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四六卷) 2008/4/16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十首偈頌裡面我們從第七首看起:
【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
這首偈是講凡夫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見色聞聲都產生嚴重的錯覺,不是說他不覺,他錯了,所謂是邪知邪見,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兩句,清涼註解裡說得很清楚,這第三段,一首偈,就是第七首,「迷性中,上半取法」,前面兩句,第三句是「迷性」,末後一句是總結過失。這就很清楚了。凡夫見一切法,這個地方『見』字就是接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分別執著。佛法講得很清楚,這個六根前面五根是講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眼見色,耳聞聲,身與外面境界接觸,只有了別,沒有分別。了是明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稱了別。分別執著從哪裡來的?那是意識起作用,意緣法。意所緣的法,實在講它緣不到外面境界。我們眼見色,意能不能緣到外面色相?不能。它緣的色相是什麼?我們眼好比是個照相機,把外面境界相照見了,照見,自己像照相機裡面就有個底片,這個印象就落進去了,這就是眼識的相分。第六意識它所緣的是緣眼識的相分,就是說,它看到的是照相機照的底片。現在錄相就更容易懂,它所見到的,就是你錄相機錄下來的影片,外面境界它確實沒有接觸到。第六意識分別的能力非常強,它一接觸之後就起分別心,這一分別,接著第七識起作用了。第七識是末那,末那也緣不到外面,末那緣什麼?末那緣第六意識的相分。你看第六意識的相分是從眼識來的,這是直接照進來,第七識緣第六識的相分,那就是把眼識的相分又拷貝過去,複製了一套,它就緣它自己的相分,它也緣不到第六識的相分。所以,見色聞聲你就曉得是多麼的虛妄。眼了別,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照見,壞就壞在第六、第七,第六是意識,第七是意根。佛門常講三心二意,什麼是三心?三心講的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那就專門講第六識跟第七識,一個是意根,一個是意識,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全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
這樣就錯了,『但隨於相轉』,我剛才講的這個是大乘法相、唯識裡面所說的,它隨相轉,不是隨外頭境界相,與外面境界相不相干,它是隨眼識的相分,眼識相分只是傳遞,還是不相干。第六意識的分別,分別它自己的相分,第六意識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它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末那識是從第六意識又拷貝進去變成它自己的相分,它執著是執著它自己那個相分。說得多麼微細。這只是略說,讓你了解這些關係怎麼產生的,然後你細心去觀察就非常複雜。為什麼?與八識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每個心所都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各人緣各人的。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衝突從哪裡生的?衝突就是第六、第七生的,自相矛盾。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講「可憐憫者」,他真的可憐!真正是自作自受,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天天在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天天在做,不知道事實真相。
這樁事情確實是太微細,今天的科學家、哲學家都沒有發現。科學裡頭沒有講到八識,更沒有講到五十一心所。而八識五十一心所從哪來的?這個說法,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便利於大乘初學,說出來的。他這個說法是依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所說的,《瑜伽師地論》講有六百六十法,更細了。天親菩薩認為太多,對於初學的教學不方便,把它歸納,歸納成一個綱領,就是百法,所以百法是《瑜伽師地論》的綱要。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這一切法雖然非常複雜,它有頭緒,它有秩序,它有條理,它一點都不亂。為什麼?那是性德所現,就是大乘教裡頭佛常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這個地方講的法性,講的自性,或者說本性,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意思。自性它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能生萬法,萬法有秩序,萬法一點都不亂,萬法和諧,萬法決定找不到衝突,這是自性。不和、衝突、沒有秩序,那不是性上的事情,那是識上的事情,特別是末那跟意識。末那跟意識如果隨順性德,這就是佛菩薩聖賢的示現,隨順性德,隨順自然,中國人講道德,道就是自性裡面的性德,法爾如是;隨順性德,順著道,這就叫德,末那跟意識隨順自性,這就是德。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夫婦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父子有親,這是道。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道。我們能夠把親愛,父子是親愛,君臣是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把它做到那叫德。德是做到了,道是自然的。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面本來具足圓滿的道德。如果你見了性,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是這樣的,凡是見性的人沒有例外的。所以說佛佛道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德性相同,沒有例外的。
迷了自性,它就產生變化,迷就是你起念頭了。所以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念迷,本明就變成無明。佛法裡面講無始無明,加了個無始你就曉得,無明不是真的,無明是假的,無明是一個錯覺。本性不動,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自性本定;也就是說,真心是定的,沒有念頭。起心動念就是迷,就是妄心。你要知道,你的真心從來沒有動過。現在?現在還是沒有動過,要動了就不叫真心,從來沒動過。我們現在這個念頭七上八下,前念滅,後念又生,這是怎麼回事?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更不是你的本性。所以你要知道,諸佛如來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用心不一樣,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用真心,就是從來沒有動過,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更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你的真心,這是你的本性,你要用這個心,你就是佛,或者稱你法身菩薩。什麼人用這個心?在佛教裡面,諸位曉得一個名詞,叫明心見性,明心,可以說就是《大學》裡頭第一句話「明明德」,明德是真心,明明德,你用真心。用真心,這是佛、這是菩薩、這是聖人。
我們今天不會用真心,用妄心,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執著是意根、是末那,分別是意識,六道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我再跟諸位說,阿羅漢比我們強,阿羅漢他用的是二心一個意。阿羅漢有妄想、有阿賴耶識,有分別、有第六意識,他沒有執著,他不用執著;也就是說,他不用末那識,不執著了,比我們就高。權教菩薩,這是講十法界的,十法界的佛菩薩,他用一個心,沒有二意,他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不用末那,也不用第六意識,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用,他用什麼?其實他是把它轉變了,轉什麼?隨順性德,相宗裡頭「轉識成智」,用這個功夫。八識有因上轉的,有果上轉的,不一樣。果上轉的,我們對它用不上力,必須證果,自然轉了,用不上力了,那是什麼?前五跟第八,果上轉。因上轉的,我們現在可以用得上力的,就是第六、第七。他們的修行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懂得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妙觀察智就現前。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有執著就不平等,執著沒有了,平等性智現前。離開執著,你看到一切萬法一如,你的平等性現前,你的看法、想法不一樣了,跟諸佛菩薩靠近了,見解思想距離拉近了,佛知佛見。
如果不會,轉不過來,還是分別,還是執著,那就造輪迴業了。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是因上轉。功夫在哪裡?功夫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明白這個道理,盡量的放棄執著。這執著最嚴重的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成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堅固執著,要求別人隨順我,我不肯隨順別人,這叫堅固執著。不執著的人,他能夠很隨和,跟什麼人都能合作,你幹什麼我都可以跟你一樣做。做錯了?做錯了是你有錯,我沒有錯,為什麼?你有執著,你就有錯,我沒有執著就沒有錯;你有分別,你有錯,我沒有分別,我沒有錯。所以同樣幹的,你結業,我這裡不結業。他有能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頭不造業,這是本事,這叫功德。你作惡是有心作,我作惡跟你一樣做是無心隨,隨,不作,心裡不結業。你恨那個人,我在表面裝那個樣子,隨順你!內心裡確實沒有一絲毫怨恨心,就是你是真動怒,我是在唱戲,裝的,那怎麼會一樣?明白人是遊戲人間,在這個世間完全是表演的,所有表演,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是啟發眾生。根性利的,業障薄的,他一接觸就看出來,一聽他就明白過來,這是什麼?這叫有緣人,佛度有緣人。沒有緣的是業障很重,粗心大意,他看不出來,他也聽不出來,他不會覺悟。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看得懂、聽得明白?總的一句話來說,必須要消業障。因為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能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是相同的,沒有一絲毫欠缺。我們今天所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了。《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無明煩惱,所說的分別就是大乘教上講的塵沙煩惱,所講的執著就是大乘教裡講的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煩惱就像烏雲一樣,雲彩,三重的雲彩遮蓋住,你的自性透不出來。這個比喻現在人好懂,你看我們在陰天,非常陰暗,下雨。我們把太陽比作自性,確實不止一個雲層遮住太陽,我們乘飛機上去,確實有三、四層的雲層遮住太陽。現在飛機飛得高,飛一萬多呎,往下看,下面三、四層的雲層。你看飛機下降,穿雲下降,穿好幾層的雲層。必須把這些障礙除掉,業障就沒有了,業障就這個東西。
所以《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好懂,妄想分別執著,我能不執著嗎?真的放下,不執著,智慧就現前。沒有放下,想放下,想放下還是執著。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遵守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的方法。我們的根性是中下根性,這個自己要承認,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就曉得我應該怎樣學習。這樣的根性在六道裡面是佔絕大多數,那用什麼方法?用學習。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初示現在人間,教學四十九年,完全是為我們這種根性表演的。上上根人不費力氣,你看像六祖惠能那一流的人物,幾句話人家就解決了,就大徹大悟了,哪有要這麼長的時間!下下根人也好度,為什麼?他老實,教他一個方法,他不會問你什麼道理,他就能死心塌地的去做到,這很可貴!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生不改變,他真的念上個三年五載,他預知時至,他真往生了,阿彌陀佛真的把他接走了。這種人也好辦,都是容易得度,容易成就。最麻煩的是當中,而且他還是多數,上不上,下不下,我們屬於這一類。這一類,佛祖告訴我們一個原理原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行,你要能遵守這個原則,你在這一生當中很可能成就。你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這一個指導跟戒定慧三學的原理相應,你守這個規矩做,這是持戒。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持戒。戒能得定,一般根性的人三年五載就能得定,得清淨心;得到清淨心,再過個三年五載,就可能開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就是悟。悟當然有小悟,小悟常常有;有大悟、有徹悟,徹悟是明心見性。不是沒有方法。這個方法只要我們真幹,不肯真幹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凡夫成佛不難,天下事什麼最難?求人難,登天難。為什麼?你求,靠外面境界就難了,成佛作祖是自家的事情,往自己裡面求有什麼難處,就是自己願不願意、肯不肯幹。自己不肯幹那就難,自己肯幹就很容易。這個不是求人的事情,是求自己的事情。
再跟諸位說,有沒有老師、有沒有修學的環境都不重要。有好老師指導,有好的修學環境,你會提早得定,提早開悟;如果沒有,得定、開悟晚一點,不是做不到,能做得到。我們看古人,世出世法裡都有所謂私淑弟子,那就是沒老師,沒修學環境。世法裡面代表的人物是孟子,我們讀孟子的傳記,你就曉得他幼年喪父,母親把他帶大的,童年、少年生活非常艱苦,母親好,懂得教育。他能夠私淑孔子,孔子過世也有幾十年了,不在世了,孔子著的書籍流傳在世間,他看到了歡喜,決心學孔子,以孔子為師,叫私淑弟子,依照孔子的教誨認真去學習。學習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學而時習之」,習是真幹,學了要真幹,學了不幹沒用處,學而時習之才有法喜,才不亦悅乎。學了要不能做,不能把自己所學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自性裡面那個歡喜透不出來。所以這個悅,喜悅,是性德,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的五欲六塵的刺激,那叫快樂,跟喜悅不一樣,喜悅是內心的,是性德往外面流露,那是真的歡喜。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論語》上講的喜悅就是佛法講的法喜。常生歡喜心,那是待人,法喜充滿是自己的享受,怎麼會一樣!這是性德流露。所以孟子能夠專心學孔子,學得很像。
夫子之德,那我們想孟子一定是圓滿具足,夫子處事待人接物那個心態,這是他的學生對老師的讚頌,也是述說老師的德行。大家都公認的,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我們有沒有做到?溫是溫和,表現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良是善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恭是恭慎,恭敬、謹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細心,而不是粗心大意,都認真負責。儉是節儉,一點都不浪費。讓是禮讓,決定沒有競爭的念頭。見到別人好事,從內心裡面佩服、讚揚、歡喜,沒有絲毫嫉妒心,這是性德自然流露。所以真做到,真的把它學到了,你才會有法喜。念了,念了學不到,那有什麼用處!所以《論語》頭一句話是總綱領,總的教學指導的原則。學就是為了要做到,我不想做到,我學它幹什麼!
學佛,那我就想作佛。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真的,惠能大師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你想求什麼?他回答五祖,我想來作佛,不求別的,我到你這裡來是想求作佛。我相信五祖一生接觸大眾,從來沒有一個人是為作佛而來的。他心裡想作佛,他真的作佛了,真的成佛了,這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一般在家人到寺廟裡面來,見到老和尚,你想求什麼?我想求升官發財,佛菩薩保佑我平安,求這個。你什麼時候聽到有一個人他要來作佛的,沒聽說過,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不想作佛。你把你所學的統統兌現了,你就真作佛了。我真想作佛,我應該怎麼學?有沒有什麼最簡單的方法?有,佛在經上講的,菩薩不學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那你就知道了,普賢行是成佛之道。普賢行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普賢行。這部經很長,內容非常豐富,它有綱領,你就好學了。綱領是什麼?普賢菩薩的十條修學的綱要,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展開是全部《華嚴經》,全部《華嚴經》濃縮就在十句,一句四個字,四十個字,全部《華嚴經》。你能做到,恭喜你,你成佛了。從哪裡做起?記住,禮敬諸佛。在近代,有人向印祖請教,印光大師,向他請教怎樣才能夠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也就是作佛。印光大師回答兩個字「誠敬」,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可見得誠是內心,表現在外面是敬。你看跟普賢菩薩的教化一個道理。
普賢菩薩教人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什麼?是一切恭敬,因為諸佛是講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什麼?一切眾生皆當作佛。為什麼?他有佛性,大乘教佛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當來必定成佛,這是未來佛。那是一切眾生都要恭敬的,一切人要恭敬。怎麼恭敬法?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恭敬,我們對阿彌陀佛是怎麼恭敬,對一切眾生同等的恭敬,不能有差別,有差別就不敬了。但是在相上有差別,心上沒有差別。相上我們見到佛像,我們會頂禮三拜,我們見到一個人,我們不能頂禮三拜。見到一個畜生你也頂禮三拜,人家說你有神經病,你不正常了。你見個狗、見個貓你也頂禮三拜,哪有這種道理!蚊蟲、螞蟻、蒼蠅、蟑螂你見到牠也頂禮三拜,那就真的不正常。恭敬心沒有兩樣,完全平等,在相上有差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這些小動物,我們合掌稱牠菩薩,這就不必拜下去,這就行了。要是對於一切人,不管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是男人、是女人,對於一切人,大人、小孩,我們都應當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禮。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為什麼?現代這個時代大家把禮丟掉了,誠敬沒有了。這就是我們表演教誠敬,這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教化他,教人口說不行,要做出樣子出來。能以身教,這叫善教,感人至深,人容易受教。如果不是用身教,言教,教人怎麼做,這個效果達不到,現在人不相信。所以常常心裡要明瞭,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人看,這叫學而時習之。自己法喜,看到別人受教,你就會更歡喜,教學有了成就、有了效果。
我們學了佛,就不能隨著境界轉,我們要知道轉境界,轉境界對自己來講是自度,對外面境界講是度他,自行化他這叫真正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有負面的樣子給人看,我們不能學自私自利,我們不能夠學傲慢,不能表演個自以為是,這都是煩惱習氣。自己要斷,要展示給別人看,幫助別人回頭是岸,常常存這個心,這是好心;常常做這種表演,這是菩薩行。如果還是隨境界轉,那就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作的都是輪迴業,學佛還是輪迴業。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內,不在外。佛經稱為內學,稱為內典,經典,內典,不在外。佛菩薩所說的,說的是我們的自性,不是外面東西。佛菩薩是對我說的,這個認知,這種理念,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可以說,佛菩薩這是為某人說的,他有這個毛病,對他講的,不是對我說的。如果有這麼一個想法,你在佛法裡面學個十年、百年,你一無所得,依舊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如果說有好處,那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看經是一歷眼根,阿賴耶識裡落一個佛法的種子,除此之外,別的好處你得不到。
這個種子,實在講也很不容易,你在來生來世,或者是後生後世,乃至無量劫之後,遇到緣,你的種子會現行,你一定會有一天認真努力修學,你就成佛了。種子在現在種的,所以佛法比喻這個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你在六道裡怎麼輪迴,在地獄、餓鬼、畜生受罪,這個種子不壞。可是你要曉得,三惡道長時間受苦,這是你不能夠擺脫的,你一定要接受。這就說到因與果了,因果的存在,從你開始有一念那個時候因果就有了。你起一念是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這是果。所以因果跟宇宙的緣起,跟生命的緣起,跟萬法的緣起,是同一個時間發生的,這不能不知道。
『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第三句說你「不了」,就是迷,不明瞭,「法」怎麼樣?「法無相」。這句話不好懂,法怎麼會無相?我們明明看到這個相在眼前,我們看得見,我們聽得到,我們摸得到,怎麼會說無相?大乘教,尤其是《般若經》上,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佛」,什麼是見佛?見性就是見佛,見到法界虛空界的真相就是見佛。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無相,這個無相在哪裡?無相在有相裡頭,有無不二!那恭喜你,你見佛了。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很難懂,我們凡夫都是把有無看作二邊,有不是無,無不是有。佛告訴我們,你看錯了,有無是一,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第一層的開示,對初學的人來講,你好懂。再進一步跟你講,性無,性是能現,能生能現,性無,了不可得,無性之性所現的這些萬法、這些現象哪裡是真有!所以相無,相不是真的,相是什麼相?夢幻泡影。這是佛在《金剛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的,這個經大家都很熟悉,佛教我們看外面的現象,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有生有滅,變化無常,這一類的都叫有為法。那你看我們人,包括動物,所有的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就是變化,這就不是常住。再看植物,植物有生住異滅,它也是無常的,有生有滅。再看礦物,山河大地,甚至於教我們去觀察星球,觀察太空當中的星系,它有成住壞空。所以佛跟我們講,萬法無常,無常之法就叫有為法,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很短,「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講止觀,你要這樣看法就對了。
它存在的時間短,經上講兩個比喻,一個講的露,露水;一個講的電,閃電。露水是比喻相續相,閃電是比喻物質現象存在的真相。我們今天覺察到的是相續相,相續相存在的時間真的像露水一樣,太陽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是存在的時間很短。我們能感官當中的這個現象短到什麼程度?我們這一生,這個壽命盡了,死了,這現象全沒有了。怎麼知道沒有了?實在說,我們人每天都要死一次。你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曉得,眼睛一閉,色相全沒有了,耳朵閉起來,音聲沒有了,生滅法。你接觸到的全是生滅法的相續相,如露。這些法的本質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我們講剎那生滅。剎那太長!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剎那不是太長了嗎?彌勒菩薩跟我們講得清楚,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生滅的時間之短,我們沒法子想像,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萬億是兆,一秒鐘有這麼多的生滅。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真的,不是假的,唯證方知。什麼人能證得?大乘教常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的心定,那定功深,所以極其微細、極其短暫的這個現象他都能感受到,他能見到,就是他的見聞覺知能感受到,能證實這個事情存在。
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到的是相續相,這要知道,那就是生滅不住,念念生滅,生滅不住,是這麼一個現象,哪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現象是自然現象,也就是法性體相作用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這絕對不是有創造、有主宰的,沒有。這是自性,用現在的話說,本能如是,自性的本能。佛告訴我們,這個本能我們是可以恢復的,是可以證得的。用什麼方法?禪定,禪定是因,通達明瞭是果,你修因一定會證果。禪定的真義就是放下。放下執著,你得阿羅漢的定,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說,阿羅漢所得的是九次第定。這個定是有淺深不同的次第。世間禪定是到第八個階段,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天,再往上去是四空定,無色界天,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叫世間禪定。阿羅漢入更深層次的禪定,超越第八定,稱它作第九定,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他到四聖法界去了。六道上面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合六道總稱為十法界。愈往上面去,層次愈高。十法界到最高層次是佛,這個佛沒出十法界。所以天台大師判教,說這尊佛,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很像佛的樣子。為什麼?他不是用的真心,還是用的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都在。可是他能夠隨順性德,隨順得很像樣,我們凡夫簡直分不出來,決定以為他是真佛。為什麼不說他是真佛?他沒有能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他沒轉得過來,他是在轉,沒轉過來。一旦轉過來,十法界沒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上講的彌陀淨土,這不在十法界裡面,那是真佛,那不是假的。
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佛,這個地位超過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這個道理要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死心塌地修淨土,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世間修到四聖法界談何容易,這個佛法叫豎出,出三界六道十法界,豎著出,難。西方極樂世界叫橫出,我不從豎的,我從人道直捷就成佛了,叫橫超!這是稀有難逢的因緣,在這一生能遇到真不是容易事。而西方淨土有三輩九品,還有四土,四土三輩九品。但是那個世界的好處,無比殊勝之處,它是平等法界,真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能說它沒有,它是有;也不能說它真有,它平等的。我講到這段經文,很難懂,舉一個例子讓大家去體會。好像我們通常念書,你看現在的學校,有小學,有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小學在小學校上課,中學在中學上課,大學在大學上課,研究生在研究所上課,不在一處,各有各的學校,各有各的班級。極樂世界像什麼?極樂世界大講堂,阿彌陀佛是老師,這個大講堂裡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有研究生在一起上課,這很特別。確實,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你在其他諸佛剎土裡面,我們是人天乘,你決定見不到觀音、勢至,見不到。為什麼?他是等覺菩薩,他住實報莊嚴土,我們住凡聖同居土,不在一處,見不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凡聖同居土的學生,天天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跟文殊、普賢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這在十方世界講不通的。所以蕅益大師註解《彌陀經》,講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等覺菩薩,到等覺才能稱上善。你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學習的氛圍多好,十方諸佛剎土裡找不到的,你這一生要不把全部的精力時間放在這上下功夫,你搞別的就錯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祖教導我們是真話,這是大家都曉得的,西方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他給我們講真話,小道場不要超過二十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個個成就,就對了。不可以搞熱鬧道場,也不可以搞得很莊嚴、很殊勝。為什麼?人住在這裡面會生起貪心,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地方不錯,挺好的。另外一個是引起鬥爭之心,有人到這裡來,他不是來修行的,他是要想來據有這個道場,擁有這個道場。這都是叫人生起邪知邪見。所以我常常想到這一點,就真正敬佩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場,這是給我們後人做最好的榜樣。佛法到中國,就建成莊嚴、美輪美奐的道場,這個原因要知道。佛教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去禮請過來的,請來之後,都拜為國師,中國人是個講禮的族群,禮義之邦,帝王的老師,如果叫他住一個很隨便的地方,這個帝王會受人指責,肯定的。皇上住的宮殿,你怎麼可以叫老師住那個地方,皇上自己心也不安。所以天下的寺院叢林都比照皇宮的樣子去建築,這是對老師的禮遇。這些祖師大德到中國來,要教化這地方眾生,你不恆順眾生不行,你一定要順著帝王,他給你這麼建築,你得要接受。可是自己也不能忘本,所以這些宮殿用來做教室,用來做講堂,用來做接待貴賓,這些用途。出家人、修行人依舊是住方丈。方丈是居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寮房,多大?一丈,一丈見方。那我們知道,一丈見方大概是現在我們睡覺的單人床,六呎長三呎寬,單人床三張床就放滿了,住這麼大的寮房。你想想看,方丈,這個住持,方丈住這麼大的房,那其他的清眾總不能超過。所以你要曉得方丈是這個意思,就是出家人住的寮房大小都不能超過方丈,守住釋迦牟尼佛的道風。寮房一定是平房的建築,而不是宮殿式的建築。宮殿式那是學校,我們學習的場所,講經說法教化大眾的場所,清淨莊嚴。我們自己住的房子一定是很小。學習的場所可以,我們的教室,我們的圖書室、閱覽室、研究室,這個場所行,沒有問題。所以居住一定要簡單樸素,讓我們能不起貪心,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
出家人生活簡單,這在從前也保持住了,日中一食。做不到一食,這一天是有早晨早粥,中午這一餐,晚上能夠不食的、不吃的,很好,身體不好的需要飲食的,晚餐做為藥石,這都是不忘世尊當年在世的示現,做的榜樣給我們看的。我們要真學,真學才有法樂、法喜,不學就沒有了。現在我們住的,吃住一切都比從前古大德超過太多,但是我們的德學比不上,所以我們的生活苦惱,不是快樂。我們心裡有憂患,不安,心不定。從前人心清淨,心是定的,安他才有樂。安從哪裡來?安從平,中國的文字「平安」,你不平,心不平,他怎麼來的安!我們要想得安,看一切人事物都要平等,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樂是果,這安樂。你不按這個次第去修,這果報得不到,一個人常常在喜悅當中、安樂當中,絕不墮惡道,決定不會犯戒,不可能,他犯戒他心不安。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去學習的。你看看這心地清淨平等是多麼重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平的地方要把它修平,外面事相上不平,我的心平,心平境界就平了,為什麼?不二,入不二才平,有二就不平。
這是我們常常提醒自己,提醒大眾,那就是真修行,第一步就是從內心把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對立的念頭消除,平等心是以這個為基礎。你只要有對立就不會平,對立裡面很容易產生矛盾、產生衝突。所以我在多次世界和平會議上,我都講到這個問題,衝突為什麼不能化解,它的根到底在哪裡?癥結之所在,在我們內心裡頭有對立,只要有對立,外面平等是做不到的。這就是大家幾十年的時間,真的是想求化解衝突,找不到方法,原因在此地。中國老祖宗真的有智慧,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有一切問題決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去反省,本身的問題解決了,外面問題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跟外國人講,很難,他們文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所以他沒有概念,不能接受。外國人接受的,你必須拿出證據給他看他才會相信。你說得再好聽,他也很佩服,也很讚歎,他說這是理想,這不是事實,做不到的。可是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用佛菩薩的經論,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
經的結論,見佛,見佛就是見性,中國禪宗說得更貼切的一句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佛。講得這麼貼切,見到你自己真正的面目,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然後你就完全明白了,這個性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共同的一個性。不是我有你沒有,你有他沒有,不是的,一切眾生個個皆是,無二無別。然後我們回到《華嚴經》裡面來,聽佛在《華嚴經》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是十力,無畏是四無畏,這是講如來果地上的能力、智慧、德能完全相同。不僅如此,再把範圍擴大,《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說明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現象跟自己是同一體,就是自己。這叫什麼?這叫法身,這是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所證得的叫法身如來。我們大家都有,跟諸佛是一個法身。諸佛如來沒有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沒障礙了,他見到法身,他證得法身了。我們今天有障礙,障礙了法身,並不是法身沒有了,法身有,只是被障礙了,看不見了。什麼時候你把障礙除掉了,法身就現前。
所以我們不能再當凡夫,連袁了凡先生聽了雲谷大師的一番開示,他就不想做凡夫了,取了個別號叫了凡,不願意再當凡夫。我們今天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很難懂,可是《華嚴經》上講得太清楚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解釋開了。可是還是不好懂,什麼叫一即一切?佛在經上又明白的告訴我們,「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這是大乘教上常講的。《華嚴》說得更好,一微塵裡面含著遍法界虛空界,微塵沒有放大,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微塵裡頭有虛空法界,不是唯獨某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是這樣的。你想這是不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最好的解釋。
現代科學發現的全息照片,我看到這個報告,跟《華嚴經》這個意思很接近。如果我們見到全息照片,全息照片就是一張照片,它是用特殊方法攝影的,用二支激光做為光源拍攝下來的。這個照片是立體的,照了一個人的像,你把相片撕成兩張,在激光下面去看,每一張照片人像是完整的;撕成四張,四張照片還是完整的,一點損害都沒有;你把它撕成一百張,一百張照片是完整的,張張裡面撕得再小,張張裡面都是完整照片。對於現在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就相信,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華嚴經》上講得好。誰能夠證實?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能入微塵法界裡面去供養佛、去聞法、去教化眾生。微塵法界跟外面虛空法界是一不是二,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這屬於德相。所以《華嚴經》最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才叫諸法實相。我們現在全看錯了,心被境轉了,很糟糕,所以不了法無相,不了解真相,成不了佛。「以是不見佛」,就是成不了佛,見不到真相。今天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