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三卷)  2001/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3

  諸位同修,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說偈讚佛,海慧菩薩讚頌:

  向下每一位菩薩都有十首讚頌。在沒有介紹讚頌之前,我們先把前面所說的做一個總結,讓我們對於這樁事情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如來師子座裡面流出來這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清涼與李長者都有詳細的說明。李長者所說的大意,我們歸納起來,經中所講的佛是表性德,菩薩是表修德,性修不二,古今不二。座內出現這一個現相,是表古佛、無量劫以來佛佛都是這樣修成的,古今不二。李長者特別為我們指示:如下面偈頌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佛所悟我已知,常以法身為座體」。

  如來師子座是什麼?決不是一張椅子,法身是座體,法身遍虛空法界。座是什麼意思?座表不動,表這個意思。真心本性從來沒有動過,這是座的真正的意義。所以,師子寶座之體是法身,師子寶座上無量無邊的莊嚴,是什麼?普賢萬行。由此可知,普賢行無量無邊,寶座周匝莊嚴無量無邊。誰坐?佛坐。佛又表什麼?「以無作大悲之智為座上佛」。所以佛法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佛,方便就是菩薩,「前佛後佛」,總不離這個原則。我們要學佛,要以慈悲為本,「法身為座」,慈悲就是佛,方便就是菩薩。座中出現的菩薩不是變化所作,是從法身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不僅是菩薩,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以法身為自體。座體,體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界,普賢所行還是法界。「座身是正報」,「座上莊嚴」是萬行所感得的依報。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因果不二的道理、因果不二的事實真相。

  長者又舉「入法界品」當中所說的,「如來師子之座,普遍法界為座體」,前後經文互相照應,我們就明白佛所說的真實義趣,這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段文說明古佛、今佛是一不是二,古佛所修的,跟我們今天所修的,也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我們要想成就,不能不遵循古佛的道路。清涼在《四十華嚴》經題裡面說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天天說,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句話?沒有一句話是自己說的,意思在這個地方。他所說的,是古佛如是說,這個意思我們明白了。就跟孔老夫子所講的一樣,夫子一生教學,他說他是「述而不作」,述是說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一句話、沒有一樁事情是他自己創造的,沒有!

  現在人都提倡創造、創作,一般人認為這是很了不起。世間法裡面容許或有創作發明,聖賢大道裡面創作沒有了,你不可能有創作。如果你有創作,那就說明古佛所悟的不圓滿,還有缺陷,你現在發明,你現在創造。如果古佛所修、所證、所悟是圓滿的,你還有什麼創作?創作的機緣沒有了,後佛與古佛不二,你哪裡來的創作?宇宙人生真相,我們這兩年提倡的純淨純善,沒有欠缺了,你還創作什麼?你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孔老夫子知道,他所學所證得的,與古聖先賢所修所證不二,創造就沒有了,真的是述而不作。釋迦牟尼佛所修所證究竟圓滿,跟古佛也是不二,他所說出來的,古人都曾經說過了,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如果有新的東西,那都是邪魔外道,跟正法不一樣,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所以他老實了,孔老夫子老實了,釋迦牟尼佛老實了,老實人才能有究竟圓滿的成就。搞什麼新花樣的,不老實!不會有成就。搞得再熱鬧,總離不開三途六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清涼、李長者的註解,《疏鈔》、《合論》,諸位自己可以去參看,然後了解經裡面所說的真實義。至於講到道場,我們在《華嚴》這麼多年來才有這麼一點體會。道場,「此以一切法皆為道場也」。「以法界為場地,諸波羅蜜為人功」,為人修行的功夫。治一切煩惱習氣,這個治是對治,恢復自性的本淨本善。對治無明,成就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稱之為後得智。根本智是什麼?本善本淨,純善純淨,這就是根本智。純淨純善的心起作用,那就是純淨純善之行,這個行是普賢行,所以是圓滿的後得智。我們以這幾句話,把前面這一大段文做一個總結。現在我們看偈頌,第一段有十首:

  【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諸位要記住,此地所講的是同生眾,菩薩都是等覺,不是普通的菩薩。前面所說的,是以法界為道場,是以法身為師子座,以普賢弘願為莊嚴。凡是依這個修行的,就是座內流出的菩薩摩訶薩。由此可知,他們境界之圓滿與如來果地沒有兩樣。讚頌,讚他就是自讚。在說偈儀裡面,依然是『承佛威力』,這是教我們謙虛,我們哪有能力說法?古人開口說法,先有歸敬儀式,這一行半的經文就是歸敬儀式,求佛菩薩加持。給經論做註解,前面也有歸敬儀式,這些字樣現在看不到了,從前有!我們在這個經上處處看到,沒有不求三寶加持的道理。

  『普觀一切道場眾海』,這個句子跟前面不一樣,這是對於大眾致敬。這些大眾來聽講的,聽講的這些大眾,都是諸佛如來,所以要致敬,真誠的致敬。九法界眾生,何以說是諸佛如來?前面講過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怎麼能夠不致敬?致敬完畢,這才開始說偈讚佛。前面五首,讚佛身德能。請看第一首:

  【諸佛所悟悉已知,如空無礙皆明照,光遍十方無量土,處於眾會普嚴潔。】

  五首,第一首讚智慧,第二首讚功德,第三首讚神通,第四首讚因深,第五首讚果殊勝,統統都是自性本具的,我們要明瞭。自性本具,現在的問題,怎樣能夠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能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上,我們能享受到,這個才管用,否則的話,所學非所用,我們就不必浪費這麼多時間精力,無此必要!現在我們來看看怎麼學法。

  『諸佛所悟悉已知』,菩薩全都知道了。我們要問:諸佛所悟的是什麼?佛在經論上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入一切法入,你要不通、你要不入,你怎麼會知道佛的境界?確實我們是沒有入佛境界,我們曾經聽說,聽誰說?聽佛在《般若經》上說過。說什麼?諸法實相。佛是怎麼說的?「諸法實相無所有,不可得」,如果我們對佛這幾句話稍有領悟,心就安了,萬緣自然就放下了。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諸法沒有體性,體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麼?佛給我們說了一句真話:「不思議境界」,這是真如本性。誰能入?修普賢行的人能入。本經後頭「入法界品」,在《四十華嚴經》題目我們能看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自性,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這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我們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要圓成佛道,一定要修普賢行。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普賢行是以虛空法界為境界的,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是一不是二。我們如果還分自他,在一切法裡面還有成見,分自分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入不了這個境界。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一想,這才是諸法實相。果然覺悟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我們自然萬緣放下。不但這個世間放下了,虛空法界也放下了。既然放下了,我們要問娑婆世界我們要不要離?極樂世界我們要不要去往生?要!無所有不可得,不妨礙你捨娑婆取極樂世界,不妨礙!清涼大師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法實相是無障礙的法界,有礙不是事實,事實是無礙。「無所有、不可得」才無礙,如果說是有所求、有可得,那就有障礙了。不來不去不礙來去,不生不滅不礙生滅,不常不斷不礙常斷,妙!所以法叫妙法,你從這裡面去體會。

  『如空無礙皆明照』,照見自性。世出世法依正莊嚴,要曉得「如空無礙」,你就見性了,明心見性。『光遍十方無量土』,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大圓滿,「光」是智慧光明,你的智慧光明遍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為什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它怎麼離得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相不離性,性不離相;相不離體,體不離相。相的體性就是真心,所以當然周遍,智慧光明周遍。第二個德能周遍,德能是什麼?「唯識所現」,從心想生,這是大德大能。為什麼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不管它怎麼變化,所謂是萬變不離宗,只要一覺悟,就回頭了。德用大圓滿,也是遍十方無量剎土。

  第三個相好,就像大經裡面所讚歎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前面祖師大德們說過,「常以法身為座體,以普賢萬行為莊嚴,以無作大悲之智為座上佛」。佛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那我們知道了,佛是究竟圓滿的性德。哪一個眾生究竟圓滿性德流露出來了,我們就尊稱他為佛陀。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向外透,透得不圓滿,我們稱他為菩薩。自性智慧、德能、相好,被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一分一毫都透不出來,我們叫他作凡夫。凡夫、菩薩、諸佛名號是這麼個意義,我們要懂,我們要覺悟。相好也是周遍十方無量剎土。

  『處於眾會普嚴潔』,「眾會」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切眾生的聚會,一切眾生所組成的社團。譬如此地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我們組成一個會,淨宗學會,這個好!這是眾會裡面的一會。在這裡面普遍,「普」這個字裡頭包含著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才普;不清淨、不平等就不普。清淨平等就普。「嚴」是莊嚴,「潔」是一塵不染。嚴是福,潔是慧,顯示無量無邊真實福慧,「福慧二足尊」我們在這個地方看見了。再看下面一首:

  【如來功德不可量】

  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功德」兩個字在現在這個社會上,不是學佛的人他也聽得耳熟,他也會說,「哎喲!你做的好事,無量功德」,他也會說一句,其實功德兩個字真正的意思,他未必知道。這個地方我們又遇到了,略略的做個解釋。功是講你修行的功夫,這是因;德,是你得到的果報,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譬如持戒有功,嚴持戒律,持得很好,生定那就是德。依戒生定,那我們現在講,你得清淨心了,你持戒的功夫很好,你心地清淨,這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真正了解功德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功德不容易,難修,很容易失掉。你們想想,那個德是清淨心,這個心稍稍有一點污染,失掉了,功德沒有了。

  所以佛法裡頭常常有一句話說「火燒功德林」,那個火是講發脾氣,脾氣一發,清淨心沒有了,功德就沒有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貪瞋痴慢,全都破壞你的功德。心清淨了,貪愛的心一起來,清淨心失掉了,傲慢心起來、嫉妒心起來,全都失掉了,不僅是瞋恚之火,你一定要知道。怎麼能保持著功德?順境善緣、逆境惡緣都是以平等心對待,以清淨心對待,以慈悲心對待,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的功德才保得住。換句話說,你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所修的是福德邊事,沒有功德。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不能產生誤會。福德沒有關係,七情五欲不會破壞福德。因為功德是清淨心,你自己去想,清淨心失掉了,功德就沒有了,又要從頭來修。

  『如來功德不可量』,如來知道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所以他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換句話說,即使在九法界示現種種不同的形相,攝受眾生、教化眾生,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實際上,實際理地,他如如不動,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功德不可量,不可量也就是不可思議,也就是究竟圓滿的功德。

  【十方法界悉充滿】

  你看看他的修功,充滿虛空法界。他所感的德,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禪定智慧,或者我們這些年來總結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的重要綱領,真誠是德,把一切虛假斷掉、放下了,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無一不是充滿十方法界。

  【普坐一切樹王下,諸大自在共雲集。】

  這裡頭我們都要懂得經中表法的義趣,『一切樹王』就是一切建樹、一切樹立。這個樹立、建立多半都是講建立規矩。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建樹的,就是樹立的戒律,給我們樹立的威儀,都是充遍十方法界。『王』是講自在的意思,『諸大自在共雲集』,大自在的修行人,大自在的這些菩薩們,雲集在樹王之下,這個意思我們應當能體會得到。

  第三首:

  【佛有如是神通力,一念現於無盡相,如來境界無有邊,各隨解脫能觀見。】

  這一首是讚佛的神通。『佛有如是神通力』,「如是」是表究竟圓滿,自性本具的德能圓滿現前,毫分的障礙都沒有,這是神通力。『一念現於無盡相』,「一念」是時間的短暫,剎那之間能現無盡的相好莊嚴,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它現的是什麼相?現的是法界、剎土眾生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一念」,所以宇宙萬法,你要找來去,要找始終(或者講終始),無一不是妄想分別執著,找不到的!這一樁事情難懂,我們舉個簡單比喻來說。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之後,你有沒有方法去找我這個夢什麼時候開始作的?幾分幾秒開始作的?幾點幾分幾秒醒過來的?你要找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法的開端、始終,就像找你夢中那個境界始終是一樁事情,不但是毫無意義,實在呢?實在沒有這一樁事情。

  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你看現在這個世間,還在那裡找,找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說法很多很多,到現在都沒有一種說法讓社會大眾能夠心悅誠服的接受。什麼道理?講法很多,都不夠圓滿。佛法裡頭講的圓滿、講的究竟。沒有始終,你到哪裡去找?沒有生滅,你去找生滅;沒有來去,你去找來去,你不叫自找麻煩嗎?所以事實真相,只要你把萬緣放下,心裡真正到一念不生,這事實真相大白了,你都看見、都明白了。凡人為什麼看不到事實真相?凡人心是亂的,定心就見到了。所以定心生智慧,佛經裡面常常把水比喻作心,這很有道理。水靜的時候,沒有風浪,沒有污染,這個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相就照得清清楚楚,那就照見,那是真實智慧。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是不淨的、是動的,那個念頭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這個生滅是波浪。這裡面夾雜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是染污。凡夫的心,既染污又不淨,怎麼能夠見到事實真相?見不到!他想見,於是在猜測,哪裡知道愈猜愈訛!

  『如來境界無有邊,各隨解脫能觀見』,你看看如來境界,你要「隨解脫」才能夠見到。解脫最低的程度,你要解開見思煩惱,脫離六道輪迴,你就能見到少分。六道凡夫沒有能力體會到如來境界。欲界凡夫被欲愛染著,見不到;色界、無色界的凡夫,被嚴重無明染污,也見不到。色界跟無色界雖然欲愛他放下了,無明沒有破,所以他見不到。斷見思煩惱之後,超越六道輪迴,能夠見到彷彿的如來境界,我們講相似,能體會到一些。必須要把塵沙煩惱斷掉,還得要破一品無明,那你真的見到了,你入如來境界。這個地方「各隨解脫能觀見」,這個「各」是指法身菩薩,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位叫做「各」,所以此地的各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隨著他們的解脫能觀見,入佛境界。我們學佛,一定要以這個為我們修學的目標,以普賢行為我們修行的方向,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契入,這樣就對了。再看下面一首:

  【如來往昔經劫海,在於諸有勤修行,種種方便化眾生,令彼受行諸佛法。】

  這一首讚因深,我們應當學習。第一句是說的時間之長,我們總要發長遠心,這才行。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能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折磨,永不退轉,這是諸佛如來給我們做的榜樣。『在於諸有勤修行』,「諸有」特別講的六道,菩薩在六道裡頭修行。「諸有」就是講的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稱之為諸有,所以諸有就是講的三界六道。在這裡面勇猛精進、勤苦修行,這個階段是起步,也是行門裡頭最艱難的開端。如果沒有精勤,這個難關很難突破。所謂精,我們所修學的要求純而不雜,精純;「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勤。把我們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面所犯的種種過失、種種錯誤,都要把它修正過來。

  修行有巧有拙,拙就是很笨拙。這個笨拙,古人比喻「尋枝摘葉」。身口的過惡太多太多,一樁一樁的修是相當的麻煩。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巧妙的修行方法,巧在哪裡?從根本修,這個方法好。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念頭,從心地去修。我們曉得,口裡頭言語、身體的動作,都是從念頭上生起來的,念要是正,言語造作焉能不正?念頭要是邪,言語造作想把它修正,也不是真的正了,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從根本修,就是從起心動念之處,這叫從根本修,從才分別執著之處,在這裡下手。這樣下手修行,真的比從身口七支上下功夫要方便太多,而且效果殊勝,佛與大菩薩會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要明瞭,大乘比小乘容易修。小乘修難,小乘在事相;大乘修容易,大乘在起心動念,我們曉得在這個地方用功。

  淨宗的方法尤其是高妙,用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修心。無論我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真正修淨土的人不理會念頭善惡,只要念頭一起來,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是習氣,換句話說,它非起來不可,它要不起來,那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聖人,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念頭才起,立刻就覺悟,這一覺悟,立刻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成佛號,這個方法真的是妙!八萬四千法門,確確實實稱得上第一法門。這個第一不是我說的,諸佛如來所說。念頭才起,「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這叫會念。宗門大德測驗學生,常常問:「你會麼?」我們淨土宗也可以用這一句話:「你會嗎?」會念佛的人,念頭才起,「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把那個念頭打掉了。

  不論是善念惡念,這個要知道,為什麼?善念果報在三善道,惡念果報在三惡道,有念都是邪念。無念呢?無念是無明。所以我們不可以有念,也不可以無念,那怎麼辦?念這一句佛號就好了,這一句佛號就是正念。我心裡有這個正念,沒有邪念,也不墮無明。八萬四千法門,哪有這個法門這麼方便、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這麼穩當?效果無比殊勝。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想佛,佛現前了!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道理在此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心裡頭念佛就是作佛,我心本來是佛,現在心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成功容易,成功高超!沒有其他的法能跟它相比。其他的方法,當然行,能成佛,難!時間要長。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十方諸佛讚歎,不是沒有道理。

  『種種方便化眾生』,這個「種種方便」,無量無邊的法門,教化眾生、接引眾生、成就眾生。一切眾生喜歡哪個法門,用哪一種方法去幫助他,真的是各隨所好。諸佛菩薩教學決定沒有設一個框架,「你一定要學我這個法門」,不是的!佛永遠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的方法是教你自己慢慢覺悟,佛永遠是隨緣而不攀緣,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為什麼?如果我們攀緣,你看看許許多多熱心的同修,「淨宗法門這麼好,我現在已經得到了,巴不得我的家親眷屬、我的親戚朋友們,統統都來學這個法門。」於是搞得自己身心不安,搞得功夫不得力。你勸你的家人,你的家人看你這個樣子,對你沒有信心。到底是你錯,是他錯了?你有沒有認真去反省?有沒有仔細去觀察?錯在自己,不在他們。如果你把這個攀緣心放下,你認真努力修自己,你修成了,你的親戚朋友、家親眷屬統統都來了,為什麼?他看到成績,看到你的心這樣清淨,看到你這樣的定,看到你如此的瑞相;這個瑞相不是往生時候現的瑞相,平常這個相就是瑞相,一切祥瑞我們面孔當中流露,在我們身體四威儀當中流露。行住坐臥,別人一看,他就不一樣了,就叫人對你生尊敬心,對你就改觀,豈不是你就度了他?比用言語勸說有效,所以做出樣子來給人看。

  佛所教導我們的,我們生活簡單、樸素、惜福、勤勞,一般世間人看了,都覺得這個很苦,受不了;我們的形象快樂,幸福美滿,這個快樂、幸福美滿要讓他很容易看出來、很容易體會到。日久天長,他會反省,他想想他那種生活,想一想我們這個生活,他要做一個比較,他智慧慢慢就開了。然後他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是苦中作樂,樂還是苦。苦中作樂好比吸毒,好比打嗎啡,那個樂是刺激,刺激不是真樂,是苦!哪有我們這樣回歸自然的樂趣呢?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環境裡面,都是生活在大自然。雖然在繁華的城市,跟清淨的田園沒有兩樣,為什麼?心不為境界所轉就是一樣了。到這個境界,你才能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教化眾生連痕跡都不著,這才叫高明。教化眾生落個形相,已經是錯了;執著在形相,那就更錯了,跟世間凡俗的教學就沒有兩樣了。聖人跟凡夫教學,真的是不相同,你要把那個不相同的地方做出來,要把諸佛菩薩那個形象表演出來,這就對了。

  『令彼受行諸佛法』,「受」是接受,「行」是依教奉行諸佛菩薩所行之法。諸佛菩薩所行之法都在這部經裡頭,可以說這部經裡頭字字句句都是教導我們,都是顯示諸佛所行之法。我們能夠信受奉行,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起心動念、言語動作,九法界的神靈、一切眾生都看到了。我們這個表演,表演得像嗎?像諸佛菩薩嗎?佛教導我們,我們想修行,從哪裡修起?從孝親尊師。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根沒有了,根就是孝親尊師。所以世出世間聖賢大道的根本是孝道跟師道,孝敬是一體。孝親尊師,這是根本。佛法是屬於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父母,怎麼可能尊敬師長?

  師長並不要學生尊敬,為什麼天天在講尊師重道?尊師是尊重你自己的學業,尊重你自己的道行,是這麼回事情。老師教導學生,他對於學生的觀察,沒有別的,就看這個學生對於老師有幾分的尊敬。有十分尊敬,老師必須要把自己所學,全部傳授給他,否則的話,對不起他。他只有一分誠敬,老師不會傳授兩分給他,為什麼?兩分那一分是多餘的,他不能吸收。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由此可知,誠敬與老師不相干,與你自己修學的成績有密切的關係。你沒有誠敬心,老師就曉得給你講再多也沒有用處,你的成就有限。誠敬從哪裡表現?就在你四威儀當中表現,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們跟老師學習,老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師不糊塗,哪一個學生上課聽講專不專心,究竟能夠體會幾成,老師瞭如指掌。應機施教,教學之中,必有當機。那些誠敬不足的,老師心目當中算旁聽生,所以他有沒有成就,老師不會過問,專門照顧當機之人。這個人是誠敬心夠,縱然沒有十分,大概也有八九分,肯定這個學生將來會有成就。如果不全心全力照顧他、幫助他,不但對不起這個學生,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自己的老師,再往上追,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上;對下來說,對不起一切眾生,為什麼?這個學生學成之後,弘法利生,利益社會廣大的眾生,這是積功累德。所以末後這一句,我們不能夠疏忽,「令彼受行諸佛法」,教學的效果就達到了。再看後面這一首:

  【毘盧遮那具嚴好,坐蓮華藏師子座,一切眾會皆清淨,寂然而住同瞻仰。】

  這一首是讚果報的殊勝。『毘盧遮那』,法身如來,法身佛,具足莊嚴相好,真正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坐蓮華藏師子座』,諸位同學們,你們對於什麼叫「坐蓮華藏」、什麼叫「坐師子座」,這個意思懂得嗎?不是真的有個蓮華,蓮華上面真的有個師子座,我們造佛像、畫佛像,用這個來表法。你要了解這裡頭的真實義,你不能把意思錯會了。蓮華代表清淨不染,諸佛菩薩因地裡面六道十法界修行,不染六道、不染十法界,這好比是蓮華。這個蓮華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師子座前面說過,師子座是法界,師子座是法身,法界跟法身是一不是二,身土不二,這是常寂光淨土的境界。

  由此可知,毘盧遮那法身佛,法身佛是不是一個人?不是,是不是一個形相?不是,法身佛是什麼?大慈大悲無量智慧。就是我們常常念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那個二足就是佛,二就是智慧、福德。福德是什麼?慈悲。我們就認識了法身佛,法身佛是理體,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的本體,宇宙萬物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它是能生,宇宙萬物是所生。佛菩薩說法善巧方便,用這些名詞、用這些形相來烘托,讓你聽到名號、見到形相,你體會到這裡頭的意思。我跟諸位說過,九九年我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看到北魏時代,這南北朝時候造的佛像,毘盧遮那佛的佛像,我看他身上披的這個袈裟,二十五條衣。每一個格子裡面都有彩繪,仔細一看,彩繪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我看了之後才真正明白,這一件衣是代表虛空法界。穿在身上,虛空法界跟我是一體,它表這個意思,這是真正的福田衣。這兩句裡面表法的意思,我們懂得。

  『一切眾會皆清淨』,「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聚會怎麼能清淨?諸佛如來說清淨不難,怎麼清淨?我清淨了,我心清淨,我身就清淨,我所住在這個國土就清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寂然而住同瞻仰』,這一句話雙關語,自己證得清淨寂滅,住佛所住。佛住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住在無所住,佛住在無所有,佛住在不可得,所以他寂然清淨,住佛所住。跟所有一切菩薩瞻仰諸佛如來,瞻仰清淨性德,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這個形象做出來給一切大眾看,一切大眾看了之後,對你生起尊敬瞻仰,看到你的形象、聽到你的教誨,他覺悟了,他也跟一切大眾發心瞻仰諸佛如來,瞻仰佛的相好光明,瞻仰佛菩薩純善的教誨,瞻仰佛菩薩所入的境界,所以它的意思是雙關的,意味深長!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知道怎樣去學習。不要認為現在的社會太亂了,確實這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是好境界。極動亂當中,修如如不動,誘惑的事再多、誘惑的力量再強,依然如如不動,寂然而住如來境界。從這裡顯示出真實的功夫,顯示真實的修行,不是壞事,是好事一樁。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