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八卷)  2010/1/21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0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從第一大段第五段「說分」,第二段,說分的第二段,說分的發心住第二段「勝進」,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一段經文裡頭,有「總標、徵列、徵釋」。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總標就是經文的第一句『此菩薩』,這個「此」是發心住的菩薩,他『應勸學十法』。清涼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欲求勝位」,也就是說他在初住要提升到二住,「應自勸勵,亦勸他學」,應當自己勉勵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時還要幫助別人。經文有十句,這十句「不出悲智」。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佛法,總的來講,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就把它包括盡了。悲智都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我們現在悲智都沒有了,沒有悲心,就有自私自利;沒有智慧,一般人講就糊塗,愚痴。我們性德裡的悲智起不起作用?依舊是起作用。迷失了自性,它作用被扭曲。所以佛經當中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覺悟的時候,性德流露,就是菩提;迷失了自性,菩提就變成煩惱。菩提是印度話,意思就是覺悟,圓滿的覺悟,也就是智慧。從現象上來說,覺悟就是涅槃,那個相是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迷失了自性,涅槃就變成生死,我們在六道裡頭,最明顯的生死輪迴。

  有悲,他是自動自發敬愛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我們前面學過,《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唐朝時代華嚴宗賢首國師作的這一篇論文,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同一個性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明心見性就是見的這個性,就是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從這個體,理體,變現出宇宙,變現出萬法,變現出自己。中國禪宗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那就叫見性成佛。所以佛這個意思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知道萬事萬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就流露出來。無緣,用現代的話講,沒有任何條件,無條件的慈悲心流出來,沒有理由的。顯出來的是自己的謙卑,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表現出來是尊敬、是親愛、是關懷、是照顧、是捨己為人,比互助合作還要來得親切。這是悲智,在因地上是修德,在果地上是性德,不出這兩個字。古人說得好,「有悲無智,即墮愛見」,這個話要用現代話講,自私自利,沒有智慧;有智無悲,對苦難眾生他不關心,那就造業。所以佛法的修行要悲智等運,不管是大悲、是小悲、是大智、是小智,悲智要平等,那就很如法。如果一個多、一個少,那就造孽。所以禪定,禪定就是悲智均等,那個道叫菩提正道,法門裡面稱為正法。一個多、一個少,這個法就偏、就邪,它就不叫中道。

  所以我們供佛,這是表法,我們這個背後也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自性清淨圓明體,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兩位菩薩,一定是一尊菩薩代表智,一尊菩薩代表悲。我們後面供的是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代表智,普賢菩薩代表悲,這邊是文殊菩薩,這邊是普賢菩薩。你看華嚴三聖,智擺在右面,我們從面對著菩薩來看,是我們的右手。我坐在這邊,這是左手,上方,這是下方。這就是說華嚴會上智慧是第一,慈悲在下方。在淨土會裡面,我們當中是阿彌陀佛,代表的是自性,這一邊是觀世音菩薩,這一邊是大勢至菩薩。諸位要會看,觀世音菩薩擺在這邊,慈悲擺在第一,智慧擺在第二。華嚴會上是崇尚智慧,智慧第一,慈悲第二,它都有意思的。台宗,天台宗,當中供的釋迦牟尼佛,這邊是迦葉尊者,這邊是阿難尊者,迦葉代表禪宗,阿難代表教下,宗門教下。你就知道這法門裡面,悲智是均等的,平等的。平等當中,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不一樣。所以,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總的來說,不出悲智,這兩個字統統都代表了。

  「供佛」這一句是總,「通財及法」。我們要問,佛通常教我們供養布施是講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因為這裡是對佛,佛是大無畏者,所以無畏就不必要,就通財跟法,財布施、法布施。財裡頭特重內財,不重外財,重內財。法施裡面最重的是依教修行,所以對佛的供養是要依教修行,這是真正供佛。諸位想想看,其他的,佛還需要嗎?佛是性德裡頭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統統都顯露出來,天上人間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什麼都不缺。應化在十法界,目的何在?是希望十法界眾生覺悟,破迷開悟,依教修行,回歸自性。這是佛示現在世間他的目的。我們能夠聽話,能夠回頭,真的不辜負他老人家的期望,這叫真供養。

  下面略舉九樁事,清涼大師說得好,「行下九事,真供養故」,下面九樁事情要是真正做到,那就是真供養,財法統統具足。第一個,「樂住生死,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樂住生死』這一句。「樂」是愛好,菩薩情還沒斷,他還有愛好,佛沒有了,菩薩情還沒斷。所以菩薩,玄奘大師翻作「覺有情」,因為有情是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但是他加了個「覺」字,覺有情,這些人是有情,但是他覺悟了,他不迷惑,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玄奘大師以前,古大德翻菩薩翻作「大道心眾生」,眾生是有情的,他是大道心。所以翻譯有新譯、有舊譯,舊譯是古譯,玄奘大師以前的,菩薩翻作大道心眾生;新譯是從玄奘大師開始,以後都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有個「樂住生死」,這就是有情。

  他住生死,為什麼?為幫助眾生。所以底下說得很清楚,大悲為首。慈悲心很重,看到眾生迷惑、造業、受苦,不忍心。菩薩住在這個世間,縱然他自己已經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在四聖法界。來不來到六道?常來,六道眾生有感,他也來應。他來應,一定是悲智等運,他不迷惑,他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智了其空,無所懼故。他有智,了是明瞭,明瞭什麼?明瞭萬法皆空,六道不可得,十法界也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智了。《金剛經》上的偈子,「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現在是包括太空裡面的星系,像科學家給我們講的,我們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這是星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它有成住壞空,所以我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面常常發現新的星出現,舊的星爆炸,舊的星一爆炸之後就沒有了。這是說明什麼?說明星球的成住壞空。這佛在幾千年前就詳細的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實際上呢?實際上它是剎那在變化。我們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讀到,「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大乘教裡頭說的,說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他明瞭,智了其空,他沒有恐懼。也就是說,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不但沒有分別執著,他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他能成就佛事,不可思議,叫妙用。《還源觀》上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你看他能夠恆順眾生成就佛事。佛事是什麼?教化眾生的事業,佛事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所以經上用「樂」這個字,樂好,用得真好!「住生死」這三個字,就是不捨眾生,大乘法裡面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如果真的覺悟,最近這個世界上,我們到馬來西亞,這一次我訪問了新加坡,許多同學在一塊談起來,熱門的話題是「2012」。有不少同學問我,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怎麼面對?這句話就很好,「樂住生死,智了其空,無所懼故」。真正學大乘的人,聽到這些事情會不會恐怖?不會。為什麼?萬法皆空,如如不動的心不被它所轉,那你就能轉它的境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不但看過這個影片,我還看過四個不同的記錄片。這世界上許多學者專家、科學家在討論這個問題,說得都很好。但是大乘比他更高明,大乘人不被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他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到,如果地球上這些居民要不改變心態,也就是斷惡修善,這個災難就有可能;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改變心態,斷惡修善,這個災難也許就沒有了。這跟佛法講的是一個道理。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我們要用一個字來講就是「孝」,中國是孝文化。從孝展開,那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性德。我們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不同的族群、宗教,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沒有聽到反對的音聲,都贊同。為什麼?自性的性德,他是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麼?善就是孝,善的根是孝,善的德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這是人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如果我們完全不違背,災難就沒有了;違背性德,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個麻煩就大了,災難就很可能發生。這個道理科學家也在談。

  大乘教裡面還告訴我們,教我們一個非常微妙的法門,念佛,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稱念,性德就完全顯示出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全是梵語,可以翻,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用中國話來說,阿彌陀佛就是無量智慧,無量的覺悟。你天天念這一句,念久了,迷惑的人開智慧,煩惱的人得清淨。這個道理,我們「十住品」向下講得很多。中國人古時候有說到,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懂沒有關係,你只要老念,念久了,你自然會懂。妙!我們佛門裡面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意思完全相同,方法相同、效果相同。從這個地方讓我們聯想到,古時候教小朋友念書,就教他背誦,大有道理。它跟這個原理原則相應,能把自己自性的本善念出來。尤其是聖人的典籍,不懂沒關係,只要常念,一定有一天豁然大悟。對中下根性人來講非常有效。

  第二句說『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住為主導世間除惡。要住,你喜歡住在六道輪迴,你住在輪迴裡目的何在?這說出來了,為的是「主導除惡」,轉惡為善,轉邪為正,那就是要給眾生做好樣子。教化眾生,最重要是身教,言教是輔導。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家庭環境好,父親是國王,他的身分是王子,他要不出家是繼承王位。十九歲,他捨棄王位的繼承,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出去參學,三十歲覺悟,明白了,大乘教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見性之後,大家稱他為佛陀。印度人稱佛陀,這個佛陀就是覺者,這是個覺悟的人;在中國人稱聖人,聖人就是覺悟的人,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稱為聖人。他從覺悟之後,他也沒有回家,他就開始教學,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人看。什麼是覺悟的樣子?他一生所教導的,都是覺悟的樣子。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講的字字句句,他統統做到。這是真實智慧,這不是假的。這樣的教學才能產生作用。

  四十九年他所主導除惡,總的來說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裡頭,極其微細的他也做到。不殺生,不但是不殺害眾生,連極其微細傷害眾生的這個念頭都沒有。對待一切眾生,他起什麼念頭?他起的是慈悲的念頭。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是熱愛的心態,於一切眾生,蜎飛蠕動、蚊蟲螞蟻,他熱愛牠,他怎麼會害牠?對於餓鬼、地獄眾生也不例外,叫一片慈悲,平等的慈悲。這是什麼?這是六道眾生裡面最缺乏的,就是慈悲。慈悲的反面是什麼?反面是自私自利。這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佛斷掉了。他看到老虎餓了,幾天找不到東西吃,他能夠捨他的身命去餵老虎。看到老鷹找不到食物,很可憐,自己把身上肉割下來餵老鷹。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做給我們看的。為什麼?眾生跟我是一體。何況眾生遇到有災難、有恐怖,他見到了,沒有不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幫他們化解。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你說他能害人嗎?連畜生都不害,他怎麼會害人?一生念念當中,確實中國諺語兩句話,他也徹底圓滿的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別人有善念、有善願、有善行,他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不會去破壞他,不會去障礙他。不管這個人認不認識,他一視同仁,甚至於這個人還天天找佛的麻煩,毀謗他、諷刺他、威脅他、陷害他,佛沒放在心上,他有困難,一樣很熱心的去照顧他、去幫助他。為什麼?一體,這是大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覺悟,做不到。我們遇到這個事情,做不到,為什麼?沒有這個智慧,不知道是一體。今天我們雖然知道,是從佛經裡頭看到,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境界現前,我們依然做不到,原因在此地,這些我們不可以不懂。

  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夠覺察到,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他是一個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他一生所作所為是教學。教什麼?教人除惡修善,教這個。用現代的話來說,他的身分,確確實實是一個社會教育家。用現代的名詞,要加上個多元,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因為他把整個宇宙看成一體,所以他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一視同仁。這個了不起,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的行誼,是什麼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做義工,他不收學費。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真放下了,真捨得了,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一個榜樣。經典,是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教材。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寫出文字,都是他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為,行住坐臥。跟學生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做人的大道理,講這些。他老人家離開人世之後,學生們從記憶當中把它整理,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就是現在的經典。我們展開經卷,也如同面對釋迦牟尼佛,見到他的行誼,聽到他的教誨,我們真看清楚、聽明白,依教奉行,這真供養。

  這一句裡面「除惡」,這個惡字就可以用十惡來代表,除十惡,修十善。所以《十善業道經》不能輕視,很多學佛的同修都沒有把這個經看在眼裡,錯了,這個經是佛教化眾生的根本,是佛法裡的扎根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感應篇》,佛法的根是《十善業》。在中國過去這兩千年當中,一般中國人無論是讀書,或者是不認識字的,普遍的都紮這三個根,所以這個社會安定。歷史上所記載的長治久安,靠什麼?就靠這三個根。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頻繁,為什麼?我們細心想想,這三個根沒有了,沒人教、沒人講,於是全犯了。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全犯了,普遍都犯。招來的後果是什麼?後果是社會動亂,災難頻繁,這麼來的。這樣的社會,確實有許許多多人感覺受不了。於是很多人都在想,怎樣能夠回到從前那種安定,社會安定,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社會安定繁榮?都想這些。也有不少學者專家拿這些做為研究的課題,我遇到很多。能不能恢復?能。怎麼恢復法?把這三個根找回來就行了。這三個根找回來,佛法說得簡單,總的綱領他說十條,我們真正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就行了。立竿見影,效果卓著,只要我們肯幹。真幹,不要很長的時間,有一年時間足夠了,社會就恢復到安定和諧。也有人懷疑,所以我們做實驗,通過實驗證明,幫助他破疑起信。二00六、二00七、二00八這三年,我們在國內,安徽廬江湯池小鎮做實驗,做成功了。不到半年,成績卓著。這三年,大家相信了,現在很多人都想著要做,好事情,影響到國外。

  第三句『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勝」是殊勝,「妙」是巧妙。我這個說法很多人很難理解。妙是什麼意思?《還源觀》四淨德裡頭第一句,隨緣妙行。隨緣是恆順眾生,妙行是什麼?妙行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是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叫妙法。事情做得非常圓滿,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叫妙,這叫妙法。心裡面著了相,這法不妙,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造業,你做的好事是善業,你做的不好的事是惡業,業後頭有報,好事有三善道果報,不好的事情有三惡道的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造作一切業,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就妙。為什麼?它與六道不相應,這叫什麼?佛法叫淨業,果報不在六道。淨業在哪裡?至少是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如果修淨土的,他的果報在極樂世界;不修淨土的,果報也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在這些地方,那叫妙!所以這句話說,以勝妙法常行教誨,這個「導理教之法」,常行教誨,這個意思。

  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聖賢的教誨,他本著一個大的原則,就是理。理是什麼?理是性德。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引導一切大眾,理教之法頭一個是五倫,教導眾生明瞭倫理,倫就是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要搞清楚。父子的關係,父慈子孝,這個關係搞好,明白了。君臣有義,君臣是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君仁臣忠。夫婦有別,夫婦的結合,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裡面有兩樁大事,第一樁是生活,經濟生活,這是包括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在過去的社會是男子來承擔,婦女所承擔的是相夫教子,她最大的一樁大事情要教好下一代。下一代,你家裡有沒有人才,完全靠婦女的教導。所以中國古代,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看得更重。為什麼?社會上有沒有聖賢出來,有沒有英雄豪傑出來,全靠婦女。換句話說,她主持家庭教育。所以中國人稱婦女為太太,太太是什麼?太太是聖人,不是凡人。這個緣起是周朝,要知道在歷史上周朝享國八百年,最長的,中國歷史上朝代最長的是周朝,八百年。他們開國出了三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文武周公,母親教出來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你看這三個人都有個太字,所以太太從這兒來的,聖賢之母。這是夫婦有別的意思。中國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你後人多、你的兒孫多,不是這個意思。後是兒孫當中有沒有聖賢出來,這個後是指這個意思。有沒有兒孫能夠繼承你的家道,繼承你的家學,繼承你的家業?要有這樣的人才,你這個家道是代代不衰。這是夫婦這一倫。兄弟,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哥哥友愛弟弟,弟妹是恭敬哥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與人交有誠信。這都是與性,理就是自性,與性德相應的這種教育。

  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基本的德行,跟佛法裡面五戒意思完全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佛跟我們說,人在一生當中把這五樁事情做到,不失人身,在六道裡頭你來生還得人身,你不會墮三途。如果這五個字做不到,五個字欠缺,那麻煩就大了。四維是禮義廉恥,禮非常重要,人與人之間禮節不能不講求。不能說天天在一起,天天見面,何必要拘束這些禮節,不是的,禮節的用意太大了,維繫著一個家庭的興衰,國家民族的存亡,你說這個關係多大!古人非常重視,現在人不尊重,所以社會秩序亂了。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道理,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廉是廉潔,恥是羞恥。所以一個明理的人,讀書明理的人,他不能做壞事,為什麼?羞恥,我們今天講良心的責備。不但做事情要知道廉恥,起心動念就要覺悟,這個念頭不該起,為什麼?羞恥。底下講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都是導理教之法。菩薩樂住生死,是給六道裡面的眾生表演這個事情的,他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叫教化眾生。做出來之後,大家看了,有疑惑向他請教,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給你講解,那是言教,做出來是身教,身教為主,言教是輔助,這才能感動人。這是佛菩薩、聖賢教法,我們要學,我們要懂。

  下面第四句『歎無上法』,「歎」是讚歎,「無上法」是什麼?無上法都是從果上講的。大家都見到了,信心就生起來;沒有見到,心裡總是懷疑,總是會問,這事是真的嗎?真有效果嗎?必須把效果展示出來,叫他生歡喜心,「即教之所至」,這個所至是目的,教學的目的。果是成果,教倫理的成果,教道德的成果,教宗教的成果。什麼是宗?什麼是教?中國用宗教這兩個字,意思好!宗是什麼意思?主要的稱之為宗,重要的也稱為宗。教是教學、是教育。要用中國字面上來解釋,什麼是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宗還有什麼?還有被人尊重的、尊崇的也叫宗。這三個意思都好。我們得看看宗教裡頭是不是真有這三個意思?有,真有!為什麼?宗教裡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學、有科學。可是我們現在好像在宗教裡頭沒看到這些。對的,我年輕的時候也沒看到,所以我不相信宗教。因為聽社會大眾都講宗教是迷信的,特別是知識分子,也就是知識界,受過高等教育的,對宗教的批評都說那是迷信。我們也就道聽塗說,就接受這個觀念,對宗教產生懷疑,誤會非常嚴重。嚴重到什麼?嚴重到我們不願意接觸它。

  我是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這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是當代最著名的哲學家。非常難得,他老人家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上課是在他家裡,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上,學生就是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每個星期兩個小時,講了幾個月。從西方哲學講起,講到東方,講到中國,最後講到印度,末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感到很訝異,佛教是宗教,迷信,而且是泛神教,多神教,它什麼都拜,這種宗教在宗教裡講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它屬於低級宗教,這裡頭哪裡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樣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接受老師教導之後,才把許多年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老師囑咐我,從前的出家人真有學問、有德行,他說現在很多出家人他不研究經教了,所以佛經哲學,寺廟裡已經見不到了,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他給我指出一條路,你要學哲學的話,要從佛經裡面去下手。而且特別給我介紹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介紹我清涼大師的《疏鈔》。他說經,你看起來會很不容易懂,你看清涼的《疏鈔》,《疏鈔》是經的註解。我是從這個引導進入佛門的。這一接觸之後,確實經是不太好懂,可是有個莫名其妙的愛好,不懂也得看,也喜歡看。慢慢看的遍數多了,就有一點領悟,愈看愈歡喜。以後認識了李老師,李老師在台中每個星期講經一次,佛經講一次,一星期一次;古文講一次,儒家的,他是儒佛並弘。我到台中跟他老人家十年,打下這個基礎。不但我學到了,我聽從章嘉大師的教誨,章嘉大師了解我,我一個人在台灣,沒有家親眷屬,無後顧之憂,他老人家告訴我,最好能夠出家,學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我接受了,所以我出家這個路子,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教導的。方東美先生講的話兌現了,所以我對老師感恩。方老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接受方東美先生教誨,到今年五十九年了。五十九年學習沒有中斷,出家就開始教學,開始教佛學院。有許多佛教道場邀請我去講經,我常常都會答應,也有五十二年。所以老師教我的話,真的,不是假的。

  這一句很重要,如果不把成果拿出來,別人不相信。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喜樂,歡喜快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與名聞利養不相干。樂的是什麼?樂的是道。大乘佛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明白了,那怎麼不歡喜?《論語》展開第一句,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這個意思。你把你所學的能夠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快樂無比,這是真樂。所以喜樂,我得的結論是從學習當中來的,習是做到,如果你學的你自己做不到,你不會產生喜樂。在佛法裡的術語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裡頭有真樂。你不真正學習,你得不到。我們確實把這個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有很多人慢慢的對佛教他就改變態度,他也能接受。我們自己歡喜,這一般同學個個都歡喜。所以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健康長壽。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從歡喜得來的。中國有個諺語說「憂能使人老」,人要常常憂鬱,心裡不快樂,就很容易老化。而快樂的人是健康長壽。所以這一句清涼大師解釋得好,「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教學的目標一定是把成果展現出來,讓大家生歡喜心。

  下面第五句,「學佛德行,以為能至」。學佛的功德,功是功夫,德,這個德在古時候跟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你學真正有體悟,你真正得到。你把你所得到的都應用在生活上,所謂活學活用,這裡頭有無盡的喜樂。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把它辨別清楚。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佛門裡面很多同學都沒有搞清楚,往往把修福以為是修功德,那就錯了。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別,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提升你的靈性,這是功德。福德沒有這個效果,福德,你所感得的是人間天上的福報,不能提升靈性,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不能不搞清楚。可是功德跟福德有時候是非常接近,在事上非常接近,好事,做好事,實際上在心裡上講不一樣,功德跟福德在用心不同,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以不知道的。說到這樁事情,我們會想到梁武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學佛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在位的時候,為佛教建道場,這好事情,他建了四百八十座,都是很有規模的寺院。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護法,護持供養。他曾經護持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跟他見面,他就拿這些事情向達摩祖師誇耀,他問達摩祖師:我做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說了真話,跟他講「並無功德」。他聽了非常不高興,話不投機,就不願意跟他講話,就送客。達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他是修很大的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別在哪裡?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這麼多事情,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那就是功德,那達摩祖師一定非常讚歎他。他做的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這個好事,我做了那個好事,那就是福德。換句話說,大乘教裡面講,只要你有分別執著,統統是福德邊事。如果離開了分別執著,你所做的全是功德。我們再講得粗淺一點,你有自私自利,你沒有把「我」忘掉,你所做的全是福德。如果你真的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功德。這就說明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這個要記住,為什麼?離相跟性德相應。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智慧成就的事情是功德。著相,著相是煩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沒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再說一句更清楚的話,你用的是輪迴心,輪迴心幹什麼事情都叫輪迴業,輪迴業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受果報。你行的善,三善道享福;你造作的不善,三惡道受苦,這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有自私自利,有著我相、人相,你才有所畏懼。如果你真的知道,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恐懼?沒有了。沒有恐懼,還是斷惡修善,幹什麼?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講的,為主導除惡,這重點,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是來幫別人的,與自己毫不相關,那就是功德。如果以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那是福德。像梁武帝問的這些話,全是福德邊事情,與功德毫不相干,點點滴滴還牽掛在心頭,這就錯了。所以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學佛德行,以為能至,一定要學佛的功德,要學佛的行誼,這樣你才能達到你所希求的目標。目標是什麼?開悟。學佛不求別的,學佛要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學佛人,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佛法也是因緣生,離不開因緣。但是在因緣當中,你能把握著方向、把握著目標。現在是末法時期,業障很重,自己的業障重,外面誘惑的力量非常之強,比古人超過一百倍都不止。難,真難!難,能成就,是真成就。在現在這個時期,修到清淨心,古人不能不佩服。古人要生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不能成就,遇緣不同,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方向,西方淨土。往生就是成就,不但是成就,確實如佛所說,如祖師所說的,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個法門,古聖先賢都稱之為難信法門,真難信。但是它易行,易行是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它容易。實際上呢?實際上也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不容易是你放不下。你真肯放下就容易,你不肯放下就不容易。你必須把名聞利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下,你這一生穩穩當當的成就。

  住世,這些年來我們提倡這三個根,住世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社會、面對大眾?遵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行了。這三樣東西都是出於自性的性德,隨順性德,不違背。不違背性德的行為是佛菩薩的行為,所以要認真的學習。世尊滅度的時候說,教導後學「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怕苦,願意吃苦,一定要持戒。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是戒。只要把這個做好,決定得生,就穩穩當當的,不再受這個輪迴之苦。輪迴怕不怕?不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個地方人有緣,你可以再來。是不是要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再來?不必要,你去了,馬上就可以回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你,你雖然沒有證果,佛菩薩加持,你不會迷惑,你不會造業。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裡去找?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常常念佛,一心稱念。這個一心太重要了,我們念佛所以效果不彰,是什麼?是裡頭夾雜著妄想,不純,功夫不純。功夫如果純,像古大德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功夫純。功夫純,念佛的時間不必要很長,就得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住就住,你得自在。所以你就不會受,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不受它影響,這就叫解脫,這就叫真的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