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八卷)  2001/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說偈讚佛,大智日菩薩偈頌第三首:

  【摩尼為柱種種色,真金鈴鐸如雲布,寶階四面列成行,門闥隨方咸洞啟。妙華繒綺莊嚴帳,寶樹枝條共嚴飾,摩尼瓔珞四面垂,智海於中湛然坐。】

  這兩首是說一樁事情,我們一起把它讀下來。這兩首頌,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這是略辨七種莊嚴,七在佛法裡面是代表圓滿的意思。無量無邊的莊嚴略說七種,這七種就是講第一首頌「炳然照耀宮殿中」,說的這一句;第二首「如來宮殿不思議」,那是講第一句。由此可知,後面九首偈都是第一首的細說。

  『摩尼為柱種種色』,摩尼寶在我們這個世間,那是非常珍貴,希有難得。在華藏世界裡面,就像極樂世界一樣,是用來做建築材料的,把它做柱子用。難怪古大德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道理就在此地。「種種色」,在佛菩薩一真法界裡面,這些寶自然都放光;在六道裡面這些寶物自己不能放光,它的光是從反射來的,反射的角度不相同,所以它的光彩就不一樣,無量無邊的光彩,一般文人形容的五光十色,這是我們凡夫肉眼能夠觀察得到的。這是說殿堂裡面一個柱子的莊嚴。『真金鈴鐸如雲布』,宮殿的外面,像中國古時候的宮殿,四面屋簷造成的飛簷,而屋簷的四周都懸掛著鈴鐺。風吹的時候,音色之美,耳不勝聞。「鈴鐸」,鈴是小的,鐸是大的,大小鈴鐺遍布在屋簷四周,不但美而且好聽。『寶階四面列成行』,宮殿建造比地面高,所以一定有台階上去,這個台階也是七寶所造的。「寶階四面」,由這裡我們能想像得到,這個宮殿四面是平台,平台有階梯下到地面,寶階四面列成行。『門闥隨方咸洞啟』,「闥」是小的門,如果這個講堂是方的,或者是長方形的,它有正門,正門通常都是兩扇的,旁邊有小門。如果是規模大的殿堂,門就很高大,四面都有門戶。「咸洞啟」,這個門戶都是開的。由此可知,這個講堂宮殿正有活動在其中,它四面門都開的,進出方便。

  『妙華繒綺莊嚴帳』,這是裝飾品,供具裡頭有花,「繒綺」是綾羅綢緞一類高貴的絲織品,做成幢幡帳幔,這是殿堂內部的布置,華帳。殿堂外面有寶樹,『寶樹枝條共嚴飾』,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寶樹上面有羅網,都有裝飾。這些珍寶,樹也是七寶所成的,不但光光交映,風吹樹葉,葉與葉相碰的時候就像風鈴一樣,自自然然形成非常美妙的交響曲,我們細細來體會這些境界。『摩尼瓔珞四面垂』,這是眾寶瓔珞四面垂。這說了七種裝飾,顯示法堂的莊嚴。這些莊嚴是表慧,眾寶是表福,福慧莊嚴!寶樹枝條、瓔珞表教化,善巧方便。『智海』這兩個字是表如來,世尊他在寶殿當中『湛然坐』,坐在寶殿當中,靡足莊嚴!第五首:

  【摩尼為網妙香幢,光燄燈明若雲布,覆以種種莊嚴具,超世正知於此坐。】

  這一頌是說羅網,網是講的羅網。『摩尼為網妙香幢』,清涼大師註解,「羅以寶網,列以香幢,布以燄明,覆以嚴具。」這是說宮殿裡面的布置陳設。這個羅網不是宮殿外面寶樹上的羅網,是宮殿裡面的羅網,這樣的羅網現在很難看見了。諸位同學如果有機會參觀古時候帝王的宮殿,像北京故宮,在日本、韓國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寺院,殿堂的上面還是有羅網,是用銅絲編造的。早年我到日本去參訪的時候見到,經典裡面讀到的時候,到那邊親眼看過。羅網它有兩個用處,一個是壯觀;其實它真正的作用是保護樑棟,因為這宮殿樑棟柱子,實在講都是高度的藝術品,雕樑畫棟,所雕刻的、所繪畫的,都是佛菩薩教化九法界眾生的變相圖、歷史故事,那真的是精品。怕鳥雀到樑棟上去蓄窩,於是用羅網把它包起來。這個羅網很細,你能看得很清楚,能夠欣賞,你不能夠去觸摸它。有機會看到的時候,可以留心仔細去觀察。那是人間的,人間比不上天上,大梵天的羅網,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讚歎。這個地方是毘盧遮那佛的宮殿,自然不可思議,顯示性德究竟圓滿,這才是真正的意思。

  『光燄燈明』,這是殿堂裡面的陳列,『若雲布』,殿堂四面都能夠看見。『覆以種種莊嚴具』,這一句是略說,就是不再細說。「種種莊嚴具」,我們在大型法會裡面,在中國、在新加坡,寺院道場舉行水陸法會、傳戒法會,這都是規模很大的,你看看佛殿宇裡面的莊嚴,我們從這些地方能夠想像一個概略。『超世正知於此坐』,這一句結歸到「世尊凝睟處法堂」。「超世正知」,讚歎世尊的。世尊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端坐在法堂當中。這個經裡頭的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前面講得很多,決定不能夠忘掉,不能夠疏忽。毘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佛的道場是法性土,多大?包虛空法界。就像佛法裡頭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性德,性德確確實實包太虛、周法界。這些菩薩從寶座流出來,不是佛變化的,不是像經上講的「光中化佛無數億」,那是變化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個不是的,這是真實的!十方三世修行證果的大菩薩、菩薩摩訶薩,這些人從法性土流出。用寶座、用宮殿來表如來的法座,來表宮殿、來表道場,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一切莊嚴具,我們要問:有沒有這個事相?這些事相有,不是沒有,怎麼知道有?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要問:有沒有阿彌陀佛這個人?有!肯定有!阿彌陀佛有了,他是法身佛還是報身佛、應身佛?我們凡夫分別執著,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佛的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報身就是法身,也就是應化身;應化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無需要分別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你才真正明瞭事實真相;離一切分別執著,你才成就清淨純善的功德。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念念都想成就眾生,經上常講成熟眾生,往往事業不能夠圓滿,什麼原因?眾生跟佛不合作。這個不合作,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一點,大家才懂。怎麼不合作法?不能隨順佛陀教誨,他還要隨順自己意思去做,我要隨順我的意思,你要隨順你的意思,我們彼此意思不一樣,就起了衝突,衝突就造成彼此不愉快。這個念頭生起來了,對於正法的弘揚、正法的住世,必定造成障礙。自己是不是有意造成障礙?沒有,真的是無意造的。

  有意造的是罪,無意造的是過,這個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弘法的經歷裡面,看得太多太多了。正是古德所謂「好事多磨」,好事很容易遭受到魔障。魔是折磨,障是障礙,這些魔障往往都出自於善意的,並非惡意,就是個人堅持自己的意思,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在這個世間做事難,做人更難。成功的人是什麼人?忍讓的人。能忍能讓,看到別人相爭,造成種種障礙,也無所謂,這個心永遠是定的。像經上講,「世尊凝睟處法堂」、「智海於中湛然坐」、「超世正知於此坐」,你看看佛心多清淨,這個態度多麼從容!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自己年輕初學的時候,這些毛病都有,有一些人來勸導我們,我們不但不能接受,還怨恨他。誰敢在我面前說我過失?沒人敢講。有智慧的人都學乖了,不與人結冤仇。老師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所以跟在他身邊,時時刻刻你都學到東西,你看他怎麼待人?善良的人他怎麼對待?惡人他怎麼對待?那是大學問。自己學生裡面,有樂意接受教誨的,老師怎麼對待;有不能接受批評指責的,老師就不同的方式對待。所以處難處之人,要格外的寬厚,避免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要知道人與人結怨,都是在不知不覺很小事物之間,起那麼一點點分別執著。彼此雙方都沒有留意到,但是什麼?這是種子,那個怨結真正的因在這個地方。就像害病腫瘤一樣,原來芝麻粒一點點大,慢慢逐漸它長大,麻煩就來了!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防微杜漸」,極其微小的地方要知道防止。細節實在講太瑣碎了,防不勝防,我怎麼防法?大乘佛法有很巧妙的方法,把心量擴大,所謂大而化之,芝麻粒的一些小毛病全被化掉了,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大乘比小乘好學,大乘的成就決定比小乘快速。小乘人佛在經上講,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果。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那個年歲就是天文數字了!大乘方便,尤其是淨土法門,當生成就的佛法。但是防微杜漸這些事情要懂得,為什麼?否則的話到臨命終時,這就是業障,不能往生,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所以平常對於順境善緣,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於逆境惡緣,也沒有絲毫瞋恚,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叫真修行,這個人得修行三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真相,經文幫助我們學習地方就多了,我們知道如何莊嚴道場。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是真正莊嚴道場。第六首:

  【十方普現變化雲,其雲演說遍世間,一切眾生悉調伏,如是皆從佛宮現。】

  下面五首都是說明「妙用自在」。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這一首偈「羅身雲以調生,正顯前文現十方土」,第一首偈最後一句話,「其身普現十方土」,這裡來給我們細說。『十方普現變化雲』,「變化雲」就是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這是千百億化身裡面的一尊。它不說身,它說雲,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說身,凡夫很容易執著,身見很難破;說雲,雲的意思是非有非無,非常明顯。你能觀察到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不會執著,你不會分別。我們的身確實是如此,這個經上一再講,就是連《心經》都講得很清楚,「五蘊皆空,了不可得」,我們身體能不能得?確確實實不可得!你要認為有身相可得,你錯了!你這個想法看法錯了,不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邪知邪見。

  正知正見,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不可得!世出世間任何一法,皆無所有!這給你講真話。這個理很深,我們在前面講過,後面還會有,要重複好多次。法會時間太長,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七處九會」,清涼大師說的。但是這部經傳到中國來並不完整,實際上只有一半,李長者說的是「十處十會」。我們今天要想把這部經大家在一起學習,實在講只有借重於網路的傳播,借重於網路的聯繫,我們才能保持,否則的話,不可能不中斷。現在我們在這裡學習每一堂課,都有錄像保存,縱然有沒有聽到的地方,保存在網路軟體之中,諸位同修如果有時間,隨時可以調出來看,這是現代人有福報,才有這樣方便的工具。

  我學佛的時候,就沒有。不但這些東西沒有,給諸位說,連錄音機都沒有。我們跟李老師學習的時候很原始,完全是老師口說,我們耳聽,全憑記憶。所以在古代學經教要具備條件,本身的條件是要有很好的記性,有很強的領悟力,你本身要具備這兩個條件;外緣,要遇到真善知識,你才有能力學。這樣的人,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古時候好的老師要傳法,找一個學生不容易,所謂是「可遇不可求」,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你沒有法子學習。現在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學,為什麼?我們有錄音、有錄像,我一遍沒有學會,我再聽第二遍。在從前,老師怎麼可能給你講第二遍?一遍聽完之後,如果沒有聽清楚,體會不到的地方,沒得問,沒有重複的,所以學習相當不容易。一般聽眾,天天來聽經,明白一點道理,回家去老實念佛,只能達到這個效果。

  現在我們借重錄音、錄像,有同學將這些資料反覆的去學習,學習幾十遍,一、二百遍,他入境界了。中國古人常說「熟能生巧」,他有悟處了。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他心定了,妄念少了,分別執著減少了。他心定了,心靜了。靜定能開慧,雖然不是大徹大悟,小悟肯定有,常常有小的悟處,這是很好的境界。集小悟就成大悟,集大悟就能大徹大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無量無邊,應化在我們世間,不一定是什麼形狀,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當中都有。能啟發我,幫助我悟處,我知道這個人是佛菩薩示現的。他是不是佛菩薩?很難講,我的緣成熟了,現在我遇到這個人,佛菩薩可以加持在他身上。像我們世俗裡常常聽到的「附身」,這個加持我們用附身,諸位容易體會,但是跟附身不一樣。加持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現的相,為我們說的法,不是他平常能說得出來的,他也莫名其妙就這麼說出來,說出來,我們聽的人恍然大悟。

  六祖惠能大師,賣柴拿到錢回家,聽到一個居士念《金剛經》。能大師的緣成熟了,必定是諸佛如來加持這個念經的人,念經的人他自己不曉得,聽經的人是聽到念經的那個韻味、法味,他覺悟了。他那個覺悟是大徹大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一句裡頭大徹大悟。念的人並不知道佛加持他,能大師覺悟之後,這加持就沒有了,他就不再附身了。「十方普現變化雲」,佛的這個加持,可以加持在人身上,可以加持在物相身上,石火電光,風吹樹葉,花開花謝,佛都能加持。看這個人的根性,用什麼方法來啟發他,讓他一聽一看,覺悟!佛法在哪裡?無處不是佛法!無時不是佛法!你能夠體會得到嗎?『其雲演說遍世間』,沒錯吧!你把我說的這些話,真聽懂、聽明白了,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幫助,他在那裡演是事相,他在那裡說,「遍世間」!關鍵在我們是不是真的肯學佛、想學佛。我說這個話,大家說「我真想,我們真肯」,想是妄想,肯是假的肯,你不是真的。為什麼?如果是真的,你決定能依教奉行。你還不能把你自己所學到的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就不是真的!

  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原則,教我們不要貪、不要瞋恚、不要愚痴,我們有沒有落實?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我們還是會起貪心,還是會有分別,還是會有執著,還是不能放下,不是真的!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完全隨順佛陀教誨,你就會發現在你的周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會感覺到佛菩薩加持。加持一切萬物,又加持我自己,讓我自己在萬事萬物裡常常能夠悟入佛的境界。

  第六首:

  【十方普現變化雲,其雲演說遍世間,一切眾生悉調伏,如是皆從佛宮現。】

  這首偈前面兩句跟諸位報告過,現在我們看後面兩句。第一句是說現身,第二句是講說法,第三句是講教學的成績,確確實實幫助眾生起了變化。中國古人常說,讀書變化氣質,佛法的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氣質是在形象上的變化,形象跟實質決定是相應的。所以佛陀教化眾生,總不外三個目標,對於中下根性人來說,幫助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幫助中上根人來說,決定是幫助他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當然變化氣質。所以『一切眾生悉調伏』,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善根增長一定程度的人,幫助他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人,決定幫助他契入佛菩薩境界,我們一般講證果,這些地方我們要明瞭,我們要學習。

  我們沒有佛菩薩那樣的智慧、那樣的善巧方便,但是不能不學。學一點點樣子,那也就算不錯了。因此,我們對於觀機不能不重視。在現代社會裡面,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誤會,甚至於有相當嚴重的誤會,真的不知道佛法是什麼,把佛法當作宗教來看待。宗教是什麼,他也不知道。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你就要知道哪一樁事情最重要?務必要幫助社會大眾認識佛教、認識宗教,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他才知道佛家的教學對他有好處。最明顯的,世間人想發財,「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真正能幫助你發大財。世間人想自己有聰明智慧,佛確實能幫助你;世間人想長生不老,佛都幫得上忙。你得明瞭,你得懂得怎麼學習。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釋迦牟尼佛把他的王位、榮華富貴都捨棄,去修道、去搞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幹這個!到底為什麼?動機要曉得,他看到世間人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他看到這些苦況,沒有法子解決,他去學道,真的被他學到了。這些問題在他面前全部都解決了,圓滿的解決!教導世人,你要想永遠免除生老病死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你就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能把這些問題圓圓滿滿的給你解答。你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受用不盡,說實在話,生生世世受用不盡。我非常感謝佛陀,他是我的根本老師,這個法是他傳下來的。介紹我佛法的是方東美先生,這是中國近代的大哲學家。他晚年幾乎完全學習大乘佛法,尤其是隋唐的大乘佛法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他用的力最多,用的時間最長。

  他在教導我的時候勉勵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我的接引老師。接觸佛法之後,指導我的是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我佛法的基礎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以這樣的基礎,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的成就。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是標準的凡夫,跟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以前差不多,煩惱習氣非常深重,貢高我慢,目中無人,狂妄到極處!幸虧過去生中,有這麼一點善根福德因緣,遇到真善知識。這些老師遇到我這個狂妄的人,還肯教我,那就是我有一點善根:好學。我能孝親尊師,我對老師有十分的恭敬心,仰慕老師,聽老師的話,老師教導我的我能落實,我真正能做到,老師看到了。教我一點,我就能做到一點,他就肯教。教你一點做不到,那見了面,客客氣氣的招待你,不再教你了!

  我這個一生過來人,業障深重的凡夫怎樣消業障、怎樣回頭,怎樣轉過來?當然這一樁事情還是要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勉強。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你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自己是不是真的好學?真正好學,那就真正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要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分別執著要放下,放下自己主觀的成見,接受經典上的教誨。修行在哪裡修?實在說,百分之八十甚至於講百分之九十,是在人事環境裡面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你能夠把這樁事情搞好,距離成佛就不遠;另外百分之十,是跟自然環境相處。

  人與人相處,難!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四攝六度,不能不落實。四攝是方法、是手段,六度是我們處事待人的原則。頭一條就是教我們放下,布施嘛!放下什麼?放下煩惱習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才能學佛。為什麼?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為什麼先決條件要把這些東西放下?這個東西不放下,障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是性德之賊,你要不離開,它障礙你,我們怎麼會明心見性?怎麼能恢復性德?性德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先要把障礙去掉!

  「一切眾生悉調伏」,這一切眾生是好學的眾生、是聽話的眾生,是對於老師教導不折不扣落實的學生,他們調伏了。「調」就是轉的意思,轉變了,轉迷為悟,這是調;轉惡為善,那是「伏」,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伏住,《般若經》上講的降伏煩惱。『如是皆從佛宮現』,這是講佛的種種教學,教學的成就都在這個宮殿裡面現出來,這個宮殿就是佛菩薩的教誨。第七首:

  【摩尼為樹發妙華,十方所有無能匹,三世國土莊嚴事,莫不於中現其影。】

  這一首偈「寶樹現三世之莊嚴」,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堂課好像是學歷史,讓我們了解過去,認識現代,預知未來,這是以我們現前凡夫知見來說,而諸佛菩薩他們已經突破時空的界限,所以真的把過去現在未來變成一體,同時都呈現在面前;佛家講的現量境界,絕對不是判斷、不是推測,這是經裡面的意思。我們要學習,從哪裡學?不能不知道。『摩尼為樹發妙華』,從這一句,我們能夠體會到它表法的義趣。「摩尼」是寶,這個寶是什麼?是智慧德相。從智慧德相裡面,發出來或者說顯現出來修因證果。「妙華」是講修因,有因必有果,因不離果,果不離因;因果同時,因果不二。

  我們在一切佛事裡面,這個佛事就是佛家的教學。佛家沒有別的事,它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它的事業就是教學。我知道多少,我非常樂意的教導別人,沒有任何條件,義務工作。不收學費,同學們的供養,隨意。絕對不是說供養多的另眼相看,沒有供養的嫌棄,沒有這回事情。供養再多,一律平等。如果這裡面有分別、有高下,那自己就墮落,被外面境界所轉,大錯特錯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些事不能不預防,決定不能墮落。遇到一個大施主,供養七寶宮殿,廣大的大道場,成就無數的信眾,你要是對他另眼相看,你錯了!那你們修的是什麼?福德,三界有漏福報,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這不是鑄成大錯嗎?

  修福報不難,了生死的這個緣難得,「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果我們疏忽了,不能夠把握住,真可惜,脫離不了三界,肯定繼續搞輪迴。只要搞輪迴,給你說老實話,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六道眾生,三惡道是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度假!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難遇,遇到要懂得珍惜,要知道依教修行。不要等明天,不要等明年,稍稍等待,這一生空過了。必須抓住現在,現在就幹,決定沒有等待的,這叫精進。『十方所有無能匹』,「匹」是比較的意思,十方所有一切的勝事,都不能夠與佛法教學相提並論。為什麼?佛法是幫助你開真實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

  最近有幾位同學,送來好幾本湯恩比博士的著作,還有現在一般市面上已經買不到的,他們到圖書館影印出來給我,我非常感激。這一位英國人,他根據歷史的看法,他是一個史學家,治史學的方法的確是突破以往史學家的慣例,用現在一般術語來說,他是一個史學革命家。過去中國、外國史學家,他們所研究的範圍,總不外乎一個朝代,政治、經濟乃至於軍事、國防,總是以這個為範圍。他把這些完全拋棄掉,他用文化做他自己研究的一個主軸,這是跟過去史學家的看法不一樣。從文化的觀點,超越了朝代、超越了政治、超越了經濟、超越了軍事,可以說一切都超越了。他的觀察,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他說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有能力解決,所以他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有許多人聽了他的話,不了解他的意思,以為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會強大起來,於是許多國家發生恐慌,怕的是又一次的黃禍,這不是湯恩比的意思。湯恩比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也就是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哪一個國家提倡,這個國家就是世界的領導人。所以中國文化,儒家與大乘佛法會影響全世界,會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繁榮幸福,這才是湯恩比一生做學問的總結。今天,哪些地區有能力做這個事情?他說四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這四個國家是中國文化的主軸。日本人要是覺悟了,真正能做,把儒跟大乘佛法落實了,日本人領導全世界;韓國人覺悟了,韓國人要真能做,韓國人領導全世界,他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講的霸權主義,他是講文化。

  但是他的看法,可能還是中國人會去做。為什麼?中國自漢朝建國一直到今天,劉邦建國,二千三百年來,中國這個國家雖然有改朝換代,但是始終維繫成大一統,這是什麼力量?文化的力量。這不是軍事,用軍事的方法注定失敗,日本人對中國就是失敗的。用文化成功的,元朝用文化,清朝用文化,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他做成功了。滿清入關的時候,清兵只有十二萬人,這十二萬人打敗了明朝,統一中國,享國二百六十多年。他用什麼?用儒家,用孔孟學說,用大乘佛法,典型的例子!日本人為什麼沒有辦法統一中國?日本人用軍事,不知道用文化。如果用文化,日本人也能統一中國,中國人會接受,會尊重天皇。錯了!湯恩比這個說法正確,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影響太大太大了!中國的文化是和平的、柔和的,是包容的,沒有侵略性。所以他說得很好,中國在這兩千多年來,沒有對自己國境之外發動過戰爭,在歷史上沒有的。改朝換代,那都是內裡面的鬥爭,沒有侵略過外國人。所以大家如果真正了解湯恩比的意思,對中國就不會懷有恐怖的這個念頭。我們看了他這些文字,實在講我非常佩服,他講得很有道理。

  這是說「十方所有無能匹」。佛陀的教學、佛教的教育,因為現在社會大眾對這個產生嚴重誤會,所以不能不麻煩一點,首先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先做正名,把這個名詞修正;加兩個字,佛陀教育。這個名詞人家看起來耳目一新,不至於產生誤會,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哪一種的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一生敬業。每天給大眾上課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休息,這在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什麼人對於自己的事業這樣認真,這樣尊重?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

  末法時期,凡夫煩惱業障深重,想做,精神體力不足,真的叫心有餘而力不足。為什麼?不肯學佛菩薩,不能突破自己這個惡習氣。什麼人能做到?不怕苦、發憤圖強的人,這個種人能做到,他一定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身體不好不是問題,身體為什麼不好?你煩惱多,身體不好;習氣重,身體不好。佛教導我們養生之道,心地果然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什麼毛病都沒有了,身體是透明的。年歲再大,器官運作是正常的,管道暢通,血氣暢通,哪有病?病從哪裡來的?懶惰是病,懶死了,懶會死人的!沒有聽說人死於勤快的,沒有,人死於懶惰。我們常講活動,「現在辦什麼活動?」活,活就要動,勤快才會動;懶惰就不動,不動就死了,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這些說的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夠跟佛家多元文化教學相比。這個教學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究竟圓滿的相好,所以沒有法子能比。

  『三世國土莊嚴事』,「國土」是諸佛的剎土,讓我們了解過去佛怎樣修行證果的?怎樣教化眾生?怎樣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幫助一切眾生對自己生起信心,這一點很重要。許多人學佛多年,「佛法是好,我沒有信心,他是佛、他是菩薩,我是凡夫,我怎麼能跟他比?」信心喪失殆盡!這個人好心,不是壞人,他有善根,就是缺乏信心,我們要如何幫助他?所以若不現相,這個現相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拿證據來」,他才相信。我們要做出一個好樣子,這個樣子就是證據。居士林這三四年來所作所為,就是佛陀教化的一個好榜樣,造成一個好的形象。實在說,這個形象距離我們理想還遠之遠矣!

  這個形象已經傳遍全世界,已經為世界許許多多地方,真正對於佛法嚮往的人士,他們羨慕、他們讚歎。為什麼距離理想還差那麼遠?沒有別的,聽經不夠,聽經不夠就是覺悟不多;比起一般人是有一點覺悟了,不多。然後我們才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他為什麼?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觀察,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要想佛教興旺,天天要講經。一天講兩個小時不夠,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兩個小時聽聞正法,二十二個小時搞邪知邪見,怎麼能成功?在往年,我在居士林講經,每天晚上講一次,兩個小時。沒有人講!

  現在培訓班辦了幾屆,現在是第六屆,學會講經的年輕法師、居士多了,我看我們過去培訓的學生,能夠講、講得不錯的,我們聽得很歡喜的,至少有三十個人。居士林這個道場,淨宗學會這個道場,剛剛買下來建立的十七巷的這個道場,如果有三十個同學輪流去講,天天去講,每天至少四個小時。兩個人、三個人講,都好!可以講不同的經論,但是要有同一個方向、同一個指歸。教學的宗旨,決定不離開幫助大眾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講經說法的總原則、總目標、總方向,幫助社會大眾認識佛教。我們自己一定要如理如法修行,做出榜樣來給社會大眾看。有求必應,求財得財。居士林這些年來供齋,這大家都看到的,許許多多外國的人士、道場都知道,居士林供齋免費的,每天吃飯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財供養愈供養愈多。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前幾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就以佛教來說,每一個道場收入都減少了一半,有的還不止。居士林沒有影響,收入月月有增長,什麼原因?有求必應!

  怎麼求法?完全遵照世尊的教導,求財的方法,財布施、財供養;求法的方法,求聰明智慧,法布施、法供養;求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無畏供養,做到了!一點懷疑都沒有,全心全力去做,決定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疑惑斷掉,對於佛法的教學生起決定的信心,就有成就。『莫不於中現其影』,這個「中」就是在佛法教學之中、學習之中,全都做出來了。這就是示現、現相,能斷一切眾生對佛法深重的疑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