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61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起定」最後一句:

  【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

  這是起定十句裡面最後的一句,在別顯當中這九句,前面八句都是講的事,每一句顯示一類的修行的這些事相。而這一句是總括前面所說的道理、趣向,所以經文上有「一切」。『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從這個地方他起定。這句話意思很深,清涼大師註解得相當豐富。他一開頭就引《大般若經》裡面的幾句話說:「諸法皆空,無生無滅,無自性性,離一切相,不可願求,然第一義,湛然常住,當知即是此如來藏。」《般若經》上這段話的意思確實是很深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大師在《鈔》裡面唯恐我們對於這段經文很難體會,所以他詳細給我們說出,這段經文是在第五百七十八卷。我們知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這句經文是出在第五百七十八卷,五百七十八卷是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為諸位大菩薩們說的。當然說的話很多,文也很長,這個地方只舉出重要的幾句開示來為我們說,講「一切法空」,「諸法皆空」。

  如果我們這部經要是從頭一直聽下來的,我想對於經裡面的這些開示並不難體會,前面也說得不少了。一切法為什麼是空的?實實在在講,《大般若》六百卷是世尊在方等之後二十二年所說,我總結這六百卷經,佛到底為我們宣說什麼?我在經上得到了九個字,這九個字就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諸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在相上講,無所有;在體上講,畢竟空;在作用上講,不可得,這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這個意思甚深甚深,很難懂得。

  世尊在經上跟菩薩說,他說:「一切法空,無自性故。」這個自性,性作「自體」講;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所以學佛的同學很多人都熟悉,所謂是「緣起性空」,這一切法是怎麼來的?因緣所生的,叫緣起。有沒有自性?沒有自性。譬如我們隨便拈一個,舉一個例子,這個大家看到,我們叫它做毛巾,這是一條毛巾,這是一法,毛巾是一法。它有沒有自體?它沒有。我們把線頭找出來,把它抽出來一條,拉直了,它是一條線,是一條線織起來的;換句話說,這毛巾的體是線。再看看那條線,線也是一法,線有沒有體?線再仔細一觀察,它是棉,是棉線,棉線把它紡織成的,棉花紡織成一條線,這個線的體是棉花。這條線因緣所生,緣是棉花。棉花再一分析,現在科學善於分析,這一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變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就變成電子,再分析就變成粒子,分到最後沒有了。這個毛巾,你就曉得沒有自性,所以說「當體皆空」。

  上上根人看到這一法,就曉得「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上根利智的人一接觸就明瞭;中下根人不行,看不出來,那得要仔細的再分析,叫「分析空」。這一分析之後,明白了,它確確實實是沒有自性,它是因緣聚合現的這個現象,所以「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有跟無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最難懂的地方。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夠契入佛所證的境界?就是堅固的執著「有」跟「無」是對立的,有不是無,無不是有,所以歷劫修行而不能夠入門。用我們平常一句話來說,就是歷劫修行都沒有看破,沒有看破,他怎麼能放下?放下,不是放下事,也不是放下理。那到底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對了。理、事為什麼無須放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得好,「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於是講放下的不是說理,也不是說事,也不是說理事,也不是說事事。放下,實在是講妄想分別執著。

  何以故?佛在本經「出現品」裡頭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面講的,我們自性本來具足三種圓滿:第一個是智慧圓滿,真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我們一般佛法裡面講十方三世,無所不知,這是圓滿的智慧。現在為什麼變成無知?本來有圓滿的能力,萬德萬能,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種種,你沒有一樣不會,你樣樣都會,現在為什麼變成不會?能力失掉了!自性本來具足圓滿的相好,佛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隨順此方凡夫所說的,而實際上是大乘經上所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才是真的,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麼現在的相好在哪裡?相好也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相是醜陋之相、不淨之相。智慧、能力、相好為什麼會失掉?佛也是一句話說破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病根,就是凡夫跟佛不一樣的地方,佛一句話說破了。

  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示現的是「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因為凡夫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本性裡面本具的三個圓滿不能現前,就這麼回事情。佛眼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自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完全平等。非常可惜,現在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本來平等變成了不平等;本來叫一真法界,現在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佛為眾生說法方便而說的,跟諸位說,不是真實說,是方便說,真實說是無量無邊的法界。我們佛家講「法界」,世間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的空間」。科學家講宇宙之間不同維次是無限的,佛法講是無量的,無限跟無量是一個意思。無量的法界是怎麼產生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法界就無量無邊。這樁事情佛在大乘經裡面還有一個說法,「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無量無邊,心裡頭的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妄想分別執著是「能變」,一切法就是一切不同維次空間是「所變」,能變的無量無邊,所變的當然也是無量無邊,就這麼回事情,這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

  所以修行人修什麼?諸菩薩、聲聞緣覺菩薩,尤其是高等的菩薩,我們講「摩訶薩」,他們修的是什麼?給諸位說,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妄想,大乘經裡面也叫它做「無明煩惱」;分別,也叫它做「塵沙煩惱」;執著又名「見思煩惱」,這是我們普通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這三大類的煩惱。《華嚴經》上說的是妄想執著,我們把佛這兩種說法合起來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到底要怎麼修法?經教裡面講了很多,我們講席也講了不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剛才講過,事沒有妨礙,理也沒有妨礙,性相都沒有妨礙,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過,「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的事可以做沒問題,但是不能有世間意。什麼是世間意?妄想分別執著是「世間意」,你有這些東西,你就錯了。為什麼?這些東西本來沒有。給你說,性上沒有,相上也沒有;事上沒有,理上也沒有。沒有的東西,你要把它變成有,豈不是大錯特錯嗎?沒有的東西,佛叫「妄」,所以你看那個想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要把它放下。

  現在這個社會、世間,大家都曉得是亂世,不但是亂世,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大亂之世。我們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修行,要想修行有成就,真的不是容易事情!比過去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修行證果要難上很多倍,這是事實,很不容易修行證果。如果你真的修行證了果,你的成就超過過去那些聲聞緣覺菩薩,也超過他們很多,這個道理不難懂。我相信中上根性的人都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大家要看破、要放下。

  「看得破,放得下」是我在學佛最初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那時候我二十六歲。什麼叫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叫做「看破」。當然《般若經》上所說的句句話都是。諸位同學念得最熟的大概是《般若心經》,很好!《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綱領。你們想想經上講的「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他能夠觀察、能夠觀見,「五蘊」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五蘊皆空」,我前面講了,「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度一切苦厄」!觀照五蘊皆空是「看破」,度一切苦厄是「放下」。什麼是苦厄?厄是災難,什麼是苦?什麼是災難?妄想分別執著是苦、是災難,放下了。

  接著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跟這段經文,清涼大師所引《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八卷裡面的經文是一樣的意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說出來了,後面講十二處十八界,你只要懂得這五蘊的真相,後頭就不必多說了。講一個色、講一個空,色是相、是事;空是講的性、是講的理。這四句話反覆去念念,「色即是空,相就是性;空不異色,理就是事」。所以從性上、從相上、從事上、從理上,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無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把色跟空對立,性相對立,理事對立,這一對立就有麻煩,你不知道它是圓融的。性在哪裡?性在相裡頭;相在哪裡?相在性裡頭。事在哪裡?事在理中,理在事中,它是渾融周遍!

  這個境界實在講,佛在《華嚴經》上才說得透徹、才說得分明,讓我們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在佛的教導當中大徹大悟,如同大夢一下醒過來,這一醒過來,入佛法界,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生活是什麼樣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那就是如來生活的樣子。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為我們所示現的是菩薩、緣覺、聲聞生活的樣子。我們有沒有看出來、有沒有體會得到?你沒有看出來,你沒有體會到,你當然沒有辦法學習!什麼時候你看出來了,你體會到了,你就會跟他們過同樣的生活,那個生活是大圓滿!這個大圓滿就是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

  前面兩種圓滿我們放在一邊不談,我們談「相好的圓滿」。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過的生活,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聽到之後,這個生活太苦了。佛為什麼過這麼苦的生活?這種生活,那我不要學佛了,我學佛學到最後成佛要過這麼苦的生活,我學它幹什麼?為什麼大眾又讚歎佛為二足尊?「二」是說什麼?智慧、福德;「足」是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世出世間講到智慧、福德,佛是第一,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不但人間沒得比,天上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是娑婆世界裡福報最大的,比不上佛。佛過的什麼生活?佛過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我們很難理解,真的。因為你的心裡頭有個結,這個結沒有解開,你沒有辦法懂得。為什麼?你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相對的世界是苦跟樂對立的。覺悟的人是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覺悟的人。覺悟的人離開了相對的空間,把相對空間放下了,你不懂這個境界。這一放下,苦樂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理事是一,苦樂是一,生死涅槃是一,這個很難懂!所以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真樂!所以真樂我們凡夫不懂,我們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凡夫不知道諸佛如來的境界。希望大家對大乘經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覺悟!我們一生說實實在在的話,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並不多。

  從歷史上來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不多。禪宗說「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各個宗派典籍裡面名詞術語不相同,實際上講的是一樁事。一樁事佛何以說這麼多名字?這是佛教學說法的善巧,教我們對於言說、名詞不要執著,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詞術語並不重要!如其不能,我們的根性實在太鈍,煩惱業障習氣太重沒有辦法覺悟,這時候怎麼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個好辦法!

  《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個好辦法。但是《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往生的條件,你要記住,前面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換句話說,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難了。什麼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經論那個名相來解釋,很麻煩,許多人聽不懂。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得好,容易懂。他怎麼說的?我們發一顆真誠求願往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如來,把現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樣就能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不是去避難的。這世界災難太多、太苦了,聽說那個地方是極樂,我要到那裡去享福,那你就錯了;這是個避難的心,是個逃避現實的心,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的這個念頭,你不能往生。為什麼?淨土大法它不是小乘,阿彌陀佛發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是要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個個圓成佛道。這個心許許多多諸佛如來都不能相比,這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無上菩提心;他為一切眾生,我們為自己,這個心不相應,不相應就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

  那要怎樣才能往生?我們的心不是自利,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去幹什麼?去作佛。在這個世間,第一、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能力斷煩惱。第二、外面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強,我們沒有能力抗拒。在這個世間修行,我們不能成就;所以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希望換一個環境去修行,到那個地方親近阿彌陀佛,彌陀天天為我講經說法,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幫助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我們容易成就。自己成佛之後,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一切苦難眾生,是為這個去的,這個條件具足了。你要發這樣的心,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這樁事情絕對不是口裡說說就算了,口裡說說不行,要有真正的心,真正的行持。真正的心行就是只有一個念頭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一個念頭還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變成了業障,利益眾生就變成功德,你們看看,一念之差!這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你要做出來;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絕對沒有一念是為自己。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隨緣而不攀緣,絕對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把讀經、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自己對人對事對物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錯誤的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的標準是經典,所以經不讀,你標準沒有了,你怎麼知道哪個想法是對的?哪個想法是錯的?你怎麼能知道哪個作法是對的?哪個作法是錯誤的?經教是標準!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天八個小時,這是經上講的,四十九年沒有休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能一天不讀經,不能一天不聽經,不能一天不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經教,這個標準要抓住,依照這個標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我們才能有成就。離開這個標準,我們靠什麼修行?所以經教不能不讀、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把這個東西捨棄了,經教捨棄了,其他一切都不是佛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起定」十句裡頭最後一句:

  【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

  「起定」這一句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理趣」太深了,可以說即使是諸佛如來無量劫的時間來為我們宣講,都講不盡的。清涼大師的註解引經據典給我們最好的啟示,希望我們在這個啟示裡面能有所悟入。他引用《般若經》裡面講的,「一切法空,無自性故」,這句我們前面給大家做了一些討論;接著又說「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求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無常性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等等,這些都是說「性空理趣」。

  般若是真實智慧,有真實智慧觀照,也就是用真實智慧來看宇宙人生,你才能見到真相。佛在經上所說的這許多全都是事實真相,佛所講的這些話與我們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體驗的是恰恰相反,因此我們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這是事實。可是我們要想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要想證得一真法界,對於這些理事又不能不清楚,如果不清楚,你是墮落在無明;「無明」與「一真」不相應,無明不能斷煩惱,不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如果無需要覺悟,無需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能夠修行證果,釋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天天來說教?用不著。四十九年從來沒有間斷的說教,必有用意,必定是需要的,必定是教學不能夠缺少的,這些道理我們要多想想。

  我這次從韓國、日本訪問回來,見到韓國跟日本修「淨土」、學「華嚴」的一些同參道友們,他們知道我這些年來都是在修「淨土法門」,最近也在講《華嚴經》,他們把我看成真正的同參道友,我們在一起交談都非常坦誠。在現代,佛教各個宗派,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普遍的現象都是大幅度的衰退。要怎樣振興?這是出家、在家四眾同修都非常關心的事情。

  我訪問京都知恩院,這是淨土道場,見到他們的法主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九十七歲,坐在輪椅上跟我們見面,為我們講開示。他所講的實在就是我們多年所修學的,想法看法說法完全一致,我們感到非常驚訝。他教給我們修學大乘要把心量拓開,要放下門戶之見,不但我們不同宗派四眾同學是一家人,不可以自讚毀他,就是連其他宗教,他舉出基督教、伊斯蘭教裡面的聖人,創始的教主。老法師說:「那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們聽了寒毛直豎。「我們要尊敬,要尊重,不能分彼此,真誠的恭敬讚歎,互助合作」,他教我們這些道理,這都是我們常常講的,也是我們常常做的。我們這次去遇到這位老法師,可以說他給我們做印證,給我們證明,我們這麼多年來所修、所學、所做的沒有錯誤,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離開日本的前一天,我們去參觀京都的比叡山,這個叢林在日本大家都說它是日本佛教的母親,日本佛教各個宗派祖師大德都在這個山上修行,離開這個山之後,到各處去弘法,建立了宗派。這個山上修行是以天台為主,進入殿堂,首先看到的是他們供奉的天台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的旁邊是章安尊者、荊溪尊者,這都是中國天台宗的創始的大德,在中國道場見不到了,在日本道場見到,他們供奉的有雕塑的像、有油畫像。執事人員為我們說明,往昔日本各宗派的祖師大德在這個山上修行,期限最少的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這是正確的,他心是定的。告訴我前十年是修學基礎的課程,後面六年是專攻,就是以後他所建立的這些宗派:專攻《華嚴》的就變成華嚴宗;專攻《法華》的就變成天台宗;專攻「三論」的就變成三論宗;專攻「法相」的就變成唯識宗;前面十年基礎課程都是相同的。

  唐朝鑑真和尚到日本去,把日本佛教帶上了正軌,在那邊開三壇大戒,我們去參觀了戒壇。鑑真和尚的道場唐招提寺,這個道場多年失修,現在在整修當中,執事人員告訴我們,大概要七年才能全部完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日本人為趙樸初老居士做了一個紀念碑,我們看了,我們聽了很受感動。

  他們問我在澳洲建立淨宗學院修學的期限,我告訴他,我們修學期限是九年,這是淨宗的。九年的前面兩年是基礎課程,著重在戒行,如果用儒家講就是德行的教育。當中有三年是修學我們淨土宗基本的課程「五經一論」,後面四年是專攻。我們九年,他們那邊講從前是十六年,這是給我們一個信心。我們今天為什麼時間不能再長?現在人心浮氣躁沒有耐心,如果能在山上住九年就不錯了,不敢再要求多,要曉得住在山上他的心是定的。

  你看看,我們今天講這部經,前面大家看到了,華藏世界菩薩、十方雲集的菩薩,在「現相品」裡面提出了四十個問題,這是大問!普賢菩薩在沒有為他解答之前,先入定,「普賢三昧品」,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定」能生慧,「慧」能解答問題,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修行人心要不定,怎麼能辦道?怎麼能有成就?所以十六年住山,心定了,我們現在要求的是九年住山。我這個九年,儒家「學記」裡頭有說「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們取這個意思,九年的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算短。

  所以這一次在比叡山聽到這個執事跟我們講解,我對於我這個想法作法,也得到肯定,堅定不移,不發長遠心,道業決定不能成就。我要求同學們,首先要要求自己,我自己不能帶頭做個樣子,要求別人,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自己將來在圖文巴山上至少也要住滿九年,九年不下山,不是這樣怎麼能有成就!一切世緣統統要放下,我們才能入「理趣」,一切法的理趣。

  「三昧」是正受,「三昧」是定,經上講的這個話很難懂,「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什麼叫離眾相?眾相是眾緣。佛隨順世間一般人的知見,世俗知見說眾緣和合而生起,隨順眾生說的,這個說法我們聽了能接受、能懂,感覺得佛說得沒錯,所以佛講因緣生法。因緣非常複雜,佛把複雜的因緣歸納為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經論上常講的。這四種緣到底有沒有?還是前面講的一句話「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所以《中觀論》上佛才講真話,「諸法不自生」,這一切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從因緣生的;第三句講「不共不無因」,也不是自緣共生的,也不是沒有原因生的;後頭總結「是故說無生」。

  我這樣解釋這四句話,大家聽了依然不懂,那是真的不懂。為什麼?這個話的意思太深了,你要果然搞清楚搞明白,那恭喜你,你就證菩薩果位。什麼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經》、《無量壽經》上都講的。什麼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生忍菩薩」,或者直接翻譯過來的是「不退轉菩薩」。「無生忍」在《仁王經》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是上品無生忍。《中觀論》這一偈你徹底明白了,你是「無生忍」位的摩訶薩,不是普通人。所以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文,看到古人的註解,不能契入境界,當然的。

  那你要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契入境界?我的答覆是肯定的,有!什麼辦法?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契入了。我們今天聽,聽不懂,無法體會,就是因為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不是別的原因。一天到晚打妄想,晚上睡覺都不老實,怎麼睡覺不老實?睡覺會作夢,夢是妄想。由此可知,妄想日夜不間斷,這怎麼得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就曉得自己業障是多麼深重。

  有些同學知道業障深重,來問我有什麼方法幫助他消業障?他問得很好,意思也很誠懇,真正希望消除自己業障。方法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都是消業障的,只要業障能消除,哪個方法都好。所以佛在《金剛般若經》上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門都是幫助你消業障。可是事實上與這個說法適得其反,我們今天修學法門,不但消除不了業障,還增長業障。這是一回什麼事情?

  譬如我們念佛人,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來消業障,自己以為我念佛這個法門是所有一切法門最好的、最殊勝的,別的法門都不如我;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造業了,不但業障沒有消除,業障增加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對於教理不通!自己學得愈多愈覺得自己了不起,愈瞧不起別人,貢高我慢的心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原因在此地。

  看看《華嚴經》,《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些人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但是他怎樣跟大家相處?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個對了。你看看他們接待善財童子所說的話,「無量法門我只懂得一個,其他的那些善知識都比我高明,你要想求無上道,你去親近他們。」這是真正通達明白人所講的話。

  不但對於佛法不同法門的宗派,不同宗派修學的這些學人,一體尊敬、稱讚、供養沒有分別。即使對於其他宗教,耶穌教、天主教裡面的上帝、聖母、耶穌,在我們心目當中,那都是如來,都是菩薩摩訶薩,我們對他們像對佛、對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一樣的恭敬、讚歎、供養,如果有一絲毫輕慢心、貢高的心,我們自己在造罪業。這個道理誰懂?覺悟的人懂,通達的人懂;沒有覺悟、不通達的,他不懂,自以為是。所以不但學佛我們要學通,這一門通了之後門門都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通了就都平等,然後才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就是門門都通,「平等對待」,後面的五條是「和睦相處」,頭一條通了之後平等對待;頭一條是理趣,理上和了,事上沒有問題了。說來說去說到了根源,我們自己對於經教沒有學好,學得不夠深入,學得不通;果然學好,果然學通了,古大德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我們佛教通了,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決問題,不通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眾生的問題,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自己什麼問題?六道輪迴的問題,這個事情麻煩,不學怎麼行。

  《華嚴》是佛法裡頭根本的教科書,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學的概要,我們今天可以這樣說法,它是「佛學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說佛法比佛學意思更深、更圓滿。佛法概要是《華嚴經》,一切經都是《華嚴》的註解,都是《華嚴》的說明。「淨土法門」誰提倡的?誰教導我們的?《華嚴經》提倡的,《華嚴》教導我們的,這部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還能錯得了嗎!所以不通《華嚴》,你怎麼會懂淨土?你要真正懂淨土,你就不能不讀《華嚴》。不僅淨宗如是,任何一個法門,這是概論,必修課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學的概論,「佛法概論」。我們這樣看法就沒有看錯了。清涼、李長者給我們做註解,註解就等於現在人講的導讀,經文太深我們讀不懂,這些祖師大德很慈悲,擔任釋迦牟尼佛的助教,來幫助我們,來指導我們如何學習。

  這段講的是「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下面講「一切法無願,無所求故」,這才真正能稱性。那我們現在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發願求生淨土,怎麼能說無願?「無願」我們就不能往生,對的!我們現在是要發願求生淨土,我們生到西方淨土是生什麼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為什麼?我們有願,我們有求、有願。諸位一定要有求,一定要有願,淨土法門三個條件「信、願、行」,少一個你就不能往生。「無願無求」那是什麼境界?「常寂光淨土」。

  佛這些話不是對我們初學人說的,這個意思一定要懂,那是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為我們說法,會把我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從「方便土」提升到「實報土」,從「實報土」提升到「寂光土」,不能躐等,按部就班,這個方法很可靠,所以古人講快速穩當,我們取這個法門。《般若經》上講得太高、講得太玄,我們恭敬聽聞,聽懂很好,聽不懂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知道佛有這樣說法,但是不是我現前境界,將來我會契入境界的,但是這不是我們現前境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好!

  但是有一樁事情我們不能夠不知道,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了一句重要的話,「然第一義,湛然常住,當知即是此如來藏」,這句話重要。什麼是第一義?什麼是第二義?第一義就是在你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第一義;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落到第二、第三,所以說第一義湛然常住,第二義無常。經上常講「諸法無常」,那是從第二義上說的,第一義是「真常」。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那是第一義,不但凡夫沒有,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沒有。如果你證得第一義,實際上第一義在我們現前這一品經裡面就是「普賢三昧」,入這個境界,自自然然是一真法界裡面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已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真正的聖人、我們心目當中的大聖,不是小聖;小聖一般是對十法界講的,對四聖法界,這是小聖,一真法界是大聖。

  佛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普賢菩薩、阿彌陀佛有沒有形相?應身有形相,化身有形相,報身是亦有亦無,法身沒有形相,沒有形相遍一切處,所以說「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什麼是普賢菩薩?大乘經上常說,「佛以法為身」。普賢菩薩之法,世尊在本經給我們歸納十條:「禮敬諸佛」,禮敬周遍法界;「稱讚如來」,稱讚周遍法界;「廣修供養」,供養周遍法界;「懺除業障」,懺悔法周遍法界,那是普賢菩薩自體。我們有沒有?有!我的心要跟普賢菩薩的心相應,我的禮敬也周遍法界,我的稱讚也周遍法界。什麼是文殊菩薩?文殊跟普賢不二,也是以法為身,文殊菩薩的法是「十波羅蜜」:布施周遍法界,持戒周遍法界,忍辱周遍法界,一直到「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無不周遍法界,那叫文殊菩薩自體遍故。由此可知,文殊、普賢是自不是他,自性文殊、自性普賢跟他文殊、他普賢不一不異;不是一,但也不是二。諸位從這裡面細心去參究,然後下面這幾句你自然就懂了,「一切眾生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只要前面第一句意思懂了,後面就都懂了。

  「一切眾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這句話我略略的提一提。《三字經》上開端那幾句話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真心、是性德;「性相近,習相遠」,性德是一樣的,但是習性把我們跟性德的距離拉遠了。「苟不教,性乃遷」,教育重要,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教學,佛菩薩教導我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專才能守法,心才是定的,才生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斷煩惱,才能解決問題。這幾句話跟佛法完全相應,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