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五卷)  2005/2/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5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最後的一首,第十首,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

  這首偈是總結,結得非常之好,確確實實把諸法實相給我們講出來、說出來了。這是一切法的真相,佛在這個經裡頭給我們講過好幾次。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六一偈」,這個六是這一大段,就是教化甚深十首偈裡頭分為六段最後的一段,只有一首偈第十首。「通結,亦近結次前二偈」,就是前面第八、第九兩首,我們這三、四天所學習的。

  「能緣所緣,就是見相兩分。又觀一切法唯是意言,未能除遣此境,亦為能所也。以此為方便,得入唯心。」一切法,前一首偈子裡面跟我們說「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它真的是結前面這兩首偈,一個教我們入唯識觀。入法性不容易,入法性才是真正解脫,入唯識觀。這是在解脫裡面有悟,有證悟,證悟才是真正解脫,不是證悟不能夠解脫。證悟是契入境界裡,我們通常講悟,所謂是大悟小悟,不是徹底的悟入。清涼大師講的信解行證,我們在解悟上不是證悟,解悟不管用。但是解悟就有行證的緣分,就是我們現在講機會,你不解怎麼行?解後起修,解悟之後要修。修的祕訣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解悟,放下是真幹!把我們的過失要放下。你明白了,就應該要放下。放下之後就契入了,那個悟就不是解悟是證悟,這我們要懂。

  今天中午有同修來問我,妄想雜念太多,就是放不下,沒有辦法除掉,問我有什麼方法。這個事難,難在哪裡?難在你現在解悟都沒有,所以你沒有辦法放下。佛對中下根性的人說法,我們是屬於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上上根容易,所謂是一聞千悟,他那個幾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一次完成,這就上上根。我們不行,我們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那是坐電梯一下就上去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根性,知道根性,最好、最唯一的辦法是依教奉行。

  不但佛菩薩教導我們,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跟佛菩薩教導的方法幾乎是完全相同,教初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我們。童蒙教學《三字經》,《三字經》裡面講得很好,「教之道,貴以專」,這專就是一門深入,你這一門沒有學好,決定不能學第二門。學第二門你分心了,兩門都學不好,只有一門一門的來,這一門學好了再學一門。什麼叫學好了?落實了。用《華嚴經》清涼大師的話來講就是信解行證,落實就是你證得。

  《弟子規》裡面所講的是性德。「聖人訓」,聖人是不是孔子?你們大家都講是孔子,不是,孔子自己絕對不承認他是聖人。他會給我們講古聖先賢這樣教我們的,上面還有聖人,這就對了。夫子一生自己說得很清楚,「述而不作」,他沒有創造,他沒有發明,他老人家一生所行、所說、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遺教,後人稱孔夫子是集大成,所以稱他為「大成至聖先師」,集遠古聖賢人的教誨,他把它綜合起來集其大成,這是了不起的事情!述而不作。釋迦牟尼佛亦如是,我們在清涼大師《四十華嚴疏》裡面,清涼大師說,釋迦牟尼佛也常講,他老人家也是述而不作。所以佛不承認他講過經、講過教,那他講的是什麼?講的統統是古佛所說的,從這一點你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是多麼謙虛。這種謙德我們要學,一絲毫我慢都沒有,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

  「觀一切法唯是意言,未能除遣此境,亦為能所」。為什麼?入佛境界裡頭能所沒有了。能所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如是說,說得好。為什麼?人到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時候哪裡來的二?起心動念就有二,雖有二還沒有對立,這是不嚴重。到分別執著就對立了,那個麻煩就大!所以分別執著是造業,起心動念沒造業。起心動念有能所,非常微弱,好像那種感覺是似有似無;可是到分別,那就是真的好像有,真有之物,它真對立了。但是這可以入,就是以此方便可以入唯心。這個心講的意思很多,能緣所緣,能緣是見分,所緣的是相分;能緣的是心,所緣的是法,法相。所以這裡頭有能有所,有能有所不是第一義,是第二義。什麼叫第二義?阿賴耶就是第二義,真如本性是第一義。真如本性,諸位要知道,但用名言無實性。你可不能執著有個真如本性,你分別真如本性,你執著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變成一個很虛妄的境界,所以一落在分別執著就錯了。

  我們的妄念多,妄念沒辦法除去,用什麼方法?能把分別執著放下,妄念就沒有了。我們不要講得太深,講得太深是起心動念,那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中下根性人是決定這一生做不到,來生後世也未必能做到,因為那是法身菩薩不是凡夫。所以我們今天只要求在一切法裡面不執著、不分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自己修學的目標總要把握住,方向要把握住,只要把握住方向、目標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其他的怎麼樣?都要放下,都要隨緣。

  我們的方向、目標是什麼?念佛往生淨土,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目標,這一生當中念念都不能捨掉。方向實在就是講方法,大勢至菩薩講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都攝六根?能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看破放下了,那就是都攝六根。為什麼是都攝六根?就是不會胡思亂想了。胡思亂想就是你六根攝不住,你的六根往外面六境跑,眼去分別色、執著色;耳去分別聲、執著聲;意就是心裡面去分別執著前五根落謝影子,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妄念紛飛你怎麼能止得住,這是什麼?這就是輪迴因、輪迴業、輪迴的緣。所以一天到晚幹的是輪迴業,你的前途是搞六道輪迴。而且輪迴業裡面,說實在話,善業少、不善業多。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不善業多,不善業力量強大,它先感果報,那個果報是三途。你要不想,人麻木了,麻木不仁;你要一想,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我們功夫不得力這是真的,絕大多數的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念佛的時間太少,念佛的時候不能專心一意,就是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這沒用處。古大德常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我們每天念佛修行是不是應了這句話?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不是心想佛、口念佛、身禮佛?這個禮佛不一定是在那裡拜,身體恭恭敬敬就是禮佛,行住坐臥都有威儀,有威儀就是禮佛。站,站得規規矩矩,坐,坐得規規矩矩,這就是禮、禮敬;就像佛在我們面前一樣,我們一舉一動不敢隨便,這叫禮敬。所以禮敬並不是說在地上磕著頭叫禮敬,不是的。我們念佛的時候、誦經的時候是不是好像佛就在我面前,我誦經、讀經,經典就是佛對我的教誨,我在這個地方接受佛的教誨,怎麼敢胡思亂想?上課的時候老師在這裡教導,學生不專心聽,在胡思亂想,這能算好學生嗎?

  小朋友上課容易專心,妄念少;我們現在上課不容易專心,知道的事情太多。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太多了,一定是非就多,所以我們對於世間這些事知道的是愈少愈好。我們在初學的時候,我初學年歲已經很大,二十六歲了,李老師教我確實是把我當作童蒙來教授、來教導,為什麼?限制。限制看書,我們要想看什麼書都要跟他報告,得到他同意;他不同意的,經典都不能看,要求這麼嚴格。報紙只看看大的標題新聞,知道現在世界上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其他的一概不看,保護你的清淨心。

  以後專心學佛,這個世界上大事於我們也不相干,也不看。所以我至少有四十年沒看報紙了。這世間發生什麼大事,有同修會告訴我,他們看報紙、看電視,他們會來告訴我,這個心清淨多了。遠離一切是非,有人在我面前說張家長、李家短的,我是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我也看人,能夠勸導的我就制止,讓他不要講;交淺不言深,交往淺的人,我們就不好意思制止他,他說我就點點頭,沒聽進去。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為什麼?垃圾!人家是在倒垃圾,我們的清淨心裝人家的垃圾,這是大錯特錯,這哪裡是聰明人!我們的清淨心要裝聖賢的教誨,要裝人家一切的善行,成就我們的心善、思想善,就是《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那就對了。佛在經上說得非常好,「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非常重要,就跟六祖大師前面偈頌裡面所講的「若於轉處不留情」。那個情就是還有毫分不善夾雜,不留情就是毫分不善夾雜都不可以。

  所以古時候修道的人為什麼要找在山林,距離都市遠一些,距離村莊也要遠一些,一般距離村莊總有三、五里路。三、五里路現在來說是不遠,中國三、五里路也不過就是現在二公里、三公里。不過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要走路。距離城市那總得有幾十里,二、三十里,有五、六十里,你走路要走一天。他沒有真正想求道的心,想求你教誨,人家不願意走這麼多路,不願意去爬這個山。我們總不能拒絕別人來,這不可以拒絕,只有自己住得遠一點,住在山上住得高一點,你要來不太容易,這樣子人就少了,人少你才能得清淨。所以古大德這些選擇、這些做法都很有智慧,不拒絕人,但是也不願意讓很多人來擾亂,面面他都想到了。

  可是在今天這環境就相當困難,交通太方便。在中國大陸我看的地方不多,偶爾去看看,我去過九華山,去過峨嵋山,其他地方就沒去過。在北京戒台寺我去看過,現在都開了馬路,汽車都開到廟門口,有些車輛都可以開到大殿前面。現在提倡的是開放觀光旅遊,你看到這些寺院香火鼎盛,每天的遊客少的幾千人,在這個道場裡面那怎麼修法?太難太難了。所以現在真正修行只有到很偏僻安靜的地方去建個小茅蓬,我們念佛也許還能得功夫成片,還能有成就,這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這是真的要想成就自己,一定要學習不被境界轉,這是很難的事情,可是你不能不做,今天環境是這個樣子。我不被境界轉,那你就是目標、方向非常正確,其他東西都放下,都不放在心上。這個放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事還是要接觸,事不能不接觸。當然修行道場還是要有選擇。

  註解下面說「種種法出生者,此相見二分」。『種種法出生』,離不開見分跟相分,阿賴耶的見分,我們今天講的精神;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現在講的物質,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自證分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我們講真性、講法性。見相兩分,「由無始數習」,習是習氣,無始數我們通常講無量無邊,生生世世無始劫來不知道有多少習氣種子在裡頭,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所以「有種種法相似生」。「謂能緣心生」,能緣的心生就是見分,「則種種境生」,這個境界就是相分。「則種種心起,起法必滅,安得暫停」。這裡頭要細心去觀照,見分跟相分就是能緣跟所緣是一不是二,能緣的心起,起法必滅,能緣心起所緣境生,能緣心滅所緣境滅,所以說安得暫停,沒有停止的,給你講真相剎那生滅。

  我們在過去講席裡面多半引《仁王經》上佛講的生滅的頭數。佛在《仁王經》上用比喻給我們說彈指,這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這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就講這個頭數,能緣的心。能緣的心生滅,是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所緣的境界,這個境界也是九百個生滅,這一剎那。那我們彈指,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我彈的速度一秒鐘大概彈四次,四乘六十(剎那的數字),一彈指六十剎那,我們說一秒鐘算我那樣彈四次,四六二百四,一秒鐘有二百四十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二百四十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夠覺察到『能緣所緣』是假的。

  『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剎那不停,心想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唯識所變,變的這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剎那不停。它這地方講「不暫停」很好,不暫停就不暫住。所以這種現象前面講得好,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得好,它是遷流不是相續。講遷流一般人不容易懂,所以佛經上也常常講相續相,講相續相是什麼?是依俗諦講的,隨順眾生常識來講的,講的你容易懂。實際上呢?實際上沒有相續,前念滅,後念生,後念不是前念,前念也不是後念,但是它也很相似。這個相似是什麼?相似是因果。

  我們常講因果不空,不是講不滅,講因果不空。為什麼說它不空?因果轉變,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又會變成果,它有這個現象。因果好像有相續,因果也好像有循環,我們講因果的轉變、相續、循環,我們凡夫境界裡頭,就是俗諦裡面這個現象很鮮明、很清楚,你說出來大家都同意、都肯定,說你沒說錯。而實際上呢?實際上沒有,實際上要有,「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兩句就講不通了,因果也包括在這個大的原則裡頭。所以因果東西在真諦裡面講是沒有的,俗諦裡頭有。也就是說在十法界裡頭有,一真法界裡頭沒有,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可是「速滅不暫停」,那個速度之快,我們只能用大乘教裡頭一句話說,「不可思議」。這句話說得好,而且說得很真實,你沒有辦法去想像,你沒有辦法來說它。所以我們曉得《仁王經》上佛講的這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都是隨順眾生凡情說的,隨順俗諦,不是真實。為什麼?真實比這個快得多!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那個時間太長,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今天看看科學家跟我們講,現在科學裡面所發現的,速度最快的光速、電磁波的速度,電磁波的速度差不多跟光速相等,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那要依照這個速度來說,速滅來說,那就顯示出《仁王經》上佛是方便說,佛不是真實說。

  佛說法依二諦,一個是依真諦,一個是依俗諦。依真諦那是如來親證的境界,依俗諦是依我們凡夫常識。依俗諦好懂,依真諦我們就沒有法子接受,很難懂,因為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的經驗。現在科學講光速,我們以這個來說,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一公里呢?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比《仁王經》上快多了。《仁王經》上講一個生滅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光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那光的速度比這快。光是法相、是境界,此地講的是所緣。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就知道世尊他這個話是從真諦、是從俗諦,就曉得了。

  一百公尺還是一個很大的距離,光要走時十公尺?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一千的十分之一是一百公尺,一百公尺三百萬分之一秒,一百公尺;走十公尺三千萬分之一秒,走一公尺三億萬分之一秒。一公尺有一百公分,那走十公分三十億萬分之一秒;那走一公分,一公分這麼長的距離,一公分是三百億萬分之一秒。一公分還有十公釐,一公釐我們能看得很清楚,一公釐的十分之一,一公釐的百分之一,一公釐的千分之一。去年鍾茂森居士在此地給我們做出一個報告,科學家研究出來說的宇宙爆炸原點,這個原點大小很小。這是用頭髮,我們一根頭髮切斷,平面的直徑可以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一根頭髮那個直徑那是多少?百分之一公釐,百分之一公釐要用光的速度來通過,那是三十萬億萬分之一秒,這是我們講光速。

  光的速度在宇宙之間是不是極限,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速度?科學家告訴我們不是極限,近代科學發現宇宙之間還有比光速度更快的。這些全是相分,全是屬於所緣。能緣是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所緣是一切法,所以能緣所緣是一不是二。你看所緣那個速滅的速度,就是能緣速滅的速度,它這速度決定是相等的。宇宙之間有什麼東西是真的存在?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是,一真法界亦如是。

  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差別在哪裡?一真法界只有「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只有這個,所以它的相續很明顯,相續是我們一個錯覺,非常明顯。在十法界裡面,念念不暫停裡頭夾雜什麼?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在能緣裡頭,於是所緣就產生變化,那個所緣的相就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扭曲,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三途六道。不管你怎麼變法,都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是真相統統通達明瞭,你就會放下了,為什麼?不放下,錯!確確實實「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裡頭你想得,哪有這種道理?我們世間人一般你看看哪一個不是患得患失,錯了,沒有得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這前面我們講到: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

  我們舉科學家講光的速度來體會,這裡面最重要的我們要體會到近代科學家發現宇宙原點,宇宙的原點既然是那麼小,那我們現在知道一根頭髮的直徑是三十萬億萬分之一秒,用光的速度來計算,這已經很難想像,三十萬億萬分之一。但是一根頭髮的直徑上要排宇宙原點排多少個?要排一百萬億億億個,這一個原點多大?一百萬億億億個,換句話說,要用數目字來說,那就是一百萬兆兆,或者用數學的方法講,十又三十次的平方,這是講宇宙原點。所以要這樣說法,這一個宇宙原點就是三千萬兆兆兆分之一秒。

  那現在我們要問(這假設的話),這宇宙的原點爆發出來就變成大宇宙,它爆發出來用什麼速度?是不是用光速?我們相信不是用光速,一定是比光的速度大得太多。說實在的,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宇宙原點現整個宇宙,我們都不能講剎那,剎那時間太長了;我們只能講生滅,一生一切生,一滅一切滅,生滅同時。

  『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才是諸法實相。光的速度這裡頭有空間、有時間。實際上,諸法實相它沒有時間,它沒有空間;佛在經上有的時候也常講,生滅同時,它太快了,我們簡直沒有法子想像。我們起心動念都不知道有多少個生滅才成為一個起心、一個動念。這個現象大乘教裡面又給我們講,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看見,親證這個境界,這個快速生滅你已經能夠看到了、體會到了?佛經上給我們講,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那個定功之深,真的是如如不動,唯有在不動裡面才能夠觀察到這個東西在動,這八地菩薩。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可見得佛說的這個不是假的,不是自己推想的,佛所講的都是現量境界,親自看到的,親自見到的。佛能見到,佛說不是他一個人能見到,你也能見到,這種定功是自性本定,佛有,我們統統都有,沒有一個人沒有。

  《華嚴》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這種神通智慧不是佛的專利,一切眾生各個都有。那你為什麼現在失掉?佛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話就是說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現在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佛教導我們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在放下,所以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放下一切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輪迴;放下對一切法的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再把起心動念伏住一些,你就見性,你就入一真法界。所以沒有別的,真的,章嘉大師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沒有止境!

  清涼大師這一段註解,下頭這一段就講到「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名了種種,則了唯心」。這個了就是明瞭,了就是看破,你真正明瞭相無相,為什麼?剎那生滅。這經上講的「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首偈四句我們要把它記牢,這是幫助你看破的。『能緣所緣』,就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法出生』,法出生就是生了,但是生了怎麼樣?生了馬上又滅,速滅。這個速度真的是生滅同時,能生所生、能變所變,沒有一法是例外的。

  所以《般若經》上佛講真話,那是隨順真諦不是俗諦,如來所親證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六道眾生很可憐,不知道事實真相,無所有以為有,畢竟空以為不空,不可得以為可以得。在這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患得患失,造無量無邊罪業。佛眼睛裡面看愚痴、顛倒,為什麼?這一切眾生無論你的思想、你的言語、你的造作也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怎麼會迷惑到這種地步!你一覺悟,那就跟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古大德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個本無事就是無一物,庸人是六道凡夫,我們細心想想這幾句話的味道,這才是事實真相。

  這些話,這《華嚴經》好,這經的分量大,同樣這句話,同樣這樁事情,這部經裡頭重複說很多遍。這是佛的慈悲。說一遍不行,現在說的好像有這麼一點印象,過個一、二天之後忘得乾乾淨淨,又是庸人自擾之。怎樣才能把你喚醒?天天講,誰肯耐煩天天跟你講?縱然有耐煩的人說,你願不願意天天聽?願意講的是佛菩薩,佛菩薩真的不怕煩,一直講到你回頭,講到你覺悟為止。你還沒有回頭,你還沒有覺悟,佛總是天天在嘮叨,天天在叮嚀,真的像老太婆苦口婆心不厭其煩一再重複,佛菩薩!在家裡面只有父母才會這樣叮嚀,你不能夠嫌他囉嗦,你沒覺悟。他講的句句是真話。所以多次、無數次希望你印象深刻,縱然你在平時忘掉,但是一遇到有困難你會想起來,印象深刻。

  佛在經典,我們常常讀經有這個現象,遇到真正困難現前,知道念佛。平常若無其事把念佛忘掉了,可是一遇到有災難、有緊張的時候,佛號就提起來。那平時佛號你為什麼提不起來?你的警覺性不夠,也就是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沒看破。所以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這就叫了種種,這個種種是「種種法出生」。大乘教裡頭佛也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叫看破。則了唯心,這個唯心是什麼?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一個階段,就像前面第八首偈引導我們入唯識量觀,但是沒見性。

  從唯識觀再進一步「若了無性,心境兩亡」,心就是見分,境就是相分。心是能生,相是所生;心是能緣,相是所緣。這是我們用唯識見相兩分來講。要知道無性,沒有自性,分別心沒有自性,執著心沒有自性,妄想心沒有自性,能現所現、能生所生的性相都沒有自性!這個時候怎麼樣?心境兩邊都放下了,心境兩亡。「則住無分別」,無分別智就現前,無分別智是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你心境沒有亡,無分別智不會現前,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會現前,被它障礙了。先要明瞭,佛為我們這樣詳細說明分析,幫助我們解悟,我們聽明白了,明白之後怎麼樣?對一切現象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這就放下了。放下之後,諸法實相就現前,這一切法的真相就現前,你就看出來了,那叫證;放下是行,真相大白是證,信解行證。所以佛對我們的幫助是信解,行證要靠自己。

  我們讀這經知道「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速滅不暫停這句是講所緣的、所現的、所變的;「念念悉如是」,這個念念是能現、能生、能緣。所以速滅不暫停是講的相分,念念悉如是講的見分,因為見相決定是一體,決定不能分。所以一切物質裡頭有見分,就是說有精神;整個宇宙是有機體,不是說這個礦物是無生命的,那你錯了。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生命就是見分,見分之體就是真性。所以一切法都有見聞覺知,一切法都有色聲香味。見聞覺知、色聲香味是自性的本能,永遠不會失掉。

  見聞覺知是見分,它本來具足的;色聲香味是相分,本來具足的。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面,水是礦物,見聞覺知測驗出來了,它真有,色聲香味他看到了相,色相他看到了,聲香味還沒有測出來。我曾經告訴他,我說還有香、還有音聲、還有味,我說你要繼續不斷去努力。我給他提示,這是佛法裡頭所說的,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水有,泥沙也有,石塊也有,你好好的去做實驗,實驗出來很有味道,才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決不是虛妄的,真的。所以你明瞭之後,知道它無自性,無自性你就不再執著了,你也不再分別了,你也不會對它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妄想,不再對它有妄想,這個時候就心境兩亡,心裡頭真正沒有分別,離分別、離執著、離妄想,住無分別了。

  「自覺智境,不動法界,名入法性」。這個入法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你就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至少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境界,法身菩薩。十法界沒有了,六道三途當然更沒有了,這個時候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是不動法界,為什麼不動?你的心不動了。心動法界就產生變化,隨著你心在那裡動,速滅不暫停;心不動,這境界就不動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這個境界是相續相。為什麼?不動心那個念是相續的念頭,它裡頭沒有變化。不像我們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前一念跟後一念不是同一個念頭,縱然是同,它裡面成分都不一樣。我們說喜歡,前一念喜歡是十分,後一念喜歡可能是九分,這確實如此。所以它這個相分不相同,不可以稱為相續,這說真的它是遷流。只有在不動心、不動念頭,這個時候可以說念念相續;外面境界,境界也是生滅相續。

  這一段是講怎樣能入法界,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我們今天曉得不動心難,太難太難!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把自己的目標定在哪裡?定在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暫時放在一邊,那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再辦。現在我們先到極樂世界,但是到極樂世界一定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要不放下,要控制不住,極樂世界去不成。至少我們這一句佛號的功力要把分別執著打掉。所以會念佛的人他怎麼個念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了分別執著,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這是分別;執著好人我喜歡他,那個壞人我討厭他,執著,不能往生。那要怎麼樣?這個念頭才一起、才一動,我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念頭打掉,古德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一句佛號就起作用。

  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都不可以。為什麼?善念在三善道,惡念在三惡道,你出不了輪迴,你在搞輪迴業!惡念起,一句阿彌陀佛把惡念打掉,用這句佛號把這個念頭轉變過來,取而代之,善念起來亦復如是。總而言之,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的念頭,這個人叫念佛,這個人叫真會念,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相應了。如果我們念佛,一面念佛一面還起妄念,念佛不能夠止住妄念,念佛不能把妄念取而代之,這個念佛沒功夫,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不能攝心。為什麼不能攝心?沒看破,把外面境界都當作真的,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過錯在此地。

  另外一個就是煩惱習氣不斷,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沒斷,根塵一接觸,它這些東西就出來了,它就做主了,你的佛號就忘掉了。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要定朝暮二課,用意在此地。因為念佛功夫你常常會失掉,定一個功課,早晚到時候你會想起來,比這一整天你想不起來要好。你在這一天當中,總會有一段時間你想起來,這未嘗不是個好方法。但是這個方法要怎樣才能起作用?那就是想起來的時候,要能夠叫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處,統統都能想得起來,它就起大作用。這個大作用的效果就是煩惱輕智慧長,在念佛功夫裡面講功夫成片了,你這個佛號能夠控制煩惱,就是能夠確確實實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這一句阿彌陀佛立刻取而代之,把這些念頭換過來,能把境界換過來。境界,順境喜歡,不順的境厭惡,這都是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功夫得力了。

  我們再看末後總結,清涼大師在總結,「故末後偈」,就是第十首最後這一首偈。「結上諸觀,令亡觀相也」。上面教我們怎樣去作觀,最後把這個觀的相也要放下。「佛如是化」,化是教化,你看看古來祖師大德說的話、用的文字,他不說佛如是教,他說佛如是化。教跟化有什麼差別?教是教學,化是成績。佛教了,學生怎麼樣?學生沒有起變化,白教了。化是成績,中國古人重視這個成績,讀書在變化氣質。我們氣質要沒有變化,這書就白念!

  再給你說得具體一點,化惡為善,沒有接受佛陀教誨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不善,起心動念跟十惡相應,殺生、偷盜。見到小動物,特別是蒼蠅、蚊蟲、蟑螂、螞蟻這些東西跑到你家來,馬上把牠殺死,這是惡業;現在學佛之後不殺了,你看看轉惡為善。沒有學佛之前,處處總是想佔便宜,佔便宜屬於盜業;學佛之後真的轉過來了,一切時、一切處,縱然沒有一個人看見,決定不佔人的便宜。自己肯施捨,對於一切法的控制、佔有放下了,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愚為智,轉毒害為慈悲,轉傲慢為謙虛,這統統轉過來,轉就是變化。真的是總的來講,化凡為聖!佛的教誨真的收到很好的效果,上根人化凡為聖,中根人化愚為智,下根人化惡為善。化惡為善不墮三途,化愚為智他會提升自己境界,化凡為聖,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了。「應如是知」,這是對於佛陀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用意,因為這一大段講的是教化甚深,我們要知道。

  「幻人化幻,皆無化化也」。末後這句說得太好!真的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讀的句子,幻人是指佛菩薩,佛菩薩到這裡來示現,那個身、法、教也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所教化的六道眾生,以及六道眾生所學的這些法門,亦復如是,沒有例外的。統統都不執著了,那你就圓滿菩提,你就契入法性,結得好。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後面還有十分鐘。因為後面最後一段是李長者的《合論》,我們看看長者在《論》裡面,他老人家對這一大段經文給我們做一個綜合的說明。

  《論》「第二」,這是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五行經」,就是這一大段是指經文,因為經文只有十首偈。「是文殊師利問財首菩薩如來十種方便隨時之法,初舉非眾生,即約覺首所答業體純真,後問如來十種隨時之化,何緣而有,財首為成信心,約實而答,隨時是假,如下十行頌中具明,於此十行頌中,義分為三」。前面講的五行經是長行,後面十首偈頌是這一大段的經文講如來教化甚深。這裡面重要的是財首為成信心,約實而答,財首菩薩代表信心。第二段就是十信位裡面二信位菩薩,財首是代表二信,覺首是代表初信。這十大科就是十大段,每位菩薩代表這一個位次他所修學的,他所證得的。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真正學到東西,真正能夠契入境界,雖然境界很深,我們隨分隨力的去學,決定得受用。

  十行偈裡面,這個地方的偈頌是五言頌,古時候本子裡頭一行二十個字,所以它十首頌就十行。他分三段給我們介紹,第一段是「科其頌意」,這大意,第二段「釋菩薩名」,第三段「配隨位因果」。在第一段裡面講十行頌的大意,「一行一頌,初一行頌中,初兩句歎所問法非小器所堪」,這個小器是小乘,這不是小乘能夠接受的,「是多聞者之境界」,多聞者是大乘,清涼大師也講得很清楚,這是大乘境界。「次兩句,今如問當說,及勸聽,已下九行頌,是財首菩薩以實而答」,這是從第二首到第十首我們統統都念過、都學習過,這是大致上的意思。

  第二段這釋菩薩名,就是此地講的二信位的財首菩薩,「釋菩薩名者,為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眾生,故名為財首」。我們這個世間人都想發財,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物質上的這些財不是真的,還有禍害,所以善達真假法財。世間這個財是假的,對於世間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能夠覺悟、通達了,這才是真的,這我們要曉得。真正對於這一切法通達明瞭,他在這世間的生活快樂無比!物質生活稍微缺乏一點,他不減他的快樂。就像顏回一樣,孔老夫子的弟子,簞食瓢飲,物質生活這麼簡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論語》裡頭第一句話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那喜悅是從內心裡生出來的。

  物質雖然簡陋,營養足夠,營養從哪裡來的?營養從法喜裡頭生出來,這個諸位要知道。在三界裡頭,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我們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讀到。他用什麼來維持他的身體?禪悅,禪悅為食,不需要飲食。禪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裡面生的法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養身的是清淨心,我們今天飲食是輔助的。可是欲界的凡夫顛倒,迷失了真相,把附帶東西搞成了習慣,以為它是主食,以為它是最重要對身體的養分,而本身本能裡面的養分他失掉了,疏忽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迷失了,法喜對身體的作用就不明顯。所以色界天人他知道那是真正的養分,物質養分可以一概去掉,他真成就了。有道理!不是隨便講的,是真的。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這很有味道,明天我們再來補充,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