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三卷)  2004/7/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3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一億世界偈頌第三首看起:

  【樂觀眾生無生想。普見諸趣無趣想。恆住禪寂不繫心。此無礙慧方便力。】

  經文上雖然說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最低的程度也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在中國禪宗裡面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換句話說,《華嚴經》上所講的全 都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剋實而論,是究竟圓滿果地上的境界。我們讀了、聽了,雖然達不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明瞭,知道有這樁事情,心嚮往之。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不能離開《華嚴》的經教。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在修行證果上來說,都不出《華嚴》所說,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即使是淨宗法門,這裡面有所謂的異方便,這個異方便就是特別的一個法門,可是還是不離《華嚴》所說的。

  華藏世界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在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跟《華嚴》四十一個階級沒有兩樣,但是在華藏世界修,難!時間長;極樂世界修容易,時間短。正因為這個事實,所以文殊、普賢,這是毘盧遮那如來的左右手,幫助佛教化菩薩,而這兩個人,我們在《華嚴經》末後看到,兩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不但自己去,而且還帶著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極樂,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境界?為什麼華藏世界的菩薩也要發心生極樂世界?什麼道理?沒有別的原因,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華藏世界成就慢。決定都成就,只是快慢不一樣,想早一天成就,那直接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華嚴》、《法華》,古大德說是《無量壽經》的引導,你讀了這個經,你才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這就親眼看到的,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看看這偈頌裡頭說的,如來的境界。

  前面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第二首第三句真的是很重要,「雖緣境界不分別」,我們要學。當然達不到法身菩薩那麼高的境界,但是你能夠學得少分,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你學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所以應當學。「雖緣境界」,這是我們可以說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法避免的,境界裡面有人事的環境,有物質環境。蕅益大師常講「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修行,什麼叫功夫?你在境界裡頭學不分別、學不執著,這真功夫。諸佛菩薩所以證得諸佛菩薩,沒有別的,無非是不分別而已,這叫真功夫。我們自己修行不可以不知道。

  修行,這個術語我說得太多了,什麼叫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法?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再多總離不開身、語、意這三業行為,歸納這三大類,身是造作,語是言語,意是念頭,起心動念。三業的行為有了過失,錯了,我們要知道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用什麼做標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經論是標準。經跟論,我們現在佛教經典分為三大類,叫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三藏,經偏重在定學,律偏重在戒學,論偏重在慧學,這個分法是概略的區分。

  如果說嚴格的區分,每一部經論裡面都有戒、都有定、都有慧,這怎麼分法?這部經裡面哪一種講得多,分量多,以這個為標準,用這個方法來分。這部經裡面講定講得多,就把它分在經藏裡頭;戒方面講得多,就把它分在律藏裡頭;討論分析說得多,就把它分在論藏裡面,這叫經律論三藏。所以我們懂得古人是怎麼分法的。實在講,每一部經裡頭都有經律論,像我們這平常念得最多的《大乘無量壽經》,他把它分在經藏裡面,確實它裡面講定講得多,有沒有戒律?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講戒律。佛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綱領幾乎每一品裡頭都有,只有幾句而已,講定講得多,慧有沒有?有。戒定慧三學具足,定講得多,就把這部經分在經藏裡頭,這是我們的標準。

  我們要採取哪一部經做標準?我們修淨土的人,《無量壽經》是最好的標準,戒定慧三學具足,即使在經題上都顯示得很清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得好,他是採取漢譯跟宋譯兩個原本,去掉重複,做為這個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宋譯的,漢譯的《清淨平等覺經》,兩個經題合起來做為這個經題,圓圓滿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才能夠證果。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你看看戒定慧三學這個經題上就具足。不但具足了戒定慧三學,同時也具足了佛法僧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看三寶、三學都在經題裡頭。

  今天中午有一位女眾同修,她姓戴,中山人,廣東中山,來見我。她是被靈鬼附身,附身的靈鬼不止一個,這許多人都看到。她年歲並不大,只會講廣東話,沒有學過其他語言,但是見我的時候跟我說話,她說出好幾個國家的話,有些我能聽懂,有些聽不懂。我能夠知道她說英語,她說日語,其他的還有幾國話,所以我斷定她不是一個靈附在她身上,有好幾個,說得很流利。她來找我,告訴我一些事情,總是世間不安定。這裡面有一樁事情我可以轉告給你們的,她看到我們的佛像,佛像塑得莊嚴,她告訴我,其實佛菩薩天天在流眼淚,上帝耶穌也天天在哭!哭什麼?信徒不遵守教誡。佛的教誨我們沒有認真學習,佛流眼淚。她講到天主教、基督教,他們的神職人員、他們的信徒也沒有依教奉行。這話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上個月才訪問梵諦岡,跟梵諦岡教皇見了面,跟他們教廷幾位大主教見了面,我們也談了一些問題。確確實實神聖的教誨我們沒有做到。現在不但沒有做到,連讀誦,認真讀誦、學習都沒有,佛菩薩怎麼會不流眼淚?如來這樣殊勝的教誨,我們如果真正認真學習,正如同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為什麼不學?你不學,你過的是苦日子,你天天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你自己不知道。《地藏經》上說得很明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話講的是真的,一點都沒錯。

  什麼是罪業?妄想分別執著造的就是罪業。起心動念,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尤其是出家人,信徒的供養不容易,信徒真的是修福,省吃儉用,攢下一點錢,好不容易來供養道場。道場錢來得容易,沒有看在眼裡,任意去浪費,這個罪不得了。祖師教導我們,我們也很耳熟,說起來哪個不懂?祖師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相信我們同學當中,無論出家在家都知道這首偈,都會說,都會念,你知不知道這是事實!現在用得很方便,布施的人有福,我們接受的人有過失,有罪、有過。怎樣才沒有罪過?依教奉行的人沒罪過。不要說太多了,我們就用《無量壽經》來說,《華嚴》太大了,真的這裡頭不是我們凡夫境界。

  《無量壽經》,好!我們有沒有真做?一開端在第八品裡頭,你看看佛把修行的總綱領介紹給我們,說出來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還是常常在人前人後批評人、指責人,說人的過失。你不知道說人的過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佛在一切經常常教誡都是用身語意這樣的排列,你看《無量壽經》它不是這個排列,它把口業擺在第一,第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用意很深。第二句才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頭的;儀是威儀,出家人至少要學《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不能再少了。你這個要是做不到,佛怎麼會不流眼淚?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不能持,佛不怪你,沙彌戒是入門!

  所以這些年來,我為什麼那麼樣強調《弟子規》?《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本的根本。我們今天連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都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沒有《弟子規》的根。古時候這些大德,這個沒有問題,如果講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一些虧欠,有,可能有,但是沙彌戒大多數都能夠受持,真的還算是個出家人。我們連這個做不到,所以今天她跟我講諸佛菩薩天天流眼淚。我們今天看到佛菩薩的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有沒有想到佛菩薩現在在流淚?我們怎麼對得起佛菩薩!

  昨天有同學告訴我,我們道場小,昨天居然進進出出有一千人,許多都是來自於中國內地,從東北黑龍江遙遠地方到這邊來,坐硬木的椅子,坐火車,兩天兩夜。為什麼?希望買最便宜的車票,能夠省一點錢來供養道場,我們聽了很感動!真的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我們可以浪費嗎?可以把這些供養用在不是真正弘法利生的處所嗎?

  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講求人權!這一講究人權,可麻煩來了,父母不能教兒女,老師也不能教學生,人權。你不可以責備他,不可以罵他,更不可以打他,他說你侵犯他的人權。不像從前,從前這是有打有罵。自古以來講到教學,「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現在老師不敢教,教了什麼?教了法律來干涉你,警察來干涉你。所以現在在這個時代,你要想真正有成就,只有自求多福,那是自己宿世善根福德,緣沒有了,良師益友的緣沒有了,這是很不幸!我們只有能夠把經典講清楚、講明白,提示給你,你要會聽。你要不會聽,法師講這些話不是講給我聽,是講給那些人聽的,與我不相干,你什麼都學不會。展開經卷,佛當年說法,是當時那些聽眾,說給他們聽的,我們現在去佛三千年了,根本就不是給我們聽的。錯了!為什麼學不到?不肯直下承當,總是把它推得遠遠的。所以跟一個好的老師,跟了多少年,跟了十幾年,什麼都沒有學到,這真可惜。

  我這一點小成就,沒有別的,無論在什麼地方,聽到別人的善言,我接受,他是教我的,明明是教別人的,我聽到是教我的,我學習;看到別人責備人,也是教我的,我要反省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學到東西了。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我展開《古蘭經》,回教的經典,是穆罕默德教穆斯林的,我展開的時候,我要學,我做穆罕默德的學生,我接受,我得利益了。我展開《新舊約》,耶穌、摩西是我的老師,我跟他學習。古德常說「開卷有益」,這是聖賢書,不是小說、不是雜誌,這裡面全都是仁義道德。你看這些大聖大賢,在什麼時候,在哪個地區,對那些人教誨是怎麼說的?指導我們修行的綱領是什麼?原則是什麼?方法是什麼?效果是什麼?統統都了解、都明瞭,這樣學習才有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快樂。

  快樂怎麼樣?讀書、讀經,時間常常忘掉,可是精神永遠是飽滿的,沒有疲倦!昨天晚上我讀《印光大師文鈔》,這是我常常讀的,讀了,時間忘掉了,看看鐘沒看清楚以為是十一點半,起來喝一杯水,再看看,眼看花了,十二點半,這才趕快去休息。常有的事情,時間忘掉了。這裡頭樂趣,欲罷不能!看了一看時間太晚了,明天早晨要起來,大概算算睡眠只有四個小時、五個小時,這裡頭有樂趣,沒有苦,樂!什麼時候你讀書能夠讀到樂趣,「不亦悅乎」,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你就有了心得,你就有了受用。你的思想端正,你的行為自然端正,你的言論也會端正。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時時遇到的,境緣很複雜,大分不外乎善惡這兩類,物質環境,逆順。逆境,生活環境不好,惡緣,人事環境不好,這裡頭要學、要修。修什麼?沒有瞋恚心,沒有怨恨心,不怨天,不尤人,能夠隨順,佛家講「隨緣」,隨緣就自在了,也是過得很快樂。在順境裡面,物質環境好,善緣,人事的環境也非常好,這也要小心謹慎,不能生貪戀心。一般人麻煩在哪裡?順境善緣生歡喜心、生貪愛心,逆境惡緣生瞋恚心,全都墮在煩惱裡,這就叫造業,所以說「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能夠反過來,順逆、善惡境界當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就是經上講的「雖緣境界不分別」,這叫學佛。一切境界裡面,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統統不執著,統統不分別,這叫學佛,這叫真實功夫,真的在練功。

  第三首境界更高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這第三,「歎佛事理無礙方便」,這不容易。『樂觀眾生』,前面這第一個字念去聲,不念ㄌㄜˋ,念ㄧㄠˋ,樂是喜歡、愛好。「觀」,在此地是個動詞,就是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接觸、親近。佛菩薩喜歡親近眾生,喜歡接觸眾生,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不接觸、不親近,你怎麼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近,一定要跟他往來,你才能幫助他。「度」這個字,用現在白話來講,就是協助、幫助。毛主席所謂為人民服務,度就是服務。為人民服務而不接觸人民,那這服務是落空!所以度眾生要親近眾生、要接觸眾生,不能夠離開眾生。但是你要曉得眾生有嚴重染污,你接觸他,如何能保持不受他影響,不被他染污,這就是菩薩。所以菩薩後頭有『無生想』。

  大師註解裡頭說得好,《鈔》裡面講的無是理,有是事,「無即是理,有即是事」,理事是一不是二。理在哪裡?理在事裡頭。事在哪裡?事在理裡頭。即事要明理,即理要知道事,你就不迷了。眾生,這是事相,相有性無。性有沒有?性有。為什麼說性無?性裡頭沒有眾生。不是說性沒有,性有,性裡頭沒有眾生,但是性裡面會現眾生。古人用鏡子做比喻,鏡子裡頭有沒有相?沒有。但是鏡子能現相。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古人所寫的,「胡來現胡,漢來現漢」,這些文字大概都是漢以後,南北朝、隋唐人寫得多。胡是什麼?在那個時候稱一切外國人,都稱為胡人。胡就是代表我們今天講外國人,漢人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鏡子,鏡子裡面現的是中國人的相;外國人照鏡子,鏡子現外國人的相。鏡子能現相,鏡子本身有沒有相?沒有相。理上沒有事,但是理能夠顯事。性裡面沒有相,性是真性,確實沒有相,它能現相。所現的那個相,佛經上說得好,「幻相,影像」;現的這些事,叫「妙有」。妙就是幻,就不是真的。

  佛法講真假,它有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永恆不變,那叫真的;剎那剎那在變化,那就叫妙相,那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凡所有相包括一真法界,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我們自性裡頭有沒有華藏?有沒有極樂?沒有,自性這裡沒有,但是自性能現。我們心地清淨,永離妄想分別執著,現的這個相就現華藏、極樂;如果我們心裡面還有妄想分別,現的相是四聖法界;還有執著,那就現六道;起心動念不善的念頭多,就現三途。它能現,所現的一切相全都叫妙有。

  《般若經》上講: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講性,性確實永恆存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真性,真性是自己!真性在哪裡?真性就在事相上;因為所有一切事相是真性變的。古人也把真性比作水,把現相比作波,波是虛幻的,不是實在的,水是真的,水在哪裡?水就在波上。波在哪裡?波就在水上。水不離波,波不離水。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但是你要曉得,性是真的,相是虛幻的,相是妙有,「妙有非有」,性是真性,「真空不空」。

  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甚至於應化在三途,真的是哪裡眾生苦,佛菩薩就到哪裡去。愈是苦的地方,佛菩薩愈多,雖多,那個苦難的地區眾生業障很重,不聽教誨,怎麼勸他,不能接受,甚至於還要侮辱你、還要毀謗你,這是常事!要不然怎麼能稱他愚昧?他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利害,你說這種眾生好不好教?太難太難了。這些眾生是什麼?實在講就是我們。我們肯聽話嗎?肯聽教誨嗎?聽到別人教訓,多說了幾句,我們就討厭,離開了,不想再見他面了。看到聖賢的書,書裡頭統統講的都是我的毛病,算了,不看。這樣的人多!

  清朝,也很了不起,清朝開國的皇帝都是明君,不糊塗。從順治入關,這是康熙的父親,經歷康熙、雍正、乾隆,後面這是嘉慶、道光,哪一個朝代、哪一個皇帝不尊重知識?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尊重。請這些大德們,儒、釋、道都邀請到宮廷裡面去講經、去說法,皇帝帶著文武百官來聽,接受儒家的教誨、道家的教誨、佛家的教誨。所以宮廷裡面是幾乎沒有間斷,好學。皇上好學,把這好學的風氣帶起來了。宮廷裡面講經廢除是什麼人?慈禧太后。清朝皇宮裡面講經講得最多的是《無量壽經》,你去看看我們現在會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那一篇序文,他序文寫得好,很長!

  清朝過去歷代帝王宮廷裡面都講《無量壽經》,到咸豐之後,慈禧太后執政,把它廢除掉。我們想她為什麼廢除掉?大概《無量壽經》講的全都是她的毛病,特別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恐怕她聽了很不高興,算了,不要念了,不要講了。以後她搞什麼?宮廷裡面唱戲、歌舞。還喜歡什麼?扶鸞,她不請專家學者來講道,她駕乩扶鸞。這個事情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說滿清亡國亡在扶鸞上。這是不相信人說的,相信鬼神,鬼神捉弄她。

  因為我非常好奇,我小時候住在福建,住在建鷗,那個地方扶鸞的風氣很盛,那時候我們才十幾歲,念小學,十一、二歲。可是你不能不相信。福建這扶鸞操縱乩盤的是什麼人?多半是挑水的、賣柴的、拉黃包車的,不認識字。隨便在外面叫兩個人來,他那個鸞是兩個人抬著的,一個人抬一邊,在沙盤上他就寫字,而且字寫得規規矩矩,他不是草字,連我們小孩在旁邊都看到,他寫字,旁邊有個人把他記錄下來。大概這樣子,一個小時能夠寫幾十個字,大概是五、六十個字。這個扶鸞的人不認識字,他不知道,所以不能說他是假的。我這個印象很深。

  以後在台灣,台灣有個元玄學社也是搞扶鸞的。這裡面有幾位大德,我認識他們,他們就帶我去參觀,好,我就看,那時候我已經學佛了。可是看他們扶鸞的時候,他是專門有一個乩童,別的人不能操作,只有這一個人,好像這個靈附在他的身上,他拿著乩筆,兩個手振動,在沙盤裡面,動作非常快,我在那裡仔細觀察看了一個小時,一個字也沒有看出來。他口裡頭念,這個乩在沙盤裡頭動。沙盤,我們仔細看沙盤,沙盤上我一個都不認識。可是他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長篇大論,幾千字寫出來了,他一面念,旁邊人在那裡寫,我覺得這個不可靠,這是有問題。你說找兩個不認識字來的時候,這個東西我們相信。

  我就把這個事情請教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扶鸞是真的,靈鬼在操作,但是像元玄學社這個,靠不住。我問他這個事情,他告訴我,慈禧太后喜歡這個,所以滿清亡國是亡在乩盤上。國家大事不找大臣商量,在扶鸞壇上由鬼神來決定,你說糟不糟糕?所以在政策上很多很多錯誤。鬼神有,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要尊重他,但是你不能被他欺騙。你被鬼神欺騙,那你很可憐,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偈頌裡面所說的:

  【樂觀眾生無生想。普見諸趣無趣想。】

  這兩句我們可以合起來看。『眾生』,主要是講有情眾生,廣義的來說,也能夠把無情眾生包括在其中。『諸趣』就是講六道。這兩句話最重要的意思,是從相上你能夠見性,從事上你能夠明理,兩句話都是這個意思,你就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了,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否則的話,見相不見性,凡夫!迷惑顛倒,著相不見性;見事不明理,所以你才會起心動念,你才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如果你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薩。為什麼?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這個煩惱諸位要知道,順境、善緣你見到生歡喜心,歡喜心是煩惱。中國古人講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煩惱。七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欲望,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執。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一個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煩惱。生煩惱,沒智慧!

  佛菩薩為什麼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而不生煩惱?他沒有情執。我們讀《壇經》,看到惠能大師,他見五祖的時候,二十四歲,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讚歎他。為什麼?怕別人嫉妒,會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護他,不動聲色,知道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哪有不生煩惱的道理?你看看我們這麼多年來,走了許許多多地方,遇到許許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來看我,談什麼?總是煩惱,一大堆煩惱!他要沒有煩惱,他就不來找我了。所見到的都是能大師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沒有遇到一個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現在明瞭,你在相上能見性,你在事上能見理,你就常生智慧,你就不生煩惱了。

  《鈔》裡面講,「無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講,「定散無礙者,恆住禪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禪不繫心,不礙散也,即涉事也」。註得雖不多,註得好,字字句句都給我們點清楚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在這個地方練功夫,在這個地方叫真修行。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個念頭會起來,起來怎麼辦?念頭不起,你功夫成就了。念頭起,你趕緊把它轉變,趕緊把它控制,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總不外乎止觀,念佛也是止觀。止觀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觀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見到順境善緣,歡喜心生起來,這時怎麼辦?學教的人,《金剛經》不能不讀,《金剛經》不能不熟,為什麼?便於觀照。這個境界現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立刻從相上看到性裡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這樣子觀照,那個貪戀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經教來觀照,我們念佛人,那有特別方便法門,心才一動,動這個貪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貪的念頭打掉。口念阿彌陀佛,心裡面專注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把你那個注意的力轉移,轉移到阿彌陀佛上去,這叫真修行,這叫真用功,這叫會用功。功夫得力是從這個地方學來的。否則的話,一天念個十萬聲、二十萬聲佛號,遇到境界還是起心動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逆境現前,冤家債主找來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毀謗你,罵你,打你,這時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來,報復的心起來了,錯了,這又生煩惱。應該怎麼樣?用般若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這個境界裡面,一心轉過來轉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提起來,瞋恚的念頭伏住了,報復的念頭化解了,這叫真會用功。受一點委屈,受一點冤枉,不必跟人說,跟人說,你還沒忘記,你還沒放下,你不過是勉強在那裡忍住而已。忍不能解決問題,忍久了,所謂是忍無可忍,這個爆發就更嚴重了。

  忍是有極限的,忍是屬於定,一定要用慧,定開慧,慧把這個化解了,沒有了。這個化解就是《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都化解了。所以這化解,照見,智慧照見。知道什麼?這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們在作夢一樣,夢中,夢中又何必計較?不要計較了。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總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淨心,用慈悲心,這就生智慧,這樣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你要說怎麼用功?功夫怎麼用起?功夫從這裡用起。你要說用什麼方法?我們現在大家都用念佛的方法。念佛這個方法妙極了,真正不可思議。

  我在講席裡頭舉過例子,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金剛經》上就這兩個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須菩提提出來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現在的話,就是用什麼方法把我這個妄念斷掉,那個「心」就是念頭。這妄念斷了之後,我們這個心應該安住在哪裡?一部《金剛經》就是世尊給須菩提解答這兩個問題,說得不少!《金剛經》我相信很多同修都念過,你們懂不懂?你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教導須菩提安心?怎樣教導須菩提降伏妄念?能答覆出來的人不多。答不出來,好好的再把《金剛經》多念幾遍。《金剛經》念了還是不懂,你去念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你就會明白了。

  可是這個事情,如果要是用淨宗法門來解答他,太簡單了!你要曉得這淨宗之妙。如果說是我怎樣降伏我自己的妄念,佛要教淨宗有緣人,有淨宗根性的人,他不會那麼麻煩,他一定會直截了當,「南無阿彌陀佛」,念頭轉在阿彌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專想阿彌陀佛,妄念就沒有了,你看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應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裡?世尊一定說「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彌陀佛這名號上,一點都不錯,決定往生。你看看用淨宗來答覆,一句話就把兩個問題全答得圓圓滿滿。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你才知道淨宗之妙。所謂是簡單容易、穩當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門!成就不在他們之下,你怎麼會不歡喜這個法門。

  你接觸到淨宗的經論,聽古來祖師大德的教誨,古來祖師大德不在面前,但是他那些註解,註解就是講經,看他的註解就是聽他們的教誨,法喜充滿。你只要能夠真正體會到了,嘗到法味了,法味是快樂,其味無窮,你就會欲罷不能。你每天去讀誦,每天去思惟,每天去觀察,每天去實行,無比的樂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學這東西幹什麼?快樂無比!人一生要快快樂樂,不可以憂悲苦惱,憂悲苦惱,傷人、傷心、傷身,身心都受傷害。所以古人常講「憂能使人老」。人為什麼老化?憂慮。年歲愈大憂慮愈多,對自己憂慮,還對家庭憂慮,對兒孫憂慮,他憂慮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歲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年輕、兒童他沒有憂慮,他不懂事,活潑天真。這些道理,古人講得很多,現在科學也給我們實驗,給我們做出證明,真是這個樣子的。

  學佛沒有別的,學什麼?學快樂。你在學佛裡頭沒有能夠離苦得樂,那你什麼都沒有學到。離苦得樂就是來生,現在不行。現在不能離苦得樂,來生怎麼可能離苦得樂?這佛在經上常說,現前叫花報,來生是果報,像植物一樣,先開花後結果。花開得好,我們就能知道果一定結得好;花開得不好,雖然結果,果恐怕也不太理想。所以我們現前是花報。學佛,真的,你能夠真正學到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你學到兩分,你就得兩分利益。學一分得一分快樂,學兩分得兩分快樂,你真學到了。

  你學得很苦,沒有法喜,那不是佛法的問題,是你自己不會學,你的修學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錯誤,不是在理上,就在事上、在方法上。遇到這種情形,古大德一定勸導你親近善知識。古德確實有這個能力,我們在語錄、在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學人來參學,老和尚教導他,你到什麼地方去,你去親近某人,那個人跟你有緣,你到他那裡去,你一定會得到滿意的解答。他去了,果然在那裡開悟了。老和尚能夠認識人,能夠教你到哪裡,你能夠成就,那他怎麼不能教你,要叫你去找別人?你們看到這些著述有沒有這個疑問?為什麼老和尚不給他解答,不教他,叫他找別人去?這什麼原因?緣不同。這個參學的學人與這個老和尚沒有緣,與那個人有緣。

  諸位要曉得,中國的文字自古以來著重在「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白,要求這四個字,標準!言語如是,文字也如是,這跟外國不一樣,尤其跟印度不相同。印度人喜歡詳詳細細,我們看起來這囉嗦,一遍一遍重複,中國人這是忌諱,簡要詳明。所以文字的記載不多,只是把最重要的幾句話點到為止。

  那我們想一想,他去參學,老遠的地方,跑去拜訪老和尚,向老和尚請教,要是文字上記載,也不過三分鐘、五分鐘就完了,這不可能的。一定見面,見面之後一定會問,通常都要禮貌,你叫什麼名字,你是哪裡人,你為什麼到我這裡來,總是要問這些!這很正常的。既然來參學了,你過去讀過什麼經?修過什麼法門?親近過哪些善知識?親近過哪些道場?一定是要問清楚、問明白,一定問你。你修學這個法門,你的心目當中希望什麼樣的道場?希望有什麼樣的老師?這一問一答出來了。

  老和尚心裡清楚,你所希望的道場,想一想,這天下叢林道場,哪個道場適合他,適合他的願望。哪一位法師,就是他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那個人,這個人跟他有緣,為什麼?那個人教他,他百分之百服從,他能依教奉行。我,他雖然很尊敬,尊敬的程度不夠,我給他講也能聽,但是他做不到。縱然做到,做到幾成,做不到圓滿。他要親近某個人,那是他心目當中所仰望的,介紹到那裡去,那個人教他,百分之百服從,他成就了。這是我們在歷史記載裡面看得太多了。正是大乘法裡常講的,「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有緣人。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八十,都不行,你都很難成就。你親近知識,確確實實是自己心目當中真正仰慕的、真正佩服的,同樣是一句話,在別人口裡,漫不經心,絕不以為然,在這個人口裡就像聖旨一樣,怎麼會相同?這就是有緣跟沒有緣!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今人,現代的人找不到我們心目當中所仰慕的,古人有沒有?找不到今人,找古人,行,一樣成就。古人不在世了,你對他非常仰慕,五體投地,他的話那就是聖旨,絕對不能夠違背的,他人不在了,他著作在。像中國古時候,孟子,這是中國大聖人!孟子心目當中所仰慕的是孔子,孔子那個時候已經不在世了,過世了,但是孔子的著作在,他讀孔子書,孔子所說的,他都能夠依教奉行。他不能夠理解的這些東西,他向孔子學生請教;過去曾經跟孔子多年的,跟孔子學習的,他向他們請教,真幹。他是真正的孔老夫子的傳人!所以在中國學術地位上,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孟子被尊為亞聖。這是什麼?跟古人學學成功,在中國第一個人,孔夫子的私淑弟子!

  孟子開端之後,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這種人,真正學成功的。漢朝司馬遷寫《史記》的,他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的人,左丘明的著作是春秋《左傳》),專攻,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成為大文學家,留了一部《史記》給後人。唐朝,唐宋八大家第一個,韓愈!韓愈學司馬遷,韓愈唐朝人,司馬遷漢朝人,怎麼學法?專攻《史記》,成為唐代的文豪,唐宋八大家第一個人。這都是向古人學習的。在我們佛門當中最著名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對於蓮池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跟蓮池學,蓮池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蓮池大師全集》,這是現在我們很容易找到的,現在精裝這麼厚,四冊,《蓮池大師全集》,專學蓮池的,成為淨宗一代祖師。世出世間法,如果我們找不到,在現實環境裡面找不到人,找古人。

  我早年初學的時候,李老師很不錯,我出家之後,他對出家人非常尊敬,給我講:我沒有能力教你了,我給你介紹個老師。我說到哪裡找?有!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叫我依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你要常常讀,認真努力學習,依照印光大師的教誨去做,你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傳人,真正入室的學生。對,沒錯。你要不真幹,怎麼行?《文鈔》一打開,老師教訓我,《文鈔》都是印光大師(書信很多)答覆某個某個人的。你千萬不要說印光大師這個話是對他說的,是對那個人說的,不是對我說的,那你什麼都學不到。他老人家字字句句都是對我說的,你才能學到東西。你怎麼能說這與我不相干,他是教別人的,那你還學什麼?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千言萬語,方法、儀式儘管不相同,方向目標、原理原則決定相同。教給我們什麼?即相離相,此地就是這個意思。觀眾生無眾生想,這就對了,無眾生想是不著相。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性相、理事、因果是一不是二,說是從六個方面來說,一樁事情,這樣你才圓滿,哪一方都不執著。給你講性、給你講相,不執著性相;給你講理、講事,我也不執著理事;給你講因、給你講果,也不執著因果。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就入境界了。

  可不可以親近?可以,親近不能執著。為什麼佛教初學要遠離?你沒有能力不執著,你沒有能力不分別,那就是遠離一點比較好。如果真正通達甚深的義理,離即同時,離即不二,當相即空,你只得其益不受其害;而這個益是自利利他,自利不著相,利他是不但教化他,而且自己做出榜樣給他看。做榜樣是身教,言語是言教,意裡面,意地裡面所存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意教。三輪教化,這才能感動人,才真正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的境界,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普見諸趣』,這個「見」字在古時候跟現象、現前的「現」同音也同意思,所以在這個地方不念普見,念普現;現是普現諸趣,就是你應化在六道。應化在六道,絕對沒有六道的分別執著,沒有!要有,你就墮落了。沒有,這個諸趣我們講六道,六道就是一真法界。決不是說六道之外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外有六道,那你就完全錯了,統統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

  離開六道,到哪裡找一真?離開我們娑婆,到哪裡去找極樂?中峰禪師講得好,「此方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此方;我心就是彌陀,彌陀就是我心」,你把中峰禪師的話跟這兩句偈對比一下,你就能體會到這裡頭的意思。應化在人間,絕對沒有人道的分別執著,念頭都沒有;應化在畜生道,應化在餓鬼道,應化在地獄道。你們有沒有想到,佛菩薩無論應化在哪裡,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雖現身,雖說法,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寂而常照,照就是現身說法,寂是如如不動,就是雖現身,雖說法,他沒有起心,他沒有動念,分別執著就更不必說了,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

  這些道理,這些經教,我們要常常講。常常講是常常薰習,講一遍薰習一次,講兩遍薰習兩次,古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天天念,天天學習,常常念,常常學習,不能中斷。薰習久了,心定了,心只要定了,心起作用就開智慧,妙不可言。不但你學的東西你很明瞭,你沒有學的東西,一接觸就通達,一絲毫障礙沒有,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早到晚離不開一切人,離不開一切事,離不開一切物,你這兩句學會了,受用太大!為什麼?不生煩惱。

  你見到這個人,所謂「無生想」如何落實?不起分別、不起執著,就是無生想,就是無趣想。為什麼?只要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界平等,眾生平等,境界也平等。那個平等,雖不是一真法界,接近了,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是相似的。在這個環境裡面不生七情五欲,我們修行真的有功夫了。再要知道發願求生淨土,必定得生。隨著自己的功行淺深,念佛功夫淺深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看破放下功夫的淺深,真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增高品位。人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知道這個,所以他放不下。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放下也得放下,不是真的!何必要操心?何必要牽掛?何必要憂慮?統統沒有了。

  看到眾生行善積德,好!看到眾生作惡,也好。然後再回過頭來看六道,三善道是為眾生消福報的,你過去做了很多善事,善事總有報。所以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原來是這麼回事情!平等的,清淨心中沒有善惡,善惡的因沒有,善惡的果也沒有,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時候你想想看,六道該不該放下?應該放下!既然應該放下,為什麼不早一點放下?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成就。真正放下之後,你在六道裡頭,你還沒有離開六道,身體還在,就如同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兩樣。

  【恆住禪寂不繫心。】

  『恆住禪寂』就是你的心是靜的,這四個字用現代話來說,你已經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了。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順境絕對不會引起你貪戀,逆境決定不會引起你瞋恚,你順逆都自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統統是平等心。你跟他們也打招呼,也笑笑,歡歡喜喜,裡面如如不動,一塵不染,這就是「恆住禪寂」。如果見色聞聲,接觸外面境界還會動心,你自己心裡要清楚,功夫還不夠,努力,還要在境界上磨,還要加緊用功讀經,為什麼?經裡面這些道理沒參透,參透了自然就不執著。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喜歡,還有不喜歡,功夫不到家。你能夠常常這樣反省檢點,這叫什麼?這叫開悟。你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了。

  在境界裡面如如不動,那是真功夫,古大德常講:悟後起修!你沒有悟,修什麼?悟了之後,修什麼?在境界裡修不染。你對人,無論對善人、對惡人,一片真誠,一片慈悲。真誠、慈悲是你的性德,性德自然流露出來,哪有一絲毫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

  「不繫心」,是講無障礙,也就是說,常住在定中,大乘教裡頭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接不接觸外面境界?接觸。接觸也在定中,像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一樣,應化在九法界當中,他常住定中。九法界眾生多,哪個地方有緣哪裡去,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雖然應,但是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不繫心」。

  與一切眾生接觸,與六道接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依眾生分別而分別,依眾生執著而執著。像釋迦牟尼佛,他也分別,他也執著,那是示現的,他自己呢?他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你們分別,我也跟你分別,不跟你分別,你就覺得奇怪,那沒有法子教你了。這是個什麼?你們說這是茶杯,你們叫茶杯,我也叫它茶杯,你就會懂了。總不能說是,你叫它茶杯,你問我,我不知道什麼,這不行!所以一定要跟眾生和其光、同其塵,這恆順!你是這樣分別的,我隨順你的分別而分別,不是我有分別;你有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而執著,我確實沒有執著。這是真功夫。所以接觸大眾,事事無礙,前面講的理事無礙,後面說的是事事無礙。

  【此無礙慧方便力。】

  真實智慧沒有障礙,這善巧方便,能在諸趣裡面現身說法,廣度眾生。實際上,他依舊沒有離一真法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是諸佛菩薩。我們知道了,總要朝這個方向目標去學習,那就對了,就在此時此處,見色聞聲,學不動心。沒法子學,沒有法子學怎麼辦?「阿彌陀佛」。心才一動,阿彌陀佛,不拘形式,內心裡頭阿彌陀佛,行,真功夫。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從明天起,我們還恢復以前的時間,就是每天講經,從下午四點鐘到六點,這第一節,第二節是七點到九點。六點到七點,我們休息一個小時,大家晚上用晚餐。雖用晚餐,這個時間希望大家可以聽經、可以念佛。因為我們這個道場現在每一個堂口都有閉錄電視,閉錄電視講經不中斷,所以這都是幫助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明天諸位要收看,就是香港的時間,下午四點到六點,七點到九點,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