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五卷) 200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5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二首:
【知諸眾生心所樂,如應為說眾法海,句義廣大各不同,具足慧神能悉見。】
第二尊是發起慧香主晝神,他得的法門是「普觀察一切眾生皆利益令歡喜滿足」,在長行得法的時候,我們曾經跟諸位介紹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義圓稱機,故滿心成益」,今天我們看他的讚頌,與他所修的法門完全相應。我們今天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要怎樣來學習,我們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
第一句是『知諸眾生心所樂』,這個「樂」念去聲,愛好的意思。這一句是觀機,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對於現代人心裡面所愛好的不能不知道,他所愛好的是邪、是正、是是、是非,我們都要能夠辨別。因為現代的社會跟過去確實大不相同,古時候,以中國做例子,每一個朝代的變更,社會人心也都有變化,但是變化的幅度不大。這是什麼原因?古人比我們現代人重視教育。諸位聽到我這一句話,難道現在人就不重視教育嗎?現代的學校比古時候多,多得太多,古時候學校少,但是現在學校雖然多,跟古時候教學的性質不相同。
我記得過去我講經的時候跟諸位提到過,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圓山臨濟寺,這個寺廟隔壁就是圓山動物園,是一個小山丘,我們這個寺廟有一條小路可以通達山上。有一天早晨我們在出坡,早晨我們寺院裡都分配工作,我的工作是掃院子,門口院子很大,每天都落下很多樹葉,大概有三、四個出家人清潔這個環境。我看到有四個學生,說說笑笑的從我們的小路上山,我看了他們這些言語談吐行動,我嘆了一口氣,我說:「可惜年輕人沒有受過教育。」這個話被他們聽到了,他們回過頭來找我,來質問我,他說:「我們是台大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我聽了之後,我很歡喜,「噢!你們原來是大學生,那我向你請教:什麼是教?什麼是育?什麼是教育?這三個問題你解答給我聽」。他說不出來,回頭來問我。那個時候的學生很難得,還是滿可愛的,他還能回頭向你請教,現在學生不行了,沒有這種風度,也沒有這個心量。
什麼叫「教」?《說文解字》裡對於這個字的註解,教是覺的意思。教學,古時候教學是教你覺悟。不但佛法教人覺悟,儒家、道家,古聖先賢的教育,沒有一個不是教人覺悟的,破迷開悟,這在教。「育」,育是養育,養育你長大成人,頂天立地。今天我們的學校,「教」的意思沒有了,覺的意思沒有了,「育」也沒有了,「教育」合起來更沒有了。然後他反過來問我,他說:「我們現在是大學四年級,馬上要畢業了,那我們今天接受的這是什麼?」我想了一想,我說:你們可以說是接受高等知識的訓練,我不承認你們受過教育,我承認你們受過高等知識技術的訓練。所以如果要是名實相副的話,大學應當改作什麼?「高等知識傳習所」,應該是這樣的。教育一定是教人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教育。
不但你大學教育沒有,你小學教育也都沒有受過,他很驚訝,「怎麼小學教育沒有受過?」我說:我現在請你吃飯,擺四個菜給你,這四個菜你都不會擺。他眼睛睜大看著我。我說:這四個菜擺在這一張桌子上有陰陽五行,你懂得哪個菜擺在哪個位置上?他沒有學過。在《禮記》裡面,吃飯,菜有一定的擺法,一出來菜你擺得不對,你沒受過教育,沒學過。我們在掃地,我說:掃地你也不會掃,沒有學過,這是小學教育,灑掃應對;不但你高等教育沒學過,你小學教育也沒學過。這四個學生很可愛,他能夠接受,他聽我講得有道理,他服氣。
我們不能不知道眾生的根機,不能不認識現在是個什麼時代。現在時代何以跟過去有那麼大的差別?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別,原因就是我們疏忽了聖賢的教育,你們今天講的童蒙、啟蒙。啟蒙,現在居士林耕心園小朋友念的《弟子規》,你們想一想,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學過?這是什麼?這是兒童教育、小學教育,這裡面都是講日常生活的規矩。除了老師教導生活教育之外,教你認字,我們現在有幾個人認識字?說起來你們都認識,這個字怎麼講法,為什麼這種寫法,你不曉得。認字怎麼學?《說文解字》,中國文字的來源,中國文字的結構,這種符號的含義,這才認識字。山、水象形的,這就講究「六書」。這是古人造字的六個原則,現在幾個人懂得?幾個人學習過?所以連字都不認識,這個字裡頭的含義,他怎麼會知道?補救這個弊端,我們出家人有責任。當然現在我們是以經教為主科,如果將來自己有多餘的時間,還有這個能力,這些古籍不能不涉及,這是常識,有助於講經教學,不能夠疏忽。
這是屬於文字學,尤其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工具,在整個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都沒有,唯獨中國有,中國老祖宗聰明有智慧,發明這個方法。在過去,古人都知道,言語隨著時間、隨著地區常常會改變。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我們學生常常講的口頭語,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聽年輕人講很多話,我們聽不懂,語言在變。所以我們老祖宗想了一個方法,想了一個永遠不變的辦法,文言文,它跟我們平常的言語完全脫節,走兩個路子,語跟文分開,語會變,文不變。因此你只要懂文言文,幾千年前老祖宗寫的這些文字,他們一生的智慧經驗,都可以用這個工具保存傳遞下來,給我們做參考資料,這個太難得了。外國沒有這一套東西,他們的言語跟文字是一致的,像我們現在講的白話文,一致的,因此過個幾十年、幾百年之後,言語改變了,古時候的文字他就看不懂。所以現在在西方,像古老的希臘文、拉丁文,只有少數考古學家才能夠摸索,沒有辦法大眾化。而在中國的文言文是一般人統統都要學習的,這個工具好,無比的殊勝,中國人獨有。
由此可知,文言文是過去、現在、未來,縱的傳遞訊息,傳承智慧的一把鑰匙,我們拿到這一把鑰匙,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財產,我們就統統接收過來了。這一把鑰匙你沒有,典籍雖然存在,你看不懂,那也是枉然!文言文怎麼學習?過去我的老師教導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從前要背誦的,你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這事情實在講不難,一個禮拜念一篇,好好的去背一篇,一年就完成,要真幹。古文到哪裡去選?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選《古文觀止》。《古文觀止》總共有三百多篇,李老師從頭到尾都給我們講過一遍,非常難得。我們在台中十年,十年如一日,每一個星期講一次,十年沒有間斷,《古文觀止》講完了。在這裡面選五十篇。如果你能夠背誦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
中國人從小教人背書是非常有道理的,背書要用佛法眼光來看,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現代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背書是古老的傳統教學方法,那個方法是錯誤的,學生只會背,不懂意思,背它幹什麼?他不曉得確確實實不希望學生懂得意思,教他老實背,他心定,他不會胡思亂想,這就修定。小孩兩、三歲,他一天到晚也胡思亂想,教他背書,這個時候心就收回來了。專心來背書,這是修定,修清淨心,心地清淨他就生智慧。
古時候,兒童從七歲上學到十二歲,這是接受小學教育,完全背誦,沒有講解。在佛法裡面講,這是訓練戒學(戒學是守規矩,守法)、定學,偏重在這兩門。十三歲以後入太學,把你在小學所學的這些課程,老師要跟你研究討論,著重在慧學。所以從前人這個學問真的有根底,現在人念到大學都沒有根,我們早晨講的「五根」。大學生念到拿到博士學位都沒有根,何以知道沒有根?邪知邪見一接觸他就迷了,他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在從前小學生都有能力辨別,現在拿到博士學位沒有能力辨別。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時代,你一定要曉得一切眾生他心裡想的是什麼?你仔細聽聽他說的是什麼?觀察一下他做的是什麼?社會的安危,個人的吉凶禍福,一眼就看穿了。聖賢的教誨目的何在?幫助眾生趨吉避凶,幫助社會消除災難,教育的目的在此。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你發財,不是教你升官,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會觀機,然後應機說法。在古代的社會,因為每一個人從小都接受過聖賢教誨,對於善惡、是非、邪正他都有個標準,所以社會能夠維持長治久安的局面。社會的動亂,那都是末代的帝王胡作妄為,才會引起社會動亂。如果這個皇帝能夠遵守傳統,不違背祖宗的成法,祖宗定的這些辦法他不違背,這個國家不會滅亡,一定是一代一代傳下去,誰願意作亂?又何況古時候帝王選的繼承人,選定之後,一定是請國家第一流的學者,真是有學問、有道德,來教導他、來輔助他,所以他真的有根。一個朝代能傳幾百年、能傳十幾代,不是沒有道理的,都是接受聖賢教化的成果。
今天中國、外國都把聖賢東西拋棄,認為什麼?這個太古老,不適合於現代。什麼是現代?貪婪是現代,瞋恚是現代,殺戮是現代。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心:貪、瞋、痴,這是現代。這樣的現代化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人民生活如何能避得了天災人禍?我們深深相信種善因得善果,你的因不善,你想有善的果報,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一定要觀察,很細心的、很冷靜的去觀察,我們才會清楚、才會明瞭,然後你才懂得要怎樣教導他們。聖賢人留下來的經典,經典裡頭字字句句都是講原理原則,原理原則它裡頭所含的義趣,那就沒有止境,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在過去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講法,在今天動亂的時代要有動亂的一種講法,這個講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眾生根性不同有不同的講法。所以清涼大師這個註解做得好,「義圓」,義就是經典頭的義理,義理是圓的。圓的是什麼?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稱機,各種不同的根機都行、都適應。佛法妙就妙在這個地方,它不是一個講法。
我們學教的人、研究經的人,你現在在初學,初學是教你基本的方法,你學個幾年之後,你基礎方法已經得到了,有這個基礎,你再去看經論的註解,每一個朝代人的註解。我們中國人喜歡《楞嚴》、喜歡《金剛經》,這兩部經歷代的註解非常豐富,《金剛經》有五百多家的註解,《楞嚴經》也將近有一百多種註解,你仔細去看,他們講法都不一樣。為什麼說法不一樣?他的聽眾不一樣,他這個說法在那個時代、那些聽眾,一定得利益。所以經不是一個說法,經是活的,不是死的。古大德註解也把註註活了,清涼大師就是個例子,他的註解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你一看,你就要懂得他的意思,隨著他的意思去講、去發揮,決定不會錯誤。
我們從這一句,這是最明顯必須要體會到,「知諸眾生心所樂」,「諸眾生」,超越國土、超越族類、超越宗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裡頭。沒有說「知諸佛子心所樂」,那就是變成佛教徒;它是「知諸眾生」,基督教徒也包括在裡頭,回教徒也包括在裡頭,世界上所有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都包括在裡頭,我們都要知道。在近代西方人常常談到的多元文化,這就是多元文化。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由於科技發達,資訊方便,整個地球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事情,我們從電訊廣播立刻就知道;換句話說,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與我們的生活都有密切關聯,不能說這事與我不相干。從前可以說,在沒有科技的時候可以講,關山阻隔,地方遙遠,與我們不相干,沒有什麼大的影響。現在不行了,現在飛機二十幾個小時就繞地球一周。現在還不斷在進步,前幾年我在美國聽說,美國跟蘇聯合作發明快速的飛機,將來從美國到中國,橫度太平洋,只需要四個小時,比現代的飛機速度要快一倍多。地球愈來愈小,我們關係就愈來愈密切,所以世界上不管是哪個國家、不管是哪個族群、不管是哪個宗教,如果出現一點問題,對我們的生活立刻就產生影響,這叫觀機。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世界各個地區的人,他們想什麼?他們說什麼?他們在做什麼?還有各個不同身分的人、不同年齡的人、不同行業的人,他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我們統統都要了解、都要明白,才能夠真正做得到弘法利生。
弘法就是把佛陀的教育、教導,介紹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目標,教學的目標。弘法利生的目標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這方法從綱領上講,首先要教導他明瞭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眾生現在生活這麼苦,苦從哪裡來的?苦有很多很多種,每一種苦都有它的因緣,要讓他明白。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是大有道理。今天我們弘法利生,對整個世界、對一切眾生,用什麼來奠定基礎?《了凡四訓》。頭一個問題就是讓他認知,他知道、他認識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這是聖賢教育的基礎。不但是佛教,中國的儒家,可以說是全世界自古以來,無論是哪個宗教,都奠定在這一個基礎上。
這個課程重要,我常常勸初學同修,你要想入佛門,你首先要把《了凡四訓》讀三百遍。現在有VCD好,書讀得比較不容易,你把這個,現在拍成電影,那尤其好,你把這兩片從頭到尾看三百遍。我們現在有三種語言,我也常常勸勉同學,像我們常常到香港去、到中國南方去,廣東話我們不懂,現在我們有廣東話的兩片,你聽,聽上三百遍,我相信廣東話會聽了,縱然不會講,會聽了,一舉兩得。南方地區的人普通話他不懂,我們有普通話的,你就聽普通話,學語言。也有同學發心學英語的,我們有英語配音進去的。語文也學到,佛法的基礎也打好了。不能不幹,不從這上奠下根基,我們的修學沒有根。
《了凡四訓》我曾經講過很多遍,從前我們沒有很好的錄像設備,有錄音帶;好像錄像帶也有,是在澳洲講的,但是是講大意,沒有細說。這一次同修們要求,希望我在香港,把《了凡四訓》重新講一遍。我們香港錄影室設備很新,完全是現代化的設備,高科技的設備,我們準備從二月去的時候,就開始在那邊錄《了凡四訓》。如果不是深入《了凡四訓》,說老實話,「知諸眾生心所樂」,你也沒有辦法,你也很難辨別。所以《了凡四訓》能幫助我們觀機,它裡頭給我們分析善與惡、是與非、邪與正,分析得很清楚,這是很難得的一部好書;不但自利,而且能夠利他,奠定自己德行的基礎,也幫助你觀機。你會看人,你也會看事,對於一切人事物你知道怎麼看法,然後這才教化眾生。下面一句「如應為說眾法海」,這叫應機說法,你懂得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用什麼樣方式去開導,他才歡喜接受,依教奉行。
佛法是活的,佛法沒有界限的,佛法包容的,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佛法包括一切法,一切法覺悟、通達,就叫做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只要覺悟了,法法皆是佛法;如果不覺悟,《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跟非佛法界限在哪裡?在迷悟。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間法。什麼叫世間?世間是有障礙的、不圓融的。覺悟了之後,一切法都叫佛法。為什麼?他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覺悟就沒有障礙,無障礙叫佛法。絕對不是:這是佛的經典是佛法,那個基督教的《新舊約》,那不是佛法,你這樣看就看錯了,你完全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
真正覺悟了,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個話你們聽說過,哪一法不是佛法?難道基督教《新舊約》不是佛法,除這個之外?沒有這個講法!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道理在此地。迷的人,沒有覺悟的人,再翻過來說,哪一法是佛法?同學不少看過《六祖壇經》,《壇經》裡面印宗法師向六祖請教的時候,那是初見面,聽說他從黃梅得法,印宗就請教他,「禪定解脫」,他請教他這兩法:禪定、解脫,黃梅五祖是怎麼講的?他請教。而六祖回答他回答得妙,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也很聰明,聽了之後就覺悟了。你們想想他們這個問答,問是我們凡夫的問題,答是無上的智慧。我們還在分別禪定怎麼講法、解脫怎麼講法,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六祖回答的時候完全解脫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學覺,要學悟。
經典是引導而已,引導我們覺悟的,那你就會學了,你就不會迷在經典裡面。像印宗這一句怎麼講法,這個名相怎麼講法,那就錯了。那是教小學的,不是教大學的,那是文字學。教你名相怎麼解釋是初學入門,我們總不能永遠作一年級的學生,哪有這個道理?年年都一年級,搞了幾十年還是一年級,這個不行,一定要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從形相提升到擺脫形相。所以到高級修學的時候,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頭,那是高級的修學法,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把印宗跟六祖兩個人的談話,用這個原則來一觀察,你就曉得印宗是住法相,六祖不住法相,完全離開了。「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六祖離開了,印宗沒有離開,他們兩個人差別在此地。印宗經過六祖這一點醒,他覺悟了,只要把這個一放下,他就入境界了。這是我們中國人俗話稱「得道了」,大徹大悟,得道、證果了,就是說他契入這個境界。
有智慧的人教學,佛經上有個比喻,猶如「海潮音」。海潮音比喻什麼?不失時節因緣,它一定的時候漲潮,一定的時候落潮。我們懂得跟一切眾生接觸,在什麼時候應該跟他說什麼法。眾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思惟的方法不相同,我們都要懂得,跟他接觸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目的,幫助他開悟,悟了才有樂。苦從哪兒來的?苦從迷來的,不悟就有苦,悟了苦就離開了。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因上做個轉變,果上就圓滿,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印光大師給我們很大很大的啟示,諸位同修千萬不能夠疏忽,《了凡四訓》一定要像淨土一樣傳遍全世界。這一次我們千禧年的晚會,從北京來了一些同修,臨走的那一天晚上請我吃飯,我就把《了凡四訓》重要性告訴她們,她們兩個人發心,回去籌備重新來拍攝。現在我們流通的兩片,這裡面的演員很多她們都熟。兩片時間太短了,很多東西都沒有能夠表演出來,所以我希望能夠做到六片,也不要太長,六片就相當適當。她們去籌備,希望在今年六月以前能夠流通。流通出來之後,我們再配音,配廣東話、配英語、配日語、配西班牙語,向全世界大量流通,這個會很受人歡迎。書不見得有人看,講得再好、講得再詳細,尤其書那麼厚一大本,一看就嚇到,他就不想看了,所以用表演的方法好。她們對這個很有興趣,知道這是一樁大功德,真正能夠挽救世界劫運。這一樁事情要不是印祖提醒我們,我們怎麼都不會想到,是印祖提醒了我們。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楞嚴經》,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其中有兩個月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圖書館雖然不大,但是裡面蘇州弘化社流通的書相當完備。我們是印祖這一個系列的傳人,對於印祖感情特別重,所以他老人家的東西我們一定是多看。我們在流通書籍裡面看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流通的量最大,每一版差不多都是五萬冊、十萬冊,這麼大的數量。我再一看的時候,印了幾十版、二十幾版、三十幾版,我當時看了非常驚訝!我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這是我們學佛真正的根基,祖師用這個方法,我們明白了。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從這裡扎根,你要不在這上扎根,你的佛法就是沒有根的;換句話說,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們培訓班的同學要注意到這一樁事情,《了凡四訓》的原文不多,最好每天抽一點時間讀一遍,每天讀一遍,你要讀熟了的話用不了很多時間,至少在三年當中不可以間斷,一天一遍不能間斷,你就有根了。然後你利益眾生的心、斷惡修善的心、求菩提的道心,你才真正能生得起來。你要沒有根,你這個心發不起來,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那有什麼法子?
我們跟世界上不同的族群往來、不同宗教往來,我們用什麼跟人家往來?跟人家談什麼?談《了凡四訓》好,講這些故事給人聽好,他們容易接受。你要對其他宗教介紹佛經給人難,相當不容易。介紹這些因果的故事,告訴他福是怎麼求的,災難是怎麼來的,他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就懂得趨吉避凶,他就懂得怎麼樣做才消災免難。這個事情對他有切身的利益,他會很關心,他會認真學習。頭一步要教這個,這就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知道眾生根性,我們遵守印祖的教誨,用這個方法來幫助這個世間,消除世間的劫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華嚴》對我們的幫助非常之大!
要消除世間的災難,災難不外乎兩種: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人禍,顯而易見,現在大家擔心的是戰爭,特別是第三次核子戰爭。雖然現在戰爭還沒有爆發,每一個國家都在準備,都在準備打核子戰爭。這不是好事,都在積極準備,你說這個戰爭會不會爆發?因此我們要想,為什麼他們在準備幹這種傻事,給這個世間製造這麼大的災難?歸根究柢還不是少數人的自私自利,大多數的人不明究理盲從,這樣才造成,這是因。緣,彼此互相猜疑,互相不信任,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明白這個因緣,我們就曉得我們應當怎麼作法,應當去幫助鼓勵大家互相往來、互相溝通。只要通了,問題就解決,最怕的是不通。像我們這一個身體,我們的筋脈、我們的血管,如果什麼地方不通,有了阻塞,人就要生病,病痛就來了。如果氣脈暢通,這個人身體健康。地球、社會亦復如是,人與人之間要往來,不可以不往來,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溝通,多往來、多溝通,問題就化解。我們主動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往來,目的在哪裡?化解誤會,化解敵對,化解歧視,這問題逐漸就解決了。我們大家在一起作朋友多好,何必作冤家對頭?
佛在《華嚴經》上這樣教我們,我們看看其他宗教的教義,他們的神聖也是這樣教我們。沒有一個宗教的聖人,教你去害人,教你去欺負人,沒有!都是教你去愛護別人、幫助別人、容忍別人,所以在教義教理上可以互相貫通。如果要說是差別,只可以說是經典所教的,有講得比較淺、有講得比較深,有些地方說個原則、有的講得很詳細,差別在此地。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我們曉得眾生根性不相同而有差別,但是它的原理原則、它的方向目標,都沒有差別,都是一致的。落實到實際生活行為裡面,愛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心。佛家說慈悲不講愛,為什麼這個說法?因為世間人講的愛,它裡頭有情,是感情的。佛家換個名稱,佛家講慈悲,慈悲就是愛,但是這個愛是智慧,不是從情生的,是從智慧生的。從智慧生的愛心叫慈悲,從感情生的叫愛心、叫愛。但是諸位曉得,感情會變,今天愛了,明天就不愛,它會變的,智慧永遠不會變。
在外國沒有慈悲這個名詞,不像中國人把這個辨別這麼清楚,外國人都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上帝的愛、神的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它不是感情的。何以知道它不是感情的?因為他講「愛世人」,他並沒有說愛基督徒、愛天主教徒,那個說是感情的;愛世人,那就是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它是智慧的。所以它的意思有,但是不像佛教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要把不同宗教經典合起來看就明白、就懂得了。
底下這一句是『句義廣大各不同』,「句」是言語文字,「義」是講義理,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菩薩教化的方式就不一樣。從這個地方我們能深深體會到,我常講所有宗教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在經上看到了一個原則,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身相,隨類化身,應機說法。我們就明瞭,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天主身得度者,他就現天主身而為說法。我們通達這個道理、了解這個原理,所以所有一切宗教的神聖,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明白了。那些宗教徒,他不明瞭,他不承認,我們給他換一個講法,佛教裡面供奉的佛菩薩都是天主的化身,他一聽高興了,「他是我們天主化身」。確實是如此,怎麼說都是圓的。於是不再打架了,不再說佛菩薩是魔鬼;佛菩薩是天主化身,你要說佛菩薩是魔鬼,不就說天主是魔鬼嗎?
《華嚴》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大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身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說穿了,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國土、族群、宗教,都是一家人。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天下就太平,所有一切的誤會消除了,猜疑消除了,敵對消除了,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的華藏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為什麼他們能夠和睦一家,彼此互相尊重、互相讚歎、互相協助?「協助」兩個字沒有看到,我們看到的是「布施供養」,布施供養就是互相協助,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統統認識清楚,事實真相搞明白了,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你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永遠合不起來。我們今天要做的,覺悟的人要做的事情,幫助不覺的人,要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從迷惑回頭,從錯誤回頭。我們不但要用言教,還得要用身教,做出榜樣來給他看,讓他在這裡面去體會。
我們要知道在現前社會做一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四眾弟子應該怎樣幫助自己、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依教奉行,學《了凡四訓》,學十善業道,把十善業道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四念處是正確的看法,四念處觀,正確的看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正當的行法,用現在話講正當的生活。特別是前面這三科十二條,佛家稱「道品」,這十二個道品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總綱領,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才真正體會到「句義廣大各不同」。各不同,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他的方向目標是相同的。
『具足慧神能悉見』,具足慧神就是前面講的發起慧香主晝神,他看到了,他明白了,他做到了,他也用這個方法幫助覺悟一切廣大眾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