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四五卷)  2007/5/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七段,俯同世間三昧門十七首偈頌,請看第十一首:

  【或現蹲踞或翹足。或臥草棘及灰上。或復臥杵求出離。而於彼眾作師首。】

  這首偈還是說的苦行,這是古印度這些外道裡面的苦行,實在講很多,佛在說經的時候也只是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蹲踞』就是蹲在地上,蹲久了也很難過,『翹足』也是如此。在一般場合當中,這是不合威儀,可是古印度有專門用這種方法來修苦行。就如同我們中國練武功一樣,練武功有蹲馬步,所以初學也相當之苦。我們相信印度有很多外教的修行,大概這也是他們的基本功,長時間學習也真正是苦行,所以武功練出來也很不容易。

  『或臥草棘』,棘是帶刺的草。諸位想想,我們看到他們在火炭上面去走,帶著刺的草上,他睡的時候就臥在上面,都是屬於苦行。或者『灰上』。灰尤其是熱灰,熱灰是很燙的,在我們中國過去農村裡面,我們是住農村,廚房裡面灶火,燒飯之後還有餘火。那都是燒的木材,所以灰都很熱,小朋友往往拿蕃薯就放在灰裡面,大概放半個小時就熟透,就很好吃了,所以灰是熱灰。人睡在這些上面,睡在帶刺的這些樹枝跟熱灰,這都是很不容易的苦行。他們認為修這種苦行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得到生天。印度宗教多半都是求生天的,這一類我們現在稱之為是低級的宗教。像前面拜天神,或者是潛水,或者是不吃稻米,只吃根果一類的,吃這些東西,服食。

  『杵』是現在不常見,在古時候是很平常一般家裡面的用具,舂米也叫杵,一頭大一頭小;換句話說,不平,人睡在這上面是很難受的。我們現在睡眠都講究很舒適的臥具,他們都睡在這些地方。菩薩示現外道也跟他們同事,就是你用什麼方法修,我就跟你的方法修,修得比你好,那他們就服了。服了以後得不到結果,就是用這種方法來修苦行,得不到你預期的效果。譬如我們求消業障,業障消不掉,求生天,生天也去不了,這個時候菩薩就開示、就引導他,註解裡面講「救彼邪黨」。就引導他,這個方法雖然承傳很久,可是這個苦行已經通過實驗、通過證明是沒有利益的,佛說沒有利益的苦行不用去修它,真正有利益的應當要修學。

  佛法裡面教給我們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也是苦行,不過比他們要好多了。佛法教導我們這些對於身心健康是有利益的,飲食這方面是任何人不能夠避免的。佛當年在世那麼大的一個僧團,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大的一個僧團,長年是居住在野外,那怎麼不是苦行?從修為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他身體強健。一天吃一餐,這一餐到外面去托缽,不是一家人給的,佛許可你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今天就回去,你就不要再托了,再托人家會嫌棄你,你這個出家人貪心太重,所以不可以超過七家。七家托不到怎麼辦?回去,回去有托得多的人分給你。所以僧團裡面生活好!真的是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他托到的飯,不是托到就吃,不是的,托來之後回到僧團大家一起吃,有規矩,值得人尊敬。

  回去之後所托來的飯菜,還能夠混合在一起,叫袈裟飯,所以一缽千家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去托缽,回來之後統統混合在一起,你這一缽不是千家飯嗎?所以這是實話,「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過這種生活。睡覺的時候,晚上找一棵樹底下,佛給我們規定樹底下只能住一晚,明天要換一棵樹。不能說這棵樹大,樹蔭涼,很好,你天天都在這裡睡,你就起了貪心。佛許多做法都是防止我們生起貪瞋痴慢,這才叫真正能讓你化解煩惱,這是有利益。飲食,我們知道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一個人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與勞心勞力不相干,勞心勞力消耗很少,不多!一天一餐足夠了;可是你妄念多就不行,你一定要補充。就好像我們現在汽車一樣,有省油的、有耗油的,耗油量大的,你要不給它加滿,它就走不動。所以人妄念多他吃得一定多,他每天需要補充多,三餐不夠還吃點心,否則的話,他受不了,那就是消耗能量多。消耗到哪裡去?妄想,這一定要知道。

  佛跟弟子們他們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每天在一起講經說法,上課!弟子們有許多疑問提出來向世尊請教,世尊一一解釋,這將來都變成經典。你看經典裡面多少都是問答的,是不是他真不懂?我們現在明瞭,不是。佛是個再來人,他的弟子這些聲聞羅漢也是再來人,「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原來都是再來人。這一問一答裝糊塗,裝不知道,這麼一問一答,我們在旁邊看到、聽到,明白了。我們有這個問題問不出,他們代我們問,所以在問答裡頭這一類叫利樂有情問,是利益眾生的。眾生有這些疑問沒有法子解決,自己不會問,讓這些聲聞、菩薩們代問,佛一樣一樣來解答,在唱戲、在表演,我們了解了。

  樹下一宿也是如此,他們不在乎日曬風吹雨打,就曉得身體多好。如果我們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我想不到三天就要進加護病房。這身體差,不如人家,天天講保養,愈保問題愈多。佛陀給我們示現是最健康、最美滿的生活方式,我們都要知道。明瞭之後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至少我們要把奢侈的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所謂是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不要再求了。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品高尚。你再富有,你還有求,你還不知足;換句話說,你還是貧窮人。沒有求的人,他真的叫富足,他沒有求的了,叫真富貴;還有貪求的意念,差得很遠。

  所以「知足者富」,富的標準是什麼?知足;貴的標準,無求,這是真富貴。我們看到這些修行人修的苦行,就要懂得這裡面的意思,無益的苦行,修苦行而得不到利益是錯誤的。所以佛必須示現在他們當中,而且還是為他們『作師首』,就是做他們的領導人,做他們的老師,慢慢來轉變。就如同前面我們講的三迦葉一樣,這三位迦葉尊者也都是修苦行,以後遇到佛,統統皈依佛陀,師徒全都做佛陀的弟子。底下一首是從第七首到十一首,這一小段的總結,這就是「示同外道」。

  【如是等類諸外道。觀其意解與同事。所示苦行世靡堪。令彼見已皆調伏。】

  這首偈把意思說出來了,為什麼佛要這樣做?佛要度他,佛要教他。這裡頭意思很深,他們這些人有沒有善根?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佛就不會到他那邊去。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修學正法,只不過以後一時迷惑走上邪道,能回頭。這個事情,我們看「魏斯四書」得到印證,美國魏斯醫生給病人做深度催眠發現,很多人過去生中信仰的宗教都不同,這一生沒有,可能前世你是婆羅門,可能前世你是印度教。我們過去無數生生在人間不同的族群,修學過不同的宗教,每個宗教阿賴耶識裡面都有種子,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的。魏斯的實驗給我們做了證明,他說每個人過去生中,曾經做過不同國籍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的人,那就有善根。善根什麼時候成熟,佛知道,當你善根成熟的時候你並沒有求佛,佛就自己來了,這叫什麼?這叫冥感顯應。這個感是什麼?你善根成熟自己還不曉得,但是就能感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怎麼來幫你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就現婆羅門身,應以外道身得度他就現外道身,所以你不可以說宗教裡頭沒有佛菩薩。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身,應以神父身得度他就現神父身,應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現阿訇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

  這些年來,我們在國際上跟很多宗教交流接觸,都非常歡喜,這是什麼?過去生中他們都學過佛的。我在過去生中學過他們宗教的,所以能夠談得攏,談得很歡喜,像兄弟姊妹一樣。一般人講宗教在一起是求同存異,我們是真同沒異,不同地方什麼?不同地方是生活方式不相同,我們生存地區不相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相同。本性本善相同,本性本覺相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同,相同的地方太多了,不同地方很少。互相尊重,沒有排斥,沒有嫌棄,確實能做到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真做到了。我們凡夫業障太重,妄想太多,把我們的智慧德能障礙住,看事情只看現前這一小段,不知道過去,也不知道未來。如果哪一天你的業障減輕,有這種能力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那就完全不一樣。

  末後這首偈『如是等類』,那就是很多。在印度,佛經上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宗教,確實是古代宗教之國,佛菩薩統統示現在其中。『觀其意解與同事』,這句裡頭最重要是觀。觀是智慧,佛法大乘教的修行,真實的功夫,性宗、禪宗他們講求止觀,止觀也就是禪定。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放下分別執著,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止住,觀是智慧。我們凡夫有沒有?凡夫沒有,凡夫有想沒有觀。你看中國這個字它真的是智慧,想,心裡頭有個相,那就是想。思,思是心裡頭有分別,給諸位說,思是分別,想是執著,有相了。觀裡面沒有界線,思是有界線,方格子就是界線,那是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觀裡頭就是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這叫觀,觀是功夫,宗門裡面常講,解釋觀,離心意識就叫做觀。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也就是說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觀,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看看這觀字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放的多少各個人不一樣,所以功夫有淺深不同。

  佛在經教裡是大分,不能細分,細分差別就太大!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分把菩薩分作五十一個等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分作五十一個等級,就是觀的程度、功夫淺深不相同;小乘裡面分八個等級,四果四向。換句話說,我們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凡是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放下分別執著,這不叫觀。那叫什麼?眼是看,耳是聽,鼻是嗅,舌是嚐,就跟你講這些,這六道裡頭事情。如果放下統統叫觀,眼見叫觀,耳聽也叫觀,鼻嗅、舌嘗統統叫觀。觀這個字就是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才叫觀,這個字的意思要懂。

  觀成功也有三個等級,最初的等級是觀照,觀照是功夫得力,沒見性,第二個等級是照住,最高的叫照見。你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他的功夫達到最上乘。我們初學的人能夠做到觀照就不錯了,觀照的功夫,就跟我們念佛人講的功夫成片是在觀照;如果到事一心不亂,那就是照住,照住是得定。所以觀照相當於我們念佛的功夫成片,就是分別執著放下一些,還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念佛三昧得到。但是在其他的法門裡面,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夠得受用,觀照還不行,真實得受用是照見。照見的人出了十法界,照住的人離了六道,就跟阿羅漢的境界一樣,照見那是法身菩薩。所以觀照功夫很淺,修其他的法門出不了六道輪迴,他的功夫在欲界天、在色界天、在無色界天,出不去。但是觀照功夫要用在淨土上,肯定往生,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華嚴》到最後歸淨土,《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去想想這個意思。觀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哪一土?給諸位說,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輩的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怎麼叫生死自在?你有這功夫隨時可以往生,如果這邊還有很多人等待你幫助,多住幾年不礙事;換句話說,娑婆跟極樂世界來去自由,觀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淺的中輩往生、下輩往生,決定得生。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預知時至,一般多半的三個月,三個月之前就曉得他哪一天走;功夫好一點,一年之前就知道。

  我早年在台灣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李老師往生的時候是兩年前說的。他在台中講經,我在台北講經,我們兩個都講《華嚴經》,有一天他講經的時候向大家宣布,他說他講經再講兩年就不講了。有些同學聽到,跑到台北來問我,他說:老師說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就告訴他:老師說這個話就是兩年之後他往生淨土。真的確實是兩年,這個不容易。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惠能大師圓寂是一年前說出來,派人到他家鄉去修一個塔,將來自己往生之後肉身要放在塔裡面,就交代後事,果然一年之後他走了。能大師不同,能大師他的功夫到照見,他不是觀照,他是照見。那是上上根人,他往生佛國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我們要問,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做?

  所以這個事情不要問人,天下事求人難,這個事情是問自己肯不肯?怎麼說肯不肯?你肯不肯放下?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就行,妄想暫且不談,只要放下這兩樣。放下這兩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功夫好,實報土,功夫差一點,也是方便土裡面的上輩往生,這靠得住。所以真正修道人時時刻刻要覺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不能貪戀,要放下,這個東西是害死人的,你要是緊緊的執著它、分別它,出不了六道。特別是執著,執著要全斷,分別也要斷一半,也就是要淡化才能出六道輪迴。我們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實在說這一生是應當要成就,輪迴裡頭搞的時間太長,無量劫!我們不是再來人,再來人出去之後常常再回來,這個無所謂,真是來去自由。我們出不去,想出出不去,這一生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

  這部經在佛門裡面是無上大法,隋唐時代祖師大德大家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最重要,把它排名在第一?大家公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一乘圓教,在大乘之上,這經教我們修什麼?最後教我們求生淨土。所以,梅光羲居士這是民國初年佛門的大德,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跟他學教,他是梅光羲的學生。在《無量壽經》上寫一篇長序,寫得真好,你讀這篇序文就了解,《華嚴》最後導歸《無量壽》、導歸極樂。《華嚴》一乘圓教,《法華》也是一乘圓教,一乘教只有三部經,另外一部是《梵網經》。《梵網經》也是一部大經,可惜沒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的只有這個經裡面的一品,「心地戒品」,就是《梵網菩薩戒經》就是這一部分,一品傳到中國來了,全經沒有。三部經是一乘佛法,都是導歸極樂,這極樂是無比的殊勝莊嚴。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真正得到,像方東美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平常要怎樣?要學習用觀,就是修觀。修觀沒有別的,就是把分別執著放下自然就是觀;有分別執著,觀就沒有。也就是練習盡可能的不執著,如果你不執著,身心和諧。為什麼?人跟人的對立沒有了,你說這個和睦多快樂,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中國五千年來,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天地鬼神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為貴;不要對立,不要有矛盾,不要有衝突,和為貴。你家和,你家庭多幸福、多美滿、多快樂;如果不和,回家就像各個都是仇人,彼此不信任,那個生活多痛苦。家如此,團體也如此,社會也如此,國家也如此,整個世界也如此,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和諧,正確。所有古聖先賢各個大宗教的這些創始人,沒有一個不講和諧,世出世間法最貴的就是個和,真的是和為貴。你說和多麼快樂,家和多樂,人和多樂,跟大自然和多麼快樂,跟宇宙和多麼快樂。如果有分別、有執著就合不攏,就不和;必須至少要把執著放下,自然就和,真正做到和諧。

  這個地方「觀其意解」是觀機,看看這些外道,我們現在講看看這些宗教,他們的領導人、他們的傳教師、他們的信徒,意清不清淨?解有沒有智慧?如果心地清淨有智慧,喜歡和睦就行了,就可以與他同事。縱然裡面帶著有競爭、有好勝,你不如我,我比你高,有這個意念,但是他喜歡和睦相處,這就是說他有善根,那些錯誤的見解、有高下之分沒關係,可以能把它化解,觀機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同事是四攝法,佛教給我們的真可以同事,四攝法裡頭達到終極就是同事。我跟你學同樣的行門,也就是今天我們接觸宗教,你所學的,我也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甚至學得比你更好,你就服了。這個學習是同事,是真幹,不是假的。我們曉得為什麼那麼認真,因為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我們尊重他所供奉的神明,就是尊敬佛陀的法身,我們學習它的教理就是續佛慧命。形相上不一樣,裡頭是一樣的,骨子裡頭沒有兩樣,我們懂這個道理。

  他們所修的這些苦行,世間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我們能做到,不能怕苦,他們見到了不能不佩服你。跟他們一同來討論聖人的教誨,我們有能力把許多宗教貫穿起來,都能夠把它講圓。宗教徒往往非常堅持一個真神,這個宇宙、人都是真神造的,這是宗教裡頭共同的一個堅持。我們跟他往來承認他,我們承認宇宙有一個真神,佛教裡頭不叫真神,佛教裡面叫法性,法性就是真神,為什麼?造物主。「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自性就是法性,能生萬法就能生萬教,所有宗教最早創教的,都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它是一,決定學習的目標是一,學習的方向是相同,目標可以說都是離苦得樂。但是高級宗教裡頭有破迷開悟,層次低的裡頭沒有講破迷開悟,決定講離苦得樂。苦樂從哪裡來?迷就有苦,悟就有樂。

  所以宗教可以圓融,可以統一,教與教當中沒有衝突,沒有矛盾。那個衝突矛盾是人為的,那是迷信造成的;如果從經典上來說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可以合作。真的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家人,非常親密。現在彼此對立,這是非常悲慘的一樁事情,就像你家裡頭,父子、兄弟姊妹各個對立,這多麼淒慘。我們今天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個生命共同體,不知道。什麼時候認識了,你就覺悟;不認識,迷惑。佛家開悟,悟的是什麼?悟的宇宙是一體。真的搞明白,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你在迷,我不迷;你不能包容我,我包容你;你不尊重我,我尊重你。不一樣,態度馬上變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十三首:

  【眾生迷惑稟邪教。住於惡見受眾苦。為其方便說妙法。悉令得解真實諦。】

  從這首以下到第十七首,是說「語業大用」,這首是總說,後面十四、十五、十六三首是「別顯」,最後一首「總結」。我們看這首,我們讀這首偈頌可以說是有無盡的感慨,為什麼?我們現前整個地球,所有一切眾生就像經文上所見的。為什麼?『迷惑稟邪教』。邪的對面是正,正邪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大乘教正邪的標準是自性,也就是說法性;與法性相應的,這叫正教,與法性相違背的就是邪教。法性到底是什麼?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沒有形相,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也摸不到它,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現在一般宗教裡面稱為真神,現在都講真神沒有形相,真神遍在一切處,跟佛法講的法性完全相同。他有圓滿的德能,這是大家承認的,圓滿的智慧,愈講愈像大乘教裡面所說的自性。我們常常用相宗的四分來說明,就很好懂,相宗的四分,跟《壇經》六祖開悟所說的五句它能相應,這叫正教;與這個相違背的,那就叫邪教。

  第一個真心本性,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性本善。從前童蒙讀經,《三字經》裡頭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這句話要用我們中國傳統詞句來講,就是本性本覺,覺就是佛,不覺是凡夫。由此可知,本性本善、本性本覺,這是我們要肯定的。我常講人最重要的要自愛,真正懂得自愛的是佛,真正做到圓滿自愛的是佛陀。自愛愛什麼?就愛你的本善,愛你的本覺。愛你的本覺,覺而不迷,那就是佛;愛你的本善,善而不邪,善而不惡,沒有邪惡,這是善。這是什麼?這是你的德能、相好。豈不就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智慧,法相宗四分裡面講的證自證分,是自性本有的智慧,我們佛門裡面也叫做佛性。單單講佛性,是講自性裡面那分智慧,本有的,不是學來的。智慧在哪裡?也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證分就是法性,能現萬法,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見分、相分就是萬法,萬法裡面分成兩大類,一類精神、一類物質,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一切不在心外,心是自己,大乘教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個心、一個智慧,前面我們講的十力、四無畏亦然,同樣的十力,同樣的四無畏。中峰禪師才說「我心即是彌陀,彌陀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經教裡面所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這個意思,所以是一不是二,這才叫真正契入。如果我們講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還有個共同,沒入,你還隔一層。一體哪來的共同?沒有共同,這才是真正契入一真,不二法門。這是正知正見,這才叫正教。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講演,這次講演是王恩洋居士把它記錄下來的。記錄下來這篇東西流通也很廣,我讀過。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麼個題目。我讀了之後很受感動,他說宗教是迷信的根源,哲學是鬥爭的根源,他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那到底是什麼?他沒有指出來。我學佛初期讀到這個書之後(方老師認為佛法是哲學,高等哲學),我把佛法歸到教育裡頭去,釋迦牟尼佛一生真的是教學!求學、教學,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求學十二年到三十歲。這個人聰明、好學,十二年的成就在我們現在來說,他拿到最高的學位。可是學位拿到最後怎麼樣?不能解決問題。這才在菩提樹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諸位要知道,這個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十二年所學的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叫邪教。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了,沒想到豁然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正教。邪跟正我們就有非常明顯的界限,這個界限是什麼?這個教,或者是這門學術、這個學問,只要它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說正。他這個教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正教,為什麼?心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說你的真心裡頭沒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你的心就不正,心不正,教就不正;心正,教就正了。邪正的標準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才曉得我們學的是正教、是邪教。

  我們今天在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邪教。諸位要知道,邪正不在外,教沒有邪正,邪正在心,用邪心、邪念去學教,教統統是邪的;用正心去學教,教都是正的,沒有一樣不是正的。這樣說我們大家都服了,教沒有邪正,心有邪正。大乘法裡面處處勸人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真心。菩提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菩提心是真誠,真就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妄的,實在的。古人跟誠講了個定義,什麼叫誠?我們誠心誠意,不是的,你沒有誠心誠意,有誠心誠意這個念頭就不是誠心誠意。誠是什麼?「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我們就明白,什麼叫誠?放下妄想才是誠。放下分別執著不是誠,也可以說有幾分之幾的誠,不是圓滿。圓滿的誠是放下妄想,一念不生;生一個念頭,誠就失掉。所以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也就是佛性,或者是法性,裡頭沒有妄想。

  什麼是妄想?我們今天講起心動念,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心。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那不變成木頭了嗎?不是木頭,非常的靈敏,就是說他有極高度的感應。佛用比喻給我們說鏡子,鏡子照外面境界就像我們眼睛看,它照不照?照,清清楚楚。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耳聞聲,我們這裡擺一個錄音機,外面所有的聲音它聽見了都進去,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能看,沒有起心動念能聽,沒有起心動念能接觸,那是佛,那是你真正的自己,那就叫大覺。一起心、一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惑,所以不能起心動念。

  你就要曉得,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應化在所有外道裡面,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更沒有。他能跟他們和光同塵,跟他們一樣的生活,一樣的修行,機緣成熟的時候,他能夠教他們回頭。眾生有感,法性有應,佛菩薩是法性。說法性,我們自己就有分,我們法性是一個性,所以一切眾生與他的本體,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肯定有!這還能懷疑嗎?什麼時候我們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自性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全通了。世出世間法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通達,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全現前了,這是正教,這不是邪教。這一點我們要曉得,起心動念迷了,有了分別就惑,有了執著就邪。

  下面你再看,現在這個我們都有,不要說別人,說自己。『住於惡見受眾苦』,這不就說我們自己嗎?惡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也就是你想錯,你看錯,看什麼都看錯,想什麼都想錯,沒有對的。你把你自己安住在這個地方,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引導你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首先就是你自我為中心,認為這個身體是我,那個是別人,我要維護我自己的利益,就不考慮別人。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是做出損人利己,這是造業。起心動念是思想在造業,意在造業,言語是口業,身體一切造作是身業,身語意統統在造業,所造的都是自私自利。為別人,實際上為自己。為別人是個幌子,為自己是真的,佛在《地藏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你既然造作,你當然要受果報,眾苦是什麼?六道。諸位不要以為大概三惡道苦,是,三惡道太苦了,真正是度日如年。時間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人講時差,不同空間維次,你感覺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人在歡喜的時候感覺時間很短,人在受苦的時候感覺時間很長。其實地獄跟天堂時間是相同的,感覺不一樣,一個感覺這一天好像好多年,百年、千年;一個在天堂享樂,感覺時間太快,幾百年好像是幾分鐘、幾個小時,感覺不一樣。你一定要曉得,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佛在經上,三千年前沒有科學的時代,佛就說出時空不是真的,在百法把時空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生出來的,決定沒有。心法裡頭沒有,就是精神裡頭沒有,物質裡頭也沒有。

  我們講見分跟相分,見分裡頭沒有時空,相分裡頭也沒有時空,時空是你一個錯誤的念頭產生的。我有時候講錯誤的抽象意念,我用這種話講得很多。雖然是假的,可是你要是執著它,它真的起作用,它妨礙你的性德,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就是被它障礙了。這個東西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佛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總的說是惡見,本來沒有,怎麼會有這東西出現?這個東西天天在引導你,在主宰你,這叫住。你可憐,非常可憐,佛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可憐什麼?可憐從哪來的?就從這裡來的。你從錯誤知見裡面,產生了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沒有!起了貪瞋痴慢。尤其今天的社會,最重大的一個錯誤是什麼?競爭。你想想看,你天天有競爭的念頭,你活得多痛苦,爭不到,苦!爭到還是苦。得到少,苦!得到多還是苦。無論是名、無論是利、無論是權勢,這個競爭的心痛苦極了。

  爭到了,怎麼樣?又怕丟掉,患得患失,你的心安不下來,你的心永遠是浮躁的,我們講心浮氣躁。世間人,哪個人不是心浮氣躁?不是心浮氣躁,他心就清淨,心是定的。所以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發現什麼?真心見到了。真心永遠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你迷的時候,你造罪業墮阿鼻地獄,你真心怎麼樣?還是清淨的。為什麼?這個與它不相干,不是一樁事,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要知道,然後你才曉得六道輪迴、十法界是冤枉受的。怎麼是冤枉受?作夢。我這個比喻你應該曉得,你晚上做惡夢,天天做惡夢,你是不是冤枉受的?十法界是個夢。永嘉大師講六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是個夢。你現在墮落在長夢,沒醒,你醒了之後六道就沒有了。不但六道是個夢,四聖法界還是夢,四聖法界是美夢,六道是惡夢,就差這一點,都是夢。

  真正覺悟了,省悟之後,十法界沒有了,然後那個境界佛不得已取個名詞,實際上名詞都沒有,叫一真法界、叫華藏世界、叫極樂世界,全是方便說。你真到那個地方去,名字沒有了,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沒有名字,人也沒有名字,你居住的地方也沒有名字,也沒有什麼街道的名字,也沒有門牌號碼。我要是找我的好朋友能找到嗎?能,念頭一念就通了。有這個念頭就等於說是電路就全通了,不用名字,那叫大同世界。我聽人說要把家庭、把家文化打破才能做一個大同世界,這個思想跟行為都是錯誤。大乘佛法裡頭真的有大同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大同世界,裡面人連個名字都沒有,姓也沒有。要把什麼東西給打倒?把妄想分別執著打倒就是了,一真法界就現前。

  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所作所為的全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維繫一個小康,維繫一個安定,家太重要了,家沒有之後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地獄。把人道毀掉之後,統統下地獄,就是這麼回事情,更苦,苦到極處!所以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族群的聖賢人,沒有一個是不維護家文化的,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並不深。如果我們在今天家庭裡頭,這個家裡頭家文化沒有了,父慈子孝沒有了,這一家人住這個家庭,你多痛苦。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了,沒有道義只有利害,人跟人相處多痛苦,你要好好冷靜去想想。

  再不然的話,在中國做了實驗,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實驗嗎?把整個文化統統摧毀,文化大革命那個生活,我們還要不要再過?喜不喜歡過那個生活?每天見到人都是敵人,見到人都是冤家對頭,都是在鬥爭,永無止境的鬥爭,喜不喜歡這個生活?家文化破壞之後就是那個生活,要冷靜去思惟,不能夠魯莽。你想不想夫妻和合?想不想父慈子孝?想不想兄弟友愛?你想不想這個?還是統統都是仇敵,見到人就鬥爭,是不是這樣的?那就這句話圓滿的現前了,「住於惡見受眾苦」,什麼苦你都受,地獄裡所有的苦你統統都受,你說這個事情多麼可怕。

  佛菩薩慈悲,『為其方便說妙法』,妙是什麼?妙是真實,真實為什麼說妙?非有非空,這才是妙。空有是一,空有不二,就更妙了。所有一切現象,大乘教講得好,相有、性空,事有、理是空。然後告訴你,你在沒有開悟之前,因果不空;換句話說,你還沒有放下,你沒有放下就有因果不空。這個因果不空要到什麼時候才沒有?徹底放下,妄想沒有了,因果就沒有了。有妄想就有因果,換句話說,菩薩還有妄想,菩薩還有因果,何況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修因證果,你修善因一定有善果。六道裡面種善因得善果,是三善道受報;造惡因得惡報,是三惡道受報。在三惡道裡面,諸位細心去觀察,你就會明白,惡道的眾生他受報多、造業少,所以他的報能報得盡,他再能到人間來,還能得人身,甚至他還能生欲界天,像四王天、忉利天,他們都有機會生到那裡去。佛菩薩教他!

  佛菩薩教畜生要現畜生身,真有。像我前年在山東看一個養鴨場,那裡養的鴨子很多,我去參觀。肯定有佛菩薩也用鴨子身跟牠們在一起,你看嘎嘎叫,牠在說法。為什麼?這些受這個身的都是前世造罪業,現在要拿這個身還債。過去你吃牠,現在你要被人吃,一報還一報,你這一生吃多少,你要變多少身,一個一個去還,統統還完了,你才能離開畜生道再到人道。所以有菩薩在畜生道裡教,這個例子佛門裡有一本書,叫《物猶如此》,這本書多半都是講動物修行,很多佛菩薩化身在裡頭度牠們。實在講牠們修行比我們困難,為什麼?很愚痴不好教,也是要善根成熟能接受,佛菩薩才應現。

  餓鬼道裡面有佛菩薩,地獄道裡頭也有佛菩薩,餓鬼、地獄裡面的鬼王、鬼卒,很多都是菩薩化身。看看他們在裡面受罪,受果報,到有覺悟的時候,什麼有覺悟?有後悔的心、懺悔的心,就能得救。如果受報的人沒有懺悔的心,真有這個人,自己做錯事情一生不承認,完全沒有懺悔心,這就遇不到佛菩薩,沒有緣。只要有懺悔心,有感恩的心,這種人常常會遇到佛緣,會遇到佛菩薩應化在他面前,給他說法、給他開導;我們今天講勸導他、鼓勵他、幫助他,他會遇到。人要是沒有懺悔、沒有感恩的念頭就遇不到,佛菩薩不會示現在他面前,為什麼?示現在他面前,他造更重的罪業,他毀謗正法,輕視佛菩薩的應化身,那他的罪就加重。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你善根不現前,不讓你造重罪;善根現前,他才來現身,慈悲到極處。

  是我們感覺到的,那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個記住。佛菩薩永遠不會起心動念,他要一起心動念他墮落了,不是應化,不是感應。感應也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很難懂就是了,理太深了,事太玄了。最近這些年來,幸虧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給我們帶來一個科學的啟發,從這個科學實驗我們才真正理解一點,感應不可思議,為什麼?水是礦物,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應。即使我們以善的意念對它,它都會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感應;善念對它,反應非常美,惡念對它,反應非常醜陋。從這個地方真的要是覺悟了,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以善念對人,人的反應是好的;我們以惡念對人,反應是壞的,就是這個道理,解釋得清清楚楚。你是要人家以惡態度對我,還是善態度對我?不在他,在我。你就明白了,你就會做人了!你在這個世間能得到人和,這一生當中跟你相處的人,都尊敬你,都敬愛你,都讚歎你,你做人成功了。

  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不懂得這個事實真相,處處是凌駕別人,態度貢高我慢。那你是他的領導,他不能不服你,服你是表面不是心裡,所以你還是失敗了。我們在世間看到多少富貴人,有錢有勢的時候,當他破產了沒有一個人去看他。官做得很大,在位的時候一呼百應,下台沒有一個人去看他。什麼原因?都是自己在好的時候沒有用好的心態去對人,就這麼個道理。你當權的時候,人家不能不巴結你,要圖個方便;失去之後沒有巴結你的必要,理都不理你,你才感覺得人情冷淡。這個不能怪人,所有一切與外面境界不相干,還是佛說得好,還是中國老祖宗說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切與外頭不相干,統統是自己起心動念變現的境界。就像水結晶,我善心對它,回應好;我惡念對它,回應不好。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

  所以水結晶這個實驗,你如果是多看會開悟,不必聽它說話,就看這個現相的變化,你慢慢就體會到了。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怎麼修行?修敬。怎麼叫敬?自己要謙虛,自己要包容;如果不能包容人,妄心。因為真心離念,自然就包容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你自己的真性,是你自己的本性,不在外面。你為什麼變得這麼小、變得這麼可憐,一個人、一個東西都不能容納,你說你多可憐?心量太小到哪裡去?決定是三途。小到極處一定是地獄,一個人都不能包容;心量大,大到完全圓滿,這成佛了。可以說十法界,十法界怎麼說法?就心量大小不一樣,大到極處是佛,小到極處是阿鼻地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有眼沒看見,有身沒有接觸到,你說你悲不悲哀?佛提醒還不相信。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的意思沒說完,我們下一堂課接著再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