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七七卷)  2003/8/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77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第一個大段娑婆世界的四諦,請看第二段苦集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

  菩薩在經上只講了十個名字,我們知道《華嚴》是用十來表法的,表圓滿,圓滿就是無量無邊,絕對不是算數能夠說得出來的,這用十表法。《彌陀經》裡面用七表法,它都不是數字。這在無量『苦集聖諦』名號當中是略舉幾條,我們從略舉幾條就能夠理解到苦集聖諦的意義,正是古人所講的「聞一知十」、「一聞千悟」,有這意思在裡面。前面講「苦聖諦」這是說三界六道的果報,「苦集聖諦」這是講的因,所以這一對就是說明世間因果,把三界六道裡面的狀況都說盡了。

  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教。也是世尊當年住世,(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說虛歲,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的,照現在人的說法,確確實實是七十九歲。)他一生生活、事業、處事待人接物,也是為我們顯示四聖諦,在哪裡?在他生活裡頭。我們學佛怎樣把四聖諦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那你就是真的學會了。中國俗話常說:你真的得道了,證果了。你沒有白學!四聖諦前面跟諸位說過,每一句第一個字一定加上「苦」:第一個苦聖諦,這容易懂;第二個苦集聖諦;第三苦滅聖諦;第四苦滅道聖諦。這樣念意思才能夠明顯的突出,所以那個「苦」字不能夠疏忽。

  苦集,「集」是結集,這娑婆世界中,它第一個名稱叫『繫縛』,第二個名稱叫『滅壞』,這兩個名稱是總說,其他的是別說。我們在苦聖諦裡頭也看到,苦聖諦第一個是「或名罪」,第二是「或名逼迫」,這兩個也是總說,無量無邊的苦報,總不出它這範圍。果從哪裡來的?必定是行業感召。善惡果報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造重大罪業。什麼罪業重大?怨天尤人,這罪業太大了。所以我們冷靜觀察,我們周邊的一些人,你要看清楚了,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回光返照。一個人自己看自己看不清楚,可是看別人看得很清楚,這就是愚痴,沒有自知之明。你看看別人,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有沒有犯這毛病?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這就對了,你的修學才能入門。

  看別人絕不可以計較別人的善惡,看到之後馬上就回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的德行、道業自然就會增長。我們一般講,你天天會有進步,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這就是佛門裡頭所說的覺悟了、開悟了。悟有大悟有小悟,為什麼?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迷得太多了,所以小悟、大悟,悟多少次?說不清楚,數不盡的。真正用功的人,一天當中就有好幾次的覺悟,這是事實;不會用功的人、功夫不得力的人,總覺得自己這一天一個過失都沒有,這是真的。

  在事實上是一個過失都沒有,只有如來一人。等覺菩薩可能還有過失,不能說完全沒有。另外一種人完全沒有過失,叫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他迷惑顛倒,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世尊在一般大乘經裡面常說一闡提沒有善根,一闡提不能作佛,這大乘教裡頭說的,但是一乘教裡面,佛不是這樣說的,佛說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法華經》上講的。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講「成佛的法華」。其實哪個法門都成佛,為什麼單單說「成佛的法華」?《法華經》上佛才說一闡提有佛性,但是在其他經裡面,佛都說一闡提沒善根。諸位要聽清楚,一闡提沒有善根不是說沒有佛性,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把它辨別清楚,決定不可以含糊,關鍵是在覺。一闡提為什麼不覺?迷得太深了。縱然接觸到佛法,他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聽佛菩薩說法他不能夠理解;日常生活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無量劫來他隨順慣了,養成習慣了,現在把習慣改過來,這談何容易?是這麼一回事情。

  學佛沒有別的,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學佛就是改心而已。他教我們改心,這改心是什麼?改思想,改觀念,我們從前的思想觀念都是錯誤的。諸位要曉得,思想觀念是指導我們自己的言行。思想觀念正,我們的言語正,我們的行為正;思想觀念不正,我們的言語不正,言行不正。那個正的標準很多,各個階層不同。雖然標準很多,譬如在大乘法裡頭,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這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個不同標準,各個階層標準不一樣。這標準從哪裡來的?所有標準的來源是一致的,標準是性德。

  性德是一,為什麼會變成那麼多的標準?那是眾生根性不相同。就好像我們世間讀書一樣,世間的學校,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標準,現在我們講教學有訓導。訓導的標準,一個小學裡頭,低年級的標準跟中年級的不一樣,中年級的跟高年級的不一樣。在我們這國家,小學是六年,一、二年級是低年級的,三、四年級是中年級的,五、六年級是高年級的;到中學,中學跟小學標準又不相同了,大學跟中學又不相同了,一個道理。佛法裡面這善惡標準是依法性,無論是最低的標準,這最低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不是戒律,就是我們一般講善人、惡人,善人惡人標準是什麼?法性裡面唯善無惡。所以人造惡那是屬於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決定是善的。但是我們迷失本性太久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知不覺都與十惡相應,佛教導我們「遠離十惡,隨順十善」,這意思就是說我們遠離習性,我們隨順本性。

  本性絕對不是佛菩薩建立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迷了本性是產生錯誤,與本性相違背了,是這麼個道理。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把它搞清楚。學佛,我們決不是隨順釋迦牟尼佛,那你就錯了;我們依靠釋迦牟尼佛,你也錯了;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你更錯了,你造的罪業就更大了。隨順法性!這些人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證的是自性。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你所得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從哪得?從前迷失了,現在恢復了,如是而已。

  「繫縛」是業力所感,世出世間都不能違背這原理原則,然後你才知道諸佛菩薩的教誨那是真實教誨,不是他自己意思,他沒有意思。他要有意思,他跟我們一樣是凡夫,肯定出不了三界。正因為他沒有意思,他才發現現在人講的真理,才發現真理;在佛法講,他才發現他有自性。自性本具的德能,這善就是本具的德;能,這我們講席裡也常說,能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本能,自性本能;十善是自性本德,本來具足的,怎麼能違背?如果你能夠隨順,那叫善業;你違背,那叫惡業。業感就現相,現什麼相?三界六道依正莊嚴就現這相。業感是緣生的,所以現相也不例外。相是緣生,因緣所生法,不是真的,這道理總得要參透,你的心就清淨了。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事環境裡面,這善緣也好、惡緣也好,你都能夠得到平靜。為什麼?事實真相明白了。可是不了解真相的人,迷在裡面,那你還有苦受,有苦樂的感受。在佛法裡面常講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這個受,受是感受、享受,有這五大類,你總不能夠超越。如果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五種受你離開了,離開了這五種受你才得正受。正受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苦樂憂喜捨都不正常,不是正常享受。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所示現的一定跟世間人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融入世間社會,一定跟世間社會大眾融成一片。雖然融合成一片,表現的樣子是差不多,實際上完全不一樣。這就好比什麼?好比舞台上表演。沒有覺悟的人假戲真演,假戲真演,他真的有苦樂憂喜捨的受。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佛菩薩再來示現的,他也假戲真演,但是真演裡面他沒有受,眾生苦他也裝著很苦,眾生樂他也裝著很開心,其實他從來沒有起過心,從來沒有動過念頭,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凡聖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一個對事實真相了解,一個對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

  菩薩應化在這世間來幹什麼?他跟眾生不一樣,眾生是來受果報的,「繫縛」,繫縛在三界,繫縛在六道。佛在經上常常把三界六道比喻做監牢獄,你被囚禁在監牢獄之中你出不來,這比喻,比喻得很好,你決定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受種種的罪苦,那就是三惡道;這罪苦稍微停一停,感覺得舒服一點了,那就是三善道。但是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要問這什麼原因?你自己冷靜想想你就明白了,人生在世想自己,從早到晚我起心動念想些什麼?我說些什麼?我做些什麼?然後再細心觀察,我的思想言行與善相應還是與惡相應?你要能細細做個比較,你就明白了。我們的念頭惡念多、善念少,我們的言語造口業多,行為亦復如是。從早到晚所造的身語意三業,惡比善多,那果報不就很明顯的嗎?所以你要在三途住的時間長,你在人天住的時間短。人天,善業所感;三途,惡業所感。所以這「繫縛」就是講你所造的業,業感。

  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明白了、覺悟了,真正覺悟,從今天起我一定要捨棄惡業。換句話說,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與善相應,與十善相應。十善是個總綱領、總原則,如果要把十善講得詳細不是容易事情。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華嚴經》上常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話講絕了。任何一法你要把它展開來,細細的去參究,都包含一切法。所以佛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一並不是指定某一法,不是的,任一,任何一法,法法都具足一切法,於是法就平等了。所以《金剛經》上講「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世出世法也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什麼叫世法?什麼叫出世法?法哪有什麼出世不出世的道理?迷了就叫世法,覺悟了就叫出世法。所以實際上只有覺迷之差,法沒有差。法法圓融,法法皆含一切法,這樣你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

  第二句講「滅壞」,「滅壞」是說迷惑造業,把你自性本具的德能滅壞了。這怎麼「滅壞」法?把自性本具的德能錯用。自性的本能,見聞覺知,我們錯用了。錯用變成什麼?變成著相,變成攀緣。這一次江本勝居士到澳洲在我們淨宗學院訪問,那邊同學打電話告訴我,我們把「佛、菩薩、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把這些字給他,讓他放在水瓶,貼在水瓶上,讓水看這字,然後從顯微鏡下看這水的結晶非常之美,他把它拍成幻燈片放映給我們看。我還沒看到,聽他們打電話告訴我的。所以念佛的心,心跟佛相應,心跟十善相應。在科學家觀察當中,世間最好的圖案是什麼?是愛,是感恩、感謝,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圖樣能夠比這更美。但是我們佛法裡頭顯示出比它這還要美,我們清楚,我們明瞭,他實驗的結果不說出來,我們都知道。所以我們自己不能不修行,行就是行為,身體的造作是身業行為,口的言語口業行為,心裡頭念頭是意業行為。如果我們身語意三業都能夠依據十善業道,那你在這科學實驗裡面,你就會看到最美的形相,為什麼不修?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我們這些資料是請定律師送到他東京的實驗所,他這一次訪問把實驗的結果帶出來給我們看。這是他現在這畫冊裡頭還沒有放進去,將來我想他再版的時候,一定會把我們這些東西放進去了,這非常有力的證明。

  人都想好,隨順性德才是真正的美好;違背性德,那就是這地方講的了,滅壞你的美好,你的損失太大太大!我們世間人,實在講沒有道心。什麼叫道心?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那個叫道心。我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過,一個都沒遇到。大家在一起學佛用的什麼心?還是輪迴心。什麼叫輪迴心?自私自利是輪迴心,名聞利養是輪迴心,貪瞋痴慢是輪迴心,愛好享受五欲六塵這是輪迴心。輪迴心沒有放下!細心去觀察,攀緣,他不是隨緣,攀緣是輪迴心,隨緣是出離心。所以修行很多年、幾十年效果不彰,看不出什麼效果。

  如果真正是用出離心,這出離心就是我們佛法講的菩提心,我們這些年來跟諸位明白的顯示出來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菩提心,這是出離心,與性德完全相應。你希望得到的財富,希望得到聰明智慧,希望得到健康長壽,你把那個希望都捨掉,財富、智慧、健康長壽自然就現前。為什麼?它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哪裡要求?你還有求的這心,那個心是攀緣心,那個心不真誠,那個心不清淨,那個心不平等,所以與性德相違背。只要隨順性德了,古大德說得非常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什麼?這話是對世間人講的。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佛氏門中不求全得了,哪裡要求!「求得」這不是佛法裡頭的,不必要求,一切都是現成的。

  古大德為一般人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好,宮殿居住的房屋,宮殿都是七寶造成的,鋪路都是黃金鋪地,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有一切你想的應念變化而成。講的是一點都不錯,是事實真相,好像還帶著有一點誘惑人的味道在裡頭。當然這是說法人的善巧方便,可以這樣說法,這對初學,我們今天講文化程度低的。對於老修,對於文化程度高的,那不是這樣說法,從理上講,理明白了,事就通達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水是礦物,在現在科學裡面說它,它不是生物,它是屬於礦物。現在突然發現礦物有生命,礦物有見聞覺知,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水它能看它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覺得很不可思議!可是在佛法裡面早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原因?它有法性。一切有情眾生,佛說他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都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既然是法性,法性的德能,法性它就具有德能,那個能就是見聞覺知,德就是覺正淨。再說得具體一點,那就是戒定慧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那都是性德!法性裡有沒有?法性裡有。有,但是它不顯。我們所以稱它法性不叫它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就是法性它能夠表顯出來。所以法性裡有,不是沒有,它自己不能表顯,但是有情眾生引導它,它能夠表顯;沒有引導的時候,它就沒有辦法表顯。所以佛說「一切法緣生」,既然是緣生的,就不是真實的,這真實講就不是永恆的。只有性是永恆的,性之能是永恆的,性之德是永恆的。但是德能所起的一切相用,那是無常的,千變萬化。

  自性本具的德能它不是物質,它不是色法,所以它沒有生滅。它在哪裡?遍虛空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我們這身體上就稱之為佛性,在水壺上就稱之為法性。這要很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就發現現在人所講的宇宙的奧秘,真正發現了,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懂得養生了。才真正知道我要隨順性德,隨順性德得大自在、得大安樂、得大智慧、得大福報,你平常所想的全部都兌現了,都落實了,你才能夠擺脫「繫縛」,你才能夠脫離「壞滅」。所以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這就完了。這就滅壞自己的性德、性能,把自性的德能變成了什麼?變成了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你說糟不糟糕!這東西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六道就住定了,你永遠不能超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這段經文裡頭最重要的學習,了解事實真相就是世間的因果真相,因果的真理。從此之後應當斷惡修善,應當積功累德,這是初步,果報人間天上,享人天福報,還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因為沒有離相。《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沒有離相,你出不了三界。如果是離相修行,你是菩薩再來,你是為一切迷惑眾生做示現,做樣子給他們看,你是在演戲,你不是真的在受苦,就是佛門裡頭常講乘願再來的,那當然你自在。無論在哪裡,你在天上自在,在人間自在,在餓鬼、畜生、地獄都自在。

  這自在怎麼個說法?就是六道裡頭各個階層苦樂憂喜捨,你統統不受,你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薩再來,菩薩示現。你還有苦樂憂喜捨,那你要記住,你還沒有脫離六道。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修積一切功德,果報都是在人天福報,沒有離開繫縛,也沒有離開滅壞,不過繫縛、滅壞比一般人稍微輕一點而已,這就是佛門裡面講的五乘佛法裡頭人天佛法。人天不能算果報,這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集聖諦第三句:

  【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

  我們看這兩句,這兩句是別顯煩惱,前面兩句是通顯煩惱,這是別顯,意思就很明顯了。什麼是業習煩惱?經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個是『愛著』,「愛著」是有對象的,對象總不外五欲六塵。也就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我們眼見色法、耳接觸音聲、鼻接觸香、舌接觸味,接觸的時候順自己的意思,貪愛的心就生起來了,這就叫『愛著義』;不順自己的意思,煩惱瞋恚就生起來了,也叫「愛著義」。所以愛著的範圍很廣很廣,就是一個愛得到,一個是愛遠離;我不喜歡你,我不希望常常看到你,所以順逆用這一個字來代表著。這是我們六道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都有。順自己心意的,無論是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看到總是生歡喜心,歡喜心就是煩惱。七情五欲,七就是情生了,這七種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中國人講七情,情欲生起來。不順自己意思,同樣也生起七情的煩惱。你看七情裡第二個,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惡,惡是討厭,不喜歡,討厭!換句話說,總的來說你總是脫離不了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特別指分別執著。因為第二句『或名妄覺念』,那是專門講妄想,妄想不一定有現前對象;這愛著是現前一定有對象,境界現前!

  中國古人說得好,「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換句話說,順境善緣少,逆境惡緣多。尤其是現在的社會,這比例要是很客觀的來說,大概逆境惡緣在我們人一生當中恐怕要佔百分之九十,順境善緣頂多只能佔百分之十,不成比例。古時候讀聖賢書有修養的人大概可以達到一半一半,那修行有功夫的人這比例就要提升了,可能是順境善緣要佔個百分之七、八十,逆境惡緣恐怕是只能佔百分之二、三十,那就很有功夫了。這裡頭我們特別要細心體會一個事實,那就是什麼?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如果境要不隨心轉,這比例怎麼可以改變,比例的改變就是命運的改變。

  何以能夠改變命運,能夠離苦得樂?這裡頭有個道理在,那就是境隨心轉。換句話說,世間苦樂是假相,不是真的。苦樂怎麼轉?是在你的意念,你的意念善,你的意念清淨,能夠把逆境轉變成順境,能夠把惡緣轉變為善緣。《楞嚴經》上佛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明白這道理,了解這事實真相,我們活在這世間,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逆境惡緣,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自己會把它轉過來,逆境轉成順境,惡緣轉成善緣,會轉。這種本事沒有學到,那我們這學佛叫白學了。這本事學到,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了,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你自自然然隨順性德,你不會違背性德。性德是至善的、是至美的、是真實的,世間人講真善美有名無實,能轉境界的人,那個真善美才是真實的。在物理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它能轉,如果一切相是真實的,你就沒法子轉了,它是虛妄的。用什麼轉?佛在經上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就知道了,心想能轉。我們為什麼不去想善法?所以修行人,我常常講,我們要肯定人性本善,你的大慈悲心才能夠生得出來,你才不會看到人造作惡業,你起怨恨心,起瞋恨心,你不會起了。

  我們一般凡夫看到別人造罪業,看到別人做不善事都會氣憤,這是人之常情,這什麼人?凡人!凡人的常情。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在沒有學佛之前,還不是如此嗎?學佛的最初十年,功力不夠,伏不住煩惱,常常看到不順眼的事情還是火冒三丈。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後,這心平了,看事情也看得清楚、看得真。你就是造了滔天的大罪孽,我也不會動一念瞋恨心,我也不會現出厭惡的相,不會;會跟佛菩薩一樣默然受之,就是一句話不說,一絲毫表情沒有,來接受這事實。為什麼?這裡面業因果報,尤其是因果通三世,就清楚明白了。所以「愛著義」是煩惱,是現行的煩惱。

  第四句『或名妄覺念』,妄覺念不一定要有對象,就是什麼?打妄想,想過去,想未來。由此可知,接觸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境界起煩惱,不接觸的時候還是起煩惱。這煩惱從哪裡來的?這煩惱是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的不善種子。這種子很多,力量很強,所以最容易發現的是在你睡覺做夢的時候,做惡夢!惡夢是屬於妄覺念,絕對不是沒有因的,不是無緣無故會做夢的,不是的。有人做的夢是好夢,譬如學佛的人,學得很勤,很精進、很努力,常常夢見佛菩薩,夢見參加法會,或者常常夢聽經講經,我們都常常做這個。這是不是好現象?如果著相了,那就叫妄覺念;不著相,那這是好境界。

  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楚,不要去著相。要記住《般若經》上佛給我們說了個總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夢到佛菩薩,絕不放在心上,也不要常常告訴人:我天天夢到佛菩薩,我這境界不錯了。你已經著魔了,你已經錯了。見如不見,聞如不聞,這是好境界。什麼叫好境界?說明你阿賴耶識裡頭佛法的種子起了作用了,它有力量了,這是好事情。要從這地方認為自己很不錯了,你就起了傲慢心,就生起煩惱,這就錯了。認為說我不錯,別人都比不上我,這一個念頭就錯了。也許別人功夫比你高別人不說,你到處宣揚自己、表揚自己;人家真正有功夫的人,一句話不說。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淨土宗慧遠大師,這是中國淨土宗創始人,東晉南北朝時代。他老人家在江西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這念佛堂念佛求生淨土,那個時候所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因為淨土《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最早翻譯的淨土經典,翻經,《無量壽經》是最早翻。遠公大師依據《無量壽經》,依這一部經修行,建立了中國淨土宗。他也並沒有說是要建立什麼淨土宗,以後人稱為淨土宗,他沒這念頭,心地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他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他不是夢中是定中,就是念佛止靜的時候,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講過,這是給我們做非常好的榜樣。

  我們一般人看他一生老老實實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真的是一部經、一句佛號,他才能有那麼大的成就。這感應我們知道,無論你修學哪個宗派,感應基本的道理就是禪定,在我們淨土宗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跟諸佛菩薩就有感應,現在人講不同維次空間,心清淨的時候,這不同維次空間可以突破。突破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你能夠見到不同維次空間一切眾生的活動。他見到沒有放在心上,若無其事,這真正的定!見到之後,到處跟人宣揚,定就沒有了。到最後一次,他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不但有阿彌陀佛,蓮社比他早往生的都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他才說西方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人家問他是什麼樣子的?跟《無量壽經》所講的完全相同。確實遠公大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

  末法時期修行證果、成佛第一道場是念佛堂。念佛堂的堂主代表阿彌陀佛,接引一切有緣眾生。如果你這堂主做的不如法,讓這一些念佛的人不敢來了,這罪業就重了!你是來接引眾生、幫助眾生到極樂世界的,你怎麼能把他的道心毀掉?你只能夠成就別人道心,不能夠毀掉別人道心,不能夠障礙別人道心!那個功德比講經法師殊勝多了,講經法師比不上;比叢林(叢林是最大的、最大規模的佛教道場)裡面的主席、方丈高得太多了,誰知道?佛知道,真正通宗通教的這一些大德善知識他們知道。所以對於念佛堂的堂主,哪有不禮敬的道理!講經的法師是勸人修淨土,是在勸導,念佛堂堂主是直接帶人帶著大家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念佛功夫要成就,不能離開念佛堂。你看看廬山東林念佛堂,當年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些人終年累月不下山,所以才能成就。念佛如是,學教也不例外。

  去年春天我訪問日本,我參觀日本的比叡山,我向他們請教。日本佛教宗派很多不亞於中國,各個宗派的祖師都是從比叡山出來的,由此可知比叡山道風的殊勝,值得人尊敬。我向他們執事請教,從前日本各宗派的祖師在比叡山修行,最短是幾年?他們告訴我十六年。換句話說,修行最短的十六年不下山。所以下山之後,他能夠成立一個宗派,能夠建立一個宗派,成為一個宗派的開山祖師。從這地方,我們就深深的體會到,十六年不下山,不說別的,這定功就值得人佩服。常常接觸社會大眾,那是什麼人?那是菩薩再來的。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形相上跟大眾沒有兩樣,骨子裡完全不同。他下山去教化眾生,他一絲毫都不迷惑,菩薩應世!真正修行人在山上。我聽了他們的話,我才在澳洲建立淨宗學會定的這九年的教育,才下定決心。原來我還在考慮,九年是不是太長?能不能更縮短一點?結果我聽到人家十六年,我們現在等於打對折了,不能夠再少過九年了。九年的耐心都沒有,你還想成就嗎?所以真正學教,將來發心弘揚淨土,先到山上住九年。

  我們在山上也結界,這九年決定不能出界限,廬山遠公是以虎溪為界,不出這界限的。其他的不說了,至少我們能體會到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唯有慧才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一點小的定功都沒有,還談什麼?所以今天我們在澳洲這小城市建立這小道場,規模很小,我們也不指望成就很多人,我們遵守印光法師的指導,不超過二十人。這二十人裡面有弘法的、有護法的,弘法的十個人,護法的十個人。弘法就是學講經的,護法不學講經,學辦事,為講經同學服務,照顧講經的同學,兼這念佛堂,照顧念佛堂。希望九年不下山,能夠更長的時間,那當然你會有更大的成就,你對於佛教修學會有更大的影響,這是一定的道理。永遠捨離愛著,永遠捨離妄想,老老實實依教奉行。

  學講經我們不希望做通家,希望做專家。譬如你學一部《彌陀經》,希望你一生就講這一部經,不講第二部經。你整個的精神、功力、時間都專注在這一門上,這一門九年下來之後,這世界第一了。學《無量壽經》的,那你真的就是無量壽佛;學《彌陀經》的,你就是彌陀佛;學《普門品》的,你就是觀音菩薩了;學《地藏經》的,你就是地藏菩薩了。一生一門深入,這九年學成之後,到全世界去弘揚就這一部經,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古人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方法比什麼都重要。毅力、決心,再一個外緣,外緣我做護法,對修學的這些同學我負責四事供養,讓你在生活上不操一點心,提供這機緣讓你學習。學講經的同學要天天講,所以我們建了十個教室,新的教室有十個教室給十個同學,一個同學一個教室。我們有一套方法,如果講得不錯了,確實我們聽到很滿意了,有幾分契入境界了,我會把你講經的錄相帶放在我們網路上,放在衛星電視上對全世界弘法。同學們各個都成就了,我講經的時間就縮短了,這樣子漸漸你們就可以代替我。

  十個同學十部經,這是淨宗學院,在中國大乘十個宗派裡面,我們這是一個宗。我們所學習的是以本宗經典為限為主,也可以修學與本宗相關的經典也行。譬如《華嚴經》,《華嚴經》跟淨土有沒關係?有關係。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彭際清居士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的內容確確實實無二無別,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所以我們學院如果學《華嚴》很好,我們也歡迎。《楞嚴經》我們也考慮在裡面,為什麼?《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裡面,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尊的兩位得力的助手,《楞嚴》與淨土有關係,關係很密切,這些我們都可以選修。

  除此之外,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這是不分宗派共同科目,學佛入門必修的課程,我們也開這課程。希望真正有同學們肯發心,我這一生專講《安士全書》,專講《感應彙編》,專講《了凡四訓》,好!這是為學佛的人鋪路、開道!我們都曾經想過。除這之外,儒家的,我們也會精選一些東西,「四書」當然是必須要讀的,《禮記》分量太大,我們可以選幾篇,專修專弘,儒佛並弘!無論修學哪一部經論,方向目標都指歸淨土,這就對了。

  這理念是印光大師給我們啟示的,你看他老人家的《文鈔》,篇篇都不離儒、佛,有時候還摻雜著道,融合「儒、釋、道」為一體,顯示出《無量壽經》的博大精深,顯示出極樂世界的包容。最明顯的,諸位能夠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看到,這一品經文有四大段,前面三段是講上中下三輩往生,後面一段不是講專修淨土的,修學其他宗派的,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淨宗法門廣大,包容,它不排斥!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只要修到心清淨,這是個原則,「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發願求生淨土統統得生。向下從第五句到第十句,這些經文「多通業惑」,我們看第五句:

  【或名趣入。】

  『趣入』什麼地方?趣入苦果。這一句給我們很大的警策,如果我們常常有這種覺照的功夫,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沒有不得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結果是什麼?趣入是何處?這意思如果諸位聽了還不懂,還有疑惑,我們說兩句最通俗的話,大家就懂了。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要受災禍,這就是「趣入」。你種善因趣入善果,你造惡業就趣入罪報,所以起心動念不能沒有警覺。

  有同學來告訴我,煩惱習氣很重,起心動念都沒有辦法遠離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貪瞋痴,這業報很可怕。學了佛了,出了家了,法師的身分他來問我這問題,我回答他,勸他去看《楞嚴經》,特別是《楞嚴經》裡面的「四種清淨明誨」這一段經文,佛就是答覆這問題。所以學佛確實有真佛、有假佛。這「四種清淨明誨」裡面說,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在家,淫心不斷,淫欲的念頭很強,世尊叫那是什麼佛?魔佛。他學佛了,佛上頭加了個魔,那是魔佛。最後往哪裡去?魔道去!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你果報是這個。

  雖然是學佛,這都是出家的法師,出家了,盜心沒有斷,這盜是偷盜。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還想佔別人的便宜,念念還沒有辦法捨離損人利己,損人利己這念頭是盜心。這樣學佛這個因將來趣入什麼地方?佛說這是妖佛,妖魔鬼怪!將來的果報就是妖怪這一道,你說這東西多可怕。佛的確很慈悲,在經上講得那麼清楚。「清淨明誨」這一章我單獨講過,記得還講過好幾遍,不知道有沒有錄相帶?錄音帶是肯定有。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學佛不能夠趣入妖魔鬼怪。學佛,這殺害眾生的念頭不能夠遠離,他的趣入是鬼佛,將來到哪一道?到餓鬼道。此地「趣入」就是這意思。

  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勸我們要放下,放下不善的念頭,遠離十惡業。他這都沒有離開,十惡業裡頭,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總不離十惡業。你要是還是行十惡業,你的趣入就是妖魔鬼怪,就是三途地獄,這沒法子的,這是真理!苦報是你自己業力感召的,不是別人給你受,這道理一定要懂。沒有人會管你這些閒事,自己業力變現的,尤其是地獄道,全是業力變現的。

  早年朱鏡宙老居士跟我講過故事,這是事實。是他岳父,他的老丈人章太炎先生,他的夫人是章太炎的女兒。章太炎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月東嶽大帝的判官,泰山東嶽大帝管好幾個省,判官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地位很高。他晚上天晚了,時間到了就有兩個小鬼,那時候還抬轎子,請他上轎去上班,第二天早晨雞叫的時候,他下班了就回來了,他感覺得很疲勞,日夜都不能休息,晚上照樣去上班。看到餓鬼道裡面的狀況,他明瞭。有一次他想到地獄裡頭的刑罰有炮烙,就是人抱火柱,他說這刑罰太殘酷了,就建議東嶽大帝能不能把這刑罰廢除?東嶽大帝笑笑,告訴他:你先去看一看,然後回來我們再商量。好,他就跟著兩個小鬼去到刑場去看。到那個地方,這小鬼就告訴他,炮烙這地獄就在此地,他看不見,才恍然大悟,業力變現的。章太炎沒有造這個業,地獄,到了地獄面前看不見,以後見到東嶽大帝就不提了。業力變現的,不是閻羅王、東嶽大帝建一個地獄給你受,不是的,佛法裡講的清楚正確,才恍然大悟。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要想到趣入,這意思就是你要想到果報是什麼?自自然然你就不會造惡業了。至少你這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會逐漸逐漸減輕,那你就很有進步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