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三卷) 2004/11/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3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八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經文雖然只有四句偈,含義是無量的深廣。現在我們接著看疏文的下一段,下一段是「答第三難者」,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此中無能現,性非性也,亦無所現物,相非相也」,我們先看這兩句,這兩句就很不好懂。也難怪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夠真正見到諸法實相。這三種有一種不離,實在講,一種不離,三者都沒離,也就是說,言說、名字、心緣你都沒有離。沒有離,你就見不到真相,見不到真相的人是六道眾生,都在這裡面遊戲,遊戲可沒有神通,不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在這個裡面示現,遊戲有神通。什麼叫神通?明瞭,明瞭就沒障礙,明瞭什麼?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性非性、相非相,這真明瞭。
「此中無能現」是這首偈的第三句,為什麼說無能現?性非性。佛說性,佛說相,都是名字,現在學術裡面稱之為專有名詞,性相、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是佛教裡面的專有名詞,佛法裡面稱為名字相。是不是真有?不是,假設的。佛為什麼要假設?為了說法、教學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名相。可是你要記住,就像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常是什麼?常是永恆而不斷的,聖賢人所說的這些名詞都是無常的,真相裡面決定沒有。有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叫它作性,許多宗教裡面不稱它作性,稱它為神。只要是說這樁事情,都一樣,何必要爭?用不著爭。又何況在這麼一樁事情,佛陀往往說了好多個名字,都是說這樁事情。佛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告訴我們,名是假名,可以隨時更換。
我們在世間看到有些人,他一生用好多個名字,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用了幾天不喜歡了又換一個。在近代,諸位同學要是看到弘一法師的傳記,你看看他老人家傳記裡面,就寫上他的名字有幾十個,常常給人寫字,下面落款真是興之所至,喜歡用什麼就用什麼。有的名字只用過幾次,有的名字比較用得多,像「弘一」、「演音」這兩個是用得比較多一點的,我記得好像至少有五、六十個名字。古大德亦曾有過。這是說什麼?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祖師大德這種示現,說實在話,裡面含著有密義。這個密義就是告訴你,名是假名,不要執著,不執著,對了,執著就錯了。你一定說這個是性,佛說這是自性、是本性,那麼佛說個本無,你又莫名其妙了,又何況佛還說過「緣會」、說「第一義諦」。一樁事情佛用了很多名字,告訴你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它本來不叫這個名字。
我們現在這個,大家叫它什麼?叫它做筆,這個東西我們看得很清楚。我現在要是用禪宗的話來說,「離一切名字相,道一句來」,你把這個東西說來給我聽聽。不用名字相,你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你能說得出來的全是名字相。你說這是紅的顏色,紅是名字,顏色也是名字,我說離名字相,你說一句來,你就說不出來了。所以假名它的用途,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彼此溝通、交換一種便利,你可不能當真,當真你就錯了,你就迷了。可是六道眾生,迷於名字相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假名。連佛法裡面講「佛」、「菩薩」也是假名,所有一切的名相全是假名,你才知道事實真相。從假名裡面,你明瞭那個事實,事實沒有名字。
不但名是假名,相也是假相,清淨心中,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真相。本來無一物,現在怎麼會有這麼多物?你看走了眼,現在還是本來無一物,你就見性了。為什麼說你就見性?你見相非相,見性非性,不是本來無一物嗎?本來無一物不是講過去,過去、現在、未來還是一物。本來無一物裡面,說實在話,時間、空間都沒有。你說時間、空間是不是有?它有名有字。《百法》裡面不相應行法,「方分」就是今天講的空間,「時分」就是今天講的時間,這是明顯告訴你們,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哪裡出的這個妄相?抽象概念,沒有事實;再告訴你,抽象概念也是假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話,我們聽不懂,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是指哪些法?我們總是要這樣問法,這我們還是迷惑顛倒,一切法包括我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問得出的,全是。這愈說愈深,愈說愈微妙,總不離當下,總不離現前。
經上,實在說,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的說明講解,沒有一絲毫錯誤,只是我們經看不懂,論也看不明白。祖師大德詳細的說明,我們看了還是迷惑顛倒,莫知所云。這什麼原因?一般講起來,我們的根太鈍,我們的業障太重,這個說法也不為過。可是實實在在的因素我們要知道,是我們沒有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沒有老老實實依照馬鳴菩薩的教誨去用功。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總是不能夠離,毛病在這裡。如果真正是離這三種相了,佛在經論上也說過一句話,我想諸位同學都有這個印象,「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什麼?實相,諸法實相,或者(也不能不用名字相)離一切法,你就見到一切性,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是一,心性是一,不礙種種。
就如同我們看電影的銀幕,現在電影是用寬銀幕、大銀幕。相,現在我們知道是頓現,沒有先後,佛經上講「一時頓現」,《楞嚴經》裡面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大銀幕裡面每個方寸、每個方釐(就是小塊)裡面所現的,現的相不一樣。銀幕上你看每個方寸,你要把它劃成格子,每個格子不一樣。性呢?性一樣,性是什麼?性是螢光幕、銀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相有種種,性沒有種種,所以離一切相就見一切性,一切性是一心,諸位要懂這個話的意思。離一切相,見一切性,我們用銀幕把它劃成許多格子,你就好懂。只要離相,你就見到每個小格子裡面的銀幕,相有差別,銀幕沒有差別,所以叫心性是一,能現種種,能生種種。因為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才無礙!螢光幕什麼都沒有,所以它不礙現種種相。種種相,現在我們知道,能現所現,能現是螢幕,所現是裡面的色相,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性非性也,相非相也。
相是什麼現的?性現的,性非性,性沒有自體,性還有個名字叫本無,它難說。本無,我們學大乘教的人懂得,本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就好懂了。本無是《般若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本無不無,它能現相,這個境界、事實我們想不通,所以叫做不可思議。這話都是真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說(議就是說),宗門大德常講,「動念皆乖,開口便錯」,那是事實真相。無論是性、無論是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實相就在你面前,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這境界就在現前。諸佛如來如是證得,諸大菩薩如是證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再沒有一絲一毫了,你現前所證得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你也不可思議。我們現在就知道,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實相,不能了解宇宙的事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法子離開,離開就是!
這個事情,我自己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懂?我看看樣子,沒人聽懂,這是真的,為什麼你聽不懂?就是剛才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學《華嚴經》,經本這是色法,張開眼睛,眼對色,眼根對色塵,起什麼?起分別,第六意識起分別,第七識執著,不是這個樣子嗎?聽講,耳根接受聲塵,生起耳識,第六意識緣耳識起分別,第七末那緣耳識生執著,不見性。楞嚴會上,世尊教我們捨識用根,問題馬上就解決了。捨識用根是什麼意思?眼根接觸外面的色相,不用眼識,不用第六識,不用第六識就是不用分別,不用末那識就是沒有執著。這個時候眼見不見?見,怎麼見的?見性見,見性是真的,識是妄的。阿賴耶有染淨兩分,你不用那個妄的染的,你用的就是淨的,淨的是永恆的,染污的識它是有中斷的。我用見性就見色性,見性是什麼?性非性,那你見到這個色相是什麼?相非相,這是佛知佛見,我們不會,我們只會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緣外面十一種色法。
佛陀慈悲,善巧方便,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上上根人一看一聽就悟入,中下根人不得其門而入。那我們要問,什麼叫上上根?肯放下的就是上上根人。教你放下,徹底放下了,這個人是上上根人;放不下的,中下根人,就這麼回事情。你說我們要不要放下?應不應該放下?我們曉得要放下,應該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我們的病就是放不下。你要問你幾時證果,幾時成佛?我給你答覆是肯定的,是正確的,一點都沒有錯誤: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就證果,什麼時候就成佛,事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所以,你看看中國人講經,儒家講《六經》,最難的經叫什麼經?《易經》,你看它的名詞,容易!大乘教裡面不就是容易嗎?放下就是,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天天很煩惱!」你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我心裡有牽掛!」你為什麼不把牽掛放下?放下不就沒事了?
中國禪宗裡面,二祖慧可心不安,放不下,心不安,找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問他,你來找我幹什麼?「來求法師替我安心,心不安。」你看現在有很多造達摩祖師的像,就是造的這個像,達摩祖師的手伸出來,這就是對慧可的時候,「你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那個手伸出來是講,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在這句話裡頭返光迴照,現在祖師答應了替我安心,我要把心拿出來給他安,這一回頭,心在哪裡?這一返光、一迴照,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裡。所以就回答一句,「覓心了不可得!」覓是找、尋找,我尋找心在哪裡,找不到。
他這一句話就是《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的對話當中「七處徵心」,慧可大師是一句就說明了,《楞嚴經》上那麼一段長的經文就是慧可大師這句話,「覓心了不可得」。所以阿難,阿難也是難得,說了七處,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間,統統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阿難跟慧可大師比差很多,慧可大師聰明,頓悟,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替你安好了,沒事了。在這句話當中,慧可大師大徹大悟!你要問,他悟的是什麼?就是這裡講的八個字,「性非性也,相非相也」。如果把後面的虛字去掉,六個字,他所悟的是「性非性,相非相」,這是諸法實相。性相沒有障礙,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就容易明瞭了。
「又示現而有生」,要曉得一切相的生起是示現的,「性不違相」,不違就是不妨礙,種種相生是這麼回事情,示現的。示現就是緣起、就是緣生,僧肇大師《肇論》裡面所講的緣會,眾緣合會而現的這些相,所以相是妄相,緣也不是真的。佛法講真跟妄它的定義,真是永恆不滅,這是真的,它有生有滅就是假的。有生有滅,我們都不懂這個話的意思,在我們感觸當中,什麼叫生滅?花開,生了,花謝,滅了;這個人出生,生了,死亡,就滅了,我們對於生滅是這麼個概念。
佛經上講的生滅可不是這個概念,大乘教裡面講的生滅是剎那生滅,生滅不住。這個現象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一種觀察的方法,能夠推想到彷彿,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譬如經上跟我們講,在《楞嚴經》上有說,佛問波斯匿王,你三歲的時候跟十三歲的時候,是不是老了很多?這個我們會承認,不錯,十三歲比三歲是老了很多;二十三歲比十三歲?又老了,三十三歲、四十三歲、五十三歲、六十三歲,愈來愈老,這就產生變化了。那問你,是不是十年十年老?想想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對不對?一年比一年老。再微細的觀察,不是一年一年老,一個月比一個月老;再觀察,一天比一天老,你說對不對?再微細觀察,用我們現在講,一分鐘比一分鐘老,一秒鐘比一秒鐘老,這樣才能夠觀察到生滅,佛經上講的生滅是剎那生滅。
前一秒鐘的你不是後一秒鐘的你,不是;昨天的你絕對不是今天的你。我們以為這是相續,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不是相續,相續是什麼?錯覺,你看錯了,你想錯了。生滅不住,前念滅後念生,這才是事實真相。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講的,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但是前念滅後念就生。我們前面偈頌裡面用流水來做比喻,前面的波流出去了,後面波就接著來了,前浪後浪。但是你要曉得,前浪不是後浪,後浪不是前浪,前浪沒有延續到後浪來,後浪也沒有進入前浪。所以我用電影的影片來給你做比喻,大家更容易懂。電影實際上是幻燈,不過是快速度的移動,我們看到相續相。從電影影片裡面沒有相續相,一張是一張的,但是快速移動,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是相續相,相續相是個假相。它每一張幻燈片打出來都是一時頓現的,就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馬上就滅了。前面這張滅掉,後面這張又生了,前面滅後面生。
我們從這個裡頭細細的去想、去思惟,然後你把這個道理想通了,你再冷靜觀察現前一切森羅萬象,這種種!你在這裡觀察,不能用思惟,就是絕對不能用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不用這個,所謂叫直覺,你坐在這裡觀察。觀什麼?觀實相,種種諸法的實相,你會悟入。你知道真相是什麼,確確實實是《般若經》上最後所說的結論,「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時候你要不要放下?慧可大師心不安,沒放下!為什麼沒有放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一切法真有,不是空的,可以得到的,這是六道凡夫的觀念。如果你知道這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試問問,你還會不會起控制的念頭?你還會不會起佔有的念頭?沒有了,控制、佔有都沒有了,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全沒有了,善念生了。
為什麼說善念生?善念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有的,本有的這時候就現前,所有一切惡念本來無,一切不善是從無明生的。無明是不覺,你看《起信論》裡面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要不要斷?不要,全沒有了。善的是什麼?菩提心現前,善的,自性裡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把它說成十個字,真誠現前了。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看,不起心、不動念,真誠心現出來;起心動念,誠沒有了。自性裡頭真誠現出來了,這是根,真誠的清淨心、真誠的平等心、真誠的正覺心、真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現前,「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講包容,一切的美德自然現前,不是學的,性德流露出來。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什麼人契入什麼人一真法界就現前,證得了,境隨心轉。只要你菩提心一現前,華藏世界就現前。我們兩個人在一起,他的菩提心現前,他住一真法界,我還搞貪瞋痴慢,我住六道輪迴。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手牽手,境界不一樣,這就是講空間維次有差別,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懂!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現在接著把清涼大師《疏鈔》裡頭這幾句話念一遍,接著念,從「又示現而有生」,這是個段落,我們從這兒念起。
「又示現而有生,性不違相,亦無所現物,相不違性,無二為二,二即無二,無礙圓融,豈有乖耶」,這一段話念念就明白了,前面都說得很詳細。清涼有小註,小註我們也念一念,應該就可以了,不必再多說。「第二明性相相成(鈔裡頭講性相相成),故不相違﹙沒有違背﹚,即是上半,即無生之性,不違示生之相,言亦無所現物者,雖牒第四句,連取第二句,正示現生,即無所現,故不違性」。
這句話我們要細細的去揣摩,了解它的真相,就在相上就見到性,在生上就見到無生。正如同我們看電影,或者看電視螢光幕,相是不是有?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我們能體會到。電視裡頭,相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為什麼?當體皆空,剎那生滅。然後要想到我們現前的萬事萬物,跟這個現象完全相同。所以古時候佛陀在世,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說明當相即空,不是等這個相滅了之後才講生滅,那你已經是很愚痴了。就在現的時候就曉得它已經滅了,生滅同時,所以不違性,相不違性。「無二為二者,結也(這是總結這段),一體而分能現所現,云無二而二,性相無違,為二即無二,故云圓融,豈得種種乖於一心,心性乖於種種」,沒有這回事情的,前面我們都講清楚、講明白了。
現在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講法性。「言法性者,法,謂差別依正等法(我們常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性,謂彼法所依體性;即法之性,故名為法性」。這是一個意思,大師在此地把這個名詞給我們做多方面的來解釋,這很難得,很不容易。法是從相上說的,性是從體上講的,法這裡說得很好,差別依正等法,差別依正在佛法裡頭最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裡面,我們今天能夠覺察到的,人法界、畜生法界,我們能夠覺察到的。雖然如此,我們的覺察能力很有限,也只能在人法界裡面覺察到局部,畜生法界裡頭亦復如是。為什麼?
在這半個世紀,我們常常聽說有不明的飛行物,外太空來的,甚至於還傳說有看到飛行物落在地面上,一般稱飛碟。飛碟的門打開之後有人走下來,外星人,他是人道,不居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住在其他星球上,他是人。怎麼知道他是人?他飛行需要用工具,離了工具他不能飛行,他的飛碟就是太空船,像我們現在飛機一樣,不過是比飛機更進步就是了,速度更快。星際當中旅遊,他們做得到,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達不到,人道!如果是天道,天道就不需要工具,天道是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今天講太空船、飛碟,外星人跟我們是同一個空間維次,不是另外一個空間維次;另外空間維次我們就稱他作神,那真的是變幻莫測,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有些人說,我們世間人講神明,大概就是講的太空人,這是錯誤的,絕對不是的,神明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這個科學有證明。
在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量的,沒有限量的。在事實上來說,現在科學家,大概是從數學理論上演變出來的,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我們今天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如果突破,我們的眼界就開闊,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的空間就擴大了。看看科學往後的發展,能不能用科學技術來突破,這個很難講。在佛法裡面說,不同維次空間真的是有方法突破,科學家知道。佛法從大的上來講,真的,也是十一種不同的法界。你看我們常講的十法界,十法界外面有一真法界,這是從大的上說。要是細說,每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這就是一百個法界,天台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一百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華嚴經》上講的「重重無盡」。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從理論上來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的,《華嚴經》這個說法是無量的,重重無盡,所以這是不思議法界。
什麼人能突破?在這個經裡面講,普賢菩薩他突破了。我們在此地要明瞭,重重法界是怎麼形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沒有,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把這個原理原則告訴我們,「唯心所現」,這裡頭沒有多元維次的空間,沒有,從哪兒來的?「唯識所變」,識變的。心現只有一真,我們在前面也略略的提過阿賴耶的三細相,理一真,境界為緣生六粗,那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今天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所以,佛知道它什麼原因來的,因此要懂得用什麼方法去突破。佛不說我們大概也能猜到幾分。用什麼方法?禪定,禪定能突破空間維次。你說為什麼?因為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禪定是什麼?禪定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禪定功夫的淺深,就是看你放下多少,執著放下多少,分別放下多少,妄想放下多少;你放下一分,你的時空就拓寬一分,你放下兩分,你就拓寬兩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真放下了,六道全突破了,超越六道輪迴,在十法界裡面到哪裡去?大概總是到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超越了;如果把世出世間一切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你在十法界裡面就到菩薩法界、就到佛法界,十法界裡面,於一切法不分別。對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分別,妄想不生,就是於一切法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裡頭也有淺深差別。淺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脫離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哪裡?這個地方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極樂世界是一真,不但永脫輪迴,四聖法界裡面的流轉也沒有了。
那麼諸位就要曉得,大乘佛法裡面講的修行,修什麼?禪定。八萬四千種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也就是說,修禪定有八萬四千種方法,有八萬四千種門徑,每個方法、每個門徑都能夠幫助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麼個道理。那麼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不說一個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喜歡這個法門,有人喜歡那個法門,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什麼就用什麼方法來教你。你歡喜,容易接受,歡喜學習,容易成就,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不是一個呆板的方法。上上根人,佛用的方法很巧妙,教他在一生當中成無上道,就是脫離十法界。中下根人煩惱習氣很重,換句話說,放不下,佛給他講這些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他也聽不懂,那麼佛有善巧,在十法界裡頭幫助他提升。還有一等,業障極重的人,怎麼提也提不起來,佛也有巧妙方法,看著他墮落,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看著他到那裡,他到那裡去做什麼?消業障,你看方法妙極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眾生自作自受,沒有真實,全是假的。永嘉大師講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諸佛菩薩看到眾生在做惡夢,怎麼辦?等他醒來再說!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那種智慧、那種巧妙,不能不佩服,佩服到五體投地。我們稍稍明白了一些,才甘心情願依教奉行,佛菩薩的教誨不折不扣和盤接納,他是和盤托出,我們是和盤接納,依教修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一切無礙,法法圓融,頭頭是道,得大自在。
《華嚴經》的好處就是分量足夠,你只不斷的學習,學習裡頭當然最重要的是隨文入觀。這個話什麼意思?隨著經文,學到哪個地方我們自己的境界也到那個地方。譬如這個地方講的十信位的菩薩,覺首初信,我學習這一章,我就入了初信,這就對了。這個成就快,一部《華嚴經》學完,恭喜你,你已經圓滿成佛,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要能入得進去。你要問,怎樣才能入得進去?隨著經文所說的放下,明瞭是開悟,放下是功夫。要知道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墮落成這個樣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對了,放下什麼事都沒有,圓滿了。
所以法性二字,這是差別依正等法。「性,謂彼法所依體性」,這就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時間、空間,這是相。相一定有體,這個體「即法之性」,我們叫它做法性,「故名為法性」,這是一個意思。你先要懂得這名詞裡頭的含義,法性就是一切依正莊嚴的體性,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現相、作用。性的意思就是本體,法的意思就是現相,現相依這個體而生,它所依的,在佛法裡面稱為法性。「又性以不變為義,即此可軌,亦名為法,此則性即法,故名為法性」,這是法性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講性的本身,本身也是一法。前面一個意思的法性,是諸法所依它起來的,這兩個意思有點差別。我們用哲學的名詞來說,也許容易懂一點,現象所依的本體現出來的,現象是依本體現出來的,這個體我們稱它為法性,諸法所依的性體叫法性。第二個意思,諸法所依的本體,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法,這個法我們就稱它為法性,第二個意思。
「此二義並約不變釋也」,這兩個意思都是從不變來解釋,法性是不變的。我們在比喻裡頭,把法性比喻作螢幕,我們電視的螢幕、電影的銀幕,用它來做比喻,把差別依正種種現相比喻做法相。電影、電視打開之後所現的一切現相,現在螢光幕上,現相不礙螢光幕,螢光幕也不妨礙現相,它們兩個相輔相成,不相違背。為什麼?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但是一個是不變,一個是隨緣,不變的我們稱它為法性。
第三個意思,「又即一切法各無性故,名為法性」,這就是「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這是說隨緣。一切法無有自性,為什麼?緣生的,無性之性就稱之為法性,這就是隨緣之性。諸位要曉得,隨緣沒有自性,無自性之性,法就是性,稱之為法性。由此可知,法性這個名詞有種種的說法,我們不能不知道,從不變可以說,從隨緣也講得通。「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乘教裡頭佛常講,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把這兩句擴充為四句,說明我們有四種不同修學的狀況。第一種,諸佛如來因圓果滿,證得究竟的果位,他到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要不來就不慈悲了,他來,常常來。示現在世間,示現在九法界,甚至於示現在三途六道。哪個地方有感他哪裡就有應,絕對沒有一次差錯的,這個不可思議,我們要有真正的信心。感應道交,完全看我們的信心足不足,我們求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古時候湯王,中國歷史上有記載,湯王有句話留在歷史上,「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真負責任!有一年旱災,人民得不到食物,於是就有竊盜的。有兩個人盜取別人的食物,被抓起來,判罪,這要送到監牢獄裡面去執行。在路上,湯王遇到,問他們,「你們兩個為什麼犯罪?」他就說,「因為天旱,旱災,沒有收成,我們去搶別人的食物,所以犯了罪」。湯王聽了之後怎麼樣?叫人家把這兩個人放掉,告訴執法的人,你們把刑具戴到我身上,判我的刑,我有罪,我沒有把人民教好,我德行不夠,得罪了上天,久旱不雨。真誠心!負責任。「他的過失是我造成的」,這個話才說,天上馬上就下雨,感應不可思議。所以,古聖先王他們的心不一樣,真的是愛民如子。他是個君王,臣民有過失,我沒有教得好,我沒有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不是他的罪,是我的罪。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時代,諸位都知道,我今天中午在學校裡頭參加學校一個會議。這個會議是小型的,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些都是主管教育的專家學者,討論人文教育。他們邀請我,我沒有時間參加,今天中午聚餐,一定邀我去吃飯,跟大家見個面。我們今天的觀念跟湯王恰恰相反,我們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的,他們作姦犯科,這種觀念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要學湯王,要從本身做起。現在倫理道德差不多已經斷絕,所以我們在佛門裡面,這半個世紀以來深有所感!為什麼佛教沒有法子建立?根沒有了。根是什麼?道德,基本的道德沒有了。
基本的道德是什麼?堯舜五教裡面有一條。堯舜的五教是中國四千五百年來,堯舜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這四千五百年中國歷代帝王教化眾生最高的指導原則,稱之為道德。五教就是人與人的關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長幼是兄弟)、朋友,就教這五種。父子有親,這是道德的根,親是什麼?親愛!從父子的親愛,把這個親愛擴大,在佛法裡面叫慈悲,擴大成大慈大悲。在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這是講義。夫婦有別,別是各有各的任務,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裡面大事兩樁,一樁是生活問題,物質生活問題,養家;另一樁大事是教導下一代,兩樁大事。
你看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講了多少遍,祖師真的是常常說,常常提醒大家。天下太平,他說婦女要負大部分的責任。為什麼?在古時候,男子負責養家,工作賺錢養家,婦女在家庭裡面就相夫教子。你家裡頭有沒有後代,社會上有沒有聖賢,那就要問母親。母親教得好,下一代都是聖人、都是賢人,這個社會怎麼會不好?教育,根從家庭起,根在家庭。你看看古聖先賢文字裡面記載的,什麼時候開始教?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那時候小孩不懂得接受,不能有不善的影響,情緒會影響胎兒。所以,心地要清淨、要慈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如理如法,為胎兒。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他會說話,他會走路了,就開始教。會說話、會走路,一般大概是一歲,這叫家教!七歲再請老師教,那就上學,從前是私塾,也算是學校,就受學校教育,老師來教。根本是在家教!家教沒有,根沒有了,所以什麼都不能夠成就,世法、佛法統統不能成就。
家教的教材,後人把古聖先賢家教的教材集合起來,集大成,寫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是家教裡面的集大成。家庭裡教什麼?就教這個東西,這是道德的根本,有了這個基礎,自自然然就走向道德,無論世法佛法自然成就。我們今天講偉大的成就,不可思議的成就,都是奠定在這個根基上。所以我們在此地建立這個學院,要求同學們認真的學習,如果疏忽了,世法、佛法你都不會有成就,我說的是老實話。在網路上的同學,在衛星電視前面的同學,無論男女老少統統都要學,為什麼?小時候沒有學習,現在補習,亡羊補牢,不算晚。
小朋友更是要認真學習,小朋友要學得好,我們大人做樣子給他看。我們不學叫他學,他不能接受,他也有他的意見;我們大人都學,他看到沒話說,乖乖的跟著學,這叫德。所以父子這個關係,這是道,親愛是德,父慈子孝。君臣有義,君仁臣忠,就是義;長幼有序,這是兄弟之間,年齡大小不一樣,弟弟要知道尊敬哥哥,哥哥要友愛弟弟,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所以,親義別序信這是德,以後又更詳細演變成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有兩種講法,另外一種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中國古聖先賢這四千多年來教什麼?就是教這個。諸位想想看,你看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你現在懂得了,孔孟學說教什麼?就教這個。你們想想看,教倫理,倫理是人與人的關係,教道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如果教這個,這個社會上所有一切衝突對立自然就沒有,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真的可以落實。大乘佛法裡面教什麼?淨業三福足以代表。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自行化他。這是大乘教裡面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佛說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湯恩比說得不錯,我們只要依照這個來學習,真的是化解衝突,消除災難!世界的安定和平,不是理想,決定可以落實,希望我們有這個認知。然後最重要的,我們要發大慈悲心,要真正去做,講沒有用,要做到。《弟子規》不是叫你講的,不是叫你背的,是從我們自己本身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大乘經教裡面的教誨,我們在這裡學習,天天在學習,天天在薰習,要落實才管用,不能落實,這不算數,也就是說,一定要做到。每天接受佛菩薩教誨,每天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