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世間眾生苦,苦到極處  (第一六八集)  檔名:29-519-0168

  這個地方講「願作佛心」,願作佛心是什麼意思?底下解釋得好,「即是度眾生心」,四弘誓願裡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談何容易?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苦,苦到極處,社會的動亂、自然災害的頻繁一個接一個,非常密集。諸位在媒體、在電視廣播裡你都可以看到,每天都有災難,而且這些災難好像一次比一次嚴重。今天這個地球上的居民,似乎沒有一個人有安全感,你說這個多恐怖,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什麼原因?我們看看極樂世界,那個世界什麼災難都沒有,人身心健康,無量壽,金剛不壞身,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生老病死的苦。那個地方生不是胎生,是化生,蓮花化生,沒有生老病死苦,無量壽,沒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是佛經上講的八苦。這個世間的人,這六道凡夫,八苦交煎;極樂世界沒有,這八苦沒有,壞苦、行苦也沒有,所以叫極樂世界。生在那個地方的人,往生到那邊去的人,都有度眾生的心,都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來的,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起心動念都是煩惱在做主。煩惱做主,那就叫你造業,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言語、行為是身口在造業。造業,業有善、有不善,善業在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苦不堪言,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叫真苦。

  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誰先發現六道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比釋迦牟尼佛至少還要早幾千年,古老的婆羅門發現的。婆羅門教就是現代的興都教,我跟他們有往來,我還參加他們的聚會。這些長老們告訴我,他們的教有一萬多年歷史,代代相傳,我相信,印度人不重視歷史。回想到我們中國,中國常說五千年歷史,這五千年是怎麼說法的?是有記載的,有文字記載的。文字是黃帝時候發明的,黃帝到我們現在是四千五百年,黃帝之前是神農,神農前面有伏羲,傳說八卦是伏羲畫的。這個當中,神農到黃帝五百年,神農到伏羲也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在中國正式使用文字一千年前,已經開始有這些符號,這是出土的甲骨文能給我們做證明。所以中國有用符號記載的,確實可以能推到五千年。五千年之前,連這些符號都沒有,有沒有人類?當然有,而且聰明的人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孔夫子是集大成而已。他老人家說的話非常誠懇,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我們現代人應當要學習的,你從這個態度上看出他老人家的謙虛、恭敬。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夫子一生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不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全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他不過是用文字把它記載,流傳給後世。《論語》裡面許多的話,我們相信都是千萬年前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都是古佛所說的,他說世尊曾經講過,世尊說,他從來沒有將古佛所說的經上加一個字,比孔子的態度還要嚴謹。東西方的聖人給我們做榜樣。

  我們現在常常就想要創造、要發明、要出人頭地,這個觀念是什麼?這個觀念是煩惱!貪、瞋、痴、慢、疑,這幾個字裡頭你看看他犯了多少個字?比不上古人那種謙讓。夫子溫良恭儉讓,決定不爭名不奪利,自己的見解跟古人見解一樣,說是古人說的,不說自己說的,這叫德行,積德。不好名聞利養,這是世出世間做學問、養德行基本的條件。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他教我們修學十個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天主教的《玫瑰經》,總共十五段,第一段叫我們學習聖母瑪利亞的謙卑;我們中國《禮記》,諸位翻開來,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的聖人教我們從哪裡學起?從謙卑學起。中國人講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卑、尊重別人,這叫禮。自己得做出來,讓別人看到、接觸到有所感動,來向你學習,這才叫度眾生。世出世間聖人,度就是教化人、教導人,怎麼教法?先要做到,身行、言教。身行放在第一,就是身教,我要把它做到。別人看見了,想跟我們學,他發些問題,你再以言語教導他。一定是先把它做到。

  

  節錄自:02-039-0023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