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0三卷)  2006/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昨天講到清涼《鈔》文裡面「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講到這個地方。經書,在這些地方特別對我們初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能不多說幾句,與我們這一生當中的修學關係非常重大。初發心難,每個人發心實在講都不一樣,尤其是華嚴會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們今天最麻煩的就是煩惱習氣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問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們具體來說,決定要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從十善業學起。這麼一說,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煩惱,不甘心就入不了門,你說這個事情難不難?難不在外面,實在講在自己,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

  從事相上來講,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做人學起。你對人有沒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標準不是佛的標準。佛的標準至少做到四個字,我們常講的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我學佛五十五年,用這四個字做標準來觀察人,我一個都還沒見到,你才曉得難。六和敬你能做到嗎?佛說,這個世間只要有四個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個僧團,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四個人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不遭災難。兩個人都處不好,都鬧意見,到哪裡去找四個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沒有見到。小道場兩個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見不合,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為什麼?放不下自己。真正說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還有「我」就不行。

  我們這裡講退轉,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深山裡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觸大眾,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所以那一種定功是伏煩惱,沒有斷,石頭壓草。一入到城市接觸大眾,今天的社會是花花世界,誘惑的力量比古時候超過一百倍都不止,到什麼地方能找到這樣定功的人?所以學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就?就是鍥而不捨,不一定要道場,也不一定要好的同參道友,那是緣分,可遇不可求。怎樣成就?你真正是抓住經典,經典是老師。孟子抓住了,他成為聖人;蕅益大師抓住了,他能成為祖師,這是我們非常好的典範。

  孟子學孔子,孔子過世不在這個世間,孔子的著作在,他讀孔子書,學孔子。所讀的東西他統統能夠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正學孔子。他學得非常像,超過孔子的學生,所以你看後世尊他為「亞聖」,講儒一定講孔孟,沒有講孔顏。顏回是孔子常常讚歎的,沒有說孔顏,沒有說孔曾(曾子),都沒有說,而說孔孟。顏回、曾子都是夫子當年在世的得意門生,你從這裡去想想,所以真正肯發心學,沒有不成就,這個道理要懂。

  我自己常常現身說法勸勉大眾,我學習的環境不是那麼理想的,天天過流浪生活,居無定所,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的。一個人顧自己都顧不到了,哪裡能顧別人?所以人家要跟我學,跟我學,我沒地方住,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能學得有一點成就,就是經典抓住了,一天都沒有放棄,認真學習。你學的東西能理解,解了之後能做得到。我常講,釋迦牟尼佛教學有那麼好的成就,孔子教學也有那麼好的成就,什麼原因?他做到了。做到而後說到,聖人;說到而後能做到,賢人;說到做不到就是騙人。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我所學的我有沒有做到?我要是沒有做到,不就變成騙人嗎?

  古時候人能成就就是他的基礎教育好,基礎教育不外乎三方面,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教育的根幾乎都是父母幫助你紮下的。孔夫子的母親好,孟子的母親好,從小孩出生下來就知道教他了。在嬰兒面前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全是正面的,決定沒有負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歲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這是中國人的家教。我們現在這個家教至少失傳將近一百年,不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父母不知道,我們祖父母也不知道,這個結果就是整個社會動亂。

  所以我們在湯池小鎮這個地方做實驗,真的是做實驗,有沒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麼做法?就是居住在這個地區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才能產生效果。如果《弟子規》光教小朋友學,大人不學,小朋友學了幾天之後,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這樣的,一定說大人騙我們,這個東西不是真的,那你這個教學肯定失敗。古時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這個樣子,小朋友一看,這是應該要學,大人都是這麼做法。所以家庭裡面父母不能落實弟子規,學校裡面老師不能落實弟子規,這些學童決定教不好。這個道理不難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夠復興起來,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真的要像經上講的不退心的菩薩他能做得到,為什麼?他因緣具足、種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們今天講找不到善知識,我的老師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師跟我介紹的善友、善知識不是現在人,都是已經往生的,他跟我介紹誰?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這是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文鈔》在,著作在,天天不離開,那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教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我心目當中看法是印光大師一生的傳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離這個宗旨,比什麼都重要。

  敦倫盡分這句話,就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感應篇、十善業。倫是倫常,敦是敦睦,誠誠懇懇,親愛精誠,對你的家人,對你的家族,對你的族群,再擴大就是對世界一切眾生,這是敦倫。盡分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對父母盡孝道,對兄長盡悌道,這叫盡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關係很多,中國人分得很詳細,總的綱目來講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來,你就是聖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你全做到,這是本分,盡分就是要把這個做到。

  閑邪存誠,這是佛法。閑是防範,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見,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存誠就是存菩提心,就是從真誠到慈悲,二六時中我們是用這個心待人接物。佛菩薩慈悲全都教導我們了,我們還要去找地方嗎?不需要了,找不到。確實,我找了五十五年沒找到,所以一生隨遇而安,只抓到一個原則,天天不離開經教。

  我每天讀經,我絕不離開,全心全力來學習。在什麼地方學習?在生活當中學習,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學)、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學到的東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這樣子,我們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沒有,在什麼地方?在網路上有,在衛星電視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諸位講解《華嚴》,我的興趣很濃,就是真有學的。不是真學就是旁聽的,旁聽也不錯,肯旁聽也好。真學就是真幹,這東西不能做假,真幹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會再變心、不會再退轉,不像前面所講的不定聚。我們都是從不定聚,如果能夠學到正定聚,那個成績就非常可觀。因為正定聚我們知道,最低的標準是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可以說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薩,在下面一會我們就講到了。下面一會裡面有一品經專門講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發心功德品」。所以認真不在外面環境。

  現在修學環境確實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賢首菩薩給我們說順逆皆順。我們能在逆境當中成就,比在順境裡頭更殊勝。這個道理你要細心冷靜去觀察,你看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到五祖那裡去學,五祖有沒有教他?沒有。去了八個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課,半夜三更。在我們想像當中,他這一堂課頂多兩個小時,他受五祖的教學就這麼長的時間。親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師,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邊那麼久沒有開悟,來了個惠能,在道場住了八個月,八個月在服勞役,舂米破柴,幹粗活,從來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而五祖衣缽居然給他,沒有給別人給他。給了他,叫他趕快走。這是什麼時候?唐朝時候,佛法挺興旺的時候,學法還這麼困難,何況現在!

  現在佛法可以說衰到極處,迫切需要真正發心的菩薩。真正發心菩薩要學惠能,不能依靠道場,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氣的人,更麻煩,沾都沾不得,沾了會惹來一身麻煩。年輕人不懂,年歲大的人聽我的話一聽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煩已經很多,你們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說你也會惹出麻煩來。如何安安全全的、穩穩當當的成就道業?學惠能。你看惠能大師接受老和尚二、三個小時教誨之後,一生再沒有親近過別人。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在獵人隊裡面服務,也是幫人家砍柴燒火,在廚房裡做飯,為那些打獵的人服務,不是短時間,幹十五年,這個緣才成熟,哪有那麼簡單!你真想學,你能夠有十五年、二十年這種苦行,你怎麼會不成就?

  現在我們如果說是有緣在一起共修同學,用什麼方法在一起?用網路、用衛星電視、用光碟這個東西,我們在一起學,安安穩穩沒有障礙。你要在我身邊,你就有障礙;不在我身邊,天天在網路、衛星、光碟上這樣學,是什麼障礙都沒有。你只要能把經教的意思搞清楚,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落實,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樣你才能入華嚴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基礎教育的根如果沒有,你學一輩子,你學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華嚴境界,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常常會起現行,你還是不定聚,你還是容易退轉。

  我們再看今天下面這一段《鈔》文:「若有眾生善根微少等,未經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這個是第一,後面一共講了四條。善根有,善根少,諸位要知道,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念佛生淨土的人決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個少是貫這三樁事情,不能夠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都沒辦法往生極樂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轉,福德多能不受誘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緣多就是外面幫助的人多。幫助的人有兩種,這你要知道,一個是正面幫助你的,一個是負面幫助你的。正面幫助你,你很感激。我沒有飯吃,你送一碗飯給我吃;我沒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這正面的。反面是什麼?反面是毀謗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這都是因緣,所謂是逆增上緣。這些逆緣你遇到,你心裡面很平靜,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好!為什麼?這等於來考驗你的,考驗你的煩惱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就是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在這裡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沒有了,對這些人不但沒有瞋恚、沒有報復,還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不是這個境界現前,我怎麼知道我在逆境裡面可以不受干擾。等於考試一樣,很順利考試通過。這些人都是我的老師,怎麼能不感激?所以說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是增上緣。你要沒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毀謗、侮辱、陷害,你就生煩惱、生氣,瞋恚就現前,馬上就降級,這一考試就不及格,立刻就墮落。是不是這樣?是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吃虧上當都是考試,沒有一樣不是考試。

  正面的你學習了很多,負面的你也學習了很多。正面的學習是增長,負面的學習是放下。遇到這個,我煩惱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習氣,都能放下了。原來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現在看了都生歡喜心,這叫功夫得力,這就是成就。所以哪個地方不是菩薩道場?處處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菩薩修學的處所,都是道場。

  我們看到《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你看這五十三個人,他們在形相上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再細細觀察有正面的、有負面的,負面的是殺盜淫妄,善財童子也去參訪。遇到這種境界,那就是佛菩薩常講的,對他要尊重、要禮敬,不讚歎。除了不讚歎之外,禮敬、供養統統都有。自己見到的時候要反省,他這種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錯誤的,對於一切眾生不利的,我有沒有這個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我要有,趕快就要改過,他是我一面鏡子。人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這是錯誤的,這是什麼都學不到的。看到別人錯誤,馬上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過來;我要沒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樣的過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師,我要感激他的教誨,你這樣才能學到東西。所有菩薩成佛都是這麼學出來的,不能不知道,那我們這一生當中學成就了。

  現在我們很清楚,連外國人都曉得人沒有生死,只是這個業報的身體,時間到了,這個身體捨掉再換個身體,那就是又換一世了。換一世不定在這個世間,可能到別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這一生在這個地方學得很多,我的一切條件都具足了,那升級,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薩、遇到羅漢、遇到佛,你就可以親近。不能說是遇不到善知識,我就不學了,那你錯了。遇得到學,遇不到也學。遇不到,我們有經典在,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佛在哪裡?佛在經典,特別是佛滅度之後。

  三寶,佛在世的時候,佛寶第一,法寶其次,僧寶第三。佛滅度之後,法寶第一,僧寶第二,佛寶第三,為什麼?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為它只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們要學,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們,經典能教我們,第一。第二是僧寶,出家人,他對經典他有修學,他學得比我多,學得比我好,我有疑問,他可以幫助我解決。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裡去學?

  這是講善根福德因緣少的人,修學時間也不夠,未經萬劫。萬劫,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不要把它看成定數,《華嚴》表法的義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不是短時間。大概長是什麼?絕對不是一生一世,我們可以講這個萬劫是多生多世。我們每個人的修學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這一點小善根,你過去世當中一定是有學過的,而且決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講今天你在這個講堂坐兩個小時,你說過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兩個小時。能夠坐上兩個小時,肯定過去總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多好,也是講初發心,佛講他的善根決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過去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如來。他對大乘教接觸到、聽到了,能生歡喜心,這不是簡單事情。為什麼你不能成就?我們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樣的道理,你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還是這樁事情,你要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三樣放不下,放一樣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別放不下,執著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門,入華嚴之門。我們這部經上講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執著放了一半。從初信,沒有離開六道。佛告訴我們,你證得初信位,在三不退裡面你得到一個位不退,這個位是什麼?聖人的位,你不會退作凡夫。你雖然沒有出六道,我們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你還在這裡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絕對不會到三惡道,這是穩穩當當,你是天上人間。天上人間多少次?佛講不超過七次,天上人間不會超過七次。因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級,不是降級,也不是留級,你是升級。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四個位子就是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上面的四聖法界。七、八、九、十,四聖法界。

  四聖裡面,到第七信位是執著完全斷了,斷掉之後,他還有執著的習氣,習氣沒斷,但是習氣不在六道,在哪裡?在聲聞,就是四聖法界的第一層。聲聞法界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升到緣覺,升級了。緣覺開始,緣覺執著習氣沒有了,那時候開始要斷分別,分別斷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他就又升級,升到菩薩。菩薩還有分別的習氣,所以菩薩必須要把分別習氣斷掉,習氣斷掉之後再升一級,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薩。我們現在所讀的賢首菩薩是十信菩薩,分別的習氣也沒有了。最後這品無明,無明也斷了,十法界就脫離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後,還有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在一真法界斷。這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才叫真正正定聚,畢竟不退。

  我們今天進進退退,怎麼知道進進退退?煩惱起現行。你冷靜去想想,你還有沒有歡喜心?還有沒有怨恨心?有,看這個人歡喜,看那個人討厭,這就退轉了。討厭退了,歡喜也退了,為什麼?七情五欲沒斷。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你還生不生這個念頭?在日常生活當中,財色名食睡,你還起不起這個念頭?還起這個念頭就不行,這是輪迴的念頭,這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業就叫輪迴業。學《華嚴經》也是輪迴業,為什麼?用輪迴心學,用輪迴行學。真的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不行,心不清淨。

  《華嚴》是要從清淨心才能入,所以《華嚴》這個法門叫不二法門。什麼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門?賢首菩薩。什麼是不二法門?清淨行,「淨行品」是不二法門。「淨行品」我們學過了,我是老老實實奉勸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讀誦,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試試看就好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不從根本學。好像蓋房子一樣,「淨行品」是多少層?是第十層。你要蓋房子,一下蓋第十層,下面統統都沒有,你怎麼蓋?所以真正要蓋,我把《華嚴》比作五十二層高樓,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層,再上面妙覺,就是究竟圓滿佛,總共五十二層。你要想蓋這個樓,成就它,先打地基。地基是什麼?三教的根,籠統來說,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現在還要加上科學,你要有這個基礎。具體而言,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這三樣東西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實,你這個大樓蓋不起來。天天想是夢想,蓋不起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鈔》文,先把鈔文念一遍:「若有眾生善根微少等,未經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這是第一。這段的意思,雖然善根少,總是有善根,有善根遇到緣,菩提心發起來了,也不容易。這是第一種,什麼緣?遇到佛菩薩的形相,在一般講起來這善根都不錯了,從這裡發心。第二種「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總而言之,都是以三寶為因。「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這是第三種。遇到學小乘教的、學權教的,這些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勸導他發心,行,他也能發心。第四種「或學他發心」,這就是看到別人發心,看到別人學佛,他也能發心。這幾種情形在我們現前常常見。

  「如是等發心者,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智印經中亦同此」。那就不必再引了,跟這個講得差不多。這段文主要就是說明為什麼他會退心,跟前面所講的不一樣。前面是善根深厚,過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能發心,發心會退轉不是沒有善根,善根不足,原因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勉強。

  學佛的退緣太多了,順境會退,為什麼?讓你生起貪心。諸位要曉得,貪心一生,這是名利的心,這就退了。好像佛教事業做得冠冕堂皇,非常興隆,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真的沒有覺悟。覺悟的心是清淨心,你的心裡面沒有離開自私自利,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沒有離開五欲六塵,沒有離開貪瞋痴慢。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出來跟同學們共同勉勵。只要這些煩惱習氣現行,就墮落,所以佛門有一句諺語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最容易墮落了。

  所以這個教育,古人他能成就,基礎教育太好了。基礎教育裡面有倫理,倫理是懂得人與人的關係,關係怎麼樣處好。第二是道德教育,你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至少他有道德的概念。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五常,常是永遠不變,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基本基礎。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會想到別人。義是義理,應該要做的。現在連外國人也懂得,你應當要學習的,善的要學習,惡的要學習離開、學習放下,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你要學著捨棄、學著放下,戒定慧你要學著增長,就是這個意思。

  在中國標準裡面講得更細,它講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講十二個字。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從小薰習,就培養成就了。所以在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雖然是與這個標準有上下,總不太離譜,也就是還能過得去。這是古時候,所以這個社會安定和平。現在不一樣,現在全沒有了,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因果也沒有了,修行之難可想而知,怎能保住不退?我在這幾十年經驗當中,還能保得住靠什麼?靠天天讀經,天天跟同學們研究討論,每天沒有離開,天天佛菩薩在提醒。

  可是看看我們佛教的弘揚效果不彰,歡喜的人不少,真正做的人沒幾個,那我們就要研究原因到底在哪裡?原因確實出在基礎教育疏忽了,所以這才想到基礎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儒的基礎是弟子規,道的基礎是感應篇,佛的基礎是十善業,如果不在這三樣東西上面扎根,我們這一生不會有成就,無論怎麼學,總是跟佛結個緣,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的金剛種子,我們一生所造的業還是要受報。細細想想這一生到底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不要問人,自己清楚。

  善惡業從哪裡觀察?從起心動念。我這一天當中善念多還是惡念多?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這是善念。如果為自私自利,是惡念,做好事也是惡念,不能不知道。現在連外國人,知道輪迴果報,人數愈來愈多,這是好現象,對於改善一個人的行為,改善社會風氣,肯定有良好的幫助。如果不在這三種教育上奠基礎,佛法真的像李老師常說的,變成佛學了,是世間一種學術,玄學,不能落實。儒也變成儒學了,不是學儒。學儒要學孔子,學佛要學釋迦牟尼。我們今天搞佛學、搞儒學,不是學儒,不是學佛。學儒就要跟孔聖人一樣,學佛就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你要曉得,學儒、學佛才能提升,才會升級。搞儒學、搞佛學不能提升,這是李老師以前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能幫助你,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看下面的《疏》文:「今文中後半,總以信智因緣三寶境」,這是幾個項目,信、智、因、緣、三寶,以這個境界。「信,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故云淨信」。這個文裡面是引用《唯識論》裡面所說的,清涼大師有註解,註解是鈔文。我們看它的小註,「信謂於實德等者」,這就是我們剛才念的第一句。「唯識第六云」,第六就是第六卷。「云何為信」,什麼是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清涼說這句是總明,「此總明業」。這是總說,後面還有詳細的講。實是真實,相信有真實。佛在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來的真實?十法界依正莊嚴,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給我們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哪來的實?

  真有實,實是什麼?法性是真實。《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實,真實,它能現能變,宇宙萬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不是真的,包括我們人這個身體。外國人講靈魂是真的,靈魂也不是真的,靈魂也是所現所變。在唯識學裡面講就很清楚,靈魂是什麼?見分,阿賴耶的見分。宇宙之間這一切形形色色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相分,我們用這個講法就好講。精神世界是見分,物質世界是相分,都是所現所變的。能現能變的是自證分,不一樣,自證分是真的,所以有真正的理體,有真正的德,有真正的能,實德能,能是能力。實在這句話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一般也稱它為佛性,單單稱這個稱佛性。佛性是什麼?四分裡頭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佛性,自證分是法性,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這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一切萬事萬物從哪來的?《唯識論》真講得好。什麼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本性就是佛法講的法性,法性是自己。所以你自己有真實,我們在一般講席當中常常用靈性,我們講靈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這是自己,不是靈魂。靈魂已經降了一級,迷了以後才稱之為靈魂。覺悟之後就不叫靈魂,覺悟之後叫靈性,或者叫自性、法性。這個名詞很多,在佛經裡面對這樁事情,佛用的名詞至少有一百多個。為什麼用這麼多名詞?這就是教學的善巧,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你要懂得名詞的含義。

  名詞術語沒有關係,它是屬於工具,它不是目的。所以言語不能執著,名詞不能執著,它裡面所謂的含義也不能執著,你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一想就落在分別、落在執著裡,錯了,你會把事實真相愈辯愈訛,你會愈看愈錯。只有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用這些東西,真相大白,都在你面前。所以古大德常講這樁事情「唯證方知」,你不是親證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你想都想不出來,所以叫不可思議。不能去思惟它,不能去討論它,真相就在你面前。在哪裡?確實是在面前,一點都沒錯。在面前,我們為什麼不能夠覺察?就是因為自己戴上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習氣,所以叫當面錯過。這個話說得用意太深!

  對實德能這個信心沒有了,誰能相信?能信的,下面才有深忍樂欲。這個深是貫下去的,深忍,深樂,深欲。這個欲不是世間的欲望,是對法性的希求,就是對明心見性的希求,所以他心淨,他沒有染污。樂是愛好,愛好是煩惱,他沒有煩惱,所以加個深。忍是肯定、是承認,深忍,深樂,深欲。

  後面心淨為性這句非常重要,這就是凡聖的差別。凡夫肯定、愛好、希求,他心不清淨,他「我」沒有放下。你看《金剛經》上講的話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初信位的菩薩,華嚴教裡面一年級的菩薩。你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入門,為什麼?心不清淨。四相破了,心清淨。四見破了,這真清淨。《金剛經》後半部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什麼?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初住菩薩境界。所以四相破了是初信位的菩薩,四見破了是初住菩薩。四相一破就是聖人,雖沒有出六道,但是決定不墮三途,他一直往上升,到十信心滿四見就破掉了,四見一破就到一真法界。這是《金剛經》前半部跟後半部淺深不一樣。你去看經文,很多句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前面說的跟後面說的意思不相同。文字是一樣的,境界不一樣。

  所以「對治不信」,信心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兩句話對我們初學,尤其是教學,給我們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講經,開始學講經,老師都會教我們,你講經的目的是什麼?講完之後,聽眾迴響,你的目的有沒有達到?這三個字就是三個層次,在第一個層次裡面,我講經的目的,希望聽眾聽了之後能夠相信。深的不敢講,大眾聽了能相信,我講經目的達到了,這就是接引眾生的目的。希望大家對佛教不要有誤會,真正能夠明瞭,相信佛法是聖賢很好的教育,不是迷信,大眾真能聽懂,我第一個目標達到了。

  第二個目標是已經相信的人,他聽了之後,對佛法生起愛好的心,這個樂就是愛好,比前面信就更進一步,信未必愛好,這個能產生愛好。這是一部分人第二個目的達到了。還有少數人能夠達到第三個目標,第三個目標是欲,希求。讀了十信這一會就真正希望我要能契入,對於菩薩的修學非常羨慕、非常嚮往,希望自己跟他一樣,那就是欲。對於佛法愛好,不一定他想真幹,欲是真幹、真修。你看這個信裡面就有三個層次,深忍、愛好、希求。忍是肯定,肯定它不是迷信,肯定它不是消極,它是一門學問,它是良好的教育。你看這對我們初學,我們學習,我們勸導別人,這個指導原則好。

  每次我們辦法會(辦班),開班教學,我們都有一個宗旨,宗旨就是目標,希望這個法會能達到這個目標。從前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的大專佛學講座,那是短期班,通常是二個星期、三個星期,最長是四個星期。利用寒暑假,各地方大專學校學佛社的同學們,對佛學有興趣,報名來參加這個班。李老師開這個班目的是什麼?目的就在信。信裡面就是這三個目標,一個是忍,一個是樂,一個是欲。達到第三個層次的人很少,那是什麼?真正體會到了,真幹。前面兩種人比較多,忍是肯定,搞清楚、搞明白佛法是怎麼回事情。生起愛好的心,這是第二個層次。所以十四天的講座,學生的收穫就有這三等人,那你這個講座成功。如果十四天講座下來,學生聽了搖搖頭,這是迷信,那你全失敗了。

  所以教學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其次。身教是老師要做出來給大家看,讓這些接觸的人才知道這是真的,這是應該要這麼做的。你要不是做出來給人家看,人家不相信。譬如禮節,李老師對人,無論對哪個,他鞠躬都是九十度。一般學生不習慣,學生見老師也是點點頭,可是這十四天慢慢讓他學成習慣,他看老師對他合掌九十度鞠躬,他也不能不用這個禮節。我們那時候學生不多,大概一百人左右的樣子,確實感化了,所以自己要做不到不行。

  教別人不貪,我們自己還有貪的念頭,人家怎麼會相信?教人家不瞋,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會發脾氣,那人家怎麼能接受?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真的心平氣和,沒有一絲毫瞋恚。學生聽到你的教言,看到你的心行,他才真正能領悟,覺得這是對的,他才真正能學到。縱然不能把他這個習氣改過來,會減少一半,這就收到效果了。所以聖賢教誨能一天離開嗎?不能,《中庸》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們讀經不能不認真,我們落實經典不能不認真。

  我們知道,別人縱然對我們毀謗、侮辱、陷害,那是什麼?對我們不了解,這裡頭有誤會。他有誤會,我沒有誤會。他這樣對我,我也這樣對他,我就錯了,那就跟人一般見識了。我明瞭,我要幫助他回頭,會不會回頭?肯定會回頭。根利的,幾個星期就回頭了,他就覺悟了;根鈍的,一年、二年、三年;還有根很鈍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回頭,他才覺悟。所以要有耐性,沒有耐性你怎麼能成就?忍,這裡頭就有耐性。菩薩幫助眾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這一世回不了頭,來世;來世再回不了頭,再來世。

  你看有人在這個世間,到這個世間來幾十次、幾百次,為什麼一直升不上去?這是功課沒有做完。人間要學的功課是什麼?基本的倫理道德,這些東西要學完了,都及格,都做到滿分,肯定提升。人升上一級就是天,欲界天,欲界天再升一級就是色界天,他要慢慢往上升。你無論在哪一界,都有你必須學習的功課,你要把它學好,你學不好會留級,如果成績實在太差就降級。咱們六道輪迴用這個方法來講,諸位就很容易明白。人間那些功課,基本的功課,就是講的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現在加上科學,學得不及格,來生再來。這幾樣東西是綱領,細目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中國人所講的倫常八德,落實在弟子規,你真正學好,學好升級;因果教育在《感應篇》,智慧教育在十善業道。統統學好了,你就不會再到人間來,上去了;學不好,來生再來,來生學不好,再來生再來。如果學得太差,煩惱習氣太重,就降級,這一降就降到餓鬼、畜生、地獄。降級怎麼樣?降級還是學,地獄道裡面的功課你都學完,能畢業了,你離開地獄到餓鬼道,這升級了;餓鬼道的課程也學完,也都及格,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功課學完,及格了,你才能到人道。跟念書沒有兩樣。

  現在西方人講靈魂的學習沒有止境的,我看了這些報告,不錯,很難得。靈魂的學習有止境的,到什麼時候止境?賢首菩薩就是止境。為什麼?賢首菩薩這個時候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他脫離十法界,往上去一真法界,完全不一樣,所以是有止境不是無止境的。可是這個時間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說是千世萬世。但是也不能夠一定這樣講法,《華嚴經》上講念劫圓融,個人的緣不相同。所以善導講得好,善導雖然是講的淨土宗四土三輩九品,他說總在遇緣不同。我們聽了這句話之後,可以把它引申,我們在六道十法界修行到底要多長時間?就像善導講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你這一生一世遇到真正好的老師指導你,你就快,你自己又能真幹。幹的時候,初學很辛苦,譬如人家毀謗我、侮辱我,根本就沒有理由,那當然會生氣,要轉變成不生氣不是容易事情。

  我自己是個例子,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學佛之前,我是決定不能忍受的,我反抗、瞋恚、報復心非常強烈,學佛之後才曉得這是錯誤,慢慢改。改了多少年才真正穩定住,這些逆境確實不動心、不在意了?給諸位說,三十年,你就曉得多難!才不放在心上,遇到這些事情,一笑了之。到四十年、五十年,真的如如不動,不但不動,會生感恩的心、感激的心,為什麼?他造業,我不接受。他毀謗,造業,侮辱、陷害都是造業。他對我,我心裡面很清淨,一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但是他造的業會有果報。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他有果報,為什麼?性罪,所以我們不但沒有瞋恚,反而生慈悲心,要怎樣幫助他,當將來他受報的時候,時間縮短,受報能夠減輕,所以我們每天誦經做功課都會給他迴向,都會給他祈福。這個舉動,這三十年那個時候沒有,三十年那個時候沒有怨恨就是了,做不到這一步,這還要加深,再過十年。所以還得要有壽命,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不行。功夫沒到,壽命到了,那叫真可惜。

  可是壽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但是一個人要常行善事,就像《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壽命會延長。不求延長,自然就延長了。袁了凡先生沒有求延長壽命,自然延長了二十年。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是七十四歲才走的,所以延長二十年,這就證明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學的功課,我們這一生學的功課,我們做得自己很滿意,這就行,就知道我們來生不在這個世間,要升級了,肯定升級。

  可是有些人真的修行修得很好,他來生還要到人間來,什麼原因?貪圖人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那就是自動留級。他可以升級,他不升級,他自動留級,這個沒有智慧,這是煩惱習氣。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希望自己快快提升,至少要提升到華嚴會上十信位的菩薩,你自己才有保障,縱然到六道裡面來,不會墮三惡道,而且決定是往上升級,不會留級。七信之後,可以乘願再來,但那是小菩薩,不是真正大菩薩。《金剛經》上講的菩薩摩訶薩,常常要照顧這些小菩薩。這些小菩薩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他們也有菩提心、也有悲心,看到眾生苦也來幫助,但是他會迷,所以有隔陰之迷。但迷不怕,一定會有大菩薩來幫助他,他一接觸,馬上就開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薩照顧這些小菩薩,小菩薩是四聖法界,那些人很容易度,一接觸就回頭。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