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一六卷)  2003/4/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16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李長者的開示。前面我們講到「明法身白淨無染,頓彰本智,號不動智佛」。這個本智就是根本智,今天我們接著下面念。

  「頓彰文殊師利,是自心妙擇之慧」,我們先說這一句。「文殊師利」這是梵語音譯,在中國一般的翻譯把它翻作妙德;「師利」:有首、有勝、有自在、有吉祥、有德,有這麼多意思。所以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把它翻成妙德、妙吉祥,這是中文意思的翻譯,「文殊」翻作妙,「師利」翻作吉祥、翻作德。它代表什麼?它代表是自心,我們要是把它省略一點稱,妙慧,不是從外頭來的。自心妙慧就是本智起用,根本智起作用就叫做妙慧,這個就是吉祥,妙吉祥。諸位想想看,我們平常生活在這個世間,是依真實智慧,本智是真實,真實智慧,依真實智慧處事待人接物,哪有不吉祥的道理!

  這吉祥不是從外頭來的,可以說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它的形象,吉祥的形象是美好到究竟圓滿,這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才叫吉祥,如果有絲毫缺陷,就不叫吉祥。缺陷從哪裡來的?缺陷從迷、從不覺來的。凡夫、權教、二乘(二乘是指聲聞緣覺)雖然吉祥,不圓滿,為什麼?根本智沒有現前,意識當家作主。意識如果長時間接受聖賢教誨的薰陶,這個意識接近本智,所以這入相似位;就是觀行位,意識已經隨順性德了,所以無不吉祥。如果沒有接受聖賢教誨,這個事情就很麻煩,完全隨順煩惱習氣。換句話說,所造一切業,業果不吉祥。行業不善,果報也不善,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曉得、要明瞭。

  根本智起作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根本智相應,都與性德相應,這叫妙擇之慧。我們凡夫讀一乘經教很不容易理解,我們的選擇,真的一樣一樣比較哪個好。菩薩要不要比較?要不要一樣一樣去認真去比較?不需要。果然一樣一樣比較,你們諸位想想,他是不是還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妙,有分別執著就不吉祥。然後你才曉得這個地方自心妙擇是自然的,絕對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頭,所以他的妙擇我們沒有辦法想像。說實在的話,這在大乘經讀這麼多了,我們應當要曉得《楞嚴經》上佛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轉物是真正自心妙擇,無論什麼境界到他面前,都是一真,都是不二,這叫自心妙擇,這是真實智慧。

  修行在哪裡修?最重要的根本智要現前,就是不動智佛。不動智佛現前之後,什麼叫不動智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自己自心不動智佛。你悟道之後,你真正覺悟道,悟道之後,然後你要修行,悟後起修,在哪裡修?歷事練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明白了,覺悟了,自己有自心不動智佛,文殊菩薩這叫他去參學。參學就是接觸九法界一切眾生的依正莊嚴,你不接觸不行。接觸在裡頭練心,練什麼?就是練「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五十三參就是練這個功。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內不起心動念,外不著相。內不起心動念就是你不動智佛當家作主,外不取於相的時候,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成一真法界,這是何等的功夫,這叫修行,這是真修。

  哪裡是道場?無處不是道場。山林、樹下是道場,熱鬧的都會也是道場,歌舞場合也是道場,妖魔鬼怪還是道場,沒有一處不是道場。統統要經歷,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不動心了,真的不著相了,真功夫,這不是假的。方東美先生早年教導我的時候,對《華嚴》這種歷事練心的修行方法,佩服到極處,他說這才叫真智慧。就跟今天科學一樣,要通過檢驗,通過實驗,所以這佛法了不起,佛法智慧不是關著門在家裡做的,它是通過實驗的。什麼境界都沒有妨礙,得大自在。

  初學人煩惱習氣深重,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要給他們選擇環境,這是佛經常講的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音譯,意思是沒有吵鬧的地方,就是很安靜。阿翻作無,蘭若是熱鬧、吵雜。沒有熱鬧,沒有吵雜,這個地方很清淨,梵語稱阿蘭若。那是教初學的。修學,凡夫修學必定要有次第,沒有次第不能成就,阿蘭若裡面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這個寂靜地方要捨掉,你要歷事練心。如果你要不捨棄的話,那你就是小乘。小乘怎麼樣?禁不起考驗,一入都會、一入熱鬧場所,聲色貨利,他就受不了,禁不起考驗。菩薩不然,菩薩有大智慧,菩薩眼睛當中,十法界依正莊嚴,前面講的都是清淨寂滅相。「眾緣無性,萬法自寂」,這是法身菩薩。經過五十三參,一切順逆善惡之緣磨鍊出來了,他真的如如不動,和光同塵,得大自在。這是「自心妙擇之慧」。

  所以這個自心妙擇之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非常具體的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真正自心妙擇之慧。自心妙擇之慧的樣子是什麼?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換句話大家就好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好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天下太平?是不是萬法自寂?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外著相,內動心,很糟糕!但是這個不能怪,這初學!

  在理論上講,修行要入佛境界,入華嚴境界,理論上講是一念之差,但實際上講沒那麼簡單。你的煩惱習氣你沒有辦法頓斷,理論上是可以頓斷,事上你斷不了。我們看到歷史上確實有頓斷的,在中國惠能大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頓斷的,頓悟,頓修,頓證,頓教法門。這樣的人現在我們明白不是普通人,兩種人,一種是什麼?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倒駕慈航來示現的,那還有什麼話說,他來表演的。第二種,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的,他不是一生修的,不知道修了多少生,這一生當中他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投胎當然有隔陰之迷,但是他一遇到緣,一遇到善知識,他能頓悟,善根深厚,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上上根人。《六祖壇經》裡面常講的,他接引的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肯定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沒有那種深厚善根不可能。有深厚的善根還要緣,沒有緣不行,那個善根是因,你要遇到真善知識,遇到好的學習環境,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你能成就。你要是遇不到,難!遇不到,將來以後熟透了,變成辟支佛,從辟支佛還要回小向大,菩提道還相當遙遠。

  《華嚴》五十三參,文殊菩薩教善財,那些教訓非常寶貴。教導善財怎樣親近善知識,怎樣隨順善知識,怎樣接受善知識教誨,成就自己智慧、德行、學問。那種事師的心態,就是你這一生修學成就與否的關鍵所在,我們不能不注意。這個經文在後面,可是前幾年我們在香港,我每個月去講五天,選的經就是《四十華嚴》五十三參,不是全講是節錄,講每一參最精彩的小段的經文。這些地方都選講過。所以這個地方自心妙擇之慧意思很深很廣,確確實實如經論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一般人體會不到,你讀這一句你不得受用。你真正懂得了,明白了,體會到了,得受用。受用在哪裡?受用在生活當中,在工作之中,在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你能轉境界。這個作用就在此地,你不會被境界所轉,你能轉境界,自心妙擇之慧就是轉境界。《楞嚴》上講的,你能轉境界,你跟如來沒有兩樣。

  底下說,「餘九個世界」,這在我們前面一大段經文上看到的,九個世界,有九個智佛,有九位上首菩薩,「是隨自心信解修行位上,進修增勝法身智身,隨行異名故」。全是表法,佛現神通,你看神通裡面顯示,我們不說含藏,顯示教學的義趣,我們可以加兩個字進去,顯示「甚深」教學義趣。會的人他真的就會了,不會的人他不會。九個世界,九個佛,九個上首菩薩,是不是真有?真有,你不能說他沒有,真有,有是幻有,你才會認識真相。從哪裡來的?自心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性識所變的。我們今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真相是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世出世法、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總不離自性,「萬法唯心」,唯心所現。法相唯識家講「萬法唯識」,那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他沒講錯。由此可知,你真正是明白、覺悟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能變的清淨法身,能變是清淨的,所變哪有不淨的道理!我們看到染污不淨,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簡單,是你心裡面真的叫無端生起無明妄想分別執著,把外面真相扭曲了,不善這麼來的。覺悟的人眼睛裡面如如不動,依舊是金色世界。

  諸位要知道,金色世界遍法界虛空界,我們這個世間也是。他眼睛裡面看金色世界,我們眼睛裡面看五濁惡世,所以現在我們用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研究水結晶來解釋,大家好懂,這有科學證明。就好像這杯水,我心地純淨純善,我看這杯水顯微鏡底下看的結晶美極了。我看完之後,你來看,你心裡面充滿怨天尤人,充滿一切不善,你去看,顯微鏡底下看這個水的結晶,支離破碎,樣子很難看,同樣是一杯水。這你就明白了。所以法身菩薩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金色世界,看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不動智佛。

  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佛菩薩也是惡人,這是什麼?境隨心轉,這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是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不會怨天尤人了,你修行功夫會得力,你的進步會很快速,為什麼?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慢慢學會轉境界了,道理在此地。這個理很深,事非常非常複雜,但是不管怎麼複雜,它有頭緒,它有條理,一點都不亂,遍法界虛空界。不懂得,不知道怎麼學法,也就是不知道怎麼修法,真的懂得明白了,自己曉得怎麼修法。

  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一生教導學人不管是在家出家,第一部介紹給你《了凡四訓》。為什麼教你這個?這個東西你真的懂了,你就曉得命運從哪裡來的。人為什麼會有命運?命運從哪來的?命運怎麼改法?你就懂得改變命運的道理方法。環境,生活環境就是風水,如何能夠轉風水?不被風水所轉?你能轉風水,道理都是在斷惡修善,積德積福。這轉眼前,現在災消福來,你自己在這個世間做得了主,境界上做得了主。你不會被境界影響,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轉境界,能轉境界的就不是凡夫。所以印光大師用這個小冊子接引初機。

  這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人心是定的。你看了凡先生跟雲谷大師在禪堂裡面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以為這功夫了不得,不是普通人,這一問才曉得他沒有功夫,他為什麼不起妄念?因為他知道一生命運是定的,起妄念也沒用處,不如算了,不起妄念。所以雲谷禪師笑他是凡夫。也難得!一般人一天到晚妄念紛飛,真可憐!所以我稱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之前,我叫他做標準凡夫。我們這個凡夫不夠標準,他是標準凡夫,一生隨業流轉,一點都沒轉變,也沒有變壞,也沒有變好。雲谷禪師給他開導之後,他才恍然大悟,才曉得命運是怎麼回事情,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

  我們現在再往上推進一步,我們現在曉得,一切眾生各個都有不動智佛。長者在這裡用的字好,「頓彰本智」,彰是彰顯,我們不要辜負長者,我們要頓悟,這才對得起他。佛在經上頓彰,頓彰我們不懂,我們看不出來。長者給我們做導遊,為我們說破,點醒我們,我們自己、一切眾生各個都有本智,人人都有一個不動智佛。這不動智佛就是六根根性,見聞覺知,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不動智佛,六根根性!所以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講這個。

  凡夫迷失了,怎麼迷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當了家,做了主,不動智佛跟著起作用,不做主了。雖然不做主,我們要曉得它是真的,它是隨緣不變,永遠不變,它無自性,所以能遍隨一切緣。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緣,它能隨緣,它不變,它決定不染著。所以長者在此地用四個字來形容它,「白淨無染」,永遠是白淨無染。縱然隨這個眾生造惡業,在阿鼻地獄它還是白淨無染。這是自己的清淨法身,這是自己的本來佛,連一個小螞蟻也有,一個小爬蟲也有;在植物裡面,這一片樹葉、一朵小花也有,也不例外,我們稱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因心成體。

  九個世界,九個智佛,九個菩薩,他所表的,大師跟我們說出是「隨自心信解修行位上」。自心信解是修行的基礎,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能懷疑,不能離開,你就會成就了。你要懷疑,你會退轉;你要離開,你會墮落。在這地方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信什麼?信自心本智。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信自己六根根性是根本智,是不動智佛。信自心妙擇之慧就是文殊師利。什麼叫自心妙擇之慧?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說的「捨識用根」就是!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文殊菩薩,這就是無所不知,定慧圓修、頓修,一修一切修。

  所謂修行就是在生活當中落實你的信解而已,你的信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去歷練、去試驗。科學家講的實驗,也有人講檢驗,證明你所信所解完全正確,那就叫證果。「修行位上」,這個「位上」就是指這個大單元所講的五十一個位次,因位,最後一個是果位。因位是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因位,後面一個是妙覺,那是果位,這是講修行位上。「進修增勝」,好比念書,五十一年級念滿畢業就成佛了,就入妙覺位。「增勝」是步步高升,年年升級,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你的法身、你的智身,隨著你的地位上升不同,名字常常在變。這個不難懂,就像我們這人生過程當中,我們從小念書。小時候念幼稚園,幼稚園的學生,幼兒園的學生,幼稚園畢業升到小學了,人家看到小學生。小學畢業升到中學,人家也很尊重你,你現在中學生。中學畢業升到大學,你是大學生;你念到研究所,你是碩士生,博士生。我們世法不也是如此嗎?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法,經上我們讀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所以在佛法裡頭說得更詳細,你在某一個等級,你的名稱換一個。十信位裡面,東方是初信,初信位的菩薩,世界是金色世界,初信位的菩薩不動智佛,初信位的德用文殊師利。到二信位,世界叫妙色,這個妙色就好像我們教室一樣,初信位的教室金色,二信位的教室妙色,二信位的佛叫無礙智,二信位這個修學的德用,覺首。真的,它比我們世間教學說得微細。實在講,經典太好了,太完美了。很可惜我們這個世間主持教育的沒有好好的來看看,來學習學習。這個世界我們把它比喻作教室,每一個階段,教室裡面的設施不一樣。我們現在講教具,他所需用的教具,需要學習參考的資料不相同,程度不一樣,在這裡用世界代表。九個智佛都是表法的,菩薩哪一樣不是表法?現在時間到了,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下面再說說。

  諸位同學,上一節我們講到十方世界佛菩薩表法的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否則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就產生障礙。東方最重要,它是基礎,所以不動智佛是我們六根的根性,真心本性,能現能變。文殊師利菩薩是根本智本具的德用、妙慧。妙擇之慧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緣,到他這個地方都變成金色世界。所變是金色世界,能變的是妙慧,這個意思非常重要。

  下面九個智佛,九個智佛都是不動智佛在每個階段他起的作用,給他建立個名號,但是一切作用都不離根本智。九個菩薩的名號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無所不知的作用,這些作用都離不開妙吉祥,都離不開文殊師利。所以一切根本智不離不動智佛,一切後得智、權智都不離文殊師利,一切的世界都不離金色世界,我們懂這個意思,這五十一位進修就有趣味了,我們的學習活活潑潑。所以在這個進修過程當中,法身智身,修學的環境,隨著你的修行換個名字,這個表法意思要懂。我們再看下面的長者的開示。

  「從斯自心本不動智佛自覺之上,見道入位」。這個入位,位是十住,十住才有位,十信沒有位。這個位就好像我們今天在學校讀書一樣,學位,初住以上這才有學位,十信菩薩沒有學位。像我們念的小學、中學沒有學位,念大學就有學位,大學畢業,學士。你看看前面這十信,十方來的這些佛菩薩表這個,是自心不動智佛自覺之上。所以在經文裡面南方菩薩是覺首,這地方講的「自覺之上」,就是從覺首菩薩開始,一直到上方賢首,見道入位了。

  入位之後那就是「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加行進修。由此可知,十信位是你真正修行的預備功夫,入位那才叫真修。這個佛家常常講,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見道入位那一天算起,像我們現在都不算。也就是說,從十住初住菩薩算起,你哪一天證得初住,從這一天開始算起,第一個阿僧祇劫,你可以修滿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一個阿僧祇劫修滿。第二個阿僧祇劫,那就登地,從初地到七地,所以愈往上愈難,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又要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十地裡面的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愈往上愈難修。三大阿僧祇劫是這個說法的。我們現在不包括在其中,我們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也不行,也還是在準備、預備的。沒有證得初住,我們實在講是門外,大乘佛法預備班我們還沒有上,十信位是預備班;在中國有些大學裡頭稱為先修班,是準備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十信這十個位次是準備入住,這是修學的階段,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所說的都是很要緊的話,「法身智身,大願,大慈,大悲,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分法」。這些是修學的科目,不能沒有,預備班科目在此地,一乘了義的法門,開了這麼多科目。法身,一切所依。法身是什麼?就是根本智,就是不動智佛。什麼是智身?文殊的妙慧是我們的智身。所以在預備班裡頭,十個智佛表法身,十個菩薩表智身。我們修行所依的科目這提出來了,第一個是「大願」,大願是菩提心,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願是直心;「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願是深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大悲心。菩提心是大願,真正發四弘誓願,那就是發菩提心。

  發了之後再問你,你是不是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你所追求的無上菩提,十法界十條路擺在面前,我所走的是佛法界,我所走的是成佛之道,你是不是這個?你果然走成佛之道,其他道你都要捨掉,六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一定要捨掉,你這個道走得才穩當,你才能走得成功。既然真的要走這條道路,你要不要斷煩惱?你要不要學法門?你要不斷煩惱,不認真斷煩惱,不認真學法門,你的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那個願是嘴皮上的願,沒有結果的,空願。

  你發願作佛,發願斷煩惱、學法門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普度眾生,不為自己。為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樣,廣度眾生。願為先導,沒有願怎麼會有行?你看世間人,天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叫他那麼認真努力拼命去幹?跟諸位說,世間人那個勤奮的動力,兩個字「名利」,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名利在推動。佛菩薩名利看破了,他不要名也不要利,什麼力量推動他?菩提心、四弘誓願在推動他。所以不能沒有大願,沒有大願就沒有大成就;愈小有小成就,愈大有大成就,你的成就跟你的願力決定成正比。大願有了,大願真的發了,發了你要落實,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慈大悲!示現大慈大悲的相,演說大慈大悲的教,教化眾生,大慈大悲必定落實在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非常具體。

  「四攝」是佛菩薩教導我們,與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包括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交往的方法。四攝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與一切眾生往來必須遵守的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布施」,這個地方的布施跟十波羅蜜、六波羅蜜的布施意義不相同,這個布施是交際應酬,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人與一切眾生的往來。我們今天講的請客送禮,這是屬於布施,小小的禮物,出之於真誠,禮物都非常適用。

  我們跟一切畜生道,跟牠們往來,最重要的禮物就是飲食,有些動物園開放的,動物吃的飼料你可以在附近買,你去餵牠,這是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有些動物園管制很嚴格,不能讓遊客隨便餵東西給牠吃,那怎樣布施?你布施的食物或者布施的錢財,布施給動物園,讓動物園管理人員買飼料餵動物,他代你做,都是的。家庭廚房裡面小動物很多,古人說得好,「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從前這個燈是油燈,飛蛾看到燈光牠就來了,往往在這個燈裡被燒死,現在這個電燈沒有關係了,而且現在一般窗戶都做紗窗,飛蛾飛不進來。為鼠常留飯,想到牠,牠要吃,要布施,常常要為別人想。

  這兩天我聽到我們學院有些東西失竊,好像是我聽講是酒精,被小偷偷去了。我們應當在這些地方貼一個告示,他們要需要,問我們要,我們會贈送給他,這樣就好,我們會幫助他;偷竊是很不好的行為,你有需要的時候,你來找我們。貼一個告示告訴他,他以後看到了,他就不會再偷了。他需要的時候,他問我們常住要,我們會布施供養,這個好,我們對他們並不責備。他為什麼偷?逼不得已。我們知道眾生苦,我們自己節省一點,對他們就多幫助一點,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提高社會的道德觀念,提升人與人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我們帶頭,全心全力幫助大家,這是四攝法落實。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所作所為,對這個地方、對這個社會決定有利益的,沒有利益的我們決定不做。

  「四無量心」是幫助你拓開心量,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把心量拓開。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別人,想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之人,於是我們的生活需求是應當要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吃得飽,穿得暖,夠了,全心全力求學辦道,隨順經論的教誨。經論教誨,我跟諸位說過很多,經論教誨就是性德的流露。佛菩薩是明心見性的人,心性我們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無二無別,他心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就是我自己心性流露出來的。我現在煩惱習氣很重,障礙了性德,他煩惱習氣斷掉了,性德完全顯示出來,我跟他學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真搞明白了,所有一切疑惑就斷了,自自然然能夠歡歡喜喜依教奉行。

  「十波羅蜜」前面講得很多,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十波羅蜜是對治我們十種嚴重的煩惱,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你統統都要懂。由此可知,這十波羅蜜是性德,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現在因為有煩惱習氣障礙,這十種大德大能迷失了。現在佛教導我們,讓我們覺悟,我們遠離障礙,慳貪障礙布施,惡業障礙持戒。我們明白之後,我們修布施對治無始劫以來的慳貪煩惱,持戒對治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惡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會認真學習,這都是恢復我們性德的方法。

  前面講的,這是主修的,三十七道品助修,非常重要,幫助你,幫助你的法身,幫助你的智身,幫助你的大願,幫助你慈悲、四攝、十波羅蜜。我在過去講三十七道品,這個三十七條分作七個科目,「四念處」幫助我們看破,「四正勤」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四如意足」幫助我們放下,這三條是助道法裡面的最初方便。如果我們說:很難看破,很難放下!你就用這十二法,這三科十二法,念處、正勤、四如意足,你真明白了,真懂得了,福慧雙修。

  後面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很感謝長者慈悲開導。「從初發心,根本法身本不動智體上,用資萬行」,這教我們怎麼用功,怎麼修行。真正發心,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不要認為這個地位很低,你已經轉凡成聖了。十信是小聖,真的是聖人,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出六道,決定不墮三途,這是圓教大乘十信菩薩,初信到六信沒有出六道輪迴,七信出六道輪迴了。因為第七信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阿羅漢平等,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住四聖法界。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十信位前面六個沒有出六道,後面四個出了六道,他在四聖法界。修成功了,像前面說見道入位了,他就住一真法界,就脫離十法界,我們稱他作小聖。

  初信位的菩薩斷證功夫等於須陀洹,小乘的須陀洹,我們知道他證得位不退,就是再也不會退回來當凡夫,他不會退。往後慢慢向上提升,但是初信位的菩薩智慧超過須陀洹太多了,須陀洹不能跟他相比,只能說斷煩惱是一樣的,統統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的見解正確。初發心!修行所依,「根本法身不動智佛體上,用資萬行」。萬行是什麼?萬行是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處事待人接物;或者我們總的說一句,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確實實就像交光法師講的捨識用根,你的修學進展快速,為什麼?真會了。

  念念不離根本法身,行行不離不動智佛。那就是說你在日常生活境緣當中,與六塵接觸,你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幹什麼?用功,就用這功夫。什麼境界絕不迴避,為什麼?都是好境界,順境好境界,逆境好境界,善緣好境界,惡緣還是好境界,都來資助我,用資萬行;都是來資助我,讓我在這裡頭覺悟,讓我在這裡頭練功。這個功夫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練這個。生活方面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快快樂樂,示現這個相,教化一切眾生。

  有些眾生在這個境界裡頭,逆境惡緣受不了,我表現給你看,我受得了,這就是教化,這就是大慈大悲,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不是分作兩樁事情,一樁事情。有人的時候,我們要做得很像樣子,教人。沒有人的時候,一樣要謹慎,不可以放逸,為什麼?沒有人,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眾生,這個要懂!不是沒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隨便一點,不可以,有鬼神在。你要是懈怠放逸,你怎麼對得起鬼神?永遠是誠敬,謹慎,不放逸。

  底下一節,「悲願參融,互為資熟」。悲是慈悲,願是你的弘願,就是四弘誓願,相互參融。悲幫助你的願,慈悲幫你的願,你的願力幫助慈悲,慈悲跟願力融成一體。「法身資行,使令無染」,法身是根本智,法身就是法性,就是真性,能現虛空法界之體,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身,稱之為法性,名稱很多,都是哲學上講的本體,能現能變。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起心動念,意的行為;言語,口的行為;身體動作,身的行為,三業行為都能夠與法性、法身相應,就不會有染污了。這個相應是自自然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使令無染。如果不隨順法性,你就染污。

  隨順法性是什麼樣子?十波羅蜜。隨順煩惱習氣,那就是慳貪、惡業、嫉妒、瞋恚、懈怠、散漫,這隨順煩惱。隨順法性,隨順法身,自自然然的是布施、供養、持戒、忍辱、精進,自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在裡頭。不但沒有絲毫勉強,說老實話,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運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的。所以法身資行就是隨順自然,離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染污,也就是隨順諸法實相,隨順宇宙人生的真相,怎麼會有染著?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可以很歡喜自在的受用,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諸佛如來一真法界的生活樣子。真正契入純淨純善,修學到這個境界,你想想看,他能不入位嗎?

  沒有入位之前我們要懂得,我們學《華嚴》真的是非常幸運。雖然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們一品煩惱也沒斷,難得有這個機會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如果把心量擴大,我們來做,縱然不能入十住位,十信位沒有問題。要能入十信位,我們念佛往生淨土有把握。即使你入到初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已經不在凡聖同居土了。在哪裡?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那是連初信位都不到的,初信到十信都是方便有餘土;如果你要入位了,初住,初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不一樣!所以我們念佛人,《華嚴》對我們是大有幫助,《華嚴》真的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幫助我們契入一乘。我們的主修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的助道品,幫助我們提升品位。

  「行資法身,使令純熟」,你看看這互相幫助,法身資行,行資法身,就像什麼?看破資助放下,放下資助看破,相輔相成,不斷向上提升,這裡頭樂趣無窮,法喜充滿。我們要自己慶幸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遇到究竟圓滿的一乘大法,這個機緣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過,在這一生決定有不思議的成就。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