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九卷)  2001/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足行神十法,長行第一句: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

  足行神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道路神,如果以世間法來說,凡是主管陸地交通路政都屬於這一類;在表法裡面通表修行,一般所說的成佛之道,成佛的這一條道路、覺悟的這一條道路,覺路、覺道,破迷開悟的道路、超凡入聖的道路,這是一般的表法。在《華嚴經》上確確實實世尊給我們說明,無論是佛法、世法,天上人間一切眾生,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間,這個不同的世間,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現在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由於過去生中造的業不一樣,果報不相同,但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給予平等的愛護、平等的關懷、平等的利益。現在我們在人世間,六道裡面的人道、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當然一切都以這個法界為主,但是任何一界一定遍含一切法界,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百界千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個法界裡面以這個法界為主,其他九法界為賓,或者是為伴。諸位一定要懂得主伴圓融,主伴不二。於是教一個人就是教一切人,成就一個人也是成就一切人。

  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大家行的是什麼道?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就是十個道。我們的族類究竟要走哪一個道?道路很複雜,無量因緣,都值得我們做參考,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佛在大經上為我們說出第一個因素,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佛是平等道,也就是說佛的心是平等的。什麼叫平等?一念不生就平等。起個念頭,我起個念頭,你起個念頭,他起個念頭,我們三個念頭決定不是一樣的,就不平等。所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寂滅忍,比無生法忍還要高深。

  我們念佛人迴向常常有個願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接近佛道,不是佛道,是什麼道?菩薩道。這是大菩薩的道。於是佛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說到修行總離不開禪定,用禪定的方法、用禪定的手段達到無生法忍、達到寂滅忍,這是行佛道。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一定要把方向、目標搞清楚搞明白,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大乘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為我們顯示修學的綱領: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才是佛道。如何能保持這個心?不論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那是自然的;只要心地清淨平等,自然就是覺而不迷。如果我們的心不平,如果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還有起伏、還有動搖,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不是行佛道,也不是行菩薩道。

  那我們在哪個路上走?在六道的路上走,決定不能出離六道。如果起心動念是不善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損人利己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看這個世人「貪欲務俗,多求利養」,貪求!「積財自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積財喪道;心態,「賤道輕賢」,把道看得很賤,把財看得很重,對賢人輕慢,尊重權勢。這是行的惡道,他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利害。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違法失理,所以心裡面嚮往著佛菩薩的大道,他也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讀到足行神這個單元,實在講感慨萬千。第一尊菩薩『寶印手足行神』,名號裡頭有「寶印」,寶印是什麼意思?在佛法裡面稱為三寶,印是印證。寶印在哪裡?諸位入佛門首先接受三皈傳授,三皈傳授就是把寶印給你,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寶印。佛寶覺而不迷,法寶正而不邪,僧寶是淨而不染。於是我們明白了,諸佛菩薩走的路是覺正淨,六道凡夫走的路是迷邪染,極重的迷邪染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寶印,我們今天得到了,接受三皈的時候我們明白、我們清楚了,問題我們是不是在走這一條道路?我們選擇什麼方法走這一條道路?往下這九位足行神多半是在方法上說,這第一位是總說。我們在座的許許多多同學多半都是選擇淨土法門,這個選擇是正確的、是殊勝的,諸佛菩薩讚歎。淨土最重要的是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地清不清淨?你心地清淨,你就能往生;心地不清淨,念佛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我們看看菩薩所修學的法門,他是『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我們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菩薩是弘法利生。「眾寶」就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佛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不但所說的字字句句是眾寶,他身行所表現的,為我們眾生展示覺正淨的形象,讓我們聽見、看見有所覺悟,發心回頭,回頭是岸,這就是眾寶。

  「普雨」,雨是形容,從上降落到下面叫雨,做動詞講。雨水從上空落下來,這個雨就是落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它代表的是布施供養。從一切眾生法相上來講,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從眾生法性上來講,普遍的供養、平等的供養,修的是法供養。得法的人生大歡喜心,聞法的人、信法的人、解法的人、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證果的人,每一個人都生大歡喜心;這裡頭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包含無量無邊不同的根機,沒有不得利益的。這個意思我們要能懂得。我們果然相信了,歡喜接受,一定要依教奉行。

  佛法修行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端在老實。誠誠懇懇、恭恭敬敬,老實修學,沒有不成就的。淨土學人,諸位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再仔細觀察我們周邊修行人念佛臨終往生的瑞相,我們就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佛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些話都是世尊無盡的慈悲提醒我們要有出離心,不要貪戀這個世間,世間是無常的。如果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確實如佛所說,苦空無常;真正覺悟的人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情,一定是認真努力念佛,心是定的,不會隨外面境界轉的。人是老實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在經上怎麼樣教我們,我們老老實實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背。具體來說,要認真去學習「淨業三福」,決定不能疏忽。從淨業三福上奠定無上菩提道的根基,然後依《無量壽經》或者依《阿彌陀經》都可以,淨土五經一論任選一種,盡形壽奉持而不改變,這一生絕不空過,你就成功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道理,學佛有名無實,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一生當中想求往生就難了。所以許許多多學佛人死後都落在三途,什麼原因不難懂,我們細心想一想,跟佛經對照對照,自然就明白了。第二句:

  【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

  蓮花在佛法裡面說得最多,它是表法的意義,我們要懂得,不可以執著這些事相。相可不可能有?可能,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人心地不善,心地不清淨,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蓮花不能坐。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可以用它來做座位,代替我們這裡使用的座椅。為什麼?它柔軟。這是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純淨、純善。你應當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這個原理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心想不善,所以變現出境界也就不善;西方世界的人心想純善,他們那邊所有物質無有不善,都能隨人意。蓮花代表清淨的意思,代表不染,佛法裡頭取這個來表法,不一定真的是坐在蓮花裡頭。如果我們真的搞一個蓮花座,這個我也看過,有些寺廟一些法師他的寶座就是雕的一朵大蓮花,坐在當中像佛像一樣。樣子是像,心裡面還是沒有放下貪瞋痴慢,跟他交談,他還是有是非人我,心不清淨。

  『蓮華』是表清淨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蓮花的根生在池塘底下、泥土裡面,花開在水上面,取這個意思。佛把泥土,這個河底下的泥土代表六道,那是染污。根雖然是生長在泥土裡面,它的莖是通過水面,把這個水比作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而花開在水的上面,不在水裡頭。這個意思代表什麼?超越十法界,這叫清淨不染。不但不染六道,連四聖法界都不染,它表的意思多好!『光』是表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菩薩的名號這個含義就非常的豐富,深廣無際,表的是性德。

  這一位足行神,足行神實在講是真正修道,修道的一個帶頭人,他領我們怎麼做,這個人就叫足行神。他為我們『示現佛身』,佛身大家都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陀圓滿的報身,為我們示現。報是果報,每一個相好都是由善因修成的,經上講得很多。三十二相裡面諸位最常常聽的「廣長舌相」,佛經上常講的,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這是廣長舌相。什麼因修的?生生世世不妄語。菩薩要示現成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佛的身相來教化眾生,他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這個一百劫不能說它多長時間,一百是什麼?是圓滿的意思,所以不能夠把它指定一定是多長的時間,不可以。他修因證果圓滿就叫做百劫。所以佛的經典裡頭字字句句我們要懂得,常常是意在言外,它不是死的,活的!如果一定是多少年,那就變成死的。

  我們許多人在一起修行,有人根利,又能勇猛精進,他的時間縮短;有人根性鈍一點,而且懶惰,他的時間延長。九界眾生修行都不是等同的,所以時間怎麼能夠說成一定?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學校來講,大多數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總共要十六年才能完成學業。可是有很多很聰明,根性很利,我們講天才兒童,他可能十年就完成了,這是真有這個事情。還有一些遲鈍一點的,在學習期間當中懈怠懶惰,這十六年當中有時候他要留級,可能到二十年才能完成學業。所以你說:要多少時間修成?不一定。佛不說不一定,佛說百劫,這是說話的藝術。百劫的意思,他修圓滿了,這就成功了。

  佛告訴我們,我們通常人的舌頭伸出來,能夠舔到自己的鼻尖,佛說這個人三世不妄語。三世不妄語,他就得這個果報。佛展開廣長舌相給大家看,說明佛說話真誠,一句假話都沒有,生生世世不妄語,他得這個果報。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業造得太多了,這好相不能現前。相隨心轉,三十二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修成的,這是經典上世尊常常教導我們「積功累德」,我們才能有成就。那個積累就要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回心轉意,我們的相貌變善,變成慈悲、善良,這個效果倒是不難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學佛三年、五年,確實相貌改了,身體好了,比沒有學佛之前確實看起來是很大的不同。我們曉得他很用功,他的功夫得力。言談舉止,我們講風度,佛家講威儀,不一樣,確實令人親近的時候,讓人感到親切,感到祥和,外國人講磁場好,親近他感覺得身心舒暢,令人讚歎。這是你行道初步得到的效果,你要更精進、更努力。

  我們學佛的人供佛供菩薩,諸佛菩薩無論是站著也好,是坐著也好,都坐在蓮花座上、站在蓮花臺上。取什麼意思?清淨不染,身心都不染。不但不染世法,出世法也不染。四聖法界是出世法,六凡是世法,世出世法都不染,超越十法界,超越世出世間,這個境界佛稱它作「一真法界」。那我們就曉得,原來這種造型是表一真法界。我們今天雖然功夫不到家,不能跟佛菩薩相比,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要有心。現在事是做不到,不能沒有心,不能沒有願。我的心、我的願念念不捨,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契入佛的境界。那同學要問:怎麼修法?依教奉行。不依人,要依法。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唯恐後世的弟子走錯路,所以最後的遺教為後世弟子們指示一個基本的原則: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裡面你自己選擇一種兩種,不要選太多。選兩種,一種是主修的,一種是助修,正助雙修。像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我們主修的是《大乘無量壽經》,而且我們現在所依的,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這個會集本是會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我們省事,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在這個本子裡,讀這一本就把五種原譯本全部都讀到了。要是沒有這個本子,修《無量壽經》很麻煩,為什麼?五種本子。所以古人很少取這部經,多半取《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只有一個本子,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祖師大德們講解註釋《彌陀經》的很多,但是許多東西都散失;流傳下來的,這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最好的註解,選了三種: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的三大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無比的幸運,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整理出來,做成一個非常完善的會集本,這個不容易,真是千載難逢的因緣,我們能夠遇到。我們遇到,說老實話我們不是第一代也算是第二代。這個本子李老師傳給我,我展開這個本子,無量歡喜,我發心受持弘護,這才能報佛恩、報祖師大德之恩。這就是佛坐一切光色蓮華座,就是的指《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我們見到歡喜,我在國內外所有的人遇到了,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的,應當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足行神長行第三句:

  【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

  菩薩德號『最勝華髻』,「勝」是殊勝,「華髻」是頭頂上戴的花冠,都是表菩薩因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個事情有理有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是圓融的。清涼大師註解,「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這兩句的提示很好。最重要的是先有內,而後再有外。內念念安於理事,理是法性,性是空寂。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本來無一物」,這是內。如果用佛法教學的原則來說,心安於定慧,這是理;外面「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是戒律,我們能夠嚴持戒律,在在處處都是建立如來的道場。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看到這個經文,誤會一定要每一個地方去建廟,那就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一個寺廟。不但沒有建過寺廟,給諸位說,連個小茅篷他也沒有建過,他老人家得大自在。一生當中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些事情現代人聽起來很難接受、很難相信,認為這是神話。而實際上現在這個世間還有過這種生活的人,澳洲的土著現在還是過這個生活。他們在澳洲內陸沙漠裡面生活,晚上到哪裡去睡覺、去休息?樹下。他們就是躺在地下睡覺。通常他們帶一塊獸皮,一半墊一半蓋。西方人到澳洲去旅遊,跟他們在一塊過了三四個月時間的生活,把他們這個生活狀況寫了好幾本書,我看過一本《曠野的聲音》,聽說現在第三本已經寫出來了。他過的那個生活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不過釋迦牟尼佛沒有躺下來睡,都是打坐,樹下一宿,他們是躺在地下睡,身體健康。我們這些都市的人嬌生慣養,那個生活我們一天都不能過。如果我們露天一晚上,大概第二天就要送到加護病房了。他們從生下來就是過這種生活,一生沒有改變過,真的是逍遙自在,完全隨順自然。

  所以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我們就明白了,道場是形象。我們這個身是個形象,身就是道場,菩提大道用我們這個身相來表顯、顯示出來,我們的身心都在行道,於是在在處處就是道場,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所以用戒定慧三學來說,戒律是道場,定慧是存心。「一一心念中」,表現在外面就是道場。要落實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道場就是模範。我們的形象、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言語要隨順法性,這個道場就建立;違背法性,這個道場就毀棄了。佛法能不能住世,實在講不在那些硬體的建築,是在後世弟子能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道場。

  那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今天還有朋友來訪問我,談到這個世間的災難有沒有方法消除?或者是有沒有方法推遲,把它延後?方法是有,做不到。什麼方法?一切眾生都覺悟了,都回心向善,不再造惡,這個災難就能化解、就能推遲。但是誰有力量能教現在世間作惡眾生回頭是岸?這個事情難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就同祖師大德們所說的話一樣,度一個算一個。我們身語意三業都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心裡頭念念不忘佛陀教誨,經裡面這些教訓念念不忘,這就是「一一心念中」。與一切人交往,開口都是勸善規過,都是勸人斷惡修善,勸人轉迷為悟。我能勸人,我們自己已經做到了;自己做到,就是建立形象,就是建立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遇到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分鐘也好,兩分鐘也好,沒有廢話,這是真誠的慈悲。我們道場從這裡建立,從形象上建立,這是真實的道場。不但世間人見到,九法界眾生也見到。古人常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講有神靈,除眾神之外還有靈鬼,他們都見到,我們一個好的形象,他們都得利益。

  這些神靈有時候有特別的因緣,也能夠明顯的溝通,他們給我們傳遞信息,只要真正的修行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九法界眾生都得利益。你不要說一句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何以九界神靈都得利益?這不就是「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嗎」?他得利益了。他為什麼墮落在九法界,不能夠回歸到一真法界?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現在看到你這個樣子,你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現前了,九法界的界限突破了,他看到這一點,他領會到這一點,他明白了,這就是他得利益的事相。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憂慮、有煩惱,他們就痛苦了。為什麼?加重他的妄想分別執著。

  凡事有個理,清涼大師講「念念安於理事」。事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事不要放在心裡。外面有事,心裡沒有事,這就是佛菩薩。凡夫的麻煩在哪裡?外面有事,裡面的事更多,這就錯了。佛家的表法,我們前面看到蓮花用得最多,蓮花代表清淨,代表染淨一如,根生在泥土,花開在水外,花跟根沒有離開,是一不是二,它是個整體,它表這個意思。另外一種表法用得最普遍的,法輪。法輪是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圓。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圓有心,心就是理;圓有周,周就是事。所以,心要安於理,心不動,心空寂,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心永遠無一物,這是真心。你心裡面現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跟你說那不是你的真心,那是你的妄心,是你把自己的真心迷了以後起來的妄心。你要記住,「妄」心,妄就是虛妄的,《金剛經》末後偈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頭一個就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法,第三個是心不相應行法,第四個是色法;天親大師把一切法歸納為百法,這四法就佔了九十四法,末後六個叫無為法。包括了我們的妄心,包括了我們的色身,山河大地的環境都是屬於色法,不是真的,是假的。把這些假的當真放在心上,你的心壞了、錯了。

  你憂慮什麼?你煩惱什麼?全是一場空!一個人果然把這些事理的真相看透了,叫看破。真正看破,當然放下,怎麼會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放下之後,那個心裡頭什麼東西?念佛。真心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萬緣放下,所有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沒事!本來就沒事。所以《壇經》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身體活在這個世間,那就像此地最勝華髻菩薩教導我們的,「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

  我們總結佛陀的教誨:自在隨緣。自在隨緣就是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看破放下,念念安於理事;自在隨緣,處處建立道場,這是清涼大師講的。至於有些人想建個寺廟、庵堂,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來找我,我給他的回應: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是你要操心,你的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我們的形象被破壞了,那是錯誤的。隨緣能成就嗎?能。為什麼能?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你想在這裡蓋個廟,諸佛菩薩的意思怎麼樣?如果諸佛菩薩看到這個地區眾生學佛的緣成熟,諸佛菩薩一定在這裡建道場,這個很容易成就。這種例子古時候很多很多。道場不是人建的,佛菩薩建的,自自然然很順利成就的,沒有操一點心。

  我早年學佛,承蒙章嘉大師的教導,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學佛大概有三十年,我們才有一個小道場,在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不是我有意去建立的,是多年聽經的大眾他們希望建一個道場,我說好吧!大家樂意,很容易成就,一點都不操心,也沒有問人化一分錢的緣,自然成就。這個對了,沒有破壞我們的清淨心。第二個道場也是在台北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一個人捐助的。我問他:「你是真心還是假心?你有什麼企圖?你是不是想害我,是不是想破壞佛法?」他說:「不是的,真心,什麼企圖都沒有。」我說那很好,清淨心,我就接受了。如果想建立一個道場有所企圖,想在這裡面得一點名聞利養,你這個道場送給我我都不要。我不能破壞自己的清淨心,我也不能傷害你。要讓你在這裡頭得名聞利養,我對不起你。

  事決定不能妨礙理。理是什麼?清淨、平等、覺,那就對了。如果事稍稍障礙清淨平等覺,這事不能做,那就是說緣不成熟。緣成熟,自然而然,這緣成熟了;稍稍帶一點勉強,緣不成熟,我們要懂得。一切如理如法,好!一生無煩惱。要做得如理如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形象,這才是如來真正的道場。如來是自性,自性表現在形色上就叫做道場。第四句:

  【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這是教我們如何把佛陀的教誨具體落實,這很重要。清涼大師註解,「舉足下足,海印發揮。諸有威儀,無非佛事」。第四位足行神跟第三位他們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不是二。前面講的起心動念成就諸佛如來的形象,這一位菩薩教導我們怎樣具體落實成就如來的形象。

  『攝諸善見』,我們看到這個名號,自自然然會想起《十善業道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是《十善業道經》的中心,是修學的大根大本。佛教菩薩,菩薩是我們的代表,就是教一切學生「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沒有間斷,常念善法就是此地講的「諸善見」;「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們想想,他名號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是『舉足發步』,舉步是抬起腳來,下步是腳放下,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行走,而在此地講行道,「舉足發步」是行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包含得非常之廣,完全是講事相。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想學佛,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悉調伏無邊眾生』,「調」是調順、調心,「伏」是伏他的煩惱習氣,給一切眾生做榜樣,真正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有沒有做到?

  《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這一段開示,前面有一句話:「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在此地講無邊眾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一切眾生永離苦惱憂患就是這一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道下手,從這裡學起。沒有十善業道,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十善業道經》上我們講得很透徹,這部經經文不長,義理非常豐富。後面世尊舉例而言,包括了整個佛法。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根基,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淨業三福的落實。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是落實在十善業道。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你三福頭一條都沒有;換句話說,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不管如何用功精進,你都得不到結果。為什麼?像樹一樣,沒有根怎麼可能有樹?根!

  因此,我們讀這一節經文,一定要常常想到「舉足發步」,我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利益眾生這種心?有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行在其中?要認真去反省,要認真去想一想有沒有?我們說老實話,實在沒有。偶爾有之,什麼時候有之?在聽經的時候,現在講到了,有;下課之後離開這個講堂,沒有了,一轉眼又是煩惱習氣作主。不但我不能夠調伏眾生,反而被眾生降伏了,怎麼?受眾生的影響。眾生讚歎我,我生歡喜心;眾生毀謗我,我可能生兩三天的氣。這就是心為境轉,我們自己轉不了境界,被境界所轉。

  被境界所轉的是六道凡夫,欲界天以下恆被境轉。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夜摩天以上逐漸不為外境所動搖了。為什麼?他們修定。到色界初禪,定功有一定的深度,不會被外境所轉。我們一點定功都沒有,一點智慧都沒有。智慧是明理,明的什麼理?頭一個,人情世故。我們連這點道理也不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得罪別人,自己不知道。有些人你得罪他,立刻就反抗,如是你知道了。知道了,並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往往還說別人不對。有一些人稍微有一點涵養的,你得罪了他,他不說,他表面上還是隨順你,心裡頭生煩惱。為什麼?他是凡夫,沒有定功。你侮辱他、你傷害他,他不生煩惱,心裡頭若無其事,那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有定慧的人。他的忍耐有多麼大的限度,就是他有多麼深的定慧。定慧功夫愈深,他能夠忍的幅度愈大;定功淺的人,小的侮辱他能忍,大的就不能忍了。

  《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提了一個公案,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在修行,遇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暴君,忍辱仙人能忍,他的定慧圓滿了。毫無理由惡心將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我先來度你。這個事情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沒有成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這麼一樁事情。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得度的學生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說的話兌現了。你看看,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若無其事,知道這個色身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把這個色相看作真實,不知道這個色身是虛妄,不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如果知道色身、世界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你想想看你還有什麼事情?沒事!說個忍辱都是多餘的。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見解,就不是凡夫;凡夫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見解。

  我們學佛,無非是超凡入聖。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他的本名叫袁黃,別號叫坤儀。學佛明白了之後,他把他的號改了,改作「了凡」。什麼意思?了脫凡塵。意思就是現在明白了,明白了那我的願望是超凡入聖,不再甘心做凡夫,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此地講的「舉足發步」。有沒有這種念頭啟發一切眾生的正智,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他了凡,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還不夠,如何幫助他超凡入聖?聖,阿羅漢、辟支佛是小聖,菩薩是大聖,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聖。我們不能說幫他證得一個阿羅漢,不錯了,不行,幫助成菩薩還不夠,一定要幫助他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說來我們能做得到嗎?這說真的,如果沒有遇到淨土法門,肯定做不到。遇到淨土法門,藉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力量,我們能做到。我們自己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也能幫助別人。這是我們很幸運,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遇不到這個法門,說個老實話,超越六道就很困難。為什麼?除淨土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我們的見思煩惱能斷嗎?頭一個,我們講得最淺,實在講連見思煩惱真正是沾個邊緣,邊緣還沒有看到,接近邊緣。自私自利你能放下嗎?放下自私自利是斷見惑頭一條身見的邊緣,你身見還沒有斷。斷身見才是小乘須陀洹果,你就曉得多難!

  所以古大德說過,如果沒有淨土法門,今天這個世間學佛的大眾沒有一個能得度。這個話說得不假,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但是淨土法門,肯定得度一定要依教奉行。經教裡頭最重要的「淨業三福」三條,我常常講最低限度頭一條要做到。第一條都做不到,那就不必談了。第一條是修十善業道,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今天修淨土的同修功夫何以不得力?你沒有修淨業三福,所以你念佛不能成就。你要想真正成就,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還得要修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念佛,將來往生凡聖同居土有分。現在時間到了。

#