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第七段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這段是「滿菩薩行」,六波羅蜜我們介紹過了,今天我們接著談談『圓滿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叫四無量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六度四等」,六度是前面的六波羅蜜,四等就是慈悲喜捨。我們知道,四無量心從欲界天就開始修,就是修四無量心。由此可知,這四法也是佛門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羅蜜情形一樣,從初發心的菩薩,這最低級的,像學校念書一樣,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到中學也有一年級、二年級;佛法,菩薩道上一共是有五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五十個位次,每個階段十個位次。如果要用我們現在學校來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學,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迴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這個做比喻。這五十個階級都修六度四等,這是他們主修的課程。由此可知,雖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捨,境界不相同,初學的跟深位的菩薩決定不一樣。

  這個地方是給我們講圓滿的六度四等。圓滿的六度四等,諸位要曉得,是等覺位,菩薩位次最高的一個階層。什麼叫圓滿?我們要特別注重這兩個字。但是學習,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就要學,六度四攝都要學,現在就要學。學佛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你學的不像,有人學了一輩子,學了幾十年,有沒有修布施?有,有沒有修持戒?有,但是總是不像,不像那麼回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原因是我們的底子太差,沒有基礎。這要想想在過去一百年之前,一個世紀之前,那是滿清的末年,雖然滿清政府腐敗,可是民間倫理道德的基礎還有,一般真正讀書人還是很重視家庭教育。老師教學生,那個時候多半還是私塾,學堂還不普遍,繼承古聖先賢的教誨,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功名,不是在富貴。

  功名富貴,諸位一定要曉得那是命,你命裡面有自然就有,命裡沒有,不能強求。這裡面還涉及很深的因果的道理。我是在最近看了兩個劇本,一個是台灣那邊編的,一個是北京這邊編的,都是《俞淨意遇灶神記》。很好,統統都是六集,但是編的方式不一樣,各有各的長處,可以並行而不悖,編得都很好。俞淨意先生,這少年得志,十八歲考中秀才第一名,很得志。以後考舉人,考了七次都沒有考中,那就是功名。秀才、舉人、進士,這三個名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學位,秀才相當於學士,大學畢業,你考中這個學位,舉人好比是碩士,進士好比是博士。這是你的出身,這都是要命,命裡頭有才有,命裡沒有就沒有。

  俞淨意先生少年得志,雖然學問不錯,書念得很多,文章寫得很好,品性就差了一點,好高騖遠,貢高我慢,目中無人,於是怎麼樣?命裡頭有的功名折掉了,應該要考中的他考不中。這個古人懂得,現在人不懂,與你家裡頭,你的祖宗、父母跟你自己,修善作惡,積功累德,有大大的關係。他自己不知道斷惡修善,不知道改過自新,滿腔的怨氣,看到去考試的,不如他的人都考中了,他確實是比人家高明,考不中。功名富貴都是福,折福,造作種種不善。他還算是不錯,還算是有一點善根,這一點善根就很可貴,還能明白這些道理,就是習氣太重,他做不到。灶神來點化他,他才完全覺悟,知道一生,生活做人非常刻薄,這才曉得自己一身的罪業,從此之後改過自新。三年之後再去考,考中。以後一切都很順利,於是斷惡修善,愈來愈勤奮。他改過自新的效果,實在講超過了凡先生,他造的惡也超過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因為有家訓,所以傳得很廣,他沒有能把它記下來,而是同鄉羅先生把他一生的事跡寫下來,文章並不長,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所以六度四無量心我們現在就要做。做得不好,剛才講了,我們沒有根。根是什麼?世尊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講的。學東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序,從哪裡學起?由淺而深,由小而大,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遵守修學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認你,你不是佛的學生。

  佛教是在漢明帝永平十年,那個時候皇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所以佛法是中國朝廷請來的,這就兩位法師,摩騰、竺法蘭帶著佛像、帶著經書到中國來了。最初的翻譯,確實小乘經翻得很多,很完善,現在在《大藏經》裡面都有,阿含部,叫《四阿含》,這屬於小乘經。跟現在南洋,緬甸、泰國,巴利文的經典去對照,並不比他們遜色。三千多部經典,這是小乘經典,巴利文只比我們大概多五十幾部,你就想想這個經翻得多完整。

  在唐朝初年,隋唐那個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大乘八個宗派。佛教那個時候真正是屬於黃金時代,十個宗派成立,大乘八個,小乘兩個,都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之後,中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這是什麼原因?中國有儒家、有道家,也就是孔孟、老莊。畢竟是中國本土的文化,不遜於小乘,所以中國人就以孔孟老莊做基礎,直接介入大乘。在這將近兩千年當中,歷代成就的人很多很多,無論在家出家,這大家可以能看到的。現在麻煩來了,現在我們傳統文化的教學,滿清亡了之後,到民國的年代,大概民國二十年還行,還有一點殘餘的,我這個年齡就接上。比我小個四、五歲的,他就不懂,就不知道,所以至少斷了八十年,斷了三代。現在人不要說見過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沒有人說這些事情。於是直接介入大乘,怎麼學,學幾十年,學一輩子,都學不像。於是我們才深深反省到,省悟到釋迦牟尼佛這句話的重要性,我們躐等。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諸位要曉得,中國教育的特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傳統教育的根,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兒童的,是教誰的?是教父母的,父母必須要做到,做給兒女看。什麼時候教他?小孩出生,三、四天就開始教了。你看他眼睛張開了,他會看了,他會聽了,雖然他不會說話,他什麼也不懂。父母,家裡面的大人,在這嬰兒的面前言談舉止就是《弟子規》。讓他看,讓他聽,身教。與《弟子規》相違背的,負面的,不善的,決定不要讓嬰兒看見、聽見,讓他所接受的是純正的倫理道德,純正的。到三歲的時候,這學了三年,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嬰兒時候就培養、就教導,所以教導到三歲,他就有能力辨別這是正,這是邪,這是對的,這是錯的,他就有能力。

  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怎麼看法?就看他這三年當中,他所學到的。父母這才叫真正愛兒女,給他扎根。這個根紮下去之後,所以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沒有了,中國還存在,為什麼原因?就是這個教育。所以學校教育(從前是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大,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四教是一體,家教是根。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我們也可以說,儒家是繼承了傳統,它的根是《弟子規》,五倫八德。我們用這個東西來作為基礎,修學大乘,那就沒有問題。確確實實在中國人來說,比學小乘方便,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提倡這個。大乘法裡面,這我們講佛法,大乘法的根本是《十善業道經》,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清楚。經典本身,世尊自己說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於無上菩提,人天的基礎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是佛陀教育的根本。

  我們淨宗成立之後,我們在行門,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戒條,我們是依淨業三福,依六和敬,依戒定慧三學,依六波羅蜜,依普賢十願,我們選了這五個科目。不多,太多了也記不住,你也做不到,我們只選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淨業三福非常重要,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想想看,這條裡面用什麼落實?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是淨業三福第一條的落實。有這樣的基礎,你才能學佛。你看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入佛門。入佛門的條件是要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你不從這上面下手、入門,那大乘是不得其門而入,你對於六波羅蜜的修學,你只能學它的皮毛,真實的利益你一定得不到。

  譬如,我們今天講慈心、慈悲,慈跟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愛心,愛心裡面它有兩個意思,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眾生有苦難,你幫助他離開苦難,這叫悲心;眾生沒有樂,你能夠幫助他得到快樂,這是慈,所以慈跟悲有這麼一點不同。但是,什麼是圓滿的慈悲?圓滿的慈悲是令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才圓滿。眾生究竟的苦是什麼?輪迴苦,你要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苦,你得幫助他脫離十法界。什麼是最樂?極樂世界樂,華藏世界樂,一真法界樂。你怎麼樣幫助他回歸到一真法界,這叫圓滿的慈悲。誰做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表演。

  世間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雖然他追求的是美滿的,其實他那個美滿是錯誤的,外面看到是很美滿,裡面是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只看外表好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世間人所希求的地位、權力,這大家爭的,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這是一國之君。中國古人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不要了,捨棄了。世間人所想爭的,所求的,他不要了,這什麼意思?那就說明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是圓滿的,他要追求圓滿,他要示現圓滿,表演圓滿。知道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再高的權勢,再高的地位,辦不到,我們今天講政治辦不到,軍事也辦不到。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年輕,武藝高強,在那個時候他可以做元帥,他可以做將軍,不幹。看看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像科學技術,工業、商業都辦不到,都不是圓滿的解決問題。

  西方人向這個方向發展,發展到今天,物質生活好像是很豐盛,但是你要曉得,今天世界上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房子住的苦難人還有多少?我們雖然過著現代文明的物質生活,要知道付出的代價有多少,你細心去算算是得不償失。我們付出代價是把整個倫理道德丟掉了,把因果的道理丟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信仰丟掉了,社會變成什麼社會?變成純粹自私自利,每個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還得了!所以今天的社會亂象是這麼來的。釋迦牟尼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選擇的是,用現代的話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做這個。而且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我們怎麼說他是多元文化?他跟孔子一樣,學生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來學,他就熱心的教導,這就是多元。

  不但他有言教,最重要他是身教,把世間人所希求的、所嚮往的,他全部都放下,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這個生活,你說幫助人離苦得樂,為什麼他生活那麼苦?對,我們一般人看到他苦,其實他苦不苦?他一點都不苦。我們怎麼知道?中國人有個好樣子,顏回。顏回的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簞食瓢飲,居住在陋巷。他的老師孔老夫子對他的讚歎說,這樣的生活,一般人在感觸上是「不堪其憂」,但是顏回「不改其樂」。顏回樂的是什麼?顏回所樂的是孔子所樂的,釋迦牟尼佛帶著他一批學生們所樂的,快樂無比!你看他們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門托缽,自行化他。告訴你,人生在世,最高的享受是身心都沒有壓力,用現代的話說,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身心解脫,煩惱習氣一掃而光,定慧三學天天增長,他怎麼不快樂!

  禪定的提升,肯定是突破空間維次,他的生活範圍廣大。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脫離時空維次,他能。時空維次,現在科學家證明真有,怎麼產生的?他不知道,怎樣能突破?也不知道。可是在佛法裡,在古時候宗教裡,古印度的宗教都修禪定,禪定能突破。印度婆羅門的定功能夠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他們的禪定能到阿鼻地獄,見到阿鼻地獄,能夠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所以六道輪迴這樁事情不是佛說的,這諸位要知道,誰講的?婆羅門教講的,他們在禪定裡面見到的,佛家講叫現量境界。不是他的推想,不是他的幻覺,是他在禪定裡頭突破空間維次真正接觸到。禪定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所以空間維次打破了,時空打破了。雖然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他也不曉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情,他知道六道的情況,六道怎麼來的,不知道,六道裡面是有苦有樂,苦多樂少,怎麼能離苦得樂也想不出辦法。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跟婆羅門教,以婆羅門教來講,他們比釋迦牟尼佛早一萬年。可是今天全世界的學者,肯定婆羅門教的歷史,就是現在印度教的歷史,肯定有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比我們佛教那還是長久得很多,現在世界上承認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就依西方人這個說法,婆羅門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釋迦牟尼佛出現之後,才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六道怎麼來的,怎麼樣能夠超越六道。不但有六道,六道外面還有四聖法界,這婆羅門沒有發現,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合成十法界。那一關他沒能突破,那就要更深的定功,這是他沒有法子的。

  所以慈悲喜捨講到圓滿的,那是要幫助眾生離六道,離十法界,叫大慈大悲,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有的,這我們要知道。佛在《華嚴經》後面,在很後面「出現品」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讀《古蘭經》,伊斯蘭教的,看到一段經文,真主說「萬物,我都是依前定創造他們」。真主就是宗教裡面講的上帝,真主造人,給人有靈魂,憑什麼給這個人富貴,給那個人貧賤?是不是真主不公平?這段經文答案就出來,真主沒有意見,是公平的,依前定。前定,佛法講得清楚,你過去生中造善,你這一生得福報;你過去生中造罪業,你這一生應該受苦。到底是享福、是受苦?是你自己造的因,那是前定的,這就很公平。所以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不可以怨天尤人。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自作自受。上帝是憑著前定來賦予你的吉凶禍福。

  可是前定,如果我們深一層說,講到最原始的那個前定,那就真正的前定,佛法講得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前定,這個前定是平等的。前定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別。為什麼不平等?你迷失了自性,迷了自性,這樣你才生起煩惱,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愈迷愈深。本來你的生活是在一真法界,是在極樂世界,所以那地方是家鄉,故鄉,你本來是在那個地方的。迷了之後,才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是什麼?惡業變的。善惡都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沒有善惡。現在佛告訴我們,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就墮三惡道,這都是前定。前定是自己定的,不是佛菩薩定的,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你不能責怪任何人。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再細心觀察一下,古今中外的聖賢人,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了不起,都是聖人。他們一生幾乎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幹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而是以釋迦牟尼佛幹得最久。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就覺悟,覺悟之後,明白之後,他就從事這個教學工作,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明白之後,選擇了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社會教育。我這再回頭看所有宗教,全是社會教育。你只看到原始的東西,沒有迷信,迷信是我們自己迷了,他不迷,經典不迷,這些聖賢他們不迷,是我們自己執迷不悟;他們真的得到解脫,我們是永遠困惑在六道三途之中;他對我們看得很清楚,我們看不清楚他。

  所以這樣子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圓滿,你看佛跟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圓滿的慈悲喜捨。喜,法喜,快樂。這個喜字就是《論語》頭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快樂!這個快樂,從前讀書人說「孔顏之樂」,孔夫子、顏回他們的樂,我們世間人看不出來的,這是聖人之樂。我在講經也透露一點消息,那是真樂。真樂從哪裡來?真樂從最後一個字「捨」,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那個樂就得不到。你放得愈多就愈快樂,到成佛的時候,捨得乾乾淨淨。等覺菩薩捨的還不乾淨,為什麼?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沒有破就是沒有放下。那一品生相無明放下了,捨掉了,才能證到究竟圓滿。

  所以佛教初學先捨什麼?捨身外之物。這個捨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初學的人捨自己生活必需多餘的,我生活必須要的我統統都具足了,我還有多餘的,多餘的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他沒有,他有缺乏;我吃東西有餘的、有多的,他沒有,我能照顧這些貧苦的人。從這個地方開始,主動的你去觀察,哪裡需要趕快送去。我的錢有多的,自己生活用的有,還有多的,富裕的,幫助那些需要的人,衣食住行,生活所需,先從這個地方下手。大小乘經教裡面,佛說得很多,捨財,你一定會得財富,你命裡財富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喜歡修財布施,喜歡以財物幫助別人,你這一生得大財富;喜歡教導別人,你這一生當中得聰明智慧;你有悲心,幫助人解決困苦,你得健康長壽。

  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人不要?這真的是不分宗教、不分群族、不分國家,我們在這世界上走了許許多多地區,問起這三樣東西,沒有一個人不要,各個都要。用什麼方法得來?佛跟我們講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愈施愈多,多了怎麼樣?愈多愈施,你這三樣東西,年年增長,沒有止境。你不肯捨,不肯捨你就沒有了,你所得的是有限度的。你能夠常常捨,常常施,愈施愈多,也法喜充滿。所以到大菩薩境界、到如來的境界,他們的布施、教學,遍法界虛空界,那個歡喜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得到的,也無法形容的,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在施捨裡面,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教的經典,諸位稍稍涉獵你都看到,《金剛經》讀的人很多。你看佛在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講財布施,哪個人有這麼大的財富?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還不如為人講四句偈的那個功德。這就說明法布施的功德是財布施不能比的。所以諸佛菩薩所示現的都是以法布施為主,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但是言教,身教,以身作則。心是佛心,言是佛言,佛言就是教,行是佛行,佛行就是戒律。所以《弟子規》、《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如來基本的行持,佛行。你能做到,佛菩薩的根基你就有了,你再學佛菩薩不難,你沒有這個根基,那就太難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長行第八段,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段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具足十力,並見上文」。前面講過幾次,但是我們的同學有新來(第一次來)聽這個經的,遇到這個文多少我們也要做個簡略的介紹。十種都稱為『智力』,由此可知,這是智慧的德用。智慧的用處決定不只這十個,所以我們就曉得智慧現前,所謂是大用無方,把它歸納起來這十大類,十大類展開是無量無邊,這是到佛菩薩智用自在。

  第一類就是『處非處智力』。這個「處」一般的解釋,解釋為道,解釋為理,知道事物的道理跟非道理。譬如善行、善因決定得善果,這就是處,完全合理;如果說善心、善行得不到善果,這是非處,非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一定得苦報,這是處。絕對不可能說是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會得到善的果報,沒有這個道理。這是真實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凡夫的看法那不同,在這個社會上確確實實看到有些無惡不作的人,他得的是大富大貴;有些真正是好人,在那裡行善積德,貧困不堪,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好像與這十力頭一條完全相違背。我們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過去,也沒有看到未來,這是什麼?我們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那你的看法不一樣。你看到這個人的過去,也看到這個人的未來,因果通三世,你才真正看到事實真相。

  這一生當中作惡,他還享受富貴,富是他有財富,貴是他有地位,他做了大官,擁有大財富,這是怎麼回事情?過去生中他修積的多,這一生當中他迷了,迷失自性,受到環境,人事、物質環境影響,特別是不良的影響,跟不善人常常在一起,所以染上一些煩惱習氣,做出許許多多,我們說得嚴重一點,傷天害理、損人利己的事情,可是還是做大官,還是發大財,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他修積的太多。佛菩薩看到了,因為他這一生的心行不善,他過去生中那個福報已經虧折,他自己並不曉得。譬如,他命裡面的官爵(爵位)可以做到宰相,這一生他只做到一個部長,虧折了;命裡面財富,譬如有一百億,現在他只有二、三十億,虧折了。但是我們凡夫看到,不知道,作惡的時候,還有這麼高的地位,還享這麼大的福報,殊不知他已經大幅度的虧折了,如果命裡沒有這麼大富大貴,他早就淪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人知道。

  有人修善積德,這一生過得貧窮,這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沒有修,命裡頭沒有富貴,是個貧窮下賤的命,衣食不周。這一生當中幸虧他遇到善知識,遇到善友,知道改過自新,知道斷惡修善,知道積功累德,所以他還過一個勉強能過得去的生活。如果他這一生不是這樣修積,他連現在這個生活水平他都享受不到。這一生雖然很窮苦,來生福報大,他修的是來生福。所以你要是能把三世都看到,你就心平氣和,你才點頭,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的。

  命裡頭有的,在佛法講,這叫定數,你前生修的,定數。我們現在在這一生當中,每天起心動念都有善念,都有惡念,言行亦復如是。要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於我們命裡面那個定數,它又產生了加減乘除。我們起個善念,善言、善行,我們的福就增長,就添了一點;如果我們造作的是惡業,那我們這個定數就又虧折了一點,又減少了一點。大善則乘,大惡則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只看那個幅度的大小。大惡,對於你的定數就大幅度的虧折,除了;大善,那就增長,大幅度的增加。譬如這個人命裡頭,官爵只能做一個縣市長,他以後居然能做到宰相,命裡頭只有縣市長,以後做到宰相,肯定這一生當中為國為民,修積的是大善。不為自己,他就往上升,就提升,智慧也增長,福報也增長,就是這麼回事情。總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看到這種現象,往往心裡生的不平,怨天尤人,好人沒有好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有人在主宰,這是自然的法則,並沒有人主宰,自自然然的,性德裡頭的感應。

  第二句『過未現在業報智力』。這句是講的因果業報,過是過去,未是未來,現在,三世,說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因果報,佛菩薩沒有不知道的。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你每天的起心動念,你果報的加減乘除,統統清楚。由此可知,教育重要。我常常在講席當中,乃至於在許多會議裡面,我的發言都提到這個問題,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教育裡頭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講到究竟圓滿是大乘的教育。

  大乘教育真正講到究竟圓滿,這不讀大乘經不知道。我們現在學習的這部《華嚴經》,這是佛法裡頭的精華,只是分量大一點。我們現在這種進度,這部經要講圓滿,我估計需要二萬個小時,我們現在講到將近三千個小時,才講到十分之一。可是細講真有好處,自他兩利。講的人自己境界跟著這個經文向上提升,確實法喜充滿;聽的人,如果專心聽,常常聽,一定會開悟,有小悟,有大悟,看各人的根性。即使我們現前的生活問題,工作上問題,處事待人接物上的問題,這個經上全都有答案,教我們應該怎麼做法。你不學不知道,學了以後,你才曉得這是真正有用的學問,不是談玄說妙,真正有用。

  我們要懂得三世因果的理論與事實,我相信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向善,不會去作惡,為什麼?這一生的時間短暫,來生的時間那就長遠,這諸位在經典上看到,事實上你也看到。佛講六道,六道裡頭說實在話,人的壽命最短。但是人的壽命說在六道裡面最短,那也是不公平,是在這個時候最短。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壽最長的時候八萬四千歲,不短,最長的時候;最短的時候十歲,這是講平均壽命。佛說人從十歲,平均年齡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這是佛法裡頭計算時間的一個單位,小劫,這個時間是叫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大家都能算得出來的。

  我們現在生的這個階段,這是減劫。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壽一百歲,過一百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根據我們中國歷史記載,他老人家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一百歲減一歲,從一百歲就減了三十,現在平均年齡應該是七十歲。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平均年齡。我們處在減劫,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的時候就回去了,就上升,一百年加一歲。減劫,年齡愈短生活愈苦,劫難;人的壽命長,福報就愈大,生活狀況就愈好。可是要知道,人的壽命長,對於倫理道德的教育重視,有佛菩薩來教化。佛菩薩非常慈悲,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

  所以三世因果不能不信,確確實實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夠知道,菩薩能夠知道,甚至於對於我個人來講,有一些小小特異功能的人也知道,你前生是幹什麼的,你來生會到哪裡去。這是什麼原因?人心清淨,有一點定功就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但是小的,小定,突破的層次不多,可以能看出你來生後世,或者能看到過去二生、三生、四生,乃至於看到十幾世,再多他就沒有這個能力,定功不深。定功深的人,可以看到你過去一百世、二百世。像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定功能看一切眾生五百世,阿羅漢的能力,五百世以上他就看不見,他就不知道。阿羅漢能看到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他的能力,也就是他定功所起的作用。在一般修行人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阿羅漢所修的定,佛經上稱為「九次第定」,這是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最高的定是四禪八定,那個能力也就相當可觀。他為什麼不能再超越?無明習氣太重,障礙他再往上提升。

  第三句『根勝劣智力』。知一切眾生根性的勝劣,得果的大小,佛菩薩有這種能力,所以教學就契機。眾多的學生他一看,哪個學生根性利,哪個學生根性鈍,利根好教,鈍根就比較困難。根利的人證大果,中根以下的人證的果就不高。這最明顯的例子,中國禪宗裡面的惠能跟神秀,這是五祖的弟子。神秀跟他的時間長,已經在五祖身邊,用現代的話說,他已經擔任助教,到這種地位。而且一般大眾對他都很尊敬,也都服他,肯定他有資格繼承祖位。沒想到這個時候來了個惠能,五祖一觀察,惠能的根勝,殊勝,超過神秀,神秀跟惠能比就是劣。這一看就清楚惠能證的果大,神秀證的果小,不如他。都能證,但是果報有大小不同。

  以《華嚴經》這個位次來說,惠能大師所證的位次,初住以上,這肯定的,為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神秀大師所證的果位能不能超越六道,我們都不敢講。但是可以肯定他不墮三惡道,這是肯定的。他能證人天福報,這是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猜測聖人的境界。但是他修得很好,修得再好,往上去,即使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肯定的。所以我們肯定他,下決定不墮三途,上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我們一個很客觀的觀察,他的果報在這個地方。但是能大師的果報是決定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以上到哪個階段時,那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決定是初住以上,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分證即佛。神秀所證的果報,天台家講的相似即佛,這是說到最高的;如果第一層的,觀行即佛,這肯定的。觀行即佛,就是我們一般講功夫得力,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就叫觀行。

  功夫得力,要是修淨土,決定往生。淨土往生西方所證的果報,那是無比的殊勝,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不能跟它相比。你要是在觀行位,在其他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成就,必須再提升一級,相似位,才算是真成就。相似位最低的是阿羅漢,那是真的證果,真的成就,超越六道。觀行位,一般講不能出六道輪迴,但是念佛往生,他能橫超,橫超三界,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可是淨宗法門的橫超,你也要做到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所講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像我們剛才講的淨業三福,三福六和你一定要能做到。三福裡面,第三條做不到,前面兩條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一定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兩條肯定做到,功夫得力。世出世間這一切法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障礙,障礙你往生,所以必須要放下,這個道理要懂。六度四無量心要隨分,隨緣、隨分的去學習,以這個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作為自己求生淨土的資糧,要真幹。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下面第四句『種種界智力』。這個「界」我們一般講境界,就是說,知一切眾生種種境界不同。我們世間人對於每個人的境界,只能夠從他的思想、言行、舉止上觀察一個大概。這個境界也有起落,真正用功,精進不懈,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如果貪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的境界就慢慢往下墜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許多人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我看到許多這樣的問題,中國、外國都有。我給他們的解答,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是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真的有意義、有價值,決定不能墮落。如果是真正向上提升,自然會得法喜充滿,決定不是這個世間的享受。

  這個世間享受,要記住佛在經上常講,世間人所有一切享受,佛把它歸納成五個字,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這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諸位想想看,我們身是苦多還是樂多?心是憂多還是喜多?大概大多數人,我心憂(憂慮)身苦。你怎樣能夠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靠外面人幫助,靠不住的,佛菩薩也不能幫助你。佛菩薩幫助人是教給你方法,教你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了,方法講給你聽了,你自己去做,最後的成果還是自作自受。佛不居功,佛說我沒有功勞,為什麼?是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肯斷惡修善,你自己肯懺除業障,提升了你自己境界。所以佛對眾生是增上緣而已,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學生不用功,老師是一點都幫不上忙;學生肯用功,老師所教的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那他就真正得利益。

  所以佛法是師道,這要清楚,不可以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那你就迷信。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就是經教,他的教誨那真的是加持我們。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沒這回事情,這是屬於迷信。而且一般迷信的人都存著僥倖的心理,甚至於還賄賂佛菩薩,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了一萬塊錢財,我拿一百塊錢來供養你,跟佛菩薩討價還價,哪有這種道理!這變成了賄賂,所以完全錯了,這才是叫迷惑顛倒,錯用了心。

  境界提升,在人間從凡人提升到賢人,提升到聖人。在中國,孟子代表賢人,孔子代表聖人;在佛法裡面菩薩代表賢人,佛代表聖人。由此可知,要提升自己聖賢的境界,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有求必應,這不是向外求,向內求。聖跟凡的差別在哪裡?凡夫自私自利,沒有把我忘記,一切都是為自己;聖人無我,你看《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知,菩薩的境界無我。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菩薩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法身。我們現在換句話說,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樣講大家好懂,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法身。大乘教裡頭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說明什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共同一法身,這是佛的境界,這是真實的。所以大慈大悲自然流露,沒有條件,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還談條件嗎?

  所以今天不但是佛菩薩境界我們一般人不懂,聖賢境界,這世間聖賢境界世間人也不懂。你是真正幫助他,他還要懷疑你,你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目的?對人好,有企圖,有目的,凡人。在古時候聖賢、君子,講到最低的君子、讀書人學聖、學賢,幫助別人沒有條件,不求果報,你有苦難,幫助你,決不求回報,君子。今天我們把聖賢教育疏忽了,中斷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所以今天你是學聖、學賢,讀聖賢書,學聖賢,無條件幫助別人,你可得要知道,別人會懷疑你。這個懷疑是應當的,為什麼?他一生沒有接觸過,不但沒有接觸過,聽也沒有聽說過,天下哪有這種事情?哪有人能夠捨己為人?沒聽說過。你今天做出捨己為人的事情,別人不相信。不相信,要不要做?要做,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讓人覺悟。做人應當要捨己為人,不應當損人利己。

  你一定要懂得損人利己的果報,決定是害自己,損人不會利己,損人決定害己。這世間人有很嚴重的錯覺,以為損人可以利己,錯了,哪有這種道理!這就是是處非處,沒這個道理。反過來,損己利人是真正利益自己。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他不幹,真正明白的人,那就真肯幹。肯幹,如果還是為了利益自己,譬如我布施財富,為什麼?我得大財富;我修法布施,我得聰明智慧,還有求,還有得,這個境界不高,充其量他的境界是欲界天,他到不了色界,已經算不錯,已經算很難得了。

  如果勤修三種布施,沒有絲毫求果報的念頭,這個境界就高,這個境界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求果報,好善樂施,這裡頭有什麼?正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法喜充滿;佛法裡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種快樂享受,那就不是別人能夠想得到的,他無法想像的。今天真正讀書的人不多,讀古聖先賢書的人不多,真正修行的人也不多,所以這種樂趣,怎麼說人都很難理解。但是我們真正用功的人,並不希望別人理不理解,那與我們沒有關係。我們懂得了,非常認真努力去做,自己會得法喜,這個法喜別人不會知道。

  今天還有一個同修問我,問我養生之道。這個話,我在國外許許多多地方都有人問我:法師,你是怎樣保養的?你們來看看我的生活,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很平常,衣食住行都很簡單。好像是昨天,我還在提倡我們吃東西,因為過年來了,佛教導我們三德六味。你看我們供佛的菜,平常供三個菜,表三德,最多的供六個菜,六味,三德六味。那我們過年家人團聚,最好也取三德六味,六個菜就可以了,不要浪費。素食最健康的、最營養的。我吃素食,再一過年五十五年了。所以我答覆人家很簡單,素食,清淨心,你就能夠健康長壽。

  心地清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他怎麼會不自在?每天讀經,跟佛菩薩為伴侶,怎麼會不快樂?現在電視、廣播、電影、戲劇、報章雜誌,我有四十多年跟它們沒有往來。所以有人問我,法師,這世間很多事情好像你都知道?是的,我是知道,我怎麼知道的?有很多學佛的同學,他們看到了,發生什麼大事,他來告訴我,我這麼知道的。甚至於還有說,他們從報紙、雜誌那一塊小新聞剪下來,拿來給我看,我就看那麼一小段;多半是屬於災難的,都是講因果報應的。這個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報章雜誌公開,哪裡是假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