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0五卷) 20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華嚴三昧」最後兩句:
【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這十句經文,前面八句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介紹過,這是我們同時在一起學習。八句裡面有七樁事情,也就是說有七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嚴剎,莊嚴道場,第一個科目。第二個科目是供佛,就是講的布施供養。第三個科目是放光,放光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影響。我們對面的影響、對時間的影響,你影響的地區多大,影響時間多久,這都是屬於放光的意思。第四個是度眾,度眾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沒度,決定不能度別人。接下去給我們講智慧自在、說法。前面每句是一個課題,第七、第八兩句是講文殊菩薩十波羅蜜,算是一個科目,這是十度。
今天經文說『如是一切皆自在』,「如是一切」,就是指前面所說的一切行門,最重要講的是行門。《華嚴經》大家都知道,我們供養的這尊佛是毘盧遮那佛,華嚴教主。毘盧遮那是法身佛,實在講沒有形相,沒形相我們今天也把他造個佛像來表示他,實際上沒有形相。他就是法性,法性哪來的形相?法性能夠現相,現的是誰?現的是文殊、普賢。從體起用,用就有相!兩尊菩薩就是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全部都代表,文殊代表解門,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行門,要落實、要做到。所以在《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是長子,這比喻,文殊菩薩為庶男,這第二。這是什麼意思?《華嚴經》重視實行,普賢代表實行,要做到。
如果是以文殊為主第一,普賢為第二,那就是代表解門,解門第一,解而後行。這在佛門裡頭有這種表法的,通常是以釋迦牟尼佛。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旁邊也可以以文殊、普賢,但是以文殊為第一,普賢為第二,解門重要;行門,行門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都是講經教學,從來沒有說過修行。淨土宗打佛七,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打過佛七、從來也沒有去參過禪,像禪堂裡面參禪,沒有,這點諸位要留意!佛一生天天教學,跟大家上課。你真正明白、理解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表法的意思很重要。
在淨土宗,淨土宗我們供養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理體,代表的自性,觀音、勢至他們兩個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觀音代表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解,代表智慧。所以在淨宗,你看看是以觀音為第一,大勢至排在第二。特別是在《楞嚴經》裡面就非常的明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那是釋迦牟尼佛讓他們這些大菩薩們,每個人把自己修學的心得做個簡單的報告,給大眾(就是楞嚴會上的大眾)做個參考。二十五位菩薩每個人都是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沒有修兩個法門的,這個意思很深,一定要能夠體會到。二十五圓通,文殊菩薩為我們這個世界選擇法門,就是一般的根性選擇法門,是選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眼睛看未必能看得清楚,可是你聽能聽得清楚。我們看到瞎眼,特別是瞎子算命,他看不見,他靠聽,他的聽覺特別靈敏,真的,他的聽比看能力尤其是殊勝。
觀世音菩薩修行用耳根,這是特別法門擺在最後,像我們一般唱戲一樣,最後的壓軸戲是最好的。這二十五個人上台,觀世音排在最後,本來按順序觀世音應該排在第二,前面是六根,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就是耳根,他一定是排在第二,但是把他拿來擺在最後,這就是說明特別法門。可是你要細心去觀察,特別法門是兩個不是一個,這要留意到。另外一個特別法門是誰?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順序他在七大裡面,二十五個排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這樣排法的。前面三六十八,後面加上七個二十五,它這樣排法的。七大裡面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是按照這個順序。大勢至菩薩是見大,他順序應該排在哪裡?順序應該排在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識大,識大是彌勒菩薩,你看看《楞嚴經》的順序,他們兩個順序交換,彌勒菩薩在二十三,大勢至菩薩在二十四。
這就說明什麼?兩個特別法門。這兩個人你要曉得都是極樂世界的,都是代表念佛法門,可不能弄錯了。那為什麼大勢至菩薩不能擺在最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的對象是對遍法界虛空界的,無比的殊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專門對我們地球上眾生的,所以對我們來講非常親切;他那是對全世界的,多元文化的,觀音菩薩代表我們本土文化,不同地方在此地。讀《楞嚴經》如果不把這個排列的意義看出來,那你叫白讀、白念。所以楞嚴會上什麼是第一?念佛第一。這個道理要懂,觀音、勢至兩個代表。
我當年在台中求學,正好跟李老師學《楞嚴經》,有一次,臨濟寺第一次傳戒,白聖法師邀我到戒壇裡面去服務、幫忙,擔任戒壇的書記。有天我們台灣大學有幾個同學,是我們慈光講座的學生,帶了他們一個老師日本人,客座教授。台大的客座教授他是日本人,他也是學佛的,到臨濟寺來看我。他就問我,現在學的是什麼東西?我說我正在學《楞嚴經》。他問我,你修什麼法門?我說修淨土法門。他很驚訝說《楞嚴》跟淨土有什麼關係?通常人都是以為《楞嚴經》跟密有關係,跟禪有關係,應當是禪宗、密宗必讀的經書,好像跟淨土沒關係。他這一問,我就曉得這是外行,雖然是個大學教授,是個佛學的學者,他沒有搞通。所以我就問他:二十五圓通章裡面,觀世音、大勢至跟淨土有什麼關係?他也很聰明,我這個話一問,他就愣住了。怎麼沒有關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在在淨土五經之一。
而且我在講《楞嚴經》,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特別提醒同學們要注意。諸位知道,佛教裡頭有部《心經》很出名,《般若心經》,每天早晚都有人念的,列為早晚課。但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很少人念,《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的精華,綱領的綱領,它展開來就是六百卷《大般若》,就是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講的總綱領,當然重要,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要少一點。我說它是《大藏經》的心經,比《般若心經》更重要,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的中心,也可以說,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教的總綱領。
我說這個話也有根據的,也不是隨便講的。善導大師,唐朝,我們淨土宗二祖,有人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日本人很相信。日本早年那些祖師大德,有不少都是善導的學生,他們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大師,這日本的淨土宗。善導大師有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化在九法界度化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科目是什麼?就是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眾生,得到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得度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語氣講得這麼肯定,讓你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念佛要怎麼念法?菩薩講得很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是把我們的心收回來,意思就是說一心專注,一心稱念。怎麼念法?淨念相繼。淨是清淨,清淨是什麼?不懷疑、不夾雜。如果懷疑,你的心不清淨,夾雜也不清淨,夾雜就是你修的東西太多,那叫夾雜。譬如我念佛,我又念地藏菩薩,又念彌勒菩薩,又念藥師菩薩,我什麼都念,就夾雜,夾雜了你的心力分散。應當是專念,念一尊阿彌陀佛的聖號,所有一切佛菩薩統統在裡面,一個都不漏,這樣就對了。所以不能夾雜,不能懷疑;相繼就是不間斷。這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一個不成就,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說的。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一定是懷疑、夾雜,或者是間斷,你沒有照大勢至菩薩教給你的原則去做,所以才出了問題。真正照圓通章的指示,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懷疑。
《華嚴》這是大乘,大乘裡面是自利利他。所以我們自己沒有成就,是要以自利為主,利他是附帶的,不能說不管別人,附帶的。附帶有個條件,不妨礙自己可以做,如果妨礙自己不能做,還是自己重要。為什麼?自己不能度,你就不能普度眾生,一定先要成就自己。我們念佛人是往生要有把握,自己可以有把握,我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遇到別人有困難,我們也可以去幫助他一下,就是對自己不礙事。如果自己往生沒有把握,別人的事情,總得要好好的斟酌一下;如果對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妨礙,還是不做為好,這不是不慈悲,一定要懂得。因為你這一生成就,你就度無量無邊眾生;如果為了幾個人,幫助幾個人,把自己往生的事情耽誤,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有這麼好的緣分遇到?這很難講!
佛不願意看到你這種做法,這決定不是不慈悲,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世間人有的時候看不出來,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菩薩這些行門,難道我們就不要修嗎?我們是圓修,圓修圓證。怎麼叫圓修圓證?就一句阿彌陀佛全部都修了,嚴剎修了,供佛修了,放光修了,度眾修了,十波羅蜜統統都修了。一句阿彌陀佛,你仔細去想想,全部包括在其中,不要再搞其他的了。搞其他就夾雜,那你什麼也沒學,你不能往生,你什麼都沒學,至少可以說你沒學成功,你所修學的都不及格。所以「如是一切」,是總結前面六行、十度。一切法皆自在,這句很重要,這是個標準放在此地。我們對這一切法不自在,那就是你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得自在了,行,可以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
嚴剎這些意思我都講得很深。不思議的佛剎在哪裡?不是形相,真正修行的人在哪裡,佛剎就在哪裡,並沒有一個佛剎的形相。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蓋過廟,連個茅蓬都沒有蓋,他只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人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這叫不思議剎。到一切皆自在可以建大道場。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喜歡建築,尤其國家第一個道場白馬寺。洛陽的白馬寺,諸位都知道,那是中國佛教第一個道場,國家建的,皇帝建的,這叫嚴剎。不自在不可以建,自在就可以建了。你能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如果我們現在想建個廟、建個道場、建個念佛堂,沒有錢,到處去化緣不自在!不自在就不必建,沒有必要。什麼叫自在?人家錢送來足夠了,那個可以;沒有,不可以。
你看看,它決定不妨礙你的清淨心,決定不破壞你的修行功夫,這個可以做,前面講的種種事都可以做;如果有妨礙,不行,這個道理要懂。現在人自己不自在也要做,做的人很多,這是什麼?這是佛家講的修福,這是修福,真的是修福。能不能往生?不能。這就是《壇經》六祖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麼?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輪迴的大事,福不能救。修福,你出不了輪迴,但是你在輪迴裡面來生享福,所以修福來生會享福。三寶是福田,供養三寶是種福,這道理要懂。但是,現在三寶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你就沒有種到福。好像你種稻子,你把稻子種在沙石的土地上,它不會長,它要在肥沃的泥土裡頭才能生長,你把福田看錯了。
福田我們怎麼認識?晚近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示現,我學到了。什麼是真正福田?印經,真正福田。經書他拿去賣都好,他拿去賣只要有人買,他也做宣傳工作。所以印經布施最好,這裡頭有真實的利益,沒有毛病;其他的就難了,那你要有智慧去觀察、去判斷。所以印光大師他的一生四眾同修的供養,他自己沒有用,全部拿來印經。有時候遇到有災難,旱災、水災,他老人家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撥出一部分去救災,這是我們在他老人家護國息災法會的講演裡面看到的。像這些慈善事業,有很多人去做。佛法裡面講慈善救濟,釋迦牟尼佛做了一生,做了一生四十九年的慈善救濟,那是什麼?講經說法,幫助人開悟。開悟了,那你什麼苦難都能解決,開悟是真正的救濟。他沒有錢,你送他錢用;沒有飯吃,你送他食物;沒有衣服,你送他穿的,這救一時之急,不是長遠的。長遠是要教他,教他開智慧,教他有能力可以獨立去謀生,這就是真正救濟他。所以真正救濟他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做教學的工作,慈悲濟世,我們要曉得。
這一切都能夠自在,這是什麼原因?末後一句把這樁事情說出來,『以佛華嚴三昧力』,華嚴三昧。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很好,我們前面學習得很多,他的註解也很值得我們學習。註解裡面說「文有十句,略辨七行,前六句各一行」,這前面我們都學習過。「七八是十度行,九結上自在」,就是前面所講七種行是自在。末後一句是「總結所依」,清涼講「萬行如華,嚴法身故」。前面是略舉七個科目,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法門,無量法門歸納為這七大類,莊嚴法身。這是把華嚴三昧說出來。華嚴三昧是什麼?前面曾經有報告過,時間很久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再重複說一說,簡單提一提就可以了。華嚴三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論的依據,通達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把它落實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說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相應,這就叫莊嚴佛國,這就叫華嚴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一心,一心修學就叫三昧,《華嚴經》、《梵網經》裡面都是這個說法,細說就不必,這樣子提提就行了。
再看清涼大師註解,對我們的開示。因為末後一句「萬行如華,嚴法身故」,這兩句他有註解,他說「略有十觀,一攝相歸真觀,二相盡證實觀,三相盡無礙觀,四隨相攝生觀,五緣起相收觀,六微細容攝觀,七一多相即觀,八帝網重重觀,九主伴圓融觀,十果海平等觀」。這跟十玄門意思完全相同。觀就是看法,這十句總的來說,對於宇宙真相的看法,宇宙的緣起,這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怎麼發生的?這十句全都包括盡了。這就是現在講的科學,宏觀觀世界,微觀,佛法講觀微塵;宏觀是無量大,宇宙真相,微觀是無量小。佛法裡面的科學,比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科學高明得多,現在科學無論從宏觀、從微觀都沒有達到華嚴境界。
華嚴境界裡面告訴我們,微塵這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現在科學講的基本粒子,夸克,是不是佛法裡面講的微塵?還很難說,可是很接近。但是佛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世界,這個科學沒說到。不但微塵有世界,我們在後面經文讀到,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裡頭也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不可思議。是真的嗎?真的。誰見到的?不但見到,普賢菩薩到那裡去遊覽過,到微塵世界裡面去觀光遊覽過。那裡頭也有無量諸佛,佛也與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挺熱鬧的,微塵裡面。而且告訴我們,所有微塵裡面都一樣,不是單獨只有一個微塵是這樣的,所有一切微塵沒有例外的。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佛教育,佛教現在人家認為是宗教,這是誤會。我在學佛的時候出家,我就向台灣中國佛教會建議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名詞要修正,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讓大家耳目一新,不至於發生誤會。佛陀教育裡面教什麼?它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智慧、有科學。實在講智慧是哲學,我們方東美先生講哲學,有哲學、有科學。但是好像智慧比哲學的範圍還要來得廣,它有真實智慧,般若智慧,內容太豐富!
接著大師告訴我們,「然此十觀,融四法界,初二理法界,始終不異」。初二就是第一個攝相歸真,第二個相盡證實,始終不異,理法界。四法界諸位都曉得,理法界,有事法界,有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是《華嚴經》上講,法界可以分為這四個方面來講。但是你要知道,理事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就迷了,不二就覺悟了。學佛的同學們這個觀念要永遠掌握住,你才能走向開悟的道路,為什麼?佛給我們講的這些大乘教,宇宙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的整體。你怎麼能把它分割成二?一分割就迷了,知道它是一體這覺悟。所以大乘教最後入不二法門,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都是二?迷的時候有二,悟就不二。
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同一個緣起。緣起在這個經上就稱之為「法界緣起」,從哪裡來的?一個根來的。根是什麼?法性。這個事相再多,體是一個。古來祖師比喻說得好,他把法性比喻作黃金,法相,現相是無量無邊,比喻作金器。我們如果要參觀一個金屬的工廠,尤其是它們的展覽,我曾經參觀過一次金器的展覽,兩萬多種,沒有一個相同的。你去看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全是黃金,兩萬多種。是我們有個學佛的同修,他就是做這個生意,到他的展覽室去看,非常好看。相上看,兩萬多個,沒有一個同樣的;你從性上看,全是黃金,除了黃金之外沒第二個東西,一樣東西。一個東西變現出那麼多的樣子,變現的相,體不變!所以你就曉得法性是一個,法相是無量無邊,而且法相千變萬化。佛在這個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為什麼千變萬化?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人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那你所看到法性所現的法相不變,你就看到不變了。不變叫什麼?不變叫一真,你就看到真相。如果你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你看不到真相,你看到是妄相。但是妄不離真,妄就是真。妄相是什麼?扭曲了。雖扭曲它的體還是真的,譬如我們以金器做比喻,這黃金器做得非常之美,我們把它敲壞,敲成稀爛,就很難看了,什麼也不是。黃金還是那個分量,重量還一樣,沒有絲毫改變,就這個意思,就是性永遠不變。相怎麼變,性不變,性才是自己,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性,真心就是佛心,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法性。禪宗悟什麼?就是悟這個。
你悟入法性就叫成佛,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曉得佛講的話,你會不會承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承不承認?承認。一切眾生相不一樣,法性是一樣,沒有法性就沒有形相。我們人之體是法性,我們拿這個杯子,杯子之體也是法性。沒有法性它怎麼會有這個相?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所有的動物是一個法性,所有的生物,乃至於所有的礦物、無生物、虛空、自然現象,它的體全是法性。所以這個性始終不異,不管你是覺、是迷,它沒有改樣子。但是現在要曉得,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它能夠變現出精神、物質,可是它的體始終不變,沒有兩樣,這理法界。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十觀,前面兩觀是理法界,第三是理事無礙法界,第三是「相盡無礙觀」是理事無礙。第四這是講事法界,是「隨相攝生觀」,這是屬於事法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現相。後面五、六、七、八一直到九,都是屬於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就講得多,那就是森羅萬象。在十玄門裡面,第五就是「一多相容不同門」,第六就是「微細相容安立門」,第七是「諸法相即自在門」,第八是「因陀羅網境界門」,第九是「主伴圓融具德門」,第十觀是「果海絕言」。那是諸佛如來證到究竟的果地。究竟的果地什麼位次才能證得?實在的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個一分,諸位要記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總要記住這個原則。如果還有一、還有多,你還落在二、三,落在二、三你沒有見性。為什麼?因為見性的人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哪有二、三!
這我們就明白了,圓教初住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到妙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前面的,是講你證得初住菩薩,你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無始無明習氣沒法子斷;他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落到無明裡面去。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是自自然然,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是這麼回事情。決定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斷的,他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才自然沒有,這個道理要懂。可是這些東西沒有太大的妨礙,也就是說,成佛之後自然跟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
就像江本勝做的水實驗,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我們有個一念對它,它就有應。江本勝做得最多的實驗,用愛心、用瞋恚,這強烈的對比。用愛心對它,把它放在顯微鏡裡面去觀察,那個結晶就非常之美;用瞋恚去對它,結晶就非常難看,屢試不爽,他做了幾十萬次。所以他跟我說,這個愛跟感恩好像是宇宙的核心。一點都沒錯,是我們自性裡面,就是法性裡面第一德。所以佛家講慈悲為本,慈悲就是愛心,第一德。
宗教裡頭沒有不說愛的,《新舊約全書》,這是三個宗教依靠的,猶太教依靠《舊約》,基督教依靠《新約》,天主教依靠《新舊約》,裡面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裡面講的,這是伊斯蘭教所依的,「真主確實是普慈特慈」。你說是不是法性第一德?所以我們要是不能夠用真誠心去愛別人,愛一切天地萬物,你就把你的第一德缺失了,我們中國人講缺德。最重要的第一德,你怎麼會沒有?你怎麼會缺?這個第一德宇宙之間的太和,中國《易經》裡面講的三個和,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是宇宙和諧,宇宙依什麼和諧?就是依慈悲,外國人講就是依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今天以慈悲心、愛心,對人、對物、對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沒有什麼值得了不起,本來就是這樣的,自自然然的。
你現在有了自私自利,你現在有了好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錯了,完全錯了,錯到底了!我們今天不讀佛經怎麼會知道?中國古聖先賢也講得多,但是沒有佛講得這麼透徹,這是佛法的好處,這是世尊的真實慈悲。這個愛心是平等的,這個愛心是清淨的,沒有私心,我們現在一般講決定沒有控制,沒有佔有;如果愛心裡面有佔有、有控制,那就不是愛心,那個愛就變成惡。你怎麼可以控制?怎麼可以佔有?愛是真誠的,愛是清淨的,愛是平等的。我們講菩提心,這個我講很多遍,愛就是慈悲,慈悲裡頭一定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覺就是智慧。如果裡頭缺少一個,那個慈悲不圓滿,慈悲就不真實,變質了,雖然體沒有變,但是它的相跟作用變了。如果相跟體完全相應,這就是佛菩薩,這個道理要懂。如果說得更白一點就是愛心,愛心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那是真正的愛心,沒有變質。
愛心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沒有平等,有沒有這個情形?有!多得很。所以佛把慈悲分作四個等級,有愛緣慈悲,你愛他,你對他就有慈悲,不愛他就沒有慈悲,這叫愛緣慈悲,六道凡夫的愛。小乘人的愛他就升一級,比我們就高,叫眾生緣慈悲。他不是愛緣,他是什麼?我們大家都是眾生,眾生跟眾生是平等的,就是我們講我愛自己,我也會愛別人,應該愛別人,他還有個應該;換句話說,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不過很淡薄。真正沒有執著還有分別,菩薩的愛,緣覺的愛。如果到高等的菩薩,高等的菩薩是誰?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平等了,但是還會有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都沒有,才是圓滿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智慧,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有這個念頭你還是有分別。
這個諸位要細心去體會,真誠、清淨、平等、智慧,真有,但是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我有真誠心,我有清淨心。你有清淨心,你已經不清淨;你有真誠心,已經不真誠,為什麼?你已經染污,你有了分別,你有了執著。你的愛是什麼?你的愛還是愛緣慈悲,頂多眾生緣慈悲。佛的這四種慈悲,你還是底下兩級,不是上面兩級,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大乘教裡常說「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這是佛菩薩。離是什麼?心裡頭乾淨,事上面照顧得無微不至,心裡頭一塵不染。這就是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真正菩薩摩訶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這上練功夫,事上真的是照顧到無微不至,為一切眾生服務。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明心見性。為了什麼?為了性相不二,為了理事一如,就為這個,這裡頭才有樂趣!不是為名,不是為利。
所以佛菩薩跟眾生那個感應,經上比喻作海潮音,潮水。潮水來或潮退都是有一定的時間,它是因為地心吸力,跟月亮、太陽的吸力,它有一定的時候,它絕對不會有差錯。這就說明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就跟潮水一樣,他是自然的,決定不會錯誤時間的。時節因緣就配得那麼好,自自然然的,在這裡就曉得,佛菩薩對眾生是怎樣照顧。我們現在有沒有感覺到?你沒有感覺到是你愚痴,是你遲鈍,是你業障深重,沒有不照顧到的。不是說佛菩薩,我業障重,罪業深,他不照顧我;那個人他有福報,他業障輕,佛菩薩保佑他。那就錯了,佛菩薩還有偏心?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
佛菩薩的照顧是平等,可是眾生感覺到不平等。這個佛經上有個比喻,好像下雨,雨水從天空當中降下來,平等的,那在這個地區有樹、有小草,那個樹吸收的水分就多,它大吸收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小草不能說,雨水對我不公平,只給我這一點,那大樹吸收那麼多。這各人根性不相同,雨水落下來是平等的。所以佛的慈悲、加持是平等的,對九法界眾生;眾生所能接受的不平等,那真正是眾生的業力,業力可以從這個地方體會出來,這個業力也能解釋。如果我們的心行與道相應,就是與性德相應,那就感受特別多。如果我們的心,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行為,與心性相違背你就感受不到。
心性是什麼?我們用四個字來說,純淨純善。心地清淨,一絲毫染污沒有;行為善良一絲毫惡作沒有,不作惡,感應就特別強。為什麼?性德就是這樣,純淨純善。我也用純淨的心,純善的行為,自然就有感應。你會感受得到的,就像我們感受磁場一樣。磁場是你眼睛看不見的,耳朵聽不見的,你六根接觸不到,它沒有形相,但是真的讓你感覺到在這個磁場怎麼會那麼舒服,會那麼樣的安全,一點恐懼都沒有。如果是在一個惡人,心狠手辣的那個人他住那裡,他那個磁場你會感覺得毛骨悚然,感覺得一身不舒服。這是李老師以前跟我談過,也跟很多同學們在一起,他自己親身接觸到。他見過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是殺氣非常重,其中有個是馮玉祥,這個人也是安徽人。他說走進他的客廳裡面,毛骨悚然,就感覺到那個磁場很不好。
我也跟同學們多次的提到過,章嘉大師的磁場非常好,那個磁場什麼?它能吸引人。就是不跟他說話,不說話,我也願意在他的客廳裡多坐一會,很舒服。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凡夫業障重,有修行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像練氣功,練氣功心也要清淨,心不清淨,他的功就沒有,一亂就沒有;到心清淨能夠看到光,能夠看到氣。氣功能看到氣,你的氣場有多大,光、顏色不一樣。我在美國講經,有一次在舊金山,中國來了幾個氣功師,他們帶來聽我講經。這幾個氣功師沒有告訴我,就告訴他的幾個朋友,淨空法師的氣功很好、很厲害。他們來問我,我說我沒有學過氣功。可能他看到氣,就是磁場。我們這心地沒有惡念,大概是他從這裡感觸到。
在這個地方講,事事無礙裡面就講得多,講得再多,我們守住一個原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如果說二,二就迷了,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二就迷了,二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跟著無明起來就是分別執著。實際上它確實是有先後,可是它太快了,好像同時起來。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不一樣,方法不一樣,修的什麼?統統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所以念佛的,念佛這個法門直接修一心,你看《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用的方法也妙,我們的心念很亂,胡思亂想,把這些妄念統統歸到一念,這一念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
其實阿彌陀佛還是個妄念,用這一個妄念代替所有的妄念,讓那些妄念歸一,到最後這一念沒有了,自性就現前。所以它是方法,而這個妄念的名號好,名號跟法性相應。這個名號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佛是覺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佛要用中國話翻過來,無量覺,你一絲毫都不迷惑,無量覺。所以一心稱念,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懷疑,念這句阿彌陀佛不要想無量覺,想無量覺你又分別心,你已經迷了。一念不生,這句佛號聲聲提起,一個妄念都沒有,那就真的是無量覺,起一念就不覺,這是念佛的祕訣。
念佛念到以後念不下去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在這句佛號裡頭就動了念頭,起了分別執著,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這個破壞原因一般講有兩種,一個是自己的業障,另外一個是魔障。魔障都是冤親債主,看到你功夫很得力,他要想辦法把你破壞,而破壞的因還是自己。譬如自己對這個只有一點點的疑惑,那個魔來加持你,把你這一點點疑惑就變成十倍、二十倍、百倍、千倍,他有這個力量來加持你;如果你一點疑惑都沒有,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有一點,他把你擴大,你沒有,他沒有辦法;你沒有分別,他沒有辦法,你沒有執著,他也沒有辦法。你有小小一點執著,他把你執著擴大;小小一點分別,他把你分別擴大,冤親債主能幹得出這個事情。所以你叫冤親債主對你一絲毫辦法都沒有,你肯定把這句佛號要牢牢的記住,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心念到底,裡面不生煩惱,外面沒有魔障。
話說起來容易,事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這找原因,我們對於大乘佛教、對於淨宗認識不透徹,原因在這裡。真正認識透徹,你什麼都放下;認識不透徹,沒有辦法,所以還有妄念。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多聽經、多研究教。然後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治我們這個病,這個病要長時期的療養,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世尊當年這些學生,跟著他就薰修四十九年,這不是個短時間,所以他才能徹底明白、搞清楚、相信了,決定不懷疑。沒有這樣一個底子,你要說是完全把疑慮斷掉,不可能。如果有可能,釋迦牟尼佛就不必講經四十九年,我們從這裡去觀察,細心去體會就明白了。
所以到了極處,果海絕言。絕言是什麼?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沒有言語,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那是什麼?那是法性本來的樣子,是法性的真面目,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是菩薩,就不叫佛,就落了一級,落下來一級。再有分別,起心動念又有分別,又落了一級,阿羅漢;從分別裡面起執著,那就到六道凡夫,往下掉下來了。我們要提升上去,佛再告訴我們,先把執著放下,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不執著,不執著就升級,升到阿羅漢;升到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不分別就升到菩薩;再學不起心、不動念就回歸到自性,那就成佛。
我們「凡聖示意圖」那個光碟可以常常看,至少一個星期看一遍,對你會有啟示,常常看你會有悟處。不必說話你就看這個動作,慢慢曉得我自己毛病在哪裡,我要放下。放下,諸位要記住,大乘教裡面是從心上放下,不是從事上放下。從事上放下,沒有講心上放下,是小乘教,所以小乘很難修,很不容易。大乘法當然比小乘更難,大乘是論心不論事,事上照常,心裡頭沒有,心裡頭乾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同時又能夠應酬芸芸眾生,非常高明。為什麼能?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所以這個理論、事實真相要真正清楚,功夫在哪裡練?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離開日常生活,你到什麼地方去修!而且生活當中修行最得力的是人事,退,退得很厲害,進也進得很快速,在人事上是大進、大退。會用功的人,大幅度的往上提升;不會用功的,大幅度的墮落。大進就是什麼?與性德相應;大落,與性德相違背。與性德相應就是純淨純善,跟人往來沒有一個惡念,沒有一個不善的行為;大落就相違背,與人往來有惡念,行為不善,這大落。修行不是在寺廟,是在你自己日常生活,你人在哪裡,道場就在哪裡。你所接觸的人、接觸的事、接觸的環境全是道場,不思議剎。怎麼莊嚴?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是莊嚴。
佛家這個善,它的標準就是十善,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沒有害他之心,這叫不殺生。有一念傷害別人的念頭,那就是犯了殺戒;有一念佔人便宜的念頭,盜心,那就是偷盜,沒有!我只有個念頭,你有盜心,所以你要從心上把它滅掉,沒有盜心,沒有殺心。無論是待人接物,有過分,過分就是淫心,很細微。底下口業不妄語,這個不妄語很難,有時候是有妄語,但是妄語也是不妄語,為什麼?妄語跟不妄語不二,你要入這個境界就好辦。否則的話,修不妄語你還是分別執著,你的境界並不高。尤其覺得我的戒律修得不錯,你看他們都犯戒,他們都不如我,那就更糟糕。為什麼?雖然修了不妄語,你有貢高我慢,另外一個煩惱起來,都是錯誤,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妄語是什麼?對眾生有利益的妄語,可以用。這佛經裡頭有例子。有個出家人在路上走路,遇到個打獵的,那打獵的追著一個獵物,跑掉了。在三叉路口碰到這個出家人,就問他,我剛才追的那個東西,你看到牠從哪裡走了?出家人是看到,為了要救這個動物,所以就打妄語,牠從那邊走,明明從這邊走,說從那邊走,獵人那邊去找,這救兩個人。一方面讓獵人不殺生,雖然他有殺的心,他沒有殺的行為,這是救了這個獵人,又救了這個小動物,這一個妄語兩個都救。這個時候不能說我持戒不妄語,那不妄語這兩個都害了,這個造了殺業,那個被殺。要有智慧,善巧方便!
我們在佛經裡面還看到一個故事,一個皇后,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這天皇上吃飯,這個菜不中意,發了一頓脾氣,要把廚師殺掉。皇后怎麼辦?這天完全破戒了,八關齋戒全破光了,救了這個廚師。破光什麼?逗皇帝歡心,讓他把這事情淡化,到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想起來,昨天我不該發這個脾氣,你看我那麼好的一個廚師殺掉了。皇后說沒有,我把他藏起來了。所以這在應用是善巧方便。善巧,巧是巧妙的方法,決定是善,決定沒有惡。所以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就看你怎麼用法,你都要會用。
像在中國,在廣東這一帶,古來這些真正開悟的人,他做出的跟戒律完全相反,但是他有他的用意,他能叫那個人開悟。南泉斬貓,把貓殺了,那不是殺生嗎?他這一殺生,旁邊有個和尚看到,開悟了。丹霞山丹霞祖師燒佛像,冬天很冷,把佛像拿來燒火烤火。老和尚說這還得了,你怎麼把佛像燒了?他說我燒舍利子。木頭佛像哪有舍利子?沒有舍利子,好!再拿幾尊來燒。這老和尚一聽開悟了。用這種手段,他那個到了開悟的邊緣,就差那一點點,他沒有辦法,關透不過去,用這種手段一下就開悟了。也要丹霞才行,他沒有破戒,別人要燒的時候可墮阿鼻地獄,可不能學他;真正有智慧,真正是利益眾生,真正入不二法門。我們還落在二、三,你怎麼能學他?這不可以。所以我們要守我們的標準,他那真是高人,那是入不二法門的境界,這個你要懂,懂什麼?你才不會見怪,你才不會疑惑、不會有毀謗。
意,心裡面不貪、不瞋、不痴,對佛法、對世間法都沒有貪瞋痴。順著十善,我們就是順著法性,順法性你就會感到三寶加持。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縱然是大災難,你會感覺到很平安,三寶加持,龍天善神保佑,真的一點不錯。如果違背了性德也有加持,什麼人加持你?妖魔鬼怪,會叫你身心痛苦。這些全是自然的,就像水實驗一樣,加持是自然的反應,我們講性德的自然流露。反過來你就曉得,妖魔鬼怪的加持也是自然的流露,是我們的心念、心行不善把它招來。《太上感應篇》所講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真的是我們自己招惹來的,你不要怪它。你有惡念它才會來,你沒有惡念它不來,你有善念的時候佛菩薩加持。所以決定不能怪外頭境界,一定要記住祖宗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解決任何問題,我個人問題,家庭問題,公司的問題,道場的問題,乃至於世界的問題,從哪裡解決?從自心解決,反求諸己,肯定能圓滿解決。你要從外面那可麻煩大了。今天世界上許多衝突,多少人天天在用心如何來化解,沒法子化解。為什麼?都是在外面,都是看到外面,不知道從內心;如果從內心,這個世界衝突確實可以化解,一點都不難。從自己怎麼化解?真誠。真誠能感通,誠則靈,不誠就不靈。一方面有誠意就能感化那兩方,一定要以真誠心,有真誠的行動才能收到效果。所以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達到最高,自性圓滿的顯露。感應也是不可思議,就像水實驗一樣不可思議,從這裡能夠領悟到諸法實相。
後面大師有幾句話說,「則四法界,十種玄門,皆約因分。然此十觀,略收萬類,不異玄中,故指在餘」。這個餘就是十玄門裡面所說的,這個十觀跟十玄門(賢首大師的十玄)意思都相同,所以他把它對起來、合起來,讓我們從這裡體會。十玄,我們在前面沒有細說,為什麼?很難懂。到什麼時候說?我們把《華嚴經》講圓滿,經文講圓滿再來談玄說妙,就有味道了,為什麼?我們有底子、有基礎說起來就有味道;如果沒有讀過《華嚴經》,開始講玄義,真的沒人懂。
在古時候道場就是學校,學校裡頭有老同學、有新生,我們聽到華嚴這個道場,真是華嚴大學,很羨慕。唐朝清涼大師在世的時候,他一生講《華嚴》講五十遍。五十遍怎麼講法?你看我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大概差不多是八分之一,已經講了三千個小時;肯定清涼大師不是像我們這個講法,像我們這個講法,他五十年講不了五十遍,講五遍就不得了,一遍要十年。他講得簡單,簡單行不行?行。為什麼?聽眾程度高,點到為止,大家就明白。老同學喜歡聽玄義,為什麼?經文他都懂,他不要聽經文;初學的人要聽經文,他聽不懂玄義。玄義是什麼?把經文撇開,把裡面的大意,完全講大意,那個要懂的人才有味道。所以會的人聽門道,不會的人看熱鬧,道理在此地。我們這次講的是把玄義放在後面,開頭我們就講經文,經文講完之後我們來講玄義,那就非常有味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