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五三卷)  2000/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53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乾闥婆王偈頌,第五首:

  【佛於往昔無量劫,修習大慈方便行,一切世間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

  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喜步普音乾闥婆王,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如雲廣布普蔭澤一切眾生」,所以在讚頌裡面,敘說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方便門。我們在這裡面怎樣來學習,這是我們現前重要的課題。

  『佛於往昔無量劫』,這一句是敘說時間之長遠,顯示出佛利生行願的廣大。利生,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為眾生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永恆的,無有間斷的,不是一時一處。眾生有緣佛菩薩要做,眾生沒有緣佛菩薩也做,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度是不是佛度?不是的。佛幫助眾生不分有緣無緣,眾生的成就確實在跟佛有緣無緣,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懂得。眾生跟佛有緣,眾生這一生得度,眾生跟佛沒有緣,這一生就不能得度;而佛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不分有緣無緣,平等的示現,平等的教化。什麼叫眾生跟佛有緣?眾生能信、能解、能行,這個眾生與佛有緣,他這一生必定得度;眾生看佛的示現、聽佛的教誨不相信,不能理解,不知道奉行,這個人與佛無緣。所以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跟他沒有緣,是他跟佛沒有緣,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這樣才能體會到佛心平等、佛心清淨、佛心真誠。千萬不要誤會,佛說這個人與我無緣,我就不度他了,那佛的心還是不平等,佛的心還是不清淨。所以這些微妙之處,我們必須要細心體會,才不至於把經的意思想錯了,解錯了。這第一句我們要學。

  『修習大慈方便行』,「修」是修改、是修正,無量劫裡頭修習。我們今天學佛才學了幾天、才學了幾年,都感覺得厭煩,不想再修,那怎麼能成就?這是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的,他們永遠不疲不厭,永不退轉,精進不懈的在修學。學兩個科目:一個是慈,一個是方便,這就是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慈方便」這四個字,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心行包括盡了,佛的心是慈悲,佛的行是方便,一法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八萬四千法門是方便門,無量法門是方便門,方便門所顯現的就是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就落實在無量的方便,這個我們要懂得。

  無量的方便表現在哪裡?《華嚴》上明顯的教導我們,表現在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從這個經開始研究到今天一年了,這一年當中我們看到華嚴會上,我們今天才看到初會的一部分,四十多個不同的族類,有同生眾、有異生眾,同生眾是法身菩薩,異生眾裡面權教菩薩以下,聲聞、緣覺、六道眾生,從色界天、欲界天,八部鬼神,後面雜神眾,這是我們講族類。我們從這些族類上就體會到大慈方便,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諸佛菩薩有沒有身?沒有身,沒有身才能現一切身。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隨意現身?我們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所以就不可能現第二個身。諸佛菩薩乃至聲聞、緣覺,他們為什麼能現種種身?他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無論現什麼樣的形相都自在,這是我們世間人講的神通,孫悟空七十二變。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就有這種神通能力?經上講得很明白,得定你就有能力,通就現前了。但是定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你神通的能力大小就不一樣。你的定功愈深;換句話說,淺深差別在哪裡?在你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放下程度多少;你放下幾分,你得的小通;你放下多分,你就得大神通;你徹底放下,你就得圓滿的神通。我們要是完全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你的智慧神通就不能現前。說實在話,智慧神通是每個人自己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學得來的,也不是別人加持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出現品」裡頭一句話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世出世間、過去未來無所不知,那是智慧;什麼是德相?德相就是無所不能。佛沒有說,只有我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不是這個說法,大家統統都一樣,平等平等。為什麼你現在無所不知變成是一無所知,無所不能變成是一無所能,為什麼會搞成這種地步?佛底下一句話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道破了!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相不能現前。德是能力,相是相好。

  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四十多種不同的族群,相不一樣,都是諸佛如來稱性變現的。我們從這個地方恍然大悟,我們今天所有這些色相,也是諸佛如來稱性變現的,所以這才肯定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佛眼睛看眾生是諸佛如來,眾生看佛菩薩也是眾生,外面的現相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眾生見的是這個色相,諸佛如來見的也是這個色相,色相沒有改變。但是我們的所見、所感、所受,確實有差別不同;凡夫著在相,著相不見性;諸佛如來見這個相,見相同時就見性,性相是一不是二。凡夫、權教菩薩性相是二,總合不攏來,這個問題出在這些地方。我們既然曉得問題之所以發生,現在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令一切眾生恢復佛知佛見。

  佛知佛見是我們自性本能,我們凡夫把本能忘掉了、迷失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的時候暫時不起作用,這個暫時我們千萬不要誤會,暫時大概時間很短,幾個小時、幾天,這個暫時可能是無量劫。無量劫為什麼也說是暫時?你覺悟就清醒過來了,你要不覺,這個暫時的時間很長。這一覺悟、一回頭,心性本能就現前了,問題是你幾時回頭?在你沒有回頭這一段時間,我們說暫時。因為佛菩薩曉得,你一定會回頭,所有一切眾生,包括阿鼻地獄,你一定會回頭。那什麼時候回頭?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頭要問你自己,這個不是佛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要問你自己。你自己什麼時候想通了,想清楚、想明白了,決心回頭,就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肯不肯?

  為什麼回頭這麼難?難在無量劫迷妄的習氣太重了。現在也曉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不是好東西,應該要放下,可是事實上他就放不下。這是無量劫已經養成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改過來,難!雖然說難,不是不能改,真有人他就能改過來;由此可知,你有沒有決心。決心從哪裡來?決心是從真實的認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換句話說,你還沒有放下,你還沒有能徹底放下,你的認知淺,不夠深;果然有相當深度的認知,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在佛法裡頭說,看你的智慧,看你理解的程度,從哪裡看?從你放下多少上看,決不是從你的言論上看,從你實際行為上看,你究竟理解多少,你認識多少,這是一點都沒有差誤的。一分的認知就有一分的放下,這個認知我們叫看破,你真的有一分看破,你必定有一分放下,你有十分看破一定有十分放下。都屬於「方便行」,佛在往昔無量劫修的什麼?就修這個。

  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迷惑、顛倒、錯誤,無量劫的習慣,現在還要用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把這些習氣除得乾乾淨淨。怎麼樣能有效?那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我們常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肯定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放棄自己的成見,完全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自己一定要明瞭,這不是跟佛菩薩走,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佛菩薩的教誨是我們自性的功德,這是隨順自性。佛菩薩決定不同凡人,凡人沒有放下四相,沒離四相,他有我、人、眾生、壽者,他的想法,那是我們跟他走,被他牽著鼻子走的,那一點都不錯。可是諸佛菩薩破了四相,破了四相他的言行就是心性,就是我們自己心性的流露,所以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誨,就是隨順我們自己的性德。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歡歡喜喜接受佛菩薩的教誨;為什麼?接受自己性德。

  隨順自己的性德,這叫真正修行,這真修。不是隨順自己性德是相似的修學,你得的果報是相似的,相似的果報是什麼?人天福報,不出三界,相似的善果。所以我們肯定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從心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從他個人。我們說是從某一個人,這個人一定有分別、有執著,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執著身是我,他這個人就沒有了;沒有了,現這個身相,這叫示現,這個意思深。我們今天得到這個身相是沒有辦法,不能不得,業報!諸佛菩薩業消盡了,不但惡業盡了,善業也盡了。善惡都叫染業,所以我們對它另外用一個名詞,稱為淨業。這個淨業只是一個名號而已,實際上他著不著淨業的相?他淨業相也沒有。他們身心清淨跟虛空相等,所以他們的境界,我們稱作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在《華嚴》裡頭也叫一真法界,在淨土叫極樂世界,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樣,一樁事情。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遵從佛經的教誨?你要不把它真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能死心塌地去學習。佛家經論就是我們自己真心、真如本性的流露,所以佛經稱內典。不是他的內,是我自己的內,內就是心性,佛學稱內學。然後你能不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是我心性裡面的釋迦,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是我心性裡面的毘盧遮那,我自性裡面的阿彌陀佛,所以佛法裡頭才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釋迦、彌陀、毘盧遮那不是外人,不是我心性之外有的,是我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那是自性的德相。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是跟自己學,不是跟外人學,跟阿彌陀佛學也是跟自己學,沒有跟外人學,你不懂這個大道理,不能肯定這個事實,你在佛法修學,你的信心不堅固,你的信心不清淨。人家說釋迦牟尼佛是個人、印度人,你跟他學幹什麼?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也有聖人,孔子、老子都是聖人,你為什麼不跟自己人學,去跟外國人學?我們聽了這話有道理;什麼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是真道理。

  一切會歸到自性,那才叫真理。這個法門,世間只有佛法裡頭有,佛法以外沒有,沒有這個講法。這種講法、這種見地,我們冷靜細心觀察思惟,它是真的,它不是虛妄的,是世間人所謂的真理。真理是自性的性德,真理不在自性之外,自性之外沒有真理。我們的信心是這樣建立的,我們的理解是從這個地方發生的,正信正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都循著這個信解,決定沒有違背,這是菩薩行,正行!「信解行」圓滿具足那就是果,不是說離開信解行之外別有一個果,那就錯了,我們今天稱它作佛果。

  所以能信、能解、能行,果德上說『一切世間咸慰安』;「慰」是我們今天講安慰,一切世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慰。下面這個「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和平,中國人講平安,和平安樂,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才能得安樂。由此可知,如果大家相處不和,是違背性德。不和是普遍的現象,諸位如果稍稍留意觀察一下,無論大小團體都不和,社會上最小的團體是夫婦,兩個人不和,那你這一生就夠痛苦了。為什麼不和?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各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各人隨順自己的知見,這些知見全是錯誤的,全都是以自私自利為基礎,這死路一條,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佛經裡頭稱為可憐憫者。我們說得白一點,什麼人最可憐?不能跟人和睦相處的人是最可憐的人;換句話說,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是最快樂的人。苦樂不在外頭,你自己找的。

  古時候的社會比現在好,現在科學技術雖然發達,物質文明進步,人與人不能相容。古時候物質文明雖然是比不上現在,人與人懂得相處,所以他們生活是快樂的,我們生活是悲哀的。我們看看古人的文字,看他們寫的詩歌,看他們寫的文章,描繪他們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無論人過的什麼生活,什麼樣的身分,都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真的是美!我們心目當中所嚮往的真善美慧,那個時候有。我們要問,為什麼他們有,我們現在反而沒有?這個答案在「教育」,古時候的人懂得,他重視教育。所以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就叫胎教,小孩還沒出生,古人懂得母親的思想、母親的情緒,母親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胎兒。所以在懷孕的時候,自己特別小心謹慎,真正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為什麼?嚴格的講,希望胎兒受好的影響,不要有壞的影響,懷孕十個月當中保持心境歡喜,不生煩惱,不發脾氣,愛護自己兒女。今天的人哪懂得這個道理?現代社會真的《無量壽經》上佛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這有什麼話說?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佛法,我們是受補習教育,中年才遇到,有很多人晚年才遇到,不幸中之大幸。縱然是晚年遇到,只要你能夠真的抓住了,無量的功德利益還是得到。像我們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真正聽經是最後的四年,八十四歲開始聽經,八十六歲往生,每天聽經八個小時,一天都沒有空過,他成就了。我們看他往生瑞相那麼好,往生三個月前知道時間,他家人告訴我們,三個月之前,天天寫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八月初七那一天走的。所以縱然在晚年遇到,你能信、能解、能行,一樣成就。而許多緣分好的,年輕時候就遇到了,遇到反而不能夠相信,不能理解,不能奉行,反而不如老年人。老年接觸到,實在講有他的好處,他自己知道,在這個世間時間不長了,人生的際遇,這段路他走過,他明白,他了解,所以反而容易回頭;時間雖然短,他真修。年輕人雖然時間長,還是迷惑顛倒,還是意氣用事,隨順煩惱習氣,很不容易回頭,這一生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非常可惜!

  偈頌雖然文字很少,含義深廣無盡,佛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發心一定要發長遠心,永遠為一切世間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仔細觀察一切世間,尤其是現前的世界,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的病根在哪裡?通病是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表現?放下自私自利。通病是追求名聞利養,我們表現放下名聞利養。我們看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眾生,貪瞋痴慢天天增上,我們的示現息滅貪瞋痴慢,做樣子給他看。這就是「修習大慈方便行」,眾生看了心裡面得安慰。安慰程度的淺深,在他自己對於這些現相、言論,感受的深淺廣狹之不同,沒有諸佛菩薩給他示現,那怎麼行?

  在佛門裡面,我們最敬仰的印光大師、禪宗的虛雲老和尚,菩薩示現,不是凡人。他們的示現針對社會大眾的通病,社會大眾哪一個不追求物質的享受?他們示現粗茶淡飯,粗布衣裳。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照片,沒有看過一張照片,虛老和尚穿的衣服當中沒有補釘的,我沒發現過,我看到他許多照片衣服上都有補釘。補了的衣服一樣穿,只要洗得乾乾淨淨就好,教導我們要節儉,節儉是美德。我們縱然有多餘的財富,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好的給別人享受,別人不要的我們撿起來,自己受用。

  佛陀當年在世如斯示現,那個時候的僧團,我們在經上看到,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飲食都到外面托缽,衣服叫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一般人衣服穿破了,丟棄不要了,把它撿來,撿來之後盡量去利用它,實在破的地方裁掉,還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累積起來,積的量多了,再把它一塊一塊縫起來。嚴重破壞的,那就剪小塊縫起來,這二十五條衣,破損不太嚴重的剪大塊,就做成七條衣、五條衣,糞掃衣!所以一件衣裡頭,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縫好之後染色。

  當年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過這樣的生活。我們願不願意、甘不甘心過這個日子?現在世間人不甘心、不願意吃這個苦頭。你不懂得這個苦吃的是一生,後來的福報,那眾生就羨慕了,享受不盡的福報。眾生不了解,盡可能的享受,把福報統統享光了,生生世世受苦。所以佛的示現慈悲方便行,「大慈方便行」,真實教誨,世間人不相信。所以這個世間是聽騙不聽勸,叫他盡情去享受,他相信,他馬上就去了,那是騙他,魔騙他。佛勸導他,給你永恆的幸福,他不相信。魔騙他,眼前就有大福報,你可以盡情享受,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眾生重視現實,什麼現實?眼前叫現實,明天、明年的他就不顧了。

  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我們現在明瞭能體會到,全是諸佛菩薩的化現,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所以我們今天看一切族群、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我們看看每一個宗教裡面的神聖、賢哲,幾乎沒有一個不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示現,在物質生活都過得非常清苦。基督教的耶穌基督大家知道,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諸位仔細去觀察,這些宗教裡面的創始人、這些領袖,沒有一個不是在物質生活上非常節儉,示現給世人看,以這個來勸導世人。口勸,自己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他自己做到了。

  經典裡面所有一切經,哪一句話最重要?我在將近五十年學習之中,我得到了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最重要。「受」是完全接受,必須放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持」是保持,不是短時期的接受,要像此地講的無量劫永恆接受,那叫持。我們以為物質生活清苦是個苦事情,實際上錯了,完全錯了!不知道簡單的物質生活是大樂、大自在,世間人哪裡懂?諸佛菩薩教給我們離苦得樂,怎麼會教我們過苦日子?那是最樂、最幸福的生活,世間人不懂。世間人有病,天天打嗎啡,天天吸毒,認為那個是樂。五欲六塵的享受就是打嗎啡、就是吸毒,這種享受增長你的貪瞋痴慢,貪瞋痴是三毒。簡單的物質生活與戒定慧相應,把你無量劫來這個病毒的根拔除,那怎麼不樂?得大樂!

  世間人沒有智慧,迷惑顛倒,見不到,最高的物質享受他不懂,這就叫顛倒,這叫錯亂。不但佛法裡面的聖賢明白這個道理,中國古代古聖先王,我們看古老歷史裡面記載,三皇五帝他們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生活居住的都非常簡單樸實。古老經書裡面講,他們居住的是宮殿。什麼叫宮?什麼叫殿?不要以為宮殿是很豪華的建築,那是以後的事情。遠古時代,私人居住的地方就叫宮,宮是私人居住的地方;在一起辦事的地方叫殿,搭個茅篷大家在一塊開會辦事,那也叫殿。挖個山洞自己在裡面居住叫宮,都非常簡單樸實,並沒有豪華的宅第,沒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是真正至高無上的享受,你才樂意選擇這個生活方式,這個生活裡頭得大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滿在這裡面,世間人找不到,佛菩薩曉得。

  我們能不能放棄自己的成見?能不能放棄自己的迷惑?能不能放棄自己的這種種誘惑?隨順自性的性德,這才是佛家裡面講的轉凡成聖。所以無量劫的煩惱習氣染著,不放下,決定入不了門,不得其門而入。果然徹底放下了,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話意思深!佛法的契入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大多數就是中等根性的人,在我們這個世間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聞。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這個世界眾生選擇法門,他說了兩句名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契入諸佛境界,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多聽經。著重在多聽,不一定在種類多。一部經、兩部經就夠了,多聽!

  中國古人所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自己會開悟。什麼道理我們懂得,那一千遍念下來心定了,定能開慧。遍數少了,你的心不定,心不定不能開智慧。佛教給我們的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部經天天去念,老老實實去念,這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依照方法。念經的時候要用恭敬心,就如同聽佛菩薩講經說法,聽佛菩薩教誨,恭恭敬敬的聽,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持戒。一心讀誦、聆聽,這就是修定。你聽了之後有悟處,這是開智慧。一天不開智慧明天再念,一年不開智慧明年再念,鍥而不捨,根利的三、五年智慧開了,根鈍的十年、八年智慧也開了。這個方法古人傳下來的,現代人不懂,反對背誦,不知道背誦的利益,背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不但是在做學問、修學佛法,即使對養生也是大道,因為身心清淨,疾病就不生。病痛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所以清淨心能治病,治病根!

  這些大道理古時候人容易懂,現在人不容易接受。現在是迷信科學,認為這個不合科學,迷信科學。古聖先賢的教誨被忽略了、被輕視了,現前遭到這麼多的天災人禍、這麼多的災難,還不曉得後悔,還不知道回頭,為什麼?找不出災難的根源。災難的根源是妄想分別執著,是自私自利,是貪瞋痴慢,他沒找到這個根源。他們所尋求尋找的是物理,不曉得物理的根是心理。佛法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最清楚,物是什麼?物是相分;心是見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相分的根。能夠找到這個深處,可以解決許許多多問題,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根,距離真正的根非常接近。真正的根是什麼?是自性,性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物理跟心理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你把它分開就錯誤了;真正的因素,吉凶禍福的因素,你就找不到了。憑你自己的想像、猜測、判斷,沒有不錯誤的,這種錯誤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懂得,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希望通過學習,讓世間這些迷惑的人慢慢省悟過來。這就是有耐心,無量劫修習大慈方便行。

  我們再將「大慈方便」說得更明顯一點,就是落實。大慈是無條件的愛心,平等愛護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分國土,不分宗教,這叫大慈,平等的愛心。方便是什麼?就是菩薩所行的六度,《華嚴經》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這是方便。第一是「布施」,文殊菩薩說布施,普賢菩薩說供養,我們以最極真誠恭敬的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供養。以我們的財力、物力、體力,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這叫布施供養,這是方便行。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現在所說的,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我們就給與什麼樣的幫助。「持戒」是守法,我們對一切眾生服務,一定要守禮、要守法,決定不會犯規,不會犯法。

  「忍辱」是有耐心,縱然困難迫切在眼前,也要有耐心去應付,不能急躁,欲速則不達。要懂得觀機,人事之機,時節因緣之機,時代環境之機,都要觀察清楚,我們才能像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契機契理,這個事情才能成就。「精進」,進是進步,特別著重在精,精是純而不雜。純是什麼?純善無惡,不夾雜絲毫的惡念、惡意、惡行。什麼是惡?於眾生不利的,於自己有利的,這是惡;於自己不利,於眾生有利的是善;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教初學。真實說是自他兩利,無比殊勝的利益;但是初學的人他不懂。刻苦耐勞的生活是無比的利益,自利,世間人不懂,這個層次高了。

  「禪定」用現在的話來說,淺而言之,是胸有主宰,有清淨堅定的信心,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尤其是現代社會,《楞嚴經》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不管你怎麼說、你怎麼做,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立刻就能辨別是善是惡、是邪是正,不會被外境動搖,這是禪定。我們做的是正法、是善法,你讚歎,我不受你的動搖,我還是全心全力做;你毀謗,我也不受動搖,我還是如理如法去做。不會說你讚歎我就歡喜,多做一點,你毀謗我就生氣,少做一點,那你就被外面環境所轉了。《楞嚴經》上說得多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不被環境轉,我就能轉環境。換句話說,我不被社會風氣所染,我就有能力轉變社會風氣,這是禪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對於眼前事理清楚明瞭,過去、未來無有不清楚,無有不明瞭,我們的行是行六度,方便行。這一切世間無量無邊的眾生,六道十法界眾生,他們看到了,他們聽到了,都生歡喜心,都得到安慰,都得到平安,逐漸逐漸幫助他們和睦相處,平等的對待,佛陀教化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全在我們自己覺悟,全在我們自己修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