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六卷)  2002/7/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6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臺面寶地」偈頌第五首:

  【密雲興布滿十方,廣大光明無有盡,普至十方一切土,演說如來甘露法。】

  這首偈在前面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我們怎樣學習。末後這一句,經文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演說如來甘露法』。他不說「演說諸佛甘露法」,這個用的詞意思就很深。如果用諸佛,那非常明顯的,這是佛教;要用如來,就不一定是佛教,比佛教的範圍還要大,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

  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性,一切性,這是講真如本性。佛說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的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大乘經裡面常常用如來,如果說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講的。在中國,這個是流通最廣的,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很多人都讀過的,學佛的人一定讀過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裡面,有的時候說諸佛,有的時候說如來。如果是一個意思,不應該說兩個名詞;說兩個名詞一定是有不同的意義。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的就很多,他老人家引經據典說:說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從性上講的,那就是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

  「如來甘露法」,甘露是什麼?在此地是比喻,甘露是欲界天(我們講欲界天的範圍很大,而不說忉利天,說忉利天這個範圍小,講欲界天的範圍大),是欲界天人的一種飲料。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甘露是飲料,佛法裡面講不死藥。由此可知,這個甘露的滋養能夠稱為不死,我們中國人講長生不老;常常喝這個飲料,長生不老。《西遊記》裡頭孫悟空大鬧天宮,可能在這裡面吃過,小說這是遊戲之作,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這是欲界天裡,飲料當中最殊勝的,稱甘露,來形容自性流露出來的性德;甘露法,性德。

  我們不知道哪些是性德,性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性不是物質,沒有形相的。我們今天講精神,精神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它比精神還要高一級,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佛在經上常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緣不到。它在哪裡?無處不在,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是它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凡是與自然相應的,這個法都是甘露法,佛法裡面講正法,揀別不是人為的,不是某一種力量在支配、在造作的;它不是的,純乎自然。

  去年有一位同修送了一本書給我看,中文翻譯的《曠野的聲音》。這本書的內容是說明澳洲的土著,他們人數不多,這個族群到今天還過大自然的生活。他們沒有文字,他們有歷史、也有文化,靠口傳,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私無我,更沒有對大自然佔有的念頭,他沒有,他隨順自然。他們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真的是一生都生活在旅遊當中,晚上走到哪裡,睡在樹下,任何遮蔽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人看到他們是野蠻人,他們不穿衣服。他們吃東西,走到哪個地方,看到野生的水果或者是有一些野獸,他們也打獵。但是打獵的時候,先要跟野獸用心靈溝通,不是隨便殺生的,很有趣味。他們有倫理的觀念,有尊卑的觀念。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五倫、五常、八德,那不是中國古聖先賢的發明,不是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是什麼?天然的性德。你仔細觀察,嬰兒生下來他就知道愛父母,沒有人教他,天性!長到兩、三歲,會說話,會走路,他就知道依靠父母。那個愛父母是真愛,赤子之心,他沒有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惡念。仔細觀察,有很多小孩,三歲不到的小孩,他愛護小動物,他跟小動物就跟朋友一樣。甚至於還有小朋友喜歡螞蟻,他保護牠,絕對不會傷害牠,天性!這個天性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以後逐漸逐漸長大,被社會染污,天性隱沒、不見了。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

  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聖賢的教育。聖賢教育教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掉性德,能保持而不喪失,這是聖賢教育,這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聖賢教育。所以我在國外與許許多多宗教家、傳教師接觸,我常常講不僅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宗教的領導人、宗教的傳教師有責任發揚宗教教育,發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宗教在這個社會那就起很大的作用,喚醒一切眾生的迷悟、迷惑,回歸到天性,回歸到性德。

  多元文化的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我們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一定要有這個肯定;要肯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為什麼變得不好?那是他一時的迷惑,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純善的。就跟佛法裡面講的,那不是他的本性、佛性,那是他的習性;習性是被染污的,絕對不是本性,本性是純淨純善。這個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對於教學就有信心,就有愛心;有信心幫助他回頭,有愛心去教化他、去照顧他。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斷惡修善,提升境界。這是宗教教育的目標。

  教導他與一切人如何相處,與大自然環境如何相處,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這個是教學裡頭具體的內容。能夠把這三方面的關係搞清楚,這三方面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性德自然流露在你生活當中,流露在你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大圓滿,這是如來甘露法。如果用其他宗教術語,那是眾神的甘露法,或者是真神的甘露法。

  這一句的內容太廣太深,包括佛法裡面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所學所修、所傳所教的一切法門,一句就說盡了。我們再看下面第六首:

  【一切佛願摩尼內,普現無邊廣大劫,最勝智者昔所行,於此寶中無不見。】

  這一首跟前面一首所說的內容相同,都是講的莊嚴具,華藏世界的莊嚴具。第一句說『一切佛願摩尼內』,摩尼是寶珠。「摩尼」,中國翻成如意,如意寶珠。看上面這四個字,你就知道什麼是如意寶珠,「一切佛願」。一切佛願是什麼?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四弘誓願。行!可以這麼說法,「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一切佛願,這是摩尼寶珠,一切諸佛的摩尼寶珠。願要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是虛願、是空的,不能落實。佛的願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所以,一切諸佛的行就是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又有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要著眼、著重看那個「諸」,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首偈,你去觀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凡是高級宗教與這四句偈相應,低級宗教至少與這四句偈前面兩句相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這個宗教不能夠符合這個標準,他做惡,他不修善,這是邪教,這不是正規的宗教,那是邪教,不能算是宗教。所以教的邪跟正能用這個做標準,這個標準一衡量,這個教是正教還是邪教,我們就明白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意思包括得很廣,在佛法裡有很具體的標準,那就是戒律。小乘戒律,諸惡莫作,獨善其身;大乘戒律,眾善奉行。最重要的是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必須把不淨的要捨掉。什麼東西不淨?你有妄想,你的意不淨;你有分別,你的意不淨;你有執著,你的心不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什麼人?諸佛如來,你就成佛,這是一切諸佛的摩尼寶珠。「摩尼內」,就是佛的願裡面所包含的。

  『普現無邊廣大劫』,願力沒有時空的界限,「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願行也是包虛空法界。行能夠遍虛空法界嗎?能!一一行無不包虛空法界。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夠覺察。我們在講席裡說得太多了,起心動念,那個念頭一動,它有波,這個波是思想波;思想波的速度絕對不是電磁波能夠相比的,也不是光波能相比的。我們知道電磁波跟光波是物質的波,它的速度慢,雖然說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很慢!思想波是屬於心的,是屬於心性的,心性這個波一動就周遍法界。

  因此,明白人、覺悟的人,下面講『最勝智者』,「最勝智者」是講佛、講法身菩薩,他們清楚。不管我們什麼念頭,起心動念,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在這個大世界裡面,這個大世界是遍虛空法界,經文裡面常說遍法界虛空界,或者說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一樣的。你曉得這裡頭有多少諸佛如來,有多少法身菩薩?我在講席上跟諸位報告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數量比我們眾生多,不曉得多多少倍。我舉例說過。

  我們起個念頭說是人不知道,哪有這種道理?愚昧的凡夫他不知道,那是真的。覺悟的人,也就是說煩惱習氣斷的人。佛在經上講見思煩惱斷了是阿羅漢,阿羅漢的能力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當然他的範圍不大,可是就在我們的範圍當中有阿羅漢。阿羅漢這個範圍,佛在經上通常講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範圍多大?以黃念祖老居士說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阿羅漢能力能達得到;這一千個銀河系裡頭的眾生,起心動念阿羅漢知道。一千個以外的,他就不見得知道,菩薩知道。到如來果地上,無所不知,為什麼?我們那個念頭動的思想波、心波已經遍法界,遍法界遍虛空界,他怎麼會不曉得!

  凡夫著實是自欺欺人,要知道我們沒有辦法,這個點點滴滴一絲一毫瞞不了佛菩薩。我們的過失很多,妄念很多,佛菩薩原諒我們,佛菩薩知道。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都不懷好意,佛菩薩看到就說正常。為什麼正常?他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當然是這個樣子。所以佛菩薩來不來幫你?不能來。為什麼?你不能接受。等到你哪一天在六道裡頭罪受夠,真的不想再受了,這個時候這個念頭就感動佛菩薩,你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才來幫助你。你對於這個六道輪迴還有絲毫留戀,佛菩薩不來。來了是什麼?來了加重你的罪業,你會謗佛;你不相信他,那就是毀謗。你沒有尊重他,你失敬。所以他不來,不會幫助你造罪業,慈悲!來是慈悲,不來還是慈悲,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這是講願力突破了時空。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念頭也是突破了時空,我們自己不曉得。妄念不能突破,但是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所以它突破,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第六意識能緣的那個境界太大太大了,除了真如本性緣不到之外,向內它能緣到阿賴耶,向外它能緣到大千世界。

  「最勝智者昔所行」,這個地方講到諸佛如來他們往昔所修的。前面兩句講願,這個地方講行。以行踐願,這個願是真願;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假願、虛願。學佛,不但是學佛,世間做學問的,「真實心中作」。真實心裡面必定具足誠、具足信、具足敬,誠敬、誠信。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自己,看我們周邊的同學,雖然也很努力在學習,拿不出成績出來,年年還是老樣子,月月也是老樣子,看不出進步。什麼原因?缺了什麼?缺了誠敬。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沒有誠敬,天天在學,你的境界是停止在這個地方,無論怎麼個學法,你的境界不能提升,原因在此地。願發不出來,很想發,發不起來。

  世出世間的學問,無論是哪一行,要想提升,要想求進步,你要懂得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改進。首先要去檢查,我停滯在此地不能提升的原因在哪裡?天天去找,把這個原因找到,然後把它消除,你不就提升了!如果你不去檢查,不去找你的障礙,或者是找到之後,又不能把它除掉,那你沒有辦法進步,你永遠停在一個階層裡頭,不會再有進步。總的來說,我們的悲哀在哪裡?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好老師,不學之過。

  今天早晨澳洲同學打電話給我,劉作荃老師在學院開《弟子規》,是用英語教學,當地許許多多善心人士來參加,現在她的學生天天都有增加。《弟子規》本來是教小朋友的,現在是大人在學,裡頭還有不少老人在學,退休的老人。聽了之後非常歡喜,他們說做人應該要這樣,我們聽了很受感動。古聖先賢的教誨,確確實實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文化的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只要講清楚講明白,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他歡喜接受。從這些地方印證「大方廣佛華嚴」的教學是性德,這不是被哪一個人牽著鼻子走,不是,這是自性,法爾如是!

  所以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在這個世間推廣、闡揚,前途非常光明,幾乎我們所到之處沒有遇到過障礙。障礙發生在哪裡?障礙發生在彼此不相往來,發生在這裡。我們非常希望把性德,性德是共同的,一切眾生都有本性、都有佛性,與性德相應的誰不歡喜?即使做不到,聽了也生歡喜心。我們缺少緣分跟不同族群、宗教溝通。

  過去在新加坡,我們這一個緣,跟族群宗教往來的,唯一的一個橋樑是李木源居士,得力於他在當中聯繫。要沒有他,我們在那個國家人地生疏,我們到哪裡去找?不可能!現在我們在澳洲,澳洲方便,澳洲有一個族群跟宗教往來的管道,就是學校,大學來主導。學校裡面設立一個多元文化館,所有一切宗教共同聚會的一個場所。這裡面有負責聯繫的祕書,我們要有時間,想拜會哪一個宗教,這個秘書立刻就給我們聯繫,又何況我們常常在學校裡面聚會。好!學校是中立的,絕對不會偏重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族群,真的顯示出平等。校長來主導,政府來推動,這個工作好做。

  所以我在離開之前(這一次離開之前)訪問了天主教的大主教,基督教的長老。這一次回去之後,許許多多宗教,在澳洲,我聽說格里菲斯大學多元文化館裡面有十二個宗教,我會一處一處去訪問。人與人之間,族與族之間,教與教之間,國與國之間,要能夠和睦相處,關鍵就在一個「通」字。我們身體健康,為什麼身體健康?血氣暢通,身體就健康。哪個地方有不通,毛病就來了,就生病了,不通就病了,這個病不能治好就死了。治病治什麼?無非把那個有阻礙的地方把它打通。

  中國古老的醫學裡頭很少用藥,用針炙、用推拿,就是現在的按摩。你們想想看,你那個地方有障礙,不通了,用這個方法幫助它暢通,病就好了。醫藥是用化學的方法,從內部也是幫助你把那個障礙的地方把它化解,使它恢復暢通,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凡是人與人之間有摩擦、有誤會,立刻就要曉得這裡管道不通。用什麼方法?交流,訪問,坐下來好好談談,搞清楚搞明白了,誤會化解了,不就通了嗎?

  聽話,尤其是個領導人,家裡頭一家之長,絕對不能聽一面之言;聽一面之言很容易產生誤會,那是你沒有智慧,你很容易被人誤導,被人利用。一定要聽兩方面,要聽多方面的,你就明瞭了,你才真的通。聽一面之言,那很危險!人家對某個人不滿意,在你面前挑撥一下,你馬上幫著他打他,實際上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被人利用了。等到發現被人利用,太晚了。所以這個問題涉及多少方面,我們就要聽多少方面,要了解多少方面,你才能得到公平,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這是辦事基本的原則。

  天下事沒有不能化解的,沒有不能溝通的,為什麼?心性是暢通的。換句話說,本來是暢通的,是沒有障礙的。發生障礙就是彼此欠往來、欠交往、欠溝通,這裡面產生的矛盾,很容易化解。中國古人常講「百聞不如一見」,百聞是聽聞,見面是面對面,這問題立刻就化解。不能面對面,聽別人的,還是很困難。所以面對面什麼問題都消融,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第一次到北京訪問國務院宗教局,由王副局長接待我,還有外事司的郭司長。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問過我很多問題,都是在外面聽說的,有一些誤會,見面的時候一解釋就化解了。葉局長在開會,開會回來之後陪我吃飯,那是個有智慧的人,聰明人,一見面什麼問題都化解了,這個就是百聞不如一見,非常熱誠的邀請我參加五十年國慶大典,宗教局接待。在第二年,我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組一個團,國家宗教局接待,訪問中國宗教,你說多歡喜。通!不通,問題就出來了。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通」字。我們這個道場領導跟義工有意見,不通!通,問題不就解決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七首:

  【其地所有摩尼寶,一切佛剎咸來入,彼諸佛剎一一塵,一切國土亦入中。】

  這一首偈是頌「如天帝網」,清涼大師講一寶裡面都收一切。「則彼剎諸塵,復攝一切,即重重也」,這個意思我們明瞭,前面我們讀了很多,重重無盡。『寶』,前面一首偈,「寶」是講願跟行,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尤其著重在願,願以導行,行以填願。諸佛之所以能夠證得究竟圓滿,主要的一個力量推動他勇猛精進,就是大願。我們學佛很難有進步,就是我們沒有大願,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跟煩惱相應,願發不起來,天天照著文字念沒有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是我們功夫不能進展、不能提升真正的因素。

  第七首『其地所有摩尼寶』,我們著重「所有」。『一切佛剎咸來入』,「一切佛剎」就是前面所講的世界海微塵數剎土。這是大宇宙,不是講一個華藏,遍法界虛空界,真的,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都入這個「摩尼寶」。這個摩尼寶,前面講,願行,一一願一一行,你看看與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相應。

  『彼諸佛剎一一塵』,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切國土亦入中』,這就是前面所說的重重無盡的大世界。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微塵當中、一毛孔當中、一毛端當中,不要說別的,你想想我們身上有多少汗毛?有多少毛孔?試問問,十方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這個剎土是大佛剎,毘盧遮那佛的佛剎,在不在毛端裡面?在不在微塵裡面?在!微塵、毛端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在裡頭。

  微塵毛端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為什麼統統裝在裡面?我們凡夫認為這個是很難理解的。為什麼?凡夫著了相。世界海微塵數剎土是自性變的,稱性;毛端、微塵也稱性,性分裡面沒有大小,性裡面沒有來去,所以它能現。

  這個境界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佛剎。微塵裡面現的那個剎土,試問問,那個剎土裡頭有佛、有菩薩、有眾生,佛菩薩、眾生他有沒有毛孔?有!依報裡頭有沒有微塵?有!那個微塵、毛孔裡頭,能不能再現世界海微塵數剎土?能現!於是我們就懂得,這個世界海是重重無盡,沒有邊底,這是跟你講事實真相。這個境界要不讀《華嚴》,確確實實沒有辦法理解,不但沒有辦法理解,真的是作夢都想不到。

  其他大乘經裡面,佛沒有這個說法,佛不講。為什麼不講?沒有人相信。《華嚴》上為什麼講?《華嚴》法身菩薩是當機的聽眾,法身菩薩能夠理解,有這個水平,可以接受這個大法。一般大乘人沒有辦法接受,二乘就更不必講,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頭,這個境界很少很少說。

  大乘經上有的時候透一點點訊息,「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須彌山很大,怎麼能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頭?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怎麼能裝得進去?我們一般人聽到經上這些話非常懷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但是在《華嚴》裡面,那是小事一樁,不算什麼。一粒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太多了,芥菜子可能是億萬微塵聚成的,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比須彌山大得太多了,所以「芥子納須彌」,那算什麼!《華嚴》裡頭才把事實真相,真的叫和盤托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一首頌是講「如天帝網」,羅網。我們在前面講過,羅網是講影響,影響之深,影響之遠,不可思議。如果我們稍稍能體會到這些經句,我們決定能夠想到中國古人常講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三尺太遠了,哪有那麼遠?諸佛神明在哪裡?每一個細胞、每一粒微塵裡面統統具足。然後才真正覺悟了,我們生活在哪裡?生活在諸佛如來懷抱之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十法界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你從哪裡去分?沒有辦法分,確確實實是一體。只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茫然無知,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搞分別執著,用輪迴心造輪迴業。

  輪迴心學佛,還是造輪迴業,不能出離六道。用輪迴心念佛,不能往生,這是早年李老師講得很多,常常講,警策我們,勉勵我們。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而已!他講的是真話。古人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那是從理上講的,理論上講確實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會漏的。事上呢?事上是從人上說的。理跟法上說沒有問題,萬修萬人去;事上就不一樣。為什麼?有人依教奉行,有人雖念佛不肯修行,念佛修行的功夫伏不住煩惱,他去不了;去不了是跟西方極樂世界又種一次善根。換句話說,這一生念佛能夠往生的,善根成熟。

  《彌陀經》上講的話沒有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要善根、要福德、要因緣,三個條件具足,念佛求生淨土,這才能得生。善根是什麼?福德是什麼?我講《彌陀經》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善根是信解,對這個法門能信能解;福德是行證,你把你所信的、所解的統統做到,這樣的人能往生。

  所以我們仔細想一想,佛教求往生的人,教韋提希夫人就是教我們大家,韋提希夫人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代表,一個榜樣。佛教她先修什麼?先修淨業三福。我們想一想,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養?我們對老師有沒有做到奉事?我們有沒有培養一顆慈悲心?有沒有把十善業道做到?頭一條!頭一條做不到,第二、第三沒有,第二條是以頭一條為基礎。好像蓋三層樓房一樣,第二層一定是建築在第一層的上面,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哪來第三層?然後你才曉得,念佛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生不了淨土?

  佛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的人錯會了意思,粗心大意,讀誦的時候囫圇吞棗,根本不懂得義理。佛在《般若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不要說深,淺的義趣都不懂,你怎麼能深解?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重要,不懂沒有關係,不透徹沒有關係,天天聽,天天讀。現在方便,古時候難,古時候沒有這些錄音錄相的設備,你請法師給你講一部經講一遍,你叫他再講一遍,不容易。一遍聽完之後,第二遍聽不到。忘掉了,那只有一個辦法,看古大德的註解,一遍一遍的看,也是薰修。在從前只有這麼一個辦法,找到一部好註解,認真努力去看它一百遍,看它一千遍。

  我說這個話容易,真正去做,難!有幾個人肯做?那行,要這麼樣的薰習,你才能開悟。現在方便,我們可以不要去看這個文字,我們聽講。聽一部經,只要自己有時間,不斷的聽,重複的聽。前面我跟諸位說過,洛杉磯趙立本居士一部經聽一百多遍。那行!你要不是這樣下功夫,你的煩惱習氣轉不過來。

  孝養父母裡頭最重要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想你能不能對得起你的父母?父母希望這個小孩將來在社會上能做個好人,能做個為社會大眾尊敬的人,哪一個父母對兒女不是有這種期望?古時候做父母的跟現在做父母的是不一樣。古時候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聖成賢,讀聖賢書,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能做為賢人君子。

  所以起心動念要想一想,能不能對得起父母?如果念頭是惡念,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妄念尚且不生,哪裡會有惡的行為!這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最淺的最低的標準。要想把這兩句話做到圓滿,到最高的標準,那是誰?諸佛如來,他才能真正做到。我講經的時候講過,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他還要努力把那一品無明斷掉,他的孝道、尊師才做到究竟圓滿。如來果地上,我們大家都尊稱他是大圓滿,那是真的,一點不假。地上菩薩、等覺菩薩可以講圓滿,不能加「大」,不能加「究竟」。由此可知,孝親尊師那個層次也是沒有止境的。

  成佛之後一定要教化眾生,哪個地方有求,哪裡就應。這個求就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要給他說,永遠沒有休息的。這樣的心不發,你怎麼會有進步,你怎麼能提升你的境界!從《華嚴》上我們明瞭「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境界是多廣?包括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的微塵世界,這個是一向讀大乘沒有想到的。

  後面的三首是總結。第一首「結屬道場」,第二首「結屬佛力」,第三首「結能知之人」。第一首就是第八:

  【妙寶莊嚴華藏界,菩薩遊行遍十方,演說大士諸弘願,此是道場自在力。】

  這個總結。這一首偈結歸道場,我們要用心學習。現在確實有不少同學發心建道場,建了道場幹些什麼事?你不能不知道。這一首偈就是告訴你建道場要做的事。『妙寶莊嚴華藏界』,我們現在把境界縮小,莊嚴國土,這個範圍縮得小;再擴大一點,莊嚴世界,我們講這個世界就是地球,要有這個心願。為什麼要有這個心願?我莊嚴我這個地區不行嗎?莊嚴我這個都市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莊嚴世界?今天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地球變小了,所以有許多人講地球村,這個話說得不錯。現在國外許多科學家都在研製快速飛機,將來飛機的速度比我們現在的飛機要快一倍到兩倍。如果速度快兩倍的話,從中國飛到美國橫度太平洋需要多少時間?三個小時。早晨到美國去上班,晚上回來,能做得到。所以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莊,我們同住在這個村莊,要是不往來,成什麼話?所以現在起心動念要想到全世界,要想到全人類的福祉,這就對了。

  『菩薩遊行遍十方』,我們都把範圍縮小,我們今天學習,就用這個地球做單位,確確實實我們每年出國去旅遊的次數愈來愈多。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人,我看他們的生活,他們沒有家,生意做大了,許多國家地區都有分公司,每個月都要去看一下、去照顧一下。你仔細去觀察,他一年能夠在他家裡頭住一個月就不錯了。多半是什麼?這裡住兩天,那邊住兩天,一個月就沒有了,下個月又要周圍走一趟。所以我說他沒有家,一生都在旅行,真的叫「菩薩遊行遍十方」。遊行,菩薩有事,不像我們一般凡夫,凡夫現在天天坐著飛機去遊行是為他的名利。如果這個人是學了佛,名利礙不礙事?不礙事。任何一個行業都不礙事,任何行業都可以做道場。

  『演說大士諸弘願』,這個「大士」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菩薩的代表、菩薩的首座就是文殊、普賢。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的十大願,你到處遊行,到處弘化。你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你家庭,落實在你的公司,落實在你的事業,落實在你的交友,你在行菩薩道。我們要注意經文,「演說」,不是「說演」。演是做到,表演出來自己做到,做到以後再說,叫「演說」。如果是「說演」,說了還未必能做到;說了再做,算是不錯了。演說是做了以後再說。你自己要把菩薩道兌現,這是道場。

  一個道場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演說大士諸弘願」。在道場裡面講,演是修行,說是教學;演是行門,說是解門;演是道風,說是學風。有道有學,有解有行,這是道場。你在家裡面能做到,你的家是道場;你開個店,你在店裡面能做到,你的店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道場。你的三學、六度、三福、六和、十波羅蜜、十願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剎那時間中斷離開,你這叫行菩薩道。你所在之處,那個地方就是道場。

  你做熟了,自自然然流露,那就叫『自在力』,沒有一絲毫勉強,完全成習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個樣子,一點造作痕跡都沒有。這個要長時間去練習,真的是「學而時習之」,把你學到的東西要兌現、要落實,做到!習是落實,時習就是養成一個習慣,自自然然的。

  這四句偈裡,關鍵的就是演說。演說,我們一定要想到,佛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凡是演說成習慣的人,沒有不受持,沒有不讀誦。受持是真正的受用,方老師講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誠是最高的享受,清淨是最高的享受。虛偽有痛苦,人虛偽,人染污、不平,怕會受到良心的責備,身心不安,他生活不快樂。我們一般講昧著良心做事,他哪來的樂趣?沒有智慧,迷惑顛倒,福報享盡,惡報就現前。

  有一等人作惡,他還好像得意忘形,他沒有慚愧的心。那是什麼?良心沒有了。做錯事還有良心責備,那個人還有救。做一切惡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惡,絲毫慚愧心都沒有,這個沒救,這個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善根斷了,沒有善根的人。佛菩薩對他都沒辦法,一點忙都幫不上。

  我們看看現前社會裡頭,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常常看到,常常聽說。為什麼今天這個社會闡提種性的人這麼多?我們想想闡提種性不是天生的,他的性也是本善。為什麼迷到這個樣子?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現在社會好像學校很多,沒有聖賢教育的學校。所以隨著他的年齡愈迷愈深,到三、四十歲的時候,良知良能完全被五欲六塵掩蓋住,變成闡提根性,這個原因是這樣造成的。由此可知,教學的重要。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中國跟海外有許多小朋友在讀經,這是好事。雖然他不懂,他要是念得很熟,阿賴耶裡頭有印象。縱然將來被這個惡的環境所薰染,他會良心發現,他會於心不安。為什麼?他小的時候曾經受過聖賢教誨,不一樣。如果聖賢教誨時間能久一點,他這個印象能深刻一點,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會現前。他能夠保住在這一生當中不會做大的惡事,他能夠繼續向上。如果遇到殊勝的緣,遇到佛法,遇到淨土,觸動他的善根,可能在這一生成就,永脫輪迴,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作祖了。這些不是不可能,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

  我這一生就是個例子。小時候讀了一點聖賢書,家裡面父母教,教得很嚴。進到學校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認真,老師給學生做榜樣。我們十幾歲的時候,深受老師的感化。二十六歲遇到佛法,一遇到、一接觸就歡喜,這個就是觸動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遇到這些善知識,這是緣分好,因緣;三個條件具足,能在這個花花世界五十年沒有受到影響,沒有被污染,沒有壞習氣。不但沒有學到壞習氣,年輕時候的壞習氣在這些年當中逐漸逐漸淘汰乾淨,所以才有一點智慧。真正如老師所說,獲得人生最高的享受,對老師感恩戴德。

  怎樣報答老師的恩德?依教奉行。在這一生當中自己演說,演說影響的面愈大,時間愈長,真正報老師恩,真正報父母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眾生對我有恩,每一個眾生對我都有恩;國土對我有恩,國土是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恩德,逆境惡緣消我業障,順境善緣長我智慧。我怎麼會不感恩!心地清淨無染,這個是修成的,不是本來有的。我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是長時薰修。我自己的經驗就是講台沒有中斷,天天講經勸別人,同時也勸自己,天天在勉勵自己,天天在勸自己。說老實話,勸自己的受用大,勸別人,別人能得多大受用很難講,自己的受用真實,我是從這個方法得力。

  所以我常常用這個方法勸別人,因為在我想像當中,大部分的人跟我的狀況相同,佛家講根性,大多數相同。修定不容易,定不下來;學密、念佛也都不容易。用這個經教薰修容易,這樣我們現在講對知識分子非常有效。那個用禪定、用念佛能夠得到效果的,那是福德很厚。他有善根、有福德,福德特別厚,那個行。像我們這些人有善根有福德,我們是善根多一點,福德少一點,這種根性那就是經教有效果,經教不能中斷,總得有幾十年的時間。我這個性情能夠定,我自己的經驗,三十年!心真的定了,不再向外跑,三十年不中斷的薰習,講台上收到這個效果,我常常勸人。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