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0八卷)  2003/4/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08

  諸位同學,請看「名號品」眾海雲集,清涼大師的開示,接著前面皆詣佛者,有歸向故。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文字。

  「又下菩薩名等,皆是表法,菩薩表所行之行,本剎表所證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這個意思要懂。如果你真的懂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開智慧了。為什麼?沒有一法不是表法。表的什麼法?《華嚴》這裡說得好,這三大類,表所行的行為、行動。行為行動再多,總不出身、語、意這三大類。心,起心動念,思想見解,這是心的行為,口是言論,身是造作。這三大類的行為,如不如理?如不如法?理是性體,法是智慧,根本智與後得智。三業行為如理如智,這是正知正見。正知是正確的思想,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沒有錯誤,正語,正行。八正道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就是這四條,正知、正見、正語、正行。這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法身菩薩。我們所學的,所希望成就的,如是而已。不全在此地,表現在此地嗎?學會了,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境界,哪一樣東西不是表法!看你自己怎麼去體會,看你用的是什麼心,這個很重要。

  用真心,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生正智慧,生正語、正行;妄心、邪念去體會,這一切法皆是魔法。佛跟魔在一念之間。根與塵,跟諸位說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自己心裡變現的。自己的心正,一切法都是佛法;自己心邪,一切法都是魔法。所以,佛魔是一不是二,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世尊在這個經裡面都有詳細說明,把事實真相說出來。路,各人走,十法界十條路,你喜歡往哪裡走都行。覺悟的人絕不執著,絕不干涉,苦樂自己受,自己造自己受,這叫真平等,真正的覺悟。下面要為我們介紹,這個十方表法的,十方表法只說三樁事情,其他的都省略掉了。為什麼省略掉?前面交代過,「現相品」裡頭說過,跟前面講的完全相同,所以就無需要重複了。

  現在請看下文,「今初東方」,初是第一,東方世界金色世界。「言金色者,心性無染,與緣成器為自體故」。這十六個字怎麼講法?金是物質,世間人稱七寶之一,很看重它,也很喜歡它。它表什麼?它表不變。金的色彩,無論在什麼狀況下它都不變,不像其他的礦物,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我們現在一般講氧化。你看銀,銀會氧化,會變成黑色,只有黃金的顏色不變,就取它這個意思。心性決定沒有染污,不變。心性沒有形相,但是它能夠隨緣現相。器就是現相,隨緣成器。

  法相宗裡面所說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就三細相。三細相裡頭最初的是業相,什麼叫業相?業是講動。要知道真心是不動的,心才動就起了無明,只有如來常在大定之中。法身菩薩雖然也有像如來一樣的大定,但是他夾雜著無明沒斷乾淨。這個無明就是微細的妄想,微細的妄想就是微細的振動,現在科學裡面有講的波動,微細的波動,這佛法叫無明。所以無明是動相,那個微細的波動叫「業相」。這一動就產生能量,能量就是阿賴耶裡面的見分,也叫「轉相」。這個能量會變出一個現相出來,這個現相叫「境界相」,又叫相分,我們今天講的物質。

  物質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無中所生的有,你要曉得它的體是無,所以《般若心經》上說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性,是它的體,空裡頭變現出的色,色哪裡是真的?色的體性是空,動的本體是寂靜,相不離體,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真正了解了,你對於所有一切現相,你不會再執著,你不會再分別。我們一般常講,控制、佔有的念頭沒有了,你就真正得解脫,你身心的累贅負擔就放下了。這個時候你就得大自在,智慧開了,自性本具的德相漸漸恢復了。所以我們要把物質世界的本質看清楚、要看明瞭。金色世界前面所講的表所證之理。

  「本智如空,離覺所覺,湛然不動,動即是妄,非曰智故」。這是說的佛,佛表自性本具的智慧,本來有的。這個智慧我們不好懂,所以佛經稱般若。為什麼不直接了當把它翻成智慧?般若含義很深,翻成智慧,那是我們凡夫概念裡面的智慧,不是自性智慧。本智是根本智,跟空一樣,跟空性一樣。所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你看「離覺所覺」,覺是能覺,能覺所覺兩邊都不沾。般若智慧不是能覺,也不是所覺,也沒有離開能覺,也沒有離開所覺。但是你要曉得它不是能所,能所不離開它,它也不離開能所,它決不是能覺所覺,所以說湛然不動。

  東方這是第一尊佛,他是代表理、理體,叫不動智佛,不動智就是根本智。能覺所覺是什麼?能覺所覺是他的作用,有體、有相、有作用。相在先,還是作用在先?這個不一定,有時候相在先,作用在後;有時候作用在先,相在後。我們凡夫非常不容易體會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執著有個先後,到底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佛法為什麼不讓你有分別執著?因為它同時的。說話有先後,事上沒有先後,同時;前面跟諸位說了,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生滅,這是最基本的概念,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華嚴》這部經不是虛構的,不是理想,不是猜測,它是真真實實、道道地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在人間是無比的珍寶,希有難逢!

  湛然不動。佛法的修學,我們也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就是修湛然不動。湛然不動是什麼?我們回歸到本性,回歸到真心。回歸到真心本性,就是圓滿的如如佛。注意底下這一句話重要,「動即是妄」,動就是迷,一念不覺就是動。不覺就動,覺就不動,覺是智,不覺是迷;不動是智,動就迷了。所以要怎樣恢復我們自己的根本智?先要修定。定就是先要學不動,不動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初級的禪定。是叫你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讓整個身心放鬆,讓湛然不動現前,你能夠感受到。這個感受就是宗門裡面常說的禪悅,法喜。

  從初學慢慢的把你的功夫加深,加深到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都是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不是盤腿面壁,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正在接觸的時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禪定管用了。如果接觸外面境界,心就動了,妄念就起來,這個定不管用。真正的大定,《華嚴經》上法身菩薩們修定,我們完全看不到他入定的樣子。我們一般入定都一定是盤腿打坐,眼觀鼻、鼻觀心,那是入定的樣子;他們完全沒有,跟世俗人完全一樣,哪裡熱鬧哪裡去逛。這正是所謂真人不露相,你看不出來!必須你有相當功夫才能看出來。你要是粗心大意,普通凡夫你看不出來,其實他都在定中。他的生活就是定慧等用,平等的起作用,幫助一切眾生。

  戒定慧三學,戒是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稱之為善巧方便,現在人稱之為高度的藝術。《華嚴經》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什麼?定慧起用,也正是孔老夫子所謂「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真正達到究竟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些統統都是以不動智為體性,要是與不動智相違背就達不到,那就苦不堪言;與根本智相應,就是涅槃之樂。涅槃是活著證得的,不是死了叫涅槃。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又縱成佛果,不異凡故」。證到如來究竟的果位,跟凡夫沒有兩樣,不異就是沒有兩樣,完全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不一樣在用心不一樣,享受不一樣。凡夫的享受縱然有樂,他樂裡頭夾雜著苦,他有憂慮,他有煩惱,他有牽掛,夾雜這麼多東西在裡頭。佛日常生活當中,他一樣享受,他享受裡頭什麼夾雜都沒有,他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夾雜!前面講的心性無染,沒有染污。所以我們的定功,就是六根在六塵當中接觸的時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定,就是不動智佛。

  我眼見色,耳聞聲,我還起心動念,不動智佛不見了,迷了。迷了的時候,誰當家?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你的煩惱習氣當家,造業了。造業,業現果報,你不能不受果報,為什麼?果報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自己受,決定不是外面給你造的。凡夫不知道,誤以為我所有苦難都是外面給我的,怨天尤人,這樣子業障愈造愈嚴重,你將來的果報愈現愈苦。違背了心性,不順心性,就順你的煩惱習氣,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錯了。佛菩薩一切是為眾生,為什麼?自己已經不受境界干擾,已經在境界裡面得自在,他的不動智佛現前了。不動智佛現前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要知道人人都有一個不動智佛,不動智佛是本有的,不是修成的;你不迷它就現前,你迷了它就不見了。為什麼?因為它沒有體性,所以覺悟它就現,迷惑它就沒有了。成了佛,跟凡夫和光同塵,打成一片,在這個裡頭示相教化眾生,言說教化眾生,念念不捨眾生。那個念是什麼?真誠。真誠的意念遍法界虛空界,清淨平等的意念遍法界虛空界,正覺慈悲的意念遍法界一切眾生。慈悲是真誠清淨平等的愛護,這個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智慧,就是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也像自己一樣,這麼幸福,這麼自在,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天堂不能干擾他,地獄也不能干擾他,他在天堂、在地獄一樣得大自在。

  為什麼他有這種本事?沒有別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觀察天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察地獄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平等平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怎麼會不自在?他怎麼會迷惑?我們回頭想想,我們很糟糕,糟在哪裡?處處著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壞在這裡。所以「縱成佛果,不異凡夫故,即本覺智,住心真如」。一點不錯,只要你能夠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本覺智,住心真如,法身菩薩,不是凡人。剛才講了,前面說過,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在這當中,清涼大師有插一段話在此地為我們解釋,解釋裡頭先後次第小有差別,說明這個原因。「別釋十方,八段之中,皆釋三事」,八段裡頭沒有每一段都解釋,只解釋三樁事情「剎名,佛名,主菩薩名」。「唯初東方,按經之次」,按照經的順序來解釋。下面九方「從後倒釋」,就是沒有按經的順序,從後倒釋,先介紹主菩薩,然後再介紹佛名,再介紹剎名,就是次序顛倒了,在這個地方先交代一下。「以十首菩薩,表十甚深」,這是說明為什麼先說菩薩,這十首菩薩代表十個甚深。「是助化主,故先舉之」,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說,他最重要。像我們上學讀書,我們初學,初學,教授來不來教我們?不要。他派什麼人?他派助教。教授好比是佛,助教好比是菩薩。我們初入門,誰來教導我們?菩薩來教導我們。他來代表佛,我們跟他的關係最密切,這《華嚴經》上稱為善知識,所以先介紹菩薩。但是第一段,第一段按順序,先介紹剎名,再介紹佛名,最後再介紹上首菩薩。

  下面我們看第一段末後上首菩薩,「菩薩妙德者」,妙德就是文殊師利,他所表的。「慧達佛境,處處文殊,由慧揀擇,契於本智,故分因果」。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妙德,文殊翻作「妙」,師利有「德」的意思。師利有四個意思,前面說過,有首,所以可以翻作妙首;有吉祥的意思,所以常常我們看到翻文殊菩薩為妙吉祥;《八十華嚴》裡面翻妙德。清涼大師給我們說明,翻譯的人隨便取個意思。所以古今翻譯的人,用的名字不一樣,我們統統要懂得。還有個意思,妙勝,殊勝。菩薩妙德者,慧達佛境。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他的學生裡面有七位已經成佛了。其實他是古佛再來,所謂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來幫助毘盧遮那如來。諸位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地方,現在大家看到娑婆世界的教主毘盧遮那佛,他入佛的境界。「處處文殊」,只要入佛境界,都是妙德,所以菩薩不是指一個人。能入如來大慈大悲境界,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入諸佛如來理智境界,這個人就是文殊師利。我們今天學習最重要的,是底下這幾句話。「由慧揀擇」,揀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選擇,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是本智,「契於本智,故分因果」。

  這裡面清涼大師意思很深很廣,怕我們不能體會,再用小註說明。《鈔》裡頭,「處處文殊者,下文當釋」,下面經文還有解釋。「從由慧揀擇下,通難」,這是問難。「難云,佛名不動智,文殊表慧,二相寧分」,佛名是不動智,文殊菩薩也表智慧,這兩個人智慧怎麼分法?不動智相跟文殊揀擇慧相如何分別?這個答裡面就說,「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門,今此正用分別叫做慧,決斷叫做智,以慧為因,以智為果」,這就把它分明白了。換句話說,文殊是代表因,不動智佛是代表果,這就很清楚。第一段就介紹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第二段,南方眾海雲集表法的意思,還是介紹三處,先介紹菩薩:

  「覺首者,覺心性也,無性不礙隨緣,隨緣不礙無性,無礙智也」。無礙智是介紹佛,我們就念到此地。覺首,他所表的是覺心性。心性在哪裡?怎麼覺悟?覺悟的樣子是什麼?實在講覺心性,諸位想想看,跟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是不是同一個境界?確實同一個境界,就是明心見性。在教下裡面就是大開圓解,在我們淨土宗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才叫覺首。梵語這十位菩薩名號後面都是室利;覺,梵語是菩提,前面一位是文殊師利,這個在梵語想必是菩提師利,翻為覺首。

  覺悟的樣子是什麼?心性的樣子?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些話我們學佛的同學聽得很熟,聽得很多,那你就應該知道覺悟的樣子是什麼。大經上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你現在既然覺悟心性,心性的樣子就是它所現的相分,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它不是心性是什麼?古大德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一切有情眾生,一切無情眾生,一切自然現象,哪個不是?確實是的,這是見性的樣子。性,心性是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是真正的自己,真我!大乘教裡面講的「常樂我淨」。心性裡頭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常住真心;樂這個裡頭沒有苦,沒有苦就是樂,世間人講的苦樂憂喜捨,這裡頭統統沒有。世間這一切苦沒有,一切樂也沒有,一切憂沒有,一切喜也沒有。覺首菩薩在此地,他代表所行之行。你看看他所行的,前面文殊菩薩代表的是以智慧的選擇,覺首菩薩所代表的這裡頭就有受用了。

  下面這是介紹南方的佛號。無性不礙隨緣,無性之性就是自性。前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講過無自性。無性之性是理體,不礙隨緣,如果有就不能隨緣;隨緣不礙無性,這個理很深。無礙智現前,那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智佛,得大自在。我們今天怎麼學法?怎樣能入佛的境界?要曉得今天我們的障礙在哪裡?在分別、在執著。你有分別執著,你就不能隨緣,你就沒有辦法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做不到。

  要怎樣才能做到隨緣?我沒有執著,我沒有分別,就能隨緣了,你們怎麼做,我統統歡喜。這個裡面又有文殊菩薩的智慧選擇,你們所做的是善的,對一切眾生是沒有害處的,我都可以隨緣;如果對一切眾生有害處的,我就不隨緣。就像普賢教導我們一樣,與法性相應的,禮敬、讚歎、供養;與法性不相應的,禮敬不讚歎,供養要斟酌,這是文殊智慧選擇。經典裡面都把這些原理原則教給我們了,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就要開始學習。要知道隨順法性,不能違背法性,念念不忘眾生,隨順慈悲;慈悲是隨順法性的,慈悲就是法性。念念幫助眾生得真實利益,念念幫助諸佛如來正法久住,不是為自己,與自己毫不相關。不能拿佛法、藉著佛法求自己的名聞利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完全顛倒了。

  我們住在這個地區,希望這個地區(整個澳洲),這裡的居民都能夠正確的認識佛法、理解佛法。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有責任、有使命。佛法,我們現在真正了解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自己得到了,就要介紹給別人;不介紹給別人,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別人得到了肯傳給我們,我得到了不肯傳給別人,這是罪過。佛家講知恩報恩,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說的。前人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得到佛法的享受,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要知恩,我怎麼報答他?我要把我享受的奉獻給別人,全心全力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報恩!除這樁事情之外,還有什麼能報恩的?

  一切設施作為,都是知恩報恩的手段,知恩報恩的方法、形相。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全部的都是教學,起心動念是教學,言語造作是教學,所有一切設施,沒有一樣不是教學。《華嚴》的教學是推得最廣,遍法界虛空界統統在教學,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要把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古大德講參透了,你才能報佛恩。迴向偈上所說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離這個,這是真報恩者。

  這個社會上常常有很多活動,大部分的活動不是我們自己辦的,社會上有政府辦的,有民間團體辦的,我們參與。參與是什麼?參與就是正法久住,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正法,為人演說!去年九月,我們這個地方花季遊行,我叫大家參加,結果報名的時間來不及了。今年九月要參加,是不是現在快要報名?我們怎樣把佛法活活潑潑的表演給社會大眾看。我相信,他們這個活動一定有很多電視媒體來報導,我們展示給這個小城居民看。從電視媒體報導,整個澳洲、整個世界都能看到,誰收看這個節目,就是有緣人。

  無論是什麼活動,一定要把「大方廣佛華嚴」端出來。不能自己藏起來受用,不可以,要與一切眾生分享。《大方廣佛華嚴》跟《無量壽》是一不是二。參與這些活動,怎麼樣計劃?怎麼樣設計?怎麼樣展出?現在就要開始,要不然來不及了。你們看看佛菩薩大會,經上看到好多了,大的集會,幢幡寶蓋,這莊嚴具,乃至於衣著飲食。如何把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都在活動裡面展現出來,希望你們年輕的同學們要留意。菩薩所行之行,怎樣把無礙智表演出來。

  這裡頭講的無性不礙隨緣,隨緣不礙無性,實際上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菩薩、真正覺悟者幸福美滿的生活。早年講經,我把這兩句衍成四句,後面是「不變不隨緣,小乘;隨緣隨變,凡夫;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我說了這四句。

  下面再介紹剎土,這個佛剎名字叫「妙色」,「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難了知,為妙色也」,這的確講的是事實真相。不染而染是什麼?六道九法界的眾生。染而不染是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你不容易了解他,凡夫一樣的你也很難了知。難,要不要了知?要!不能說難就算了,那你永遠做凡夫,絕不畏難,要求真智慧。你要真正了知不染而染,你就是了知六道十法界;你了知染而不染,你就能了知四聖法界,了知一真法界,妙色。諸位總要記住,剎是表所證之理,佛名是你所得之智、你所證之智,菩薩代表你所修的行門。

  我們再看第三段,第三段也介紹三位。第一個是財首菩薩,「財首者,法財教化,即滅暗智」,財首是菩薩的名號。菩薩做什麼事情?傳法利生。菩薩是天人師,給人什麼?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諸位想想,哪個不貪財?菩薩的德號把財放在前面,財首!財首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叫他做財神爺。誰都喜歡財神,過年的時候,家家迎財神。這個財神爺可不同世間一般的財神爺,他帶給你是功德法財,是真正以無上的法寶供養大眾,教化眾生,成就自己的滅暗智。滅暗智,這是講西方,西方的佛,滅暗智佛,他代表你所證之理。由此可知,滅暗智就是破無明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我們很想破無明斷煩惱,這個智慧從哪裡來?這個智慧從教化,教學相長,你才能得這個智慧。

  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工作。世出世間唯有教學是真實功德,成就自己,利益眾生,真的是有萬利而無一弊,圓滿的利益,決定沒有絲毫過失。所以孔老夫子講的那個話,你愈想愈有道理,他說:我終日不吃,終夜不睡,我想,沒有利益,不如學也。自己發憤求學,勤苦教人,這個裡頭有大樂。自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法喜充滿;教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這頭一句是自己學習的快樂,第二句是教別人的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是個有德行的人,就是說你勤苦的教學的時候,社會上沒人認識你,沒人知道你,又何必要人知道?要人知道,這個心已經不純不淨。為什麼?還有煩惱在作祟,好名!你教得久,時間長了,自然有人知道。那是什麼?那是實至名歸,不是求人知道,不是求搞知名度。你的學習教化被社會大眾肯定,社會大眾給你一些榮譽,別人肯定,可以。我們自己去求,錯了,哪有這個道理!自己要去求,一文不值,這個道理要懂。總而言之,我們這幾年常常提到的,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是什麼?純淨純善。決定不能夠落在名聞利養裡頭,你才真正是純淨純善;沾上名聞利養的邊,不淨不善,你那個淨跟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學佛不學假的,學真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顯示你是道德之人。現在沒有人知道你,久後一定會有人發現。不可能的。你的德行,你的學問,你的教化,你的光輝,遍照法界;人不知道,佛菩薩知道,天神知道,鬼神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道,人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淨居天人知道了。淨居天是第四禪五不還天,天人知道了。看到這個世間人懵懵懂懂,不認識大智慧的人,不認識大聖人,他們下來變化成一個凡人,來表演,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稱讚,請佛說法。他們這一做,這才引起我們世間人的注意,有天人!

  天人這樣表演也不是為自己,他自己表演完了,他到他的淨居天,他回去了,痕跡都不沾,真的三輪體空。他來做什麼?幫助佛弘法利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對自己毫不相干,自己永遠是純淨純善。所以我們要想有智慧斷煩惱,有智慧破無明,沒有別的法子,從事於教化,立志於教化,永遠不懈怠教化。一生學不厭、教不倦,你的煩惱自然就輕了,你的無明自然就破了,你會證得滅暗智。

  後面一句,「如蓮不著」,西方世界,蓮花色。這個地方清涼大師給我們的註解,輕描淡寫只有四個字,如蓮不著,就是蓮花色世界。它為什麼不著?「了眾生空」。這個眾生是廣義的,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沒有自性,所謂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緣生的。他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於一切法裡頭,包括佛法,《金剛經》上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著,佛法尚且不著,不執著,何況世間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緣起性空」,你真正懂得這一句,你就不會執著。

  我們用什麼心對六塵境界?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識。不動智是根本智,這裡講無礙智、滅暗智,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叫後得智,叫權智。權智講了九個,依根本智起,根本智如如不動。他有能力揀別,揀別就是無障礙;有能力滅暗,滅暗實在講化解一切煩惱習氣,成就自己的斷德。所證之理,蓮花色來代表。「了眾生空」就是佛門常講的「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你才不會有分別執著,你也不會有妄想。

  第四段北方,北方世界上首菩薩,「寶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真俗無違,可珍貴故」。這教我們,菩薩教我們如何學菩薩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真,不違背佛陀的教誨;不違背俗,那是恆順眾生。普賢十願裡面有兩句話,常隨佛學,「常隨佛學」是不違真,「恆順眾生」是不違俗,這裡頭有智慧,這是文殊智慧揀別。我們有揀別的智慧,真俗都不違背,能夠讓經典裡面的教誨融入我們的生活,把我們實際的生活跟經教化為一體,這是最可貴的。如果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那就不可貴了;學以致用這真正可貴。寶首,這才是寶!由此可知,此地「寶」的意思,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圓融無礙;真俗不二,圓融無礙,這是真正可寶可貴。

  「善知業果,不犯威儀」,北方這一位佛的德號,是威儀智佛。善知業果,不犯威儀,通權達變。在我們初學的人,對於戒律威儀,戒律有開遮持犯,威儀同樣也有開遮持犯。你要善知業果,業是造作,你知道造作之後有什麼影響,這個叫業果。如果影響是善的,影響是正面的,戒律開緣。要知道諸佛菩薩只有一個願望,利益眾生。什麼利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總方向、總原則。凡是能夠幫助眾生覺悟的,使眾生接受佛法、理解佛法,這個果好。跟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有的時候要開緣,你要懂得開。

  我早年親近李老師,因為在親近李老師之前,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懺雲法師茅蓬持午,晚上不吃飯,過午之後,凡是有渣子的東西我們都不吃。牛奶也不吃,豆漿不吃,它放在那裡久了,它沈澱有渣子,所以只喝水,茶水可以。經典裡跟我們講蜜糖可以。蜂蜜調在水裡面沒有渣子,但是我也很少吃甜的,所以我喝的都是喝水,茶也很少喝。到台中之後,我還是堅持晚上不吃。

  有一天李老師(李老師日中一食),人家請他吃晚飯,他叫我去。我說:這怎麼可以?他說:你學的是小乘,小乘不能度眾生!人家好心好意,他這個時候有空(因為都做生意的人,晚上有空)請你吃飯,你要不去,把人家法緣斷掉了。人家還說你的架子很大,瞧不起他,對佛教就產生排斥。我們去的時候,他非常歡喜,然後聽說你持午,持午晚上也來了,這更了不起。業果,善知業果,這是開緣,這不是破戒,不是破齋,不是犯戒,這是開緣;我們幫助他對佛法產生信心,接引他入佛門。我這才明瞭。這就是「善知業果,不犯威儀」的一個例子。例子太多太多了,活學活用,不能死在字裡行間,那就變成佛呆子。這李老師常講,學佛學到最後變成佛呆子。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