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五三卷) 2006/5/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5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第十七首看起: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清涼大師在這裡有個小註,「世之甲胄,隨於師旅,進忍甲胄,趣於無師」。註解雖然不多,大意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在托缽或者是旅行的時候,看到穿著甲冑的這些武裝的軍士。『甲』是鎧甲,是保護身體的,護身的,稱之為「甲」,在從前這是可以防禦刀、弓箭,刀箭。『冑』是頭盔,就是保護頭的,像現在的鋼盔一樣,在戰爭的時候,保護頭不受傷。引發的大願,因為佛經裡面講到精進,有「被甲精進」,這都是比喻,被甲精進。所以『常服善鎧』,鎧跟前面講的冑有點不一樣。冑多半是皮革製造的,厚的皮革;而鎧則多半是鐵片,保護的作用就更強,是鐵片。當然鎧有相當的重量,比冑要重得多;冑可以說也有相當的重量,但是鎧就更重,鎧是鐵片做的。「被甲精進」,在從前戰爭的時候,士兵穿上盔甲(冑就是盔,甲是身上被的鎧甲)衝鋒陷陣。現在戰爭雖然跟從前不一樣,可是衝鋒陷陣總要有良好的防禦設施。現在衝鋒陷陣,諸位都知道,用戰車、坦克,坦克就是裝甲,人藏在這個車的裡面,這個車有很厚的裝甲,可以抵禦一般的炮彈,炮彈都沒有法子穿進去。用戰車來衝鋒,所以意思跟古時候沒有兩樣。在佛法裡面把它比喻作精進,勇猛精進,就像戰爭裡頭衝鋒陷陣的這些士兵一樣,用它來比喻不畏、沒有恐懼、沒有畏懼的勇猛精進,取這個意思。所引發的大願是「常服善鎧」,戰爭總不是好事情,這是佛法講的精進波羅蜜。所以要講到被甲精進,這是比喻,這一定是善鎧。
『趣無師法』,「趣」是趣向、目標。目標在哪裡?目標在「無師法」,無師法就是佛法,就是成佛。成佛所得的智慧是無師智,為什麼?無量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學來的。這個道理、事實都要明瞭,然後你才真正能夠勇猛精進,突破許多的障礙。這個障礙,總而言之,無非是所謂的業障,業障就全部都把它包括了,勇猛精進才能突破業障。大乘教裡面,煩惱障細說就有三大類,見思煩惱,第一類;塵沙煩惱,第二類;無明煩惱,第三類。這三個關口,每個關口都相當不容易突破,什麼原因?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所以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被甲精進,成就忍辱波羅蜜,什麼都要能忍。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有進有忍,就是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都需要有決心、毅力。
這種決心、毅力從哪裡來的?從信心來的。你看佛門裡面,無論是大小乘,無論是顯教、密教,都講五根、五力。五根跟五力,名相是相同的,第一個就是信,第二個就是精進,信進念定慧。信心從什麼地方來的?信心的來源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善根。雖然學佛,讀經不多,可是一接觸,他就能相信,他就不懷疑,而且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什麼?這是善根深厚。一接觸就明瞭,他決定不是這一生才學佛,過去生中久遠劫來,這個人生生世世都學佛。當然他功夫沒有達到往生的標準,如果達到往生、證果的標準,那他已經是聖人,不在人間了。而是善根深厚,過去有這個基礎,所以這一生當中一接觸就沒有懷疑。這種人好教,善學!遇到緣,往往在這一生當中他肯定有成就,這是善根深厚。
第二種人是聽經聞法有一段時間薰習而成的,薰習是緣,當然還是有善根。如果是沒有善根的人,雖接觸佛法,幾十年他都不能相信,很喜歡學習,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多半是些什麼人?真的是學者、專家。過去我在台灣,初學佛的時候,我認識很多大學的名教授,看到我學佛,他們都跟我談佛法,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他信不信?不信,羨慕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講得很透徹。他們在教學、在做學問裡頭常常引用,一生都沒有入佛門。但是我們相信他種了善根,這是肯定的。這一生雖然沒有入佛門,沒有皈依,種了善根。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也是屬於這一類,但是方老師到晚年皈依了,就是他過世半年前才皈依,不容易,很難得!皈依廣欽法師,半年後他就走了,那時候已經得癌症,這才皈依,所以相當不容易。
許許多多人,乃至於出家的祖師大德,像我們知道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學儒,謗佛,他們都幹過,傳記裡面都寫得很清楚。到以後接觸佛法,懺悔,居然出了家,成為佛門的祖師。他們的起信就是接觸到佛法,沒有接觸不知道,所以排斥,因為學儒,以儒來排佛。到接觸之後才明瞭,才覺悟,這是一種生信。這裡面我們知道,大乘教裡面講有權有實,實是什麼?凡夫真的不知道,真的不懂,以後接觸之後,明白了,信心生起來。
還有一種,那是權巧示現的,所謂大權示現。像哪些人?我們講的蓮池、蕅益、印光大師,這些都是大權示現,菩薩再來的。這種示現,好!你看你們不相信,你們排斥佛教,說佛教是迷信,我也說它是迷信,我也排斥它,到最後我接觸了,我相信,不但相信還出家,給這些知識分子(現在說知識分子,在古時候講士大夫階級)做榜樣。這些人所知障重!是讀書明理,可是怎麼樣?讀了儒家書,成見很深。在歷史上代表的,像韓愈、像朱熹(朱子),這一類都是的,都讀佛經,排斥佛法。總是以儒為正宗,佛跟道都是屬於旁門左道,不是正宗,總是用這種心態來批判,這個真正是凡夫。他回過頭來學佛,出了家,成佛門裡的祖師大德,我們曉得多半都是大權示現。所以從信,信是很不容易建立,信心。
《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佛法沒有懷疑,沒有成見,生智慧。所以忍辱、精進都要靠智慧,智慧要從信心裡面產生。《華嚴》跟《大智度論》(我們講大經大論)都說到,「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從信心生的。你沒有信心,縱然有福,你只會享福,不懂得再種福。為什麼?沒有信心,沒有智慧,你不認識什麼是福田。好比農夫一樣,有經驗的農夫他知道哪個土地肥沃,適合種什麼樣的東西,能有很好的收穫。這是內行人,有智慧、有經驗。不懂得種植的,他不知道什麼土地是好土地,把糧食種到沙土裡面,不會生長,那就完全錯了。
所以這一生有福報的人,是過去世種的福,這一世要沒有智慧,你就享福,你不會再修福,佛法稱之為痴福。不會種福,所種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福田,是相似的福田,是假的福田。就是說自以為是修福,孰不知做了錯事,因為他是善心,我們不能說他是罪,只能說他是過,過錯;善心做了錯事,果報當然是不善,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法,最終要趣於究竟圓滿的智慧,叫無師智,無師法,無師智。
無師智還是要從老師開始。我們看看宗門教下,哪個人沒有老師?禪宗六祖惠能大家知道,這個人確實絕頂聰明,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也有老師,黃梅五祖就是他的老師。從老師會下大徹大悟,之後,他就趣於無師智、無師法,這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在教下也不例外,教下都有師承,宗門教下都有師承。教下要到大開圓解,這個時候無師智現前,所謂無師智實在講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為什麼現前?障礙突破了。突破第一重障礙還不行,還要依靠老師。第一重障礙是見思煩惱,這在我們講席當中常常提示,同學們應該要很清楚。突破這層障礙,證阿羅漢果,小乘;在大乘教裡面,七信以下的菩薩。我們現在講的是十信位,從初信到七信,這是突破第一重障礙。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四個位次,突破第二個障礙,第二個障礙是塵沙煩惱。到十信,第十信,十信心滿,再突破最後一個障礙,無明煩惱。
《華嚴經》上不用這個名相,而用的是好像我們容易懂,實際上也不容易。它的名詞叫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你想想看,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六個位次,到七信突破了,不容易。初信位,見思煩惱裡面突破第一個,就是見惑(見煩惱)。往後這五個位次突破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很不容易突破。我們無始劫來墮落到六道輪迴,諸位要記住,六道輪迴!一輪迴,麻煩就大了,輪迴時間太長,無量劫,染著六道裡面的煩惱習氣太多,太嚴重,所以突破這樣的困難。
我們現在就是以進忍甲冑,首先要突破的是什麼?見煩惱(見惑)。見惑雖多,佛的教學有善巧方便,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分為這五大類。五大類頭一個就是身體,六道眾生,你說哪個人不執著身是我?這就錯了。我們今天要是跟人說這個見解是錯誤的,人家說你頭腦一定有問題,身不是我,誰是我?都執著身是我,身怎麼不是我?這個執著就脫不了輪迴,麻煩就大了。你這個身,身有生死,身死了之後,趕緊再去找個身,總以為身才是我,沒有身就無我了。佛要不跟我們說明,我們怎麼知道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什麼時候你真的覺悟,不再有這種見解了,身是不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這大家知道,很清楚;衣服是我所有的,我的衣服。房屋是我所有的,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屋,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所以我跟我所要分清楚。我所有的,會壞,就是說它有生滅,它是無常的。我,我是不生不滅的,我是常住的,這個就不知道。所以佛家講大涅槃,前面我們說過大涅槃樂,大涅槃樂裡面包括什麼?常、樂、我、淨,涅槃有四種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四種都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真的,所以那個我是不生不滅的。
大乘教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的我。父母未生前,當然不是這個身,那個本來面目才是你自己,所以身不是,身有生死,我沒有生死。我是什麼?於是有人又產生誤會,認為什麼?中國人講的靈魂,靈魂會去投胎,它又去找一個身,所以靈魂永遠存在,在六道裡面輪迴就是它。六道所受的身都是假的,都有生滅,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生滅。無論是什麼身,阿修羅身、羅剎身、妖魔鬼怪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統統都有生滅,有生滅就是有生死,不是真的。
佛教我們,真的,我們要認識,要好好的用它來做本修因,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性成佛。身是假的,是生滅身,這個東西不能成就。有人認為是靈魂,執著靈魂比執著身是我,不錯,升了一級,高明多了,可是靈魂是不是自己?不是,靈魂也有生滅。它那個生滅就不太好懂,它是從什麼地方產生?妄想,所以妄想不好斷。妄想到什麼時候斷?十法界裡的佛法界才能斷得了。所以靈魂是個妄想,只要有妄想它就存在。
所以,一個人無論落在哪一道,十法界裡頭,不管你落在哪一道哪個法界,妄想沒有斷。妄想斷了,十法界就沒有了,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就找到了,那個我是什麼?法性,法身,所以也稱為法性身,那是真我,不生不滅。你居住的地方叫法性土,它是真的,法性身是真身,法性土是真的土,為什麼?它不會改變。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六道就更不必說,錯誤的見解。這要靠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我們把這個東西放下,不要再執著身是我。這個身還要不要愛護它、照顧它?要,要照顧它,可不能執著是自己。為什麼要照顧它?借假修真,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身,拿什麼東西修?身是假的,借這個假身體,修真的法性身,這就對了。
大乘教裡面,對於這樁事情講得最明顯,講得最詳細,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這部經,講了四個月。我記得四個月,好像一半還沒講到。前面兩個月是每天一個小時,因為有翻譯,有廣東話的翻譯,所以兩個小時實際上是一個小時。兩個月下來,我們這些同修很不錯,我講經他們都能聽得懂,所以後面兩個月就不用翻譯,每天講兩個小時。真的,大家聽得很歡喜,法喜充滿。時間不夠,這經沒有講完,好像是三分之一多一點,好像講到第四卷,《楞嚴經》總共十卷。
讓我們真正明白真跟假,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佛法裡面講真,永恆不變那就是真的。假的是什麼?假的有變化,凡是有變化的都叫無常;真是永恆,是常的,真常。佛教導我們,要在真常上下功夫,無常要把它放下,要捨棄。六道是無常的,三界是無常的,依報跟正報都不是真的,你執著不就錯了嗎?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經》上的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你執著跟分別,錯了。真的東西,一真法界,法性身跟法性土,法性土叫一真法界,法性身就叫做法身,那是永恆的,那是沒有生滅的。在那個境界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也沒有。什麼叫妄想?我講得很通俗,容易懂,我常講,起心動念這就是妄想。妄想要是斷掉的話,不起心不動念,真的,這不容易做到。起心動念之後就生起分別,有了分別之後才有執著。
這個道理與事實,我想同修們不難懂。所以它是這麼生出來的,是這個次第,我們要把它斷除,一定要翻過來。好像穿衣服,你第一件穿的一定是貼身的汗衫,再穿小褂,在汗衫的外面,再穿上大袍,那又在你的內衣的外面。你穿衣服是這個穿法。那脫,一定先脫外面的大袍,再脫你的內衣,然後最後再脫貼身的汗衫。所以我們從哪裡斷起?最外面的就是執著,先從這裡下手。知道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假的,《般若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你用它沒錯,你執著就錯了,不可以執著。你可以用它,你不能夠分別,為什麼?它不是真的,它是從妄想生的。所以大乘教裡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妄想。
所以我們首先要信,雖然我還沒有這個智慧,但是我們相信佛教導我們的決定不會錯,決定是真實,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之後,就要學放下,點點滴滴的學。譬如過去有嚴重的執著,這是錯誤。這麼多年來,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逐漸淡薄了,這就是好現象,這就叫有了功夫,逐漸在放。可是我們放的還不夠,為什麼?我們的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還有,還沒有斷掉。如果能把這五種錯誤見解真的斷掉,那就恭喜你,你就是《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聖人,不是凡人。轉凡入聖,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高級的聖人不容易,確實是很難,能夠轉成到最低級的聖人,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可以做得到。
在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長者居士,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很多。從初信位往上提升,提升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還有。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說過,講到什麼?講到翻譯經典,從前參加翻譯經典的這些大德們,其中有不少六信以下,就是像小乘的位置,初果、二果、三果,參加翻經,所以他們翻譯出來的經典錯誤很少。如果連初果這個地位都沒有,你要來翻譯經典,那是用你自己的意思來翻譯,就不免有過失。所以經翻得這麼好,有道理。在家居士都已經契入佛境界,入初信位就是入佛境界,少分。你要說怎麼能得到?沒有別的,放下。我們常常講,從哪裡放?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總而言之,萬事萬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人事物這三大類,這三大類要看破;看破就是曉得它是生滅法,是有為法,不是真的。
所以先要看破,看破之後,慢慢放下,就不難。你要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的,放下就難;你知道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放下就不難。一定是在境界上修,離開境界沒地方修。境界現前,我們常講,順境你生貪愛,這個要放下;逆境你生瞋恚,瞋恚要放下,你從這個地方去練。練到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生煩惱,煩惱就是執著,不執著哪來的煩惱?嚴重的執著生煩惱,分別的煩惱很輕,執著的煩惱重。從這裡下手,這就是「常服善鎧,趣無師法」,無師法就是無上菩提。所以精進、忍辱,它的方向,它的目標,你不能不知道。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八首偈頌: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這首偈,一定也是看到軍人或是士兵,沒有武裝。前面是看到士兵是穿著鎧甲,我們現在講戴了重裝備,這個是看到士兵沒有穿戴盔甲。引發菩薩的大願,『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這個願好!我們看到這兩句經文,使我們聯想到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對我們的教誨。《十善業道經》不長,其中有一段非常精采的開示,那就是世尊叫著龍王,娑竭羅龍王是《十善業道經》的當機者。「娑竭羅」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龍王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代表人,為什麼用龍王?在畜生道裡面,龍蛇善於變化,所以佛取這個意思,牠們都是屬於表法的。特別是六道眾生,起心動念何止千變萬化,不止。習性無常,就像龍蛇善變一樣,沒有定性,我們現在常常形容人心浮氣躁,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世出世法要想成就都需要定力,小事,小定就能成就;大事,要大定才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成就,我們修行都不例外,你有多大的成就,決定是跟你的定功成正比例,一點都不會錯。我們看看世間法,世間法的禪定有八個等級,佛家常講四禪八定。八定裡面包括四禪,為什麼要把四禪還另外說?因為四禪是色界天,色界天再上去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有四個等級,定功淺深不一樣。所以色界、無色界合起來,有八個禪定的等級。你看定功的淺深,他成就不一樣。初禪是梵天,這裡面有大梵天王。到第二禪,就提升了,三禪是淨天,四禪是福天,福報最大。再往上去是無色界,因為他沒有身體,真的這身體他離開了,中國老子所謂「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把身不要了。所以我們通常稱無色界叫靈界,只有神識存在。你看看神識依舊有生滅,它有生、有墮落,所以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法性身,那是真的,不生不滅。
所以《十善業道經》是以龍王來表法,代表我們大眾心識不定,告訴龍王就是告訴我們大家,龍王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他說「龍王,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句話就太重要了!一切世間包括了十法界,一切世間。十法界裡面,佛法界、菩薩法界,他有什麼苦?不見自性之苦,沒有明心見性,無明沒斷;雖然分別執著斷了,也就是說見思、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有破,所以還是有苦。「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聽到這句話,耳朵都豎起來。這個法是什麼法?佛說出來,心善、思惟善、行為善,這個善就是十善業道。
起心動念不離十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思惟、思想,不離十善;言語造作也不離十善,這就能離一切世間苦,你說這個多重要!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十善業道,是佛對一切眾生所開的無量法門,這是無量法門裡面的最初方便。用現在的話講,這是基礎教材,共同科目,不管你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中國人常講的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統統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這是入佛門學習的第一門功課,所以我稱它為佛法的根本。
中國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接受的教育,總不外儒釋道三家。這三家都有入門的教科書,都有入門的,也正是所謂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學起?有最初的方便。儒家就是《弟子規》,佛家就是《十善業》,道家就是《感應篇》,這不能不懂。確實在古時候,不論你識字不識字,不認識字的他也懂,為什麼?父母教他,做出樣子來給他看;社會大眾教他,每個人在思惟、在言行,無不以此為做人的標準。你看《弟子規》第一次在澳洲開講的時候,是蔡禮旭老師去主講,有英語翻譯,澳洲人來聽的也不少,聽了之後都讚歎。我們去問他,聽了之後覺得怎麼樣?幾乎大家都這個說法,做人應該是這樣。外國人從來沒有接觸過中國文化,聽了這個講演之後,讚歎、歡喜。
所以,他非常歡迎我們移民在他們國家,很希望中國這些聖賢教誨能夠介紹給他們。所以我們把《弟子規》就翻成英語,《十善業道經》也要翻譯,再就是道家的《感應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都要翻譯。《感應篇》也是一千多字,《陰騭文》只有七百多字,性質相同,都是講業因果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古大德在每一句每個條目之下,都收集古往今來果報的例證,那不是寓言,確實有真人有真事。所以我們要講到因果教育,對於眼前的許多發生果報的事情,報紙有刊登,雜誌有刊登,有心人應當蒐集,做為學習,做為介紹有力的參考,真人真事。能夠提醒現代人的警覺,增長他的信心。
佛在經上說得非常好,希望我們能夠做到永離諸惡,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的起心動念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我們的思惟,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沒有絲毫不善夾雜;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也沒有毫分不善夾雜,十善業道你落實了。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言行善,這個基礎才能入佛門。你看看佛的經論,無論是大小乘經,一展開都會看到,佛菩薩說「善男子,善女人」,你要知道那個善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在家學佛的同學不能不修十善,不修十善就不是佛弟子,從十善的基礎才能夠建立三皈五戒。你看很多同學受了三皈,也有些受了五戒的,如果十善業道做不到,你的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名無實,這要懂得。如果是出家的同學,你一定要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有三皈五戒的基礎,再進一步,有《沙彌律儀》的基礎,你這才真正是入佛門,這是形式上的佛門。你入了佛門,你可以修學佛法了,無論修什麼法門你會有成就,為什麼?你有基礎。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再精進,再用功,修一輩子,往往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過去李老師常常警惕我們,台中蓮社的蓮友人數很多,真正往生的,一萬個念佛人,他不指外面的,指我們台中蓮友,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個,不是每個念佛人都能往生。為什麼比例那麼少?十善、三皈、五戒沒有落實。那是居士道場,要求的就是十善、三皈、五戒。沒有三皈、五戒,真正落實十善業道,念佛也能往生。為什麼?像《彌陀經》上,常常念到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有你在內,包括你在內,也就是包括所有落實十善業道的人,所以他能往生;換句話說,沒有十善業道就靠不住。
今天這個社會,同學們,十善業道對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困難?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找出這個原因。原因,根本,就是教學要從小教起,他就有根。我們從小就沒有人教,父母疏忽了,沒有教我們,老師也不教我們,於是我們天天接受社會的染污。到年歲大了,惡習染污已經非常嚴重,很不容易改掉,這時候你要學十善業當然困難,道理在此地。古時候人容易,就是因為從小他就接受聖賢教誨,所以儒跟道教他就不難。今天這麼困難,我們要把困難的因素找出來。所以這幾年,我們才特別提倡《弟子規》的學習,道理就在此地。《弟子規》之學習,使我們從根紮起,有《弟子規》的基礎就有儒家的基礎,再學道、學佛就不難。《弟子規》裡面只講一百一十三樁事,這一百一十三樁事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落實!文字不多,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三個字一句,總共三百六十句。編寫的時候押韻,你讀起來很順口。
前天有幾位同修來看我,他們把《弟子規》譜成了歌譜,可以唱頌,讓小朋友唱,這就更容易記憶。他錄下來讓我聽,我聽了兩遍,不錯,很歡喜。希望將來更進一步,做成VCD,可以在電視螢光幕上,不必看人,把文字打出來。他現在只有CD,只有聽,沒有文字,能夠把文字打出來,這最理想。可以廣泛的流通,這比印書的成本更低,大量流通。有這樣的基礎,從這兒開始,三教的基礎你都有根了,無論學世法、學佛法都會有成就。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好,十善業道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於無上菩提,都依這個為根本,都依十善為基礎,你說多麼重要!所以確實他能夠「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做人應該如此,澳洲人講的;不但做人應該如此,再能向上提升就生天。生天也靠這個法門,依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不幹?這個裡面一百一十三樁事都是善行。裡面告訴我們,惡要離,善要修。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如果你不修十善,肯定就落在十惡。你要說十善我不要,十惡我也不要,話說得好聽,做不到。你不是善,肯定就是惡,你不會站在中間;能站在中間的人是聖人,不是凡人,二邊不著,中道不存,聖人。所以說的話很好聽,你仔細再想想你的思想、言行。我們說到這個地方,想想還是古大德用功過格的方法有效。我們業障、習氣重,知道不善而不能改,可以用功過格來試試看。這是嚴格的要求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改惡為善?然後再提升,轉迷為悟,這都是學習的過程。
真的覺悟,真的放下,那就又往上提升一層,轉凡為聖。大聖難,小聖可以做到,小聖就是我們《華嚴經》的初信位菩薩。努力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精進,前面說過,被甲精進,勇猛精進,方向、目標是正確的。雖然還沒有證得,在小乘人講初果向,還沒有證到初果,但是他的方向、目標正確,沒有錯誤,他向著初果的目標去邁進。在《華嚴經》裡面,雖然不是初信位菩薩,初信向,向著初信這個方向、目標走,沒錯。
如果能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淨土,給諸位說,肯定往生。你雖然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確實是預備階段的善男子、善女人。好像我們讀書,你不是正科,你是預科,你很快就要進入了。這是淨宗裡面所講的帶業往生。所以要懂得時時刻刻警覺自己,提醒自己,離一切惡,修一切善。真正修行人,這個警惕是念念不忘。
出家人吃飯,吃飯也要發願,吃飯之前先供養,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你看都有願。端起飯碗,從前出家人是缽,第一口飯也有願,離一切惡;第二口飯,修一切善;第三口飯,度一切眾生。你看飯前有供養的願,吃飯的時候也沒有忘掉斷惡修善度眾生。念念不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所以他能夠保持正常的精進,不容易退轉。沒有想到這個飯菜好不好吃,沒有這個念頭,這種念頭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容易退轉。為什麼?容易產生貪瞋痴,合口味的,貪圖享受,貪愛的心起來;飯菜不好,心裡就不舒服,怨恨的心就生起來。
我們想起安世高大師傳記裡面有段公案,公案就是我們現在人講故事,這是真的,不是虛構,不是寓言。大師在中國早期翻經是有名的一位大德,他翻得好,中國人非常歡喜。他是用意譯,不是直譯,像以後的鳩摩羅什大師一樣,非常喜歡念他的。現在流通最普遍的《八大人覺經》,經文不長,那是佛法的綱領,是他翻的。他譯經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他到江南去辦一樁私事,這個私事是什麼?過去生中的一個同學,他過去生當中也是出家人,絕對不是過去一世、二世,大概很長久的一段時間。這個同學明經好施,佛法通,不是不通,講經說法的法師,又喜歡布施。這個因好,可是煩惱習氣沒有斷。
古印度這些出家人每天都在外面托缽。托缽,托到的飯菜不好吃,他心裡就難過,覺得自己講經說法,歡喜布施,應該是有好的供養,為什麼供養這麼差?心裡有點難過。就這麼一點點不善之業,墮落在畜生道。因為他講經,又喜歡布施,就是有慧有福,做了龍王。在什麼地方?鄱陽湖,江西廬山下面的鄱陽湖,在那裡做龍王,我們現在一般人講作神。這個龍王非常靈驗,所以周邊一千里的人,沒有不到那裡去拜他,香火鼎盛,有求必應,福報很大。過去生中喜歡布施,所以福報很大,信徒很多,供養很多;因為他明經講經,所以他靈驗異常。你去拜他,去求他,你在湖裡面走,在長江裡面走,一定是風平浪靜,平平安安,真的有靈驗。諸位要曉得,他那一點點不善之業,在我們今天簡直就沒有感覺到,你看一念之差墮到畜生道。
安世高跟他是同學,知道他的同學這個龍王壽命到了。神還是有壽命的,壽命到了,他又要去投胎,要去輪迴,所以去度他,去幫助他。他就到鄱陽湖,那時候叫[共+阝]亭湖,不是洞庭,洞庭是在湖南,我們講的是[共+阝]亭,就是現在的鄱陽湖,到那裡去。到那邊去,這個神真的是很靈驗,晚上托夢給廟裡面的住持。龍王告訴他,明天有個人到這邊來,是我過去的同學,他是位高僧,要好好的招待他。所以安世高到這個神廟,神廟裡面預先就知道了,熱烈的歡迎。安世高自己也把來意告訴大家,跟龍王托夢完全相應。他就到神殿給這個神說法,而且告訴他,你出來給大家看看。神不好意思,說我這個身相不好看。安世高還是讓他出來,跟大家見見,把這段公案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果報不可思議。
安世高勸導他修福,他才能脫離畜生道。龍也很辛苦,造業也很重。瞋恚心很重,哪個不去拜他,他就整別人,給他一點苦受,這都是不善業,習氣還在。所以就讓他把他所得的供養拿出來,安世高到現在的江西南昌給他建個佛廟,所以江南第一個佛寺就是龍王供養的,給他祈福。他鑽出來之後,大家一看,是一條蛇,大蛇,很長的一條大蟒蛇,流著眼淚點頭,對安世高點頭。大家看了之後,他又退回去,在神龕裡面。才曉得每天所拜的就是這個神,現身了。安世高帶他這些捐獻出來的錢財,再坐船從贛江到南昌,給他建廟。在船上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穿白色衣服的人,站在船頭對安世高拜了三拜,以後就沒有了。安世高告訴大家,剛才來拜我的,你們大家都看到,這個人就是龍王,他已經離開畜生道生到忉利天。
這是說一個出家人,講經說法,明經好施,一念瞋恚,托缽的時候心裡有點不舒服,墮到鬼神道去。諸位要曉得,鬼神道的壽命很長,不是人間講的一百年、二百年,是千百年。在我們想,他們同學的時候很可能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我們今天住的地方,吃的、穿的,一切所受用要有不滿意,你想想你的能力跟[共+阝]亭湖的龍王,跟他比一比,你的智慧、你的福報有沒有他那樣?他還墮在畜生道,那你墮在哪裡?就難講!所以古人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我們讀古人這些教誨、這些公案要特別注意,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永離一切不善之業。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