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六二卷) 2008/5/6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西方勝慧菩薩。末後一段偈頌意思未盡,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看清涼大師的《疏鈔》。可是還得要把經文念一遍,經文是第六首到第九首: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亦如目有翳。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又如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無有智慧心。終不見諸佛。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這四首。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有幾句說得很好,非常重要,對我們修學很有幫助。《鈔》裡面講,「依性起相,相翳於性而相即性」,他下面舉個比喻,「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我們就先說這一段。相是現象,正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清涼在此地講「依性起相」,這個性就是自性,相就是萬法。性能現能生,相是所現所生,這句話非常重要,就跟《三字經》上前面一句話的意思一樣,「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善在哪裡?能生萬法就是善。中國人確實喜歡簡單,只說了一個字,「人之初,性本善」,說了一個字。惠能大師說了二十個字,二十個字就是那個善的註解,善的演繹。什麼叫善?「本自清淨」,這是善,從來沒有染著過,自性是清淨的,「本不生滅」是善,「本自具足」也是善,「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你看這是不是善字的解釋?所以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歎到了極處,它是真正的究竟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本善!如果你能把這句話參透、想通了,你才知道佛在經上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中國禪宗所說的,開悟之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如果你肯定了,沒有懷疑了,你真正體會得了,這叫做法身。法是萬法,不再以為這個身是我,萬法是我,你還會有生死嗎?沒有了。為什麼會有生死?不知道萬法是自己,只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生死現象這麼來的。
實在說一個人身體的細胞,現在科學家已經觀察得很清楚,告訴我們,每七年是一個週期,我們身體舊的細胞全都沒有了,七年換一次新的,新陳代謝,我們的細胞每天都有死亡,每天都有新生。就好像這個細胞它不知道整體是自己,如果迷失了,認為細胞就是自己,那就錯了,細胞生活在身體上的時間不會超過七年,它就新陳代謝。這樁事情要細心你就能觀察到,你看我們的頭髮是不是新陳代謝?尤其是我們出家人,大概一個星期剃一次頭,剃頭的時候,頭髮剃掉就好比死亡,可是過兩天它又生起來,這是新陳代謝;我們的指甲,大概半個月剪一次,你看剪了它又長出來。細胞也是一樣,裡面的器官,五臟六腑的器官,還是新陳代謝,整體?整體沒有死亡,沒有干係。所以諸佛菩薩說證得法身,就是他真正了解整個宇宙是自己,為什麼?依性起相,森羅萬象都是從性變現起來的。在凡夫,這就是底下這句話,第二句「相翳於性」,我們這個經上講,好比眼睛有了翳,眼睛有了翳,這個翳是什麼?翳是相,為什麼相翳於性?你著相不見性。換句話說,你執著所現、所變、所生的,你不知道能現能變能生的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叫迷了。不管你知不知道,知道的是佛菩薩,不知道的是凡夫,事實真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這個相為什麼會有生滅?相怎麼來的?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相從念來的,一個念就有一個相。念有生滅,相怎麼會沒有生滅?而且念起到念滅時間非常短促,短促到我們無法想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這一點時間,念就有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就是起相,就是依性起相,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彌勒菩薩講得真清楚、講得真明白。這些話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把它提起來觀照,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就自然能放下,自然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這對我們的利益就太大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無上道,我想一生能做得到。這些道理要是不懂,或者你懂,聽到了,你提不起觀照,提不起觀照就是我們一般講在功夫上不得力,還是煩惱習氣當家作主,那就沒有法子,那就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雖然搞六道輪迴,祖師這幾句話是真理,無論是凡聖,真理永恆不變。所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我們要常常記住。
佛祖慈悲,怕我們不容易體會,舉了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水成波,波即是水」,這是我們天天看到的自然現象。水是平靜的,遇到風它就起波浪,起了波浪,波浪還是水,平靜是水,波浪還是水。這個波比喻相,水比喻性,你看性跟相的關係永遠離不開。真如本性在哪裡?現相就是。所以開悟的人見性,明心見性了,性在哪裡?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道就是自性,隨便拈一法,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豎一個大姆指也是,這是現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行家、明白人他點頭給你印證,你真的契入境界了。也有沒契入境界的,看到祖師,「什麼是第一義?」舉個指頭,也依樣畫葫蘆,也來學習。宗門裡面有這個故事,老和尚看他豎一個指頭,拿著戒刀把這個指頭砍掉,他在這之下豁然大悟,他真的明白了,為什麼?他著相。只要你不著相就見性了,真的知道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相不礙性,性不礙相,性相一如。
所以他下面講,「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境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性。為什麼這裡說心不說性?性裡面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心,心性的差別在此地,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叫性,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叫心。心是阿賴耶,我們也稱作妄心,性呢?性是真心,佛法講心性兩個字講得很深。什麼是我心?一切境界是我的心。境界裡面最貼近的就是身體,身體是境界,所以它不是我。境既然是心,你就曉得,心能轉境。這個轉境非常明顯,我們平常叫粗心大意,你看你高興的時候,那面孔多好看,笑咪咪的,你不高興的時候,那個面孔多難看,這不是馬上就轉了嗎?喜怒哀樂是心,表現在你面孔上的是相,馬上就轉了。心清淨,不但你相清淨,你整個身體都清淨;心裡面喜悅,不但相喜悅,你全身每個毛細孔、每個細胞都喜悅。最健康的身體是什麼?喜悅。然後你才曉得,讓你生煩惱那是什麼?那是魔障,那是來傷害你身體的,讓你身心都受到傷害,叫魔障。
所以覺悟的人不會受外面干擾,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能干擾他,他都生歡喜。善緣,歡喜,他來護我的法,他來幫助我提升;逆緣也歡喜,他從反面來幫助我提升,來消我的業障,他不生煩惱,他什麼都接受。確實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就是善緣、惡緣,事事是好事就是順境跟逆境。有人給我們示現做好樣子,這個人是誰?《華嚴經》末後的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一個修行人從早到晚這一天的際遇,從早到晚你接觸到的社會大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世尊在這個經裡面把它歸納為五十三類,五十三類就是社會大眾,出家、在家,出家人有六個人,五十三個人,出家只有六個人,在家有四十七個人。這裡面有行善的、也有作惡的,那就是有善人、有惡人,沒有一個不是善友,善財童子心目當中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所以十大願王他做到了,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全做到了。這告訴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態來修行,轉凡成聖不需要到來世,一生就圓滿。為什麼說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又說無量劫?那是你回不了頭來,你不能像善財這樣的,縱然聽到大乘經教,曉得這些事實真相,但是你做不到,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依舊是輪迴心。什麼叫輪迴心?自私自利是輪迴心,名聞利養是輪迴心,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是輪迴心,你沒放下,那你還繼續去搞六道輪迴,這事情就難了。六道輪迴裡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我們就能明瞭,在六道輪迴裡面,真正修行的時間很短暫,不知道修行、去造作惡業的時間很長。
現在這個世間,在歷史上來看,過去沒有,確實叫亂世,不是個治世,是整個世界,你看災難多少!對善財童子來說是好境界,他修行不受影響。災難很多。像我們這個道場,大家真正是發大心,做護國息災法會,連續做一百個七,一百個七就是七百天。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歷史裡沒有過,過去沒有,不敢講絕後,空前,冥陽兩利。這麼長的一個法會,我有理由相信修學證果的人很多。世出世法的修學都講求貴以專,在一個道場,同修不拘多少,這沒有關係,大家見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法同修(同修這個法門),這麼長的一個時間,他心是定的。依照這個儀規來修學這是持戒、守規矩,一心一意修學這是修定。一百個七我相信肯定有一些人得三昧,這個法會是念佛,得念佛三昧;根性利的,這一百個七當中會有開悟的、會有證果的。如果這一百個七分作十個道場去做也很好,但是得三昧、開悟證果困難了,那就太難,為什麼?你心是動的,你心不專。然後你才體會到為什麼古人住一個道場十幾年,二、三十年不下山,不離開,什麼原因?他在這裡面求什麼?說明白了,不就是求一個清淨心嗎?清淨心就是三昧,他就求這個,清淨心是真心。在一個道場、一個環境,容易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華嚴經》上講的七信位的菩薩;放下分別,大概就到八信、九信的菩薩;如果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成佛,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的菩薩。所以你要曉得,這個理就是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心就是性,境當然也是性。這個心是阿賴耶,能變,不管它怎麼變,性不變,相在變,性不變,相隨著妄想分別執著在變,性永遠不會變。
下面四句說得更好,說得很圓滿,「況心與境」,這就是能現跟所現,能現是心、阿賴耶,所現的是阿賴耶的相分,就是森羅萬象、宇宙萬有,「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乖就是不一樣,心境怎麼會不一樣?我們從經典上面推論到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裡面有靈性,靈性是什麼?是見聞覺知,因為彌勒菩薩講「形皆有識」,識是見聞覺知。我們沒有證得,我們聽說,聽說這個話我們就想到所有一切物質,用現在的話說,整個宇宙是有機體,現在講有機,也就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微塵、泥土、泥沙都是活的,它是有機體,它不是無機體,它有心。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跟我們講,迷悟不同,也就是它執著。所以人堅固的執著,最堅固的執著他就變成石頭。我們人間傳說,女孩子思念她的丈夫,丈夫遠離家鄉,天天爬到山上去望,最後變成石頭,叫望夫石,她人變成石頭了,堅固執著。這在佛法講得通,真正給你說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整個社會負責。我們一個不善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對自己身心有傷害,這是自作自受;對外面環境,大自然環境,有沒有影響?有影響,也讓整個大自然環境變成不善,你說你要不要負責任。這個實驗已經有很多小學生做出來,我看到過這個報告,小學生們聽到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他們用饅頭,一鍋蒸的饅頭,他拿三粒擺在三個地方,一個房間擺在三個地方,裡面有一顆饅頭,天天對它講「我很喜歡你,我愛你,你很好吃」,讚歎它;另外一顆饅頭,天天跟它說「我討厭你,你不好吃,我不喜歡你」;還有一個,不理它。一個星期之後這個變化明顯的顯出來,每天對它讚美的那個發酵了,顏色也變了,但是味道很好聞;每天對它不好的,它變黑了,氣味很難聞;那個不理它的更糟糕,比那個天天以惡意對待它的還不好,實驗產生這麼一個結果。於是他們拿香蕉做實驗、拿蘋果做實驗,都產生同樣的狀況,於是得的總結論,這些植物,這個植物已經採下來,不是在樹上,採下來了,樹上它有生命,採下來它還有見聞覺知。說明整個宇宙有識,真是形皆有識,彌勒菩薩講的一點都不錯。
你不能說我起心動念沒人知道,你這是叫自欺欺人,你起心動念你全身的細胞都知道,你周邊環境所有這些物質形相也統統知道。所以中國古人有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又有一句話說,你不能說沒有人知道,「我知,你知,天知,地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天知、地知不是隨便說的,真知道。所以不但言語造作對社會有責任,起心動念都已經在造業了。我們念《地藏經》,經裡面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我們早年初接觸佛法不久,看到這經裡,總覺得釋迦牟尼佛說話有的時候說得太過分一點,深入之後,到現在我們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句句是老實話,沒有一字一句說過分的。真的,他所講的是如語,《金剛經》上說「如語」,真語,不是假的。如語就是什麼樣子他就說什麼樣子,不增加一點,也不減少一點,把事實真相全部給我們說出來,這是佛語。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對於諸法實相確實全部都是看錯、想錯了,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就會做錯、也說錯了。
他下面幾句意思還是很好,「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這就是從相上講,相有內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例是做例子,「令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這是說明外境能不能成佛?樹木花草、泥沙瓦礫能不能作佛?不能,為什麼?它不能修行,雖然變成了植物、變成了礦物,它的性不失,沒有失掉,而修行只有動物,為什麼?他具足,前面經上講的,有具、有不具。具是什麼?六根完備,眼耳鼻舌身意,你具足這個就能修行,就能成佛、成菩薩。不具的?不具,我們曉得,植物不具、礦物不具,它就不能,它沒有法子轉,但是它能跟著修行人轉,這就是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環境是跟人轉。我們根據這個說法,就想到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沒兩樣,但是我們在經文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對極樂世界的描繪,那個地方的大地,眾寶所成,我們這個地球上是泥沙石塊,也有眾寶,很稀少,就是講的礦,金銀銅鐵,這是講礦,含藏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泥沙石頭。為什麼說一樣,而且事實上又不一樣?那就是居民的心行不一樣,極樂世界是個星球,那個地方的居民人心純淨純善,所以山河大地也變得很美好,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世界上地球的居民都像極樂世界一樣,人人也是純淨純善,這個地球上的環境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境隨心轉。極樂世界的那些居民,如果人人都有自私自利、都有貪瞋痴慢,它就變得跟我們地球沒兩樣,道理在此地。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是認識清楚了,理論上通達,沒有懷疑了,你就曉得,境界是自己心轉的。物質的境界是要用我們的善心來轉,用我們的清淨心來轉,我們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極樂世界那裡面花草樹木永遠不會凋謝,人無量壽,花草樹木也無量壽,好花常開不謝,為什麼?它稱性,它隨順自性,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自清淨,是這麼個現象。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無常的?我們這個地方的居民違背了性德,性是清淨的,我們現在不清淨,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一個念頭起,前念滅了後念又生,這是生滅現象,生死現象是從這裡來的。這個現相是妄念,這不是真相,這是幻相。什麼時候我們真的覺悟了,真的覺悟是把這個幻相捨棄了,放下了,幻相存在不存在沒有關係,只要你不執著,只要你不分別,只要你六根接觸它不起心、不動念,它不礙事,《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礙?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有妨礙,不是真的沒有妨礙。這個道理講得好,講得透徹,講得明瞭。
所以佛祖在此地教我們,「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要常常照,這個照是什麼?你六根接觸,眼見色叫照,耳聽聲也叫照,鼻嗅香也叫照,舌嘗味也叫照,用這個照字,照裡面是你不用分別執著就叫照。如果有分別執著在裡面,我眼見色有分別執著,那叫見,耳聽音聲有分別執著叫聞,舌嘗味道有分別執著叫覺,那就變成見聞覺知,就是眼耳鼻舌身識,眼識、耳識,它起作用。沒有分別執著,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內外是一個性,真性不二,所以叫照。所以他這裡為什麼不叫你用見聞覺知,他用常照,不叫常見、常聞,他不用這個字,叫常照?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提不起觀照的功夫,而觀照是修行的基礎,就從這裡開始,那就是學我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你才能見到真相,你才能聽到真的音聲。這是真難,所以修行人少。
為什麼我們常常聽說這個人不是真修行,這個人不是真信佛?他還用妄想分別執著,他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佛也是幹輪迴業。不過佛法是善法,善惡裡頭他修善業。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人天,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定要知道。修六度,修六度也是輪迴業,修布施,布施得福,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為什麼會得這些?他有分別執著,變成世間的果報,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他修的叫功德。功德,提升靈性的,為什麼?它與自性相應。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阿賴耶裡頭有的,那是妄心,阿賴耶有分別執著。阿賴耶的本體就是妄想,從妄想生末那,末那就是見分,就是執著;從見分生相分,相分就是物質世界;因相分又生起了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所以修行人常說「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就叫照,禪宗裡面叫參,叫參究,不叫研究,為什麼?世間人講研究,研究是用分別執著,也就是用心意識,這是世間法。不用心意識,這叫出世間法,叫觀照。觀照功夫往上提升,照住,照住就是三昧,得三昧了。得三昧,給諸位說,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照住起碼的功夫就是阿羅漢,照住了,換句話說,三果以前都還是觀照的功夫。我們用《華嚴經》十信菩薩來說,從初信到六信都是觀照,觀照功夫有淺深不同,到七信位照住了,到十信位照見了,十信心滿,照見,一照見就成佛,馬上就出十法界,初住菩薩,《華嚴經》初住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智慧開了。所以照住是得定,照見是開慧,智慧開了,智慧一開十法界就沒有了,但是照住的時候,得定的時候,六道沒有了。
不放下不行!放下從哪放起?就從日常生活當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別人有執著,他的事情,別人有分別,也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人家分別執著對我,我何必分別執著去反應?要用什麼方法?不理會,絕不放在心上。回應的方法,合掌「阿彌陀佛」,你的心就專在阿彌陀佛上。這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這句阿彌陀佛帶著我們這一生成就無上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心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個心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個心不造罪業。雖然有造善、造惡,造惡也是造善,為什麼?造惡他不是真的在造惡,是用反面的方法幫助別人覺悟,他哪裡是真造惡!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參訪甘露火王,那叫貪瞋痴,他不是造惡,他是用這示現反面教材,讓你從這裡頭去覺悟。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是歷練一個修行人,通過這個歷練把他的煩惱習氣統統斷掉;有一部分煩惱習氣在順境裡頭斷,另外一部分煩惱習氣要在逆境裡頭斷。大概貪愛從順境斷,瞋恚從逆境斷,把你貪瞋痴斷掉,你不通過歷事鍊心,你的修行靠不住。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特別是跟一切大眾往來、交往。如果跟大眾交往的時候,這個人很好、很可愛,我們有病了,為什麼?愛是煩惱,你生煩惱了;這個人我不喜歡他,我看了就討厭,你病生了,這個境界現前,你看你的瞋恚起來了、傲慢起來了、嫉妒起來了,有警覺心,我要在這些環境裡頭把我這些煩惱磨平。不能不接觸,要接觸,接觸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磨掉,這叫修行,不接觸不知道。所以前面我講過,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自己負責任。最明顯的,對我自己身心健康負責任。如果隨順性德,你是圓滿的健康,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金剛不壞身,哪個人不是金剛不壞身?個個都是。金剛不壞身,外面沒有辦法把你毀掉,只有自己,自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這個身體毀掉,完全聽分別執著來支配。分別執著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響,受外界影響你就被外界控制了。佛是正法,為什麼是正法?佛不控制你,這就叫正法。佛是教給你,你自己控制你自己,這是對的,這是正確的。所以佛不度眾生,誰度你?自己度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迷時師度」,老師幫助你,「悟時自度」,真正度的時候是你開悟了,迷的時候?迷的時候是我自己糊塗,要靠老師,這個老師是佛、是菩薩。佛菩薩現在不在,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法最重要,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佛,我們展開《華嚴經》,至少是依了三尊佛,本師釋迦牟尼佛、華嚴會上毘盧遮那佛、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什麼?《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接引我們回家,那個家是極樂世界,我們隨順《華嚴經》是隨順這三尊佛陀。三尊佛陀在哪裡?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
所以這句重要,「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你就不迷惑了。你要是失去照,你一定迷惑,迷惑就是愚痴、就是無明,貪瞋慢疑都是從惑生起的,所以它是煩惱的根。什麼東西能破它?智慧,智慧就能轉迷為悟,轉惑成智。不即不離,從哪裡看出來?就從相上看到性,性上看到相,性跟相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你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異是不同,一是相同。性跟相一不一樣?不能說一樣,也不能說兩樣,為什麼?相會變,相有生滅,性不生滅,性不變。我們要用這個來常常照,看一切人,一切人性不變,性純淨純善,相會變,剎那在變,分分秒秒都不一樣,相有善有惡,性沒有。所以你在相上見性,你見性你就會把這個人看作佛,你會對他生恭敬心;你看他的相,他是凡夫,他在造業,你要從相上見性,從他不好的那一面見到他最好的那一面。阿鼻地獄眾生他的性跟釋迦、跟彌陀沒有兩樣,是一個性,他為什麼會變成那個樣子?他迷了,迷了才會造業,覺悟了怎麼會造業?佛法在世間沒有別的,他來幹什麼?幫助人覺悟、幫助人回歸自性。如果還幫助你迷惑、幫助你造業,這不是佛法,這就是邪法。這是我們學佛同學首先要辨別清楚的。
「故云」,才有這麼個說法,「則非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升沉」,有沒有內外?沒有。佛法永遠是不二法門,決定沒有對立的,這是自性,這是性德。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我這麼多年來就抓到這一點,沒有對立,從內心深處把對人的對立放下、對事的對立放下、對一切萬物的對立放下,為什麼?那個對立是一切煩惱的根。別人跟我對立,我了解,為什麼?我在沒有對佛法相當深入的時候我跟別人也對立,而是到一定的程度豁然覺悟,錯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煩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業障?就從這裡起來的。決定不要怪別人,與別人毫不相關,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你自性變現的,你怎麼能怪別人?你要是怪別人,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參與聯合國和平會議,幫助大家化解衝突,我就抓住佛經上這一點,化解衝突從自己內心化解對立開始,你才有辦法幫助這個世界走向和平,你內心裡有對立,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對立一化除,平等性智雖然沒有證得,慢慢就接近,這是真平等,真能轉境界。
佛經上講的,我們相信,有理由相信,一切眾生人人都是金剛不壞身。我們不要說佛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在經典上,佛給我們介紹天人,忉利天以上的,天人沒有生病的,沒有聽說天上有醫院,天上有生病的,沒聽說過。為什麼?天人修上品十善,上品十善裡面無貪、無瞋、無痴,因為貪瞋痴是所有疾病的病根,病根拔掉了所以他不生病。但是欲界天人,雖然平常不生病,臨命終時,就是他的福報完了,臨終七天他生病了,這個病沒救,七天壽命到了,他身相的相好莊嚴統統失掉了。天人確實沒有衰老的相,但是到臨終七天前,他那個七天,一天比一天衰老,那個老化太快了,衰老的相現前、病痛的相現前。所以天人平常都是非常歡喜,很快樂,一遇到這個,他的憂悲苦惱就起來,他就非常痛苦。如果是學佛的,天人學佛的很多,我們知道佛菩薩常常應化在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裡沒有,在那裡面教化眾生,也有示現做天王的。所以真正學佛的,他遇到這個現象,他曉得認真努力修行,他的苦難就會減輕,有的時候能化解,化解了他壽命又延長了,他又提升了,品位往上升,你看,從忉利天升到夜摩天,上升了,升到兜率天,又上升了。如果不是學佛,不是真正懺除業障,他往下降,忉利天降級到四王天,四王天降級到人間,其實四王天距離人間當中還有層次,你就往下墮落。往下墮落的多,但是往上超生的也不少。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眾生的感應,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道理要懂,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心是阿賴耶,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就是迷悟不一樣。阿賴耶悟了就是自性,自性迷了就叫阿賴耶,是一不是二。所以諸佛如來是我自性所現的,我們眼前所有一切同參道友也是我自性變現的,你喜歡這個人,是自性變現的,你討厭那個人,還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你應當用平等心對待,你就跟自性相應,你要用差別心來對待,用執著、用分別來對待,你就與自性愈來愈遠。那就是夫子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在理上講性是一樣的,可是在你習性上會把你跟你的本性拉得距離愈來愈遠。最遠的就拉到阿鼻地獄,這是最遠的。我們今天在人道已經違背了九十度,阿鼻地獄是一百八十度,我們在當中,我們如果好好的學習,會上升,這個度數愈來愈少。這些道理,要不是在佛法裡,我們完全不能了解。所以隨物,這是講佛菩薩示現教化眾生,他不說隨人,他說隨物,物範圍大,十法界眾生全都包括了;如果講人,十法界只有人道,天道、三途都不包括,所以物範圍大,用物包括十法界。十法界眾生迷悟不一樣,愈往上去悟的成分多,愈往下去迷的成分多。所以強說升沉,強是勉強,覺悟往上提升,迷惑往下墮落,沉是往下墮落。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升沉是自己負責,與誰都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
在六道裡,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做錯的事情很多。不但你做錯,起心動念都是業,何況造作!這個地方,你就要曉得因果不空。得罪了別人、傷害了眾生,無論是有意、無意的,要懺除業障,為什麼?這要講到因果的道理了。因果的道理,我們自己細心去體會自然就明白了,我受了別人的欺負有沒有怨恨心?有沒有報復心?這就明白了。人家對我的侵害,我有怨恨、我有報復,我得罪了別人,人家有沒有怨恨?有沒有報復?這個事情不就明白了嗎?所以古大德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守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守住這個原則就行了。換句話說,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就要怎樣對人,我希望別人尊重我,我一定先尊重別人,我希望別人能夠關懷我,我要懂得關懷別人,我希望別人都能照顧我,我要照顧別人,我希望別人能夠幫助我、成全我,我要成全別人、幫助別人,就這麼個道理。我傷害別人,別人就傷害我,我欺騙別人,別人欺騙我,一報還一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這一生得罪的人,過去生生世世做錯了事情,我們是從學佛之後才明瞭,沒有學佛之前哪知道這些事情?現在曉得了,不能不修懺悔。普賢十願裡頭「懺除業障」,這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懺悔業障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主修的課程,化解冤業。
住在此地的同學有福、有緣,我們的講堂天天在學習經教,對這些事情,理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理明白了,事上就知道怎樣去化解。難得的又遇到我們這一百個七的懺悔的法會,三時繫念是修懺悔法,懺除業障,冥陽兩利。在這個團體裡面,認真像善財童子一樣歷事鍊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中把它磨掉,也就是說肯放下、真放下。學謙卑,這是第一個,謙卑是禮,儒家講禮,佛法講戒律。你看,所有的懺儀,祖師大德編訂的時候,第一句「一心頂禮」、「一切恭敬」。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在中國古禮裡面,諸位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對人、對事、對物要存恭敬心,敬是性德,不敬是煩惱、是習氣,我們用真誠、恭敬把性德找回來。敬的反面是傲慢、狂妄自大,那是造業,有這種念頭就造業了,何況還表現在思想上,這是不能不知道的。自己謙卑,尊重別人,許多冤業自然就化解。
《疏》裡面,「後偈目有翳者,此喻了因與惑俱故,見不清淨,以不淨故,不見佛法」。這說得好,這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我們的眼睛有病,這個病是什麼?了因,眼本來是明瞭,照見,但是現在跟惑攪和在一起,這個惑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舉一個例子,六根舉一根,其餘的五根與這個沒有兩樣,你就應該要舉一反三,都知道了。六根統統是了因,但是裡面統統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混在一起,所以我們的見聞覺知不清淨。因為不清淨,你就見不到佛法,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諸法實相,你就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下面講「佛法即是佛性」,你只見相,你見不到性。見到性,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諸法實相你才會見到。見到之後,你的對待當然就不一樣,換句話說,你就過佛菩薩的日子。如果你不知道,你過的是六道輪迴眾生的日子,輪迴心造輪迴業。知道事實真相,不再幹了,輪迴心沒有了,為什麼?覺心,你覺悟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不是造業,你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造的叫淨業。淨業,十法界裡沒有這個果報,果報在一真法界,果報在極樂世界,十法界裡沒有。
下面舉《涅槃經》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佛性二種」,佛是覺,性是永恆不變,「一者是色,二者非色」,這真的需要解釋,不解釋我們會把它錯解了。什麼是色?「色者,諸佛菩薩;非色者,一切眾生」,這還是不好懂,再看下面,「色者名為眼見。非色者,名為聞見」,這個我們意思就明白了,什麼叫色、什麼叫非色,繞了這麼大的彎。色是佛菩薩的眼見,我們可以說是佛眼所見叫色,見到真正的色;非色叫聞見,是六道凡夫聽佛菩薩講的,你自己沒有親自見到。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就是聞見,知道有這麼回事情,確實沒有在相上見到性,如果在相上見到性,你至少也是阿羅漢,在《華嚴經》上講,你至少也是十信位裡面的菩薩,你決定不是凡夫。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須陀洹果,你就知道,絕不墮三惡道,墮三惡道是果,為什麼不墮三惡道?他絕對不造三惡道的因,三惡道是什麼?貪瞋痴慢,他不幹這個,真的是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裡的上品十善,他這個因斷掉了。雖然阿賴耶裡面有舊業,舊業他沒有新的業做為緣,果報不會現行,所以他不墮三惡道。到第七信位,超越六道了,他放下的功夫跟阿羅漢、跟辟支佛相等。
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佛眼看萬法,萬法是色相,看到什麼?原來一切法就是佛性,一切法原來就是自性,所以叫眼見,佛眼所見。聞見是我們凡夫,一切眾生,六道眾生,還包括四聖法界的眾生,四聖法界眾生也是聞見,為什麼?他沒成佛。雖然十法界裡面最高的一層佛法界,那個佛,天台大師告訴我們,叫相似即佛,他得到佛的氣分,不是真佛,所以他還是聞見,他還不是親見,為什麼?無明沒斷,他是接觸到斷無明的邊緣,功夫再向上提升一點無明就斷了。無明是什麼?是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是佛見,他真的見色。見到什麼?阿賴耶的相分,這要學唯識你才會懂得。我們現在見不到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些色相全是假的,絕對沒有見到真的,我們永遠包在,無明像外殼,無明殼裡面,能見到外面的色相,沒有見到真相。好比是什麼?像我們坐在一輛車裡頭,我們坐在一輛小轎車裡面,車門關起來,我們透過玻璃看外面的境界,沒有親身去接觸到,什麼時候把外殼丟掉,你就見到外面境界,你親身見到了。這個外殼就是阿賴耶,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是三重障礙,見不到真性。這是講從色上見性,就是相上見性。
「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佛性沒有內外,雖然沒有內外,給你說然非失壞,它並沒有失掉,它並沒有壞掉,佛性是不生不滅,所以在聖,在佛菩薩,沒有說他的佛性比我們多一點、比我們好一點,沒有,我們造了罪業的凡夫,將來墮在三途、墮在地獄,我們的佛性跟佛菩薩比,沒有減少一分,所以說不失不壞,非失非壞就是不失不壞。所以佛才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裡講故名眾生悉有佛性。既有佛性,他為什麼不作佛?這句話的提醒,我們能在這句話一下清醒過來,這一生的成就就有指望了。有佛性,你本來是佛,古人講的,現在又念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佛性是因,念佛是緣,有因有緣,後面果報就現前。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就完全明白,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第一樁大事是什麼?給諸位說,不是跟人競爭的,也不是跟人鬥氣的,那你就完全壞掉,你就不可收拾。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受人讚歎、受人毀謗,那都是果報;人家讚歎我們,大概是過去世我們讚歎他,一報還一報,人家毀謗我們,應該是我過去毀謗他。所以一切都接受,一切都包容,不放在心上,歡歡喜喜,統統報掉了。我們要辦我們自己的大事,這個大事就是作佛去,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化在世間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你趕快成佛,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也不要再搞十法界,這是假的,那是一場夢,「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搞這個幹什麼?這是你真的回頭,真的覺悟了,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就要像諸佛菩薩一樣,幫助一切有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這個社會化解災難,這是慈悲,這個慈悲是性德,是自然流露的。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本性、是性德,我們今天講的同情心、憐憫心,看到別人受苦,我們會生起同情、憐憫,也會隨分隨力的去幫助他,這就對了。
在這一段,《鈔》裡最後有一句話說,「佛菩薩見之了了,如眼見色」,這叫見色,這叫色。「言非色者,以未證如」,你沒有證得性相一如,你沒有證得,「聞他說故,故云聞見」。清涼大師很慈悲,怕我們看到他的《疏》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再說一遍,說得很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