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無始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把它放下?  (第五七六集)  檔名:29-519-0576

  這個文字裡面,求生淨土這一句好懂,生到淨土去幹什麼、為什麼?是為成佛種智;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只求成就佛的一切種智。這句話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會下,求佛指導我們、幫助我們證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種智就是這個意思,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這個名詞包含著佛法兩個意思、兩個術語,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一切智也是根本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常講「萬法皆空」,《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句話看起來好像不深,實際上很深很深。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他一生教學一半的時間,就是講這個道理。二十二年《般若》總結就這一句話,這一句話說了二十二年,你就曉得它有多深、它有多廣。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例外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非常難得,今天量子力學這些科學家,他們逐漸逐漸為我們證實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真話,不是假的,真正透徹明白了,你才統統放下了。明瞭事實真相,這事實真相是什麼?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家還不是一體。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叫佛家的倫理。所以佛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對一切人、一切事物,天地萬物,平等的慈悲心,清淨的慈悲心。慈悲就是現在人講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沒有等差的。為什麼?一體,他知道是一體,這叫一切智。這個道種智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每一樁事、每一個物,它怎麼發生的,它為什麼會發生的,種種不同的道理他都明瞭,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就是知道宇宙之間複雜的變化,都是自性的本能。這兩種智慧都證得、都恢復了,所以才真正稱之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無所不能是自性本具的無量的德能,顯示在外面這就是相好,所謂依正莊嚴。

  這對於一個初學佛的人來說,為什麼要學佛?為了證得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我是為這個。能不能做到?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堅定信心,佛所說的智慧、德相是我們自性裡本有的,既然是本有,當然可以恢復。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本來沒有的,自性裡沒有的,現在好像有了,自性沒有的,當然可以把它放下,我們一般人講,當然可以把它斷掉。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回歸自性而已。回歸自性是難,你把經念通了、念懂了,那叫解悟,你明白了,你沒落實,你沒做到。做到叫證悟,做到才管用,真得受用。我明白了,我了解,我還沒做到。這個要做到可不是那麼簡單,無始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把它放下?大乘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幫助你放下,無量法門,大乘教這麼教我們的。這麼多方法裡面,你只要用一種方法就行,不必要找好多種,而這種方法,我們自己想想可以做得到的。方法有難有易,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讓我們自由選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話說得好!法門裡沒有什麼哪個優越的法門,沒有,平等的。優越是你自己,你自己根性不相同,哪一種方法對自己好使用,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佛特別為我們介紹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個法門方便、容易、穩當、快速,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釋迦牟尼佛好像能保證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功,這就是念佛之人。所以求生淨土這個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於一切時念念不捨,這句話太重要了,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是教我們憶佛、念佛,心裡面常常想到佛,特別要想佛的教化眾生、度脫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佛沒有私心,為什麼?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他是一體,他怎麼會有私心?念念為眾生就是念念為自己,念念幫助眾生就是念念幫助自己,這個理很深很深。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捨己為人,他才真正能回頭,真正能放下,真正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節錄自:02-039-0094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六集)  檔名:29-519-0576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六集)  檔名:29-519-05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