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八八卷)  2005/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經文第十段看起: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十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最後的兩段,「明等流果者,由本願力,為依救等」,這個等就是一直到普導。這個註解到此地是解釋我們剛才念的這段,後面那是屬於最後的一段。這段文清涼大師沒有註解,但是他後面一句話給我們說清楚了,他說「今初」,這就是第一段,「能為饒益,依等十句,如迴向初」。這段文在「十迴向品」第一個大段初迴向裡面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大師在此地就省略了。我們現在念到「淨行品」,初迴向距離我們還很遠,照我們現在這個進度,恐怕到兩年之後才能講到。我們同學,因為不是學校,所以流動性很大。既然來了,縱然是來聽一次,我們也要有一次殊勝的利益,就是你一次都沒有白來,我們才能夠對得起大家。所以我們也不離開初迴向裡面所說的,初迴向裡所說的大意跟這個相同,但是有幾句用的詞不一樣。好在世尊教導我們的四依法,「依義不依語」,所以我們就依初迴向裡面的經文來解釋這十句。這是菩薩發願說我當為一切眾生作依。菩薩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是我們學佛的典型,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在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導我們,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當然最重要的是依靠經典,離開經典,那就不是學佛。可是依靠經典還有不足,那怎麼辦?還要找一個人跟他學。當然,我們都是跟老師學,老師很客氣說:我不行。於是他給我們介紹一個人,介紹的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而且還特別囑咐我們,因為那個時候沒出家,都是居士身分,「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我們知道梁啟超跟蘇東坡也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但是怎麼樣?沒有成就;他們一生搞的是佛學,而不是學佛。

  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這要不是老師特別給我們開導,我們往往都把它混成一樁事情。學佛、佛學不是一樁事情嗎?哪還兩樁事情?老師一講,我們恍然大悟。搞佛學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看,研究它的理論,它的教義、學術,而沒有辦法去做到,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所說的「有解無行」,這就是佛學。學佛,學佛要解行相應,那就真的學佛;我要把我所學到的東西統統變成我自己的生活,我在工作上用得上,我在處事待人接物用得上,這叫真正的學問。所以老師給我介紹一個樣子,他說有個樣子你就好學,介紹我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也不在世了,也都過世了,怎麼跟他學?印光大師的《文鈔》在,他老人家這些著作在。現在我們看到印祖的《全集》,精裝本這麼厚一共有七冊,你去讀,你去依教奉行,把他老人家教訓都能夠落實,這就是印光大師私淑弟子。就在當代找不到德高望重的好老師,我們從古人裡面去找。古人當然是愈近愈好,他距離我們不太遠;換句話說,他的文字我們看起來比較容易。老師為我們介紹,確實是有這個必要。

  我們看《華嚴》,《華嚴》是世尊示現成道第一部所講的。所以五時說法,第一時是華嚴。但是《華嚴》不是在人間講的,也不是在天上講的,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誰知道他在定中開這麼大的法會,講這樣殊勝的法門。什麼人參與這個法會?法身菩薩。參與法會的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在經的開頭都跟諸位概略的介紹過。你看這部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一個榜樣,就是有典型。學的人、教的人,我們從這個地方都能夠深深的體會到。所以一定要發大心。

  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幹些什麼?佛法,同學們都知道,總不外兩種人,佛門裡頭兩種人,一種是弘法的,一個是護法的。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這諸位是一定要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你在佛法裡學不到東西。寺院庵堂是學校,這一定要知道。寺,為什麼稱作寺?寺是什麼意思?這要懂得,寺不是廟,廟是祭祀祖先的、祭祀鬼神的,稱之為廟,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這要搞清楚。

  佛教是漢朝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漢朝時候的制度,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機構就稱為寺。寺這個機構的設立是永久的,不會被撤銷的,不像宰相底下辦事的機關稱部。你看在從前禮部、吏部、兵部,兵部就是現在的國防部,禮部就是現在的教育部,吏部是現在的內政部。這個部可以撤銷、可以兼併,不是一個永久不變的機構,可以增,可以撤掉。皇帝下面有九個辦事的機構,這是永恆的,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所以稱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寺的首長稱卿。這一般人大概都知道,從前帝王時代三公九卿,三公地位很高,那是皇上的顧問,九卿是皇帝直屬辦事的,我們今天講一級機構的首長。佛教到中國來之後,也成立一個機構,這個機構居然也稱之為寺,你就曉得佛教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

  這個寺稱什麼寺?在當時,你看中國人厚道,摩騰、竺法蘭帶著佛像、經書從西域到中國,白馬馱回來的,所以也不能忘記白馬的功勞,就把這個寺的名字稱為「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佛教第一個寺。這個寺的來源要知道。它辦的什麼事?辦的是佛陀教育,這個要懂。那時候的工作,第一個是翻譯經典,像現在國家的編譯館一樣,翻譯經典;第二個指導學習經典。所以它是教學。這種教學,可以說一直到清朝的早年,大概在康熙、雍正、乾隆的時候還都沒有變,寺院庵堂沒有不講經的,沒有不教學的,這我們要懂。

  所以出家,第一個講經,不講經就是護持,就像一個學校一樣,你不是教員,你就是職員。所以教職員,教員是專門負責上課的,職員是護持道場的,道場有許多行政工作需要他們做。諸位看看寺廟裡頭叫綱領執事,你就懂得了,你就明白了。寺院裡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麼地位?像學校的校長,他是校長。所以佛門裡面稱和尚,只有他稱和尚,別的人不能稱和尚,和尚是校長,和尚是親教師,就是他主持這一個學校的教學政策、教學方針,是由他決定的。他不一定要上課,教員替他執行、替他上課,教育政策方針是他定的,這教化一方。

  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第一個是首座,首座就是現在學校的教務長,像大學的教務長,他管教學。所以首座和尚有時候不只一個人,有好多個,分座講經。這個寺,大的寺院它有好多個講堂,你喜歡聽什麼經、喜歡聽哪個法門,你去上哪個教室,同時上課的。第二個是維那,維那是管訓導的,管秩序、管訓導的,訓導長。第三個是監院,監院是管總務,總務長。名稱不一樣,他們所管的事是一樣的,教務、訓導、總務,這是和尚下面三個領導人。你看看這些,你就曉得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所以我們稱呼上,你也能清楚。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就是親教師,雖然他不上課,但是教學的政策、教學的計畫是他決定;他要請哪個老師來教,教什麼課目,他決定的,所以實際上教育他負責任。其他的職員跟教員,無論是講經的法師、是擔任執事的法師,都稱之為闍梨,阿闍梨。「阿闍梨」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他的言行、他的辦事可以做世人的榜樣,做世人的模範,叫軌範師,我們通常稱為法師,法師就是一言一行都是社會大眾的榜樣。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依,『依』是依靠。這一切眾生迷惑、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想錯、看錯、做錯了,佛菩薩大徹大悟,所以一定要發心給一切眾生做依靠。初迴向裡面為我們解釋的是「令免一切諸苦事故」,這句文字是不多,意思真的是無有窮盡,一定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免除一切苦事。你的思想見解言行錯誤,你就帶來苦的結果。像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佛經上稱我們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極苦,跟極樂正相反。彌陀的世界叫極樂,這叫極苦,苦不堪言。諸位想想我們這一生,你過的是苦還是樂?覺悟到苦,這是你開始覺悟了。你在這個苦裡頭不知道苦,苦中作樂,樂還是苦,幾個人省悟過來?

  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來幫助眾生?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他真的是放下。我們世間人求什麼?求富貴,求榮華富貴,求名聞利養,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求做大官、發大財。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統統都具足,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中國人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世間人所希求的,他全部得到。但是做國王也苦,苦事多多,如果是一個錯誤政策,你要害多少眾生受苦受難?一個好的政策,當然利益無邊,都在覺跟迷。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想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現身說法,出家去求學,這就是只有真正的學問才能解決問題。十九歲出家,離開家庭去求學,在當時印度著名的學者專家他都參訪過,這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普遍參訪,覺得不滿意,再回到恆河流域,在菩提樹下,這個故事諸位都知道,「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這就跟禪宗裡面所說的一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他三十歲。

  孔老夫子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三十歲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他選擇教學這個工作,他沒有回去做國王,他沒有回去,沒有回去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他選擇了,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謂多元文化,他教學的對象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只要你肯來學,他都很樂意教你。而教學的內容非常廣泛,世出世間一切法,只要你提出問題,他都會給你圓滿的解答,內容太豐富!不是像學校一個學系、一個學院,不是的。這部《大藏經》裡面的內容,比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學都多,沒有一個學校能夠跟它相比,這也是屬於多元的。最難得的,他是一個義務的老師,這麼一個好老師不收學費,你給他,他也不要,過最簡單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講苦行僧的生活。這是我們世間人不願意過這個生活,我們覺得這個生活太苦,而佛菩薩這個生活太快樂了。

  我們世間人認為苦,佛菩薩樂;我們世間人認為樂的,佛菩薩說那個苦。這個道理深了,在中國有沒有人懂得?有,孔孟老莊懂得。你看看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生活不就跟苦行僧的生活一樣嗎?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夫子讚歎說「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物質生活再苦,他裡頭有樂,中國從前讀書人所謂「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他們這個樂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世尊所示現的那個樂是真樂,為什麼?沒有一絲毫副作用。世間人享受這個樂,佛講「樂是苦因」,你現在在享受樂,你是在造苦的因,那苦是什麼?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的因,業因,因是什麼?貪瞋痴慢,它裡頭有這些東西在,所以說樂是苦因。我們如果不是稍微契入經藏,也是不容易體會佛法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帶著這麼一批學生,學生人數實在是不少,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出家眾,還有在家眾沒有寫出來的,這個團體真不小。住在哪裡?樹林,樹下一宿。吃飯,出去托缽,一天吃一餐。除這個之外,就是上課。佛跟大家上課,天天上課,上課之後,同學們研究討論,遇到疑難的問題,向世尊請教,世尊一一向他們解答,這以後記錄下來都變成經典,現在的《大藏經》。

  我們現在中國翻譯的《大藏經》,只有世尊講經的我想一半都不到。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非常困難,印度高僧到中國來,總是精挑細選,選幾部能帶得動的到中國來。中國高僧到印度去取經,也是精挑細選,沒有辦法全部帶回來,你才知道多艱難。帶到中國來,中國再從事於漢文的翻譯,翻譯的時候又淘汰一部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大藏經》是世尊當年教學的,可以說是精華,不是完整的,這要知道。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護持,那個時候的護持都是在家居士,護持這個僧團,當然這裡面也有不少是國王大臣擔任護法,那都是佛的在家學生。

  所以他們的樂,正是《論語》裡面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樂是孔顏之樂,一般人決定無法想像。不樂,怎麼能持久?釋迦牟尼佛幹這個事情幹了四十九年,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一般人講過世,七十九歲過世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樂此不疲。弘法的人樂,護法的人也樂,契入這個境界怎麼不快樂!

  你要想快樂,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不講經沒有關係,不講經要聽經,要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是四十九年所說的,沒有別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我們通常,這是古大德講的,用六個字全部包括了,宇宙萬物,「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全都包括了,不外性相理事因果。愈學愈明瞭,愈學愈通達,愈學境界向上提升,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突破無限的空間維次,那個生活範圍就大!我們今天生活範圍,說老實話,今天科學技術發達,我們的生活範圍還限於這個地球。雖然現在向外太空探險,但是還不出太陽系,太陽系還是個小圈圈。而且我們這個技術還不夠,像我們要到月球、到火星、到金星去旅行,不能夠像我們現在到美國、到歐洲這麼樣的方便,還做不到。

  但是諸佛菩薩在禪定當中突破了空間維次,他不但突破六道輪迴,也就是六道裡面無論哪一道如在面前,而且還突破了大世界。大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大千世界,突破大千世界,突破大千世界叫遨遊諸佛剎土。在《藏經》裡面諸位看到《佛名經》,世尊給我們介紹一萬二千多尊佛,實際上這宇宙之間諸佛菩薩無量無邊,說出這一萬二千多尊佛,這個諸佛剎土來去自由。給諸位說,實實在在在那個境界上沒有來去,你想哪個佛,這個佛的剎土就現前,為什麼?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空間沒有了就沒有遠近。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按頻道一樣,你按哪個佛剎的頻道,這個佛剎立刻就在螢光幕上顯現出來,就是面對面,沒有距離。

  這個時空的突破,近代科學家才提出這個理論。我是在兩年前,有個同學送這份資料給我看,是美國太空總署發表最新的科學報導。說明空間不是真的,時間也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都等於零。空間等於零就沒有距離,時間等於零沒有先後,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能親近,你可以回到過去,可以能夠契入到未來,你說那個人怎麼會不樂!他那個樂,凡夫怎麼會知道?不但佛樂,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高級宗教統統修禪定。最著名的印度教,也翻作興都教,它的前身就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它的歷史比我們佛教至少要早五千年,但是他們自己講的比佛教至少早一萬年。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沒有文字記載,說的都可以相信。但是世界上的學者承認比佛教早五千年,就是他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佛教才二千五百多年。在禪定境界裡頭,突破了時空維次。

  六道輪迴的發現是婆羅門教,不是佛教,他們對六道的情況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把六道所以然說出來了。這是婆羅門教裡頭沒有的,只講到六道輪迴的這些事相,但是六道怎麼形成的,什麼原因形成的,這個沒有說;怎麼樣能夠真正脫離六道輪迴,這個也沒有,這都在佛法裡頭。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這些理論與事實,你才能體會到他們那個生活之樂,不但我們人想不到,娑婆世界十八層天,諸天也想不到。

  他那個示現,就是示現一個榜樣,我們會學的要學他,這是我們修學的依靠。具體的來講,你說學佛太難了,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真是叫我們沒有法子學習,他一生當中都能夠露宿,身體健康,沒有毛病,我們要是到外面,晚上一晚坐在樹底下,第二天就到急診室了,這身體不如他們。佛在第一部經裡面就講清楚了。佛法修學第一部經是什麼?《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是佛法的入門,佛就講清楚了,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開示,他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句話了不起!一切世間就包括十法界,三途、六道、聲聞、緣覺、佛、菩薩,十法界都苦。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十法界的佛,天台家稱為相似即佛,那不是真的,為什麼?無明沒破。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苦,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但是他絕對不會再有六道輪迴,阿羅漢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能離一切世間苦」,包括四聖法界,這還得了,這是什麼法?佛就說,所謂「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個句子我們換個念法,大家就懂了,「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善法是什麼?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十善業。常念,心善;思惟,思想善;觀察,言行善。後面又說了一句,「常令善法相續」,念念相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換句話說,你的心、你的思想、你的言行純淨純善,就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開示多精彩!再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他都做到了,一生做到了。我們學佛就要向他學習,他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這我們一定要跟他學。

  這個十善詳細的解說在《十善業道經》裡。重點、精要的解釋在戒經裡面,像弘贊法師的《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那就說得相當詳細。這是祖師大德就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了詳細的補充說明,應當學,這是我們真正的依靠。儒要依靠禮,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佛要依靠戒,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怕吃苦,要嚴持戒律。所以我跟我們一些同學們常常提醒,因為煩惱習氣太重,十次、八次,一百次、二百次,不夠,回不了頭來,要學世尊為人說法,真的是千言萬語,無數的重複,顯示出無盡的慈悲,天天在提示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

  今天為什麼學善、持戒這麼困難?這我常說,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這點要懂得。佛教從漢朝傳到中國來以後,這兩千年當中,中國歷代無論在家出家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超過印度,都有基礎教育。這個基礎教育是孔孟老莊,有這個基礎教育,然後才學佛,所以對佛法這些善戒沒有問題。我們這才提出一定要學《弟子規》,一定要落實《弟子規》。由《弟子規》扎根,然後《五種遺規》裡面,特別是前面的兩種,「養正遺規、訓俗遺規」,這兩樣東西要認真學習,能夠堅固《弟子規》的根本,再入佛門不難了;要從這裡扎根。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請坐。我們接著看經文,經文第一句: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

  這一句是貫穿下面十句,第一句裡面講「為依」,第二句應該是「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救」,所以這一句是貫穿下面十句的。

  【為依。】

  世尊為我們示現,諸菩薩乃至於歷代的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最好的榜樣,我們要用心留意向他們學習,才不辜負我們這一生。所以有許多人問我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意義、價值都在此地。

  【為救。】

  「迴向品」裡面說,「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護」,這比前面意思就又深一層。確確實實,救度眾生怎麼個救法?從哪裡救起?我們要知道。眾生迷惑顛倒,煩惱習氣很重很重,正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是不是太過分一點?你要真正懂得佛法,你就曉得他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決定沒有一句是虛妄的。閻浮提眾生,哪個不把身體當作我?這是佛家講的身見,頭一個錯誤的見解,頭一個錯誤的執著。這個錯誤就一直貫到底,沒有一樁不錯,然後你才曉得《地藏經》上說的話不假。為什麼執著這個身是我就錯?這個道理很深,如果不是佛法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明瞭,我們不會懂得的。

  哪個人不把自己這個身看作自己?身不是自己,那我自己在哪裡?這個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西方哲學家比較聰明,他想到這個問題,他也認為這個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思惟想像,這個能思惟想像的這是我,這就比一般人高出一等。我思,在佛法裡面講第六意識,把第六意識當作我,西方哲學家。在東方確實也有一些人認為身是假的,為什麼?身有生死。東方人相信輪迴,什麼人去輪迴?靈魂。實在講,靈魂是真的不靈;如果他要是靈,他去投胎,他怎麼會到惡道去投胎?在人間投胎,為什麼不投胎到大富大貴家裡?投胎到貧窮下賤的人家,很苦!不靈,靈就好了。

  所以還是孔老夫子講得有道理,孔老夫子不說靈魂。你看他老人家在《易經》裡面,《易經.繫辭》彖文,「繫辭」是孔子作的,「繫辭」裡頭講過,「遊魂為變,精氣為物」,這兩句話講得好!夫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境界,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這兩句話在佛法裡是大菩薩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夫子不常說,偶爾露那麼兩句,很值得我們去體會。遊魂為變,遊魂是說這個魂速度很大、變化很大;為變是什麼?六道裡面去投胎。人做了不善,墮到畜生道裡,由人就變成畜生。但是還是一個靈性,認為那個靈性是我,這還是錯誤,但是說得就高明多了,遊魂為變,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

  精氣為物,這句話說得尤其不可思議。物是什麼?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精氣為物。這句話裡面講的,這個物質它有靈性。現代科學家證明了,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水是礦物,這是物質不是生物,植物還屬於是生物,礦物不是生物,做了十年的實驗,確確實實證明水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不是夫子所講的精?氣是講它的變化,變成了物質。雖變成物質,它的性並沒有改變,佛家講自性本具的德能沒有改變,變成物質,它還是存在。這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物質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夫子所講的跟佛這兩句非常接近,所以他到底是什麼人?他怎麼知道這麼深的道理?

  從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正能體會透過來,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用現在話說,統統是有機的,也就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有靈性。你看礦物,水有見聞覺知。我跟江本勝博士說,不但水有,塵沙、泥土、石塊,只要是物質,統統都有見聞覺知。不但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它是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法性,法性本具見聞覺知、色聲香味之德,本覺。所以我說,你的實驗才看到它的色相,結晶的色相,我勸他要努力再進一步去研究。因為什麼?它還有音聲,它還有香,它還有味,決定是色聲香味。色你看到了,聲、香、味你還沒看到。我說,你再把聲香味看到,那佛經上所講的你全部證明了。

  在中國有個著名的公案,公案一般人講故事,道生法師,南北朝時候的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他說法沒有人相信他,他聚集一些大石塊,對著石頭講,講完之後,我對不對?石頭都點頭。石頭怎麼會點頭?你要懂得心現識變,你就不懷疑了,整個宇宙是活的。然後你才曉得,佛在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今天的地球是依報,我們這個太空當中無量的星系是我們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心。如果地球上每個人心都向善,都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純淨純善,那我們這裡的山河大地統統都變成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有什麼差別?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只是那邊的人心善,所以山河大地是美極了;我們這邊人心不善,所以天災人禍頻繁不斷,道理在此地。沒聽說過極樂世界有地震,沒聽說極樂世界有水災,沒有聽說華藏、極樂有為非作歹的人,沒有聽說。

  這些是什麼?這些要教育,特別現在所謂是宗教教育,我們說是佛陀教育,需要佛陀教育,把事實真相給你講清楚,你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為什麼?苦是煩惱習氣所感的,樂是大徹大悟當中感得的;換句話說,迷悟,迷了就有煩惱,悟了,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體之二面。我們迷了,把菩提變成了煩惱,也就是把自性本具的智慧變成煩惱;覺悟之後,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轉變成無量智慧,關鍵在迷悟。我們就知道,佛菩薩用什麼方法與一切眾生為救?用什麼方法?教學,幫助眾生覺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開了八萬四千法門,要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那就是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其中。

  八萬四千法門,在中國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有兩個宗派是小乘,在中國現代已經沒有了,這是儒家跟道家代替了小乘,這一定要知道。可是小乘經我們翻譯得很完整,真正學佛的人小乘經是要看,這是什麼?幫助我們成就後得智。根本智,那是禪定,就是清淨心。《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根本智,就是六波羅蜜裡面的般若波羅蜜。那是要信心清淨,自性本具的這個智慧它就會現前。智慧沒有現前,我們的心不清淨,或者修清淨心還不夠清淨,沒有達到清淨的標準;達到清淨標準,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煩惱就沒有了,明顯的,貪心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貪心了,瞋恚沒有了,嫉妒沒有了,你就曉得智慧開了得受用。如果還有這些東西存在,不行,還是真正的凡夫,你在佛法上修學沒得受用。

  所以,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你要忍。順境善緣你要忍耐,不起貪戀;逆境惡緣要忍耐,不起瞋恚,你是忍辱的功夫用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行,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有人利根,三年五載,忍個三年五載就變成很自然;順境裡頭自然不起貪戀,逆境惡緣自然不生瞋恚。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始終保持一個心平氣和,自自然然的,這是你功夫得力了,這時候真正得受用。必須要通過修忍辱的那個階段,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在中國佛教史裡面,《高僧傳》裡面、《居士傳》裡面我們看到,有些人根真利,三年五載他就成就了,有些人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契入這個境界,都是好,三、四十年比無量劫,那太短!

  自己要有信心。信心不能建立,相信佛菩薩,佛菩薩所說的決定沒有錯誤,佛菩薩加持你建立信心。另外一個相信老師,老師指導你,一絲毫不懷疑,老師加持你堅定信心。這很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沒有信心,你怎麼能成就?我自己二十六歲聞到佛法,感覺到非常希有,世間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東西!我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老師教導我的方法,我都能依教奉行。我自己很清楚,我不是上根利智。我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放下?「看破、放下」,老師是頭一天教給我的,我到七十多歲才真正在順逆境界裡面得自在,四十多年的時間。所以這就是什麼?中下根性。我能成就,得力於一個「勤」字,天天讀經,天天教學,四十七年沒有中斷過,明年就四十八年了,一生就幹這樁事情。

  晚年,這國際和平是被人家拉去的,這不過是五年的時間,最近五年。學校找我,大學找我,希望我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這些國際和平的會議,我先後一共是參加六次。在大乘佛法裡面講,這也是一個好的機緣,增廣見聞,成就後得智,了解現在社會病態在哪裡,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治療。西方有些人認為維繫和平需要用武力,也就是像警察,我們有大批的警察來維持治安一樣的。殊不知這個事情武力不能解決。如果能解決,釋迦牟尼佛當年一定是做將軍,訓練許許多多的警察,他沒有這麼做法。

  我參加幾次會議之後,我有深深的體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開會不能解決。我聽說聯合國從事於這個和平活動,從七0年代就邀請這些世界上學者專家,大家來討論怎麼個做法。一九七0年到今年三十五年了,每年開多少會,投下去的人力、財力、物力非常可觀,可是沒有效果。這三十五年當中,整個世界的秩序混亂,動亂的頻率年年上升,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所以現在許多參加國際和平的專家學者,會後我們接觸,都搖頭,沒有信心;換句話說,對於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信心都沒有了,這哪裡能成就?這些和平的結論,說得都很好,沒有人不讚歎,哪個國家政府會接受、會去執行?我曾經說了好幾次,人家要客氣一點,把你送到檔案室去;不客氣的,丟在字紙簍裡頭,不能落實。

  我們要問,化解衝突,恢復世界安定和平,有沒有希望?答案是肯定的,有希望。用什麼方法?中國人古老的辦法。所以七0年代湯恩比博士說的話很有道理,這是英國一個學者,「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話說得有道理,他沒有說用武力也沒有說用開會,用中國孔孟學說。中國傳統的學說是什麼?「學記」裡頭有兩句名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能解決問題。所以佛菩薩,你看看怎麼來的?教出來的,聖賢也是教出來的。

  中國傳統的教育內容是什麼?我們把它總結,內容有四樣: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個是因果,第四個是性理。講到最高的都講到人的本性,《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講到性理。而性理講得最透徹的是佛經,古聖先賢都懂得。如果我們把這四種教育恢復,天下太平,衝突自然就沒有了,所以現在需要倫理、道德、因果、性理的教育。我們講性理一般人不太懂,現在大家都知道宗教,宗教教育。你去看看,細細去看看每個宗教的經典都是教人為善,沒有一個宗教是教人作惡的、是教人害人的,沒有。如果是教人作惡、教人害人,這個教不能建立,不會被大眾接受的,因為它違背了人性,這個道理要懂。

  今天社會動亂,原因我們就能看出來了。你看現在的教育教的是什麼?家庭教育教什麼?現在父母怎麼教小孩?學校教育教什麼?社會教育教什麼?現在的宗教教育又是教什麼?細心去觀察,這個動亂的根源你就找到了,然後對症下藥。不是不能做,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今天提倡辦學。我把這個概念介紹給聯合國,辦學、辦講座比開會好,比開會收到效果。今年六月,我訪問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我們同時在巴黎辦了三天講座,講《弟子規》,很收效果,聽眾有六百多人。最後一天,我介紹中國傳統教育,聽眾一千多人,這在歐洲。所以《弟子規》的教學,現在已經相當普及,不但我們中國國內大家熱烈響應,現在國際上也開始動起來了。許多國家地區都在辦這種小型的講座,來找我介紹老師去講。這好事情,比開會好得太多,也比開會的費用節省很多。所以我們講到「為依、為救」,要懂得。

  我們還是強調家庭教育重要,你才會有好的後代,你才能真正化解問題。首先,要我們自己本身覺悟,本身不覺悟,那就沒法子。這佛家講的,自度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經上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無有是處就是沒這個道理。首先要自度,首先要自覺,然後才能覺他。這個覺他,首先是幫助你一家,讓你一家覺悟;一家覺悟之後,幫助你的鄰里鄉黨、親戚朋友,你這個圈子愈來愈大。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學,就是這樣逐漸逐漸推廣,把這個影響力擴大。

  儒佛都說得好,儒家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今天在國際上介紹就兩句話,「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所以有些重要會議來找我,我想我還是要去,這樁事情他們搞不透徹,我去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修身為本,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今天肩負著聯合國的使命,來協助化解衝突,促進世界社會的安定和平,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每次我都會講到。首先從自己內心,讓我們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這個念頭要化解,也就是說,我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沒有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會跟他對立。任何事、任何物都沒有對立,我的身心是和諧的,我才能幫助別人化解對立。對立沒有了,矛盾就沒有了,衝突自然就化解了,這才是辦法。如果我們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從事於聖賢教育的人,我對這個人喜歡、對那個人討厭,你這個教育成就有限。為什麼?你內心裡頭有對立,有對立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衝突,你自己本身衝突不能解決,你怎麼能幫助社會解決衝突?我這個說法,有不少與會的專家學者他們同意。這就是修身為本,自己身修好了,你才能教別人,才能影響別人。

  在學佛,這個也非常重要。學佛,沒有別的,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煩惱障,我執,所知障,法執;煩惱障破了,超越六道,所知障破了,超越十法界。所以要曉得心裡頭對一切人事物有對立,兩種障礙你沒有辦法破。換句話說,你在佛法裡頭修,只能夠修一點人天福報,你要想斷煩惱、開智慧、證菩提、了生死出三界,沒分。你說這個多重要。不能不明瞭,不能不覺悟,不能不真幹。首先,你要能看破,《金剛經》上就是幫助你看破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何必認真?中國古人諺語所謂是「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不要去計較,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哪個是庸人?自己,放不下的人。身心世界放不下的人,你才攪和在裡頭;真正放下,跳出來了,跳出來你才看得清楚,才看得明白,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怎麼做法?就是這兩段經文。這段十句,「能為饒益」,對自己、對眾生帶來真正豐饒的利益;下面最後這段講「超勝尊貴」,超勝尊貴是證果,這一段是講修行,沒有修行,哪能證果?這是說「為救」。所以,能夠放下對立,救了自己。無量劫來,我們學佛修行,決不只這一生,這一生要是才開始的話,你就不可能契入境界。真正依教修行,漸漸能契入境界,你就曉得修行不是一生、二生,過去生中總是很多次的修學佛法沒成就。怎麼沒成就?就是我剛才講的,跟一切人事物對立沒有放下,所以學佛,你沒開悟,它障礙你開悟:你沒有證果,它障礙你證果;你也沒有往生,它障礙你往生,這個道理要懂。

  從前學習的環境比現在好,為什麼?古時候講經說法的大德多,參學的緣殊勝。可以說從隋唐一直到清朝中葉,講經說法的大德,出家的法師、在家的居士有修有證,我們現在在《大藏經》裡面看到許多古大德的註疏就知道了。無論學哪個法門,都有人在傳法,你到那邊去參學都能學到。現在社會不如從前,講經的人少了。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復如是。而講經人的修持也不如過去的這些大德。過去這些大德確確實實煩惱輕、智慧長,見思煩惱真的放下了。為什麼真放下?他真的看破了,所以他身心輕安自在。

  現在這個社會,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在這個社會裡面,你能夠不動心嗎?你能夠不起念嗎?誘惑的力量比過去超過十倍、百倍都不止。尤其現在的誘惑,電視是誘惑,網際網路是誘惑,報章雜誌是誘惑,你到外面看看那些廣告,全是誘惑,能在這些誘惑裡頭不動心,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現在成就難。話又說回來,難雖然難,一旦你真的不受誘惑,你的成功比古人至少要高個十倍、百倍,他比不上你,為什麼?他們如果生在這個時代也會被淘汰掉了。人家命好,那個時候社會沒有這麼多誘惑,人人都安分守己,修學成功容易。現在等於說是四面八方都把你向地獄、向餓鬼道裡頭去拉,你居然能如如不動,這是何等功夫!所以這個利弊都有,只要自己堅定信心。

  如何堅定信心?一個好方法,天天讀經,親近聖賢,外面的誘惑盡量減少。所以我四十多年不看報紙,不看電視、廣播,這些東西統統都離開了,每天所看的是經典,思惟的是經典。而且每天跟我們一些同參道友們,研究講解,共同學習,這才能保持住不退轉。五十四年如一日,我用的是這個方法。我覺得這個方法很有效,老師教給我的,我能夠依教奉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