是教員,他們是在台面上講經說法的;職員呢?職員是裡面這些機器,少一顆螺絲釘,它報時就不準了。所以裡面的那些齒輪、那些螺絲,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道場裡面的職員、義工,義工就像裡面的螺絲釘一樣,少一個都不行。這個團體上上下下所有一切人、工作人員,都是護持正法,都是弘揚正法,你說這個工作我們要不要做?這就是服務大眾,大眾來聽經的,來服務他;護持正法,使如來正法永遠傳流下去,不至於斷滅。這種工作叫積功累德,積功累德第一殊勝就是這樁事情。
可是我們現在道場義工很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在道場上,我們做一份工作,一定盡心盡力把它做好,使一切人進入這個道場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得法益。這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面「隨喜功德」,你能懂這個意思嗎?像一個鐘錶一樣,指針那是功德,裡面所有的機器,所有的齒輪、零件、所有的那些螺絲,都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跟那個指針的功德一樣大,它是一個整體的,不一定要我們自己上台去講經,我們修隨喜功德跟上台講經沒有兩樣。你看蔡老師每天上台講五個小時,很辛苦,我們修隨喜功德,沒有他那麼辛苦,功德一樣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你就曉得,積功累德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圓滿,都可以做得很好。可惜的就是你不懂,你不知道怎麼做法。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寶首菩薩偈頌第三首: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一首「田種生芽,喻能生者。田喻業,緣也。種子喻於識種,因也。此二相待無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於後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我們看到此地。佛用農田耕作來做比喻,這個比喻也很好懂,『田』是田地,耕作一定要有『種子』,種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能生芽,種稻長出稻米之芽,種豆長出豆芽,種果樹,種子就生出樹苗。縱然是同一種,我們講稻米,同一種,這個種子撒在田裡,種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每一粒種子都會長成一個芽,都生出芽來。
或業性,『業性亦如是』,這個裡面,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用一句話說明,說這個現象,這句話就是「法爾如是」。《楞嚴經》上說得清楚,佛不說因緣生,也不說自然生,佛說法爾如是。法爾,接近自然,不是自然,所以佛在《楞嚴》上常常講「非因緣,非自然」,業性本來如是。最重要的是要破我們的疑惑,因為疑惑一定會生妄想分別執著,生妄想分別執著,你對於事實真相永遠疑惑,永遠不能夠明瞭它的真相。只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相就在面前,一絲毫隱瞞都沒有,這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
覺悟的人怎麼說?他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是。尋師訪道是想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搞清楚,到處去請教,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到處去請教,為什麼?這個疑團沒破,諸法實相究竟是什麼,不明瞭。開悟之後,原來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我們看清涼大師在這裡說的比喻,田種生芽比喻能生,田比喻作業緣,種子比喻作識種。阿賴耶識裡含藏著習氣,這個習氣也叫做種子,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就好像植物的種子一樣。我們稻米的種子就像阿賴耶識裡頭的識種,田地是緣分,如果把它種在田裡面,它自自然然就會生芽,生芽是果報,果就現前,所以因、緣、果。
「此二相待無性」,這個二就是業因跟業緣,像種子跟田地,都沒有自性,所以不相知。由於不相知它才能生「後有苦芽」,什麼叫後有苦芽?實在講,世尊是舉這個比喻說我們這些六道眾生,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苦。後有,後有是講果報,你看有因、有緣,後面就有果,只要不出十法界就沒有真正的樂,所以這個果報稱為苦,苦芽,惑、業、苦,迷惑、造業、受報。『自然能出生』就是果報,這個道理世尊在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常常講,為什麼常常講?這裡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聽眾裡面常常有新來的,新來的聽眾他初聽,以前佛講經他沒聽說過,重要的這些事跟理,佛就不能不說。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常常跟隨佛的這些學生也要常常講,如果不常常提示,眾生業障深重,非常健忘,常常把這個要緊的事情忘掉了。另外還有,雖然明白這些道理,境界現前自己做不了主,依舊被煩惱習氣牽著走,所以就不能不常說。
佛法如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亦如是。古時候聖賢教人,所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個百、千就是重複,不斷的要重複。現在有科學這些技術這麼好的工具,我們要善於利用。教與學,世出世間法所說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貴以專」,佛家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容易開悟。悟要怎麼開?諸位一定要曉得,悟是從定裡面開的,所以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千經萬論皆如是說,你還懷疑嗎?
一部經,在中國古時候,一生就學一部經,往往大徹大悟,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你受持一部經,我們淨土有五經一論,你受持一種,你天天讀誦,天天思惟,天天依教奉行,一生決定不改,這個人就很可能開悟,悟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亂,淺的是事一心不亂,成就了,不能搞第二部。古時候有人相信,有人依教奉行,現在這個世間恐怕找不到了,我們沒聽說過,一部經。
佛法的教學跟世法不一樣,一門就是持戒,為什麼?你不再貪圖其他的,你統統都放下了,持戒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選擇了一門,一門什麼?你心定了,千經萬論他也不想去沾邊,就這一部夠了,沒有第二念頭,久而久之豁然大悟。這一悟怎麼樣?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法門通,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事一心不亂也通,不能全部通,通了一部分,到理一心時全都通了。世間教學講「貴以專」,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不同於現在的學校。
你學一門要不要參考書籍?不需要,參考書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們想想對不對?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這個說法,那個人那個說法,到底哪個對,我要跟哪個學。中國人講師承,印度人也講師承,師承什麼意思?跟一個人學。我在台中,李老師很慈悲,我是以他為師,他老人家不敢承當,替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印光大師。他說我們是同學,我們都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你天天讀《文鈔》就天天接受印光大師的教誨,專修淨業。
我學《彌陀經》,我聽老師講《彌陀經》,我非常用心的來聽講。《彌陀經》講完之後,老師還當著我們同學對我讚歎(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他得利益了」,指著我,「他得利益」。確實,我聽他老人家講《彌陀經》,我看古德的註解,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還有兩本註解,兩本註解都註得不錯,我都收起來做參考,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以後我又學一樣東西,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你們同學都知道,這我都講過。我講過《疏鈔》,講過《要解》,我就守著這麼個小圈圈,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專修《彌陀經》。
我對於蕅益大師的《要解》佩服得五體投地。在那時候我常常講,我自己沒有道場,沒有常住的地方,所以我被環境所逼,哪個地方請我,要求講什麼經我都答應,不能專。如果說我在早年,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專門道場,我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跟諸位說,我就專講一部經,我不會去講兩部經。來跟我學的,無論你跟我多久,我們共同學習就是一部經。緣!有因沒有緣不行,因遇到緣才能結果。
所以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小道場,而且我們有幾個小講堂,我建這些小講堂幹什麼?便利於我們的同學,你要是專攻一樣的話,你有幾個同參道友一起喜歡學這一部的,你們天天在這個講堂。我們這是淨宗學院,淨宗只有五經一論,六個講堂夠了。一個講堂一種,喜歡學哪一部的進哪個講堂,各個有成就,這個學院真正是個正統的教學。如果對大眾講,我們有大講堂,自己平常修學用小講堂,志同道合的幾個人,對某部經論有興趣;有興趣就是過去生中有緣,這一生當中再加強,他就會結果。
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念多少年,考試及格,你就算畢業,你學到一點技術能力。佛法不是,佛法在淨土宗,淨宗修學的成就有上中下三等,下一等的,功夫成片;中等的,事一心不亂;上等的,理一心不亂,這三個等級統稱一心不亂。淨土宗的成績是從這個地方講的,你得一心,契入淨宗的境界,你在這個地方得念佛三昧,真正嘗到法味了,法喜充滿。隨著你的功夫,你的智慧不斷增長,其他法門逐漸也通了。通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學?功夫成片的時候,你是才得念佛三昧,功夫很淺,如果要學多了的話,可能你這一點小定功很容易失掉。到事一心不亂,算是稍稍有了把握,得定了,不太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轉,可以涉獵。真正進入理一心不亂,那就像龍樹菩薩一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完全通了,理一心不亂,這些菩薩給我們做的示現,真實教誨。怎樣快速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過於修戒定慧,捷徑!真實成就。
也許有同學要問我:你蒐集這麼多經論,放在這兒幹什麼?不但佛法,還有不少是世法。我蒐集這麼多東西不是我要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少數,有幾個人知道。現在是亂世,唯恐這些東西失傳。古時候,你看北京房山石經你就知道了,古人唯恐這些東西失傳,把它刻在石頭上,埋在深山裡面,希望後人有緣能夠發現,傳之於後世。那時候都在動亂的社會裡,怕東西喪失。可是那個工程太大,多少人工作,時間差不多將近一千年,這一部完整的石刻的《大藏經》。我們看了非常感動,那個工程真是不亞於萬里長城,你看古人對於文化保存、珍惜的用心。但是如果當地發生一個大地震,那全毀掉了。
最好的方法,現在印刷術進步,大量的印,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這個世間無論怎麼樣動亂,這個法寶會喪失,總有地方保存,比那個石經還要可靠。所以我們,包括計劃當中,我們印《大藏經》,因為有些本子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沒有辦法用。早年台灣跟日本沒有簽版權的協定,台灣印刷廠曾經印了《大正藏》,我們附印,他印一千套,他來找我,我印四百套,他印六百套,好像印過兩次,兩次就是我們印了八百套。以後我們印《龍藏》,《龍藏》現在一千套出來了,明年還有一千套,這個明年就是今年,我們現在出來的是去年的,零四年的一千套,零五年有一千套,零七年有兩千套,所以我們印四千套。加上過去這個八百套,我們自己印的是四千八百套。這當中,在我們沒有印經之前,我們還買了幾百套,那個多半都是贈送給大陸,大陸的多,在海外比較少,我們送了大概也有五、六百套。這是我們從贈送《藏經》,我們的總數超過五千套,能夠放五千個地方,這我們心就安了。這個世間不管怎麼樣的動亂,總會有地方保存;這個地方也算是保存的一個處所。
所以你們喜歡看的,供養給你們去閱讀,你們不看的,珍惜好好的保存,為後代著想,希望正法久住世間。我們自己修學最重要的是成就,學教,目標要定在大開圓解,學淨土,一定要定在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這才算是真正成就,絕對不是廣學多聞,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廣學多聞對於自己沒有真正的利益。
這首偈,清涼大師後面註解還有兩句,「亦本識為田,名言為種」,這是第二個說法。《鈔》裡頭我們念一念,「田喻業緣者」,這前面所說的,「即六地經云,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所覆,愛水為潤,見網增長,我慢溉灌,生名色芽」,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實在講,這是講六道眾生。前面「田喻業緣,種子喻識種」,這個註解是註前面這一段的。「六地經」就是《華嚴經‧六地品》,這在後面,我們還沒讀到。業比喻作田,識是種子,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業習種子。阿賴耶裡面習氣種子是因,現在造作這個業是緣,田是喻緣,因緣一合,它就會起現行,果報就現前,善就有善業,惡就有惡業。
《鈔》裡面說得更詳細,「無明所覆」,覆是蓋覆了真性,我們沒法子見性。六道眾生煩惱、習氣做主宰,妄心做主,無明是妄心;真心就明了,明心見性,真心就是心性,是光明的,是沒有染污的,是清淨的,是具足無量智慧、德能、相好。我們今天自性、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什麼原因?無明蓋了,把它障礙住,雖障礙住,要曉得,前面第二首偈我們讀過,自性沒有失掉。無明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像鏡子裡面的影像一樣,我們著了相,而把明鏡忽略掉,沒有想到本淨。像我們看電視,整個注意力都注意到螢光幕的畫面上,就沒有注意到螢光幕。螢光幕如如不動,從來沒有染污,真正清淨;螢光幕比喻能現的心性,影像是所現的幻相。幻相的根是什麼?幻相的根就是無明。
「愛水為潤」,你看這裡說個愛,說個見,說個我慢,這正是末那識,我執,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愛、我見、我慢,無明是什麼?我痴,這裡所講的就是第七識末那,末那是染污。染污的相是什麼?就這四種相,無明,愚痴!我痴;我愛;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執著有個我;我慢,只要執著有我,我總比別人強,別人總不如我,我慢就生起來。儒家也知道,你看《禮記.曲禮》裡頭就講「傲不可長」,就說明儒家曉得。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不是現在學的,這四種東西都是與生俱來的,痴、愛、見、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就「生名色芽」。名色諸位能不能懂?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就是我們這個身。為什麼叫名色?他來投胎,投胎的時候,這是個胚胎,還沒有長成人的形狀。但是他是活的,這個胚胎是活的,他有精神,他有物質,就稱之為名色,十二因緣裡面講的。名色就是來受胎,就是投胎,我們一般講投胎,在母體裡面,這時候不能叫他做胎兒,他還沒有形成人的樣子,所以稱之為名色,名色是芽,剛剛生芽。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註解,「謂」,謂是假說、假設,「若不造業,識不成種」。所以種是什麼?種是造業,你所造的,前面講的,業有善、有惡、有無記,業總共講的這三大類。只要你造作,業習就在阿賴耶裡頭落這個種子,種子不是物質,沒有形相。每個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起心動念就造業;起一個善念,造的善業,起一個惡念,造的是惡業,要小心謹慎!只要造業,阿賴耶識裡頭就落種子,這個種子我們常常講印象,決定是有,有這個印象。印象很淡薄的時候你忘掉,有可能,雖然你忘掉,它並沒有消失,無意當中也會起現行。譬如人作夢,你為什麼會作夢?夢中所現的那些境界,全是阿賴耶裡面的習氣,遇到緣起現行。那個時間比較短,我們現在得這個身體,這一生時間比較長,這個長我們一般講相續相。而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說不是相續,是遷流,那說的意思說得更深,我們不太好懂,說相續我們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要緊是不造業,不造業可不容易,什麼人不造業?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了,他不造業。六道凡夫造染業,四聖法界造淨業,所以十法界裡面都在造業,染淨不相同。不造業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真淨,十法界跟六道是相對的染淨,這個道理我們懂。我們現在能不能不造業?不能,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嗎?起心動念就造業。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無量劫來的習氣,想斷斷不了,這是為什麼出不了輪迴的第一個因素。佛教我們出六道輪迴,先不要做惡業,不要造染業,你造善業、造淨業,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頭沒有苦報,為什麼?他是善業,他是淨業,所以他沒有苦報,也就是說,苦苦、壞苦、行苦他都沒有。可是他還要不斷向上提升,把善業、淨業也不去執著,不著相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就是帶業往生。真正在這一生當中,你看我們的善惡習氣都沒有辦法斷,那叫帶業,帶什麼?帶善惡習氣,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緣太難得太難得,彭際清居士講「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遇到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下碰到了。如果你能夠認識,你能夠抓緊,你這一生成就,這個成就比阿羅漢、比辟支佛、比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高明太多!你從六道裡面超越,不是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你想想看,我們要不要徹底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你要說,要多長的時間薰修?《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還有例子,《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有這個例子。由此可知,我們真正要想求生淨土,有足夠的時間,不遲,要把握住!所以有人來啟請,希望我能夠把《彌陀經》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能夠提早講一遍。也就是說我們的《華嚴經》暫時停講一、兩個月,這一、兩個月的時候講一、兩部淨土經,也未嘗不是好事情,尤其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往生淨土比什麼都重要。可是往生淨土有往生淨土修學的方法,這一定要很正確,不能錯會了。錯會了怎麼樣?盲修瞎練,不能成就,有正確的修行方法。這個我可以考慮。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