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現在的人,愈簡單愈好  (第七十六集)  檔名:29-519-0076

  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關係就像孟子跟孔子的關係。蕅益要找個老師,找不到!確實你看看他的著書,你就看到了,他當時對佛門一些修行的人不太滿意,所以他自己取個別號叫八不道人,跟一般人不常往來,格格不入,這是佛門的一個怪人。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往生了,著作在,所以他私淑蓮池,也就是說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老師不在世,老師的著作在,依照老師的著作跟他學習。如同古代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也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讀孔子的書,有參不透的地方,向孔子學生請教,他學成了,學得比孔子的弟子還好。所以儒家一提,全提孔孟,不提別人,這就是說明,雖然他不是孔子親自傳的,他依照孔子的書學得絕不比孔子親傳那些學生差,成績非常優秀,這是中國開私淑之先。在我們佛門,蕅益大師就學蓮池,他最佩服是蓮池大師,他也學得很像,所以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大師是第九代的祖師,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真正善知識找不到,找古人!學《阿彌陀經》就可以找蓮池大師,學《無量壽經》我們就可以找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在密宗他是金剛上師,所以他這個地方有上師本尊。黃老也往生了,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病重的時候,傳信息告訴我,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睡眠很少,佛號不斷,他真走了。

  這個十門就是他的心得報告,分十個段落,這樣講大家就好懂。下面他就開了,這十個題目開了,每個段落有個標題。「計為一、教起因緣」,第二「本經體性」,第三個「一經宗趣」,第四個「方便力用」,第五個「所被根器」,第六個「藏教所攝」,第七個「部類差別」,第八「譯會校釋」,譯是翻譯,會是會集,這個校就是彭際清的,他做了一個節校本,釋是解釋。第九「總釋名題」,解釋這個經的題目。末後一段那就是「正釋經義」,這就開始解釋經文,這個經文總共有四十八品。

  「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此與天臺宗之五重玄義,大同小異」。天台宗它是依據《法華經》,《法華》也是一乘經典,它的報告裡面是分五段;華嚴宗是分十段,《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代表圓滿。因為十總是麻煩,所以歷代講經的法師,來做這樣的報告多半都用天台,它簡單,很少用《華嚴》的這個方法。《華嚴》是好,但是要費比較長的時間。五重玄義在現在好像也不作興,現在報告前面講個講經因緣就好了,後面講經因緣講完了,大概就是再講個講經的題目,就開始入經文,愈來愈簡化。可是真正要研究,《華嚴》好。我們自己修學不能夠用這個簡潔的方法,不需要,如果到外面去講經,可以。現在的人,如果用這種方法講,講了很長的時間還聽不到經文,他興趣就沒有了,他就退席了,所以說愈簡單愈好。從前我們在台中學習,學習經教,老師把這些都跟我們講過,但是為了現代社會契機,都不用這個。我們不用它這些題目,但是內容是一樣的,說一個講經的因緣,為什麼要選講這部經,再來就是講經的目的,然後就切入,接著就講經題,這就入經文。所以前面的玄義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就講完,第二天就能看到經文,這是應現在這個社會大眾的根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這樣的修學方法,在哪個地方適合?在佛學院適合,在寺院,對寺院的同修,大家都在一塊修行的,這個可以。在一般場所,臨時這種會場的時候,不能用這個方法,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節錄自:02-039-0010 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