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九卷)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2008/1/10  檔名:12-017-18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二段「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這個經文不長,這裡面的意義很深,我們凡夫很不好懂,沒有離開菩提樹,同時他又上升須彌山頂。所以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解釋,首先引用古德說法,古大德對這樁事情說得不少。前面三種說法我們學過了,清涼說不合《華嚴經》的義趣,為什麼?《華嚴經》文裡面都是「毘盧遮那十身雲故」。十身我們在前面學習過了,現在我們接著看,還是古人所說的,清涼引古人所說的,這是第四個說法,「一云,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非去即去,是以升天。如不來相而來等」,這個說法,後面是清涼的意思,清涼大師說「若爾」,若爾就是倘若是這麼一個說法,「但是升相離故,非是樹下別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這也講不通,為什麼?去即非去,非去即去,這就是來去之相不可得,是佛教的意思。所以清涼在《鈔》裡他有說,「但就一身論性相」。去即不去,不去即去,這是什麼?這是「事理無礙宗」的意思,雖然「不違大體」,但是「不順今文」。這還是不很恰當,雖然《華嚴經》有這個意思,不恰當。

  底下第五個說,「有云,此佛神通,同體業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體遍,去是用應,應是體應,雖升後而不離前」。這個字是雖,雖不離前而升後,「體是應體,雖不離前而升後」。「若爾」,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何殊第三師」,前面第三位法師所說的,「不起是法」。又以住來解釋不起,「又以住釋於不起,而言住是體遍,何得獨住菩提樹耶」。體既然遍,應該遍虛空法界,為什麼單單說菩提樹?「升天何得非體遍耶,菩提樹下,寧非用耶」。所以這個講法,意思都不能講圓滿。這是說古德所說的,舉古德幾種說法提醒我們,這裡面的意思很深,這是大乘教裡面的,真的是高等科學、高等的哲學。

  下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今顯正義」,這句話應該我們怎樣去體會、怎樣去理解它,現在說它正確的意思。「然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菩提是什麼?這是我們學大乘的人,特別是學《華嚴》的,不能不知道,菩提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我們通常講佛性,佛性就是菩提,佛是覺!法性,法性是圓滿的,裡面包括的太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分就是菩提。包含再多,如果不覺,沒有覺性,雖有,自己不知道;就像我們凡夫一樣,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其實自性怎麼會迷失?哪有這種道理!會迷失還叫自性嗎?迷失了自性裡面的覺性,這我們不能不承認。也就是說佛性迷了,法性在,雖在怎麼樣?雖在,不知道,迷了。有佛性不迷佛性,那你就全都知道。所以佛性是自性覺,法性是自性的體用,無不周遍。什麼人要是證得,這個得就是證得,你覺悟了,就稱你為佛陀。

  佛在這個經上多次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成佛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哪一個不是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法性不必說,因為法性是宇宙的本體,佛性講的是你的覺性。入佛門傳法第一樁事就是把三皈傳授給你,三皈裡面頭一條皈依佛,就是佛性,所以叫自性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明白,我們現在學佛被佛法的名相迷了,不知道這意思。所以六祖大師他不用皈依佛,他不用這個佛字,他用覺,他說皈依覺;他不用法字,皈依正;他不用僧,皈依淨。你看他授三皈他這個說法,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見,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性三寶。他傳授三皈,他教人這個念法很有道理,這樣念法我們就不至於迷惑,不會被佛法僧這個名相迷了,有道理。他為什麼這樣說法?那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自古以來三皈傳授都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為什麼不這麼講?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六祖大師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年;換句話說,佛教傳到中國來七百多年的時候,是六祖大師那個時代。七百多年不算短,這麼長的時間大家把三寶的概念逐漸模糊了,所以他才這麼說法,提醒我們要認識三寶。

  佛得菩提就開悟,我們現在一般人講開悟了,他證得自性覺,覺悟了。為什麼會覺悟?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放下就覺了。不放是迷,放下就覺了。這個時候六祖惠能大師是放下了,所以他覺了、他開悟了,這一悟就智無不周。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周是周圓,就是圓滿的意思,智慧圓滿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所不知。智慧不要去求,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整個宇宙之間一切事理、性相、因果,你沒有一樁不知道。只要你肯把妄想執著放下,你就是佛。你沒有放下,我們可以說你是個糊塗佛,不能說你不是佛;因為你現在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現在是迷邪染的佛,而不是覺正淨。不能不承認你是佛,你本來是佛。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在外面學了十二年,然後放下;六祖大師在中國示現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一天也沒學過,放下之後他也是智無不周,體無不在。不但是佛所講的一切經教統統通達,沒有一部經他不通的。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那就是每天讀誦,不知道意思。她念給能大師聽,能大師把經中意思講解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聽了能大師的講解,她覺悟了。法達禪師受持《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念了三千遍,念得很熟,不懂得意思,向惠能大師請教。惠能大師說這個經我沒聽過,你既然讀了三千遍,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明白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

  這個示現告訴我們,智要不要學?學不到,沒地方學。你學,你就是學經教,你所學的是知識,佛學常識、佛教的知識,智慧學不到。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放下就得到了。我們天天在勸、天天在講,你有沒有聽懂?怎麼知道你沒聽懂?你沒放下。你放下還要來聽講嗎?不要聽了,你真肯放下你就不來了。沒放下的還得來,天天來聽。佛告訴我們放下執著,於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你就得正覺。得正覺,正覺也是菩提,少分菩提,不圓滿,少分,不能叫你佛,叫你阿羅漢,你就成了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於一切法不分別,分別心沒有了,那你得正等正覺。得正等正覺就稱你作菩薩,比阿羅漢高一級。再能把妄想放下,那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滿的菩提,不稱你菩薩,稱你作佛陀。你看這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

  佛法的妙,妙在什麼?一切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第三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什麼都不缺乏,樣樣具足、樣樣圓滿,你求什麼?求不到,外面是假的,這叫佛法。所以真的這個地方講是得到究竟圓滿的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智是佛性,體是法性,這是自己,宇宙之間一切萬法的本體。有萬法,當然體在,體要是沒有,哪來的法?所以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此地講的體,遍法界虛空界是法性變現的,我們稱為法相。法相跟法性離不開,性是體,相是作用,性相不二。

  在這裡面有沒有升?有沒有住?這個道理首先要懂得。下面說,這是講智跟體,「無依無住,無去無來」。《中觀論》上講了八個「不」,就是講這樁事情。《中觀論》上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跟這裡講的無來無去是一個意思。這是宇宙事實真相,佛經上的術語「諸法實相」,真實相如是。這些事情我們在前面不止講一次,講過很多次,你要是都明白了,你看到那經上一點懷疑都沒有,確實不離菩提樹,忉利天他也在。

  後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這是把這個事實真相顯示出來,是什麼?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升」。升跟住是什麼?緣起,沒有緣的時候它隱,有緣的時候就現出來。為什麼?它遍,周遍法界。周遍法界,哪有生滅!沒有生滅,真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現相,現相是緣,什麼地方有緣,他什麼地方就現。就好比我們現在電視、電腦屏幕一樣,你按一個按鈕,頻道對了,影像它就現前。這個電腦無論搬在哪個地方,只要按對了它就現,你能說這個形相不在嗎?這個形相周遍法界,哪個地方有人去按,它哪個地方就現前,沒有人按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我們現在用這些科技來做比喻,這些東西大家用得很熟,說起來你很容易懂,你能夠體會得到。娑婆世界有感,佛在這個地方現身;忉利天宮那個地方有感,人家在那裡現,他也在忉利天宮,也在忉利天。就像我們現在電視屏幕,我們打開這個頻道來聽經,我們在一起學習,香港這裡打開頻道,在香港;你在美國打開頻道,他在美國,沒有離香港已經到美國,沒有離美國他也到歐洲了。這個道理現在大家懂了,佛升忉利天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說緣感前後,緣感有前有後,我現在感現在應,你昨天有感他昨天應,明天有感他明天應。有住有升,說的感應不同。「閻浮有感,見在道樹」。閻浮是我們這個地球,叫閻浮洲,閻浮提洲,這個地方的人有感,看見佛在菩提樹下。「天宮有感」,這個天宮是忉利天,忉利天王他有感,就看見佛在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不是把地球上菩提樹下這尊佛升到天宮,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不離覺樹而升釋殿」,這把經的意思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現在我們用電視網路屏幕大家很容易了解。所以古人這些科學技術都沒有發明,他們能聽懂,真不容易,說明他們領悟的能力比我們強,我們不如他們,我們要藉用這新的科學工具才能體會。

  下面法慧菩薩有一首偈子說得很好,「法慧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怎麼說一切閻浮提?這地球不止一個,真的不是一個。你看佛在前面「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跟我們講宇宙的狀況、宇宙的形成。佛給我們說,一個單位世界,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這是須彌山頂,一個須彌山,須彌山的四周有很多大洲、小洲。這個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這是一個小的星系。在過去很多法師,我也不例外,都以為這個單位世界是太陽系。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這個事情的時候,想一想他講的是有道理。他說經上明明講的,太陽是圍繞著須彌山轉的,太陽在須彌山的當中,那怎麼會是太陽系?這個話點醒了我。就是他給我們說出,他說這個單位世界是我們現在講的銀河系,我們在天空當中看到這個星雲,那才是一個單位世界,講得很有道理。須彌山是什麼?須彌山就是現在天文學家所講的黑洞,銀河系的當中,中心、軸心,是黑洞,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山。佛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印度許多的宗教學術家他們對宇宙的看法,我們今天講宇宙觀、人生觀,很多的說法佛是隨順大眾,因為這個東西並不妨礙,也不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是什麼?很重要的是叫你放下,你放下之後,那個真相你完全看到了。你要不肯放下,你怎麼說都沒有關係,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都不是真的。大千世界也不是真的,銀河系也不是真的,都是一個幻相,你怎麼說都無所謂,這不重要。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

  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中千世界那就再乘一千,大千世界還要乘一千,乘三個千,那多少?十億,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頭有多少閻浮提?一個單位世界一個閻浮提,十億個銀河系,那就是十億個閻浮提,一切閻浮提。因為這個範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他教化的不是我們這一個地球,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佛的身遍滿虛空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真的是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為什麼?法身遍一切處,只要你有感他就有應。感應的理與事,我們前面也講過好幾遍,有顯感顯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有這四大類,決定有感應。感應的強弱是在我們的心,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講什麼?講十法界裡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

  現在我們看到地球,多少人說地球病了,生病了,地球病了與我們的關係太大!為什麼會病?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把地球的自然生態破壞了,病了。就像我們一個人一樣,你看人,近代科技發達發明了美容,這美容就把人自己自然的生態改變、破壞了。美容當時覺得很不錯,感覺到是很美,可是過了十年、二十年,毛病發出來了,副作用起來了,苦不堪言。地球也是如此,科技這三百年來,尤其是近代的半個世紀,破壞的力度加強了。有人說大自然要向人類報復了,大自然就指地球,怎麼報復?火山爆發了,海嘯起來了,到處地震、風災、水災、旱災,統統都來了。這些災難不是自然災害,是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招惹的。就正如我們美容一樣,破壞了自然的生態會招來災難,同樣的道理。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大自然的運作叫道,隨順大自然叫德,叫道德,那是永恆的,真正是幸福美滿的人生。現在人有了知識,有了科學技術,可以任意的改變自然生態,那麼大自然報復來怎麼辦?抵擋不住,這問題很嚴重。可是佛教導我們,一切唯心造,那我們把心要恢復到正常,正常是什麼?正常的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邪知邪見,我們恢復正常,外面環境就恢復正常,這些自然災害就沒有了。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水災,貪心引起來的;火災,像火山爆發,瞋恚引出來的;風災,愚痴引出來的;地震,傲慢引出來的。貪瞋痴慢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災難,佛要不說,我們真的不知道,沒人想到過,都以為這是自然災害,我們沒有法子抗拒的。佛給我們這麼一說,我們就明白,這些自然災害可以化解的。只要我們不貪,水災就沒有了;不瞋,火災就沒有了;不痴,風災就沒有了;不傲慢,學謙虛,地震就沒有了。

  那佛講的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你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確實跟我們心靈有感應、有溝通。我們從植物的實驗,這很多年前,李金友居士邀請我到古晉參觀他的莊園,那一片山很大,面積有五千英畝,他經營一個很有規模的高爾夫球場,種了不少的蔬菜,很大的菜園。他是個佛教徒,慈心不殺,他找附近農民給他種菜,告訴農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種一大片的蔬菜。他告訴我,頭一年幾乎被蟲吃光了,蟲吃掉百分之九十五,給他留一點點,差不多吃光了。他不灰心,第二年再種,小蟲不錯,大概給他留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蟲吃光。他年年都種,不怕蟲吃。我去的那年是第六年,我看了菜園很好,到第六年,蟲大概吃百分之五,給他留百分之九十五。所以你不要怕,小蟲慢慢的會感恩。不過他學佛還不到家,隨牠吃,沒有跟牠商量。

  我到澳洲,我們也種了很多菜,我們跟那些小蟲商量,指定一個範圍,這個範圍專門供養小蟲的,你們到那邊去吃。果木樹我們種了很多,也指定幾棵樹給鳥吃的,牠們都很遵守我們的約定,不是牠們吃的範圍牠不進入那個地區,所以我們的菜種得很好。我們這個菜園裡面,不管是我們自己需要收成的,或者是供養這些小鳥、小蟲的,我們菜園放佛號,念佛的,用念佛機放佛號、講經,所以這些蔬菜、水果、花草樹木、小蟲、小鳥天天聽佛號、天天聽講經,長得特別好。這是李金友那裡沒做的,做成功了。廬江文化中心也有個大菜園,有二十九畝地,種的菜也用這個方法,很成功。

  前幾天我到雲南,這次去了昆明、去了大理,在昆明遇到尋甸縣書記、縣長,縣裡面的幹部,他們在昆明跟我見面,希望我到那邊去。這次因為行程排得很滿,我沒有過去。他告訴我尋甸縣距離昆明不遠,開車一個小時,尹主任去過多次,告訴我那個地方是好地方。他們那個地方是農牧。我就把我們經驗告訴他,我說你的農場可以做一個實驗,放佛號、放佛經給這些農作物們聽,不要用化肥、不要用農藥,劃出一小部分供養這些小蟲。他還有牧,牧是什麼?他們養牛、養羊、養馬、養豬、養雞,這些動物。我說行,可以做實驗,每天給牠們做三皈依,讓牠們聽佛號、讓牠們聽經。這些動物牠投胎做畜生牠是來還債的,你過去吃人家半斤,你要還八兩,還債的。牠有靈性,這些你讓牠天天聽佛號、天天聽講經,每天給牠受三皈依,這對牠好,牠會感恩。牠會感恩,那將來牠那個肉一定比別的肉更好吃,牠感恩,牠到臨終被殺的時候牠還債,牠往生了,不到極樂世界牠也升天,好。我教他這一套。有道理,他回去做實驗。農場、牧場都可以做。這個做法我將來要告訴澳洲,因為澳洲也是大量的農牧,尤其紐西蘭,紐西蘭的羊比人多,多好多倍,我要教他這個方法,讓這些動物天天受三皈依,普度眾生。野生的小鳥都很有感情,跟我們的約定牠都很遵守。你明白這個道理,山河大地跟我們念頭息息相應。所以法慧這個偈子,我們一看,一切閻浮提,一切我們就了解了。

  底下說,「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升也」,這就是經上講升的意思。「文理有據」,這有根據的,這個說法是有道理。「更以喻顯」,我們再用比喻來顯示。「譬猶朗月」,晴天晚上的月亮。「流影遍應」,流是指河流,河流裡面的水跟月亮是遍應。「且澄江一月」,江水乾淨沒有染污、沒有風浪,這叫澄江,你看到天上有月亮,江水裡頭也有月亮。下面比喻,「三舟共觀」,三隻船坐在船上的人都看到這個月亮。「一舟停住」,有一條船停在這裡,看到這個月亮不動。「二舟南北」,另外兩條船,一個向北走,一個向南走。「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南面的,你看月亮跟著船往南走。「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這個比喻比得好,停舟不動的在那裡說,我看月亮沒有動;那個人往南走的,月亮跟他往南面走;往北走的,跟他往北面走,這個比喻好。「設百千共觀」,如果一百條船、一千條船往四面八方去,「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真正有知識的人看到這個現象他就明白了。佛在經上講的,不離菩提樹而升須彌山頂,這還有什麼問題?這個道理是什麼?這個道理就是前面所說的,智無不周,體無不遍。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諸法實相。

  下面說「古德釋此,略有十義」。古大德,這是華嚴宗的,解釋這個意思有十種說法,我們把這十種說法念一念。第一「約處相入門」,著重在處,「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用彼,故說升也」。這是第一個意思,是就處所相入。這個相入不好懂,你要懂得法性遍一切處,你才懂得相入。這個相入,《華嚴經》上常講的「芥子納須彌」,芥菜子那麼小跟須彌山能夠相入,須彌山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相入。這是不思議的法界,樣樣都相入,沒有不相入的,它沒有障礙。可是我們今天是樣樣都有障礙,佛菩薩樣樣都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法性是一個,怎麼會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分別執著來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了障礙。

  所以說實在話,如果你真的把執著放掉、放棄,沒有執著,我們在房子裡頭,不要執著那是門、那是窗、那是牆,你不執著這個,你什麼地方都可以通過,沒有障礙。你執著這是牆,這就不行,通不過;這是門,門不打開,通不過。這個現象,不要說古人,近代的人有這個經驗。圓瑛法師有一次在寮房裡面打坐,突然想到一樁重要的事情他要去辦,放下腿他就出來了,從寮房走出來。走出來之後他忽然想到,好像我沒有開門,我怎麼出來?回頭一看,門果然是關的。為什麼能出來?在那一剎那當中,他沒有感覺得有門,就出來了。一出來之後想到沒開門,那個門起作用了,你再也進不去,裡面關了。所以阿羅漢有神通,阿羅漢沒有執著,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也有,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有,為什麼不起作用?我們有執著,有執著它就起作用,有分別它就起作用,分別執著沒有了,它就不起作用。

  近代的人,距離我們不遠。虛雲老和尚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天空是明亮的。他從寺院裡回到小茅蓬,黃昏的時候回去的,心是定的,這個定就是說放下一切的分別執著,他心是定的。走到路上看到兩個同參道友,也都是這個寺廟裡的,虛老和尚住茅蓬,他們兩個迎面而來,手上提著燈籠,走到一起打個招呼。這兩個人跟老和尚說:虛老和尚,天都這麼黑了,你怎麼沒有燈?老和尚一聽這個話,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分別心起來了,執著起來了,天立刻就變黑了。他們沒有講這句話之前,譬如老和尚四點鐘出門的,總是四點鐘的時候,四點鐘停了。五點鐘天黑,四點鐘天還沒有黑,他能把它停住,止住在那裡。這些人、事距離我們現在都不太遠,絕對不是欺騙我們的話。現代人分別執著比從前增長十倍、二十倍都不止,所以麻煩就大!

  這是第一個意思。是故此天宮等,這個等是講一切閻浮提,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用彼,故說升也。這有體有用,它起作用的時候,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起作用。忉利天有感,忉利天在我們上面,所以叫升。

  第二「亦約相入門」,前面是處,就處相入來說,這個地方不講處,就是相入。「以一處入一切處故」,這更不好懂,這意思更深。下面說「樹遍天中」,菩提樹也遍忉利天,那還起什麼?當然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云升也」,所以取它表法的意思。前面十信位的菩薩,這個地方十住菩薩,十住菩薩比十信位高,所以用忉利天來表法,實際上相入。不要說忉利天,忉利天上面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四禪、四空天,乃至於十方諸佛剎土在哪裡?就在此地,為什麼?相入。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三時繫念》裡面中峰禪師說得好,「淨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淨土;彌陀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彌陀」,這個話是講相入。相入是沒有距離、沒有先後,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自己心中;我們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我們心中;我們念貪瞋痴慢,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在我們心中。念貪,餓鬼道;念瞋恚,對人或者事,心裡面忿忿不平,瞋恨的心,那是什麼?你跟地獄相入;愚痴,跟畜生相入;傲慢,跟修羅、跟羅剎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高深的科學、哲學,現在這個世間的科學、哲學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

  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這《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是從迷變現出來的,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迷唯一念,你只要起個念頭,遍法界虛空界就現出來。念頭不起?念頭不起就沒有了,這境界沒有了。就是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你醒過來之後夢就沒有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夢境,是你一念不覺現起來的,就是惠能大師開悟之後末後這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萬法就是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一念不覺的時候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說覺止一心,覺悟了。什麼是覺悟?一心是覺悟,一心就沒念頭,才叫一,有念就二。二就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沒有。一是什麼境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叫大光明藏。所以我們學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用電影放映機讓大家細細觀察領悟這句話。電影放映機打開,裡頭沒有影片,銀幕上是一片光明,那就是大光明藏。有一念就是電影的幻燈片放進去,你一放進去這就有一念,銀幕上它就現相了。現相沒有先後,一時頓現,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這個現相不是有次第的、不是有先後的,一時頓現,決定沒有先後。先後是什麼?先後是你的錯覺,如果真有先後,它就變成事實,那就不是虛妄的,沒有先後。電影放映機的速度還是慢,慢我們容易覺察、容易看清楚是怎麼回事情。我們的念頭太快了,《仁王經》上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用這個來計算,我們彈指速度彈得快,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個電影放映機鏡頭的開關,一秒鐘開關二十一萬六千次,你怎麼能知道外面境界相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這種幻相我們現在明白了,我們叫它做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相續,張張都是獨立的,一個妄念就是一個影像。

  這樁事情科學家發現了,講得不清楚,沒有佛講得這麼清楚。科學家發現物質現象是能量變現的,他說能量在集中的狀況之下會產生物質,而物質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佛經講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它存在時間這麼短。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就是這麼發生的。這裡頭愈研究愈有味道。相是假相,《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是露水,就是我們現在看的相似相續相,在佛法裡面講的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這樣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還有什麼好留戀的?真正看明白之後,你會法喜充滿,為什麼?現在聽說災難很多,你災難就沒有了,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放下分別執著,你就不受災難;你有分別執著,你就要遭受災難。

  所以災難受不受在你自己,你求佛菩薩幫助你、救你,沒用,為什麼?這是你自作自受。佛菩薩有沒有救你?真的救你,佛菩薩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你,這不是救了你嗎?你只要能把分別執著放下,什麼事都沒有了,你真的得到解脫,回歸自性!這個重要,回歸自性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為什麼?回歸自性你就成佛了,至少也成阿羅漢,把執著放下。別人執著與我不相干,任何人所作所為,就是諸佛菩薩,與我都不相干。所以度自己就是度一切眾生,為什麼?相入,相入就有影響。

  那些眾生迷,你覺悟了,覺悟的人住在這個地方會把他們的業,縱然不能完全化解,它減輕,這肯定的。好像他是大浪,你是平靜的水,平靜水跟大浪一接觸,那個大浪降低,平靜水也會有波動,它做一個緩衝。從這個現象我們就知道,真正修行人跟這些造業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把他的業報減輕。你自己要不真正修行的話,這就做不到,沒這個力量;自己真正修行,修行的人愈多,這個力量愈大。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寫災難的預言,不要害怕,可以把它化解。縱然不能化解,可以把它減輕,大幅度的減輕,這不是做不到的。學佛的同學要認真念佛,唯有認真念佛才能化解自己的業障,也就能幫助別人。為什麼?自他不二。

  第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這個樹就是菩提樹。第四「由一即一切,樹在天上,不起等準前」,跟前面說的意思完全相同。我們再看後面第五,第五就佛身說,「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這意思說得好,這就佛身說。我們學《華嚴》學了這麼久,佛身如是,我們的身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給諸位說,亦如是。佛身跟一切眾生相即相入,我們的身跟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眾生身也是相即相入。但是我們迷,迷怎麼?不起作用。什麼時候覺悟了,覺悟就起作用。所以覺悟這樁事情重要,不能不覺悟。

  怎麼覺悟?不能不放下,放下就覺悟。那要注意到一樁事情,決定不受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誘惑,你才能放得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禁不起外面誘惑。怎樣才不受誘惑?知道那誘惑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想想,知覺關係大!章嘉大師早年傳給我「看破、放下」,知道一切東西是假的是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你要沒有看破,那你就放不下。今天你說是有個人要送十億美金給我,我一點都不動心,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諺語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有什麼好喜歡的?請你去做,不要說做個國王,大梵天請你去做天王,摩醯首羅天請你去做天王,去不去?不動心。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夢中之事。所以佛聰明、菩薩聰明,絕不幹這個事情。連摩醯首羅天王這個誘惑都如如不動,其他的小名小利你還能動心嗎?這就是完全要知道看得破,看得破你才能放得下。所以這個地方跟我們是一樣的。

  如來以法界身,我們各個人都是佛,如來是講性,講法性,法性變現的相就是法界身。法界身是現相,常在此、常在彼。這個道理前面講過,一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有我,哪個大千世界都有我。所以跟你說,性沒有生滅,相當然沒有生滅,能現能變的不生不滅,所現所變的哪有生滅!沒有生滅。這個道理不好懂,相怎麼會不生不滅?我看到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眾生花草樹木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它怎麼會不生不滅?這個東西你看看萬花筒就曉得,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萬花筒千變萬化,沒有一個相同的,但是你打開來看看,就那麼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紙片在裡面。有沒有生滅?怎麼變都是那些東西,那些東西不生不滅,一個道理。不生不滅的真相就在現前,你就是看不到,你被這些虛妄欺騙了,被假相欺騙了,你才有苦樂憂喜捨的受。阿羅漢以上沒受了,苦樂憂喜捨沒有了。沒有了,叫什麼?叫得正受,正受叫三昧,他已經得到三昧;得到三昧,沒有苦樂憂喜捨,叫正常的享受。

  所有一切變化自然的,諸佛如來隨眾生心的變化,他來幹什麼?他來幫眾生覺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他在此地提升自己,幫助眾生、提升自己。這前面講過很多,因為法身菩薩,就是初住以上,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必須在度化眾生當中,把自己的習氣自然的斷除掉,接觸這些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不起心、不動念,習氣都沒有了。那我們遇到五欲六塵,特別是五欲「財色名食睡」,動不動心?不染著,動心,動心就是習氣。你不接觸,你不知道還有沒有習氣,要接觸。接觸的時候,逐漸曉得,我起心動念愈來愈淡薄、愈來愈輕微,這是進步。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註得好,他給我們提醒,五十三參叫歷事鍊心,你不經歷這些事,你怎麼知道你不動心?必須經歷,你才知道不動心;必須經歷,你才曉得你還有沒有習氣。

  那是什麼菩薩?初住以上,不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沒有資格參學,乖乖聽老師的,不准出校門的;到初住就畢業,你可以踏進社會,踏進社會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不是數字,五十三代表圓滿,密宗裡頭的表法。《華嚴》顯密圓融,這裡有很多用密來表法的,五十三代表大圓滿。你什麼都可以接觸,在這裡頭接觸之後,看看你有沒有分別執著?有沒有起心動念?是不是真的能做到看破放下?看破就是一切明瞭。明瞭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看破。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放下了。不但沒有分別執著,根本就不起心動念,這對自己,自受用;對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跟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沒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身示現。現身說法都是眾生的念頭,眾生有念自然就有應。眾生有念是感,佛菩薩是應,感應道交,相即相入,隱顯自在。有感就現,沒有感就隱,你就什麼都看不到。

  所以要曉得,我們自己跟佛是沒有兩樣,《華嚴》講的是自己不是別人,這個最可貴的就是佛所說的直下承當。不要把這個境界推給別人,這個經這是法身菩薩,我們不行,沒分,那你就真的沒分。如果你要是覺得《華嚴》是佛為我說的,我本來就是這樣,那你就有分。有分沒有分在你一念之間。特別要記住,信心決定一切,《金剛經》上說了一句了不起的話,「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是什麼?沒有懷疑,絲毫懷疑都沒有,完全接受、完全肯定,般若智慧現前。般若智慧一現前,你才能夠遠離一切虛幻的染污,就是迷邪染你才真正能離開。你智慧沒有開,你總會被外面境界著了迷邪染,這肯定的。

  這個事情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飲食起居。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凡夫冬天要穿得很厚,穿皮毛、穿棉衣,夏天穿很單薄,為什麼?我們就被迷邪染拘束了。為什麼?金山活佛,這距離我們不遠,他老人家過世是在抗戰期間當中,在緬甸過世的。他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出家人,他的法名叫妙善,一般人叫他做金山活佛。這個人跟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一年四季就穿一件長褂,一生沒有洗過,一生不洗澡,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熱,我們一般人沒法子跟他比。一餐飯他可以吃三十碗,還可以多吃,人家不給他吃,太多了;一個星期不吃飯,沒事,什麼原因?沒有分別執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樂觀法師跟他住過四個月,曾經問他,碰到過這種事情。他們在一起,看到信徒,每個信徒裝一大碗供養法師,他就吃,吃得很快全吃完了,那個信徒又送來。他在旁邊看,數了一下十八碗,他叫信徒不能再送了,法師受不了了。他問妙善法師,問這個活佛,你怎麼樣?妙善笑嘻嘻的告訴他,不增不減。把樂觀法師搞得莫名其妙,他說不增不減。這是什麼原因?至少執著沒有了。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句話,《金剛經》上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是指一切法。吃飯多少,平等,所以他不增不減。

  弘一大師沒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那個人是多麼挑剔、多麼執著的,一點點不中意他都不行,都通不過那一關,飲食起居非常講究。出家學佛之後,一切隨緣。他在新加坡住過,新加坡那邊老同修還記得,他說弘一法師很好侍候、很隨緣,一點挑剔都沒有。你給他吃鹹的,你說太鹹了,他說鹹有鹹的味道;淡的,淡有淡的味道,一絲毫挑剔都沒有。果然離開了分別執著,一切飲食也都一體化。什麼?《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心轉境界,你意念上沒有分別執著,一切萬物是平等的。我們因為有執著,酸甜苦辣鹹;沒有執著,酸甜苦辣鹹是一味。那一味叫真味,法味。

  誰能做到?破了執著的人就能做到。換句話說,我們常講對一切人不執著,對一切事不執著。對一切事不執著,「天下本無事」。為什麼那麼多事?「庸人自擾之」。真的,一點都不假。對於萬物不執著了,萬法是一,一味,一味是真味,一味是三昧。可是你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它就起作用,酸甜苦辣鹹它起作用;到你沒有執著的時候,酸甜苦辣鹹是一味。不深入經藏這個道理不懂,我們現在多少明白一點,雖然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但對這個事情我肯定一點懷疑沒有。那修行就是練功,練就在生活上,要把我們的解跟行合一。解行合一你就真正得利益。最重要的要有信心,堅定的信心,一絲毫不懷疑。冬天冷了衣服穿少,不行,冷了,馬上就冷,就要加衣服。如果有信心把冷忘掉,他就正常。夏天熱也是如此。

  我這一生遇到一個人,章嘉大師,我認識他的時候我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他大我三十九歲,是我祖父輩的。章嘉大師你們看那個照片,就像照片上一樣,那是禮服,他四季都穿這樣的。冬天穿我們覺得沒什麼問題,夏天也是這樣的,這不熱嗎?我們不敢問他。道源老和尚問過他。夏天,那個時候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他們這些老和尚有影響力的人,在台灣環島宣傳,希望大家來訂《大藏經》、來買《大藏經》,也就是替《大藏經》做推銷,環島講演介紹。章嘉大師帶領他們,那個時候道源法師還年輕,道源法師大概大我二十歲的樣子,所以差一輩。這些年輕的法師跟著章嘉大師環島,章嘉大師穿的就像照片上衣服一樣,他就問章嘉大師,你不熱嗎,穿得這麼厚?大師回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道源是個講經的法師,聽到這句話慚愧得不得了。我們心不靜,你看人家心靜。他穿得像冬天的服裝一樣,他不熱;他穿的是薄薄的一件,還要拿扇子搧個不停。從這些地方我們現在就明白了,境隨心轉,真理!不是心隨境轉,是境隨心轉。章嘉大師能不熱,心地清涼自在,一般人就感覺得溫度很高。這個功夫要學,唯有學佛才能解決未來的一些災難。

  這些災難裡面有一條,說地球的溫度逐漸往上升,二、三十年之後平均氣溫大概攝氏五十八度。那時候很多人會熱死,只有心靜自然涼的人沒有關係,他不在乎。我們看到很多這些災難的報導,我們就有解決的理論、解決的方法和解決的真正效果,佛法能救世。哪些人得救?不懷疑的人得救。如果有懷疑的話還是不行,他還沒法子得救,不懷疑的人得救。經,千萬不要以為這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你就會有懷疑。經是從哪裡來的?經是我們自性裡面的,釋迦牟尼佛見性,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惠能大師見性,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惠能大師徹底放下,明心見性,如果覺得這個經裡面講的不是事實真相,他就指出來了。為什麼能大師對釋迦牟尼佛的一切經沒有一句批評?沒有一個地方說佛這裡說的有問題,他沒說;換句話說,他給我們做了證明,自性的流露。所以佛佛道同,這個道理要懂,對於經典沒有絲毫懷疑,自性的流露,法爾如是。這個自性是一切眾生跟佛的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