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六九卷)  2007/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大喻最後一段。這段的經文比較長,「龍王遊戲喻」,我們讀過比喻「菩薩身雲各異」,也讀過比喻「菩薩光明等殊」。今天我們接下去看第三小段,有三首半偈頌,「雷聲不等,喻菩薩三昧多種」。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他化雷震如梵音。】

  這是講他化自在天。

  【化樂天中大鼓音。】

  『大鼓』就是我們前面學到的天鼓。

  【兜率天上歌唱音。夜摩天上天女音。於彼三十三天上。如緊那羅種種音。護世四王諸天所。】

  『護世四王』就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如乾闥婆所出音。海中兩山相擊聲。緊那羅中簫笛聲。諸龍城中頻伽聲。】

  迦陵頻伽。

  【夜叉住處龍女聲。阿修羅中天鼓聲。於人道中海潮聲。】

  這都是比喻,比喻「菩薩三昧多種」。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像我們平常念的三藐三菩提,三都翻作正,三藐,藐翻作等,正等,正覺,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什麼叫正受?正受是針對六道眾生所說的,六道眾生的享受都不正常,佛菩薩的享受正常,受就是受用、享受。六道眾生為什麼說他享受不正常?佛把它歸納,這個享受也說不盡,要細說說不盡,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身有苦受、有樂受,再多的享受總不外乎這兩大類;精神的享受有憂、有喜,我們講心理的享受,有憂、有喜,再多也不出這兩大類。所以身心合起來就是苦樂憂喜,這都不是正常的。另外一種是講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沒有苦樂憂喜。尤其是到無色界天,身體都沒有了,他是在定中,就是四禪八定,定中這個享受叫捨受。捨什麼?身捨了苦樂,心捨了憂喜,他沒有苦樂憂喜,這個受好!這個受就是正受。

  為什麼不叫正受?因為他不能持久,他不能永遠保持;永遠保持下去就叫正受。我們知道色界、無色界他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就是定功失掉,他苦樂憂喜又冒出來、又現前了。所以他只是暫時停止,不是真的沒有。阿羅漢以上就得正受,正覺正受,他苦樂憂喜真的沒有了。所以阿羅漢的定,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比非想非非想處天人還要深。非想非非想處天人達到第八定,這是世間禪定最高的,再上去叫第九定,第九定就出了六道,超越三界。所以阿羅漢所得的定叫九次第定,這時候才真正叫三昧,真正叫正受。阿羅漢以下都不是正受,這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要懂得。

  三昧是修來的,用什麼方法修?我們依照《華嚴經》裡面的道理、方法來修學,你得到的時候就叫華嚴三昧;依《法華經》的理論、方法修成功,就叫法華三昧;我們用念佛法門,或者是你依三經、依五經一論修成功,叫念佛三昧。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成功,也叫念佛三昧。念佛法門也很多,略說一說也是一百多種。但是佛把它歸納,念佛法門不外乎四大類,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再多都不外乎這四大類,《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這四大類修成功,都叫做念佛三昧。所以菩薩三昧多種是這樣的說法,方法不一樣,得到三昧是相同的,也就是苦樂憂喜沒有了。

  苦樂憂喜沒有了,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入不二法門,苦樂不二、憂喜不二。這個話在什麼時候說的?這個話是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六道凡夫在修行過程當中,功夫確實提升到一定的境界,苦樂不二、憂喜不二。他還有沒有憂喜、有沒有苦樂?憂喜苦樂可能有,那些有都叫示現,我們凡夫看到他真受,受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出去托缽,還曾經有一段遇到飢荒,外面托缽都托不到東西,所以受馬麥之報。人家拿餵馬的糧食,馬吃的,拿來供養佛,佛也接受。這都是給我們示現的,無論處什麼環境,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你就得正受;如果有分別、有執著,正受就沒有。所以一定要知道,苦樂憂喜是不正常的受用,這一定要知道。修行的功夫也能在這個地方體驗出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功夫得力。功夫真的得力,苦樂憂喜淡了,不是很嚴重。我們看到有不少同學,這都是眼前的事情,得很重的疾病,癌症,非常痛苦,但是他念佛、誦經。他有沒有痛苦?很少,像一般人痛苦,十分痛苦他只會受一分,沒有感覺到什麼痛苦。這是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的話沒有這種現象。另外一種,雖然自己沒有這個功夫,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得三寶加持,也能夠得到。這是我們在現前能見到,我們自己也能體會到。

  三昧就是禪定,大乘經上佛常常告訴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三昧就成就。所以念佛三昧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容易成就的,但是你要記住這個原則,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念佛才能得三昧。外面著相,分別執著放不下;內裡面生煩惱,看到合自己意思的,貪心就起來,不順自己意思的,瞋恚、煩惱就生出來,這是得不到禪定。這種受用都在苦樂憂喜裡面過日子,在苦樂憂喜裡面過日子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聖人在六道裡面與六道眾生和光同塵,在一起生活,六道眾生有苦樂憂喜,他沒有。他沒有,有時候要裝出有的樣子,為什麼?要不裝出有的樣子,這個修行人沒有人情。他真的是沒有人情,他要裝一點人情味道,讓凡夫生歡喜心。實際上,實際上他沒有,這一定要懂。

  這就是菩薩三昧無量無邊。我們曉得,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我們中國人講門道,也就是說修得三昧的方法很多,這多種,門道也很多。因此佛在《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三昧,這是平等的。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也就是習性不一樣,機感千差萬別。佛教眾生,一定這個法門適合他的程度、適合他生活習慣,不妨礙他事情,他學起來很容易、很踏實,成功快,佛就教他這個法門。正法時期,你看佛教人持戒,持戒他就能得定;現在不行,現在持戒得不了定。根性差一點的人,差一點的人教他修禪定,修定他也能得定。

  我們現在末法了,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中國人歷史上記載是三千零三十多年,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相差將近六百年。這些事情我們不要去理會,就是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這個事情你想把它搞清楚是搞不清楚的,無關緊要,得三昧重要;你天天把這個放在心上,你永遠不會得三昧。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講到究竟處是什麼?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你問這些年月日多久,問這個有什麼意思?所以佛經上從來不記載年月日,「如是我聞,一時」,什麼時候講的?一時,一時是真的,一時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叫一時。佛講經都是一時,一時是什麼時候?一時就是現在。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品」,他入定了。定中他就到靈鷲山去,靈鷲山的境界就現前,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出了定之後告訴大家,世尊靈鷲山講《法華經》這一會沒散,還在那裡講。智者大師是天台宗最重要的一個祖師,絕對不會騙人。傳說,日本、韓國都很相信,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歷史上的傳說,阿彌陀佛再來的有三個人,這是暴露身分的,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干和尚,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是佛門裡面記載的阿彌陀佛來了三次。實在我們從理論上講,阿彌陀佛天天都來,不認識,他也不露身分,你不知道。這三個是露了身分,身分一暴露就走了,就不住世,這是真的。如果他說是什麼佛菩薩來的,說了他又不走,那是假的;說出來之後馬上就走,真的。這是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的一個規矩,身分一露一定要走,不再招搖生事,也叫一些妖魔鬼怪沒法子冒充,無法冒充。

  所以說明菩薩三昧多種。無論哪一種方法得三昧,三昧一定開智慧,那是什麼?心定了,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至少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智慧就開。執著沒有了,智慧就開,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菩提是正覺,阿羅漢、辟支佛正覺。他們修定也有各個不同的方法,縱然是禪宗,方法不一樣,你看禪宗分很多派別,那就是修行方法不一樣;教下更多。無論哪一種方法修得,原理決定是相同,原理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不能不放下!要怎麼樣?煩惱重,習氣太深,想放下,放不下。一定要知道,放不下,你在佛門裡面修的是福報,有漏福報。有漏是什麼?你有煩惱,也就是剛才講的你有苦樂憂喜捨,你有這個東西,這是凡夫才有。

  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四攝法,如果執著沒放下,你所修的結果全是世間的福報。我們知道,在現前社會裡面做大官的,這個世界現在民主,做總統的、做部長的、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在佛門修的大福報。不在佛門,修福沒有那麼大,只有在佛門才能夠修到大福報。修福,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就變成福報;如果修福能夠不分別、不執著,那就不是福報,就變成功德。功德成就什麼?功德成就你的戒定慧。戒定慧要不要學?不要學,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你看惠能大師有沒有學過?沒學。人家雖然沒有學,一放下之後,戒定慧是圓滿的,一般人學學不圓滿,他自然圓滿的。為什麼?稱性,明心見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戒具足了;心地平等,一個念頭都不生,自性本定現前,根本智、後得智,用來弘法利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學習沒有別的,就是學放下、學不要執著,學隨緣,不要去攀緣。

  真到心開意解的時候,我們講的話是真的,這是經上說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見性了!你見性看人是什麼?為什麼人人是好人?人人都是佛,他本來是佛。他現在什麼?現在他一時糊塗,你不會看他糊塗,你會看他本性,他都是佛。世間聖人也了不起,世間聖人看人是看他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不善,不善是他的習性,習性不是本性,所以習性可以改,本性不會改。本善是真的,不善是假的,他一覺悟,不善全沒有了。覺悟的時候本善都現前,不覺悟的時候他本善有,他本善沒有斷,永遠存在。不像不善,不善一覺悟就沒有了,不覺悟它有;本善,覺、不覺都有。這是我們要跟聖賢人學,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愛心起來了,愛心是慈悲心,你對一切眾生一片慈悲。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這是三昧的起用。

  如果你心不清淨、不平等,清淨平等是三昧,清淨是不染污,平等是不動。《無量壽經》的經題教我們修行五個字,「清淨、平等、覺」,覺是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戒定慧三學。成就什麼?成就性德,性德是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什麼,同學們曉不曉得?就是佛在《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不就是嗎?無量智慧德相用什麼可以顯?清淨平等覺就顯。學淨土宗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你看它就擺在經題上,夏老這會集本真好,會集得叫人沒話說!五種原譯本,第一種是漢譯的,這最早的,經題就是「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個翻譯的是在宋朝時候,宋朝時候譯的,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最後這種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他就把這兩個題目合起來做會集本的經題,所以經題也是會集的,會集得好,讓你一看清清楚楚。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證果全在其中。你懂得這個經題,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的價值、《無量壽經》的微妙,你才能體會到。經題就像一篇文章的題目,經文是細說。所以,三昧要重視。

  下面這段一共有十首偈頌,這十首偈頌是「所雨不一」,比喻「菩薩說法多門」,這個講的是弘法利生。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他化自在雨妙香。】

  『雨』念去聲,念「遇」,雨是動詞,從上面落下來,不作名詞講,動詞,『雨妙香』。

  【種種雜華為莊嚴】。

  這是他化自在天。

  【化樂天雨多羅華。曼陀羅華及澤香。兜率天上雨摩尼。具足種種寶莊嚴。髻中寶珠如月光。上妙衣服真金色。】

  這是講兜率天。

  【夜摩中雨幢旛蓋。】

  蓋是寶蓋。

  【華鬘塗香妙嚴具。赤真珠色上妙衣。及以種種眾伎樂。三十三天如意珠。堅黑沉水栴檀香。鬱金雞羅多摩等。】

  『雞羅』跟『多摩』後面有註解。

  【妙華香水相雜雨。護世城中雨美饍。】

  『護世』就是四王天。

  【色香味具增長力。亦雨難思眾妙寶。悉是龍王之所作。又復於彼大海中。霔雨不斷如車軸。復雨無盡大寶藏。亦雨種種莊嚴寶。緊那羅界雨瓔珞。眾色蓮華衣及寶。婆利師迦末利香。】

  『婆利師迦末利』也有註解。

  【種種樂音皆具足。諸龍城中雨赤珠。夜叉城內光摩尼。阿修羅中雨兵仗。摧伏一切諸怨敵。鬱單越中雨瓔珞。亦雨無量上妙華。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種種莊嚴具。閻浮提雨清淨水。微細悅澤常應時。長養眾華及果藥。成熟一切諸苗稼。】

  這一段內容非常豐富,都是龍王降雨,龍王興雨。從六欲天到護世四王,再到四大部洲,這把欲界全都包括盡了,這是龍王活動的範圍,在這裡全都看到了。這段是比喻菩薩說法多門。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十法界,每個佛的剎土都有十法界,跟這些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們就有應,就像龍王降雨一樣,類別無量無邊。除此之外,四聖法界,這是講沒見性的,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也很慈悲,實在說也常常應化在六道,與六道眾生有緣,眾生有感他們也來示現。

  這些人如果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就是應身,也來投胎,跟我們人一樣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有隔陰之迷。不像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沒有隔陰之迷,這些有隔陰之迷。雖有隔陰之迷,沒有關係,像《金剛經》上說的,菩薩善護念諸菩薩,法身菩薩他常常來幫助這些菩薩們。他迷,迷一段時間他一定來點醒他,他一點醒,他很快就覺悟。所以,諸佛如來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們。這些小菩薩,我們知道在《華嚴經》上講七信位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應化在六道得諸佛護念。六信以下沒有出三界,大概五信、六信都在四禪天修行。有時候他也來人間,所謂是天上人間常常往返。大菩薩照顧小菩薩,諸佛如來常常照顧大菩薩,這種現象我們用佛法來講,法爾如是,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談什麼條件?這是四聖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他的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叫法爾如是,沒有不照顧的。為一切眾生開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誓願裡面所說的。

  佛菩薩說法總的原則不外乎契機、契理。契理是什麼?與性德相應,這是契理,絕不違背性德,就是以我們用中國話來說,與本善相應。那契機,契機是眾生的根性、習性,與本性相應,與習性也相應。與習性相應,凡夫他才歡喜接受;如果與他現前的欲望、愛好不相應,他就不願意接受,所謂話不投機。一定要適合他現前的愛好、程度,這是他習性,這契機。接引初學一定是隨順他習性佔多分,慢慢提升,讓他把習性放下,習性放下一分,本性就透一分。習性是暗的,黑暗的,本性是光明,黑暗少一分,光明一定就透一分。光明是本有的,黑暗是本無的,道理在此地。

  不但是天上人間,三惡道也不例外,三惡道的環境也非常複雜,這些眾生他是習性多,本性被蒙昧,所以造作嚴重的惡業。三惡道不是佛菩薩建立的,這個要知道,六道也不是佛菩薩建築、設立的,不是的,完全是眾生業力所變現的。佛講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真心,識是自己的妄心。真心現相,現什麼?一真法界,妄心把這個現相扭曲了。妄心與真心距離愈近,扭曲的幅度不大,四聖法界;如果妄心很嚴重,迷得很深、很嚴重,帶著分別執著,嚴重的分別執著,就變現出六道。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因緣果報完全是自己造的,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真正通達明瞭,自己無論是在什麼境界裡面,不會怨天尤人。

  在不善境界裡面,他會認真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就不斷向上提升。這就是覺悟了,佛法叫始覺,他開始覺悟,不怪罪別人,這就開始覺悟。無論什麼還是怨天尤人,不知道是自己的過失,這是迷而不覺。佛對於迷而不覺的眾生也非常慈悲照顧他,怎麼照顧他?滿足他的欲望,不讓他造罪業。那就教什麼?教世間法,教仁義禮智信,讓你來生還在人天兩道,你不至於墮三惡道,慈悲到極處!把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凡夫,四聖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六道裡面叫內凡,把這個因果說出來。我們就要曉得,因緣非常複雜,佛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第一個因緣,這是最重要的。十法界裡面成佛,什麼因能生在十法界作佛?十法界的佛,就是現在賢首菩薩,他是十法界的佛。什麼原因?平等,對一切人平等、對一切事平等、對天地萬物平等。我能不能對螞蟻平等?我能不能對蒼蠅平等?能不能對蚊蟲平等?你完全用平等心,對小動物都平等,對人當然平等,這是佛心。因為你煩惱,就是無明、起心動念,你沒有斷,你出不了十法界。分別執著當然沒有,為什麼?有分別執著就不平等,你做不到。所以提升到這個境界,與真佛,一真法界的佛,做鄰居了。什麼時候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了,你看平等多重要!

  《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平是三昧。我們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把清淨平等給念出來。怎麼念?我們見到人、見到事、見到小動物,才起心動念,不管你這個念頭是清淨的、是染污的、是善的、是惡的,都不要去分,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擺平了。阿彌陀佛是什麼?你是阿彌陀佛,我也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自他不二是一佛,叫會念佛。這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大圓滿,從字面上來看是無量義,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翻作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是自性的大圓滿。《華嚴經》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不是哪一個專有,統統都有,他怎麼不平等?他本來是平等的。我們今天看這個不平、那個不平,這是自己迷惑,這與性德相違背。所以真見性,慈悲心現前,沒有不愛護的、沒有不尊重的。還有一點嫌棄,我們的病態還很嚴重。到什麼時候於一切眾生、微小動物都沒有嫌棄,你看到就會合掌稱菩薩,螞蟻菩薩、蚊蟲菩薩。牠懂、牠聽到了,這也度了牠。這是大乘,這是真正的佛法,我們應當要落實在生活當中。

  菩薩心,菩薩怎麼修成的?這是講十法界的菩薩,諸位要曉得,十法界都沒有離開起心動念,都會起心動念,修六度,六度的心。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如果有分別執著,你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四聖法界裡頭,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他六度的心自然的。布施是捨。持戒,持戒就是世範,我們今天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處處給別人做最好的榜樣。忍辱,忍是有耐心,自自然然的,就是我們講長遠心,永遠是這樣,沒有改變。精進、禪定、般若,自行化他,那是菩薩。說到十法界裡面,佛跟菩薩都是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六度是自然的。到緣覺,這是修十二因緣成就的,阿羅漢是修四諦成就的,這兩個位次上還有分別,但是沒有執著。所以,四聖法界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階段,上面兩層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下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再到下面六道,六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有。

  底下講天道,天有二十八層天,怎麼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禪八定,這是生天要具備的條件。三個條件都具足,十善具足,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心量大,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個無量是什麼?至少你包整個欲界,你有這麼大的心量。不是說我們今天慈悲喜捨對我們一個國家這個地區,不行,對整個地球,不行,太小了,對太陽系也不行。要達到什麼?要達到銀河系,到銀河系才一個單位世界,欲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十億個,十億個,我們的心量才到一個銀河系。你沒有這個心量,欲界上面幾層天沒你分,這一定要知道。具足四禪八定,他們到哪裡去?他們到色界、到無色界,那個心量至少是遍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銀河系,它還有界限的。欲界天,我們這個經上講的都是欲界,從他化自在天講起,這是最高的,全是欲界。欲界天的心量是一個銀河系,他們沒有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他們也修,沒有修成功。這個定在佛法叫未到定,用我們現在話說不及格,他是有,不能說沒有。譬如打分數,六十分及格,他們還不到六十分。我們把欲界天從完全沒有,不修禪定的,只能到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夜摩天就要修禪定,未到定。我們如果把夜摩天的定功算它作二十分,或者算作十分,他只有十分,打分數只能打十分;兜率天,上面是兜率天,兜率天再加十分,他有二十分的定;化樂天,他有三十分的定;他化自在天,他有四十分的定,都不及格。到了初禪,至少也要有五十分,算及格,到初禪。二禪六十分,三禪七十分,四禪八十分,再往上去到四空天。

  完全沒有定功的就是四王天、忉利天,這是修福,福報。比如超度,佛門裡面超度,即使是寶誌公來主持法會,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給梁武帝的妃子超度,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為什麼?福可以分給你,我有大福報可以送給你,你能夠接受到;禪定不行,禪定是我的禪定沒有辦法送給你,就是我的功德沒有辦法給你,我的福德可以給你。你看我們前面引用過的,安世高度他的同學,[共+阝]亭湖的龍王,也只是把他度到忉利天,不能再上去。上去要自己修,自己沒有功夫,完全靠福德這不行,只能到忉利天,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講四王、忉利還是大的,當中還有很多層次,所以天道很複雜,真的是無量因緣。

  所以,修世間的福報跟修出世間的功德,在形式上沒有差別,這個我們要知道。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你放下、放不下,你放下執著就是出世間。我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我持戒,修六度法,如果執著沒放下,世間法,世間善法;沒有執著,這出世間;沒有分別,那是菩薩法。所以總要記住,總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必須要把分別執著降溫,不能再增加,增加是決定錯誤。一年比一年輕,你一年一年的境界就往上提升,這個提升對自己念佛往生會大有幫助。這個法門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真把它搞清楚也非常不容易,我們如果沒有五十多年的學習,真搞不清楚!

  我在初學的時候,老師沒有這麼詳細跟我講,那時候老師講經說法點到為止。想想他講的,不錯,不能說他沒講到。但是在我們感覺他講得很含糊,我們了解不夠清楚,於是信心生不起來;真搞明白、搞清楚,信心堅定了。你說我頭一天,就是五十六年前頭一天見章嘉大師,他就教我看破放下,其實我是不是懂?不懂!我也沒有進一步問他放下什麼,我只問他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也沒有講得太清楚。如果他講的是要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他是可以,但是這樣講,我初學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妄想分別執著。就點到為止。學了幾十年,愈學愈明白,契入《華嚴經》才真正知道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病根拔除掉,真的你本來是佛。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悟個什麼,我明白了;惠能大師在五祖丈室裡面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我也明瞭了。沒有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他就成功了。所以我們不能不放,一定要把這個世間看破。世間是十法界,不單是六道,十法界,「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四聖法界都不可得,哪來的六凡!《金剛經》好!教得太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試問你如果有這種看法,你還要不要分別?你還要不要執著?你還會不會起心動念?自然沒有了。放不下是什麼?都是以為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堅固的執著分別。那好,你就永遠做六道凡夫,永遠在六道輪迴,你願不願意?願意,那就隨著你的見解這麼去幹;如果不願意,你就聽佛的話。還有身體,隨緣,隨緣消舊業,不更造新殃,新殃是什麼?分別執著。要知道分別執著叫造業,無量無邊的業,善也好、惡也好,總歸納起來就是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脫離不了輪迴最重要的原因,不再幹這個傻事,要學菩薩遊戲神通,我們在這裡讀過的。遊戲神通是什麼?不執著、不分別,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得到。我們常常比喻說看電視、看電影,你可以受用、可以欣賞,你得不到。這個我們都知道,我們要拿這個,從這個思惟來過我們實際上的生活。我們實際上的生活是立體電影,現在電影是平面的,我們現在是立體電影,你要知道這是假的。佛教給我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看法就對了,這樣看法很容易放下。如露,像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電是閃電,更快。電是什麼?是講到真相,露水是講幻相,相續相。你要把世間所有一切現象,世法、佛法都這樣看法就對了。佛法如電,也是如露如電,不能執著。所以佛說佛法因緣生,因緣生就不是真的,哪來的佛法!佛法是從世間法建立的,相對顯示出來的,沒世間法,哪來的佛法!我們前面講過相對的道理,顯示出佛法。佛陀應化在這個世界,就是世間,我們不能離開世間,就在世間成就出世間,世間、出世間不二,你就成功了。

  《佛教三字經》這是古大德編的,流傳幾百年了,裡面有幾個修行人,舉了十個人做例子。古人修行都非常認真,不妄語,心直言直,心裡頭沒有彎彎曲曲的,所以直心是道場,真的是老老實實。它第一個舉例子是慧開,梁武帝時候的人,慧開師。這位法師是講經的,歡喜布施,人家供養他的,他再布施得乾乾淨淨。當時地方的官員太守,就是現在的市長,請他講經,供養非常豐厚,他把供養全部分給貧窮人,一絲毫不留。這是出家人很好的榜樣,他真正做到了。佛在經上講積財喪道,為什麼?你常常會想著,你不想佛、你不想道,你常常想著你還有多少錢。所以把它捨乾淨,捨乾淨就沒有念頭,真的一心向佛,沒有念頭好想。我們如果有這個毛病要向他學習,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道林法師,他是同州人,住在太白山,他入深山。深山是什麼?遠離村落,不但遠離城市,連村落都遠離,這是完全遵守釋迦佛的教誡,住阿蘭若。阿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清淨的處所。清淨他有個標準,農村裡面農人很多,都養牛耕田,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遠離人群,他才能進修。這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佛教特別是教初學,你沒有定功,你接觸都市社會你容易被染污。就像虛雲老和尚,三十年前到達香港,三十多年前,我到香港三十年,他在我之前。香港同學請他到這邊長住,他住了大概不到一個月,他說這個地方不行,這個地方不是修行的地方,嚴重的染污。所以他回去了,又回大陸去。大陸再苦,他不離開,為什麼?佛教我們以苦為師,苦能夠激勵道心,生活太舒適容易叫人墮落。道林給我們示現的榜樣,在深山修行。

  下面再舉一個尊師,道安,彌天釋道安。道安法師他尊重老師、孝順老師,他十二歲出家,是北魏時候的人,拓跋珪那個時代,就是南北朝的時候。人非常聰明,但是相貌不好,相貌很醜陋,所以連老師也沒有把他看重。他對老師非常尊重、非常孝順。在《高僧傳》裡面記載,他每天能夠讀一萬字,一萬字他能背得下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從前私塾裡頭教書,一天能背七百字以上的就算是上根,他一天能背一萬字,真是天才兒童。《金剛經》五千言,他半天就能背熟了。以後他遇到佛圖澄大師,這都是菩薩應化的,真正成就一代高僧。孝親尊師,淨業三福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道安法師奉事師長是最好的模範。他為老師服苦役,侍候老師心甘情願,因為其貌不揚,粗重的活老師都叫他幹。實際上他絕頂聰明,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的。

  道丕法師,這是孝親。所以古德編這份教材,舉的這些例子都是給我們做榜樣。這是個出家人,母親年歲大了,他是七歲出家,小沙彌,十九歲的時候遇到當時安祿山作亂,安祿山造反。他揹著他的母親逃到華山,遇到飢餓荒年沒東西吃,他自己乞食,托缽乞食供養母親,自己不吃。父親可能是參加軍隊死在戰場,母親叫他去找他父親的屍體揹回來安葬。他到戰場看到很多的骷髏,哪個是他的父親?他沒法子,只有真誠心在那裡觀想、在那裡求感應,沒想到這一堆屍骨裡頭就有一個人的骨頭從裡頭跳起來,他就知道那是他父親。這是感應!然後把這個骨頭帶回去安葬,這是精誠所感。孝養父母,淨業三福頭一句。

  高尚的,道恆,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跟道安法師同時代。他二十歲出家,也很年輕,那時候的秦王,就是姚興,很器重他,給他很高的地位,要他去親近鳩摩羅什大師,給他很高的地位。他逃到深山裡面去,不接受帝王給他的地位,跑到深山裡面去一直就沒出來。不像現在人處處去求榮譽,別人榮譽給他不要,高尚!

  道生,「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道生也是羅什大師的四大弟子之一。他體會到,佛在經上講一闡提沒有佛性,一闡提是什麼?是印度話,一闡提翻成中文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他體會到縱然沒有善根,這個人還是有是佛性。《華嚴經》那時候沒翻譯,《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涅槃經》也這樣說。一闡提他也是眾生,他怎麼會沒有佛性?這些經都沒有翻來,他就主張一闡提也有佛性。因為沒有經典做依據,許多出家人反對他,認為你講的話佛經上沒有依據,你怎麼可以隨便說。他就沒法子了,在虎丘山搬了些石頭,他坐在當中,給石頭說法,一闡提有佛性,你們說對不對?石頭都點頭。這些石頭現在還在,生公說法的地方,感應不可思議,舉道生法師的例子。以後大乘經逐漸都來了。道生也是一生講經,他圓寂的時候是在講台上,經講完他往生了。感應不可思議!這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些要是不見性都沒法子。

  靈辨法師,這也是學《華嚴經》的,他也是博通三藏,但是《華嚴經》他不能夠明瞭、不能透徹,他到清涼山求文殊菩薩開示。頭上頂著《華嚴經》三步一拜,到達五台山的時候,真的在山上拜佛磨得皮肉都沒有了,都剩了骨頭。真誠心感應,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教他研究經文,沒有見到人,感到空中有聲音教他念經,他豁然大悟。給《華嚴經》做了一部註解,有一百卷,演義釋文,這是《華嚴經》最早的註解。但這個註解現在在《大藏經》裡頭不全,遺失了。我們現在看到《藏經》裡頭的比他後,賢首國師的、清涼國師的、李通玄長者的,我們現在學習就是根據這三位大德,靈辨法師的著作我們都看不到了。

  還有個比丘尼淨檢,這是一位比丘尼,是晉朝時候的女眾,修得非常好。她有志同道合的二十四個人,建了個小道場,大家在一起清修。到她七十歲的時候,忽然有一天聞到異香,並且見到有紅光,紅色的光,光裡面有個女人手上拿著五色的花朵從空中下來。淨檢尼師看到了非常歡喜,跟大眾告別,就跟著這個人生天去了。大家看到她生天的路就像霓虹一樣,像霓虹的橋一樣,跟著這個就上去了。這個事情不會是假的,為什麼?像印光大師、楊仁山居士這近代的大德,舉出這個例子,他們能夠列在此地,就是他們肯定了。幾十年的清修,這是得到佛菩薩來接引,這樣的明顯。

  底下又舉出第九位李通玄居士,我們對他就很熟了。他是唐朝的皇室,是李世民的家族,他學無常師,非常好學。在五台山遇到一個出家人,傳授他《華嚴經》,他就開悟了。給《華嚴經》作註解,找不到清淨環境,這在《合論》前面都有記載,有他的傳記。他發了個大心,路上遇到一隻老虎,他就告訴老虎,我想註《華嚴經》,找不到地方,有沒有好地方你帶我去。老虎就帶著他,帶他去的是個山洞,確實是非常優雅,環境非常好,進去,一窩老虎。他來了,老虎搬家,全部搬出去,這個洞就讓給他。他看這個環境很適合他希求的,他就住進去了,一心解經。到第二天,就看到兩個女孩子給他整理環境,照顧他的生活。他專心在註經上,也知道這兩個人,也不曉得從哪來的,他也從來沒跟她們講話、沒問過她們,反正一切生活都是她們照料,他以為是附近鄰居村莊上的兩個女孩。一直到他這個經寫完,《合論》寫完,寫完之後他想感謝感謝,這兩個女孩子照顧這麼長的時間。就發現這兩個人沒有了,他就到附近村莊去打聽,附近村莊說沒有這個人,長得什麼相貌,沒有這個人。這是感應,很不可思議。李長者走的時候九十六歲,他是坐著往生的,走的時候大家看到他頭頂上一道白光,一道白光放出來通到天際,就走了。這都是有大成就的人。

  最後舉的就是龐居士,龐蘊居士跟他的女兒靈照,這都是修行成就的人。龐蘊居士準備往生,告訴他的女兒,妳出去看看,日中的時候他要走,妳去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他女兒走到外面,騙他爸爸,太陽已經到中央了,已經中午了,但是有日蝕,好像不太清楚。她的父親一聽到這話,趕快到門外去看看,他的女兒就坐在她父親的座位上往生了。回來說,這個丫頭!耽誤我的事情。為什麼?她爸爸要替她辦後事。替她辦後事,延遲七天,七天之後他走了。你看生死多自在!尤其他的女兒,她父親走了,她要替她父親辦後事,她先走了。把她爸爸騙出來,坐到她爸爸座位上就走了。

  這些都是屬於教化眾生。這個例子在中國《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比丘尼傳》,例子太多了,決定不是假的。我們看到這麼多人示現在這個世間,這都不是普通人,像靈照年歲都不大,都是再來人。用種種方法,身教、示現、言說、感應來教我們,真正顯示出諸佛菩薩大用無方。我們用楊仁山老居士舉的這十個例子,來說明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事蹟,幫助我們理解,也幫助我們學習。教化眾生的方式無量無邊,就像龍王降雨一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