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眾覺悟  (第五七七集)  檔名:29-519-0577

  下面第七條,「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平等下面才有和睦相處。佛法跟中國古聖先賢有個共同的理念,教化眾生先說果後說因。為什麼?一般眾生都很現實,先要看到結果,他就明白了,善惡他看到了,然後跟他講因,他就相信,容易接受。平等是因,和諧是果,中國人稱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學的是中國文化,可是我們說和平,他說平和,對不對?也對,平和先說因後說果。有平等後面才有和諧,所以今天我們要講世界和平、世界和諧,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平等,和諧只是個口號,做不到的。這個社會是很不平的一個社會,於是到處都有衝突發生,怎麼樣化解衝突?平等對待,和諧就出來了,衝突就可以化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那我們就得想想,認真去思惟,古聖先賢他們怎麼做的?他用什麼方法去做的?他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眾覺悟。大眾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平等心就現前。你看看法相唯識家,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和諧就出現了。末那是意識,迷了就叫意識、就叫末那識;覺悟了,它就是平等性,自性裡面的平等性智。要幫助人轉識成智,除了教育之外,沒有別的方法。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族群的老祖宗,在我們佛法看起來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宗教裡面說都是真神示現的,講得通,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他們留下來的教訓與性德圓滿相應,智慧的言語,稱性之談,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創造,不是發明。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劍橋大學漢學系裡面的專家麥大維教授,我跟他談到教學的方法、理念,中國古人有好東西,幾千年留下來,沒有人改變它。他問我是哪幾句話?我告訴他《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他《三字經》都能背,這漢學家,不知道背了多少遍,沒有體會到。教學的理念首先要承認「人性本善」,就像佛陀的教育,你看佛陀的教育,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你搞教育、你搞教學,首先你就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回歸到本善,這個本善在大乘法裡面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叫本善,本善就是成佛。為什麼要教?底下的話就說明白,「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的,是一樣的,完全相同的,可是習與本性距離愈來愈遠。習性是什麼?習慣,本性本善,習性不善。中國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一個小孩他非常容易受到外面境界的感染,他跟好人在一起他變成好人,他跟惡人在一起他就變壞了,這叫習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幫助人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這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理念就是從這裡興起來的,「茍不教,性乃遷」。只要把人教好,這個社會什麼樣不好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個地球上任何災難也不會發生。所以中國人懂得教育,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效果。非常可惜,滿清亡國之後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我們把祖宗東西疏忽了、輕視了,社會才出了這麼多麻煩,山河大地發生這麼多的災變,究其根本,教育出了問題。

  「教之道,貴以專」,我們想學好,想學聖人,想學賢人,能不能做到?只要你堅持,你能防止一切的染污,像前面所說的起淨意心,能做到。守住老祖宗這八句教訓,人人可以成聖人,人人可以成賢人。遇不到真正善知識、好老師,可以以古人做老師,古人的著作在,好好去念、去學習,依教奉行,能做到。在中國第一個表率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已經不在世了、過世了,孔子所刪訂的詩書禮樂這些東西在,孔子集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些文字在。孟子得到這些東西認真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孔子的弟子們請教,他學成功了,學得跟孔子一樣,超過孔子當時的那些大弟子們。所以今天提孔孟,不提孔曾,曾子也不錯,有子也不錯,不提,提孔孟。你看看這個私淑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的,依照孔子留下來的這些著作學習,居然超過他當時教導的這些學生,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典範。孔子的書在,四書五經,如果我們要照著認真學習,花上十年工夫也能做到像孟子那樣,不是做不到,為什麼不幹?十年時間不長,人只要真正下十年功夫,古人說得很好,「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佛法裡面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蕅益大師仰慕蓮池,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往生了、不在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的學生成時把它整理刻版流通。蕅益大師得到蓮池大師這些書認真學習,蓮池是淨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就成為第九代的祖師。所以有老師、有學習的環境,大福報!那可遇不可求;沒有這個環境也能學得成功,那是孟子,那是蕅益大師。

  

  節錄自:02-039-0094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七集)  檔名:29-519-0577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七集)  檔名:29-519-0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