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佛教我們放下,我們真做  (第五七O集)  檔名:29-519-0570

  第二條,「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逼是逼迫,我們今天講壓力,惱是叫他生煩惱。都是屬於慈悲,這裡說得好,前一條是慈心,這一條是悲心,悲是憐憫心。憐憫心的生起,這裡講得很好,身心安靜,身心要不能安靜,悲心生不起來,憐憫心、同情心,為什麼?身心安靜生智慧。慈悲是與智慧有關係,身心不安生煩惱,煩惱裡面哪來的慈悲?有時煩惱裡面也有慈悲,那是佛經上講的四種慈悲前面的兩種,這個凡夫有。第一個叫「愛緣慈悲」,大概都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我愛他,他跟我有關係,我會幫助他,我會愛護他、會照顧他,但是不是親朋好友這個心生不起來,這叫做愛緣慈悲。讀書人有德行、有學問,他心量拓開,也就是《弟子規》上講他已經達到「凡是人,皆須愛」,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叫「眾生緣慈悲」,把自己的愛心拓廣了,能夠慈悲一切眾生,這很難得。在我們中國人稱這種人為聖賢,大聖大賢,他的慈悲心能夠達到一切眾生,與他毫無關係。第三個,這佛門的菩薩,叫「法緣慈悲」,他不是佛,他在學佛。佛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他在學習,他也把他的慈悲心像佛一樣廣被法界一切眾生,他的起心動念沒斷,分別執著沒有了,還起心動念。到最後就是「無緣慈悲」,這是佛。這裡講的是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緣可以用現在條件兩個字來解釋,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一體,一體哪有條件!所以佛是無緣大慈大悲,菩薩是法緣,聖賢是眾生緣,一般凡夫只有愛緣。所以到聖賢,他的慈悲心、他的愛那就拓廣,真的是「凡是人,皆須愛」,看年歲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對他的禮敬跟自己父母就沒有兩樣;看到年齡小的跟自己兒女一樣的,他就會把他看作自己兒女一樣去照顧,這是世間聖賢。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決定沒有逼惱的這種心態。

  第三是護法,「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這條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正法久住,正法要怎樣才能夠久住?你一定要守法,守法才能夠護法。不守法你用什麼來護法?所以這四個字他沒有說樂護法心,他用守護心,這個守字是關鍵,能不能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們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護持自然在其中。可是於佛所說正法你信不信?你能不能理解?這是關鍵。真正理解了你才會有信心,沒有搞清楚那個信是迷信,迷信是很容易動搖的。所以佛法講正信,正信是什麼?你對於佛所說的,你明白,你搞清楚,這是正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依教奉行。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師,拜誰做老師?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皈依就是拜老師,皈依三寶,沒有說皈依某個法師,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壇經》裡面,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他說得簡單、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他給人傳授皈依,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說佛法僧。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一般人對佛法產生誤會,提到皈依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馬上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這樣皈依就錯了,皈依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淨,然後再給你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這個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講的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頭的,這你才真正皈依了。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覺正淨,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淨,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頭,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要是皈依某個法師、某個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沒有大徹大悟?他有沒有明心見性?如果他要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老師搞六道,帶著你還是搞六道,你出不去。所以我們於佛所說的正法,不能不學習、不能不明白,明白之後要做到,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出來,身命是比喻,這就不怕苦。佛教我們放下,我們放,我們身命都不要,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佛教我們持戒,我們真做。

  

  節錄自:02-039-0093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O集)  檔名:29-519-05704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O集)  檔名:29-519-05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