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一卷)  2003/12/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1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菩提因果,文殊菩薩偈頌第六首看起:

  【擊於正法鼓,覺悟十方剎,咸令向菩提,自在力能爾。】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後一法鼓警機,文相並顯」。鐘與鼓它的作用都是能夠提醒人的警覺,菩薩在此地用這個來比喻,『擊於正法鼓』。所以自古以來,道場最常用的道具就是鐘鼓。古時候的學堂雖然不像寺院裡面用大鐘大鼓,他們也用鈴鐸,鐸是鈴,這鈴的當中有能夠敲這鈴的,我們講有小錘,手上搖的時候它就響。這樣一個工具在中國使用的時間很長,尤其是小規模的學校,特別是古時候的私塾,上課下課都是搖鈴,所以搖鈴也代表教學。規模大的這就用鐘,用敲鐘,上課下課敲鐘。到民國以後這些學校,像我們在小學、中學的時候都敲鐘,學生多了。寺院庵堂這是用所謂晨鐘暮鼓,它的作用都是覺悟眾生。鐘鼓,大鐘大鼓這個音聲震動得很遠,兩三里路都能聽得很清楚。有些寺院建築在山上,鐘鼓的聲音能夠達到十里(中國的十里相當於現在的五公里),這樣遠的距離都能夠聽得清楚。在這個地方是比喻佛菩薩說法,說法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來學習佛法的人很多,開悟的人並不多,古今皆然,沒有例外。但是,到近代真正開悟的是愈來愈少了,古時候確實還有,不過是有小悟大悟之別。佛教經論裡面常常講的開悟,那是大徹大悟。如果學生裡面一個開悟的都沒有,這個教學就失敗,像很勤苦努力耕耘到後來沒有收穫,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都有。是不是老師不善教?或許有之。是不是學生不善學?大概佔大多數。所以古人才有說,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所謂可遇不可求。你真正遇到一個善知識是過去生中的緣分,確實福德因緣,你遇到了。老師要找一個好的學生來傳法,更難,比學生親近善知識還要難,到哪裡去找一個傳法的人?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李老師不能說不善教,你看他為學生編的《實用講演術》,我剛剛到台中的時候他在訓練,訓練學生講演,這一本書是公開流通的,所以我就得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對上台講演很熱衷的在學習,我到外面書店裡面去找有關講演方法的書,找了五、六種,有的很厚有二、三百頁,但是李老師最簡單,他的東西只有十幾張紙。把所有市面上能夠找得到的這些講演術,中國、外國的統統看過了,回來看李老師的這個小冊子,不能不佩服他。他的《實用講演術》我們這裡很多,你們大家都看到,簡要詳明真是實用,原理原則統統都講到了。文字那麼簡單,你容易記,你在外面看這些長篇大論舉好多例子,結果你抓不到重點,不得其用。再看看他《內典講座之研究》,那一本小冊子是教講經的,確實是好,確實善教,為什麼學生沒有成就?從近的方面來講,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不夠,就是尊師重道不夠。老師絕對不是要你尊重他,老師要是要求學生對他恭敬,這不是好老師。但是你要曉得,老師會觀察學生,這個學生對老師恭不恭敬,他看裡面一層深的意思。真正恭敬不是在形式上,真正恭敬是依教奉行,老師教導他的他都能做到,這叫真正的尊師重道。

  印光大師講得好,我們在《文鈔》裡面讀過。這大概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我在埔里,沒有出家,在埔里跟懺雲法師住茅蓬,跟菩妙法師我們幾個人在一起。懺雲法師給我一套《印光大師文鈔》正編、續編四冊,我在山上用了一點時間把它看完。看到有一個人寫信向印祖請教,問老和尚學佛有沒有祕訣,能夠教我們修學的人很快就能契入。這個問題很適合我們,我們也都有這個問題,也都想找到一個祕訣。印祖回信給他說有,只講了兩個字「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尊師重道,老師是看你對求學有沒有誠敬心,如果你有誠敬心,你就能得利益。你要有十分誠敬心,老師會把你當作寶,為什麼?你能夠傳法,不要說是十分,七、八分,有七、八分的誠敬心,老師一定會把你選中看作傳法之人,是這個意思。對老師沒有誠敬心,甚至於對老師還有懷疑,老師是古佛再來也沒用,這個道理要懂。你能不能得到實學(真正的學問),關鍵在你對老師的誠敬,對老師誠敬就是對學業的誠敬,敬業。敬業哪有不敬師的道理?敬師就是敬業,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對於你所學的這麼樣認真,這麼樣尊重,你是全心全力真心在學,哪有不得利的道理!老師要不教你,對不起你。如果你對於你所學的根本就不尊重,對老師也沒有看在眼裡,老師不能教你,為什麼?老師教你,叫白教了,浪費時間,浪費口舌,道理在這裡。

  無論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我們學道能不能覺悟,首先在對老師的尊敬心。我們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身體驗到的。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有一些同學親近二十年、三十年,沒有得到東西,沒有成就。這個原因就是沒有把這一樁事情當作一樁大事去辦。只要能把這樁事情當作這一生唯一一樁大事來辦,他肯定有成就,這是講近因。如果講遠因,《華嚴經》這一品前面我們才讀過,不肯相信自心是不動智佛。所以這一生無論你怎樣勇猛精進,你決定不能夠證得信解菩薩的地位,信解菩薩是十信位,也就是說十信位裡頭的初信位你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不相信自心是不動智佛。這個關係大了。如果你真的能夠直下承當,肯定我自心原本就是不動智佛。你這一個肯定顯示出來的樣子是什麼?是充滿了信心,這一生有成就。真的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明瞭,你一點都不懷疑,一切經典裡面所說的是自分不是他分,就是我自己本分體相作用。

  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講的什麼?講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大方廣,就是佛華嚴,現在迷了,迷了沒有關係,我這一肯定就回頭了。學佛修行沒有別的,把自己不動智佛找回來而已。十信法門所依的就是依這個,你真正把所依找到了,你能夠跟它合而為一,這才能轉凡成聖。能轉凡成聖,當然轉迷為悟,當然轉惡為善。

  我問你,十善業道,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太上感應篇》,甚至於《安士全書》、五戒十善,現在你們學習的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經中所有一切教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具足,你都表現出來。為什麼?性德自然流露。什麼是性德?不動智佛起用。你肯定你自心是不動智佛,你起心動念跟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所講的善德是不謀而合,自然相應,你才曉得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學來的,那不是自性本有的。所以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本來和睦!不和睦是凡夫,不和睦是迷惑顛倒迷失自性的人,覺悟的人哪有不和合的,覺悟的人哪有不平等的,覺悟的人哪有不慈悲的,覺悟的人哪有沒有捨己為人的!迷的人自私自利,覺悟的人捨己為人。覺悟的人歡喜為眾生服務,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照顧眾生就是照顧自己,為眾生服務是為自己服務。你覺悟了,你明白了。

  不動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那是真心,在什麼地方?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我們講包容,它本來是包容,虛空法界裡頭任何一法沒漏掉,包括虛空,都是自性裡面包容的東西。本來是,現在我們不能包容,這是迷失了自性才變成這個樣子。澳洲土著說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這些人叫什麼?叫變種人,真的變種了。他們是個正常的人,他們沒有自私自利,他們沒有貪瞋痴慢,他們對於一切法沒有取捨、沒有佔有的念頭,那本來是如此。我住的地方跟你住的地方還有個界限,本來沒有界限,沒有界限是自然的、是真的,劃了界限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界限就有自私、就有鬥爭,衝突都發生在界限上;界限沒有了,衝突鬥爭永遠沒有了。

  你看現在城市跟城市有界限,國家跟國家有界限,這地球上本來沒有界限,都是人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造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違背了自性,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迷惑顛倒的根源。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做種種示現、種種說法,教導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轉凡成聖我們換句話說,反璞歸真,回歸到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佛。迷了本來面目,胡作妄為,這就是凡夫,生死凡夫,本來是不動智佛。所以你要相信,不相信不行!

  哪一個當老師的不希望自己有好的傳人?但是這種傳人是可遇不可求,找不到的。這不是普通人,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正是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傳法之人亦復如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親近善知識,那你是這個善知識的傳人。善根,我講經的時候講得很多,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這善根。什麼叫福德?能行能證。清涼大師判《華嚴》這部大經分為四分,信、解、行、證。我用信解來解釋善根,用行證來解釋福德,這大家好懂,說得很具體。也就是你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你的善根福德具足;因緣是什麼?你遇到了。老師也有善根福德,學生也有善根福德,這叫一拍即合。

  有善根福德的人要沒有緣分,一生沒有遇到善知識,這很難,不容易成就。你善根福德要能保持就不錯了,你是世間的善人,你能夠在這個社會裡頭不被染污,可惜沒有遇到大善知識。但是,凡是這樣的人佛菩薩一定照顧,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會照顧他、會幫助他,有不思議的機會緣分就把他促成。一個是自己與善有緣,善與善相感應;一個是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把你這個緣分促成,讓你從小悟提升到大悟,從大悟提升到大徹大悟,這是一定的道理。

  這是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親身可以體驗到,凡是不能成就的,沒有悟處的,他的障緣放不下。我親近李老師十年,之前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那個三年非常非常重要,沒有那個三年,我跟李老師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教導我的就是「看破,放下」,我在這裡紮的根,四個字,我從他那裡得來的。李老師那個地方也得了四個字「至誠感通」。對自己真誠不能欺騙自己,對一切眾生真誠,上不欺諸佛菩薩,不欺天地鬼神,下不欺一切眾生,你這一點要做到。對一切眾生要真誠恭敬,決定不能有輕慢心。

  天天消業障,天天增智慧,天天修福德,障緣、冤親債主還是很多。我修了五十多年,冤親債主還常常找麻煩,似乎有的時候信心都沒有了,好在天天讀書,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冤親債主也絲毫沒有放鬆他,孔老夫子到死,冤親債主也沒有放鬆他。原來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也如是,我們的心就很寬了,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無量劫來一切罪障在這一生當中,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重罪輕報,本來要墮地獄的,因為這些障緣就不要再墮地獄了。《金剛經》上有一段話說得很好,佛說的「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叫著須菩提跟他講,這個世間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這個此經就是《金剛般若》,「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經文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為什麼?遇到一些冤親債主找麻煩、來障礙的時候,把這個念一遍,心就平了,氣就和了。心平氣和不生煩惱,沒有報復,你還會對那些找麻煩的人、障礙的人感恩。為什麼?知道這是我過去生中的罪業,無量劫來的罪業,在這一生當中一筆一筆勾消掉,不會再墮惡道了,肯定有成就。讀《金剛經》如是,讀《無量壽經》就更殊勝了。

  但是,你要是對於一切逆境惡緣,你不能接受,你覺得很不平,我一生做這麼多好事為什麼得不到好報?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一生也是盡做好事,為什麼也得不到好報?孔子亦復如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怨結罪業,這是一筆一筆在消。釋迦如來,這示現給我們看的。成佛是沒有錯,你在沒有成佛之前,你造了罪業沒有?你造那麼多罪業,現在你成佛了,帳就不算了?就賴掉了?沒有那回事情。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不昧因果」,我們要學會這個就好了,處逆境惡緣就會怡然自得。絕對不是說修行證果的人因果沒有了,不可以這樣說法,這個說法墮五百世的野狐身。百丈禪師野狐禪的公案,諸位曉得。不昧因果,所受的一切善因善果,惡的果報、善的果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的果報是我善因現前的,善因善果,惡的果報,我這一生雖然沒有作惡,過去做的;這一生好心對人,人家不領情,以惡意來相向,從前過去生中的惡業。學佛沒有別的,天天懺悔、天天在消業障而已,天天在受果報,這果報裡頭有善有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

  我們確實對人百分之百的誠意,百分之百的關懷照顧愛護,人家不領情,人家是百分之百的拒絕、百分之百的排斥,還要以惡言惡語相向。這不學佛的人:這真的是冤枉!你冤屈!人家對你這麼大的誤會,你還要這麼對他好。世間人是不平,迷而不覺;學佛的人明白了,覺而不迷,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因果,知道現在這是果報現前。也是罪業化解了,應墮惡道的,可以不墮惡道了,重罪輕受,這一生果證有希望。我們的果證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有指望、有信心,是好事不是壞事。

  末後這兩句,『咸令向菩提』。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目的清清楚楚說出來了。末後這一句『自在力能爾』。得大自在的人才行。得大自在是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得大自在,十法界裡面不行,沒有得這麼大的自在。十法界,四聖法界他們所得到的是相似自在,比我們是自在,比法身菩薩他就不自在。我們有見思煩惱、有分別執著,他們分別執著沒有,但是他們還有無明煩惱,也就是沒覺悟,到覺悟的邊緣還沒覺悟。覺悟是一切通達明瞭,像上一首偈子所講的「一念見一切」,他還沒有達到一念,但是已經很接近了。他在二念、三念裡頭,二念、三念跟一念非常接近。二念、三念頓斷,一念就現前,那就是大徹大悟,他就得自在力。這是功夫,這叫真修。

  諸佛菩薩對我們真實教誨,我們要真實的學習。現在我們學習不夠真實,為什麼?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每個同學自己認真反省反省是不是這樣的?你對於聖教還是有疑惑,不能完全相信。你的修行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的功夫沒有法子進步,總是常常還在原地踏步,沒走出去一步,連念佛功夫都不得力。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怎麼念佛,念佛的祕訣,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話不是我說的,《西方確指》那個小冊子裡面,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這個菩薩在世的時候念佛求生淨土,他有志同道合的,好像是十二個人在一起修行,小道場,各個真幹,統統都往生。這道場無比殊勝!

  所以道場之興旺不是在香火,不是在香火很盛、信徒很多,不是,是在往生的人多,開悟的人多,證果的人多,這個叫興旺。覺明妙行菩薩那個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無比的興旺,第一殊勝。我們現在凡夫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香火盛,收入很多,住眾很多,以為這個叫道場興旺,其實完全搞錯了。這個道場上上下下幾百人、幾千人,沒有一個真修行的,念佛沒有一個往生的,這完全是衰末之相。一年要是有這麼二、三個真的往生,這個道場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一個往生就是一個人成佛了,兩個往生兩個人成佛了,這還得了。你們看看大慈菩薩的偈,茗山老和尚寫的,掛在我們齋堂,很值得我們反省,很值得我們警惕。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

  【不壞無邊境,而遊諸億剎,於有無所著,彼自在如佛。】

  這個偈頌裡面的意思,我們很明白的能夠看出來。『彼自在如佛』,這當然不是佛,不是佛是什麼人?菩薩,菩薩自在如同佛一樣。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向後這四首偈,七八九十這四首偈講的是「令物思齊」,物是九法界眾生。凡是有緣的人,有緣的諸天,有緣的鬼神,有緣的菩薩、聲聞,這個「物」字統統代表了。我們今天也有緣遇到,所以這個物字裡頭有我們在裡頭,應當珍惜。「思」是常常想,「齊」是向他看齊,現在人講的向他看齊。向誰看齊?向佛看齊。我們學佛,向佛看齊。接著清涼大師講「斯即佛因」,這四首偈講成佛之因,「能如是行,得諸佛道,四偈顯四種行」。第一種,這首講的「遊剎無著」,下面一首「念佛生喜」,第三首「亡苦濟物」,第四首「護法輕身」。這四句十六個字,十六個字是菩薩成佛之因,我們要重視。

  這第一首要認真好好的學習,清涼在這裡有註解,這就第七首,「一、遊剎無著,謂不壞其相,故能普遊。了剎性空,故於有無著」,清涼這幾句話很好很好,我們應當學。菩薩遊剎,不昧因果,為什麼?他是乘願再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也遊剎,無量劫來我們遊剎的範圍很小,為什麼?它有界限,出不了六道,我們在六道裡面遊。二十八層天,你說哪一層天沒去過。人間,現在在這經裡讀到南閻浮提,南閻浮提是人間,你看在這六道裡面,不是六道外面,六道裡面。整個六道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裡面有百億閻浮提,我們也在遊剎。有百億閻浮提,就有百億須彌山,就有百億四王天、有百億忉利天,乃至於百億六欲天,百億魔天,範圍也不算小了。我們現在把學習的範圍再縮小,縮小到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現在還沒有能力到外太空別的星球去遊覽觀光,這現在還做不到,科學技術還不行,但是在這個地球上可以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資訊的發達,現在有衛星電視、網際網路,這個地球上無論是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什麼小小的事情,訊息我們立刻就能收聽到。我們出去旅行現在有飛機、有輪船,相當方便。這個世界上有一百多個不同的國家,更多的族群,以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現在人常常利用假期、公餘的時間,假期,觀光旅遊。但是,你要是學佛跟不學佛的人不一樣,學佛的人隨順自然,絕對不破壞自然的法則。

  這個偈頌頭一句『不壞無邊境』,你要懂得你不能破壞,「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不壞世間法,這是最高的原理原則,你要遵守。我們懂得這個原則,到一個國家地區去觀光旅遊,一定要遵守這個國家的傳統,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他們傳統的理念、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文化,我們要適應他,不能叫他適應我,這就叫不壞。如果不懂得這個原則,自己使性子要別人隨順我,我不願意隨順他,這就是破壞人家的傳統,這不是佛弟子。這是什麼人?魔。魔是要別人隨順他,佛是能夠隨順眾生。十大願王天天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天天念,可是真正的意思,我看還是茫然,你沒有理解,為什麼?你沒有做到。

  學佛就在生活裡頭學,每個國家地區不一樣,在一個國家有許多不同的族群,每個族群都有他的傳統,都有他的習慣規矩,我們還是要遵守,還是不能破壞。在中國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確確實實他有他們的傳統習俗,我們跟他往來要尊重,要了解,要學習,要尊重他們,他們歡喜會接納你。你要不能隨順,他就感覺得你這個客人很難伺候,我們不歡迎,為什麼?伺候不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有不同的許許多多的規矩,甚至於禮節。再說得細一點,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家都有它傳統的理念規矩,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細說是家家不一樣。你到人家去作客能不能隨順?我們常講客隨主便,客人要隨順主人,不能叫主人隨順客人,那就喧賓奪主,這是不禮貌,這是不受人歡迎的。如果你是客人,主人還要隨順客人的話,這是對客人的尊敬,為什麼尊敬?必有企圖,或者是你有權勢要巴結你,或者是你有財富,希望你幫忙。否則的話,他為什麼會巴結你?巴結你是必定有企圖。所以這是規矩,這是道理,可惜現在沒有人教,天下大亂。你們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裡頭就教,從小學習懂得尊重別人。

  佛菩薩能跟一切眾生相處,什麼原因?就是此地所講的第三句『於有無所著』。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跟任何分別執著都不衝突,所以好相處。你有你的分別執著,他有他的分別執著,互相不相讓,衝突就發生了。衝突之發生,過失雙方面都有,不能說哪一方面有過,哪一方面沒有過,這個話說的不公平;兩個都迷,兩個都執著。

  所以,早年我念小學的時候,跟同學吵嘴打架常有的事情,老師一罰把兩個都罰跪,我們念小學還有體罰。在那個時候明明我有理,他沒有理,為什麼我們兩個一起處罰?心理不平衡,也沒人講這個道理。以後學佛才明白了,對的,一點都沒錯。兩個好人不會吵架、不會爭執,為什麼?互相相讓。一個好人,一個壞人,也不會吵架,也不會打架,為什麼?好人會讓壞人,你就打不起來。那個惡人要罵,罵他幾句,他不還口,不會吵起來,頂多罵一個小時、罵兩個小時,罵累了,不就算了!人家沒有回應。你打他,你打他幾下他不還手,不還手再就打不下去了,多少人在旁邊看到,真的打不下去;那個還手愈打愈起勁。一個打人一個不還手,所以他打不起來。會吵起來,會打起來,兩個人一樣。受同等處分,對的,一點都沒有錯。小學老師他會這麼做,他說不出道理出來。我們到佛門裡才懂得,但是這個疑惑,你看看疑惑了十幾二十年,這才恍然大悟。

  所以人往往只知道原諒自己責備別人,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真的學佛的人跟人家不一樣,學佛的人能夠反省到內心的深處,把自己過失找出來。知道自己過失,這我常講的這個人覺悟了,過是迷,他現在覺悟了,迷沒有了;把過失改過來了,這叫修行。所以行是在解之後,覺後起修,不覺,你修什麼?你沒法子修。修行一定先覺後修,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尤其是過團體生活的人,實在說,團體生活,最小的團體生活是家庭,妻子兒女,現在講小家庭,在從前還有父母,甚至於還有祖父母,三代同堂。這是個小社會,小社會,你就要尊重傳統,這個傳統是家規!家規是誰制定的?前輩的祖宗們,他們制定的。只要你能夠守住家規,你的家代代不衰。國有國法,開國的帝王建立政權,他制定一套法律、制度,為國為民。從前方東美先生常常跟我講,至少講過十幾次,所以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全世界憲法(就是治理國家的大法)都比不上《周禮》。《周禮》好,《周禮》是周朝國家的憲法,什麼人制定的?周公。孔老夫子最尊敬的就是周公,周公是聖人,周朝的法律是他訂的。方先生說,如果周朝後代都能遵守《周禮》上所說的,他說到今天還是周朝。可惜到周幽王、厲王的時候,這敗家子不守祖宗的成法,把國家命脈送掉了,國家亡了,被別人取而代之了。這在歷史上我們能看到。在中國歷史確實周朝享國最久,八百年。我們對這個事情沒有深入去研究,方老師知道,所以他非常非常佩服。

  那個時候我還年輕,二十幾歲,他勸我要讀,可是我在三禮裡面,我喜歡《禮記》,《禮記》是雜誌,《周禮》、《儀禮》,那時候雖然書是有,我那時候買了一套《十三經注疏》,所以這些書有,沒有時間去讀。現在這些典籍我們這圖書館裡頭很齊全。方先生這句話,我永遠記得,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法規,希望真正有志於政治的這些學者大德們,應當要留意,中國有這麼好的一樣東西。實在講,這麼好的一樣東西,應當列入大學政治系裡面的課程,讓學生好好研究,對於近代制定法律的時候會給你很多啟示,會給你很多智慧,這是我相信的。當然尤其是他立法的精神能教孔子五體投地,這不是大聖做不到,大聖講大公無私。雖然是帝王,念念是為社會,念念是為人民著想,不是為自己。帝王發的心是為人民服務,不是作威作福欺壓老百姓,如果他有這種行為,那就叫末代的皇帝,不會多久就會被別人推翻,人家取而代之。凡是遵守祖宗成法,真正為人民著想的、為人民服務的,都能夠享國久遠。

  中國的人民,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民,何以見得?都懂得倫理道德,都知道安分守己,不作亂。這種效果就是在教育。家要興旺,家教好,你家裡頭有好子孫、有傳人,代代興旺!國要好,國家要把教育辦好,國家有好的人才,代代有人才出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國傳統的學說、傳統的理念,跟佛法沒有兩樣,真的是不謀而合,都是講求隨順自然的法則。所以古時候這些法令規章依什麼訂的?依大自然的原理原則,不是個人的欲望、個人的嗜好,不是的。依個人的欲望、嗜好來制定法律,秦始皇三十年亡國。那就是自己享福作樂,不管人民死活,欺壓百姓,奴役人民,三十年亡國。這是歷史因果有證驗,因果的檢驗,歷史來檢驗,歷史來作證明。

  做人,你就懂得這個道理,做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你自己一定要修忍讓。忍讓是大德,為什麼?忍讓到最後就是無所著,會把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你成佛了。不能忍讓的原因是什麼?分別執著非常嚴重,不肯讓別人。要讓別人,別人要讓我,我可不能讓他。誰佔了便宜?肯讓的人佔便宜。不肯讓的人,堅固的執著就是六道輪迴的真因,堅固執著裡面如果是傷害別人,那是三惡道的業因。人有這種情執,有這種毛病,自己並不知覺,自己認為他做的都是對的。如果這裡頭犯罪最嚴重的是障礙別人的法身慧命,或是有意,或是無意;有意是罪,無意是過,輕一等。

  罪的輕重,《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好,看影響,影響的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有多久。如果是破壞一個制度,那個麻煩大了,那個罪過就重了。這是大學問。佛門裡面的典章制度,現在沒人學了。過去出家人總要學習百丈大師的清規,清規是戒律的中國化,戒律的現代化。我講現代、講中國是講唐朝時候,這個東西從印度傳過來的。所以百丈大師的清規是本著佛陀戒律的精神,精神不變,裡面那些條文那要改變了。條文要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依據佛陀教誨的精神,落實在中國;中國人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把佛陀教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方東美先生說這是革命,現在人講的話是革命。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進行整體的改革,完全跟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融成一片,真正得佛法的精髓,不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馬祖、百丈菩薩再來,《壇經》裡頭有授記,不是再來人做不出來,大智慧,大德大能。中國人有福。

  把佛陀的教育,原本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跟孔老夫子一樣,私塾,私人辦學,不過他徒眾很多。孔老夫子徒眾也多,史書裡面記載他的學生三千人,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書裡面記載的,那是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弟子沒算,在家弟子要算起來,人數肯定超過孔老夫子,決定不止三千。尤其是他老人家教學的時間長,四十九年,中國人算是年頭到尾是五十年,孔老夫子教學只五年,釋迦牟尼佛教學是孔子的十倍,在時間上講,十倍。所以,世尊這一生的教學,受他教誨的人數幾十萬人應該是有。當時他也是周遊列國,他的範圍在五印度,那個時候周遊是步行,沒有現在這種交通工具。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不壞無邊境」。無量無邊的境界我們要尊重,我們不破壞。總是要記住佛教我們一個最高的原則,「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要不歡喜,趕快退讓,離開這個地方,讓他歡喜。他歡喜你來,我就來了,他歡喜你去,我就趕快去了。這個很不容易做到,菩薩做到,諸佛如來做到。

  『而遊諸億剎』,此地講的是億剎,前面長行裡面我們讀到的娑婆世界鄰次十剎,數目數量都是百億,「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菩薩跟我們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第三句,「於有無所著」,「有」是一切萬有,我們今天講萬事萬物,沒有絲毫執著。我們今天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就是處處都有分別、都有執著,而且分別執著非常嚴重,一步都不肯讓人。縱然你勝了,很高興很得意,果報在惡道,你輸了,你沒有贏。今天兩個國家打戰,這個國家打勝了,那個國家打敗了,是不是真的勝?不見得。是不是真的敗?也不見得。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不可以單單看這一世,你往後看,往後看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跟你講兩邊都敗了,苦不堪言。這一世你打贏,來世他打贏,再一世你又打贏,後一世他又打贏。你算個總帳上統統輸,沒有一個是贏家,全盤輸了。誰贏?不打就贏了。

  不結冤仇,這個事情只有佛菩薩知道,六道凡夫裡頭不曉得。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我們用現在的話說,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忍讓是自然的,忍讓是性德,不肯讓一步是完全迷失了自性。性德迷了之後就變成煩惱,覺悟之後又回歸到性德。我們現在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開,沒有覺悟,接受善知識的教誨,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尤其讀了《華嚴經》,知道自心是不動智佛,從這個地方生起嚮往之心。我如何把自己的不動智佛找回來,我不再違背了,我不再迷失了。你只要肯走這個路,你的思想,你的言行,決定跟佛說的一樣。你表現在外面,肯定是孝親尊師,肯定是慈心十善,肯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照中國人來講的話,你自自然然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字就是你的寫照,就是你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的事實真相。

  你本來是個聖人,你本來是一尊佛,迷失了自性變成眾生,思想言行跟自己的性德一百八十度的違反。所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感得來的三途地獄,還自以為得計,不知道自己錯。我們應當學佛學菩薩於一切法無所著,這一句是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不容易做到?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古聖先賢把《般若心經》訂在朝暮課誦裡頭,教你天天念,念一輩子你還沒有覺悟,你說你的煩惱有多重。如果在《心經》裡,哪一天真的一下覺悟了,你的行為就改變了。

  《心經》裡面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真的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世出世間哪一法不是五蘊?五蘊皆空,你還著什麼?你還分別什麼?不但分別執著落空了,連起心動念都落空。知道五蘊皆空,無我了,《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證得了。證得,這個相在不在呢?在。人的相在不在?也在。所有一切萬物都在,那叫「不壞無邊境,而遊諸億剎」,你在這遊剎裡頭得大自在。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不壞其相」,這一點是德行,尊重別人,敬愛別人,處處捨己為人。以智慧、以慈悲、以善巧方便幫助別人就是教化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回頭是岸,這是菩薩道,菩薩心,菩薩行。

  菩薩活在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知道為眾生才是為自己,因為自他是一體。我常常用身體做比喻,在身體裡面,身體是法身、是大宇宙,我這個身體是我們身體裡面的一根汗毛、一個細胞。我今天覺悟了,知道我這根汗毛、這個細胞是整個身體裡頭的一分子。可是我隔壁的汗毛、細胞它還不覺悟,它還在搞分裂、還在搞獨立,大錯特錯。我覺悟了,我要去感化它,我要讓它也明白。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這麼一樁事情。迷的時候,我是乘著業力而來的,是凡夫不自在;覺悟之後超凡入聖,覺悟之後我是乘願再來的。業怎麼樣?業消了。業盡情空,轉凡成聖。轉凡成聖,我在這世間沒有自己,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眾生,你要是不能恆順眾生,你怎麼能為眾生?

  一個好老師教學生,首先要得到學生的信心,學生尊重你、學生信賴你、學生依靠你,你才成功。如果學生對你不相信,學生對你有成見,學生對你陽奉陰違,你想想看,你這個教學有什麼意思?菩薩不爾,菩薩在這個環境裡,他不教。他一定是以善巧方便來感化學生,讓學生真有這個認知,真正有求學的心,有向上的心、有學好的心,他來了。菩薩教眾生,至少有一個學生,認真教他,就教這一個人,其他很多很多人,旁聽的,那不是當機的,至少有一個當機,這就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然後才能把自行化他這個工作做好,做得圓滿,做得相應。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