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看破了,還不能契入,這什麼原因?  (第三七一集)  檔名:29-519-0371

  我們再看下面,黃老居士又引用第二十七品「歌歎佛德品」,這裡面有一段經文,「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這一個大花蓋裡面許許多多的花,「一即是多也」。這個例子跟我們前面所舉的,我們一個人跟一個團體,意思完全相同。一朵花是一,在整個花蓋裡面,花蓋是個大花,許許多多的花做成一個花蓋,吊在空中,花都向下,美不勝收,這也是顯示出諸法相即自在。這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我們要細心去學習,要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看到這個現象。十門門門如是,都在眼前,我們能看到、能明白了,雖然沒有契入,也到門口了,也真的看到了。為什麼不能契入?不能契入是沒放下,能放下一分你就入一分,放下兩分你就入兩分,妙不可言!

  

  看破了,還不能契入,這什麼原因?以前李老師給我們講過,叫「看得破,忍不過」,自私自利的習氣、名聞利養的習氣、貢高我慢的習氣、貪圖享受五欲六塵的習氣,忍不過。這一點完全是修行的功夫問題,行門的功夫,解門沒有問題,解門看破了,行門放不下,所以佛法的真實利益你享不到。古人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人間天上這種福報的享受,這世味,要跟法味比簡直不能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呢?問題是法味你沒有嘗到,解悟,解悟沒嘗到。好像在筵席裡面給你念菜單,一樣一樣念,你聽到了沒吃到,你不知道什麼滋味。怎樣才嘗到?放下就嘗到了。

  

  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全放下了。每天吃什麼?到外面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他吃的是什麼味道?給你說是無上的妙味。為什麼?人家供養一缽飯很普通,到窮苦人家,那個飯很不好吃,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接受,為他修福,供佛的福報很大。為什麼到佛口裡面,味道就變了?境隨心轉,所以佛嘗到的味都是無上妙味,境隨心轉,佛的心是無上心,境界到他那裡都轉了。佛要是把他的給我們,我們吃的是我們自己的凡夫味,為什麼?我們的心是個妄想心,把他的上味也轉成沒味道了,道理在此地,不一樣。一切都是隨著心,這個心,我們講心態、心念,全是隨這個轉的。如來才真正叫平等一味,無上的妙味。六根,一根如是,其他的五根亦如是。他眼睛看的是妙色,我們同樣譬如在看花,在欣賞花,同樣在看,感受完全不同。他看的是妙色,他聽的是妙音,他觸的是妙法,沒有一樣不妙。為什麼知道妙?看十玄就知道妙,這是我們跟他不相同的地方。

  

  一般學教沒想到這一點,只是看看文字,看看過去就算了,已經學會了;真正學習,這字字句句要來品嘗品嘗。我們雖然沒有直接接觸到,大致上也能夠體會到一點彷彿,我們法喜就生了。法喜充滿沒有,法喜有,不能說沒有,如果真的沒有,我們對這個經教就感覺得枯燥無味。看出門道的時候,這裡就有滋味了,你會欲罷不能,愈看愈想看、愈聽愈想聽,這就是法味。我們從自己境界上能體會到這些,我們就會想到比我們高的阿羅漢,再比我們高的辟支佛、菩薩,菩薩還有五十一個等級,最上面是佛陀,每一個階層境界都不一樣。於是我們能體會到,每一個境界裡頭法味不相同,愈往上去愈殊勝。這才明白古人這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人什麼樣的快樂,人間天上,跟佛法一比,枯燥無味。又何況六道裡頭,如果沒有德行,享受五欲六塵沒有不造罪業的。明眼人清楚,看到你以後的果報,凡夫無知,不能覺察,這凡夫是我們人道。實際上有些,說老實話人不如鬼,鬼有五通,他能看到,善惡、禍福、報應鬼神很清楚,報得的五通,他真的回頭的話,比我們精進,現在鬼神聞法得度往生的真有。一般來說,超度這些鬼神,生天的最多,又回到人間來,投胎又回到人間來的也不少。真有往生的,真正聰明的不再搞六道輪迴。

  

  節錄自:02-039-0055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