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00卷)  2007/7/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0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今天從第三十「嚴具光」、「上味光」、「大財光」,這三光都是講悲田。前面講了八光,敬田。福田通常經教裡面說三種,有恩田、敬田、悲田,恩田是對父母,敬田是對三寶、對老師、對尊長講得多;悲田是對一些苦難眾生,我們應當要照顧,也是有義務要照顧他們,這個範圍非常廣大。照顧些什麼?這三首偈給我們提了個綱領,衣服、飲食、財用,這要照顧到。我們先來看經文:

  【又放光明名嚴具。令裸形者得上服。嚴身妙物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經文上雖然都是講物質的布施供養,我們決定不能疏忽還有精神的方面,比物質還要重要,這不能夠不知道。『上服』標準是什麼?是乾淨、整齊。不一定是質料很好、製作精美,不一定是這些。為什麼?你看看佛、菩薩,菩薩,尤其是出家的菩薩,他們的衣著三衣一缽,衣稱什麼?叫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我們現在搭的衣,你看一塊布上面縫的是一格一格的,中國俗稱為福田衣,經典上常講的糞掃衣。在世尊那個時代,沒有現在所謂是科技工具,沒有,這些布料都是手工製的,完全靠手工,很簡單的工具,一件衣料是很不容易得到。出家人乞食,食物容易得到,別人家裡有多餘的飯菜,可以供養你一點,沒有多餘的不供養,托缽的這些出家人到另外一家去托。戒經裡面許可托七家,一家一家去托,托七家;七家要都托不到,就不可以再到第八家,就得回去,回去是托空缽。回去有沒有得吃?有。為什麼?別人托得有多的會分給你。如果托到第八家,世間人看到這個出家人貪心太重。避免別人造口業,避免別人生不善的心,到七家就得圓滿了。有時候所謂運氣很好,一家、兩家缽就滿了,就可以回去了;托得覺得不夠,再去幾家。所以一缽飯比較容易。

  一件衣可不容易,一般人民他們的衣著也很簡單,也是很辛苦得來的。可是他舊的衣服,穿破舊了,當然他要捨棄掉,所以就丟在外面不要了,衣服破了不要。出家人把這人家丟棄的衣服撿回來,洗洗乾淨,但是一塊布裡面有破爛不能用的,還有可以用的,一塊一塊剪下來,然後把它縫起來,就像現在這個衣服。所以一件衣服質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一塊一塊縫起來,縫製成一件可以穿的衣服,出家人衣服是這麼得來的。顏色不一樣,質料不一樣也很難看,所以佛就教他染色,染成咖啡色。顏色,正色,紅黃藍白黑這都是正色,五色!五色混合在一起,這叫袈裟。袈裟是印度話,是梵語,意思就是混雜的,很多種顏色混雜在一起就叫袈裟,是這麼個意思。染成這種衣服,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這是上服。所以我們在此地看的上服,不要以為是質料很好,縫製很華麗的,那你就想錯了。為什麼稱上服?修行人所穿的,修行人有道德、有智慧、有學問,他們穿糞掃衣。由此可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重內在不重外在,外表不重視,重視內在。真正是有德、有行、有修、有悟,這是人中之上人,佛法對人尊稱要稱為上人,人上人。

  『光明』名叫『嚴具』,嚴是莊嚴,莊嚴之具這裡面就包括非常之多,非常的廣泛,舉衣做例子。這使我們知道如何幫助貧窮困苦,他能得一件衣服,乾乾淨淨的衣服可以保暖,可以遮體。『裸形』是沒有衣服穿。在現代,富裕的人不少,沒有吃的、沒有穿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個需要幫助他。中國諺語有說「救難不救貧」,你有災難的時候,你的財物,資生之具,就是你生活所必須要用的。譬如現在水災太多,水災、火災、風災,龍捲風,天災人禍損失了,這時候迫急需要的,資生之具要幫助他。為什麼說不濟貧?貧也要幫助,中國現在有很多扶貧機構,我們也幫助了不少。救濟是一時,不能靠一輩子,一輩子靠救濟生活這不可以的,只是一時,急難的時候一時。

  貧乏怎麼幫助?貧乏需要教育。尤其是需要生活教育,幫助他有一技之長,看他能做什麼、歡喜做什麼,就得教他。政府、民間、宗教團體,我們有見到專門辦短期職業培訓班,時間並不長。他喜歡燒菜,有個烹飪的培訓班,大概三、四個月就畢業。他學一手燒菜的手藝,可以介紹他到餐館去打工,可以介紹他到旅館去工作,他能夠有一技之長,他能謀生。喜歡縫衣服,有縫紉的培訓班、紡織的培訓班,他學會之後,他可以做裁縫,衣服工廠裡面可以打工,這就很重要。早年我在新加坡,新加坡回教辦了一個這樣的學校,就是職業培訓學校,一共好像將近有三十多個班,不同的班。他們學習的期間長短不一樣,短的有一個月,長的有半年,學成之後幫助他介紹工作,這叫真正扶貧。

  除了技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道德教育,這個事情就要講到因果。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確實富貴、貧賤、夭壽都不同,夭是短命,壽是長壽,這些佛說得清楚,佛說這個果報是滿業。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你得人身,我們大家都一樣得人身,引業相同。可是雖得人身,我們一生的際遇,貧富貴賤不相同,這是滿業。滿業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一樣。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你這一生發大財,絕對不是說你有什麼本事,你會賺錢,不是的,你的運氣很好,也不是的,是你前生修財布施多,真正原因在此地。所以算命看相的都懂得看你的財庫,你的財庫非常豐足,過去世修的,修財布施修得多。你的財庫空空如也,裡面沒有財富,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對財物很吝嗇,你得貧窮果報。所以在濟貧的時候,如果能夠接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比什麼都好。

  他能夠真正懂得三世因果,他就能夠安分守己,對於富貴人他就不會羨慕。為什麼?人家富貴是應該的,我貧窮也是應該的。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曾經修財施,他今天財富多;修法施,他聰明智慧高;修無畏施,他這一生當中長壽,都有原因。現在連西方人都懂得,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他一生的遭遇,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前因的,這就說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改造我們的命運,你就知道怎樣去改了,多修布施,例子很多,我是個很好的榜樣。年輕的時候父母擔憂,擔憂什麼?短命。財庫裡面空空的,沒有財富,所以生來貧賤之命。沒有財是貧,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是賤,貧賤的這麼一個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能夠轉過來,是遇到佛法,遇到章嘉大師,遇到李老師,他們教導我趨吉避凶,改造命運的方法。

  早年,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記得好像是在二、三個月當中,我把這部書從頭到尾念了三十遍,非常受感動。我的命比了凡先生不如,差得遠,他還小有財富,壽命還有五十三歲。我沒有財,沒有壽命,幸好還有一點聰明智慧,有這麼一點。童年的時候受到一點傳統的家庭教育,懂得孝親尊師,所以遇著老師,總算是有緣,得老師的教誨。章嘉大師把這些因果報應的事情講給我聽,教我學布施。自己生活非常艱難,哪裡有錢布施?章嘉大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有,一毛錢有。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行。他說:那就可以了。我們才明白,布施不在錢多少,在你有誠意、真心。我們能拿一塊錢,全部力量都拿出來了,只有這麼多,這個功德叫圓滿功德;百萬富翁拿個三萬、五萬不算一回事情,他不是圓滿功德。我們那個時候打工,一個月只賺台灣錢五十塊,生活費用差不多都不夠,所以一個月能夠拿出一、二塊錢來做好事,是圓滿功德。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生歡喜心,才曉得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窮人肯布施,來生就變成富人,富人怎麼布施都比不上窮人,為什麼?窮人是完全施捨出去,這個道理我覺得很合理。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一個女孩子在寺廟裡面布施兩文錢,圓滿功德,她當世就得果報,以後就做了王妃。做了王妃再上廟裡面燒香,供養黃金一千兩,態度也不像從前那麼虔誠,那樣謙卑,端起王妃的架子。這樣的供養,寺廟裡老和尚叫他的徒弟來接待她。她就覺得很奇怪,就找老和尚問他,她說:我在年輕的時候非常窮苦,到這廟裡來燒香,身上只有兩文錢,我供養了,老和尚親自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供養道場,老和尚為什麼只派一個徒弟來接待我?老和尚說:「你以前那兩文錢的供養,誠心,是你身上所有的你都拿出來了,我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今天你地位高了,有錢了,一千兩黃金對你是小事,算不了什麼!一千兩不如從前的兩文錢。而且你的心態也比不上過去那樣虔誠,我讓我的徒弟接待,給你迴向,可以了。」你們想想這個道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才知道,真正貧窮人懂得因果,他能修大福,修圓滿的福報。大富大貴人家修的福,當時就折去一半,為什麼?他接受禮遇、接受招待,福報就去掉一半。比不上貧窮人進到寺廟裡沒有人瞧得起,沒有人照顧你,功德是圓圓滿滿,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今天這個道場,在道場裡做義工的同修很多,你要曉得在道場修什麼?修福。在道場裡面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個都修!財布施,我沒有拿錢,內財,內財比外財還要殊勝。我用我的體力、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時間到這個地方來服務,這是內財布施。你的工作做得很如理、很如法,有條不紊,這就是法布施。你有恭敬心,使這個道場在這邊建立,道場能夠有很好的運作,在這邊修行,在這邊弘法,讓許多眾生得利益,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大眾在一起相處,總是有些小問題,彼此看不慣,彼此不能相容,你自己要曉得這是正常現象。為什麼是正常現象?他沒有學過,不懂規矩,做人的規矩從小沒有學過,佛門的規矩也沒有學過。自己沒有學過,別人都沒有學過,難在這個地方!跟從前的道場不一樣,也就是說一、二百年之前的道場不一樣,為什麼?那個時候每個人從小都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懂得待人接物,懂得禮節;現在都不懂。進入佛門,佛門有規矩,現在佛門沒有規矩,這個要知道,這個時代是亂世。只有真正入佛門裡面來,真的想學,能學到一些東西。

  儒釋道三教的基礎教育,我們這裡講過,講過有什麼用?諸位聽了很歡喜,沒做!就好像吃食物一樣,我看到了,沒有吃到。這個地方《弟子規》講過,《感應篇》講過,《十善業道經》講過。這次我們邀請悟全法師來講《沙彌律儀》,我讓他細講,這次來的時間不長,簽證的關係,講到哪裡就算到哪裡,他回到澳洲拿到身分之後再回來,再回來續講。此地真的是有這門課,有這門課就是好像吃的東西端上桌上,可是怎麼樣?你吃不到。你看到、聽到了,沒吃到,法味沒有得到,為什麼?你沒有去照做。如果你能夠依教奉行,你得到法味。

  你今天看這個看不慣,看那個看不慣,如果《弟子規》真的學會,你什麼都看得慣。你在團體裡面或者你在家庭,你在社會任何一個角落,就像孔子一樣,不亦悅乎,你快樂!像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是驗證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得到法喜?沒有得到法喜,法味沒嘗到。法味嘗到了,像祖師大德所說的,世味,現在人稱世間,「世味哪有法味濃」!這個地方是學校,天天在上課,天天在學習,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全是菩薩學處。都是在那裡修三種布施,不但修布施,菩薩的六波羅蜜,布施講過了。你在修持戒波羅蜜,你在修忍辱波羅蜜,在修精進波羅蜜,在修禪定波羅蜜,在修智慧波羅蜜。你到這裡來真有受用,你沒有白來,你到這個地方來真有成就。

  一切看不慣的,我都能看得慣,我都能忍受得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成就了。一點小小不如意,掉頭而去,那是你沒有福報,你把你修學的道場捨棄掉,放棄了。放棄之後,你到別的地方找,你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像這樣的地方?不太容易找得到。天天在一塊教學,天天在一起學習,這樣的道場很少了,真的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要有福,沒有福住不住,為什麼?煩惱很容易現前,小小事情就自己起了衝突,不是別人給你的,自己跟自己起了衝突,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認識,這個認識也不是簡單,要有相當的經教薰習,慢慢才真的省悟過來。所以衣,諸位要曉得,衣是忍辱衣,衣就是代表忍辱,現在人沒有耐心,我們要供養忍辱衣。

  『嚴身妙物而為施』,嚴是莊嚴。衣之外它有附帶的,從前古印度,我們這個大樓三樓是印度教的道場,你們看看他穿的衣,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相同的。不過釋迦牟尼佛的衣是染色的,不是一整塊的布,是一塊一塊拼湊起來,沒有這個勾環,那件衣很大,整個裹在身上。這個衣到中國來之後,因為中國氣候比印度冷,有春夏秋冬,三衣是決定不夠用,春秋要穿夾衣,冬天要穿棉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即使是出家人,依舊穿中國傳統的服裝,把印度這個佛的袈裟披在我們自己服裝的外面,做為禮服,所以這個衣我們也叫披衣。太大了,大了我們就不方便,怎麼辦?就把它改小,縮成一半,所以我們的衣只有他們一半大。一半大,原來這邊是用帶子繫的,帶子繫也很麻煩,以後就用勾環。勾環最初的是用木頭製的,像現在我們配上這個,這就是「嚴身妙物」。所以附帶可以用一些裝飾品,只要不傷大雅也可以。

  如果是布施給在家人的,這些身上的裝飾品是可以的。出家人平常的裝飾就是念珠,在家人也可以用,用這個有好處。我們出家人的念珠是掛在身上,在家人可不可以?有人說不可以。有人來問我,我說要是說不可以的話,佛在哪部經上講的?找不到,那找不到就可以,有什麼不可以。寺廟裡面這麼多年來,傳統有個習慣,掛念珠有分別,念珠上通常有個穗子,穗子怎麼放法?我們現在一般是放在後面。你看穗子是有放在前面的,有放在左面,有放在右面,那是代表的身分不一樣。這是以後習俗裡面這樣做法,讓大家比較容易識別,這都不是佛經上定的,佛經上沒有,這是人為的。但是這串念珠的好處在什麼地方?好處是給許多眾生種善根。在家居士即使手上拿一串念珠也很好,你在馬路上走一圈你就度了不少人,為什麼?很多人看到你:這是個念佛的,這是佛教。你看阿賴耶識裡面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不用說一句話,就是這個形相就讓許多眾生種了佛的種子。

  你從這一點你就曉得,出家,不管這個出家人持不持戒,守不守法,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出家人所修的功德,在家人沒有法子跟他相比。那就是出家的形相,好壞不管他,人家一看到他,這是佛門弟子,這是佛,他馬上就想到佛,阿賴耶識佛的種子下去了。這是在家人做不到的!他這一生讓多少人見到他心裡面想到佛,那個人跟他就是有緣人,將來他成佛了,決定度他們,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樣你才曉得,出家人的衣服,縱然自己一生做得不如法,破戒犯齋墮阿鼻地獄,但是他的形相確實是給許多眾生種了佛的種子,他一生做這個好事。他在地獄罪受滿之後,將來再出來,過去出過家,他阿賴耶識有種子,再得人身的時候很可能繼續又出家修行。生生世世淘汰自己的煩惱習氣,成就不是一生。你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去看,悟達國師修行十世,也就是到人間來十次。他是很不錯,十次來統統都出家修行,一次比一次提升,到第十次就做到國師,不是一世的事情,十世。

  所以你要知道,每個人過去有前因,宿世前生,你要知道自己宿世前生,你的心就平了,你永遠會心平氣和。別人得罪我,不放在心上,毀謗我,決定不辯白,受什麼樣的冤枉也不說一句話,為什麼?修忍辱波羅蜜,修清淨心。怎麼能外面境界風一動,我就受不了,這怎麼行?這功夫就太差!別人侮辱我、陷害我,真正修行人「這是難得的善知識,我修行這麼久了,他來考一考我,看我能不能及格?」一考你就完了,你得個零分,不及格。不及格怎麼樣?再來,這一生都不行,來生再來。一定要到什麼時候考試你真的如如不動,升級了。小考、大考,最嚴厲的考試,最後一關,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最後的考試。你將來有沒有這個考試?肯定有。不通過這個考試,忍辱波羅蜜就不圓滿;通過這個考試,忍辱波羅蜜圓滿,你就成就了。所以我們當受到侮辱的時候,馬上就想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事情是在《大涅槃經》裡面,講得很詳細,《金剛經》上只是帶了一點,詳細說明在《大涅槃經》。

  忍辱仙人就是修忍辱波羅蜜的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沒有成佛之前,忍辱功夫這麼好。所以,他成佛提前了,他本來是在彌勒佛之後,彌勒佛成佛,釋迦牟尼佛在後。因為忍辱波羅蜜修得特好,他提前,彌勒菩薩在後面。他能夠提前成佛,歌利王有功德,歌利王幫助他成就的。所以你要是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曉得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有惡人。善惡是非沒有絕對,都是相對形成的,如果你心地清淨,相對就消失了;到圓融無礙,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圓滿。所以忍辱是「上服」,忍辱是「妙物」,你能做這個示現,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這是你穿著忍辱的上衣,這個要懂。不能看到佛經上講衣,你就捨衣,多找些衣服去布施貧窮,那你是不懂得佛的意思。佛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你要細心去體會。再看下面一首:

  【又放光明名上味。能令飢者獲美食。種種珍饌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個『美食』,你就曉得『上味』,上味美食是什麼?給諸位說,法味!佛教學的場所也叫宴會,讓大眾統統到這裡來品嘗法味,上妙的法味。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僧團,諸位都知道,每天出去托缽。道場都在野外,山林、河邊、樹下,沒有房子,也沒有廚房,連燒水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喝什麼水?河裡面取水。用個濾水囊把水過濾,現在講過濾,過濾裡面最重要的是微生物,不傷害微生物。所以他們喝的水不是煮開的,每個人自己帶個瓶子裝水,叫淨瓶。你看我們現在畫的觀世音菩薩像,觀音菩薩都拿個淨瓶,裝水。在從前出家人一定自己都有個瓶子,裝水,用一塊布來過濾。

  吃飯到外面去托缽,托缽一定回來吃,回來大家在一起,飯也和在一起,袈裟飯,所以說「一缽千家飯」。你想想看,你這一缽飯怎麼會千家飯?頂多托七家,這不是七家飯嗎?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都出去托缽,不就是千家飯了嗎?回來之後統統放在一起,分而食之。這是什麼?平等!吃完之後有多餘的,多餘的布施眾生,布施鳥獸,給牠們吃,不留的。不可以說多了,明天就不要去托缽,還夠吃,不可以。佛在戒經裡面講,決定不吃隔夜飯,這是我們今天講的衛生,也是叫我們生活有規律,不能夠懶惰懈怠。托缽是一堂功課,也是做給世間人看,你看這些修行人、修道的人,他們三衣一缽之外什麼都沒有,捨得乾乾淨淨,放下了。

  每天去托缽,齋主是以財供養,飯菜這是屬於財,物質供養,而出家人對待他是法供養回報。要給他說法,要給他祝願,我們現在講的是祝福,要為齋主祝福,為他說法,所以有法供養。不是說接受供養就可以走了,不可以的,要說法的。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表演了一下,托缽之後沒有說法就走了,就離開了,許多人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回到道場時他講《楞嚴經》,楞嚴法會的發起,說明一定要有回報。這是教給我們時時刻刻不忘知恩報恩,念念不忘,念念要落實,這是佛陀的教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忘掉了,接受別人的供養,一句感恩的話都不會說,這不能怪他,為什麼不能怪?沒有人教他。

  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確實受了很多的委屈,可是佛對我們很大的安慰,統統補償了。《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很清楚,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告訴他,他不懂事,你可不能怪他。你怪他,不是他的錯,你錯了!受什麼樣的委屈,一看到這四句經文,心就平了。他父母不懂,不但他父母不懂,曾祖父母也不懂,好幾代都沒有人教他。不但這一家,整個社會是這樣的,那你能怪人嗎?我們如果責怪人,應該回過頭來責怪自己,我錯了,他沒有錯,這就叫回頭。回頭來看看自己,不要看別人,永遠記住,世間沒有過失。六祖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失,誰有過失?我自己有過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起心動念,這就是過失,還隨著煩惱去轉,不能轉煩惱,被煩惱所轉,這就是最大的過失。

  學佛沒有嘗到法味,你說冤不冤枉?怎樣學佛嘗到法味?十善裡面不殺生,你真做到了,你很快樂!不殺生這條屬於無畏布施,你的果報是健康長壽。過去殺生殺業很重,那是無知,常常要懺悔,每天功課上要為自己過去殺的那些眾生迴向。過去無知,煩惱覆心,蓋覆我們的心,造作這些罪業,對不起這些眾生,要請這些眾生原諒,請這些眾生寬恕。我們自己修成之後,我們發願普度一切苦難眾生,天天做發露懺悔,他怎麼會不快樂!業障才能消得掉。那些被殺害的眾生不再找麻煩了,有的他們往生了,生到好地方去;有的甚至發願來做你的護法,來幫助你,進一步成就你,不再障礙你,不再找麻煩,這有!

  偷盜最容易犯,讓別人在財物上受損害,或者在名譽上受損害,很容易做。偷盜叫不與取,我們一般講佔小便宜,佔小便宜的心就是盜心。我們對國家納稅,想法律上多找幾個漏洞,能夠少繳一點稅,這個心是盜心。人民對國家納稅是義務,這就是對國家的布施供養,怎麼可以佔一點小便宜?要知道,殺生要是不知道懺悔的話,來生要償命,要還命債;盜心,竊盜別人的財物,來生要還債。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在這個世間確實沒有一個人真正能佔到別人便宜,沒有,沒這個道理;也沒有一個人說我真的吃了虧,沒有。你如果看到三世因果,你的心是定的,真正可以做到聖人所說,「素貧賤,安於貧賤」。縱然是個叫化子,我今天討飯我也心安理得,能夠安於乞丐的生活,很快樂!富貴人能夠安於富貴,社會和諧,社會不會有動亂。因果教育,真正教你明白事實真相的教育,這個東西不是迷信,不是騙人的。

  上法味還是要回歸到教學,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天天在布施上味,法味!四十九年教學天天在布施忍辱衣,上服,這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無量無邊無盡的珍寶不在外頭,是從你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一切所需不能從外去求,為什麼?外面求不到,外面沒有。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外面沒有,向哪裡求?向內求。所以修道人他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他求什麼?明心見性,他就求這個。不過真的有不少人,他把佛的教誨會錯了意思,誤解了,所求的偏差了,那就求不到。

  佛教我們怎麼求?佛教我們放下。我們就是不肯放下,縱然放下都不乾不淨,不究竟,所以獲得的效果不彰,不是沒有效果,效果不顯著。我們是不是真的把執著放下?執著要是真放下了,就證阿羅漢果。那個福報大了,六道裡面沒地方住,超越了,六道沒有了,住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他生到這個地方去。十法界下面是六道,聲聞是第七道,再往上提升第八緣覺法界,再上去第九菩薩法界,再上去第十佛法界。這個佛是相似即佛,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放下沒放得乾淨,妄想還沒放下。什麼是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這就是妄想。什麼時候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這時候到哪裡去?到華藏世界去,一真法界去了。你看《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彌陀經》上講的極樂世界,這是什麼?這是自己的老家。唯心所現,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回家了!我們現在把家忘掉了,在外面流浪,過得好苦,那是迷失了自性,把一真法界扭曲、轉變了,變壞了,還是一真法界,變壞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什麼東西變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的。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沒有,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是極樂世界。

  你在極樂世界裡面,你穿的真的是上服,你吃的真的是上味。這個上味,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裡面沒有飲食,那什麼味?禪悅為食。不但諸佛菩薩,諸位要曉得,這吃東西,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五種欲望,欲界有,色界就沒有了,不必出六道,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這個東西沒有了。所以財色名食睡,欲界有六層天,愈上去愈淡薄。四王天跟我們人間差不多;忉利天,就淡薄一些,雖淡薄,一般講還是很濃的。到夜摩天,那真的是很淡了,他離開地面,也就是說他不必依靠星球而住,他住空中。凡是星球都是地居天,都是地面;空居天決不在星球上,夜摩就是空居天,但是他有欲,欲沒斷乾淨。往上兜率天更薄,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很薄;再往上去就斷掉了,財色名食睡統統沒有了,丟得乾乾淨淨,四禪天初禪。

  所以,色界、無色界是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他們沒有財色名食睡,沒有這些東西。他們怎麼樣維持生命?禪悅為食,也就是說定慧當中生法喜,那個法喜我們講的是能量,很大的能量。我們欲界是用飲食來補充能量,能量是從物質上取得來。到色界、無色界不要從物質,心性裡面的能量露了一點點出來,露得不多,露一點點,世間禪定。因為他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沒斷,他控制住,不起作用,所以能量往外透,自性的能量往外透,上味,不需要飲食。欲界天以下,就是忉利天以下,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都需要飲食。地獄道沒有,地獄道只有苦沒有樂,這是受極其嚴峻的報應,五逆十惡他要受這個報應。所以三途,我們學佛的人明白了,三途是什麼?三途是消業障的地方。你在人道、在畜生道、在餓鬼道所造一切的罪業,到地獄裡面去消,去消業障。地獄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不是哪個人製造的,不是,沒有這個道理。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能變的是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諸位要知道。

  法相家講轉識成智,那就是你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煩惱習氣的生是從阿賴耶生,轉要從色上去轉,從物質,最粗的現象。用什麼方法轉?念頭。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只要這兩個轉起來,前五識跟阿賴耶自然就轉了。所以這兩個是因上轉,前五識跟第八識果上轉,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就轉這兩個。這兩個是什麼?一個就是不執著,一個就是不分別,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不執著是轉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重要,「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是什麼?貪瞋痴慢,你看最嚴重的。

  我愛,我愛是貪,我見、我痴、我慢,佛跟我們講的三毒煩惱,這最嚴重的,這是六道眾生的病根!你有這個東西,你日子不好過,整天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這個煩惱跟痛苦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的業報,這要曉得。如果不知道事實真相,受果報的時候怨天尤人,那你造的罪業更重,你的苦報永遠受不完。一面受一面又造,你將來就愈來愈嚴重,這一生在人道,來生到三途,人道的時間短,三途的時間可長了,那叫真可憐。學佛的人,真正對佛法明白一點點,不多,一點點,你的慈悲心會現前。為什麼?看到這些眾生迷惑顛倒造作重業,將來要受這個果報,你感覺到那個人好可憐,你還能責怪他嗎?你還忍心去責備他嗎?我們相信你像菩薩一樣同情心生起來,你也會跟菩薩一樣,想幫他幫不上,為什麼?他不接受。你勸他,他不聽,為什麼?業障太重,業障把所有一切善緣都障礙住,他沒有緣接觸。他所接觸的都是邪惡,他不能夠接受正法,這就說明他迷得太深,他迷得太重,他太可憐了。

  上味光裡面我們所體會得的,我們應當學習的,就是以佛菩薩的、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正教,用它來修身,自己先嘗到上味;自己沒有嘗到,怎麼能說給別人聽?沒有辦法介紹給別人,自己要嘗到。所以度人還是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你決定度不了別人。那就是先學佛、先成佛,然後才能度眾生。十方三世佛走的都是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一定是先成就自己,真有法味。你能夠契入之後,你會樂此不疲,真的像孔子所說的,一天不吃飯,一天不睡覺,想想世間所有一切沒有真實的利益,「不如學也」,學什麼?學聖賢。孔子所學的,他自己說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人。堯舜距離孔子那個時代大概是二千五百年,古聖先賢;到文武周公,周朝文王、武王、周公,距離孔子大概是五百年,孔子學他們。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孔子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古聖先賢的遺教。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有創造,也沒有發明,他老人家所說的都是古佛所說的,這是教什麼?教我們謙虛。實在講都是自性流露,法爾如是,佛菩薩有,我們大家各個都有,沒有值得驕傲的,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只是他的智慧、德相現前,我們不能現前,原因在哪裡?他的妄想執著分別斷掉了,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不一樣的在此地。只要我們肯放下,放下原來就是,說得多清楚,說得多明白。我們願不願意放下?這個權在自己,誰都不能幫助你,誰也不能阻礙你,妙就妙在此地。你真肯放下,沒有人能阻礙你。所以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與別人毫不相干。第三段裡面一首偈:

  【又放光明名大財。令貧乏者獲寶藏。以無盡物施三寶。是故得成此光明。】

  現在人實在講,可能他到人間來這一生,他所希求的就是財。而實際上來說,他對什麼叫財他根本不懂,拼命追求,到最後是一場空,縱然得到了,是一場空歡喜。為什麼?他什麼也帶不去,造了一身罪業,不值得。大財寶、大財富,在佛法裡面講什麼是真正的財?功德法財。怎樣才能夠得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性德相應,你就能獲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可以跟諸位做證明。

  『大財』不是積聚,積聚不是大財。大財是什麼?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的生活所需夠用,這叫大財,永遠不會失去。有得有失不是大財,無得無失才是大財。無得無失,那確實是自性流露出來的,需要的時候它有,不缺乏,它也不多,多了什麼?多了累贅。少了,那我們有飢餓,少衣、少吃的,你有飢寒之苦;不少,能得溫飽,這就夠了,不需要多,不會缺乏。所以,只要有能力、有機緣,捨財!愈捨愈多,愈多愈捨,決定不能夠積聚,這叫真正發財。不是發外面財,自性裡面無盡的財寶發出來,明心見性就發了。

  再給諸位說,你放下多少,它就發出來多少;放不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那你得到外面去找,外面去找,有得到、有不得到。外面找是什麼?是你過去生中修的三種布施,有多、有少,不一樣。自性裡面的,你跟諸佛菩薩是平等,無盡的財寶。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不要到外面找,我從自性裡面找,這就對了。自性裡面找,無量的歡喜,法喜充滿,而且怎麼樣?有求必應。外面靠不住,所以佛不讓我們到外面求。不但佛如此,中國自古以來,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也不叫我們到外面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跟佛講的是一個道理,回過頭來向自己求。

  你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向自己求,《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你看俞淨意遇到灶神之後,灶神給他一番開示,他覺悟了。從此以後不再攀緣,向內心、向自性裡面去求,到了晚年真的得大圓滿。我們想想他們,他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真的放下,只是在分別執著上放下少許,就有這樣殊勝的果報,讓一般人看到就感到羨慕,放下少分。放下多分,放下多分他就成聖、他就成賢了。小乘裡面講初果、二果、三果,他都能證得,大乘裡面講,像《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他真的證得,那是真實不虛。

  這個地方要曉得,淨宗常講三不退,證得阿羅漢才真正得位不退,沒有證到阿羅漢之前,還有進進退退。進進退退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就是放不下的習氣。有時候放下了,有時候他又執著;有時候不分別,有時候嚴重分別,習氣。一分別,退了,不分別又提起來。所以你要曉得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搞清楚之後,盡量的去學習、去修行,修行就是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裡面去磨鍊。練什麼?練放下,練看破,也就是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太難了,不搞這個,我們只搞不分別、不執著,就練這個功夫。譬如別人無緣無故來罵你、侮辱你,你馬上就要生起不分別、不執著,心平氣和,真修行!別人一說,馬上臉色就變,凡夫,一點功夫都沒有,天天念佛也沒有用處,古人所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修定的人,一聽到不如意的,臉上就通紅,沒有定,你什麼成就都沒有;念佛的人還會發脾氣,不行,這是沒功夫,這不能往生。

  所以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如何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那你就發大財。這個大財就是性德流露,唯有性德流露,你才能幫助一切貧乏,貧乏裡頭,特別是精神的貧乏,今天講文化的貧乏,智慧、德行的貧乏,這個重要。什麼叫無盡寶藏施三寶,你就懂得了。所以這個對象是對一切苦難眾生。這三首偈,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