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四七卷) 2002/3/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47
諸位同學,接下去我們看經文: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這兩句是「內外含容」,解釋大定名稱當中的「藏」字,如來藏身,解釋這個藏字。這也就是「依正含容門」,內外含容一對,說明「內含因果智力,外令塵容法界,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大意。『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這是內含,佛是果,菩薩是因,清涼大師講「內含因果智」,外面能令「塵容法界」,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為什麼微塵能夠容法界?清涼大師在這裡說得很好,「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性沒有大小,性沒有內外。這兩句共成一門,這一門就是一對,這一門叫「依正含容門」,這一對就是「內外含容對」。這些真實教誨,我們讀了之後,不能夠麻木不仁,難道一點點感動都沒有嗎?經文真的是字字句句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自己不是別人,宇宙是自己的依報,人生是自己的正報,《華嚴經》沒有講到自己之外。這個意思一定要能體會,體會得才得到真實的受用,恢復自己本性的德能,正知正見、正念正行,我們在一生當中不至於犯過錯。
這一句跟我們講的智慧是什麼智慧?解脫之智,佛果地上的解脫、菩薩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解脫。解是對煩惱講的,煩惱,《華嚴經》裡面講的好懂,妄想分別執著,好懂。妄想就是一般大乘經教裡面講的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講見思、講塵沙、講無明不太好懂,講妄想分別執著好懂。定,諸位要記住,能伏煩惱,智能斷煩惱,所以你有定,定不開智慧,那只是伏而不是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因定開慧,你的智慧開了,煩惱就斷了。其實告訴你,煩惱並沒有斷,煩惱轉變了,智慧一開就轉煩惱為菩提,煩惱變質變成菩提智慧。煩惱沒有了,所以叫斷;轉變成菩提,所以叫生。六祖惠能不是講嗎?「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他對五祖說的。他為什麼能夠?我們在經教裡面得到這個訊息,知道這個道理,他的定起了作用,定生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智慧開了。智慧開了,這三種煩惱他都轉過來了,轉見思為正覺,轉無明為正等正覺,他轉過來了。所以叫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沒有生死,只有涅槃。
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滅。生死是生滅,轉生滅為不生不滅,你說這個多自在!什麼是定?說個老老實實的話,淺而易懂的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定了。你為什麼不定?你心裡頭有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心裡頭有事,你哪裡來的定?沒有定。我們要想得定,這個定是什麼?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定不是叫你天天盤腿面壁,不是那個意思,盤腿面壁是沒事情幹,跟一切眾生沒有緣。佛家不常講嗎?「佛不度無緣之人」,跟眾生沒有緣,那怎麼辦?可以盤腿面壁。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這個法跟人沒有緣分,所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找到一個傳法人,找到一個知音。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有緣,有緣就得要接引眾生,雖接引眾生還在定中,跟面壁沒有兩樣,你能體會到這個境界嗎?他的身為大家服務、為眾生工作,忙得不亦樂乎,他的心如如不動,他的心一絲毫掛礙都沒有,跟達摩祖師面壁沒有兩樣。只是身的造作那個形狀不一樣,心沒有兩樣,確確實實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真功夫!
所以有緣,儒家常講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什麼意思?為天下眾生服務,盡心盡力。沒有緣的時候獨善其身,為什麼?你想替人服務人家不要、拒絕,那就是達摩面壁,獨善其身。面壁也是示相,也是做出給大家看。他做什麼樣子?做放得下,做出身心世界一塵不染,他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誰能看得懂?慧可看出來了,接他的法;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看不出。所以無論是動、是靜,無論是自行、是化他,沒有一樣不是示現正等正覺的形象。這種形象,世間人愚痴看不出來,諸位要曉得,還有九法界眾生,眾生愚迷,九法界裡頭依舊是有聰明人,不定在哪個法界。你要問,那個聰明從哪裡來的?那是無量劫積集的善根福德因緣,他們看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種種示現,對象全是九法界眾生;我們一般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問與九法界眾生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有,你不要說是你起心動念沒人知道,中國諺語裡頭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是什麼?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有許許多多靈性比我們高,能力比我們強,千萬不要瞧不起祂。
動物有靈性,植物有靈性,山川大地有靈性,天地鬼神那就更不必說了,一切依正莊嚴這裡面跟我們人類是相似的、差不多的,有覺有迷。像我們人當中,有一些人有很高的覺性,有一些人非常愚痴。動物裡頭有,動物裡頭有一些靈性高的,甚至於高過我們人類,不是沒有。植物裡頭也有高靈性的,我們蓋房子,砍了一棵樹,有樹神,樹神來跟我們溝通。我們在這個地方做地基之前先去灑淨,這就是鬼神跟我們溝通。灑淨這個儀式他們從來沒見過,非常陌生,他們喜歡什麼?喜歡祈禱。那以後我們要是興建工程,我們兩種都做,先祈禱後灑淨。砍這個樹的時候,把樹移走,樹神要求,三天前我們給這棵樹祭祀,祂說三天時間太匆促了,希望能夠提升到一個星期,好!我們知道澳洲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習俗、他們的動作都很緩慢,這個地方地大人稀,人有福報,沒有競爭的心,知足常樂。所以你看他們所有動作都很緩慢,要樹神搬家要七天前通知他,他說三天前他們感到太匆促了,合情合理。
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受到當地人的歡喜,要受到當地鬼神的擁護,我們身心才安穩。你們住在這個地方的人身心不安,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九法界眾生的體驗相當深刻。我的工作沒有別的,就是在攝影棚裡面講經,尤其是我們選擇的《華嚴》、《法華》、《楞嚴》,淨宗的五經一論,得到九法界眾生的歡喜,也得到這些神靈的擁護。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不辜負諸佛菩薩,不辜負祖師大德,不辜負一切神靈。我們同學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學習,我們一定要放棄一切分別執著,對佛法要有信心。我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教導大家修學,你對我也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你在這個地方居住,你就有過失。什麼過失?你的時間浪費了,你的精力浪費了。到哪裡去求道?古來祖師常常指導學人,你要想你自己的學業、道業有成就,在現前這個世間,你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老師具足信心,你到他那裡去,你就有成就。為什麼?信心第一,「信為道元功德母」。你對這個道場沒有信心,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你跟他幹什麼?道場再好、老師再高明,即使是佛菩薩再來,你對他不相信,你在他會下你的時間空過了,你一無所成!
印光大師告訴學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誠敬就是對法門、對老師。誠敬從哪裡生的?從信心生的。我對他沒有仰信,怎麼可能生起誠敬心?仰是仰慕,信是誠信,我們也常講信仰,我信你我才仰慕你。信仰從什麼地方觀察?從你修學的心態。這個心態裡頭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依教奉行。清涼跟我們講解《華嚴》,提出四個大綱:「信、解、行、證」,這是我們親近老師求學的四個根本的原則。我學《華嚴》,我對這《華嚴》信,不懷疑,我對老師相信,不懷疑。信有了之後,一定求解,求解這叫正信;如果信了不求解,跟諸位說,這個信叫迷信。迷什麼?迷裡頭的意思,我沒有解,我不能行。所以能解,這個信有理論的依據,我不是盲從,這個信稱為正信。雖有正信,你的習氣煩惱很重,佛法你聽懂、能理解,你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敵不過自己的習氣,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當家。隨順煩惱,不隨順聖教,所以雖然是正信,你不是真信。
什麼是真的相信?做到了,這裡有行。所以信解行證頭一個信,我還沒有解,我想求解,這個信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強信,勉強的相信。如果勉強相信,你根本就不想求解,成天來混日子的,那是屬於迷信。很希望求解,還沒有能夠開解,這個信是強信,強信跟迷信的差別在此地。解了以後馬上就要做,這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跟我講,佛法你懂一句你做一句,你懂兩句你就做兩句,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落實,哪來的最高享受?你得落實。如果不能落實,換句話說,解也是空解,它不起作用。解起作用就是落實、做到,做到之後,你才證明了,從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面,證實你所理解、證實你所仰信,信解行合而為一,「一而三、三而一」,這叫做證,在這裡面把自己的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十住菩薩修十波羅蜜,初住修布施波羅蜜;十行菩薩也是修這個法門,初行位的菩薩也修布施波羅蜜;十迴向菩薩還是修這個法門,這十門功課,第一位初迴向菩薩也是修布施波羅蜜;到十地菩薩還是修這個法門,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你們想想這個味道,課程沒有改變,但是裡面內容、境界淺深不一樣。初住菩薩修的布施境界小,初行菩薩學的境界比他擴充;到初迴向的時候,那境界就更大;到初地菩薩,那個布施就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說明佛法從開始到圓滿,科目相同,我們明白了,永遠不斷在提升。諸位千萬不要學呆了,這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往上提升,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提升、天天提升,不是一年提升一次、十年提升一次,那你就搞錯了。天天提升,念念提升。要知道這十門,文殊菩薩所代表的十波羅蜜,一就是一切,不是說初住菩薩只修布施波羅蜜,其他都不修了,那你就錯了。
這十個科目以一個為主,以九個來輔助,所以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裡頭沒有持戒,布施不圓滿,有欠缺;布施裡頭沒有忍辱,這布施有欠缺,布施不圓滿,少一個都不圓滿。持戒是守法。我們這個道場,每一個星期六我們都舉辦一次溫馨晚會,照顧這個地區低收入的居民,這是布施。要不要持戒?要,持戒就是要辦得很如法。來參加我們晚宴的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我們的晚宴做得太豐盛了,像過年一樣,他們不希望每一個星期過一次年。偶爾這樣辦一次可以,常常這樣辦,他們就提出意見了。我們一定要懂得當地的風俗習慣、當地的人情,所以應該怎麼辦?家常便飯,他們歡迎。把他們看作自己家人一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客人,把他們當作自己家裡人,這才有溫馨,這都是屬於持戒這一部分。所以我們用家常便飯來接待他們,要跟他們親切交談,這是布施溫馨。
每一個星期六,家常便飯裡頭可以加一個菜,這個可以,這個菜特別供養。這個菜是誰加的?一定是有一個施主,我們同修很多,哪一個願意當這一個星期六的施主,只要你送一個菜來,不要多,我們一次晚會只接受一個施主供養。你要想供養,你輪到下一次,你向廚房說明,這一個星期六我來供養一個菜,這樣好!有一個菜他們能接受,如果說好的菜太豐富、太多了,他們嚇得以後都不敢來了。所以決定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生活的方式,這是持戒波羅蜜。我們很有耐心把這樁事情做好,到我們完全上軌道了。我現在等美國那邊有幾位做素菜做得非常好的同學們,他們如果來了,我們廚房裡面工作人員增加,有這個能力了,我們的溫馨晚宴每天都有,便利附近低收入的居民,我們照顧他們的生活。
這些居民都是年老退休之人,平常沒有人照顧,我們要為他們設想,要換個立場來設想。假如我是他,年老、無依無靠、孤苦伶仃,我希望有人來問候我,我希望有人來慰問我,我希望有人來照顧我,我今天就要照顧這些老人、慰問這些老人、幫助這些老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孔老夫子教導我們的。我們是聖賢的弟子,做弟子的本分就是依教奉行,不是口裡頭說說,口裡說說有什麼用處?做出來!看看我們將來有沒有大福報,如果有更大的福報,我是很想建一個退休村,我會照顧得面面周到。我這個念頭將近三十年了,我沒有把這個念頭捨掉,還是常常想著。有福大家享,我看到別人快樂、看到別人享福,我很快樂、很受用。我們的樂是與民同樂,我們的憂是與一切苦難眾生同憂,不為自己。我自己在這個世間,跟諸位說,沒事了。
現在這個身體還在,這個工具還可以起作用,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幫助眾生,我對於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智慧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佛有,菩薩有,我有,你也有,大家都平等的。為什麼佛菩薩智慧比我高?他的障礙捨得乾乾淨淨,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了。我的智慧比你們高一點,說明我放下的比你們多。你們為什麼沒有智慧?你們沒有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世間人認為這是好的,覺悟的人知道這些事不好,好像是有那麼一點甜頭,它含著有劇毒,苦在後頭;那個後頭轉眼就到,快速得不得了!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迷在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的享受,我把它比喻作包著糖衣的毒藥。這個毒藥是劇毒,你不認識它,以為它很好;你要認識它的時候,遠遠離開了,決定不敢碰。
這是我們講的佛的究竟解脫智,菩薩是屬於修德,修德與性德相應,他境界就向上提升,普賢三昧之所含藏。普賢三昧是究竟圓滿的大定,其實在《楞嚴經》上名稱叫「首楞嚴大定」,在《華嚴經》上稱為「普賢三昧」。普賢三昧具足的名稱我們要曉得,具足名稱是「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佛說法,在許多不同的講席、不同科目裡面,他老人家說出許多不同的名詞、不同的術語,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這是智慧的運用。為什麼?眾生分別執著的習氣不容易斷,佛用這個方法破一切眾生的分別執著,告訴你只要意思是一樣,名詞換幾個沒有關係,不要執著一個名詞。就是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你要解佛所講的真實義。
我們看現在《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不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對嗎?什麼原因?執著言說相、執著名字相,他不了解佛教最後垂訓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佛說這麼多的名相,就是教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就對了,我們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真的在佛那裡學了智慧。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經文裡面含義實在是深廣無盡,無論是哪一句、是哪一段,我們在一生當中學習都受用不盡,一句確確實實通一切語。我看這個經文字字都通全經,就像前面講的融攝一樣,「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如果我們把身換成一個「字」,這個經文「字」,把《華嚴經》全經看作剎,那就是字遍經海,全經就在一個字當中。字所包含的全經,經又能入重重無盡的教海。這個境界深廣無際,重重無盡,這是宇宙人生真相,非智莫入。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不能不求智。要求智一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離開戒定不能生智慧。智慧不是說經讀多了、聽多了就開智慧,沒有這個話,聽多了、讀多了,連儒家都講記問之學,你記得多,全是聽來的,不是你悟的。智慧是從自性裡頭悟出來的,自性流露。我們今天自性為什麼不流露?我們自性有障礙,這個障礙要靠戒定來幫助它排除,所以戒跟定是排除障礙的方法。戒排除粗的惡業,定能夠排除微細的妄想。分別妄想細,執著分別粗,戒去粗障、粗重的障礙,定去微細障礙。微細障礙去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
內含,佛菩薩真智我們說過了。再看外含,「能令一切國土微塵」,一切是指一切如來的教化區,他的教化區就是佛國土,最小的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是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天文學家講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這上面要乘上三千,小千、中千、大千,十億!一尊佛的教化區。跟諸位說,這是最小的;有些佛在因地裡面他的心量大,到證果的時候、成佛的時候,他的教區也大,這個我們在經上讀過的,佛曾經跟我們介紹過。有一尊佛他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二十個大千世界,乃至百千大千世界,福報不一樣。但是世尊為我們介紹,唯獨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教區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以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說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稱讚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稱讚他的,一切諸佛稱讚的。阿彌陀佛在因地裡發的願不可思議,真的是無法想像。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那就很了不起了,我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一個人。你到佛門來,老和尚問你為什麼來拜佛?一般人我們所聽到的,總是為消災免難、為求福報,為求佛菩薩保護我家人平安、升官發財,總是為這個!我們常常聽到的。哪一個人到寺廟裡拜佛的時候,你問他你為什麼來?我為成佛而來的,沒聽說過!我讀了很多書,只有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跟別人講的不一樣,他是為作佛而來的,他不為別的,難得!不容易。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看法藏比丘,那比能大師高多了,高在哪裡?他對於他的老師自在王如來,他怎麼說?我要作佛,希望我作佛的時候能夠勝過一切諸佛。惠能大師沒有這個念頭,阿彌陀佛他願意作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所以他就變成佛中之王,發心不一樣。我們是不是也能發個心,我將來作佛超過阿彌陀佛?是可以動這個念頭,但是你的念頭是妄念,你這個話是妄語,你是戲論,為什麼?你不能做到。諸佛如來,就連六祖能大師、法藏比丘說話算話,他真的向這個目標邁進,勇猛精進。他不是說假話,他的話不是隨便說的,說了就算的,他真能做到。所以說以行填願,他的願一定成就,這一點我們要學。
經文上「能令一切國土微塵」,這句話重要的是微塵,微塵之多,是一切國土裡面的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普能容受無邊法界」。你們看法界的重重無盡,無邊法界入一微塵,塵塵如是,這是講依報入依報。我們在前面都看過,正報入正報,正報是毛孔,一一毛孔遍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正報容正報。一一毛孔、一一微塵,那裡頭的境界無量無邊,重重無盡。微塵那麼小,法界那麼大,盡虛空遍法界,法界那麼大,那麼大的法界入在一個小微塵裡頭。我們會懷疑,我們會說這根本就不可能,小怎麼能容大?所以這個法門叫不思議解脫法門,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當然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不但不是我們的境界,也不是天人境界,也不是聲聞、緣覺的境界,也不是權教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不是九法界的境界。最低限度,法身菩薩才能懂這個話,他們聽了會點頭,不會疑惑。真正是什麼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那我們要問事,就事論事,現前我們身上一毛孔,這裡頭容不容納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隨便拈一粒微塵,這個微塵裡頭有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我們依據《華嚴經》的說法來答覆,那是肯定的,我們身上毛孔跟佛毛孔沒有兩樣,我們的微塵跟佛世界的微塵也沒有兩樣,當然是遍融的。兩樣在哪裡?兩樣在佛與法身菩薩知道,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凡夫是一無所知,完全不知道,差別在這裡。這個差別就是迷悟,佛菩薩悟,我們迷,我們不曉得。果然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知道了,那一粒微塵我們敢輕慢它嗎?這一毛孔我們敢小看它嗎?不敢!於是我們明白了,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真的這個萬事萬物小而微塵,誠敬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們真的是生活在誠敬的世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生不起來;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感恩誠敬的心是自自然然生出來的,沒有一絲毫勉強。
對哪些人是勉強?是迷惑的人。迷人他想學,現在教他,他似懂非懂,聽佛菩薩講的話他又不敢反駁,但是心裡頭猶疑不定,他生的是疑惑的心,不是誠敬的心,所以他依然是不能夠得到勝解。聽了,聽多了能夠理解一些、記得一些,不是勝解,勝是殊勝、是深入,他沒有深入,他解得很淺,我們講很淺薄,這種淺薄的理解,沒有辦法轉變他的習氣,他的妄想、他的執著、他的邪知邪見轉不過來。所以佛在經上常說,常常教導人深解義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廣。深廣的理解,你的習氣自自然然就消融,自自然然就轉化,那才能起作用。為什麼小裡頭能容大?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了,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這一句,清涼大師唯恐我們還有疑惑,所以特別為我們註明白,由於塵全依法界藏現,這個塵是事,事就是相,「頓現萬境」,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在這裡面現相,這是說明塵同真性,就是真性,真性是理法界。事法界要說到理法界就圓融了,為什麼?理性,性就是理,理就是性,真性。真性沒有大小,真性沒有內外,真性不是對立的,用現代人講話,真性不是相對的,相對的那不是真性。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塵含法界、毛孔容納依正莊嚴,都是屬於事事無礙的法界。
說,我們是依照清涼大師的註解說出來,是不是真的懂得?那就難說了,那是真難。為什麼?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有消融,不能夠證入,不是我們自己的法界,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難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讀了它,最低限度要能夠想到拓開心量,要學習包容,要體會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心相,剎土眾生是我的形相,於是大慈悲心就生出來了,你自自然然愛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剎土,一切剎土、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法裡面講的「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同體大悲」,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我同體,這個體是真性、真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契入大乘境界的人,他不承認;契入大乘境界的人承認,明白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後,你自然要去幫助一切眾生。你想幫助他他還不接受,他還恐懼、還害怕,不知道你存的是什麼心,所以幫助苦難眾生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藝術,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
《法華經》裡頭有個比喻,很有意思,很值得我們學習。這個故事可能也就是寓言,它說有一位大富長者,擁有億萬財富,只有一個兒子,兒子早年丟失了,不曉得到哪裡去了,常常想念。有一天出外旅行,忽然看見,但是走失多年,父親認得這個小孩是自己兒子,自己小孩不敢認父親了,看到父親就是貴人,他現在是個什麼身分?淪落到就像乞丐差不多了,替人家撿糞。在鄉村裡面,農人種田,大概有幾畝田,養了一些牲口,總得去僱一個小孩,給他一點點錢,叫他每天撿糞,這個撿糞,糞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做燃料。牛糞、馬糞、駱駝糞曬乾之後,都可以做燃料,叫他天天幹這個事情。大富長者在路上看到了,看到要是認他,那他會嚇壞了,他怎麼敢?大富長者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派他的手下人,「你去找那個撿糞的小孩,他願不願意替我撿糞?」他家裡家大業大,「我可以多一點工資給他,多加一點點,也不加太多。」這個小孩很歡喜,於是就被這個大富長者家裡面人僱用了。用了若干時日的時候,再把他提升一點,慢慢提升。提升到家裡管家了,這個時候長者才召見他,告訴他:「你是我的兒子,我是你的父親。」到這個時候可以說話了,家業交給他。
這個比喻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你跟我是一體,眾生可不承認。你要這個話跟他講的時候,他說你在說鬼話,你在說夢話,你神經有問題,哪有這種道理?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這肯定的嘛!決定不能接受。那怎麼辦?佛教化眾生不得不教小乘,完全講方便法,不跟你講真實法。《華嚴》是講真實法,這裡頭沒有方便法,完全說的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句句是實話。所以對初學不能不用方便,善巧方便,逐漸逐漸幫他提升。從阿含提升到方等,方等提升到般若,般若提升到法華、涅槃,這才歸元,這個時候他才能接受。所以對於初學的人、迷得很重的人,不可以說你跟佛一樣,那把他嚇壞掉了,只能說眾生最高能證到阿羅漢果,不能作佛,他相信,他對佛很尊敬,希望自己能證到阿羅漢。證到阿羅漢之後,再幫助他提升。阿羅漢上面還有,把他提升到菩薩,幫助他斷塵沙煩惱、幫助他破幾分無明,這個時候跟他講大乘,他相信、他能接受,歡喜接受。這個教學有方便、有層次,五乘佛法方便說。
到最高的層次,佛講真話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講二乘、講三乘、講五乘是佛的方便說,華嚴會上唯有一乘法。法華會上也是一乘法,《法華》是回歸,捨權歸實,捨權歸元,法華境界跟《華嚴》完全相同。所以這兩部經在中國被歷代祖師大德們尊稱為「經中之王」,這兩部經被尊稱為大乘圓教,甚至於被尊稱為一乘圓教。我們要不拓開心量、要不能包容,菩提道上的障礙你永遠沒有辦法排除。大家受社會嚴重的污染,學到一個什麼?處處都要想到怎樣保護自己。這個觀念在古代中國沒有,如何保護自己這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中國沒有這種思想。在今天的社會,這個思想是一個風氣、是個潮流,你也不能說它是錯誤。但是這個思想你要記住,對學佛是最嚴重的傷害,為什麼?增長我執,堅固我執。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我執不除,出不了三界;我執要不除,念佛不能往生。往生必須要捨這個身,你才能走得了,不能把這個身帶著走,不能把這個家帶著走。所以凡是會增長我執的,你要清楚,世間人可以這樣做,我們學佛的人、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能這樣作法,這樣作法我們將來去不了。
那我們要不要保護自己?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不需要。那有沒有人會來傷害我自己?沒有。為什麼沒有?你真正能夠把我執放下,一心向道,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你還要想到什麼保護自己?你完全錯了。我對於保護自己這個念頭,跟諸位說,沒有!我一學佛的時候就沒有。怎麼沒有的?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教我,只要一心向道、一心向佛,認真努力的修行,依教奉行,他說你的一生都有佛菩薩照顧,你什麼都不要擔心,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聽了這個話好開心,我非常歡喜,我只要搞一樣就行了,其他都不要問了,一心向道。把弘法利生這樁事情擔負起來,一生的際遇,順境、逆境一概不管,我知道全是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的安排,決定對我是有好處的,逆境、順境都是在磨鍊我的,讓我在境界裡頭歷事練心。
我確實很會運用境界,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把我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我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一生當中都有佛菩薩照顧、都有護法善神照顧,我還要操個什麼心?我還有什麼提心吊膽的?我還有什麼疑惑的?什麼都沒有。眾生要害我、要我的命,佛菩薩安排的,我會很歡喜,他要我的命他是送我趕快往生,讓我早一天離開這個五濁惡世。我也不去防備他,我也不去躲避他,我反而要感激他,要不然我在這個世間還要多受幾天苦,他害了我的命,他讓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我怎麼不歡喜?我怎麼不感激?我這個思想跟普通人思想不一樣。身體、健康、形象都是佛力加持的,讀誦、講解也是佛菩薩加持的,沒有佛菩薩我哪有這個能力?這樣的大經,這樣殊勝的境界,我怎麼能說得出來?
我們學佛,承蒙老師的指導,我們自己用的是全心全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絲毫的疑慮都沒有,懷疑、顧慮都沒有。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自在的,決定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才能顯得出一點點的定慧。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陀的教誨,佛陀教誨太多太多了,我們抓綱領。綱領也不要抓得太多,為什麼?大乘經教裡頭一再教導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條、兩條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裡面起了貪心,又壞了,又變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這個綱領,跟諸位同修說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五個科目。早年在洛杉磯,我住在印海法師那裡,印海法師對我很不錯,一直到現在他還留了個房間給我。他對於我這個修學方法非常欣賞,五個科目簡單明瞭,你容易記得住。隔不多久,我歸納我一生修學的總綱領,我寫了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決定沒有絲毫違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處,決定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總的綱領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葉葉,枝枝葉葉太辛苦、太麻煩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