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104

  請掀開經本,我們還從五十八面讀起,這是一個段落,五十八面最後一行: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昨天講到此地。今天我們繼續看第八尊天王:

  【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

  菩薩得到的法門,『觀一切世間境界』,「一切世間」包括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前面講得很多。這一切世間我們都曉得非常複雜,《華嚴經》自始至終為我們說明這些差異的現象,說得很多,而且會會幾乎都有多次的重複,所以這部經我們從頭到尾念一遍,這些印象都會很深,那就是重複多遍,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在這種種不同意見當中,我們怎樣去觀察,才能夠開智慧?這一切境界當中,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將十如是展開為百界千如,那就是「觀一切」的良好模式,我們得到他這個啟示,就曉得如何觀察世間。

  現代科學家也善於觀察,譬如太空物理學家宏觀宇宙,觀察宇宙無窮大,這是一種觀法;量子力學家往小處去觀察,觀察一切事物無限小。所以今天的科技很明顯的走上兩個極端,一個是無窮大,一個是無限小。他們的觀察不能說不敏銳,觀察的結果也能夠令一切人滿意,可是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此地講,他為什麼不能入解脫門?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留意,他們再宏觀、再微細的觀察,沒有把「我」捨棄掉,雖然觀察到無我,我也不可得,但是意念沒有捨棄,所以還是得不到解脫,依舊是凡夫境界,連個小乘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

  我說這個話,同修們要警惕,不能證果,此地講不能入解脫門。此地這個解脫門高,不是普通,法身大士的解脫門。此地的解脫是十法界,脫離十法界,解除一切煩惱,這裡面佛家常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脫離十法界這是高。最低的解脫是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從初信到十信,華嚴會上還沒有他們的地位,為什麼?他們沒有出十法界,不是法身大士,沒有入一真法界,沒有入華藏世界,這不算是真的解脫。可是佛告訴我們,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斷八十八品的見惑是「解」;「脫」哪裡?三惡道,這種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但是他沒有離開六道,他在六道裡面人間、天上,他輪轉的範圍就是這個範圍,他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聽了世尊這一番話,最重要的要相信世尊沒有妄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所謂如語就是完全說的是事實真相,佛所說的並不增加一點點,也不缺少一點點,真相是什麼,完全照事實說出,這叫如語。

  我們想想,如果我們見惑還沒有斷,見惑裡面第一個是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這叫身見,也就是我執,這有我;有我當然就有我所有的,這個妄念就生起來。佛法裡面的修證,最低的水平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我」你就有私心,你就有人我是非,你就有貪瞋痴慢,你就有三苦、八苦;換句話說,你就有六道輪迴。所以證得初果的人,在大乘是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就稱他作聖人。初果須陀洹,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入流」,他入聖人之流,他不是凡夫。雖然現在還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但是距離脫離六道輪迴是有一個期限,佛說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脫離了。諸位要曉得這叫「位不退」,三不退裡這是位不退,決定不會再墮成凡夫。我們在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最低限度要證這個果位,你才算是有成就。

  可是八十八品見惑不容易斷,要以這個水平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修行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那真的是太稀有,鳳毛麟角。一般人怎麼樣?只能說在佛門裡面跟諸佛菩薩結個法緣,如同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也曾經像現前這樣的修學過,但是沒有拿到須陀洹的學位,還是流轉六道。這個事情,我們在過去生中已經幹了很多遍,甚至遍數已經數不清,這一次碰到了再幹一遍。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真正覺悟,才會真正回頭?難說!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生生世世每一次真的是遇緣不同。如果遇緣殊勝,我們能把握機會,真的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辦妥了。

  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斷煩惱才證菩提,幾乎沒有例外的。你斷見惑,你證初果;你再將欲界思惑九品當中最重的前六品斷掉,你證二果;再把其餘斷盡,證三果。三果不錯,不再到欲界來,在四禪五不還天修行;到那個地方再去斷色界、無色界。色界四禪,無色界有四種定,總共是八個天,天上分為八類,每一類裡面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思惑都在四禪五不還天斷盡,斷盡了證阿羅漢果。這是見思煩惱解開,脫三界六道輪迴,在佛法裡面講成就小乘阿羅漢;在華嚴這是圓教,圓教菩薩,佛給我們講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上面還有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七信以上,八信、九信、十信斷的是塵沙煩惱。在十信位子裡面,破一品無明,這就超越十法界。解脫的意思在此地,他把塵沙煩惱也解開,脫離十法界,這樣才入一真法界,入解脫門;此地入解脫門是入一真法界。所以大家想想不容易。

  可是法門裡面有個特別法門,看你有沒有緣分遇到,那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一品煩惱都不要斷,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見思煩惱沒斷;沒斷煩惱也能夠進入一真法界,也能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個話說起來沒人相信,所以淨宗稱為難信之法。我們聽了就相信,這個奇怪,不可思議。一般照常理來講,二乘不相信,菩薩不相信,為什麼?找不到理由,你憑什麼?凡夫一品煩惱不斷,能夠超越三界,能夠超越十法界,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我們遇到了為什麼會相信?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這一次接觸到之後,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起來,所以你能信,你不排斥;同時又得到諸佛如來本願的加持;裡面善根漸漸到成熟,外面得佛力加持,我們能信。雖然如是,如果自己無量劫來還有些惡習氣,還有煩惱,這個煩惱習氣自己要沒有能力控制住,煩惱在搗亂,干擾我們的信願,使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面依舊會起貪瞋痴慢,這個障礙很可能把這一生的機會又錯過,那真是太可惜了。

  因此,修學的緣就非常重要。緣裡面,一個是善知識,你有緣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提攜幫助你,幫助你破迷生信,這個容易,說破迷開悟,那個難,那是差不多你自己根熟可以做到。善知識能夠幫助你破迷開悟,給你講經說法,你聽了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根熟了,熟透了。我們沒熟透,還差一截,在這種情況之下,善知識他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特別是淨宗法門,我們果然具足信心,從信心裡面生起願心,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這個成就的殊勝不可思議。如果善根差得太多,信心還是不能夠建立,能夠深信因果,畏懼惡道,斷惡修善,也能夠暫時不墮三惡道。你能夠修善,能夠持戒修善,來生可以保住人身,修得好還可以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這是暫時的小果。這一切世間種種這些情形,說之不盡,佛法所講的只說一個大概,略說而已,必須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冷靜的觀察,你愈冷靜,觀察就愈清楚。所以有定功的人,無論看什麼事情,比我們凡夫高明多了;也就是說你的心愈清淨,你看得愈深愈廣,隨著你的清淨心的淺深;清淨心淺深就是定功的淺深,你看的深廣不一樣。這是講觀察一切世間境界。

  觀察要有結果,我們才真正能得到受用。觀事,從事裡面就看到理;觀理,從理當中你就明白事,你就叫會觀。你看到所有這一切事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不會觀察,你怎麼能得受用?你怎麼能解決問題?更深的,觀相見性,觀性了相,通達一切法相,這是深的;這一層我們凡夫不容易做到。凡夫能夠做到從事上明瞭理,悟了理,從理上能夠明白事相,那就相當不錯。與這個相類似,這是觀察因緣果報,看到因想到果,看到果知道因,業因果報清清楚楚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自己對於這個境界決定不迷惑,智慧開了幾分;雖然沒有大徹大悟,小小悟處會常常有。

  這裡面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理事不可思議,性相不可思議,業因果報不可思議。「不思議」這一句話好,從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絕對不能用思考想像來解釋這些問題,你要用你的思考、你的想像來解決問題,會產生錯誤。懂得佛說不可思議,我們就不用思考,我們仔細觀察,在觀察之中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依這個原則你仔細去觀察,這叫修觀。宗門教下,這是修學的一個總綱領、總原則,這叫觀照。如果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失照,你在修觀的時候照失掉了。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有觀沒有照。我們每天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觀察裡面打妄想,依自己的妄想做標準,來判斷一切人事物,於是產生錯誤,自己不曉得。科學家觀察宇宙得不到解脫,原因也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這種過錯,我們一定要避免,祖師大德真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可惜我們沒有把這些教訓記住,沒有認真的去做到。不能怪佛不慈悲,不能怪祖師善友不慈悲,講得太多,在經上講,不知道講多少遍,祖師大德註疏當中也看得太多。我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就是很健忘,記不住,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舊習氣、舊毛病依舊常犯,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如果懂得不思議,懂得這句話,初學應該怎麼做法?等到有一天豁然開悟了,理事、性相、業因果報全都明白,那個時候你也會跟佛一樣說「不可思議」,這是你親證的境界,不可思議。這個時候說不可思議,跟我們現在說不可思議,意思不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菩薩是從業因果報的觀察,他得到解脫,他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可見得修行真是門門通大道,關鍵還是世尊一句話,「微密觀照」,還是這句話,我們一定要學習。第九位尊者:

  【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

  前面是觀察業因果報得解脫,這尊天王是從教學當中得解脫。法門無量無邊,『出要』兩個字很重要,無量無邊法門你要掌握不到這兩個字,你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往上那更不必說;不但三界六道你不能出,三惡道都不能夠離開,所以「出要」兩個字是關鍵。我們抓到一門,這一門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這對我們是最重要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在理論上講都是出要法門,在根機上講各個不相同。正如同咱們生病要吃藥,藥鋪裡每一味藥都是良藥,都能夠治人的病痛。這種常識我們有,我們生病了,不敢隨便吃藥,為什麼?怕吃錯藥,吃錯了。吃錯了藥,不但病不能好,可能還要送命,這個常識我們曉得。法門亦復如是,法門就是良藥,如果你要是修錯,藥吃錯我們身命送掉,法門修錯法身慧命可耽誤掉,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法要契機,就好像藥要用得妥當,要對症。藥對症,法契機,是一個道理;藥對症就藥到病除,法契機這個人修學立刻就證果、就開悟。因此,講經說法不能疏忽契機這個道理。

  諸位同學你們在此地學經教,李炳南老居士早年為了幫助初學經教的同學們,編了一個小冊子《內典講座之研究》。這裡面最重要是教我們,自己修學要契機,契自己的機,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會有結果,才會有成就。講經說法是幫助別人,要契大眾之機,這樣則功不唐捐。功不唐捐是古人的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你的功夫沒有白費,你的時間、你的精力用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收穫,不至於白費。所以,觀機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一塊修學,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可以參考古人的註解,決定不能依照古人的見解來講,為什麼?我們面對著大眾,這些大眾是現代人,不是古人;用古時候方法來講,雖然沒講錯,祖師講的,是沒講錯;唐朝祖師是對唐朝人講的,不是對我們現代人講的,相去差不多一千年,這一千年有多麼大的變化?這就不契機了。

  我們可以參考他,參考他什麼?他在那個時代怎麼講法。你多看看這些註解,漢朝人的註解,漢朝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講經說法他怎麼說,唐朝這些人他又怎麼說;最好看同一部經,你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你再看看宋朝人怎麼說,明朝人怎麼說,清朝人怎麼說,我就開悟現在應該怎麼說法,你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如果拿唐朝的註解照說,那現在的對象是唐朝人,他才契機;我拿清代祖師大德註解來講,座下是清朝人才行。你要不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你怎麼能做到契機?不契機,佛說這是閒言語,說了等於沒說。為什麼?人家聽不進去。縱然聽懂了,在現在生活上用不上,佛法是要解決我們現實生活問題。所以經典沒有變,字沒有兩樣,講法要不一樣,佛經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因為如此,它超越時空,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現代人所謂是真理。

  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義趣,也就是說掌握到「出要」。如果你的智慧開了,給諸位說,門門都是出要;智慧沒有開,只有一門出要,其他門你都出不去。這是諸佛如來大開方便之門,這就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什麼樣的根性,遇到緣還都能成功,稀有難逢。我們煩惱業障再重,只要你信,只要肯去,沒有一個去不了的。你說我不認識字,我不會讀經,不要緊,只要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很多。一句阿彌陀佛,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他就相應,往生的瑞相往往比通宗通教的這些大德還要殊勝很多。這個法門是世尊給我們選擇的,世尊在《大集經》裡,為我們後世眾生普遍授記,「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這幾句話是佛為後世眾生普遍授記,你說多殊勝!我們不取這個法門,取其他法門,那就得看根性;換句話說,你要懂得觀機,你在其餘大乘法中也能夠抓住出要,來幫助他們。這個出要,說老實話,沒有淨土那麼樣的究竟。淨土的出要是出十法界,不僅是橫超三界,橫超三界是講出六道輪迴,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實際上超越十法界,這是無比的殊勝稀有。不是淨宗的根機,你要想什麼方法去催化他,把他變成淨土根機,這是高明的手法。沒有這個能力,要觀察他的根機,幫他最低程度的解脫,最低程度的解脫就是勸善規過,說明六道的由來,業因果報理論與事實的真相,勸導他斷惡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夠脫離三惡道,生得人天善道。實在講,我非常客觀的來觀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面,他說這是「於著相得解脫」。這句話你要不留意很難懂,如果你細心去體會,你會恍然大悟。他說的是什麼?就是說念佛法門。一切法門著相不會解脫,淨土法門著相能解脫。著什麼相?著阿彌陀佛的相,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沒有辦法解脫了。這個地方『得示』,示是開示、顯示,「一切眾生出要法」,就是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法門。末後這一尊:

  【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這個法門比前面要難得多。前面是專指淨宗,法門雖然很容易修學,快速穩當成就,緣不容易遇到;彭際清居士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這個因緣是很不容易遇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都是說真話。怎麼會遇到?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緣感應而現前的。我們這個地方建講堂、建念佛堂、建彌陀村、建佛學院,得三寶的加持,進行得很順利。李木源居士念念祈求三寶保佑,希望彌陀村早一天建成,他剛才還說如果建得太晚,好多念佛的同修都已經往生了。當然這麼多同修在這裡念佛往生,我想他們往生不會那麼快,一定等彌陀村建好了,在彌陀村裡面往生,做示範、做表演,那個影響力就更大、更不可思議。所以功夫已經成就可以往生,希望你們多住幾年,廣度眾生,所以這個緣分非常之稀有。

  這尊菩薩,這是以種種善巧方便,恆順眾生,應機說法,都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才叫入佛法。『入佛法』三個字怎麼講法?你要先懂得佛法兩個字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兩個字,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真實、正確、完全沒有錯誤的覺了一切法,這叫佛法。「入佛法」,可見得你已經覺了,你已經通達一切法,這才叫入佛法。佛法要怎樣才能入?要智,你沒有智,怎麼會覺悟?佛這個字,諸位看看經典裡面的解釋,細細的說,佛這個字裡面具有智慧、覺悟兩個意思,智慧是能覺,覺悟是所覺。智慧裡面又說作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覺裡面也說為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一般在佛法解釋「佛」這個字的意義。由此可知,「入佛法」,你的教學確實有了成就、有了成績,你教學真有了成績,學生開悟了,成就學生的智慧。成就學生什麼智慧?根本智、後得智,成就學生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才叫入佛法。所以此地入佛法的水平很高,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境界。

  佛法的教學難,佛法教學跟現代社會教學不一樣。我們看看前清沒有佛學院,也沒有佛學班,佛教裡面辦佛學院、辦佛學班,民國年間才有。也有不少熱心的大德們,在家、出家都有,他們辦學有沒有辦成功?沒有。怎麼說沒有?佛學院、佛學班裡面,沒有修行證果的人,成就是以證果為標準,沒有修行證果的人。只培訓一些佛學的學者,佛學家,佛學博士,這不是證果,還是凡夫,不算成就。這樁事情,從前演培法師倒明白;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到香港住的時間久一點,住了四個月,遇到演培法師,他知道我在那裡講經,也很歡喜。有一次我們在一塊旅遊,我陪他。他很想在香港找徒弟,有不少居士們介紹,介紹這些想跟他出家,都是大學生,他聽了說:學歷太高了。他說:法師,你要什麼樣的學歷?他說:我只要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就好了。他說:人家收的都是大學生,都是碩士、博士,你為什麼收這麼低的?因為我本身就是這樣的。你們想想他這個話的意思,他說這個話用意究竟在哪裡?為學跟為道不同,老子說得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先哲的話說得不錯。

  談到講經,他是個講經的法師,那時我們不少法師在一起,他說:現在講經的法師,哪一個是佛學院畢業出來的?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確實我們都沒有念過佛學院,都不是佛學院出來的。這是說明現在佛學院,多半採取社會一般教育這個模式來辦學,也分科、也分系,一個學年,一個學期,學多少門功課,把佛法當作普通學校來辦。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是凡夫,他們能夠得到佛學的知識,不是佛經講的智慧;他讀的是佛經的知識,沒有佛經講的智慧,所以他解決不了問題。什麼問題?本身的煩惱不能解決。再說到極處,本身的生死不能解決,反而不如一個念佛堂的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臨終站著走的,差遠了!一個念佛就作佛去了,一個當法師講經說法還要搞六道輪迴,還要墮三途,怎麼能比?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

  古來祖祖相傳,教學的方法是怎麼教的?從前培訓講經的法師沒有特別,就是在聽經當中去選拔。今天老和尚在這裡講一座經,你們想學講經的可以跟老和尚說明,我想學,老和尚點頭,行,明天你複講;今天聽了明天你複講,複講老和尚聽。你能講得下來,繼續叫你講,一部經從頭到尾複講一遍,講得不錯,這樣就把你提出來,是從這個地方選拔的。選拔講經的法師,法師本身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德行,德行是講根本,孝親尊師,這是基本條件;第二個你要有記憶的能力,聽了一堂經,至少要能記得六、七成,明天才能講,你要準備寫講稿來不及,所以要有很好的記性;第三個條件,你要有相當理解的能力,有這三個條件就行。你能記得住,不能理解,不行,你能夠理解。所以上台講演,確實是複講,叫複小座,都是從複小座裡面訓練出來的。

  複小座並不要你完全把老師所講的統統照樣講一遍,不是這個意思;統統照樣講一遍,現在的錄音機是最好的,哪個人也比不上。是要通過你的理解,用你自己的言語說出來,你才能成就。所以記老師的,不要記老師的一句一句話,記老師講經整個的綱領、段落、層次,你把這個記住、掌握就行了;用不著記他一句一句,那個囉嗦,那個人學不出來。你聽了之後,你能夠把它聽出一個頭緒,它的綱領,它的段落、層次、脈絡,你把這個搞清楚,你能夠理解,然後你自己把這段經文說出來。這樣的人不多,就是具備這個能力的人不多。中國弘法人才,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最初的祖師爺是誰,你們知不知道?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世尊滅度之後結集法藏,他出來複講;阿難尊者是怎樣掌握,我們要曉得。所以複小座,阿難尊者是祖師爺,以後代代相傳。

  我也是這個方法學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我複講一部經,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用了三年的時間。李老師每一個星期講一次,他是星期三講,我第二天晚上複講。他三年這部經講完,我也是三年,這部經複講圓滿。我第二遍就在台北市講,這部經過去我大概講過六、七遍,這樣學才能學得出來。我學得很輕鬆,什麼原因?李老師一個星期講一遍,我就很輕鬆了;如果天天講,那很吃力,他一個星期講一遍。我的預備我是看古人註解,我同時看兩、三種註解,兩、三種註解以一種為主。那是李老師教我,用圓瑛法師的講義為主,為什麼?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依他的講義為主。我是先看,譬如說李老師這個星期三要講這一段,我這一段要看很多遍。第二個註解也算是現代人,孫仲霞居士的《楞嚴直解》,第三種註解是交光法師的《楞嚴經正脈》。我大概是圓瑛法師的講義會看三、四遍,《直解》看一遍,《正脈》看一遍,然後我就聽李老師講,他怎麼講法。因為他也是參考這幾種書,他也是主要參考圓瑛老法師的註解,我先看了之後再看他怎麼講。我不注重他講的那些內容,我著重他講的方法,所以我們學東西學活的,不學死的。這套方法學會,好像數學公式,怎麼代就活用,方法學會,什麼經我們拿到手都沒有問題了。所以《楞嚴》是下了苦功,很徹底、認真的學習。我學《華嚴》就簡單,我只聽一卷,這一卷聽下來,那八十卷我都會了,無需要再聽。

  所以聽經要會聽,學習要善學,我們在短的時間當中掌握到綱領、掌握到原則,一句一句話學那就太難,那怎麼能教得會?可是要具備這個能力不容易,而這個能力真正的基礎,給諸位同學說就是尊師重道。印光大師講的一點都不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同樣一個老師,教我們二十多個學生,大家在一起上課,每個學生所得的利益不相同,所悟入的淺深不一樣,你要問問,那是什麼原因?對老師、對法門誠敬的心不一樣,所以他得的法、他的成就也就不一樣,這真正是關鍵,真正懂得的人實在不多。我們具足十分的真誠恭敬,縱然十分的利益得不到,六、七分的利益是準得到;如果你只有五成的恭敬心,實在講你能得到的利益是二、三成;對於佛法、對於老師只有三分的恭敬心,可以說你什麼都得不到,道理在此地。

  無論修學,無論幫助別人,要以「入佛法」為標準,也就是要幫助他們覺悟,要幫助他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從初學逐漸把境界向上提升,幫助他入更深的一個層次。面對一切眾生,面對種種善巧方便,是要有很大的耐心,有很大的愛心,這是佛法講的大慈大悲。慈能與樂,與樂是幫助他開悟;悲能拔苦,幫助他脫離生死輪迴,這是悲心。你沒有一個真正護念眾生的心,關懷眾生的心,愛護眾生的心,幫助眾生的心,這個事情就做不成功了。《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對他好心,他誤會你是惡意,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太多太多,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都不例外。僧團裡面的學生六群比丘、提婆達多,世尊對他大慈大悲,平等的關懷愛護,他們錯解了佛的意思,跟佛做冤家、做對頭,這是僧團裡面的。所以今天我們僧團裡面出了問題,有什麼希奇?釋迦牟尼佛在世就表演。僧團以外的在家二眾當中出問題就更多,某某居士在法師會下聽經多少年,現在他信基督教,現在他在毀謗佛教,自古以來也很多。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去學外道,反過來謗佛、謗法,多得是。這就是說明種種眾生,種種根性習氣不相同,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在裡面,外面遇到這些惡緣他就變質了。

  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愛護,防止外緣的干擾,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今天不容易做到,古時候保守的社會比較方便,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每個人都不願意受人的約束。你仔細去觀察,現在的小孩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約束,現在的學生不願意受老師的約束,他要自由,那有什麼法子?所以現代的眾生比從前的眾生難教,我們必須知道。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懂得,我們要學佛菩薩,現身說法,永無間斷;但是對於聽法的人,對於修行的人,決定不能有絲毫的要求。你聽懂了,你喜歡做,你怎麼做。為什麼?他不接受約束,愈是約束嚴,愈容易引起反抗,不但教不好學生,自己還生煩惱,自己一生煩惱,清淨心失掉,那真叫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有智慧保住自己身心清淨,念念與彌陀相應,決定得生淨土。先要把自己保住,腳跟穩住,然後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穩住腳跟,就是絕不干涉別人,你懂得這個道理就好了;絕不對人,不要說過分的要求,任何要求都不可以,我們才身心清淨。現前這個社會,要用儒家的話來講,真叫亂世,要懂得處亂世之道。與一切人結善緣,絕不結惡緣,平等清淨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愛護幫助還要隨他的性質,他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能勸就勸導,勸不能超過三次,超過三次就變成冤家對頭;一次不接受還可以勸第二次,第二次不接受不要再勸,再勸就惹麻煩了。那怎麼辦?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合掌令歡喜」,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阿彌陀佛」就好了。你這一生不能得度還有來生,這一次機會失掉還有下一次,慢慢來,時間是無量劫。我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大時代當中,靠人,人家已經不給你做靠山,唯一的方法是自己覺悟,自己修,自己度。

  今天這個機緣稀有難得,諸大菩薩聚集在新加坡,諸上善人聚會在這個地區,這是稀有難逢的緣分。我們遇到了要珍惜這個緣分,把這個緣分促成,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許許多多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應當怎麼做法?要到這個講堂來聽經,到這個講堂來念佛,就是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來聽經、念佛,自己得利益,莊嚴道場,做道場的影響眾,讓初學的人,讓沒有學佛的人,聽到這個道場的莊嚴殊勝,他們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你就度了他,你就幫助他了。很多人不曉得,我在家裡聽經就好了,何必到這裡來?家裡聽經是自利,不能利他,到這裡來聽經是自利利他,利他的功德超過自利。大慈菩薩所講,你能夠利益兩個人,比你自己精進;你能夠利益十幾個人,影響到十幾個人,你的福德就無量;你能夠影響幾百人,甚至於幾千人,你就是菩薩;如果你影響超過一萬人以上,大慈菩薩說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大慈菩薩偈語很好,茗山老法師來天天給大家寫字,明天我拿來請他寫一張,供養我們居士林。我們可以拿他這個墨寶來影印,影印之後每一個同修都可以拿到家裡去,勉勵自己修學真實功德。修真實功德還要緣分,如果這裡沒有居士林,沒有淨宗學會,沒有這個道場,你想修都修不到,沒地方修。可見得想修福,還是有福之人,沒有福報之人想修福都修不到。這是講到度眾生有一個標準,有個水平,一定要幫助眾生入佛法。這裡頭意思淺深,諸位細細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才能夠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悟有不同的層次,苦樂也有不同的差別。長行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接著下面是偈頌,偈頌前面有說偈儀,我們念一念:

  【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這是第四禪,第四禪凡夫有三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承佛威力』是謙虛,他能夠說法,能夠說偈讚佛,是佛力加持的,表示自己沒有這個智慧德能。這個謙敬態度,我們一定要學習。古大德是自己的東西也不敢說是自己的,說成是老師的。孔老夫子在中國這兩千年來,哪一個不尊稱他是大聖人?可是孔老夫子自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自處?他告訴大家,他是「述而不作」。述是什麼?說別人的,沒有自己的東西,他所說的、他所教導的,是從前聖賢人所講的,不是自己的創作,顯示出一絲毫驕慢的心都沒有,謙誠恭敬。佛門教導也是如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不能學現在的時髦,現在自己稍稍有一點點本事,值得驕傲!完了,值得驕傲就沒有了。所以要謙虛。

  我們看譯經,譯經的常識諸位都知道,我們在經題裡面看到,像這部經,唐朝罽賓國沙門實叉難陀譯。實際上翻譯的人很多,參與譯經的工作,那些名字不能列出來,要列出來太多了。只用一個人做代表,這個代表的人物是當年譯經法會的主席,用他做代表。在中國譯經史裡面,規模最大是鳩摩羅什的道場,總共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規模更大,有六百多人,唐朝時候,是很大規模的譯經院。這裡頭分工合作,經譯成了以主席的名義來發表,他負責任,對翻譯負責。也有少數沒有參加翻譯,他也擔任這個名義,像《楞嚴經》這是很特殊的。一號,老和尚要為我們講《楞嚴》,他講十天,我看到今天講義印出來,他不是講全經,是取當中的一段。這部經譯經的法師般剌密帝,那一段歷史很令人感動。《楞嚴》在印度那個時候是國家的國寶,不准流通出去,所以那個時候印度人吝法,到現在印度佛法沒有了。不可以吝法,佛法要傳遍十方,利益九界眾生,怎麼可以珍惜不讓別人看?這是祕笈、法寶,別人不能看。所以得這種果報,因緣果報我們都看得很清楚。

  佛法一定要流通,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佛門的著作,版權頁:「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是吝法。他這個著作流傳在世間,他能往生,能作佛嗎?不能,死了以後到閻羅王去報到,閻羅王判他的刑,版權頁是鐵證,賴不掉的。這是你的著作,你後頭不是印「版權所有,不准翻印」嗎?麻煩大了!照我們一般常識來說,這是墮阿鼻地獄,什麼時候他才能出來?這個世間,他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一本都沒有,他才能出離。如果還有一本,人珍惜把它收藏在圖書館,糟了!他什麼時候才能出頭?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古大德流通的東西,後面都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哪有心量這麼小,只求自利,不能利他,口口聲聲要度化眾生,還要版權所有,不准你翻印,你怎麼度化?這些地方不是細事,我們要懂得。

  「承佛威神」,沒有傲慢,把功勞推到佛那邊,推到老師那邊。『普觀一切』,普觀一切也是謙敬的表現,表示沒有偏心,這個意思好。不偏在某一邊,代表這個團體的全體,不是代表這個團體某一些利益的人,他代表整個四禪天。四禪天裡面福報也有大小不相同,福報小的少廣天,福報大一點的無量廣天,福報最大的廣果天,他並不代表某一部分,他代表全體。所以普觀一切,這都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今天學佛,學佛就是學明白人,學個懂事懂理的人,我們出門是代表整體的佛法;雖然我們是淨宗,如果說只代表淨宗,錯了,我們代表全部全體的佛法。我們利益的是一切眾生,不是某一個局部的。這一切眾生緣不相同,住在新加坡近,方便,近水樓台;其他外面地區就比較遠,沒這麼方便,這是緣不同。而我們利益眾生的心決定沒有差等;決定不是我們偏向新加坡這個地區,其他地區就不聞不問,這錯了,沒有這個道理,決定是平等的,這是普觀一切。如果我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來說,承佛威力是清淨心,普觀一切是平等心,諸位想想看這個意思,這樣才能夠圓滿,這是說偈儀中的一點意思。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