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七六卷)  2005/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經文第二段,也就是別明十段裡面的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上面我們學到第七,就是『慧具足』,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慧悟高明,善解世法」。這是在世尊當年住世,說法四十九年當中,幾乎遭遇的是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上自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這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家,修行人、學者,佛都跟他們接觸過。這些人在世尊面前提出許多疑難問題,我們現在所謂的尖端問題,佛從來沒有思索、思考過,沒有,立即就回答。回答得那麼樣的自然,回答得那麼樣的殊勝,這就是「慧具足」,善解世法。確實有些是故意去找麻煩的,來試探試探釋迦牟尼佛,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佛不迴避,都能夠解答,答覆之後,對方五體投地,這個不能不佩服。

  佛說實話,這些德能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就像《華嚴經》後面「出現品」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佛菩薩出現於世只為一樁事情,《法華經》上說得很清楚,「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是什麼大事?就是把這樁事實真相為大家說明,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一切眾生智慧平等,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德行、相好,世尊所示現的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相書上所說的好相,佛統統具足,一個也不缺。世間人只知道這些,世間人不知道的,佛還有報身,報身就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數字能夠譬喻、計算的,這世間人不知道。所以小乘法遷就於世間人的經驗、常識,說出來大家好懂。大乘法就難了,不是世間人所有的經驗,而是諸佛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我們現在人所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明白之後我們就應當覺悟,也正是佛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初年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遇到大乘佛法。得人身,遇大乘佛法,多麼難!遇到之後,希望你這一生不要空過,這一生就把這個大事因緣解決,這個大事就是入佛境界。這樁事情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難易不在外,難易在個人之心;你真心想學就不難,你不是用真心學習,就真不容易。真心學習,首先要認知,就是你要認識,你要明瞭,這是智慧,所謂的看破,你要明瞭;明白之後你要能放下。

  佛為我們所說的,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也就是說你不能恢復你的性德,有三種障礙,《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大乘教裡面說之為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說這些名詞,初學的人難懂,《華嚴經》說的雖然也不容易懂,可是大家聽了比較容易接受,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正的業因。由於這三種業因,現出三種迥然不同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唯識所變,心現識變。這三種執著統統都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全都有,現的境界是六道輪迴,墮落在這個裡面。墮落的時候容易,真的一不小心墮落了,可是出去難了,出不去!如果我們真的覺悟,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知道這些相就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了,真正能夠做到自在隨緣,隨緣而不攀緣,六道就超越。

  可是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妄想,你還有這兩種,這兩種變現出來的是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諸位要記住,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之為「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很像,不是真的,相似即。這是十法界裡頭上面的四法界。如果你要把分別也放下,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分別的念頭斷掉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有資格超越十法界。

  十法界之外,那個法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稱為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稱之為極樂世界;極樂跟華藏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的條件,所謂是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妄想,我們今天講的起心動念,這真不容易!真正用功夫在哪裡用?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什麼功?了解事實真相,《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白這個道理,萬緣放下,你的心是寂靜的,靜生慧。寂靜的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學的,自性本具智慧現前,這叫一大事因緣。

  佛對眾生的恩惠就在此地,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穿,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要想入佛的境界,擺脫十法界,十法界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是夢境,一場夢,四聖法界又何嘗不是一場夢?六道是惡夢,四聖是好夢,反正都是夢中,都還沒有醒悟過來。醒悟過來之後,就是華藏,就是一真,這個要知道,這才叫真正的離苦得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那我們這個人這一生沒有白過。我們這一生自自然然清楚了解自己是生在感恩之中。為什麼?佛對我有恩,把這個訊息傳給我,我在這一生依教奉行,居然擺脫了;無量劫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一生當中解決了,這多幸運。感父母之恩,沒有父母給我們這個假身,我們就得不到人身,就遇不到佛法。得人身得自於父母,聞佛法得自於老師,父母、師長之恩。一切眾生統統都是我的增上緣,沒有這些眾生幫助,我們這三種煩惱怎麼能夠放下!

  這要靠這些外緣,順境、善緣,在這個裡面放下貪痴;逆境、惡緣,幫助我們放下瞋恚,放下愚痴。所以貪瞋痴在哪裡斷?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不起貪瞋痴,不起這個念頭,智慧就生了,智慧就現前,功夫就得到了。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放下。天台家修行那個名詞叫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剛剛接觸佛經大概一個多月,朋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頭一天教給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教我從布施下手,我真幹!第一天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而且囑咐我,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六年真的有感應。所以問題是你得要真幹才行,不真幹不行。

  下面一句,『行具足』,清涼大師註解上說,「柔和調善,離過修行」,說得非常簡單,非常的精要。學佛第一個要學柔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頭一個要學著柔和,決定沒有暴躁,要懂得調心。調心實在講,用現在的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個人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就現前,貪瞋痴慢。我平常勸勉同學的,我講了十六個字,真正想修行,真正想契入佛的境界,這是頭一關,你要真的放下。首先要放下的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不能有,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怎麼能入佛境界?

  《金剛經》,中國的佛教徒沒有不念過的,經上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的。頭一個是我相,自私自利就是我相!你要不放下,你學佛,講經,拜懺,講得天花亂墜,還是要搞六道輪迴。為什麼?「我」沒有放下。這是執著裡頭的我執,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我貪、我痴、我愛、我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你怎麼能離開六道!

  有這些東西存在,柔和就很難做到。如果能把我相破了,我執破了,那自然柔和,自然的調善,調是調和。我這幾年來,有這個機緣參與一些國際和平會議,我就把佛法裡頭的教誨提出來勉勵大家。怎樣才能落實和平,化解衝突?這個事情不從外頭做,要從內心做。首先把自己對一切人的對立要調解,化解掉,對一切人的矛盾化解掉,然後外面的衝突就不會發生了。所以最重要的,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疑惑,自然沒有衝突。我們自己做到,慢慢就影響別人,真做到了,影響力就很大。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教人,人家都相信?孔子教人,耶穌教人,穆罕默德教人,大家都能相信,什麼道理?那些人是聖人,什麼叫聖人?他自己做到了,然後教人,人相信,對他沒有懷疑。所以我常常講,我們自己做到,然後再教別人,是聖人;我們自己所講的,講了以後確實都能夠做到,這是賢人,這降一等。我們說了,自己做不到,那叫騙人。總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後,人家對你的信心就喪失掉了,你怎麼能感化人?

  所以世間全是假的,佛法是講真的,佛法所用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心!是一切眾生的真心,哪個沒有?只是大家迷失了,怎麼迷失?執著這個身是我,這錯了。從這個迷惑裡頭產生無量無邊錯誤的知見,那真叫一錯到底。佛教我們修行,很好,你看清涼大師這八個字,修行修什麼?修柔和、修調善、修離過,這叫真修行。這三樁事情不但對別人,最重要的是先對自己,自己柔和,自己調善,自己離過了,然後再教別人,不難!我們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就很難。

  我們學佛超過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當中,我們亦曾周遊列國,接觸到全世界佛門弟子;不但接觸到佛門,還接觸到許許多多的宗教信徒。使我們深深感觸到,古人所謂是「一代不如一代」,有深刻的感觸。細心去觀察,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第一個是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第二個是社會的風氣日下。愈往古時候去,人心淳厚,不論他識字不識字他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懂得做人,懂得尊重別人,懂得捨己為人,這受過教育。認識字不認識字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會做人!他學佛,他不會念經,他不懂得經裡什麼意思,但是他能夠依教奉行,他能有成就。

  現在人受的教育跟從前人不一樣。讀書雖然多,識字雖然多,大學裡面的博士、碩士,每年不知道出了多少,怎麼樣?不會做人。所以,很多有很高的學位,畢業之後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人家公司行號老闆不願意雇用他們。原因是什麼?做事他是很能幹,不會做人,不能跟別人和睦相處,不能跟別人互助合作,這種現象延伸到宗教,到佛門。所以現在宗教,尤其是佛教,在這個大社會裡面,全世界,不了解的人太多,誤會的人太多了。能不能怪別人?不能,只可以說我們自己做得不好。我不說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好,已經算做得不錯了;我們做得完全不好,連不夠好這句話我們都沒有資格講。怎麼沒有過失?

  我們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在社會上如果真的做得很好,社會大眾對你尊重,對你敬愛,知道你是佛門弟子,那對於佛門也尊重。你的德行,你的智慧,你的貢獻,你為這個世界、為社會、為眾生做了許多好事,大家敬仰你,感激你。好事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脫離六道十法界,這叫做離苦得樂。而不是現在講我脫離貧窮,古人沒有說過這個話。貧窮人的生活需要照顧,貧窮是苦,這個苦有因果的關係,能夠把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人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不就改造了嗎?

  今天還有個同學帶來好像是六本《俞淨意遇灶神記》的劇本,來給我看。俞淨意先生也是個改造命運的典範,他的成就超過袁了凡,名氣沒有袁了凡大。袁了凡的名氣,說實在話是印光老法師把他宣傳的,其實俞淨意的改造方法、效果都超過了凡先生。命是有一定的,誰定的?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決定你這一生的果報。不是閻王定的,也不是上帝定的,更不是佛菩薩定的,自作自受!過去生中愚痴,造了很多惡業,現在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這一生明白了,沒有關係,離過修行,從今而後斷惡修善,就改造了命運。這個才叫做事實真相。所以,貧窮靠救濟不行,救濟只能夠救急,哪能救你一生?救你一輩子?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儒、佛,在世間所有宗教,都教人斷惡修善。

  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認真去做,自然就轉過來,命運轉過來了。悟道法師今天帶一張照片給我看,是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出家,在懺雲法師小茅蓬裡居住,照了一張照片,算了一下,離現在四十七年前。四十七年前我替他們照的,那個時候我好像是三十一歲,很有紀念價值。那時候真正叫茅蓬,房子四面的牆是竹籬笆編的,裡外都用水泥把它抹上,你說多簡陋。上面蓋的是茅草,都是山上就地取材,真正叫茅蓬。一共是七個房間,很小的房間,當中一個房間最大,做為佛堂,兩邊各有三間是寮房,很小!我們現在住的香港這個地方,房子都是很緊張,都很小。我們那個茅蓬的房子,每個人住的房子,比現在香港住的還小。一個房間裡面僅僅只擺兩張床鋪,這房間就擺滿了,好在住茅蓬的人不多,連懺雲法師,我們只有五個人。

  所以講到修行,實在講,老一輩疏忽了基本的德行教導。我們現在這經過五十多年,才真正恍然大悟,為什麼佛弟子十善業都做不到?《十善業道》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他學生最低的要求,真正是佛法的基礎,就是基本的修學的德目。我們出家、在家都做不到,從前那些人他們能做到,我們今天做不到。出家修行人除了《十善業道》之外,還要加上《沙彌律儀》,這是最低的基礎,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所以,出家有十善,然後才有三皈五戒。

  淨業三福裡頭,第一條是《十善業道》,第二條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第二條是以第一條為基礎,沒有孝親尊師,《十善業道》你就不得其門而入;無論在家、出家,你入不了佛門。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只有形式,沒有實質;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看《釋迦譜》、《釋迦方誌》,你就明白了。確實世尊當年在世,所有跟他的這些弟子,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多,都注重實質,不注重在形式。到末法時期,把形式擺在第一,實質沒有了,這就有名無實。這一點我們要懂,我們要趕快救。從哪裡救起?從救自己開始,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無有是處,一定先從自己下手。

  下面第九句是『無畏具足』,清涼大師說,「志力堅強,故無怯弱」,無畏。後面也引經論給我們說明,「又無畏者,依智度論,菩薩有四種無畏,一總持無畏,於法記持,不懼忘失」,這叫總持無畏。就是說你所學的這些法、這些經教,你都能夠記得住,你都能夠落實,持是落實。所以「記持」是兩樁事情,一個是你記得,一個是你做到,跟儒家講的學習是一個意思;學是你能夠記住,習是你做到,你不會忘記,這個無畏。這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第一個要記憶力好,第二個要熟讀,讀得不夠熟不行!認真去做,你才有法喜,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太重要了!

  法喜就是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最高的享受就是法喜充滿。這不是從外面來的歡喜,不是名聞利養,不是五欲六塵,是你契入佛法,你悟入了。所以煩惱輕、智慧長,他怎麼會不歡喜!天天有進步。佛法博大精深,不但你一生學不了,生生世世都學不了,真是快樂無窮!這是對自己。

  第二,「知根無畏,知根授法,不懼差失」,這一條是講教人。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自己成就之後一定教人,他不會幹別的行業。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大徹大悟之後,他就展開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快樂!無比的快樂。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更樂,這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曉得,入這個境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中國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人生第一樂事,中國古人也有這個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九句『無畏具足』,清涼大師引《智度論》裡面講的菩薩四種無畏,第一個是「總持無畏」,第二個是「知根無畏」,這是教人。諸佛菩薩乃至於阿羅漢,他們教化眾生比我們凡夫就強多了。以阿羅漢來說,阿羅漢他的天眼、宿命這兩種神通,能夠知道這個眾生五百世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麼。底細清楚,說法當然就契機,所說的正是他所想的。菩薩、佛更不必說了,佛能夠知無量劫前一直到今生,生生世世這個眾生做些什麼,沒有一樣不了解。所以人,那得有大福報、大因緣遇到佛,遇到佛決定沒有空過,一生當中決定得成就。這就是佛教化契機,知道這個眾生的根機,所以不會說錯。凡夫就很困難了,凡夫完全憑自己的經驗,憑自己的閱歷,可是往往還會把人看錯,這不能夠跟佛相比。

  佛是這十種具足,我們如果不認真努力的來學習,就難了。可是佛門當中有個善巧的方法,那就是求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本願的加持,我們的能力一下就提升,幾乎像佛差不多,比一般菩薩還要殊勝,阿羅漢當然是望塵莫及了。所以為什麼一般人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就是這個道理。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回頭,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我們就有「知根具足」,菩薩四種無畏我們就得到了。

  第三個是「決疑無畏,隨問能答,不懼不堪」,這一點我們凡夫也是沒辦法做到。面臨著許許多多的人,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提出來的問題都能夠為他解答,不是樁容易事情。我們今天在外面弘法,這樣的場面幾乎常常遇到,怎麼辦?只有求三寶威神加持,除這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的,至誠感通!只是求幫助別人,幫助他解除疑難,幫助他堅定信心,幫助他勇猛精進。沒有絲毫個人的願望在其中,個人什麼都沒有,才能得到佛菩薩加持;沒有佛菩薩加持,做不到。

  第四個是「答難無畏」。這個難是什麼?故意找麻煩的,故意叫你下不了台,故意當眾叫你出醜。有!我記得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借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那時候暢懷法師接任館長,在這個地方講了兩個月。我跟暢懷法師以前沒見過面,這一見面才知道我們年齡都差不多,他比我小幾歲。那天晚上在一起吃晚飯,他就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年歲不大,也不出名,到香港講經很不容易,香港人是不聽經的。即使出名的老法師到香港來講經,聽眾都很少,大概你開講頭一天他們會來,來捧場,最後經講圓滿的那一天他會來,當中就靠不住了。他說:當中,可能你講經的時候,一個人都不會來,你心理上要有準備。我就跟暢懷法師說,這個不要緊。我說我們是初學,是在學講經,有人來很好,沒有人來也行。我說沒有人來,有桌椅板凳擺得那麼多,我就把它都當作是人在聽就好了。暢懷法師笑笑:這樣行,這就沒有問題。

  另外告訴我一個問題,還有些專門找麻煩的,故意在講經當中提出一些難題,讓法師下不了台,讓法師當眾出醜,你心理上都要有準備。我說好,我到這裡來接受教訓。我們一開講就連續兩個月,當中也沒有星期天,每天兩個小時,有一個小時廣東話的翻譯。也很難得,這兩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是座無虛席。一個多禮拜下來之後,暢懷法師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我沒有想到。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館不大,它的講堂大概跟我們十一樓的講堂差不多大,可能我們還比它大一點。只能容納一百多人的樣子,天天滿座,後來的就站在門外。

  這兩個月講完之後,我們就換地方,就換到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在那邊續講兩個月,聽眾都到那裡去了。這也很公平,那個時候還沒有隧道,過海都要坐渡輪。在那邊也是講兩個月,法緣都很殊勝,這是第一次到香港來。有些常常找麻煩的那些人,他們都來聽經,聽完之後,他也不問問題。有一次他們請我吃飯,我也就去了,暢懷法師跟我們一道去。他說這些人都是麻煩人,都是在香港文化界服務的,也都很有身分。聚餐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歡喜,提出一些問題,我都詳細給他們解答。這是頭一次到香港,連續講了四個月。往後差不多每年都到香港來一次,大概講經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個月,所以跟香港結了法緣。這是講答難無畏,統是虛心、虔誠的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加持。

  「有難皆通,不懼疑滯」,所以學佛、講經弘法,不但對於經教要懂,對於世法也要了解,世出世法都要能通達,那就很不是容易事情。從前李老師舉比喻給我們說,他說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就是這一部《大藏經》,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世法,他說不說別的,單單說中國一套世法的叢書《四庫全書》,還不包括現代這些科學發明,這一套《四庫》你能通達嗎?不能通達怎麼辦?最後老師送四個字給我,求通,通怎麼求?「感通」。用什麼求感?用誠,真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至誠能感通。我得力於老師這個教誨,一生依教奉行,到哪裡自己都很小心謹慎。總算還算不錯,三寶加持,這四十多年以來,答覆過許多人的疑難提問,還都能夠僥倖通過。沒有像一般人講的被難倒,答不出來,還沒有過。不是用真誠求佛菩薩加持,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都為佛法,一切為眾生,自己做出圓滿的犧牲奉獻,念念為別人,決不能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為自己就不通了,就沒有感應,不通!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最後一個是『覺悟具足』,清涼大師在這裡解釋的也只有八個字,「性自開覺,不染世法」。這八個字好!性是自性,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叫性自開覺。當然這個境界裡頭決定不染世法,不要說人間,天上,天人的福報大,天福都不染。知道六道十法界虛幻不實,你一染一執著麻煩就大了,你就墮落在裡面。我們墮落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染著的習氣很深。這一生當中聞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識提攜你,幫助你,你能夠慢慢學到不染世法。

  實在說,老師、境緣都是增上緣,過去世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人,沒有過去修行的底子,這一世當中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要說出家,在家也不例外,李老師他老人家一生法緣殊勝。我跟他十年,他常常告訴我,鼓勵我要跟大眾結法緣。而且告訴我,他講經不是一生一世的,我相信,說不定前世是大法師,是出家人,這一生當中以居士身出現,依然是法緣殊勝。在台灣跟他念佛的人,我離開那個時候,我跟他,他在台中已經講了十年,我跟他十年,那在台中有二十年了,台中蓮社就有二十年。那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他們都有名冊的)總共差不多將近五十萬人,可見得法緣之殊勝。

  我們看老師的行誼,這是令我們非常敬佩的地方,也是讓我們認真學習的地方。這八個字來做他的寫照,很恰當,性自開覺,不染世法。老師生活清苦,我們看到,實際上我們還沒有真正看到底子。到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們看看他所遺留的東西才知道。內衣、襪子,這穿在裡面的,補了再補,沒有一件是新的。他的學生多!那是他的信徒,五十多萬人,對他老人家沒有不尊重的,常常供養。送衣服給他,送吃的給他。他老人家歡歡喜喜收下來,放在蓮社裡面,看哪個人沒有,需要,馬上就轉送給人家。我還有幾套很好的毛料的內衣,冬天穿的,他老人家給我的。自己穿破的,我們不曉得,穿在裡頭,不知道。看到之後,對他真的是五體投地,沒有話說。他自己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簡任一級,收入也很可觀,還兼幾個大學的教授。他那些收入全部都布施做慈善事業,連別人的供養都布施出去。這是在末法時期,在現前這個階段,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真正做到不染世法。

  下面清涼大師註解末後,做了這段的總結。「又此十事,若約法者,生在佛家是生處具足等,思之」。這句話清涼大師唯恐我們粗心大意看過,所以他自己又加以註解,《鈔》,鈔就是註解疏的。這節鈔文也節錄在此地,我們把它念一念。「又此十事下」,就是我們念的這段文,「約法生在佛家者」,什麼是佛家?「菩提心家故,等於餘句」,餘句就是後面十種具足,「謂二種族,即具佛種性,謂自性住性,習所成等」。由此可知,這個種族,佛的種族是什麼?佛家是菩提心,不定是什麼因緣,你的菩提心發出來了。想想我們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不是生在佛家?是不是「種族具足」?是不是「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一直到「覺悟具足」?他統統具足。

  二十四歲在黃梅得法,年輕!年歲太輕了,一般人不認識,也沒有大德來扶持他,來護持他,來幫助他,沒有。他自己也很聰明,接受五祖的教誨,找個地方去藏起來、躲起來,等待機緣成熟。他跑到獵人隊躲了十五年,二十四歲,十五年差不多將近四十歲才出來。出來的時候,難得了,得到印宗法師的護持。印宗是嶺南講經說法、修行的第一個老和尚,沒有人不尊敬。印宗拜他為師,那就水漲船高,一下就把他捧起來,他是印宗法師的師父,這還得了!所以六祖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師的成就,沒有印宗,誰知道有惠能!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我過去常講,以後果然,佛經裡頭佛說過,確實是如此。

  我自己不會講經,我修行不好,沒有關係,我護持別人,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我自己不會教人,沒關係,我可以辦個學校,我請好老師,所教出來的學生都是你教的,這是護法!弘護是一體,護法比弘法更重要,沒有護,決定沒有弘,所以護法是真正的第一功德。世間人最大的毛病是嫉妒、障礙,見到真正有修行,真正有德行的心懷嫉妒,想盡方法障礙,錯了。殊不知你遇到了,那是大因緣,你要真正能護持、能協助,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你的成就決定超過他弘法的成就。這個道理要懂,果德不可思議。

  下面,「又具足者,唯佛一人」,這十種圓滿具足只有佛一人。除佛之外,有沒有具足的?有,沒有佛那麼圓滿,總有些欠缺,統統具足那是唯佛一人。統統具足也是說明,那一個時代眾生的得度緣成熟了,眾生得度的緣成熟,感佛應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只有少數成熟,佛也來應,但不是以這十種具足,佛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住在這個世間,時間長短、教化影響的淺深,不在佛,在緣,在眾生。眾生有沒有真正學習的,有沒有真正熱愛的,這個關係很大。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地區,沒有佛出世,沒有菩薩來應化,眾生茫然不覺。我們知道的人,我們自己發願代一切眾生求法,怎麼代法?我自己依教修行,認真修行,我不為自己,我為眾生,就能感動佛菩薩出世。我們做大眾的啟請人,帶頭人。

  就像世尊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等正覺,示現成佛,凡夫不知道,沒人請;沒人啟請,那佛就般涅槃,佛就入般涅槃,沒人啟請。南北朝時代,四川的寶香法師,是菩薩應化的,沒人啟請,沒人認識。那個時候寶誌公(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帝王師,四川有些信徒來看寶誌公,寶誌公就問他:你們四川的香貴賤如何?這些信徒們聽不懂,以為寶誌公問他「你們那裡的香賣得貴還是便宜」?這個人就說我們那邊的香很便宜,很賤,不值錢。寶誌公聽了,「可以走了」,他也不說話。回到四川去之後,他們遇到寶香法師,告訴他,他們見了寶誌公。寶香法師問他,寶誌公跟你們說些什麼話?他說寶誌公先問我們,四川的香貴賤如何?我們說很賤,他就說可以走了,我們聽不懂什麼話。

  寶香禪師聽到這個話之後知道,他在那個地方沒地位,真正是得道的人,人家也不重視他,瞧不起他,可以走了!過了幾天,他就搞一個無遮大會。四川人不相信佛法,不吃素,他在寺廟門口挖了個大的放生池。那一天無遮大會很特別,寶香禪師請大眾來吃飯,不是素齋,雞鴨魚肉統統都有,大家都歡喜,都來了。寶香禪師也跟大家一起吃,吃完之後,他表演。他到放生池旁邊口一張開,那些雞、鴨、魚都是活的吐出來,水裡游著,每個人都驚奇!他在顯神通,顯完之後他就往生了,站著就走了。然後大家才想到寶誌公那句話,真正得道的人,沒有人支持他,沒有護法。露一手給你看,等你知道,來不及了,已經走了。《神僧傳》裡頭有寶香禪師的傳記。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有四段,明士用果」。這品經總共有十一段,前面一段總問,後面十段別問。在總的段數,這段是第三段,別問裡頭的第二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清涼大師在《疏鈔》裡告訴我們,向下有四段,從別明裡面講這是第二段,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這是四段的第一段,四段統統是士用果。第一段完全講的是十種慧,「慧為揀擇」,我們今天講選擇,你沒有智慧,你就不知道選擇。第二段是講「力」,問的是十種力,力是講「修習」,就是講的修學。第三段問的是十種「善巧」,十種善巧是智慧的應用。第四段是講「道品助修」,我們現在講助道品,這個四段。「悉以三業而得成就」,都是以身語意三業而得成就。現在這個地方十句,「今初言慧者,即道之體」,這一句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學,不論是在家、出家,終極的目標就是開智慧。所以慧是道之體,學佛不能開智慧那就錯了。佛這個字是梵語,印度話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覺要靠什麼?覺要靠慧!慧是體,覺是用,智慧應用在生活中,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叫覺。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

  「十中」,他這十個問題,第一個是『勝慧』,勝是殊勝。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雖然很簡單,但是說得很清楚,「勝世間故」,雖然只有四個字,意思太深了。世間一般講法是六道,六道裡面向上去,包括二十八層天,沒有人能夠比;智慧,二十八層天沒人能比。再要廣義上來講,包括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也不能跟他相比。為什麼?前面一段我們不要忘記,「無畏具足,覺悟具足」,尤其是清涼大師說得好,「具足者,唯佛一人」。這個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如果狹義的說,這個佛是究竟佛,究竟圓滿佛。從廣義來講,圓教初住以上統統叫諸佛如來,超越十法界了。換句話說,圓教初住菩薩,分證即佛,他的智慧,雖然無明沒有斷盡,對十法界來講,沒有人能跟他相比。

  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這個眾生包括佛菩薩,無明沒破,他們用的心依舊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裡面統統都是用這個心,不是真心,妄心,所以他不是真佛;真佛是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心。十法界裡面的人跟佛學,也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他還有自私自利,他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不是!怎麼學也學不像。他怎麼能勝世間?初住菩薩就了不起,破一明無明,證一分法身,執著沒有,分別沒有,無明也沒有。他所有的是無明的習氣,無明是破掉了,習氣還帶著,習氣雖有不礙什麼事。所以此地講的佛,唯佛一人我們很可以用廣義的佛來說,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就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講得好。所以他的智慧叫「勝慧」,換句話說,這個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第二句『第一慧』。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過二乘故」,超過聲聞,超過緣覺,聲聞跟緣覺叫二乘,一般統稱小乘。聲聞(阿羅漢)執著斷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但是習氣還有。辟支佛比他的功夫高,辟支佛是見思習氣都沒有了,也就是執著的習氣沒有了,他比阿羅漢高。「第一慧」超過他們。由此可知,辟支佛跟阿羅漢雖然執著沒有了,他還有分別。法身菩薩連分別都沒有了,所以超過,過二乘故,這叫第一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