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從「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權方便教」,從這裡看起。

  長者很慈悲,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世,一生都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因為眾生對於自性迷悟淺深次第不等,所以有千差萬別。根性如是,佛的教化亦如是。因為佛的教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不一樣,所以他教的方式、內容也就不一樣,可是我們知道他的目標、方向決定是一致的。由此我們就知道,佛講的三乘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佛說三大阿僧祇劫,這也是方便法,三大阿僧祇劫是講時間,出世成佛是權教、是方便教,權就是方便的意思,它的對面就是真實,這是權巧,逐漸把我們向上提升。真實法,你看前面說龍女一剎那她就成就,普賢菩薩十大願圓滿就成佛,什麼時候圓滿?一念之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三十歲的時候把十二年學習的東西放下,在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一念。非常的難得,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給我們做一個實驗。在五祖忍和尚那裡聽《金剛經》大意,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一句下豁然大悟。這哪有時間,哪有三乘!不必小乘、中乘、大乘,不必經歷這些,這是什麼?這是上上根人。誰是上上根?人人都是上上根。誰是中下根?你迷得深就是中下根。總是迷悟不同產生差異,這個差別就太大了。所以佛為我們說無量法門,為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這個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那些都是方便教。佛是用方便契入真實,就是剛才說的方便有多門,他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方便引導我們歸真實。我們這一生努力,能不能從方便引到真實?答案是肯定的。要多長的時間?這個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的根性、悟性不一樣,悟性高的人,悟性高他明白,明白他就肯放下,一放下就契入,就入真實法。有人三、五年開悟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五年開悟,有的人十年、八年開悟的,也有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也有四、五十年開悟的,也有這一生不能開悟的,那就等來生後世。總而言之,這一生開悟,即使五十、六十年開悟的,都是上根人。這就是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契入真實。

  下面說,「此教約實法」,此教是講《華嚴》,《華嚴》不是權,不是方便法,《華嚴》是真實法,「不說以願力成佛等事」,講到成佛,它不重視講這個。怎麼成佛?放下就成佛。給你說願力,願力還是在善巧行菩薩道,確實是《妄盡還源觀》裡面的四德,那裡頭有願力。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那個不是願力,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應,那是性德,法爾如是,談不上願力。可是後面三條有願力的意思在,「威儀有則」,做出好的榜樣來給眾生看,這個不是願力,至少是願力的習氣,可以這麼說法。「柔和質直」、「代眾生苦」,我們都可以從這裡去看。凡夫成佛確實關鍵在放下,這是真的,這是實法,真實法。下面說,「設以願力成行,還以約實成佛,不說以願力暫成故」,設是假設,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十波羅蜜,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以願力成行,行不但說了二千個行門,《華嚴經》上很了不起,到將來我們會學到「離世間品」,一共有五卷經文,講二千個行門。除這個之外,在「入法界品」裡面善財童子還有五十三參,四十卷經文。這就是說「設以願力成行」。可是成佛,「還以約實成佛,不說願力暫成」,願力是權方便。這是因為三乘人,三乘是大乘菩薩、中乘辟支佛、小乘阿羅漢,三乘習氣太重,所以佛以這個善巧方便,我們非常感恩,為什麼?善財童子演出來給我們看,做出來給我們看。普賢十願,願願具足其他的九願,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不能夠分割。而且願願裡面都有文殊菩薩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沒有一樣不圓滿,念念圓滿,做出來給我們看。

  可是初學很難理解,縱然理解,做不到。可是假以時日,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經天天讀,天天在一起共同學習,這叫什麼?依眾靠眾。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退轉,大家在一起,天天上課,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天天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五十三參,這叫依眾靠眾。我們的學習、我們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很清楚,依照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時間久了,自然就跟經裡面所說的境界相應,那就入實,從權教就契入真實,這是我們大功圓滿了。圓滿,像《華嚴經》上講的,你把起心動念放下,超越十法界,生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還有四十一個等級存在。妙,妙在哪裡?妙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招是真正的妙。我們想一想,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了,何必還要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生在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那跟《華嚴經》上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有什麼差別,都是一樣的境界,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這裡頭就兩層意思,第一個,放下起心動念是不是真的?真的放下沒事,如果是相似的,還不是真實的,那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不是實報莊嚴土。可是一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的功夫,往生的時候佛光注照,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把你功夫就提升一級,真的到實報土,穩穩當當。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的意思,我們從這裡認識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中心,好像一個都市一樣,華藏世界是個都市,極樂世界是它最繁華、最熱鬧的一條街道,有這個意思在。這是諸佛菩薩讚歎淨土到了極處,你想想看是不是?讚到極處,連華藏世界上的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這還得了!

  我早年學佛對淨土懷疑,生不起信心,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住半年。這半年當中,除了在茅蓬裡面做義工之外,懺雲法師教我讀《彌陀經》的疏鈔,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註解最精華的三種,要我把它們的科判畫出來,畫成表解,我都給他做了。又叫我抽出時間把《印光大師文鈔》認真的看一遍。我在這半年當中接受淨土的薰陶,對淨土生起信心,不敢輕視,但是還沒有發出真正求生淨土的大願。所以,基礎是在懺雲法師茅蓬裡面奠定的。以後在台中學教,前後應該有十年,李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發心求生淨土,我那個心都發不出來,不容易。最後怎麼發出來的?講《華嚴經》才發出來。我第一次講《華嚴經》,在台北志蓮精舍,也講了不少年。《八十華嚴》講了一半,那時候進度很快,《四十華嚴》也講一半,我記得那時候一個星期講三天,兩天講《八十》,一天講《四十》,講「普賢行願品」。講了一半,突然有一天有那麼個疑問,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善財童子他到底是修哪個法門?五十三參他什麼法門都學,真正他是修哪個法門成就的?有這麼個疑問。細細的再查經,這一查,在《華嚴經》的末後,最後的兩品才查出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我們當然就明瞭,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得意門生當然是跟老師所謂一鼻孔出氣,老師修淨土,他還能例外嗎?

  《四十華嚴》我講了很多,都沒有發現過這個事情,從頭再細細看一下,經上那麼清楚、那麼明白。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給他講什麼法門?二十一種念佛法門。我們講經的時候囫圇吞棗講過,裡頭的奧祕沒發現,有這個問題再去查經,才查出來。你看你學經多麼粗心大意,沒發現,有問題再去查,查出來了。這二十一個念佛法門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分成二十一類,每一類都是念佛法門,《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我在第一次講《華嚴》沒講出來,依照祖師大德的註解去講,雖然沒有講錯,這裡頭的真實義,這是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不容易!這次講《華嚴》是我第二次,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知道善財童子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沒有夾雜。五十三參他都參訪,你看後面,他每次參訪都是六段經文,最後一段「戀德禮辭」,這就是什麼?他去看、去參觀、去訪問,一切都明瞭,感謝善知識的指教。禮辭是什麼?禮拜,辭是不學習。你看,不學習!不學習他修什麼?還是老實念佛。這是密義,你要能看,他不是見一個善知識跟他學一樣,不是的。他一見就明瞭、就清楚,不學,這是戀德禮辭。一個念佛法門念到底,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徹始徹終一句名號,善財修的。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明白了。

  體會、明白,到真正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派上用場,又要花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所以從這些地方看,我們在上中下三根裡頭,勉強的講是上中根性,剋實而論是中下根性。這個自己要承認,自己不承認,你就躐等,躐等決定自己吃虧。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求三寶加持,求佛菩薩保佑,消業障、長壽命,壽命長一點。壽命短,學習的時間不夠,不能契入;時間長一點,有足夠的時間從方便契入真實,這一點重要。我們延長壽命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享受,是需要在這個世間多一點時間來學習,這就對了。因為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一轉世來,這當中要停頓幾十年。就算你功夫很好,壽命終你就能夠得人身,你再投胎得人身,至少耽誤二十年,二十年把前一世修的東西都忘得差不多,再修的時候根性比較利一點,過去生中有基礎,這個不是辦法。如果繼續不斷,增長二十年的壽命,就非常可能契入真實。所以延年益壽真正目的是在此,絕不是貪圖世間精神、物質的享受,與這個毫不相關。得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的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的淘汰掉,像佛門裡面所說煩惱輕、智慧長,我們壽命的延長真正得力了。年年煩惱輕,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增長到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五十三參。把五十三參學到,你就進入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所謂是活學活用,全用上了,讓自己生活在佛華嚴之中,在佛華嚴裡面證大方廣。大是什麼?大是自性,性體,就是我們講法性,方是法相,廣是性相起的作用,佛華嚴能證入大方廣,「大方廣」三個字實際上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約實成佛,明心見性是你所證得的,《華嚴》就圓滿了。

  再看下面的論文,「是故當知,從十住中初入位菩薩,即五位通修,為十住行相」,他是講初住菩薩,初入位。初入位是開始覺悟,叫始覺,他這個始覺是真覺,不是假的;是正覺,也就是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初住菩薩入什麼境界?就是入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宗門裡面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這個時候他是五位通修,這五位是哪五位?十住菩薩的行相,行是修行,相是樣子,這是講一個初住菩薩修行的樣子,他有十住的樣子,有十行的樣子,有十迴向的樣子,有十地的樣子,有等覺的樣子,就是底下這句說的,「通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故」。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我們自己在現前的境界有相當深度的體會,為什麼一修一切修?前面我們曾經學過《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從一體起二用,一體就是法性,就是大方廣。法性起心動念就生出依報,依報是遍法界虛空界,同時生出正報,正報是自己,我們自己跟整個宇宙是同時發生的,沒有先後。這一發生,遍法界虛空界,依報裡面最小的是一粒微塵,正報裡面最小的是一根汗毛毛端,毛的尖端,它自然就有三種周遍,無論是毛端還是一粒微塵,它就有三種周遍。第一個是普周法界,第二個是出生無盡,第三個是含容空有。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於這個經文你還有什麼懷疑?

  確實,放下起心動念的菩薩、這一尊佛,都可以,稱佛、稱菩薩都行,這麼一尊佛,他修行,就用《華嚴經》上來說,《華嚴經》修什麼行?念阿彌陀佛,這不是假的,文殊、普賢就是這麼念的,善財童子也是這麼念的。這一聲阿彌陀佛普周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說的無盡無數的法門,這一句全包了,一門都沒有漏,跟《還源觀》就相應了。所以一修一切修,一門通一切門,一經通一切經,這叫佛華嚴,這叫大方廣。你看這個意味多圓滿,統統具足,關鍵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真的悟了,真悟了就用得上。同時我們還要能夠體會到,我們念這一聲佛號,三種周遍;我們起個善心、起個善念,三種周遍;如果我們起個惡念,還是三種周遍,幹一樁壞事也是三種周遍。為什麼?性德的作用是法爾如是。

  從這樁事情去看,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意思深,我們體會得深,意思它就深。我們動一個善念,深廣無際,周遍含容;我們起個不善的念頭也是深廣無際,這就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他現的那個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你說是阿彌陀佛的,可以,講得通,你說毘盧遮那佛的也講得通,你說是我自性裡面現的也講得通,都沒錯,沒講錯。如果我們起個不善的念頭,一個貪的念頭,實報土沒有了,什麼土發現?餓鬼法界發現了。為什麼?貪心變的,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餓鬼法界。起個瞋恚念頭、起個嫉妒念頭,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地獄法界;起個上品十善的念頭,遍法界虛空界是欲界天的法界;中品十善,人法界。所以佛才給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境界是剎那剎那的從心想生。我們從早到晚,學佛的人早晚都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現佛法界。佛法界現得怎麼不明顯,很模糊,不明顯?你念的心不真。現在人心貪著名利,所以名利這個法界特別明顯,其他的念頭很薄弱,模模糊糊的,這個最明顯的它把它壓住了。所以佛給我們講的是真話,這個現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隨你念頭在變,你念頭怎麼變,它就現什麼境界,一點都不錯。這些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我們才曉得,初成正覺,便入佛位,一修當然是一切修;我們眾生起個惡念、幹個壞事,也是一修一切修;一個善念、做一樁善事,也是一修一切修。

  下面說,「如十住中七八兩住,還修悲智」,我們在前面讀過,七住、八住,七住是不退住,前面李長者給我們說的,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教他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願圓滿。我們得想想,十住菩薩第七住,「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圓滿,所以還要特別修不退心、不退願,讓大慈悲心圓滿,普度眾生的大願大行圓滿。用什麼方式來圓滿?在十種智明裡面,善巧智明,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讓自己的慈悲心圓滿,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可是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就是圓滿,在現前這個階段,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提拔他,幫助他善根成長;善根已經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善根福德達到有一定的程度的,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淨土,那就是圓滿,為什麼?他圓證三不退。第七住的菩薩。

  第八住的菩薩是童真住,他還有習氣,對治處纏同事世間餘習智不清淨的障礙,這個難,比不退住的更難。這是什麼?這是清淨心是不是真的到了純度,叫純淨純善。還不達到純,為什麼?有時候跟一切眾生相處,有起歡喜心,有這個念頭;有厭惡的念頭,這是不清淨。第八住的菩薩,無始無明的習氣已經破了七品,你就曉得這個習氣多難!當然不會像我們這樣有感覺的,我們是很嚴重的習氣,喜歡的事情他心裡真歡喜,不歡喜的,他心裡真討厭、真厭惡。七住、八住在表面上決定看不出來,你看他是一片慈悲,他還有那麼一點點習氣在,你就知道這個多難。怎麼辦?歷事鍊心,所以他應化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應的時候幫助眾生,也是磨自己的習氣。磨沒有痕跡,如果有痕跡他就墮落,那他就嚴重了。痕跡是什麼?是分別執著,他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也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你才知道那個微細到什麼程度,這說不出來的。真的像古人所講的,這個地方只可以意會不能言傳,講不出來,你得要細心去體會。他還有極其微弱的那種習氣在,粗的習氣在四聖法界裡面他就斷了。我們講四聖法界裡,阿羅漢斷執著,有執著的習氣;辟支佛斷執著的習氣,他有分別;菩薩斷分別,有分別的習氣;到佛,分別習氣斷掉,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這才成佛,才是初住菩薩。所以,初住菩薩講的是只有無始無明的習氣,絕不帶分別執著的習氣。分別執著的習氣雖然在四聖法界斷了,還有殘餘,極其微弱的殘餘,要不然第七住他怎麼會有度眾生不自在?第八童真住的菩薩為什麼跟一切和光同塵,他還有世間的餘習?那是極其微細,所以他還不能講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自性,一點習氣都不帶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話,讓我們能夠體會這些行相,對我們有好處,我們知道怎麼修。喜歡的人可不可以親近?可以,親近應該什麼態度?不生貪戀,你要鍊這個功夫,這就叫什麼?隨緣妙用。我在這個境界裡是把貪戀,也就是六度裡面講的慳貪,把這個習氣斷掉。你不在這個境界裡頭,你怎麼知道你的心這個煩惱淡了、煩惱輕了?煩惱輕,智慧長!你要不跟那些討厭的人接觸,你怎麼知道你有討厭、你不喜歡?你跟他們接觸,我不喜歡他,在這裡頭把那個不喜歡的習氣斷掉。所以菩薩修行,什麼境界他都接觸,五十三參不就是這種表演嗎?所以我講五十三參,到最後我明白了,五十三參是現實的生活。從早到晚你看到這些一切人事物,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就在這裡修行。喜歡裡頭不生貪戀,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不生瞋恚,我們現在先修這個。你說你沒有貪愛、沒有瞋恚,你怎麼知道?在境界裡頭一試驗就出來了。逐漸的在這裡面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好,真正修行就是修這個。

  我講菩提心,我就用清淨平等覺,上面加個真誠,下面加個慈悲,真正「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深心。《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至誠心,至誠就是真誠,那是菩提心的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這個重要;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你用什麼心待人。待人要大慈大悲,對待自己是清淨平等覺,叫深心。所以修自己就修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只要你深心成就了,真誠心就現前,真誠心不必修,自然現前;說老實話,慈悲心也不要修,也自然現前,你只要把清淨平等覺修成功,真誠、慈悲自然現了,我們就在《華嚴》上真得受用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在這裡面曉得我每天在這裡鍊清淨心、鍊平等心,鍊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是大菩薩,你真正在修菩薩道,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可是外頭人完全看不出來,你又沒有拜佛、又沒有念佛、又沒有誦經,人家表面上看你是博地凡夫,你跟別人沒有兩樣,骨子裡頭完全不相同。五十三參裡面那些佛菩薩給我們做出的示現,他就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地方,長者給我們提「如十住中七八兩住,還修悲智」,七住不退住修大慈大悲,第八住童真住修般若波羅蜜,修智慧。

  「九住中是法師位」,法王子住,九住是法師位。「十住中悲智圓滿,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下面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行相沒有兩樣,功夫有淺深不同,心地清淨平等的程度不一樣。行相相同就是日常生活是差不多的樣子,你看我們也穿衣吃飯,早晨起床,工作、待人接物,這是行相,行相相似。下面長者引善財童子,「如善財十住中善知識,一一智慧境界皆悉無極」。李長者把善財童子參訪的十住善知識,每個都提到,初住德雲比丘,二住海雲比丘,三住是妙住比丘,一開頭三位善知識都是出家人,這代表什麼?代表超出世間,它有表法的意思在,尊重三寶。每位善友大智大悲,都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行,這個我們現在能體會得到,因為性德自然具足三種周遍。所以,學佛目標一定要清楚,我們為什麼學佛?學佛我們要學什麼?沒有別的,就是回歸自性,就是禪宗說的一句話,「明心見性」。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同一個目標,明心見性,同一個方向,念佛,念佛到最後還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圓滿了。

  我們現在的世間人,你看這些年,我們湯池文化教育中心經常舉辦「幸福人生」的這種講座,幸福加上圓滿就是《華嚴》,《華嚴》是圓滿,幸福圓滿的人生。不見性什麼都不能圓滿,見性就得大圓滿,見少分,小圓滿,這個要知道。本來一切眾生各個都是圓滿的,為什麼現在不圓滿?這個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不是他老人家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哪裡會知道!他告訴我們,你為什麼不圓滿?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把你圓滿的智慧障礙了,圓滿的德能障礙了,圓滿的相好障礙了,所以你就不圓滿。這句話說得好,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自性的大圓滿馬上就恢復。所以長者在前面講,佛真正的意思不是講三乘,不是講三大阿僧祇劫,那都是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講的;真實的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佛在《法華經》上講的,說出真話了。

  你看看,一生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天天勸我們放下,我們的習氣真重,不是假的,佛勸了一輩子,我們也不肯放下。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八年,不止四十九年,五十八年,講經都講了五十一年,有沒有放下?沒有,你就曉得多難。我展開經卷能說這麼多話,這是什麼?這就是五十八年的薰陶、薰習,沒放下,比你們放下多一點。你們執著比我更多,所以這個經你看不懂;如果真放下,那他講《華嚴》比我講的好十倍、百倍都不止,肯定的!所以,這個東西要不要學?不需要學,六祖能大師說的話,「與學、不學不相干」。真正的關係是你要真放下,你才能懂得諸佛說法的真實義,像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在一句一字裡面看出很多的意思。這個我們在講經裡頭常常提到,佛的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現在諸位知道了,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一個字裡頭有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一個字裡,字字句句皆如是,這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出生無盡就說不出來了,這句話就不能成立。出生無盡就是無盡義、無量義。我們這兩個小時講這麼多字,人家一個字無量劫都沒講完,我們能不能相信?現在相信了。從前以為是形容,以為是誇大,現在我們曉得是真的,一點不假。這就是三種周遍的第二種,出生無盡,無盡義,為什麼?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說大,它沒有邊際,所謂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怎麼說無內?你看一微塵裡面有虛空法界,虛空法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虛空法界,無有窮盡,這就叫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這個境界我們聽到了,確實能引發無盡的一個願望,什麼時候我能入這個境界?我們有這個願望,佛有這個希望,佛希望你快快成佛,希望你馬上成佛。從理上講講得通,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你今天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立刻就入初住菩薩的果位。我們不能統統放下,就一點一點放下,總而言之,記住天天都要放下一點,那就會有進步。從哪裡放起?這個也要知道,自己好好想一想,我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哪種最嚴重,從最嚴重的放起,功夫就會得力。就像治病一樣,你身上得了很多病,大夫來給你看病,首先治什麼?首先是治要命的病,先把這個治好,你的命可以保住,然後其他小病慢慢再治。所以我們最嚴重的煩惱要知道,如果貪心重的,先斷貪,貪裡頭還有貪財、貪名、貪色不一樣,哪個最嚴重先從哪個下手,就能收到效果。怨恨心重的,心裡面情緒不平,常常會發脾氣,那你就先從這裡下手,久久就能收到效果。第一個治好的是最困難的,時間用得最長,以後慢慢愈來愈容易,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

  我們往下面看,剛才我們念到「如善財十住中善知識,一一智慧境界皆悉無極」,這裡頭我們說明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說善財就是說自己,這個不可以不知道,《華嚴經》裡所講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境界,你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統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種障礙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搞成的,決定不能怪別人,你怨天尤人,那你就造罪業。什麼樣才是真正的情形?自作自受,這給你講真話,解鈴還是繫鈴人。自作自受,那我自己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不就沒事了?這真的明白,真的通達了。你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大德、大能、大智、大慈、大悲,那個大是沒有止境的,你的性德全部都現前。你才真正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所有一切眾生不是外人,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己的善念變現出三善道,自己的惡念變成三惡道,自己的染念變成六道,自己的淨念變成四聖法界,到念頭都沒有了,就變成諸佛實報莊嚴土,全是自性變現的。佛,哪來的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變現的,自性彌陀,西方淨土是唯心淨土,離開心性什麼都沒有,心性是自己,不是別人。

  下面接著說,「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須當安立五位行門」。由此可知,安立五位行門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因為五位行門是從哪來的?一切眾生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建立的,不是真的。這個裡頭有句話,「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這個法是法相,就釋迦牟尼佛教學上來講就是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盡跟無量是一個意思。無量怎麼學法?只要你放下就圓滿了。如果不肯放下,你慢慢學,學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人講的知識,學的是知識。真的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智慧,就是大智大覺;只要裡面夾雜著有分別執著,智慧就變成知識。所以,現在有些學校用佛經開課,把它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華嚴經》叫華嚴哲學。諸位要曉得,華嚴哲學是知識,不是智慧,它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知識就變成智慧;不肯放下分別執著,學《華嚴》也就學了知識,不一樣,這不能不知道。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放下是多麼重要,不能不放下。

  放下我學了五十八年,我的緣也很殊勝,認識佛教之後親近出家人,第一個出家人,第一天見面,我向他請教。方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尤其是方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方法、捷徑讓我很快就能契入?他老人家就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過了七年,我出家了,出家之後我再去看方老師,方老師很驚訝,你真幹?他說我真幹了。我說是!你給我說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當然要真幹。我出家沒有一個人讚歎,都說我迷了,給我惋惜,學佛怎麼會學成這個樣子?完全迷了,我迷信!只有方老師一個人贊成,「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只有一個人鼓勵我。當時我那些老朋友,一些老長官、老同學,沒有一個原諒我的,都說我這個路子走錯了。可是到晚年之後見面,他們都退休了,見了我的面讚歎,還是你走對了。這個路不好走,最難得的是認知,非常不容易。如果真的認識、真的明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快樂的事情。我們讀《論語》,頭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這句話的味道體會到了。佛家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天天歡喜,常生歡喜心,不是有錢、有勢力,那個不是,天天快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種享受從哪裡得來?從學問上得來,孔夫子、孟夫子是做學問的人,他得到了,佛法是學問當中的精髓,他怎麼不快樂?愈學愈快樂。所以有人問我,法師,過年了,你得休息幾天吧?我說沒有,我臘月三十、正月初一還講經。還講經?我說是,這是最快樂的事情,過年當然要快樂,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找不到了,這是最快樂的事情。不能說過年不要快樂,那就錯了,在過年應當是快快樂樂的。這個道理,認知還是相當有難度,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老師終生的感恩,不是老師的指點我們永遠不會發現這個寶藏,自己得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是什麼?志同道合,你看昨天初七,我看我們這三層樓人都坐滿了,有朋自遠方來,快樂,志同道合。縱然是閉關住山,沒有人來看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看看孔老夫子的境界,全部都體會到。所以中國在過去幾千年來社會安定、長治久安,怎麼來的?好學得來的,有聖賢提倡,大家都好學,每個家族有家學。古時候雖然學校很少,讀書人慕道、學道、行道,喜歡講學,喜歡表演,用這些文藝的手段來表演。演的什麼?演的是道德、是學問,教人倫理道德、因果報應,所以在中國過去雖然沒有那麼多學校,人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我母親不認識字,可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她一點都不含糊,她樣樣都懂得。也能言善道,教導子女,教導鄰居,這個與認識字跟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所以,長治久安說得高一點叫樂道,說得淺一點是好學。

  現在這個社會動亂,全世界的社會動亂,原因我們瞭如指掌,看得太清楚了,為什麼?它顛倒了。古時候重義輕利,對於利害看得很輕,不放在心上,道義看得很重;現在顛倒,現在把名利擺在第一,道德沒有了。不講道德,天下怎麼能不亂,哪有不亂的道理!利,人之必爭,現在世界能有和平嗎?許多從事於國際和平工作的人沒有信心,許多國家領導人,我見過很多,也沒有信心,沒有遇到一個有信心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麼?沒想到,原因就是本末倒置。我們佛門裡面,你看講六和敬,把利擺在最後,把什麼擺在最前面?見和同解擺在第一,那是什麼?那是道、是學問。把戒和同修擺在第二,那是什麼?那是戒律、是守禮、是守法,人人都守禮守法,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戒和同修,用中國的字來說,它是義,義就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就叫做義。你看六和敬前面是道義,後面再說身同住、口無諍(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最後一個利同均,把利放在最後,哪有利放在前面的!現在什麼事都把利擺在前面,利擺在前面,人的思想就壞了,起心動念損人利己。現在還有嚴重的,損害國家,利益自己,這還得了,天下大亂了。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像從前一樣的安定和平,還是要把利擺在最後,要把道義擺在第一,世界就可以恢復安定和平,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在西方宗教教育裡面,所有宗教經典裡面也是把仁義擺在第一。對於名利,許多宗教經典裡面都是這麼個說法,「得到一點就應該知道滿足了」,你看看這個話說得多好;換句話說,都是教人知足常樂,應當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追求學問。

  世尊教學雖然恆順眾生,以眾生的分別執著說五位行門,說階級、階層,在《華嚴經》上,你看前面我們學習過的十信位,十信為什麼在這邊不講?十信沒有地位,就像小學沒有學位,十信沒有學位。十信分配在哪裡?分配在十法界。從初信位到六信位在六道,七信位就超越六道,聲聞法界,八信位緣覺法界,九信位菩薩法界,十信位佛法界,這是權說,這是方便說。《華嚴經》是說實法,是說真實法,真實法裡他用真心,不用妄心。要知道,十法界的這些佛菩薩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在佛家講這是妄心,不是真心。不過四聖雖是妄心,他行得正,為什麼行得正?我們現在也很清楚、也很明白,他們是佛菩薩的好學生,各個都能依教奉行,雖是妄心,他學得樣子很像佛。所以智者大師說他們叫相似即佛,他不是佛,他學佛學得很像,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這是真的了,那不是假的,為什麼?他用真心,不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不再用阿賴耶,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用阿賴耶;不分別,不用意識,意識是分別的;不執著,不用末那,末那是執著,第七識是執著。在法相宗裡面講,轉識成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是智慧。阿賴耶識轉過來叫大圓鏡智,圓滿的智慧,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如來智慧就是大圓鏡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他沒有執著就平等,沒有分別就清淨。轉八識成四智,真心是智慧,無量的智慧,迷了之後就變成八識。迷了之後,大圓鏡智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我們常常用個比喻講是垃圾桶,把自己的一些惡念裝在裡頭,還裝別人的,所有人的不善統統收集起來裝在這裡頭,你說多麻煩!第七識的執著,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執著有我,因為執著有我,隨著就有貪瞋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恚,我痴,貪瞋痴。所以,貪瞋痴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從哪裡學來的,迷了就有,覺悟就沒有。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諸佛菩薩,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出生降世的時候,一生以種種善巧方便、無盡的智慧顯露在教學上,顯示在生活上,點點滴滴都是在那裡給我們表演佛華嚴、大方廣,在給我們表演善財的五十三參。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總是一心一智一時智等遍滿所行之道」,這是給我們總歸結到真實法,無論佛講多少,你要知道是一心。「一心一智」,一個智,大圓鏡智,自性本具的圓滿般若智慧,一智;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性,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真心!自性就是講一心,這個心是清淨的,永遠清淨,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要知道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沒有染污。我們是迷了,迷了這個染污就起作用,覺悟它就不起作用,覺悟染污就沒有,迷的時候有染污,所以真心沒有被染污。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給我們做了證明,他在五祖面前說出見性的樣子,你不是明心見性了嗎?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五祖沒有問他,他就說出來了。他說「何期自性」,這句話用現在話來講,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污。「本不生滅」,你看看我們聽了多歡喜,人都貪生怕死,本無生滅,沒有生滅,沒有生死,你還擔什麼心?你還有什麼害怕的?貪生怕死的念頭馬上就消掉,自性沒有生滅。「本自具足」,這還得了!本自具足,還要去追求嗎?什麼都不要求,連求學問都不要求。你看六祖一開悟,他什麼都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沒有學過一天經教,你把經教念給他聽,他給你講得頭頭是道,他能說出無量義,不要求!要不要求發財?財太多了,那個具足裡頭,智慧具足、德行具足、相好具足,一點缺陷都沒有。你居住的環境是什麼?極樂世界,心現識變。「本無動搖」,你的清淨心從來沒動過,現在我們的念頭太多、太複雜,那是妄念,是妄心,真心裡頭沒有念頭,不動的。最後說「能生萬法」,這是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

  「一心一智一時智等遍滿所行之道」,這句話是完全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句如果真的體會到,契入了,那就恭喜你,你就見性,你就明心見性,你就大徹大悟,回歸自性,至少你也是十住菩薩。這是真的境界,總是一心、一智、一時,一時沒有先後。遍滿所行之道就是出生無盡,任何一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不遍滿所行之道,就是一即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句我們明天再從這裡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