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七一卷) 200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71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地神第八句:
【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
清涼在這一句,為我們說明的是「長行,一言盡攝無餘。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看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樣的境界,當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才有這樣圓滿的德能。說到如來果地,也就是說到我們自己的自性,在這部大經裡頭在在處處顯示當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如何能夠圓滿現前起用?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標,也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學佛不能夠把方向目標訂在這個地方,實在是錯了。
菩薩的德號『寂音悅意』,「寂音」是講的稱性,「悅意」是講的攝受眾生,能夠令一切眾生都滿意,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樁事情,佛菩薩能做到。如何能夠令一切眾生都滿意?他這個音不是別的音,「寂音」,是從清淨寂滅裡面發出的音聲,才能令一切眾生滿意。清淨寂滅是性體,《仁王經》上講五忍菩薩,最高的層次是寂滅忍,下品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寂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寂滅忍是究竟的佛果,大乘經上也有稱為妙覺位,《楞嚴經》上稱妙覺。在這個時候,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言音,都叫做寂音。因為令一切眾生悅意,所以菩薩修學的法門,『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從法門裡面來說,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菩薩是語言學家,古今中外的語言他都能夠通達無礙。
『普攝持』,「普」的意思是平等的攝持。對象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當然指的是九法界眾生。讀《華嚴》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些字樣一定要懂得,它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要怎麼學法?「攝」是攝受,「持」是保持,攝受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交往。我們與一切眾生交際往來,也就是今天所謂人際關係,這種良好關係要能夠永遠保持而不喪失,這可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但是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古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說明三個關係。天時就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談到的,佛教我們什麼東西?我常說佛法教導我們三樁事情,第一樁事情就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樁事情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樁事情是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就是天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就是地利,人與人的關係就是人和。三個關係哪個關係最重要?人和最重要。但是那兩個關係不能夠疏忽,疏忽了也不行。實際上講這三個關係是同等的重要,同等重要裡頭人和擺在第一。真的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了,說老實話天地鬼神看到都歡喜;人與人的關係搞不好,天地鬼神看到厭棄你,討厭。天災人禍怎麼能避免?這個事情多麼重要。
所以在佛法教學裡面,這是課程的重點。佛教菩薩四攝六度,四攝是攝受,六度是保持。以大菩提心來從事於這樁事情,那就是「普攝持一切眾生」,不僅是「言音海」,世出世法無一不普攝受。所以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最低限度要學會攝持,這個太重要了。真正要做,菩薩名號「寂音悅意」,那個寂好。實在講,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煩惱習氣,一個人要想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談何容易?甚至於在我們感覺當中連佛菩薩都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僧團裡面還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常常鬧事,擾亂僧團。僧團外面有六師外道,對於世尊的教學未能完全了解,於是有意無意也會造成一些障礙,哪能令人都滿意?最明顯的魔王波旬,處心積慮要破壞佛法,這個「悅意」太難做到了。
但是「寂音」真的能把這個事情處理得圓滿,寂音是心裡面一念不生,寂靜的狀態這是真心,真心的本體。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心現的,從心現我們能夠體會這個悅意的意思,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學習,要把它落實,那我們的受用真的是無量無邊。先不說他受用,說自受用,必定能夠證得無量三昧,這是諸佛菩薩修學的。那就是要保持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永遠保持平靜,回歸到寂滅。保持寂滅,這是我們做學生的時候應當知道用功的。這樣的心,修學四攝六度,就如菩薩摩訶薩一樣,平等攝受一切眾生。如果要能夠永遠保持,那是需要高度的智慧,真實智慧、善巧方便這才能做到。
說到四攝法,我們不能不略略的提一提,雖然常說,常說我們沒有落實。四攝法,頭一個是布施,六度頭一個也是布施,它的意思不一樣。六度裡頭的布施,意思深廣無盡;四攝法裡的布施,意思沒有那麼深,也沒有那麼廣。簡單的說法,人與人之間往來交際,以什麼為最先?四攝法裡頭「布施」,那我們就明白了,這個布施原來就是講的送禮請客。人與人往來,送禮請客是最先,我們可不能忘記。初交也許你會記得,我們初認識一個朋友送個紀念品,彼此交換一點禮物。人與人之間交際,社團與社團之間的交際,譬如我們佛教團體,我們跟其他團體往來,或者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國家與國家當中的外交、交際,不能忘記送禮。外交禮節是一個專門的功課,這一點大家重視了,但是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往來疏忽了,跟外交禮節是同樣的重要。
我們看古時候朋友之間,許許多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我們好的榜樣。那些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都有常禮。這個常禮一定要遵守,不能失禮。禮尚往來,這個尚是崇尚,禮的精神是崇尚往來。往來要密切,要常常往來,交情才厚,彼此了解才深,才真正達到第二個「愛語」、第三個「利行」、第四個「同事」。人與人之間不能不常往來,常往來什麼事都沒有了。由此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人與人當中的誤會怎麼產生的?不常往來。不常往來一定造成互相猜疑,猜疑常常猜錯了,做了錯誤的判斷。同樣道理,我們宗教與宗教之間,再擴大國家與國家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常往來必定就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一處要常往來,不可以不往來。
菩薩他修的法門特別重視這樁事,可以說「普攝受」就是講的常往來,就是講的交際,這裡面可以化解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人與人之間沒有誤會,就不至於產生爭鬥,不會發生戰爭。人與大自然也能常往來、常常關心,減少許許多多自然的災害。人與天地鬼神常往來,就能得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神聖冥顯的加持。冥是暗中加持,顯是明顯的加持。他的生活當然幸福美滿,這是肯定的。第九句:
【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燄雲普遍,令物離垢為性」。這句話不太好懂,燄是火燄,它表智慧,因為它都是放光的;唯有智慧光明,能令一切眾生遠離垢污,垢污就是染污。令一切眾生,清涼這裡註得好,「離垢為性」,解釋這個地方「離垢性」,他修的法門是『得充滿佛剎離垢性』。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離垢性是真實智慧,什麼時候我們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確確實實充滿佛剎,這個佛剎不是一佛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無不充滿,這才叫離垢性。由此可知,「垢」就是指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自性般若光明現前,轉煩惱為菩提,這才是真正的離垢為性。
『妙華旋髻』菩薩,德號裡面「華」表修因,「妙華」。在大乘經裡面有《妙法蓮華經》,那是一乘圓教的大經。在佛法教學裡面常常把華比作因,植物先開華後結果,華如果開得好,我們就能夠預知果結得好,這一年果實一定豐收,所以華代表因行。華指什麼?通常是指六波羅蜜,從六波羅蜜來看,這個離垢性就很明顯了。布施波羅蜜,能離慳貪垢穢之性,慳貪是垢穢;持戒波羅蜜,能離惡業垢穢之性,這個意思更明顯、更清楚了。六波羅蜜是因華,大菩提是果報,果德,修因證果。我們要向地神學習,地神的心量充滿佛剎,不是將這個土地分割小塊據為己有,那就錯了,就完全錯了。
無論這個地神管轄的範圍是大還是小,在《華嚴經》上大小不二。佛家常常講「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是大能夠包容小,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很容易懂。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怎麼能夠容納須彌山?這個就不可思議了。確確實實能容納須彌山,須彌山沒有縮小,這個芥菜子沒有放大,這是不思議境界。你要是落入思議裡面,就不能相容,你就無法理解;如果你把思議統統捨掉,這個境界就現前。不能思不能議,這個思就是想,不能想;議是說,不能說。為什麼境界現前?到你不能思不能議的時候,是入了寂滅的境界。寂滅境界裡面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來去,沒有生滅,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了。真相之性如是,真相之相亦如是。說真相之性如是,我們勉強還能接受,說真相之相亦如是,我們不能接受。什麼原因?我們長時劫,這不能講時間,要用劫來計算,長時劫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起心動念全是妄想分別執著,於是這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佛菩薩偶爾跟我們談到事實真相,我們就覺得非常奇怪、非常的詫異,沒法子接受,就是這麼個道理。
現在我們要怎樣學習?學習《華嚴》大教,我們要接受這個課程。要學習這個課程,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拓開心量,心量小沒有法子接受這個課程,心量要大。我常常勸勉同學,捨棄自私自利,你才能學大乘,何況是學《華嚴》!捨棄自私自利可以學大乘,說老實話學《華嚴》還不行。說真的,有自私自利的心,連學小乘都有障礙。你看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講的須陀洹,須陀洹有沒有自私自利?小乘初果須陀洹也離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證須陀洹果。於是我們就知道,我們也是多生多劫修行,搞到眼前這個地步,什麼原因?沒有把我執捨掉,沒有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現在不但講捨,稍微淡一點都有好處。但是這個稍微淡一點,我們都很難做到,「我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了。
我常常說,說無數次了,但是還要說,為什麼?大家沒省悟過來。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確確實實有控制的欲望、控制的念頭,這個念頭不能放下,就是常講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從哪裡放下?從這裡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佔有,「據為己有」這種念頭是錯誤的念頭,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行為,與佛法完全相違背。佛陀教導我們,用什麼態度對於一切人事物?隨緣。起心動念想控制、想佔有,那是攀緣不是隨緣。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跟諸位說,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一絲毫牽掛都沒有。現前心裡頭無牽無掛,無有憂慮,你現在得自在,換句話說,你身心健康。為什麼健康?你跟法性合而一體。法性裡頭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沒有!沒有這個東西據為己有,沒有,連己都沒有。「我」都沒有,哪裡會有「我所有」?我跟我所有,凡夫有,聖人沒有。什麼叫聖人?隨順法性的人,這個人叫聖人,或者我們換句話說,隨順自然的人,這就更容易體會了。一切隨順自然,自然而然,這多好!一絲毫勉強都沒有。
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然後我們的真誠心充滿虛空法界,一絲毫虛偽都沒有。虛偽是垢穢,真誠是離虛偽垢穢之性;清淨是離染污,清淨是離染污之性,這個性是講體性。平等是離高下的體性,正覺是離迷惑的體性,慈悲是離自私自利的體性,一一都充滿虛空法界。這是什麼樣的氣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努力去學習,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搞錯了,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所以墮落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第十句: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法能攝持心行,如金剛之輪。佛則不動現世,若須彌出海。」後面這是解釋『出現』的意思。菩薩的德號,有『金剛』、有『普持』,「金剛」明顯表現出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大法,金剛般若。所以清涼大師說「法能攝持心行」,這句話沒錯,這個法就是金剛般若法門。如果修學這個法門,我們的心行自然就與法性相應。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世尊像法的時代,佛法傳入中國。而世尊的法運,正法時代戒律成就,像法時代禪定成就,末法時代淨土成就,這是佛在《大集經》所說的。佛教是像法傳到中國來,所以禪風就興盛起來,一直影響到近代。從菩提達摩把禪宗傳到中國,到惠能大師達到登峰造極,影響一千多年,所以在中國大陸看看一般的道場寺院,多半都稱為禪寺。
可是在近代有名無實,往年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教學的時候常說,他一生親近不少善知識大德,對於修禪他說得禪定他見過,聽說的那當然更多了;開悟的,他沒有聽說過,當然他沒有見過。所以他雖然是天台宗的傳人、天台宗的大德,他念佛求生淨土。天台宗的祖師大德念佛求生淨土不足以為怪,從智者大師開始,智者大師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所以天台宗的祖師大德,雖然修禪觀,「摩訶止觀」是禪,「小止觀」也是禪,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淨土。這個般若法門,隨著六祖惠能大師流通到全國,六祖是從《金剛般若》裡面開悟的。所以這部經因人而知名度大大的增長,這部經在中國就變成家喻戶曉。
《華嚴經》主地神長行第十句: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前面雖然介紹過,但時間到了,我們的話還沒有講完。因為我們看到《華嚴經》上這許許多多神眾,清涼大師註疏裡稱之為雜神眾,這些神眾幾乎全都是諸佛如來應現的,確確實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門得度,就示現哪一種法門」。總的來說不外乎弘護,弘法與護法。我們如果看出這一個事實,體會得真實的道理,自自然然就明瞭,實在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一體。會學的人在我們生活的周邊,一切人事物點點滴滴,無一不是菩薩學處。正像「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示現的,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除我自己之外,無一不是善知識,這樣才能夠一生圓滿成就。
『金剛普持主地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一切佛法輪」就是抓住整個佛法的總綱。整個佛法的總綱是什麼?他名號上講的「金剛普持」,一切佛法豈不就是指的《金剛般若》嗎?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講經有幾個大單元,這就是古大德判教「五時說教」,把它分成五個時期,這是講大單元。第一個時期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在菩提樹下,那是在定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看不到。你沒有這種定功,你就沒有辦法參與這個法會。我們想想這些神眾哪有這個功夫?這些神眾還都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有斷,天神也不行,何況這些雜神?我們知道,如果是真正的雜神他不能參加,他沒有能力參加。那就像我們人,真正是人道的凡夫,他不能參加。人道裡頭有修行的,像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可以參加。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法身大士,他具足這個條件參與華嚴法會,是極少數的人。教下裡面大開圓解的、淨土宗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都有資格參加。
華嚴海會裡有人眾,我們看到有天眾、有這些神眾。這些神是兩種狀況,一種是菩薩示現的,來教化這一類眾生的,他本來就是諸佛如來,本來就是法身大士,那他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類他本來是神眾,接受諸佛如來的教化,他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有資格參與華嚴海會,是這麼一個情形。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這些人物,你一定要知道,他們都是菩薩摩訶薩,都是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天台大師在「六即佛」裡面稱他們為分證即佛。這其中我們深深相信,絕大多數都是諸佛如來應化而來的,他們不是凡夫;示現凡夫身,不是凡夫。像晚近印光大師,我們眼睛當中看他是凡夫,哪裡知道他是西方世界等覺菩薩再來的,我們看錯了。過去一般人看布袋和尚是凡夫,他走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彌勒不但是等覺,是後補佛,下一次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龍華三會。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世尊第一個單元講《大方廣佛華嚴》,用了多少時間?經論上有說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有說三七日中,這兩個說法都有經典做根據。到底是二七日還是三七日?我們不必在這個地方去分別執著。為什麼?我們怎樣分別執著,或者你細心去考證,最後都得不到結果,而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你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就行了。什麼時候你完全了解?你哪一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事情你就完全明白了,那個時候就是所謂「得來全不費功夫」。何必在這個時候浪費精神、浪費時間?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時間用來辦道,這個要緊,也就是用來真正去辦離惑證真的這一樁大事情、破迷開悟的大事情。破迷開悟一定要斷惑證真,這樣做就對了。這是第一個單元。
第二個單元,佛對一般眾生說法了,一般眾生沒有這麼高的程度,佛要以善巧方便教化初學。這一個單元十二年,講《阿含經》,小乘經。這裡面多半講人天法門,教你怎麼做人、怎樣生天、怎樣不墮惡道。這個十二年教完了,大家有了基礎,這個十二年好像佛教的小學,小學畢業之後要提升中學,釋迦牟尼佛辦中學,中學是《方等》,方是方便,善巧方便,等是等同大乘,這是大乘法,等同菩薩。第三個單元結束之後,就進入第四個單元,第四個單元是佛法的中心,講般若;我們怎麼知道?在時間上講最長。《阿含》跟《方等》加起來總共二十年,二十年當中辦小學、中學。現在辦大學,大學講般若,般若講了多少年?二十二年。最長的一個時期,換句話說,最大的一個單元。最大,時間用得最長,我們就曉得,這是世尊出現在世間教學中心的單元,最重要的單元。現在中文《大藏經》裡面,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經》,比《華嚴》分量多,總共六百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裡頭的一卷。這一卷是因為惠能大師是在這一卷經裡面開悟的,也是因人、事把這一卷經的知名度提高了。般若講完之後,最後一個單元《法華》、《涅槃》,《法華》是八年,《涅槃經》是一日一夜,一天,那是世尊最後的遺囑,佛就示現入滅了。這四十九年所說的,四十九年般若佔二十二年。
金剛地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佛法輪」,他所學的是圓滿的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他沒有不修學的。地神是護法神之一,是護法神裡面的大神,主要的大神。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提供道場,道場是土地。古往今來我們要建立一個道場,首先要有土地,提供土地、提供道場,這個人是地神,最主要的護法。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護法神閔公長者,他捐獻的土地,建造的寺院,很難得閔公的兒子跟地藏菩薩出家了,道明和尚。我們能夠在香港弘法,沒有地神護法怎麼行?哪裡有這個場所?在我們沒有這個道場之前,租借「街坊福利會」的講堂,那是小地神,幾個同修湊合起來租一個星期,都是屬於地神,正法才能在這個地區弘揚光大。
佛在《涅槃經》上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護法是如來第一弟子,弘法是如來第二弟子。為什麼?沒有護法,無論你是法師或者是大德居士,你再有修持,你再有智慧,你再有善巧方便,能把經教說得很好,沒有地方讓你講,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定要得地神的幫助,你才有用武之地,你才能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行、善巧方便發揮出來,利益廣大眾生。法師在這個地方教學,多少眾生得利益,都是地神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地神雖然他不講經不說法,他提供道場,護持道場,所有一切聞法得益的、開悟的、證果的,都是地神的功德,也就是都是護法的功德。所以地神護法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廣,在我們道場甚至於每一位做義工的,也都是屬於地神這一個團體的;沒有他們,這個道場成就就不能圓滿。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法師講經功德很大,是沒錯,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大的。法師講經說法就像學校裡教員上課一樣,誰去請這個教員?校長。誰提供教室?校長。誰去招收學生?還是校長。這個學校、這個教育誰辦的?校長,不是教員辦的。因此地神是金剛智慧,我們一般人不認識,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以佛門來說,寺院庵堂裡面的住持當家,就是屬於地神護法神。他護持道場就是護持正法,護持這一個地區眾生法身慧命。他自己需不需要講經?不一定,自己可以講也可以不講。自己不講,邀請外面法師來講,這就對了。如果環境許可,有這個力量,一定要懂得培養佛法繼起的人才,弘護人才,這個地神的功德無量無邊,他真的是如來第一弟子。他在這個職位上,如果自己不能夠弘法利生,又不禮請法師、大德來幫助他弘法利生,他就失職了。等於說是這個學校你是個校長,你自己沒有親自去上課教學,又不肯聘請教員,把學生的課業荒廢了,這個校長失職,這個校長有罪過。佛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後來中國佛法正規走向叢林制度,所以叢林制度就是正規的學校制度,不但在一起共同學習,還要共同修行。
佛陀當年在世,只是共學,沒有共修,修行是個人事情。只是上課的時候在一起,研究討論在一起,修行是個人的事情。叢林制度興起之後共學共修,解行並重,解行相應,非常好的制度,這是唐朝時代,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禪師他們兩個人發起的。「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立清規就是制定教學的方針、教學的計劃。教育計劃是百丈大師他老人家做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叢林制度提倡的是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實在說,我們凡夫智慧、能力、身體不能跟佛菩薩比,釋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八個鐘點的課,四十九年不休息,他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體力好一點的勉強,一天能上四堂課四個小時,要想保持四十九年恐怕做不到。我們過去看那些老法師,七十多歲體力衰了,跟大家上課,一天只能上一個小時,講經。時間太長,體力不夠。年輕體力好,雖然時間可以多一點,但是不能夠長時期保持。我也曾經每天上課八個小時,但是那個時間只能保持大概半年多,不到一年。在一般的狀況之下,大多數每天兩個小時,這對外面講經,多半是在晚上同修們有時間來聽。
現在我們是感到時間太少了,而且這些大經,迫切需要,我們是很勉強的在做,希望三寶加持。我們每天四個小時,能夠維持五年;不求三寶加持,我們體力恐怕也沒有辦法支持。因此,叢林每天八個小時上課怎麼辦?就不是一個老師教,他請很多老師就像學校上課一樣。這個老師在叢林制度裡面稱為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個人,可以請好幾位,可以教不同的科目,但是在和尚主持之下。和尚擬訂教學的計畫,科目雖然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不會亂。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否則的話怎麼樣?就變成雜修,那是有害無利。每一個老師講的不一樣,教你走的方向不一樣,這個老師教你走東,那個老師教你走西,你到底往哪裡去?這個問題是住持和尚的事情。哪些課程是他安排的,哪些人來教也是他請的,完全按照他的主意、按照他的理想去做,這樣就不錯了。
這一樁事情,我們過去在台中「慈光圖書館」,這個道場是李炳南老居士創辦的,他是第一屆的館長,我正好在那個時候追隨他老人家。「慈光圖書館」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那是短期的,利用寒假跟暑假,大專學生放假的時候,有志研究佛學的,特別為他們開個班。一般時間都是兩個星期,最長的一次是四個星期。這個班裡面總共開了六門課,這個課程是李老師自己決定的。前面兩門課是介紹佛法,也就是講我們今天所謂是「認識佛教」,佛教到底是什麼,你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他老人家自己編了一個講義《佛學概要十四講》,這個課程的時間是十四個小時,十四個小時為學生介紹什麼是佛法。另外也要從經典裡面選擇一部,也是包括大小乘教義的。學生時間短,只有十四天時間,一天上課八個小時,因此也不能夠選大部經,他選擇《八大人覺經》。這裡頭八條,前面兩條是講小乘,後面六條是講大乘,大小乘的教義都有了。這是選這一部經典給初學的人介紹佛法,這算是第一個單元,有兩門課。
第二個單元是解門,解門也選擇兩部經。佛法裡面講佛學的,我們一般學生他總歡喜研究佛學,研究佛教的道理,佛法的道理也是深廣無際,但是總不出兩門,這兩門是般若、法相,法相也叫唯識,於是在這兩門裡面選一個代表的經典。般若是性宗,性宗裡面就選《般若心經》,相宗就選《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還是太長,他老人家依《百法明門論》編一個表解,講大意,把時間縮短。所以解門裡頭兩門功課。解門之後還有行門,行門非常重要,特別給這些大專同學初學佛法的時候,對他們強調行門的重要。在行門裡面也選擇兩部經典,一部是《佛說阿彌陀經》,專修淨土;另外一部選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可以通一切行門,最後也指歸淨土。李老師精心設計的,他設計課程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天天在想。課程設計好之後,選老師,哪一個老師講哪一個課程。這裡面兩個課程他自己講,《佛學概要十四講》他自己講,《佛說阿彌陀經》他自己講。其餘四個課程請四個老師,這四個老師都是他的學生,這就好辦了。不管講什麼決定是一個方向、一條路,這就對了。
所以古時候叢林裡面首座和尚,什麼條件啟請?一定是本宗。和尚設計的這些課程、主講這些課程的人,不能跟教學主要目標分歧,那就錯了,那教學的效果就完全失敗了。所以和尚找哪些人來教?決定是找自己的學生。自己學生怎樣培養出來的?在從前並沒有佛學院,是平常講經的時候看看有能力學習的這些年輕人,選他們出來複講,叫複小座。和尚講兩個小時,明天就讓學生重複講這兩個小時,所有講經的法師都是這樣學習出來的。這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學一家之言。這樣學出來,當然不會有問題。雖然開許多經論,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你不會錯亂,這就對了。假如上課的老師知見不同,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佛學院雖然多,我也曾經教過佛學院,有實際上困難,學生在佛學院讀書無所適從。那就是什麼?老師來源不是一處。這個老師不是跟一個人學的,於是思想、見解、修行方法,各個不相同。都說自己的好,別人都不如自己。所以學生聽了之後,莫知所云,無所適從,這種教學是失敗的。
這是自古以來,至少是一千五百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古代佛法的承傳是師承。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培訓班前面四屆是我教的,第五屆我就讓老學生(前面四屆的同學)教新的學生,教得很成功。第六屆我就想,可以多設幾個科目,還是讓我們自己的同學來教,就不會錯。多設幾個科目,但是參考資料一定要用我講經的錄像帶、光碟,你就不會出問題。老同學有基礎、有根底,只要依循這個規矩,你會成就,你教學會成功。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離開老師?就是不受老師的約束、不受老師的影響?一定要到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就出師了,我們現在人講畢業了,你可以自由發揮了。如果你不到這個程度,你要不守老師的規矩,很容易出錯誤。那個出錯誤自己要負責任,佛門裡面常說「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把經講錯了。我依照老師的意思來講,講錯了,因果老師負責,我不負責。這個道理要懂。
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提醒我,我遵守李老師的規矩十年,十年之中決定不違背他老人家的教誨,決定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說老實話沒有一絲毫創新,沒有!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李老師他要求我五年,我自己感覺到五年不夠,我向老師報告,我再延五年,十年!這個根底才打下去。十年之後我才涉獵其他的經論,才讀古大德的註疏。最初十年之內,就遵守李老師的教誨,講許多經用李老師他的那些綱要,他都把它做成表解。現在諸位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裡面你能看到,大概好像有三冊,是他往年講演、講經的那些筆記。他的筆記多半是用表解的方式,我完全遵守,這是做學生的態度。
我這一生講經,說實在話我沒有李老師那麼勤奮,李老師準備統統寫成筆記,我沒有做這個工作。所以在過去,錄音錄像之前,你沒有聽到你就不可能再聽第二遍。自從「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我們自己才有錄音、錄影的設備,但是那個時候的機器、技術都比不上現在,但是也可以做為初學的參考。我自己所以不做這些筆記,實在講也是受李老師的影響,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不准我寫筆記。原來我也寫筆記,次數不多,被他看見之後,他告訴我:「你不要寫,你寫這個有什麼用?」叫我全神貫注聽講。而且教我聽講的方法,不要聽他的言語,聽什麼?聽意思。他跟我講,古人會聽的聽「教理」,一聽道理明白了,悟入了,這是最上乘的。為什麼?教理通一切經論。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聽「教義」。教義就是可以通跟我所學相關的這個經論,通一部分,不是學一部只會一部,那個學得很辛苦。所以他不讓我記筆記,我也就把筆記放下了,一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寫筆記的興趣,興趣被他打掉了。當然這是根性不相同,你們同學做筆記我並不反對。
這是講「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我們從這裡深深體會到地神護法。要曉得哪些是地神?我們自己是不是在地神的地位?我要怎樣護持?我要怎樣弘揚?弘護一體,正法住世,佛法就復興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