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二一卷)  2010/2/28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1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三修行住」。

  今天是農曆的元宵節,也是中國舊曆年的大日子,我們有緣在此地學習修行裡面的「修性不二」、「因果不二」,又碰到我們這一集是二一二一集,二千一百二十一集。我們接著就談談「修性不二」,修是修行,小註裡面說,「謂修治造作,即隨緣變造之事也」,治是對治,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太多了,說不盡,佛有善巧,把我們的行為歸為三大類,再多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身、口、意,身體的動作、口中的言語跟心裡的念頭,這就把所有行為都包括了。行為有正有邪,從思想、言語、行為,有正有邪、有染有淨、有是有非、有善有惡。所以不善的需要把它修正過來,錯誤的應該有方法去對治它,這才叫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就得真幹,不是口裡說的。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在行,在我們佛門以四大菩薩表法,這在中國是大乘教。第一位是地藏菩薩,地是大地,大地能生萬物、能養萬物、能含藏萬物,世尊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相好,就是佛在《華嚴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覺悟的人,佛菩薩,他們在示現起用的全是性德。佛菩薩的本地我們不說,本地是自性,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沒有辦法說的,但是他應化在世間,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很清楚,要能夠理解。眾生有感,眾生有起心動念,感有起心動念;可是應,佛菩薩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我們人與人也有感,人與天地萬物也有感,我們有感,他有應;他有感,我們有應。可是我們這些感與應,都起心動念、都有分別執著,這叫凡夫。六道凡夫,這很嚴重的,就是分別執著非常嚴重,這毛病。四聖法界,六道之外的,在佛經上稱為外凡,他也起心動念,但是他的分別執著很輕,可以說執著沒有了,有分別、有妄想,很輕,不是很嚴重的,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稱為外凡。外是什麼意思?六道之外的凡夫。佛家稱聖人,一定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都沒有了,這才能稱聖人。在《華嚴經》上,初住菩薩以上都是聖人,不是凡夫了,初住以下的是凡夫,這個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為什麼?他迷失了自性。自性也是真心,用真心的人沒有過失;迷失自性用妄心,在大乘教裡面叫阿賴耶,用阿賴耶就有過失。阿賴耶為什麼有過失?四大煩惱常相隨,他怎麼會沒有過失?所以《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覺悟的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迷惑的人,就是那一念,這是我們在最近這一段時期講得很多,講起心動念。這個念頭非常微細,彌勒菩薩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指這個一念。這一念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根本無明、無始無明,就講這個東西。這一念起來,就把自性清淨圓明體轉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能生萬法,要是沒有轉變成阿賴耶,萬法不生。所以法相唯識宗講,宇宙之間有什麼?只有「識」,除了識之外,什麼也沒有,他講的也不能說沒有道理。識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變的。它要是變善,那就不錯,你起的念頭是善念,言語善、行為善,與十善業道相應。佛講的「十善業道」,你都做到了,你是善人,佛法裡面尊敬你,稱你為善知識,稱你為善友。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稱為善友、善知識。如果我們迷了,迷得很嚴重,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那就造罪業,與十善業道完全相違背,這不叫十善,叫十惡。十惡,你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感召的是什麼?感召六道,嚴重的是六道裡面的餓鬼、地獄、畜生。要知道,六道跟十法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你善與不善的念頭變現出來的,與什麼人都不相干。

  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不懂就是你沒看破,你就沒有辦法修行,無法修正。真正懂得了,依照經典的教訓、經典裡面的道理,把我們所有不善修正過來,用聖賢的教誨來對治它,它有病,你得把它治好,恢復正常,這叫修行。修行,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講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總的綱領就是止觀,《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說的五止、六觀。止是什麼?是放下;觀是什麼?觀是明瞭,看破了,看破就是明瞭,事實真相了解了。看破幫助你放下,你為什麼不放下?你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如果了解,自然放下了,放下又能幫助你更深一層的看破。佛法修行從一開頭,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一開頭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一直到如來地,就是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節節高升,爬到頂點,回歸自性,那就是成就圓滿的佛果。

  到底我們是從看破先下手,還是從放下先下手?這個不一定,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根性利於放下,他就從放下下手;有一類眾生利於看破,他就從教理下手,先在經教裡頭聽佛菩薩教誨,把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明白了。這種明白叫做解悟,不是證悟,你真懂了。為什麼沒有證?你沒有放下,放下叫證悟。所以先解悟,你看信解行證,這對一般人說的,現在講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得先看破,後放下。有一類根性,我們也知道,我們也親身見到,哪一種人?很老實的人、很憨厚的人,你給他講道理,他不懂,你叫他放下,他真幹,他真肯放下。告訴他,殺生不好,不可以殺生,他就真的永遠不再殺生;告訴他,貪瞋痴不好,要放下,他真的能把貪瞋痴放下,雖然放得不徹底,可是他真的大幅度降溫。特別有利於修淨宗的,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想,這種人老實,他聽了之後,他真的什麼都不想,老實念佛。往往念到三年、五年,他功夫成片,他預知時至,他自在往生,你不能不佩服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去作佛去,他那個成就比我們知識分子高多了。

  從前李老師常常告訴我,他很想學,學這些愚人,學愚,學了幾十年,學得還不像。我們中國古人講「愚不可及」,那不是容易事情。這在佛法裡怎麼說?他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圓滿了,他相信,他的成就沒有別的,信心成就。他不懂,他對淨宗法門真的不理解,他也不想理解。我們知識分子有個欲望,叫求知的欲望,希望什麼都知道。這些人沒有這個欲望,他不想求知,他說那個東西太麻煩,「我不要搞這個,我要老老實實,教給我方法,我就一直到底」,他就成功了。所以念佛人,這一類人,他只要遇到會成功。還有學密的也很容易成功,他老實,教他一個咒語,他一生就這一句咒語,他不打妄想,念上個二、三年,他清淨心現前了。諸位要曉得,清淨心現前,開智慧。古今中外,最殊勝的法門、最妙的法門,說老實往往是最簡單的法門。可是知識分子,所謂所知障太重,他不相信,哪有這麼容易?他就去研究大經大論,窮年累月,能不能開悟?得有條件,什麼條件?信心。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太難太難了,什麼叫信?信一定依教奉行。你學了,學了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不信。你說「我信」,那信裡頭很多問題,不是誠信,信裡頭沒有誠意,換句說說,這個信是有名無實,所以他收不到實效。這些我們都必須要知道,它是修行的嚴重障礙,真的很難!

  一個人誠信,一點都不難了,他聽經能理解。沒有誠信的人,聽經不理解,往往解什麼?解錯了。你看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聽經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用自己煩惱習氣來解,所以那個經也就變成煩惱習氣,他自己還得意洋洋。從什麼地方能看得出來?在現在這個時代極容易看見,心浮氣躁,你只要看到心浮氣躁,這個人沒有信心。他天天念佛,天天拜佛,煩惱習氣降不住,遇到不順的境界,瞋恚心就生起來;遇到順心的境界,他貪心就生起來。你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你細心去觀察,所謂境界風動,外面境界,小小境界風一動,他貪瞋痴慢的波浪就起來,這是凡夫,這樣的狀況,來生得人身不容易。人身都得不到,還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嗎?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修行沒有別的,總的樞紐就是教你放下。

  釋迦牟尼佛是創佛教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為本師,佛教根本的第一個老師,稱他為本師。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他,一生行誼散見一切經典。非常難得,古人有這個願心,把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行誼,統統把它抄在一起,抄在一本,你就不必看很多經,你全都看到了。這一本書叫什麼?叫《釋迦譜》、《釋迦方志》,兩種,在《大藏經》裡面。它的性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記,現在人講傳記。我學佛,親近章嘉大師,第一本教我讀的書,就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他告訴我:「你想學佛,好,你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要學釋迦牟尼佛,以他為榜樣。」老師教我的。我沒有長處,就從小學會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所以對老師的教誨就像父母之命一樣,不會違背的,一定依教奉行。讀了這個書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他是一個覺悟的人。所以印度這個「佛」的意思是覺悟,翻成中國是覺悟,佛是一個究竟圓滿覺悟的人。這個必須要加強,真的是像一般宗教對於上帝的讚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用這個讚美來讚歎「佛」的意思很正確,「佛」確實有這個意思在裡頭。不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為什麼?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佛說得很好,不是他有專利,不是他一個人有,他說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所以在佛法講,它是平等的,你也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你有煩惱把它障礙住,它沒有丟掉,只要把障礙去掉,智慧德相就現前,這障礙住了。自性的性德不生不滅,它是永恆的。世尊這個示現,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希望,他有這種成就,我們也能有這個成就。

  怎樣達到這個成就?剛才說了,放下就是,你真的能夠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行了,它就現前。我放下了,它還沒有現前?那是你還沒有放下,你別自以為放下了。真放下,它真現前。而且怎麼?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就現前,放下兩分就有兩分效果,真的不是假的。見思煩惱是執著,我們能把見煩惱放下,見煩惱是五大類,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五種錯誤見解放下,你就證須陀洹果,你的智慧,我們這個人間凡夫沒有辦法跟你相比;你的神通,就是你的能力,德能,也無法跟你相比。六種神通,這神通是本有的,每一個人神通是圓滿的,你有兩種恢復了,天眼、天耳。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你能看見,也就是說,你見的能力突破空間維次,用現在科學家的話說,你聽的能力超過我們現在聽力的音波的頻率,比我們現在能夠聽到的頻率,高頻率的你能聽到,低頻率你也聽到。這是真的證明,你能力真的恢復。能力恢復了,你的心地善良,你不會起貪瞋痴慢,為什麼?經上告訴我們,證得須陀洹之後,你沒有出六道,你天上、人間還有七次,七次天上、人間,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從證得須陀洹之後,你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因為你不會動貪瞋痴。三惡道的因是貪瞋痴,貪欲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你絕對不會有貪瞋痴。所以你真放下才行,不真放下怎麼行?

  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身不是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決定不是我。他能把身體看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麼東西是我?世間人講,現在外國哲學家也講,靈魂是我。你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很自在,那就像脫一件衣服、換一件衣服,人死了就像脫一件衣服;再生了,找了一個身體,又換一個新衣服,一點恐怖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你看多自在,這是生死看破了。但是你說它是靈魂,魂是什麼?迷,它還是沒有覺悟,它出不了六道輪迴,它在六道裡頭投胎。如果是覺悟,覺悟它就離開六道,不再到六道來,覺悟了,那叫靈性,還是它。靈魂跟靈性是一樁事情,在覺悟的狀態之下叫它做靈性,迷惑的狀態之下叫它做靈魂。所以靈性在四聖法界,靈魂在六道。確實比我們一般人那高明多了,我們一般人執著身是自己,這一關突破了。這個突破之後,邊見沒有了,對立沒有了,化解了。如果說他是須陀洹,他是斯陀含,他還會跟別人對立,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對立沒有了,對立是邊見,這個破掉了,他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事有對立、不會跟一切萬物產生對立,他心地柔和。成見沒有了,什麼叫成見?自以為是,我覺得怎樣怎樣。這種見解沒有了,就能夠恆順眾生,無論眾生做什麼,他看到都好,都會歡喜讚歎。眾生造作不善,不善他不開口。普賢菩薩所說的「稱讚如來」,稱讚如來底下有註解,他行的善,讚歎他;不善,不讚歎,也不放在心上。但是對他禮敬,對他有供養,對他供養、對他禮敬一絲毫沒有減少,只有不讚歎他造惡。講得真好!我們得真幹。沒有成見才能隨順,有成見就不會隨順。一定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自己什麼意思?貪瞋痴,隨順自己就造業了。業它就有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所以得用看破、放下來修治。

  剛才我們講到世尊為我們示現,他老人家真的放下了,一生除了教學之外,講經就是教學,他沒有做過第二樁事情。他教學,什麼身分?教員,他不是校長,他沒有建立學校,也就是他沒有辦學校,他沒有班級,分多少班級,哪個班級有個班長,他沒有。所以他的學生,我們在經上看到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平等的,一個老師有這麼眾多的學生。平等是佛,沒有高下,他真做到平等。人的智慧不平等,業障習氣不平等,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心性上是平等的。所以他得到平等的尊重、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這是絲毫沒有差別的。我們想想,都是給我們做最好的典範。所以我非常感激老師,要不是老師指導、教我,我們就會把路子走偏差,肯定會走偏差。跟釋迦牟尼佛學習,老老實實就做教員。也就是說,我們與人平等,絕對沒有動一個念頭,我要領導多少人,我要當頭,就錯了,這裡面就會起貢高我慢,就生煩惱。一律平等,不生煩惱,互相尊敬,你看佛跟弟子,佛對他謙卑。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會不謙卑?對一切人尊敬,佛尊敬弟子,弟子尊敬佛,互相尊敬。互相謙卑、互相尊敬,在這裡面看到稱性性德的流露。

  佛一生沒有做任何事業,除了講經教學之外,沒做任何事業,沒有任何組織,這我們要曉得。當年他老人家在世,示現跟一般大眾沒有兩樣。成績好的學生,多半代替他老人家到四方去教學,學得很好的這些弟子,到各方去教學,擴大著教學的效果。可是每年雨季的時候,出門不方便,三個月的雨季,這些學生統統回來,回到佛的身邊,這叫結夏安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再教育,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行。每年有三個月接受老師的教育,九個月在各地方去教化眾生,這個方式非常好!現在你看有很多企業辦補習班,進修教育。釋迦牟尼佛他是帶頭的,進修教育,三千年前,每一年三個月的夏安居就是進修教育,提升自己。這些人回來,互相分享自行化他的經驗,交流,互相提升。這個方法多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要注意到謙虛。

  我這一生創辦了一個華藏圖書館,實際上我是掛名,韓鍈館長辦的,辦得不錯,對佛教有貢獻。我這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韓館長有的時候她遇到一些麻煩,她不想幹了,我就告訴她,她說「我這館長不想當了」,我說:好,不想當,把這個圖書館交給當地政府,我們就解散。她以為我想做,我絕不做,佛沒做過!以後有這麼一個因緣,簡豐文居士找我,我們成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利用我這個關係,請我做董事長,我說:「可以,把你這個機構建成,我就退下來。」我請了很多次的假,辭職,都不答應,到現在還掛個名,實際上十多年我都沒有問過事,開會我也沒有參加。他們做得很好,很難得,確實對全世界的佛教都做出貢獻。這裡面的員工,我稱他們是菩薩,真難得,一生奉獻在這個小團體。小團體不大,你們到杭州南路去看看就曉得,我們團體全部的面積大概二百五十坪,十幾個人在工作,居然工作將近三十年,真正做出了犧牲奉獻。

  我是移民到澳洲,遇到九一一事件,這個事件改變了我,給我影響很大。昆士蘭大學有個和平學院,他們所研究的主題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好事!這是和平學院。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對他們帶來很大的衝擊,過去他們怎樣化解衝突?這是用西方的思惟,用報復。這種方法演變成恐怖戰爭,這個事情麻煩了,再想想過去這個思惟有問題,才想到用真正和平的方法,不再用報復。這個想法是正確的。所以學校來找我,邀請我跟學校這些教授們舉行一個座談會,我參加了兩次。聽他們的報告,才曉得全世界有八個大學有和平學院,因為這在我們台灣沒聽說過的,中國也沒有。他們要聽聽我的意見,我把我們中國傳統的理念介紹給他們,怎麼樣化解衝突?我說你先要把衝突的根源找出來,你才有辦法對治。衝突的根源在哪裡?不是你們講的雙方,以色列跟巴基斯坦的衝突,不是這個,這不是根源。根源在哪裡?我說根源在家庭。這他們沒想到過。所以我舉個例子說,現在這個社會,離婚率有多少?這個大家知道。離婚率說明什麼?夫妻衝突。夫妻衝突會造成父子衝突、兄弟衝突,就是家庭衝突。這樣的人,他走出家門,他能跟人不發生衝突嗎?這他們沒想到,化解衝突要從根本做起。我說還有更深的。他說更深的是什麼?更深是你自己跟自己的衝突。這他們都沒想到。我們中國人講的,本性跟習性的衝突,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習性不善。這個話,他很難理解,我舉個例子,譬如有利,利擺在我面前,你第一個念頭是自利還是利他?大家說,當然自利!每一個人都自利,不就衝突起來了嗎?如果這個念頭,看到利就想到利他,衝突就沒有了。這個道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沒這個觀念。我說你自己這個衝突,本身的衝突不能解決,你怎麼能會化解國際上衝突的紛爭?

  我兩次會議跟他們開的時候,他們很高興,於是校長就邀請我,正式送個聘書給我,我就做這個學院的教授了。送給我學位,博士學位,我說我這個東西都不需要,我倒很喜歡跟你們這些教授們聊聊天,這個東西對我沒用。他們有意,希望我接受,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麼回事情。當時我就想,我就考慮,確實現在這個社會是非常動亂不安的社會,他們聽我兩次的討論發言,感覺到我這些理念確實能夠對世界和平有點幫助。佛家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沒有這個緣分,那就算了,我們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他們動念頭要邀請我,我一生是被動,沒有做過主動,這樣我才答應他。先後參加十幾次這種會議,在大會當中做主題講演。與會的這些朋友們,我非常敬佩,真正想尋求化解衝突的方法,找不到!聽到中國古聖先賢這些理念,都感到很驚訝,他有懷疑,他說:這真的嗎?這是理想,做不到!這個念頭,對我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那怎麼辦?必須要做出實驗給他們看,他們才會相信。所以我就想到,咱們找一個村、找一個小鎮來做實驗,看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在現在的社會上有沒有效果。我找了很多地方,緣不成熟,最後在老家跟鄉親父老談這個事情,得到他們支持。所以就在老家做實驗,沒想到實驗得非常成功。成功之後,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了一個很有規模的活動,把這個實驗成果做了八個小時的報告。駐教科文組織各國的使節,一百九十二個國家,這些代表都非常樂意去考察、去參觀。做成功了。做成功,我就不想做了,我希望交給國家去辦,為什麼?這事情不是我們幹的,我們的本行是講經教學,哪裡會幹這種事情?這事情都是不得已逼出來的,只要帶起來,大家知道「這是好事情,這可以做得到」,大家去做,大家去發心,這是對的,我還回歸本位。所以我還做不做這些事情?再也不做了,我會常常講,常常勸大家做,這是好事情。

  你看我在這麼多年當中常說,世界要和平、要和睦,只有每個人站在自己工作崗位,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敦倫盡分,盡我們自己本分,做好,與不同行業互助合作,這個世界就非常的圓滿、和諧、安定、繁榮,這個國家長治久安是這麼得來的。我只是在講經附帶說說而已,我不會真幹。諸位曉得,真幹事情不容易,要有福報,你底下要有人才,還得要有錢財,你沒有這兩種,你不能做。我沒這個福報,第一個沒人,幾十年了,到現在孤家寡人一個,沒人,這諸位要曉得。不要認為,我認識的人很多,沒有一個人聽我話的,我心裡很清楚,就是聽眾而已。我講經像電影明星一樣,聽眾很多,沒有一個我能指揮得動的,沒有一個他真聽我話的,一個都沒有,給諸位講老實話。我能辦什麼事?又沒有錢。所以我總是希望,有福報、有這種認知的人好好去做,這是好事,這真的是救自己、救家庭、救社會、救國家、救世界,我看到歡喜!諸位曉得,我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你們聽到外面有人說,淨空法師在這邊做這些事情,全是假的,全是騙人的,那你得要小心,他有什麼企圖?有什麼目的?是不是用這個名字在斂財、在圖名利?肯定是這些。

  所以我在這裡把話講清楚,講到修行,講到對治,大家要知道,我始終,幾十年了,怎麼會變?學佛到今年五十九年,講經講了五十二年,不會變節!我證實了方老師最初告訴我的一句話,「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那時候跟他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從這裡入門的。我是不是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到了。所以我感謝老師,我們講台對面掛著老師的遺像,念念不忘!真幹,不是幹假的,愈學愈快樂,法喜充滿,煩惱輕、智慧長。所以幸福,真正的幸福,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名利,與名利毫不相關,也就是與富貴貧賤不相干。釋迦牟尼佛一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比什麼人都快樂,什麼人都不能跟他比,比不上他。在中國古代,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孔子讚歎他,在一般人過這種生活都苦不堪言,顏回天天快樂,無論在什麼時候見他,滿面笑容。這是什麼?這是樂,真的樂從哪裡來的?習樂,是從學習裡頭來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法的樂從哪來?從經典來的,你真明瞭了。經典講什麼?講宇宙人生真相,真相了解,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得大自在,你怎麼不快樂?

  所以我們要把佛的面目看清楚,他是純粹的教育。什麼教育?人生最高享受的教育,法喜充滿的教育。你看,你要不要這個教育?要教育,那就跟釋迦牟尼佛學習。可是現在,學習場所沒有了。我到這邊來治牙齒,悟行法師跟我時間很長,台南人,家鄉的父老尊重他、擁護他,要給他蓋一個道場。我去看了,土地不大,建一個寺廟叫極樂寺。他帶這些熱心的人來看我,希望我提一點意見給他們參考。我就說了,我說:如果你們建個寺廟跟台灣一般寺廟都一樣,那台灣有你這個寺廟不多,沒有你這個寺廟不少,沒什麼大意思,勞民傷財,何必!我開頭是澆一盆冷水澆給他,他們聽了當然很難過。然後我告訴他:假如你們做一個台灣沒有的寺廟,那有意思,我就贊成。他問我:什麼樣的寺廟台灣沒有?教學的寺廟沒有。釋迦牟尼佛是教學,一生教學,這個你要知道,沒有一天不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缺課的,真的是偉大的教育家,好老師!這是佛的本來面目。我說如果你們建個寺廟,這個寺廟是學校,在這個社會上,它是倫理、道德、因果、佛教的補習班,這個有意思,這個我很贊成。他們也聽了很歡喜,向著這個目標去做。我說你這個寺廟,殿堂就是教室,我說希望能有七個,一個大的。他把圖畫來給我看,這個大教室可以容納三百人,小教室六個,六波羅蜜,六個小教室,每一個教室可以容納四十人。我說行!這裡面培養講經教學的法師,四眾都收,真正想學經教的。學經教的目的,不但是幫助自己修行,也要弘法利生,這個有意義、有價值,台灣所沒有的。有幾個好的老師的時候,開課。一個堂口就是一個教室,教一樣東西。這個教室講《華嚴》,那個教室講《法華》,那個教室講《般若》,喜歡學什麼經論,你就報名參加哪個教室,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然這裡面紮兩個根,一個根是德行,那就是儒釋道三個根,這是必修課;另外一個就是文字學,文言文,教文言文。德行與文言文兩年的時間完成,到第三年就分科,你想學哪一門你就專攻哪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我說這樣的寺院有價值,在台灣頭一個。你這個寺院做成功,肯定就帶動了佛教,希望佛教慢慢回歸到教育。

  要知道,佛教當年傳到中國來是教育,寺院是學校,帝王護持,帝王親自來管轄,所以他推動的力量大,沒多久就普遍到全國。所以寺院庵堂這種建築都是宮殿式的,這是帝王特准的,照宮殿式的建築。這是尊師重道,帝王都是佛的學生,佛門裡面大師級的都成為國師,皇上的老師。對於中國社會安定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學佛、出家,從事於這個行業,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行,教學!不是別的,要知道,當教員,不管行政。不管行政,沒人管事也不行,所以從前寺院叢林裡面,這些行政、這些業務怎麼辦?大家輪流,選出來幹。幹多久?一年,你得服務一年,給大家服務一年。所以寺院裡頭,一百零八個執事的位子,就選一百零八個人。什麼時候選?臘月三十,除夕,除夕這一天選舉。選出來之後,初一,大年初一團拜的時候就任;到除夕他們就總辭,選新的,所以任期一年。好,不會讓你做得太久,不會耽誤你太久,你用一年的時間照顧大家。選舉制度最早是在佛門裡面,推選執事。執事職務不平等,實際上它完全平等的,沒有高下的。這是佛門從前的制度。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多少次,提醒我,他說佛教要興旺,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是什麼?就是大學。古時候的叢林,現在人講佛教大學,學校,真的是學校。叢林的主席就是住持,住持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跟現在大學裡頭執事完全相同,名稱不一樣。所以教員都稱為阿闍梨,「阿闍梨」是梵語,意思是軌範師,就是這個老師他的言行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我們要跟他學習,這是教師、教員,教員都稱阿闍梨。真的是學校,不是假的,它為社會服務,教化人民的,不是跟鬼神打交道的,這諸位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鬼神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人。所以這些錯誤統統要把它修正過來。

  真有這麼一個好的榜樣,這個寺廟出現了,恢復佛家教學,佛法才能夠復興。如果不辦教育,完全講求形式,佛法在這個時代裡頭維持不會長久。我這個話是在好幾年前,我訪問日本,跟水谷幸正先生談到這個事情,這個人現在是日本的佛教領袖。我給他提醒,「佛教教育非常重要」,如果疏忽這個,我那個時候說了一句話:「三十年之後,日本佛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你們日本佛教願意看到這個現象出現嗎?」佛教教育不但重視學術,更重視修行,根據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佛教育。不是天天講講經就算了,那個不行,那不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重視信解行證。所以地藏菩薩代表是基本的修行,孝親尊師,道德教育;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仁愛的教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用現在的話說,科學、哲學的教育;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實行,要把孝親尊師、仁愛、科學哲學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叫普賢,心量多大,普是普遍,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所以菩薩是代表一個科目的,代表一個法門的,他是表法的,他不是神。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我們這個地方講「修性不二」,修是菩薩代表的,性是佛代表的。所以修就隨緣,性不變,還是《還源觀》上四德的第一句,「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我們今天隨緣,沒有妙用,所以隨緣裡面生煩惱,生七情五欲,這造孽。佛菩薩高明,隨緣裡頭不生煩惱,生智慧,那是怎麼回事情?隨緣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生智慧,他不生煩惱,那就妙用了。法身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真妙!所以不但要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是教學的目標,看眾生的根器,把他提升到哪個階層,最高的階層是成聖人。所以這是隨緣妙用。

  下面講性,「性,謂本有不改,即真如不變之理也」,真如是真性。「真如」這兩個字,真是從性上說的,如是從相上說,相跟性是一體。換句話說,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就叫真如。相如其性,這個境界不好懂,所以祖師大德用比喻來告訴我們,用什麼?用金,黃金跟器,黃金是真,器是相。你把黃金做一個戒指是戒指的相,做個手鐲是手鐲的相,做個項鍊是項鍊的相,那個相不一樣,黃金是一樣。那個會變,變得不一樣的相,那叫如。你看,項鍊這個相如其金,金如其相,你不喜歡項鍊,把它鎔化做一個鐲子,還是那個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不一樣的器皿,千種萬種,那個體性一個。這個就是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個,能生萬法,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哪一法不是性?你真的覺悟明白,法法皆是。你要是不著相,你就見性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性?著相。著相,譬如那是個手鐲、那是個項鍊,他著了相。我講:你把黃金拿來給我。「沒有黃金,找不到!」鐲子有沒有?拿鐲子來,他著鐲子相,他不知道鐲子是黃金,他不知道項鍊是黃金,就迷成這個程度。我們今天就是迷,不知道所有現相是性。佛家裡面稱佛是什麼?稱佛就稱性,你見性就見佛了。如果你真的恍然大悟明白了,一切法都是性變的,在一切法裡見性,你就在一切法裡頭見佛了。佛在哪裡?到處都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全是!知道什麼?知道性相不二。可是凡夫煩惱習氣太重,聽的時候不錯,好像覺了,可是境界現前馬上就迷了,還是著相。著相生七情五欲,不著相生智慧。所以要曉得,這個性是不生不滅,永遠不變的,自性清淨圓明體。

  「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觀」,這天台家講的,講三觀。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把三觀改成止觀,諸位就清楚了。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相是假的,從相上看,相是假的,你就不要執著它,幻相,夢幻泡影;性是真的,性永恆不變。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你要沒有相當深度禪定的功夫,你見不到。你要想有定功,你一定要持戒,戒律是得定的前方便,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你就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修性不二,你就真的見到了。一樁事情見到不二,所有一切法都不二,你就全見到了。這裡給我們講了十個,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任何一門你做到,其餘的九個統統得到。為什麼講這麼多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有人從修性不二入門,有人從因果不二入門,有人從染淨不二入門,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接引八萬四千種不同根性的人。要知道方向目標是一個,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修德莫非三觀」,我講的止觀,實際上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放下,修德就是看破放下。「性德不出色心」,這個色心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現在科學家也講到這個,他說宇宙裡頭只有三樣東西,其他的全都沒有,這麼複雜的宇宙就是三樣東西變現出來的。這三樣東西是什麼?是物質、能量、信息。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能量,境界相就是物質,轉相就是信息,也叫見分,境界相也叫相分,跟科學家講的是一樣的。但是佛法講得透徹,比科學家講得清楚,這三樣東西從哪裡來的?科學家沒講出來,佛法講出來了,從哪來的?從妄念來的。念不是真的,但是念頭一起,這三種現象現前,佛家叫妄心。妄心依真心而起,沒有真,哪來的妄?所以我們講到修德,你就不能不懂得看破放下。看破就是什麼?明瞭,明瞭事實真相;放下是什麼?放下分別執著。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對於一切萬法你就會用真心對待。真心是什麼?中國人講孝悌,那是真心。從孝悌延伸出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出來了;仁義禮智信,都是性德,都從孝悌裡頭流出來的;再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是從孝悌流出來,這性德。起心動念不違背性德,對了,你完全正確,你的日常生活行持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就是把這東西做到了,自自然然做到,沒有刻意去做,自然的,那是什麼?性德流露。迷失了自性,就變成相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他全搞反了。這個搞反,那就造罪業,社會動亂了。果報,三途出現,餓鬼、地獄現前,他搞這個東西。

  我見章嘉大師,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那時候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就是聽方老師介紹佛法不到兩個月。「從佛經哲學這個課程,我知道佛法殊勝,承認無比的殊勝,怎麼能入得進去?」我向章嘉大師請教。他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他不講止觀,講止觀我不懂,初入佛門不懂;你看,他講看破放下,這個我能懂。這是老師高明處,用淺顯的言語把很深的這個道理說出來。其實我懂是似懂非懂,好像懂,是不是真懂?沒有。可是這個開頭好,讓我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不怕它深奧。逐漸逐漸要說是真懂的話,得搞三十年,慢慢才真的明白過來,三十年鍥而不捨。所以我常常講,我不是上根利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是中下根性。上根利智是三年五載他就契入,我要搞上三十年才契入,不是簡單事情。

  韓館長護持我三十年,她過世的時候,我七十一歲。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我在七十一歲的時候,有一點這種境界出現,比起祖師大德差遠了。祖師大德他們修行的時候快,你看惠能大師二十四歲,一入佛門,不但是入境界,入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真的叫望塵莫及,怎麼能跟他比?歷代祖師大德,你去看《高僧傳》,三、五年開悟的,大徹大悟,七、八年開悟的,十幾年開悟的,二、三十年大徹大悟。我搞了三十年,沒有到大徹大悟。我到七十歲,可以說是在一切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純熟了,熟了,有一點趨向自然,不是刻意去學,才到這個境界。古人講的,可以勉強說大悟,不是徹悟,更不是大徹大悟。

  下面說,「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作」,這是稱性起修。性是什麼?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描繪的,這個很具體,性是清淨,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性「本不生滅」,性「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是他老人家見性的時候描繪的。我們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修行的總綱領,說了五個字,經題後半段,「清淨、平等、覺」五個字,這五個字是全性起修。我早年在美國講《無量壽經》,把這五個字前面加了兩個字,前面加「真誠」,後面加了兩個字,加「慈悲」,我講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能夠與這十個字相應,那就是全性起修,這個重要!果是什麼?諸行無作,行就是講的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作是什麼?不但沒有善惡,善惡沒有了,染淨沒有了,你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見到極樂世界的淨土,你見到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諸行真無作嗎?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不二。

  下面說,「全修在性,則一念圓成」,這兩句話要合起來講,前面說了一段,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什麼人?法身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他們所表演的。表演什麼?表演不二法門,不二怎麼?你起心動念就二,不起心不動念就不二,你見到真相了。這個真相,彌勒菩薩告訴你,「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全看到了。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不會,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沒有了,你還會有分別執著嗎?沒有了,全沒有了。那你是什麼人?你是法身菩薩,至少也跟經上這一段所講的三住,修行住的菩薩,修行住。一念圓滿成就,就是這一念,念念都是第一念,沒有第二念。第二念就有分別,就起心動念。一念,連無念都沒有,為什麼?有念跟無念還是二念,無念都沒有。有無念很糟糕,無念將來生無想天,他還是有念,他有什麼念?他有無念,他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有念、無念都沒有了,你才能夠超越輪迴。所以這一念圓成好,諸行無作,一念圓成。

  「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真的,大乘菩薩,告訴你性修是一不是二,修行就是見性,見性就是修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這個階段。這什麼人境界?惠能大師的境界、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個境界。「互泯互融」,互泯,二邊都沒有了,融成一體。性是體,修是事,修是相,性相融了,理事融了,一切諸法沒有一樣不融。融在哪裡?融在自性裡面。這一融,也就是說回歸自性,所以講不二,沒有二!沒有二就是沒有念了,有念就有二,就是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不起心、不動念是什麼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個念,一念都沒有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恭喜你,你真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的成就。

  下面總結,「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歸到最後不出一念。一念不可思議,一念能生萬法。這一念就是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是依正莊嚴。一念是體,從一體,體本來沒有這一念,這一念也沒有。這一念叫無明,無始無明,根本無明。它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你說它有,它已經不見了;你說它不見了,它真有這現相。所以你不要在這上面去起心動念,一切隨其自然。在所有現象裡,不要起心動念,你就見到真相;起心動念,你見到的是幻相,就是經上講的,你見到的是夢幻泡影。從這個地方,這十段,末後的結尾,都是「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都這一句。從這一句總結,你就曉得,什麼東西真的?心是真的,這個心就是自性,修性不二的性。所有一切現象,是心所現、所生;它有那麼多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起作用。識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它起作用才有變化,才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裡面有染淨、有善惡、有因果,性裡面沒有!

  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很難,這是在此地聽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所證得的這些境界,說出來跟我們在一起分享。我們應該怎樣來聽?真誠心,決定不懷疑。佛門裡面,五戒裡頭「不妄語」,哪有佛菩薩妄語的道理?所以我們用真誠的信心來接受。我們也想到這個境界,尤其希望這一生當中能證得。說來生,來生太渺茫,來生我們還能得人身嗎?還有機會聞佛法嗎?這些都是不定的因素。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古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抓住當下,你才真的有成就,不要想未來。抓住當下,有沒有辦法?有,《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修行,《華嚴》太大、太高、太深了,真的不容易,我們找個比較容易的,找《無量壽》。《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是《華嚴經》的總結,依照《無量壽經》裡面的理論、方法來學習,老實念佛,印光大師說「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淨土,你就入華嚴境界,你就入不二法門,這是捷徑。我們要真幹,你有一樁東西沒有放下,那就障礙。念佛為什麼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沒有別的,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放不下沒關係,把分別執著放下,下面二土決定得生,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有分,不是沒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